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案)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案)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案)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案)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概况,以及近世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烈反差。

2、深刻认识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基本矛盾

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历史任务

其内在联系。

教学形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讲授讨论结合。

计划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导入)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今天我们身在其中的现实息息相通。古人说“殷鉴不远,在夏侯之世”。又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学习近代史有助于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毛主席强调指导中国革命的政党,要具备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与国情,并主张集中力量分门别类的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学习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本”和“源”。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商朝晚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我国就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较之欧洲早了两千年。战国时期,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大运河、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赵州桥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才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思想和理论。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微言宏旨;经史子集,浩如瀚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昆剧京剧等不法千古绝唱。《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世人皆知。又如绘画雕刻,秦陵兵马俑、敦煌等不困于世界奇观。孔子、老子、孙吴、屈原、司马迁、祖冲之、李白、李时珍、曹雪芹等多如繁星,至今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包括华夏文明,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文明。他对中华民族

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品德以及诚信谦和,敬业乐群,尊师重教,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它使中华民族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仍能转危为安,岿然屹立,如凤凰再生与烈火之中。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封建性的糟粕,需加剔除。如: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封建意识形态,“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特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的形而上而上学思想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其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坚韧性。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趋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经济基础;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是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私有制长期存在的温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都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进行兼并,坐收地租。这也是新的生产关系星期发展不易的症结所在。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

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清朝雍正帝时发展到中央集权的顶峰。

这种机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力。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

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这种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早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由孔子创立,经汉武帝时独

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强调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并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等。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早期。当时的君主吸取历史的教训,能居安思危,政治比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但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直至迫使农民为求生存而起义。然而农民起义不能领导封建中国走出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率”。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迟滞与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在经历了它的辉煌时期后,自明朝中叶后步入迟滞与衰落。中西历史的发展形成强烈反差。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根基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毫无例外的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工商业者在政治上没有独立自由活动的余地,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与封建统治阶级相抗衡,只能依靠国家政权,在官府的控制之下进行商业活动。工商业者也热衷于购买土地,将相当资金注入封建生产关系领域,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生产方式维护者的角色。

中国明清两代的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清朝自1757年开始实行严厉的闭关政策,滞留广东一地对外通商,闭关政策的实施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使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长期昧于世界大势,固步自封,沉溺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同时也不利于中国人民学子和借鉴外国先进事物,阻碍了科学技术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契机。马克思就此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思考一下:(1)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说一说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没能在中国发展强大起来?(2)闭关政策的危害。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

16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14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而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更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

纪初,从英国开始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获得飞速发展,而原料和市场的限制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海外市场的欲望。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殖民主义正是适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西方殖民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的附庸。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在亚洲,他的下一个侵略目标是中国。

英国对华贸易货仓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了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的银元购买中国茶叶、生丝等商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鸦片战争前四十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到4亿银元。

英国的鸦片走私仅造成了中国白音的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了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并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健康。马克思曾经愤怒的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不得不实行禁烟行动,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英国政府针对中国禁烟更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步伐。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六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思考一下:为什么说鸦片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英国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腐朽的清政府和战不定,无力惩处林则徐,加之经济技术落后,武备松弛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在一场正义的战争中连遭败绩。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下关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7月至10月,清政府又被迫订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作为对《南京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英国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设立领事馆,派驻领事;协定中国关税;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毛泽东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与主权都受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战后,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逐渐发展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由于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便成为中国近代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呈现出以下六个基本特点:

1. 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帝国主义多次发动侵华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一大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输出资本的场所。列强还多次以战争手段勒索赔款,至1901年,中国对外8次对外赔款及利息总计约和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当年收入总和的16倍。列强驻华的公关领事、海关洋员等还干预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剥削制度仍占优势。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虽处于不断的解体之中,但是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优势,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民族资本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战争之一战前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近代中国骑着颇大的作用,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不仅表现在其本身力量弱小,同时表现在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联系。

