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显然要达到这个条件是遥遥无期的。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提出的“信仰自由”及政教分离的原则,在《流亡者文献》中指出,“取缔手段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在我们时代能给神的唯一效劳,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胜过俾斯麦的关于文化斗争的反教会法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国家要脱离宗教,宗教要从公法范围内转到私法范围,即信教纯粹是私人的事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承接了欧洲无神论的传统,又超越了无神论,为宗教学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18世纪欧洲无神论,致力于批判宗教神学的虚幻性与教会组织的欺骗性,认为宗教起源于傻子(信众)遇到骗子(教职人员),是人类认识的误区,贵族统治者借着宗教奴役人民的精神,以维持其压迫剥削人民的社会秩序。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进一步说明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并且认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感“是宗教的根源”。费尔巴哈开始超越一般的无神论,但他还不了解“人”乃是社会的人,是处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其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269345.html,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其运用 作者:邓园园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贯穿着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論,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改革开放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在中国的运用 2.1用发展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文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事物是过程,认识是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过程。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对它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有限的,必须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2用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在走什么道路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强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一)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坚持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先进还是落后,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这个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核心;民族团结,即加强团结、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制定其它民族政策的总原则,因此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全国各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重要政治制度和一项基本法律。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族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无产阶级民族政策。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是直接关系到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民族政策。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政策。 7、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坚持唯物、辩证、发展地看待民族现象。(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2、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是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教育概论考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 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1~2) (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P(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 的变化和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或者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的状况,特别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情况充分表明,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平等也是民族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字】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少数民族 【正文】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的性质。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殖民地居民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获取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标榜民主自由。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 再来说说中国吧,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平等可言。以后,在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民族平等。由于辛亥革命(1911)没有改变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以来若干民族平等的规定,仍然流于形式,成为地主、资产阶级欺骗国内各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中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把它作为处理国内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成立前夕,把民族平等载入,1954年又载入,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由于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产生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基础已经铲除;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国家的帮助下迅速发展,国内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系统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问题,处理相关具体事务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考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这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尔后是民族消亡。 民族一经出现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民族的消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民族从产生到消亡,这是人类历史两个并行的过程。当然,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要经历和走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有的民族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人封建社会,甚至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民族同化于另一个民族或分化发展为几个民族的现象;也有几个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是民族发展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民族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 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颠倒的世界里,人没有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能过自主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依靠自己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压迫下,就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在未来的幻想的天国里,因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革命

灯塔 ——浅谈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范文

灯塔——浅谈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范文回望过去,我们找寻着历史发展的真相。近代历史的发 展充满了工业文明的灿烂成果,也记录了民主革命的残酷斗争。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一百七十 年的历史。这一百七十年,世界的变化沧海桑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霸主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变成美国,再发展至今天的世界多极化。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逐渐破碎瓦解,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民主国家。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人类劳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人们从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战争荒地之中迈向了衣食无忧、欣欣向荣的康庄大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这其中作为一种精神指引,发挥了不可或 缺的作用。人们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书本上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 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如果让我们掉书袋,可能只有专研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才能听懂这样的话语。其实,

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引我们进行民主革命、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灯塔。 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者的炮火击碎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也摧毁了平民百姓的安稳生活。翻开历史的记录本,动乱、压迫、流血、牺牲……这些字眼充斥着页面,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找寻到抗争、奋起、自强、拼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我们的抗争史。民主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革命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封建统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运动,都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尝试。然而,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都无疾而终了,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像一个在黑夜里长途奔袭的战士,疲惫不堪又毫无方向地四处奔袭着,看不到一点黎明的曙光,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希望。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民的抗争有了历史的方向,有了思想的指引,有了梦想的灯塔。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样,我们就开始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战胜利、解放战

为什么要学习民族理论政策

为什么要学习民族理论政策,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习中国民族理论,了解我国当前的民族现状、民族问题以及我国的民族政策原则等是非常重要的,且对于我国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在新形势下指导开展相关民族工作,达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历史上长期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是我国现在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我国的建设鏖战中是不可能避免与不同民族交往或者产生各种联系的。这种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必须注重与不同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往来,而为了能够达到个民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目的我们学习和了解一些民族知识是必须的,当我们学习和了解了相关的民族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加强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有利于我们开展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工作,所以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是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或者是边疆地区,不发达地区是我国将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也可能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地区,而边疆地区是关乎我国国家的安全统一的重要地区。简而言之,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地区,而这样就必然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为了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我们学习了解相关民族知识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将会非常有利。 对于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学习和了解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作为一名民族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更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我国民族类院校必修课的原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在以后走入社会参与工作也或多或少的要和民族产生联系,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有民族成分的问题等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民族知识的储备,会有利于我们自己开展工作。 学习和了解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国家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这对于在多民族统一的我国来说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各级党和政府都一直非常重视,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国民族政策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不仅重视民族工作,也重视相关民族问题民族理论等民族类学科的研究,而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学习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①“宗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对民族分裂问题在新疆地区的表现方面以及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民族分裂问题的意义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答。接着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的原因和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最后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关键字:民族、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理论和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在维护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到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从对民族特点、差异的辨析,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举措;从各民族地位的确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 论体系。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所提出的民族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几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①]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各民族都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这就是民族的阶级性。不讲民族的阶级性,则一叶而障目,看不到民族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阶级剥削压迫与民族压迫之间的关系时,就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要服从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从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思想。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色彩”2[②]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 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民族宣传月开展民族教育 主持人:刘洪科 授课人:孙秀芬 时间:9月7日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全体职工 地点:基建运修处会议室 授课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让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 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学习现在积极影响了我,并将永远持续下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

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