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一.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合理用药。

2.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毒性大的药物。

3.避免肝毒性药物合用。

4.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可选用肝毒性小,并且从肾排泄的药物。

5.初始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TDM,做到个性化给药。

6.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二.慎用药物

肝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

一..用药原则

1.明确疾病诊断和治疗目标

2.忌用肝毒性药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产生新的肝毒性

4.坚持少而精用药原则

5.定期检查肝功能

二.常见对肝功能影响的中药

1.可致肝细胞损伤的中药黄药子、苍耳子、千里光、鱼胆、雷公藤、棉花子、艾叶、蓖麻子、苦杏仁、蟾酥、木薯、广豆根、北豆根、砒石、苦楝子、石榴皮、地榆、密陀僧、铅丹、铅粉等其中黄药子、苦楝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剂等,如超量服用可致中毒性肝炎。苦楝子还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害。

2.可致胆汁淤积型肝炎或混合性肝炎的中药苍耳子、绵马贯众、黑面叶、蓖麻子、油桐子、望江南子、红茴香、金果榄、白花丹参等。

最新3肝功能不全分级

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仅是临床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贮备功能的粗略估计,两期无截然界限;而且,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病情轻重仍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学者对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指标和化验检查指标进行分层记分,以便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轻重。 1、Child肝功能分级法(经典分级),即为Child于1964年根据肝硬化患者的3项临床指标(腹水、神经精神症状和营养状态)及2项肝功能指标测定(血清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分为三个层次(1,2,3)进行计分,5个指标的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根据计分的多少将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A、B、C三级,是临床上曾广泛应用的经典分级法。 表1 Child肝功能分级法 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 Child分级的优缺点:它以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和营养为指标,估计肝功能状况,具有经典、简单、实用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肝功能分级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在应用中,该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营养状况及腹水为非量化指标,评价较为困难,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将相关指标分别列出,独立对待,以一项指标确定整个肝功能分级不够全面。白蛋白、腹水及营养状况是并存和相关的,不宜简单重复;(3)未能针对不同病因予以考虑,胆汁性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变及酒精性肝硬变在上述指标上有不同的反映,采用相同的标准不全面;(4)缺乏凝血酶原时间这一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5)血浆白蛋白、血清胆红素不敏感,白蛋白半寿期为2~3周,不能及时反映肝功能变化,同时,血浆制品的广泛应用易造成临床上的假象,影响了肝功能的准确评价。 2、Child-Pugh改良分级:由于Child肝功能分级法中的一般状况常不易计分,其后Pugh 将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代替一般状况,并加入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一项,即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其也分三级,A级为5~6分;B级为7~9分;C级为10~15分。使其在临床上更易于掌握.在判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上更趋于准确。 表2 Child-Pugh改良分级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本文以药品说明书和《药物信息参考》为准。将我院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摘录。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1、青霉素钠 19%在肝脏内代谢,75%通过肾脏排泄。由于青霉素钠能通过肝、肾两条途径消除,且药物本身毒性不大,因此在肝功能不全时,尽管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清除延迟,但不影响该药物在此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阿莫西林 24%-33%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另有部分药物可经胆汁排泄。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苄星青霉素 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泄,另有少量经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4、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哌拉西林在肝脏内不被代谢。部分药物经肾排泄,另有部分随胆汁排泄(肝功正常者有10%-20%的药物随胆汁排泄),少量药物也可经乳汁排出。

在肝脏受损的患者中,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半衰期延长,但没有必要对肝脏受损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不良反应:肝胆系统异常:少见: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罕见: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肝炎。因此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应用。 1、头孢硫脒 在体内几乎不代谢,约90%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血尿素氮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头孢丙烯 大部分药物以原形经肾排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1.3小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浆半衰期可增至2小时左右。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本药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头孢曲松 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与肝消除,其中50-60%经肾排泄,40-50%自胆道排泄。肝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头孢曲松的药代动力学仅有很小的改变,其半衰期仅有轻度增加。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则无需减少剂量。 本药偶见一过性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胆红素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肝病用药的注意事项