4.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联合专政。

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是自他们联合对平天国的镇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干预。中国人民饱受剥削与压迫,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惨死在中外反动派的屠刀下。历史证明,只有推翻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专政才能摆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

5.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一批又一批沿海沿江的城市作为通商口岸,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也往往瞩目与沿江沿海的大中城市,城市之内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因此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西部内陆和边远地区城市发展相当缓慢,还有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更突出,近代中国社会农村的落后状况,同时也是反动派统治势力相对薄弱的地方。

6.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早在鸦片战争前后,由于鸦片走私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以及由洋货倾销引起的在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大量白银外流,以及列强对中国矿产的剥削,造成银贵钱贱,使广大中国人民实际负担大为加重。在农村,处理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外,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农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受外国剥削的程度也增加。

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得忍受神权族权的欺凌,毫无政治地位。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地主阶级仍然存在。农民阶级主要指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全国人口的大约百分之八十。除了这两个阶级外,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从19世纪40年代列强在通商口岸非法设立船坞、工厂时就开始出现了。60年代后,在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在民族资本的企业中,产生了更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约有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一般工人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势相联系,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富有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以下特殊优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阶级都彻底。第二,高度集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城市及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等较大企业,便于团结斗争,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大多数出身于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腐朽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资产阶级是由地主商人买办和官僚和手工作坊主转化而来的。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又有

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有帝国主义和中国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其中有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之下,这两个主要社会矛盾只有一个起着主导作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国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联系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才走向革命道路的。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以上是我们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知识点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近代的及中国落伍的原因。明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新趋向。掌握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教材P6-7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5)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6)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教材P7 3、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教材P9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教材P11-12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教材P16-17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教材P17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最新文献综述写作讲课教案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教案)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概况,以及近世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烈反差。 2、深刻认识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基本矛盾 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历史任务 其内在联系。 教学形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讲授讨论结合。 计划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导入)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今天我们身在其中的现实息息相通。古人说“殷鉴不远,在夏侯之世”。又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学习近代史有助于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毛主席强调指导中国革命的政党,要具备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与国情,并主张集中力量分门别类的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学习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本”和“源”。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商朝晚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我国就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较之欧洲早了两千年。战国时期,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大运河、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赵州桥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才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思想和理论。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微言宏旨;经史子集,浩如瀚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昆剧京剧等不法千古绝唱。《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世人皆知。又如绘画雕刻,秦陵兵马俑、敦煌等不困于世界奇观。孔子、老子、孙吴、屈原、司马迁、祖冲之、李白、李时珍、曹雪芹等多如繁星,至今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包括华夏文明,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文明。他对中华民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设之文献综述电子教案

文献综述 学院名称电气工程学院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月12日

电网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电力系统运行要求保证安全可靠地供电、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科学合理的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有涉及到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线路导线的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型号的选择、电力系统运行接线方式的选择、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等方面。 关键词:电力系统;接线方式;电网规划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它不仅全面地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和年发电均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了俄罗斯和日本,仅次于美国,进入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行列。发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 1.电能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 由于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能力形态的转换,要求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因此电能难于储存。从这个特点出发,在电力系统运行时就要求发电厂在任何时刻发出的功率,必须等于该时刻用电设备所需的功率、输送和分配环节中的功率损耗之和。 2.电能与国名经济各部门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且易于远距离传送和自动控制,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供电的突然中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电力系统的过度过程非常短暂

系统维护介绍

系统维护 百科名片 为了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软、硬件维护人员要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为了使系统适应用户环境的变化,满足新提出的需要,也要对原系统做些局部的更新,这些工作称为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的任务是改正软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隐含错误,扩充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新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其目的是维护软件系统的"正常运作"。这阶段的文档是软件问题报告和软件修改报告,它记录发现软件错误的情况以及修改软件的过程。 目录 目的和任务综述 电脑系统维护指的是 内容和类型1.系统维护的内容 2.系统维护的类型 工作特点1.是否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 2.系统维护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3.系统维护工作对维护人员要求较高 4.系统维护工作的对象是整个系统的配置 5.系统维护经常遇到的很多问题 考虑因素1.维护的背景

