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为加速融入全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大局,做大做强金山岭长城休闲旅游板块,提升“金山岭”旅游文化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工作布局,滦平县委、县政府对金山岭长

城及其周边区域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定了打造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战略。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现为市级文化旅游经济区,涵盖滦平南部两镇三乡,规划总面积789平方公里,区域内长城历史文化、御路皇家文化、潮河生态文化积淀深厚,

独具地域特色,亟待发掘整理;白草洼森林公园、碧霞山、观星台等景区景点分布在周边,形成了旅游文化资源的聚集效应。

一、发展定位

以长城御道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资源的国家4S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

业带上的生态休闲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为主导方向的特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滦平南部的生长极,滦平产业结构转型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精品旅游景区、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和首都世界城市和承德国际旅游城市皇冠上的“靓丽明珠”。

改变两镇三乡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局面,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滦平县的新经济增长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生产总值高于滦平县平均水平,约占滦平县30%。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作用,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两镇三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游客年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2020年游客接待

量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2030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400万人

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亿元。

2、品牌目标

国际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处:巴克什营镇、两间房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3个:红石砬、缸房、偏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付营子、长山峪各一处。

3、社会、文化与环境目标

推动农民增收和素质提高,建设文明、好客、安全、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地。依托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富民强

县。旅游业带动星级酒店就业约8千人,旅游产业直接社会就业约达1.7万人,旅游业带动间接就业人数约达6.8万人。

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挖掘、继承与发展。形成滦平县的特色旅游文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实现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以旅游产业支持生态涵养投入的良性循环。建设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区、低碳区、宜居区。

三、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

全面实施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升级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区域性旅游服务平台构建,世

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建成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1、打造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转变观念,将旅游开发重点从单一景区开发转型到目的地建设上来,开发主题化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体系,以金山岭品牌为主线,以资源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以长城、御道、生态、民俗为主题的旅游吸引物体系。重点塑造“登金山长城,探绿野

皇踪”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与营销组织资源,建设高效市场

化营销网络系统。

2、做实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内涵

严格保护与有效利用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

环境、自然元素与旅游产品的相互交融和时尚包装,融合现代时尚旅游文化,强势打造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展现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态的魅力与活力。

3、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精细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与第一产业的互促和互动;围绕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制作等特色产业强化手工制造业;立足产业融合,重点强化旅游与会展、文化、体育、医疗等服务业的互融与联动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

4、营造与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网络

围绕旅游总体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独立性、共享性和融入性三类旅游功能空间,重点发展规模化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交通与线路的连接构筑旅游空间网络,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对接区域旅游线路,纳入旅游竞争与合作体系,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5、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和开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资源集约和配置上的基础性的作用,尽快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配备;管理体制上,在“大产业——强政府”

的模式下强化政府对旅游产业的主导作用。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培育旅游经济主体或企业主体,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人力资源队伍。

四、发展现状

堪比梦幻的舞台艺术巨作。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可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

2、“紫塞长城〃金山岭”文化演艺项目:该项目拟选址在滦平县巴克什营镇,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300亩,坐落于长城脚下,并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以现代音画的形式表现长城深厚与雄浑的历史,是大制作、大场面、高科技的长城文化演艺项目。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可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6000万元。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情况介绍

为加速融入全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大局,做大做强金山岭长城休闲旅游板块,提升“金山岭”旅游文化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工作布局,滦平县委、县政府对金山岭长

城及其周边区域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定了打造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战略。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现为市级文化旅游经济区,涵盖滦平南部两镇三乡,规划总面积789平方公里,区域内长城历史文化、御路皇家文化、潮河生态文化积淀深厚,

独具地域特色,亟待发掘整理;白草洼森林公园、碧霞山、观星台等景区景点分布在周边,形成了旅游文化资源的聚集效应。

一、发展定位

以长城御道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资源的国家4S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

业带上的生态休闲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为主导方向的特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滦平南部的生长极,滦平产业结构转型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精品旅游景区、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和首都世界城市和承德国际旅游城市皇冠上的“靓丽明珠”。

