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惊蛰特点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特点和风俗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

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风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要吃梨 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惊蛰要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打小人”驱赶霉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惊是惊动,蛰是藏。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 【翻页】 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惊蛰习俗】 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惊蛰: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详解二十四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即惊醒,蛰为蛰伏。这个节气前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许多在寒冷冬季冬眠的昆虫或动物,被逐渐出现的阵阵春雷惊醒,结束蛰伏的生活,“惊蛰”因此而得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大忙时期。 一、惊蛰时节如何养生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季注意调理起居饮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第一,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造成体质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虚而入;第二,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第三,饮食上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此外,在这个时节里,江南的“倒春寒”现象要一直延续到惊蛰的最后几天,而北方的寒冷气候则时间还要更长一些,所以“春捂”在此节气中还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在此节气中不要因天气变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增减衣服。 二、惊蛰时节养生食谱 1、鸭血菠菜汤 材料鸭血200g、菠菜100g、海燕鱼半条、姜片少许、葱段少许、枸杞少许、海鲜粉少量。 做法沙锅放油烧热,下姜片、葱段爆香后里放水烧开;海燕鱼处理干净后放入

立春节气的特点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立春特点

立春节气的特点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立春特点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气候的转变。立春是春天的头一个节气,那么大家知道立春节气会有哪些特征变化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立春节气的特点,欢迎大家来参阅。 立春的节气特点 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交立春节气。“立春”是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气。这个节气,早在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39年)就确定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古时,古人认为,春季开始叫“立春”,夏季开始叫“立夏”,秋季开始叫“立秋”,冬季开始叫“立冬”。其农事意义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秋冬,以春为首。春季六节气,“立春”居先,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四季的开始,这是古时的说法。 立春物候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第三候是“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囚为水温渐暖,所以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立春气候

从现代气候学标准看,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不能和当时全国各地的自然物 候现象(即春季应有的景象)吻合。如2月初“立春”后,我国华南已经花红柳绿了,然而 华北大地仍会大雪纷飞。现在比较科学的划分,是把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摄 氏度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 相连的广州起步北上,开始旅程,2月中旬先是到了昆明、下旬则越过云贵高原 进人四川盆地,3月中旬到达武汉三镇、下旬越过郑州和济南,4月上旬抵达京津地区、中旬跨过山海关来到塞外沈阳城、下旬经由长春到达哈尔滨,5月20日前后,才能光 临我国最北的地方—漠河。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不但春临大地的时 间有早有迟,春姑娘在各地停留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别,如西北地区土壤干燥,春季升 温迅速,整个春季仅40多天,可谓来去匆匆;而云南昆明等地则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 虽然“立春”节气后,不能说春天已到,但确实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农业生产大 忙季节即将来临。这不,一些农谚即是很好的佐证。如:“立春一日,水热三分”、“春到 三分暖”……以安徽省为例,“立春”节气以后,虽处于冬季之尾,但有时气温仍较低, 还会发生低温冻害。如安徽省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就出现在1969年2月6日的固 镇县,为一24.3‘C。因此,仍应加强冬作物,尤其是温室大棚的保温防寒工作。不过,有时冬季偏暖年份,南方湿热空气势力强于北方冷空气,在“立春” 立春时节 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增高了,日照延长了, 降雨也开始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竹北方备耕也开始了。 “一年之计在干春”,在中国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格言式谚语之一。在《增广贤文》中,它一共是四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 在于勤。”其中前两句,强调的都是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阳春之季,万象更新,对于农事耕作,这是个关键时刻。对于一个人来说,青年 时期也是人生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爱惜青春,珍视青春,就能创造出知识,创造出财富;反之,浪费青春,虚度年华,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一年之 计在于春”,强调的是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节气特征现象

有关惊蛰节气传统习俗

有关惊蛰节气传统习俗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下面是WTT收集推荐的有关惊蛰节气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惊蛰是什么意思:惊醒蛰居的昆虫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气,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节气的取名风波 惊蛰原名“启蛰”,西汉时期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改为“惊”,但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时期: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久习旧例,《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惊蛰节气传统习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 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

二十四节气惊蛰谚语

二十四节气惊蛰谚语 导读:导语: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欢迎借鉴! 1、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2、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3、二月三日若天清,着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4、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5、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6、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着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7、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8、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9、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10、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1、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12、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13、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14、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5、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6、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17、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18、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19、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20、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21、七一,一雷九台来。 22、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23、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24、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25、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26、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27、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28、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29、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30、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篇 导语: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