2.维护工作的影响 3.资源要求 组织管理 目的和任务综述 电脑系统维护指的是 内容和类型1.系统维护的内容 2.系统维护的类型 工作特点1.是否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 2.系统维护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3.系统维护工作对维护人员要求较高 4.系统维护工作的对象是整个系统的配置 5.系统维护经常遇到的很多问题 考虑因素1.维护的背景 2.维护工作的影响 3.资源要求 组织管理 展开编辑本段目的和任务 综述 管理信息系统在完成系统实施、投入正常运行之后,就进入了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一般信息系统的使用寿命短则4-5年,长则可达10年以上,在信息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中,都将伴随着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系统维护的目的是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

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系统维护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系统维护工作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常常被忽视。人们往往热衷于系统开发,当开发工作完成以后,多数情况下开发队伍被解散或撤走,而在系统开始运行后并没有配置适当的系统维护人员。这样,一旦系统发生问题或环境发生变化,最终用户将无从下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中长期与旧系统并行运行不能转换,甚至最后被废弃的原因。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以及使用寿命的延长,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系统维护的费用往往占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总费用的60%以上,因此有人曾以浮在海面的冰山来比喻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关系,系统开发工作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容易被人看到而得到重视,而系统维护工作如同冰山浸在水下部分,体积远比露出水面的部分大得多,但由于不易被人看到而常被忽视: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对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开发来讲,系统维护工作属于“继承性”工作,挑战性不强,成绩不显著,使很多技术人员不安心于系统维护工作,这也是造成人们重视开发而轻视维护的原因。但系统维护是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电脑系统维护指的是 为保证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而进行的定期检测、修理和优化。主要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入手。硬件包括计算机主要部件的保养和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相关课标】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这体,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的课程理念。 【教学分析】 ㈠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广东省编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六章第1 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的内容: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本节作为第六章的开篇,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逐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 5 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体验到了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只是计算机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 ㈠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为理论基础,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并能想出一些防护措施 (2)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安全产品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维护信息安全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的保持信息安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并能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㈢重难点: 重点: (1)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2)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难点: 对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㈣教学策略 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主导。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观看视频《免费WIFI 有风险极易泄露银行卡信息》

课题文献综述

《多媒体教学辅助中语文课的板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 究》课题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断翻新课堂学习,幻灯片、多媒体不断广泛运用于课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冷落,淡出课堂。作为最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同样也越来越被淡化、忽略。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了。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简明扼要、生动直观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早在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就在《师范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掌握“黑板写法”第一次将教学板书写进了教学规程。黎锦熙先生在《新国文教法》中对语文板书作了介绍。解放后语文教学板书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在理论构建和具体操作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在众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的直观教学中要数黑板最普通、最重要、最灵活但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被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也即是教师的板书时有时随意性较大或者即使设计了板书也没有充分发挥板书的应用价值。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板书的原则是简单扼要,眉目清楚,切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备课时,我常常为设计少而精的板书费一番心血。”

纲要教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教案资料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版; 7、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8、(美)Robert J. Sternberg等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John B.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编:《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3、曹南燕编:《认知学习理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14、[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15、[美]罗伯特·M.加涅著,付统先等泽:《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6、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7、[美]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杜,1983; 18、温世颂著:《教育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0; 19、冯忠良编著:《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0、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1、[英]罗伯特·汤姆生著,许卓松译:《思维心理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5; 22、[苏]K,H.沃尔科夫著,史民德译:《心理学家谈教育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第一讲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讲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本章课时安排: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遗产; 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本章重点、难点和热点: 重点: 1、近代中国社会衰败的根源; 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相互关系。 难点: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热点: 1、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本章教学方法设计: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教材,分三个问题进行讲授: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序号 (教学内容)知识点 教学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2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第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 第四,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因素; 第五,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杰出人物。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征:以儒学思想为核心。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清王朝的衰落及原因 政治上:吏治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 军事上:军队腐化,武备废弛。 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 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正当中国海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想歪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给过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2、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解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透析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及维护讲课教案