肝病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肝脏是许多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及用药次数,特别是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肝脏疾病时,肝脏内在清除率下降,药物不能有效地经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升高。 2.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当肝功能不全时,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这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使该药物的作用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对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更为显著。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当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细胞的功能受损,肝细胞多数药物酶的活性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长期用药可引起蓄积中毒。 肝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液中非蛋白结合型药物浓度升高,常规剂量可使药效增强或发生毒性反应。有些药物的毒性不是由于剂量增大的缘故,而是因为肝合成功能减退所造成。 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该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药动学特点调整药物剂量。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必调整剂量或仅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 1.合理选药,熟悉所选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以免加重患者肝脏负担 2.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决定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功能不全习题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肝功能障碍患者不会出现下述哪项物质代谢变化 A.低血糖症 B.低白蛋白血症 C.低钙血症 D.低钾血症 E.低钠血症 2.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障碍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B.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E.血小板功能异常 3.肝功能障碍时最易出现哪项变化 A.低蛋白血症 B.凝血因子减少 C.高胆红素血症 D.血氨水平升高 E.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 4.肝功能障碍最不易出现哪项功能受损 A.物质代谢障碍 B.解毒功能障碍 C.免疫功能障碍 D.凝血功能障碍 E.胆汁排泄功能障碍 5.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肠腔内胆盐量增加 B.通过肝窦的血流量减少 C.枯否细胞功能抑制 D.内毒素从结肠漏出过多 E.内毒素吸收过多 6.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是指 A.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B.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D.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E.肝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7.肝性脑病时血氨水平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消化道出血 B.消化道吸收和排空障碍,氨的生成增多 C.肝硬化晚期合并肾功能衰竭而发生氮质血症 D.鸟氨酸循环障碍 E.肌肉收缩加剧腺甘酸分解产氨增加 8.胃肠道内妨碍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中尿素浓度下降 B.肠道细菌受抑制 C.肠内PH小于5 D.胆汁分泌减少 E.蛋白质摄入减少 9.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A.胃肠运动增加 B.胃肠道出血 C.脂肪摄入减少 D.碳水化合物食入增多 E.肠道细菌活动减弱 10.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传导过程 B.使脑内形成谷氨酰胺减少 C.抑制大脑边缘系统 D.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11.下述哪项不是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内兴奋性递质产生减少 C.使脑内抑制性递质产生增多 D.使脑的敏感性增高 E.抑制脑细胞的功能 12.肝性脑病时血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来源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肌肉产氨增多 C.脑产氨增多 D.氨从肾重吸收增多 E.血中NH4+向NH3转化增多 13.导致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有 A.苯乙胺和酪胺 B.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C.酪胺和羟苯乙醇胺 D.苯乙胺和羟苯乙醇胺 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14.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A.对抗乙酰胆碱 B.阻碍三羧酸循环 C.抑制糖酵解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insufficiency)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首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肝脏的 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肝脏由肝实质细胞(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肝非实质细胞包括肝星形细胞(HSC) 又称贮脂细胞、窦内皮细胞(SEC)、Kupffer细胞、pit细胞等。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肝脏、胆囊如图: 图16-1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胆囊、肝脏 肝脏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呢? 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物质合成: 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3.分泌和排泄: 胆汁

4.解毒:药物、毒物和代谢废物 5.免疫功能:抗原递呈 如果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就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那么什么是肝功能不全呢?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因 (一)感染 1.肝炎病毒 表16-1 肝炎病毒

(二)药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常可出现肝脏病变。 烟肼、氟烷、醋氨酚等较受重视 氨甲喋呤、四环素等可引起脂肪肝 (三)酒精 酒精在肝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被乙醇脱氢酶系统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 酒精本身及其衍生物均能导致肝脏损伤,尤其是乙醛 (四)遗传代谢障碍 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例:糖代谢病、脂类代谢病、氨基酸代谢病、金属元素代谢病、肝卟啉代谢病、胆红素代谢病及血浆循环蛋白酶代谢病等。 (五)免疫抑制 严重免疫抑制状态可诱发感染有HBV或HCV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两种类型: 表16-2 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分类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以药品说明书和《药物信息参考》为准。将我院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摘录。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1、青霉素钠 19%在肝脏内代谢,75%通过肾脏排泄。由于青霉素钠能通过肝、肾两条途径消除,且药物本身毒性不大,因此在肝功能不全时,尽管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清除延迟,但不影响该药物在此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阿莫西林 24%-33%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另有部分药物可经胆汁排泄。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苄星青霉素 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泄,另有少量经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4、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哌拉西林在肝脏内不被代谢。部分药物经肾排泄,另有部分随胆汁排泄(肝功正常者有10%-20%的药物随胆汁排泄),少量药物也可经乳汁排出。 在肝脏受损的患者中,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半衰期延长,但没有必要对肝脏受损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不良反应:肝胆系统异常:少见: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罕见: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肝炎。因此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应用。 1、头孢硫脒 在体内几乎不代谢,约90%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血尿素氮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2、头孢丙烯 大部分药物以原形经肾排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1.3小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浆半衰期可增至2小时左右。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本药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头孢曲松 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与肝消除,其中50-60%经肾排泄,40-50%自胆道排泄。肝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头孢曲松的药代动力学仅有很小的改变,其半衰期仅有轻度增加。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则无需减少剂量。 本药偶见一过性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胆红素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4、头孢他啶