二十四节气——立春

立春 简介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天象规律 立春

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循环往复。干支纪元以天象“斗柄回寅”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地球公转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现行的“定气法”节气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

关于24节气中惊蛰时节的习俗

关于24节气中惊蛰时节的习俗 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习俗,那么关于惊蛰的习俗你知道吗?下面是职场文秘网wtt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于惊蛰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

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惊蛰的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一、春 1、1立春 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 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 1、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 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

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 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 2、1立夏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 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 “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池边阵阵蛙鸣声唱与着采菱人得曲调,合奏着夏日得交响. 2、4夏至 夏至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得一日。“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7篇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那么关于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要怎么写呢?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1 立春了,可天气还是很冷,我就问妈妈:”立春了,为什么天气还是这么冷呀?“妈妈温和地说:”立春就是春天刚刚来到的意思。“”哦,我明白了,那咱们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吧!“ 我们来到小河边,发现冰渐渐融化了,河水也开始流动了。瞧!小金鱼也开始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呢!我们来到草地上,一片枯黄的草丛中,冒出了一缕缕青草,微风吹过,小草对我点头,仿佛对我说:”小朋友们我又回来了。“ 我高兴地大喊:”春姑娘正在慢慢向我们走来,春天来了,春姑娘来了!“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2 今天是2月4日(农历是二月廿一),姥姥告诉我今天立春啦!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明天就是六九第一天,立春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已经结束,阳光明媚的春天就要来到啦!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也是我新的一年学习计划的开端,我一定在新的学年有个好的开端,以报答我的爸爸、妈妈期望和老师的辛勤培育! 我喜欢春天!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3 立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不是吗?当然是,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立春啦,吃春饼了吗?我是没吃上。家里没有人烙啊!我?必然不会啊! 今年有两个春,只是听说,其实我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跟着知道就好了,估计跟我也没什么本质联系。 立春了嘛,所以天气真得该回暖了。 立春了嘛,所以我该打算打算今后的过活了。 立春了嘛,所以…… ”春打六九头“,什么意思?不懂耶!好高深! 哦哦哦,刚刚在前一秒知道了:立春是六九的第一天耶!真长知识!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记4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由来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由来与习俗 以下是惊蛰节气的由来与习俗文化介绍,欢迎阅读!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由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 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习俗惊蛰吃梨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 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

在台湾省,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客家“炒虫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 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 还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枇杷、百合、大枣、银耳、莲藕、山药都有润肺健脾功效。 春属木,对应肝脏,吃东西讲究清温平淡。 常吃新鲜蔬菜、鸡、蛋、奶,都能强身健体。 春季切忌妄动肝火,建议肝火旺的人暂别羊肉、狗肉,选择清肝、降火和滋阴的鱼类禽类,养肝护肝,疏肝理气。 春江水暖鸭先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的食法如同春日百花齐放,南北风味皆佳。 羽翼渐丰的鸭子,是春天里的一道村野风景,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鸭子骨骼健壮,肌肉丰满,正是超值食用良机,可以品品不一样的滋味。 辛甘之品助春阳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作文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作文 本文是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作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在春雨绵绵的三月初,“惊蛰”,这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节气如约而至。伴随着天空中一声闷雷,数千万冬眠的动物睁开惺忪的睡眼,一起迎接着新一年的生活…… 这,就是惊蛰!以其神秘的力量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整个世界的觉醒。 这个收获与失去的一年。送奶工王秀珍用“敬业”与“几百张字条”书写这个社会的责任,她就如这一声闷雷——唤醒人们麻痹与烦扰的生活与工作、躲避责任的心灵;,醉酒驾车案频发,其导致的后果不甚严重,杭州连环撞车案、成都醉酒肇事……一幕幕惨案的上演,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酒后驾车的思考。一名领导酒后驾车被叫下车,当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是XX领导,叫你们上司跟我谈!”何等口气?试问此未“领导”是要领着大伙儿“重蹈覆辙”吗? 一句话,唤醒社会良知。 同样是,“惊蛰事件”不断发生,也引发人们一连串的思考!,一个叫“张雅”的女孩进入公众视线。是的,这位正值花季雨季的妙龄女子,与其年龄不同的,是那“5·12”大地震后,在网上对四川人民的埋怨。此刻,在人们纷纷付出爱心的时刻,这样一位少女却心怀怨恨。这个时间留给了人们什么? 这个无法“十全十美”的年份,多少伟人离我们而去,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杨宪益……大师的离去是“文学时代”的远离?还是会有新一代“文豪”引领时代狂潮? 这个“惊蛰之年”。一桩桩事件发生在我们眼前,引发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思考。也可以用一个似乎不恰当的词来形容它——“当头棒喝”!并不是多么排斥这种“惊蛰事件”,也不是后悔为什么总在事情发生后才认识到纰漏。最为重要的是,希望在这一桩桩“惊蛰”之后,带来的思考能催发事态向好处发展,能够让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渐渐走向光明,在星光大道上一步步实现。希望,