透析水处理系统的使 用及维护

透析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及维护 - 污水处理 摘要透析效果基础来源于透析用水,本文从原理结构入手,介绍透析水的来源---水处理装置的运行,维护使用,品质监测以及质量控制,目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透析用水,获得更好的透析效果,从而提高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透析水处理系统;运行原理;组成部分;质量控制透析水处理系统的作用简单来讲就是提供合格的反渗水供血透机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一般意义上来说,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每次要接触大约120L反渗水,水的质量至关重要,提高透析用水质量是提高血透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水处理系统的正确使用及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水处理系统由供水、预处理、反渗、水输送系统几部分组成。 1供水系统 供水系统由增压泵提供给整个水处理系统恒定的供水流量和供水压力。系统根据水流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自动控制。 2 预处理系统 预处理系统由多介质过滤器、硬水软化器、活性碳过滤器及前后两端的粗、细过滤组成。 多介质过滤器简称砂罐,用于祛除供水中10μm以上颗粒,此类颗粒会阻塞后级滤罐,损害反渗泵和反渗膜。砂罐的控制头可以自动在透析治疗结束后进行反冲。冲洗掉砂罐吸附的颗粒,维持砂罐的过滤能力。反冲周期以3~4天为宜。

硬水软化器简称树脂罐,用于祛除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使之成为软水。钙镁离子形成水垢或矿物沉积到反渗膜上将导致膜的损害、产水质量降低、降低膜的预期寿命。树脂罐附带的盐罐可以由控制头控制,在透析结束后对树脂进行离子交换,也就是再生,以保持树脂活力和软化能力。再生周期以3~4天为宜,盐的加入量为树脂量(L)乘以0.24kg,加盐的时间应和树脂再生周期一致,严禁使用工业盐及加碘盐,是因为碘对树脂具有长期的破坏作用。盐箱加盐后水位不得低于2/3,每日需用软水检测试剂对软化水进行检测。 活性炭过滤器简称碳罐,用于吸附软水中的氯和氯胺,由于游离氯具有氧化能力,能穿过并损害反渗膜,氧化血红蛋白成高铁血红蛋白,抑制抗氧化途径,造成溶血和溶血性贫血,所以必须尽可能祛除。碳罐中的碳必须足量,流经碳罐的水必须与活性碳接触 5min,以保证吸附效果。控制头自动对碳罐进行反冲,反冲周期以3~4天为宜。每周一次对软水余氯进行检测。 预处理系统前后端的粗细过滤器根据情况,需经常更换,以防止水路堵塞,造成供水不足,导致主机系统无水报警,无法运行制水。 3 反渗装置 反渗装置是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分,由反渗泵、反渗膜、消毒系统、压力表和流量表、监测和控制部分组成。反渗装置可清除90%~95%水中溶解固体,包括: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细菌、致热