病理生理学:肝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一、单项选择题 1、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是: A.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B.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D.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E.肝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2、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A.丙氨酸合成障碍 B.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C.谷氨酸合成障碍 D.尿素合成障碍 E.以上都不是 3、肝性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肝区疼痛 B.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C.食欲不振 D.都有昏迷现象 E.黄疸 4、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A.低血容量性休克 B.脑组织缺血缺氧 C.DIC D.促使假性递质通过血脑屏障肠道产氨增加 E.肠道产氨增加 5、以下说法中,那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氨可刺激呼吸中枢,易致呼吸性碱中毒 B.肝功能严重障碍,妨碍尿素合成使血氨升高 C.氨可阻碍三羧酸循环,影响葡萄糖的氧化 D.PH降低使血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E.低钾时肾产氨增加 6、血氨增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影响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活动 B.影响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 C.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D.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E.取代去甲肾上腺素功能 7、导致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有 A.苯乙胺和酪胺 B.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C.酪胺和羟苯乙醇胺 D.苯乙胺和羟苯乙醇胺 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8、肝性脑病时血浆氨基酸失衡表现为 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A.↑↑ B.↓↓ C.↑↓ D.↓↑ E.↑正常 9、治疗肝性脑病,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口服抗生素 B.酸性液体灌肠 C.大剂量利尿剂 D.限制蛋白质饮食 E.给左旋多巴 10、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干扰脑细胞膜的功能 D.竞争性地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但其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 E.引起血浆氨基酸失衡 11、假性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大脑皮质 B 小脑 C.丘脑 D.间脑 E.脑干网状结构

肝功能减低或肝脏疾病患者避免使用或慎用药物

肝功能减低或肝脏疾病患者避免使用或慎用药物 肝脏是许多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及用药次数,特别是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会产生哪些影响 1.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肝脏疾病时,肝脏内在清除率下降,药物不能有效地经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升高。 2 .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当肝功能不全时,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这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使该药物的作用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对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更为显著。 3 .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当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细胞的功能受损,肝细胞多数药物酶的活性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长期用药可 引起蓄积中毒。 肝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液中非蛋白结合型药物浓度升高,常规剂量可使药效增强或发生毒性反应。有些药物的毒性不是由于剂量增大的缘故,而 是因为肝合成功能减退所造成。 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该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药动学特点调整药物剂量。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必调整剂量或仅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确保用药安 全。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 1.合理选药,熟悉所选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以免加重患者肝脏负担 2.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决定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肝毒性药物合用。 4.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可选用对肝毒性小,可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 5.初始用药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为促进我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 应用指导原则》,制订本办法及分类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局部用药宜采用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第六条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决定给药次数。 第七条疗程:一般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第八条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九条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条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第二章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第十一条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讲解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肝功能不全是指 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D.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B.肝脏合成功能障碍E.肝细胞广泛坏死 C.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答案] C [题解] 各种损肝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肝脏的分泌、合成、解毒、免疫和代谢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 2.肝功能障碍不包括 A.代谢和生化转化障碍D.免疫功能障碍 B.胆汁分泌、排泄障碍E.胃泌素灭活障碍 C.凝血障碍 [答案] E [题解] 肝功能障碍包括代谢障碍、生化转化障碍、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多种症状,如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和脑病等症状。而胃泌素主要在肾脏灭活,不会发生灭活障碍。 3.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A.严重肝病并发脑水肿B.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C.严重肝病所致的昏迷D.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E.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症状 [答案] D [题解] 肝性脑病发生在肝细胞广泛坏死而引起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脏病变引起门体分流的基础上,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4.有关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轻微性格和行为改变B.最后阶段可出现昏迷 C.睡眠障碍和行为失常D.发病早期就出现昏迷表现,故临床上常称肝昏迷 E.精神错乱 [答案] D [题解]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早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欣快感、烦躁不安和反应淡漠;重者可表现为性格行为异常,出现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衣着不整等;最后才出现嗜睡、昏迷及不协调运动。昏迷并不是肝性脑病的惟一症状,故以往称肝性脑病为肝性昏迷不妥。 5.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学说中较为全面的是 A.氨中毒学说B.γ-氨基丁酸学说 C.假性神经递质学说D.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E.综合学说 [答案] E [题解] 目前认为,单用一种学说难以完全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而主张用包含多种学说内容的综合学说来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在不同类型肝性脑病中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要,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分析。 6.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常见诱因是