细说二十四节气——惊蛰·春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3900032.html, 细说二十四节气——惊蛰·春分 作者:繁意 来源:《科学Fans》2019年第04期 惊蛰历史上曾经称为“启蛰”。被称为“启蛰”的时候,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蛰,意藏,指的是冬天昆虫进入冬眠状态,藏于地下不吃东西也不动。启蛰,本意为在这个时节,蛰虫开始活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便有道,“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后为避开汉景帝刘启名讳,将“启蛰”改为“惊蛰”,与雨水交换顺序变为第三节气,意义也有转化,指的是春天来临后春雷炸响,惊醒冬眠蛰居的动物。 近代天文学定义的惊蛰是太阳在黄经角度345°这一天,一般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期间。 中国幅员辽阔,即使是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气候表现,自然而然也发展出适应当地气候的节气民俗。 在中国北方的山西一带,惊蛰过后,白日渐长,略有干燥,当地人们便有惊蛰吃梨的习惯,以滋养身体。也有传说道,晋商中有梁姓大户,先祖发迹于贩梨,雍正年间后辈走西口时正是惊蛰日,于是其父便拿了梨让他出行之前先吃,说吃梨是为了不忘祖先因梨而发迹。之后走西口的人们也便仿效吃梨,取“梨”与“离”同音,意为“离家创业”,久而久之,山西甘肃—带,便有惊蛰吃梨的习惯。 中国南方因为气候温暖,对于惊雷之后各种蛇虫鼠蚁苏醒的感受则更直接。尤其在气候比较炎热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惊蛰过后,因为天气回暖很快,各种昆虫等都变得活跃起来,其中不乏害虫如蚊虫蛇鼠一类。人们为驱灭它们,便点燃艾草在家中各处熏香。若有发现活动的虫蚁,还会手持艾草拍打驱赶。久而久之,广东一带便在惊蛰日发展出“打小人”的习俗,表现形式是通过击打代表“小人”的纸片人,摆脱诸般不顺利。 惊蛰也有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这三候直观的解释是惊蛰之后桃花渐次开放,黄鹂鸣叫,鹰转变为布谷鸟。 这第三候提到了鹰鸠转化,与“腐草为萤”类似,源于中国古代事物可相互转化的言论。《礼记》中《王制》篇以动物行为标识天气,“獭祭鱼”为春,“鸠化为鹰”为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便在惊蛰这一节中提到:“《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说的是春天万物生长,猛禽如鹰感受到欣欣向荣之气,感化而变为良禽布谷鸟。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

与立春有关的谚语_二十四节气立春谚语大全

与立春有关的谚语_二十四节气立春谚语大全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关于立春的谚语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十四节气立春谚语,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二十四节气立春谚语大全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立春夭气晴,百物好收成。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晴,一春晴。 立春下,一春下。 立春阴,花倒春。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立春下雨是反春(指春后有冷雨)。立眷无雨是丰年。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打春冻人不冻水。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1)立春落雨至清明。 寓意:立春那一天如果下雨,预示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离意:立春开始响雷,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 窝意:立春以后,潮汐的海流会加大。 (4)春天后母面。 窝意:入春以后,天气就像后母的脸色,阴晴冷暖无常。 (5)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寓意:春天降雾说明天会放晴,而夏天降雾则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 寓意: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寓意:初一如果下雨,初二就会放晴;初三如果下雨则可能会一直下到十五。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离意:上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下雨,清明定会是晴天。 (9)早春晚播田。

寓意: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意为早春,如果要播种不要过早也不要过迟,要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11)立春晴,雨水均。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以后便会风调雨顺。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离意:立春是睛天,说明以后的天气风雨相宜,适合耕田。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下雨,很容易断断续续下到清明。 (14)雨琳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寓意:立春之日下雨,将持续很多天,影响种庄稼。 (15)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寓意:立春以后,天气会逐渐援和起来。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离意:如果立春降霜,这一年的整个春天农作物都长不好。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寓意:立春开始打雷,惊蛰时会连续下雨。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寓意:如果在腊月里立春,雨水会来得早;如果是在正月里立春,雨

科学: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