《活着》的文献综述

《活着》的研究综述 文学院杨海燕67 摘要:《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本文将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民族性和现实性等五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引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关键词:活着现实艺术苦难生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 有学者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作品,具有无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阐述《活着》的社会性”【1】以现实主义理论中典型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读《活着》的人物描写,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来探看《活着》的情节发展,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统一的原理来展示《活着》的思想价值;对《活着》作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解剖,从更广阔的角度说明了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其生活风貌,文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些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乏有着现实性的意味;《活着》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故事的手法,达到了文艺创作“真实性”的标准,同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自然而然的、隐蔽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人的终极关怀。作者的“倾向性”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做到了文学创作客观倾向和作家主观思想倾向的融合统一,是创作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将人物描写典型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作品,是一部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还是一部于真实中自然而然流露人文主义关怀的巨作。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活着》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它的深刻性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将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永远放射出它那独特的光芒。 二、一部小说,彰显民族特性 有学者认为《活着》中体现的民族性,应该是作者余华在写此小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的一个精神,在《活着》中,民族特征的展示是全方位的。 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活着》是以传统的辩证思维写成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首先认为事物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活着》中,传统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和发展转化的两极都得到显示,具体表现在情节叙事、反鉴历史和人性探索这三个层面上。 从写作立场来看,作者余华先生站在了民间立场的角度上,平静地叙述完了这部“死亡史”,这一大亮点成为了其作品民族特性的另一重要维度。书中并不涉及过多的评论性文字,“正如花开花落,一切顺其自然”【2】给读者的感觉只能是余华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在看待书中人物的遭遇,对于历史霍乱,作者余华只是当其为一个外部环境,而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感。书中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在非政治的平民百姓的原初混沌之中, 获得一种超脱的享受。另外,福贵和家珍对待春生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摒弃政治势力、重情重义的民间道德的自在之美。

小学思品教案设计-文献综述.doc

2014年秋季却城街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 7.我爱我们班 (章节名称) 学科品德与生活授课班级三(2)班教师姓名靖泽慧预计课时数2课时本案为其中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选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我爱我们班》。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分析 以“在集体中我快乐” “我为班级争光彩”两个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回顾集体生活中的快乐时光同时,感受同学间的友爱之情,老师的关爱之情,因为在班级中快乐、温暖所以才会爱班级,才会自觉的为班级服务,自觉的维护班级荣誉。让学生自然的流露出对班级的喜爱之情。 通过“我为大树添枝叶”这个活动进行感情升华,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 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气,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因此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级学生己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以鼓励,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意识。 因此,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活动中认识同学,了解集体,热爱集体,体验在集体中的乐趣。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维护集体荣誉,培养团结一心、努力向上的集体荣誉感。 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上应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平时的班级生活,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真实的体现。 教学方法选择 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及利用武汉教育云资源使用情况的选择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 为了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软、硬件维护人员要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为了使系统适应用户环境的变化,满足新提出的需要,也要对原系统做些局部的更新,这些工作称为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的任务是改正软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隐含错误,扩充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新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其目的是维护软件系统的"正常运作"。这阶段的文档是软件问题报告和软件修改报告,它记录发现软件错误的情况以及修改软件 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在完成系统实施、投入正常运行之后,就进入了系统运行 与维护阶段。一般信息系统的使用寿命短则4-5年,长则可达10年以上, 在信息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中,都将伴随着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系统维护 的目的是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 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系统维护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 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 系统维护工作在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常常被忽视。人们往往热衷于系统 开发,当开发工作完成以后,多数情况下开发队伍被解散或撤走,而在系统 开始运行后并没有配置适当的系统维护人员。这样,一旦系统发生问题或环 境发生变化,最终用户将无从下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 中长期与旧系统并行运行不能转换,甚至最后被废弃的原因。随着信息系统 应用的深入,以及使用寿命的延长,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系统维 护的费用往往占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总费用的60%以上,因此有人曾以浮在海 面的冰山来比喻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关系,系统开发工作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 部分,容易被人看到而得到重视,而系统维护工作如同冰山浸在水下部分, 体积远比露出水面的部分大得多,但由于不易被人看到而常被忽视:从另一 方面来看,相对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开发来讲,系统维护工作属于“继承性”工作,挑战性不强,成绩不显著,使很多技术人员不安心于系统维护工作,这也是造成人们重视开发而轻视维护的原因。但系统维护是信息系统可 靠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综述——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许旻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只有客观地遵循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切实依据课标的要求,站在单元整体角度设计的英语课堂,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是未来英语教学着重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单元整体设计 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单元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各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单元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单元内各课时的特点,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整体发展。 引言部分: 一,概念与定义: “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通盘考虑《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一个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方法,整体安排教学时间,整体设计单元主题作业。 而且“单元整体设计”应该具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 二,存在的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十多年的“由传统的字词教学向语篇教学的过渡”的教学方法,在2010年被朱浦老师关于“文本再构”、“应用性独立语段教学”理念的更替至今,尚未走过很多时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过渡到“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理解此概念或者无法独立用此理念设计教学。因此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孤立地制定每节课的目标。 不少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单元意识。缺少对本单元的整体分析,不能从单元整体考虑学完本单元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生的行为变化。 2. 单课时之间缺乏相关性、延续性和阶梯性。教师较难使用合理的单课时话题将单课时有机整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福建刘峰)说课稿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说课稿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刘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特点、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的保障信息安全。并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计算机犯罪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 本节包含有四个方面内容: (1)信息安全问题 (2)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 (3)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4)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全面介绍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的保障信息安全。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3、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研究问题能力。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意识。 本着高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维护信息安全”的定义及维护措施;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及防治方法; 3、对计算机犯罪行为的理解,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四)、教学难点: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讨与学习信息安全问题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定义; (五)、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还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技能的差异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他们的个体差异,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课时 1课时(45分钟) 二、说教法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取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 可利用INTERNET网自主探索学习 (2)合作探讨法 小组同学面对面讨论; 全班同学利用论坛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能上INTERNET,带音响设备)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3)学生学习情况测评系统 五、说教学准备