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21T09:17:17.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周隆参[导读] 肝功能不全患者肝脏的有效血流量降低,有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低下和胆汁分泌异常等情况 周隆参(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530500)【摘要】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较易发生细菌感染,而肝脏又是体内药物代谢的最重要器官,用药不当易发生毒性反应,对肝功能不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65例患有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住院情况做研究,根据WHO推荐的规定日剂量(DDD值),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血浆白蛋白(ALB)、血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ALT)、腹水及肝性脑病的情况对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5例肝功能患者中有113例有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治愈27例,占23.89%,病情好转78例,占69.03%;未愈8例,占6.19%,死亡1例,占0.88%;且DUI值没有大于1。结论医院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合理,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及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关键词】肝功能不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061-02 肝功能不全患者肝脏的有效血流量降低,有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低下和胆汁分泌异常等情况,可能导致抗菌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异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是否会增加肝脏损害程度、是否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毒性或对药物动力学等体内过程的影响等[1]。因此对肝功能不全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及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来回顾性的分析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对象 随机抽查2011年入住该院的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住院病历。 1.2 研究内容 病人性别、年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用药品种、频率及剂量)、住院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 1.3 研究方法 在所抽查的病例中筛选出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检验报告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及结合病史查看有无腹水、肝性脑病等综合衡量患者肝损害的程度。 在了解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基础上,根据WHO推荐的规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计算各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进行排序比较;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作为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指标。 2.结果 2.1 肝功能不全患者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43:1,男性比女性患病几率要高;患者主要集中在30-60年龄段,占6 3.0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2.2 抗菌药物的DDDS排序及其利用指数 16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历中有113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占68.5%。经过统计排序,113例在肝功能不全方面使用的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的DDDS值最高,用药频率最高,其次的是头孢类抗菌药物。DDDS排序占前6位的抗菌药物的DUI值均小于1。DDDS排序占前6位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113例在肝功能不全方面使用的DDDS值排前6位的抗菌药物及其利用指数 2.3 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 根据病历长期医嘱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105例(93.36%),口服给药8例(6.64%);联合用药情况很少,只有7例(6.19%),均为二联给药。 2.4 治疗效果 113例有使用抗菌药物的肝功能不全患者中治愈27例(2 3.89%);病情好转78例(69.03%);未愈8例(6.19%);死亡1例(0.88%)。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与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各科室 :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 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 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 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 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药(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 等)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 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 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 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15章 肝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A型题】 1.急性肝功能不全常见于() A.肝胆疾患 B.门脉性肝硬化 C.肝癌晚期 D.肝细胞广泛性坏死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项不是严重肝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的因素()A.高胰岛素血症 B.肝内糖原储备减少 C.血糖分解代谢加强 D.肝糖原分解障碍 E.葡萄糖吸收障碍 3.肝功能不全引起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A.机体利用增多 B.尿量增加,排出增多 C.醛固酮增加 D.稀释性低钾血症 E.钾的摄入减少 4.反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是() A.乳酸 B.丙酮酸 C.血酮体 D.乳酸/丙酮酸 E.乙酰乙酸/β-羟丁酸 5.导致肝性腹水的主要局部因素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门脉高压

C.排钠激素活力降低 D.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E.醛固酮过多 6.肝功能衰竭时不会直接引起() A.心力衰竭 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C.肾功能障碍 D.凝血功能障碍 E.物质代谢障碍 7.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A.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的诱因 B.可以是急性或慢性 C.患者都有昏迷 D.可以是复发性 E.可表现为性格行为异常 8.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是() A.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B.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C.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D.肝功能衰竭所致昏迷 E.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9.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肾小管向血液弥散的氨增多 B.肠道产氨增加 C.氨的清除不足 D.肌肉产氨增多 E.血中NH 4+向NH 3 转化增多 10.胃肠道内妨碍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A.蛋白质摄入减少

B.血液尿素浓度下降 C.肠道细菌受抑制 D.肠内pH小于5.0 E.胆汁分泌减少 11.严重肝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A.丙氨酸合成障碍 B.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C.尿素合成障碍 D.肾小管分泌减少 E.谷氨酸合成障碍 12.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破坏血脑屏障 B.引起失血性休克 C.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氨 D.脑组织缺血缺氧 E.血液苯乙胺和酪胺增加 13.下列哪项不是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A.抑制脑细胞膜的功能 B.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C.使脑内兴奋性递质产生减少 D.使脑内抑制性递质产生增多 E.使脑的敏感性增高 14.血氨增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B.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传导过程 C.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D.干扰大脑能量代谢 E.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 15.氨中毒患者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3)、简述题(10)、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5)。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 第一节病因及分类 第二节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三节肝性脑病 第四节肝肾综合征 重点难点 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GABA学说);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熟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假性神经递质与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肝性脑病的诱因。 了解:肝疾病病因及分类;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一、名词解释(3) 1、肝功能不全: 是指各种致肝损伤因素损害肝脏细胞,使其合成、降解、解毒、贮存、分泌及免疫等功能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 2、肝性脑病: 是由于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早期表现为轻微人格改变、智力减弱、意识障碍等,进一步发展为精神错乱、睡眠障碍和行为异常等,晚期发生不可逆的昏迷。 3、肝肾综合征: 是指肝硬化失代偿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肝硬化伴腹水的肝功能衰竭终末期。 二、简述题(10) 1、简述肝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1)代谢障碍:①糖代谢障碍:肝胞功能障碍导致低血糖,其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肝细胞大量死亡使肝糖原贮备明显减少;?受损肝细胞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过程障碍;?肝细胞灭活胰岛素功能降低,血中胰岛素含量增加,出现低血糖。②脂类代谢障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磷脂及脂蛋白的合成不足可造成肝内脂肪蓄积。肝功能不全时胆固醇酯化障碍转运能力降低,以及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能力下降,导致血 浆胆固醇升高。③蛋白质代谢障碍:肝细胞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不足,表现为低白蛋白血症。(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①肝性腹水:②电解质代谢素乱:?低钾血症:肝硬化晚期,醛固酮过多使肾排钾增加,可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DH分泌增加,同时因肝脏灭活ADH不足,肾小管水重吸收增多,加之体内原有钠水潴留,可造成稀释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1.肝功能的评估方法 (1)用生化指标评价肝功能损害 ——常用的指标有ALT、AST、ALP和BIL。 当:ALT>3 ULN →肝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ALT>8~10 ULN →肝功能严重损害。 或:ALT>3 ULN 且 BIL>2 ULN时→肝功能严重损害。 (2)用Child –Turcotte-Pugh(CTP)评分作为肝功能不全分级的评估系统。 ——以腹水、脑病、营养状况、血清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等5项指标为依据。 表4-10 CTP的评分计分标准 项目1分2分3分 血清白蛋白(g/L)>35 28~35 <28 血清总胆红素(μmol/L)<34.2 34.2~51.3 >51.3 凝血酶原时间(秒)<4 4~6 >6 肝性脑病(级)0 Ⅰ/ⅡⅢ/Ⅳ 腹水无少量/中量大量注:5~6分为CTP A级或轻度肝功能不全; 7~9分为CTP B级或中度肝功能不全; 10~15分为CTP C级或重度肝功能不全。 2.肝功能不全调整剂量的方法 (1)根据生化指标调整剂量 见下表。 (2)根据CTP评分调整剂量 A级患者用正常患者50%的维持剂量; B级患者用维持剂量的25%; C级患者应使用经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性好或药动学不受肝病影响或可进行有效监测的药物。 表4-11 肝功能不全时基于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剂量调整方法及部分药物 药物名称剂量调整方法药动学信息 尼美舒利出现黄疸或ALT或AST>3ULN:停药PB:99%,经肝代谢 胺苯吖啶 BIL>34μmol/L:剂量减半PB:97%,经葡萄糖酸苷结合反应代谢 比卡鲁胺 ALT或AST>3ULN:禁用PB:98%,经CYP酶代谢和葡萄糖酸苷结合反应代谢 柔红霉素BIL为25~50μmol/L:剂量减半 BIL>50μmol/L:剂量减半 主要经肝代谢,经胆汁(约40%)和尿排泄 多西他赛ALT或AST>1.5ULN或ALP>2.5ULN:剂量减25%;ALT或 AST>3.5ULN或ALP>6ULN:禁用 PB:95%,经CYPA4代谢,肝功能不全时清 除率下降 来氟米特ALT升高为正常值的2~3倍:剂量减半如果继续升高或仍 维持在80~120U/L:停药 PB:99.3%,经肝代谢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BIL为20~34μmol/L:剂量减半 BIL>34μmol/L:禁用 PB:96%,有肝毒性