文献综述-小波变换(Wavelet-Transform)的概念是1984年法国地球-...电子教案

文献综述 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的概念是1984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J.Morlet在分析处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时提出来的。小波变换的数学基础是19世纪的傅里叶变换,其后理论物理学家A.Grossman采用平移和伸缩不变性建立了小波变换的理论体系。1985年,法国数学家Y.Meyer第一个构造出具有一定衰减性的光滑小波。1988年,比利时数学家I.Daubechies证明了紧支撑正交标准小波基的存在性,使得离散小波分析成为可能。1989年S.Mallat提出了多分辨率分析概念,统一了在此之前的各种构造小波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了二进小波变换的快速算法,使得小波变换完全走向了实用性。 小波分析是建立在泛函分析、Fourier分析、样条分析及调和分析基础上的新的分析处理工具。它又被称为多分辨率分析,在时域和频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常被誉为信号分析的“数据显微镜”。近十多年来,小波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信号处理、语音分析、模式识别、数据压缩、图像处理、数字水印、量子物理等专业和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小波变换分析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安全变形监测数据和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应为他们都对精度用较高的要求,而小波变换分析方法的优势能满足这个要求。在安全变形数据处理主要集中在去噪处理、识别变形的突变点,也包括提取变形特征、分离不同变形频率、估计观测精度、小波变换最佳级数的确定等。在GPS数据处理方面包括:利用小波分析法来检测GPS相位观测值整周跳变的理论与方法,GPS粗差检测、GPS信号多路径误差分析、相位周跳检测、基于小波的GPS双差残差分析等。 国内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如下: 李宗春等研究了变形测量异常数据中小波变换最佳级数的确定,综合分析数据去噪效果的4 个分项评价指标,即数据的均方根差变化量、互相关系数、信噪比及平滑度,将各分项评价指标归化到[0, 1]后相加得到总体评价指标,将总体评价指标最大值所对应的级数定义为小波分解与重构的最佳级数。 贺跃光等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的隧道施工地表监测数据处理;基于小波分析原理,对某隧道地表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去噪、提取变形特征、分离不同变形频率、估计其观测精度等处理分析,使监测结果的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并得出隧道施工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为隧道的安全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周大华等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的隧道监测数据处理。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对一组隧道洞内水平收敛监测数据进行了去噪重构。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够有效地去除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