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doc

RTOG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器官组 0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织 触痛性或鲜色红 滤泡样暗红色斑 , 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 无变 斑/脱发/干性融合的湿性脱皮 , 溃疡,出血,坏死 皮肤 化 脱皮 / 出汗减少 片装湿性脱皮 凹陷性水肿/中度水肿 片装粘膜炎 , 或有 炎性 充血 / 可有轻度 血清血液分泌物 , 无变 疼痛 , 无需止痛 粘膜 化或有 药 中度疼痛 , 需止痛 药 轻度粘膜炎或不 伴角 无变 轻度粘膜炎 , 有膜炎 , 需激素和 或无巩膜出血 / (获)抗 眼 化 泪液增多 生素治疗 / 干眼 , 需用人工泪液 / 虹 膜炎,畏光 轻度外耳炎伴中度外耳炎 ( 需外无变 红斑、瘙痒、继用药物治疗 )/ 浆 耳 发液性 化 干性脱皮,不需中耳炎/仅测试时 融合的纤维性粘 膜炎 / 可伴重度疼痛,溃疡,出血,坏死需麻醉药 严重角膜炎伴角膜 溃疡 / 视敏度或视野失明(同侧或对侧 的) 有客观性的减退/ 急 性青光眼 / 全眼球炎 严重外耳炎,伴溢 液或湿性脱皮 / 有耳聋 症状的听觉减退,

要药疗,听力图 出现听觉减退与药物无关与 疗前比无变化 轻度口干 / 唾液 稍稠 / 可有味觉 的轻度变化如 无变金属味 / 这些变唾液腺 化化不会引起进轻度到完全口干/ 唾液变粘变稠 / 味************急性唾液腺坏死 食行为的改变, 如进食时需要 量的增加 轻度吞咽困难觉发生明显改变 持续的声嘶但能 发声 / 牵涉性耳 讲话声音低微 / 牵涉 明显的呼吸困难、 性耳痛、咽喉痛 , 需麻 咽和食无变管化 或吞咽疼痛 / 痛、咽喉痛、片装 醉剂 / 融合的纤维性 纤维性渗出或轻喘鸣、咯血 / 气管切 需麻醉性止痛渗出 , 度喉水肿 , 无需麻 药 / 需进流食 厌食伴体重比 醉剂 /咳嗽 ,需阵 咳药 开或需要插管 明显的喉水肿 疗前下降≤ 5%/ 恶心 , 无需止吐 上消化无变 道化药/ 腹部不适 , 无需抗副交感 神经 药或止痛药下消化无变大便次数增多 厌食伴体重比疗前下肠梗阻 , 亚急性或 降≥ 5%/需鼻胃管或急性 厌食伴体重比疗 肠胃外支持 . 恶心和 前下降≤ 5%/恶心 梗阻 , 胃肠道出血 ( 或 ) 呕吐需插管或肠 和(或)呕吐, 需要 需 胃外支持 ,/ 腹痛, 用 止吐药 / 腹部不 药后仍较重 / 呕血或 输血 / 腹痛需置管适 , 需止痛药 黑粪 / 腹部膨胀 , 平片 示肠管扩张减压或肠扭转腹泻 , 需要抗副交腹泻,需肠胃外支持/急性或亚急性肠梗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insufficiency) 肝脏就是人体内最大得腺体肝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首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肝脏得 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 肝脏由肝实质细胞(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组成,肝非实质细胞包括肝星形细胞(HSC) 又称贮脂细胞、窦内皮细胞(SEC)、Kupffer细胞、pit细胞等。 正常肝脏得大体标本与腹腔镜下得肝脏、胆囊如图: 图16-1 正常肝脏得大体标本与腹腔镜下得胆囊、肝脏 肝脏得生理功能有哪些呢? 肝脏得正常生理功能: 1、代谢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2、物质合成: 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3、分泌与排泄: 胆汁 4、解毒:药物、毒物与代谢废物 5、免疫功能:抗原递呈

如果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就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那么什么就是肝功能不全呢?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得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肝功能不全得病因与分类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得病因与分类 一、肝功能不全得病因 (一)感染 1、肝炎病毒 表16-1 肝炎病毒 (二)药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常可出现肝脏病变。 烟肼、氟烷、醋氨酚等较受重视

氨甲喋呤、四环素等可引起脂肪肝 (三)酒精 酒精在肝细胞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被乙醇脱氢酶系统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 酒精本身及其衍生物均能导致肝脏损伤,尤其就是乙醛 (四)遗传代谢障碍 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物质代谢紊乱引起得疾病。 例:糖代谢病、脂类代谢病、氨基酸代谢病、金属元素代谢病、肝卟啉代谢病、胆红素代谢病及血浆循环蛋白酶代谢病等。 (五)免疫抑制 严重免疫抑制状态可诱发感染有HBV或HCV得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肝功能不全两种类型: 表16-2 急性与慢性肝功能不全分类

肝功能不全练习进步题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一、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病毒性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是 A.影响肝合成代谢,损伤肝细胞 B.影响肝转化功能,损伤肝细胞 C.影响肝贮存功能,损伤肝细胞 D.影响细胞免疫功能,损伤肝细胞 E.影响肝灭活功能,损伤肝细胞 2.肝实质细胞是指 A.枯否细胞 B.星形细胞 C.肝细胞 D.内皮细胞 E.Pit细胞 3.肝细胞损害导致的肝功能障碍不包括 A.糖代谢障碍 B.电解质代谢紊乱 C.胆汁分泌障碍 D.内毒素清除障碍 E.激素灭活功能障碍 4.枯否细胞功能障碍可导致 A.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B.内毒素清除减少 C.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 D.穿孔素合成减少 E.胶原合成障碍 5.星形细胞活化后,产生的主要变化不包括 A.失去脂肪滴 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C.收缩能力增强 D.Ⅲ、Ⅳ型胶原合成增多 E.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 6.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星形细胞改变是 A.星形细胞增殖抑制 B.星形细胞内蛋白合成抑制 C.合成大量Ⅰ型胶原 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抑制 E.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表达抑制 7.肝脏激素灭活功能减弱时与出现小动脉扩张有关的是A.甲状腺激素灭活减少 B.胰岛素灭活减少 C.激素灭活减少 D.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

E.醛固酮灭活减少 8.肝性脑病是指 A.严重肝病所继发的脑水肿 B.严重肝病所继发的昏迷 C.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精神症状 D.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症状 E.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9.引起肝性脑病主要是由于 A.皮质结构破坏 B.下丘脑结构破坏 C.大脑网状结构破坏 D.上行激活系统结构破坏 E.脑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 10.血氨增高所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是 A.谷氨酸增多 B.乙酰胆碱增多 C.谷氨酰胺减少 D.γ-氨基丁酸增多 E.儿茶酚胺增多 11.氨进入脑内可引起 A.α-酮戊二酸增多 B.NADH增多 C.谷氨酰胺增多 D.乙酰辅酶A增多 E.ATP产生增多 12.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后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A.Na+ 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B.K+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C.Cl-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D.Na+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E.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13.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前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A.Na+ 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B.K+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C.Cl-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D.Na+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 E.K+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 14.肝性脑病时肾血管收缩是由于 A.醛固酮活性不足 B.缓激肽活性不足 C.白三烯产生减少 D.内皮素-1生成减少 E.肾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15.肝功能不全是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