改变两镇三乡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局面,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滦平县的新经济增长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生产总值高于滦平县平均水平,约占滦平县30%。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作用,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两镇三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游客年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2020年游客接待

量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2030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400万人

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亿元。

2、品牌目标

国际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处:巴克什营镇、两间房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3个:红石砬、缸房、偏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付营子、长山峪各一处。

3、社会、文化与环境目标

推动农民增收和素质提高,建设文明、好客、安全、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地。依托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富民强

县。旅游业带动星级酒店就业约8千人,旅游产业直接社会就业约达1.7万人,旅游业带动间接就业人数约达6.8万人。

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挖掘、继承与发展。形成滦平县的特色旅游文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实现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以旅游产业支持生态涵养投入的良性循环。建设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区、低碳区、宜居区。

三、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

全面实施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升级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区域性旅游服务平台构建,世

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建成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1、打造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转变观念,将旅游开发重点从单一景区开发转型到目的地建设上来,开发主题化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体系,以金山岭品牌为主线,以资源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以长城、御道、生态、民俗为主题的旅游吸引物体系。重点塑造“登金山长城,探绿野

皇踪”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与营销组织资源,建设高效市场

化营销网络系统。

2、做实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内涵

严格保护与有效利用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

环境、自然元素与旅游产品的相互交融和时尚包装,融合现代时尚旅游文化,强势打造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展现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态的魅力与活力。

3、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精细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与第一产业的互促和互动;围绕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制作等特色产业强化手工制造业;立足产业融合,重点强化旅游与会展、文化、体育、医疗等服务业的互融与联动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

4、营造与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网络

围绕旅游总体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独立性、共享性和融入性三类旅游功能空间,重点发展规模化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交通与线路的连接构筑旅游空间网络,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对接区域旅游线路,纳入旅游竞争与合作体系,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5、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和开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资源集约和配置上的基础性的作用,尽快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配备;管理体制上,在“大产业——强政府”的模式下强化政府对旅游产业的主导作用。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培育旅游经济主体或企业主体,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人力资源队伍。

四、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培育并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当下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培育河南包括郑州新区、登封嵩山、焦作云台山、洛阳龙门、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和平顶山尧山-大佛在内的十大旅游集聚区。 1河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1.1在地理、文化空间上的集聚性 1.1.1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分布在旅游发达区域 河南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发达地带,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排头兵或是重心区域。如龙门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洛阳旅游发展的核心,高A级景区集中,各类旅行社、酒店、购物店、旅游交通众多,该地汇集洛阳地区的旅游信息流、游客流、资金流,拉动搞活整个洛阳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

1.1.2各集聚区所依托的旅游发达区域都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或文化范围 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是分布在特定文化范围或地理区域,具有地理上集中性和文化上一致性。如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是以集中现代化的商务、信息、资金、技术的郑州东区为立足点,以郑州东区具有复合型新城区的特点为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添加文化符号,发展本地区文化创意,会展,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信息商务和金融服务,集聚并发展各类新型旅游要素,发展并培育成能综合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展、美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旅游集聚区。 1.2功能划分上具有区域特色性和互补性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既集中了河南的优势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文化,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间的互补性。文化资源上涵盖了嵩山儒释道文化、洛阳龙门文化、南阳卧龙文化;自然资源上囊括了登封嵩山、驻马店嵖岈山、平顶山尧山、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等河南名山。在地域分布上,河南中部的有郑州新区和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东部有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西部有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北部有云台山旅游集聚区;南部有信阳鸡公山、平顶山尧山-大佛、许昌鄢陵、驻马店嵖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一、项目名称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二、地理位置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瀑布地理方位为东经105°41′,北纬25°55′;距省会贵阳市137公里。 三、项目类型 核心旅游产品 四、用地面积及建设规模 总用地面积36.83km2。

五、项目级别建议 国家级重点项目 六、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瀑布地理方位为东经105°41′,北纬25°55′;距省会贵阳市137公里,可通过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直达景区,另可通过320国道、贵昆铁路与全国各地取得联系。风景名胜区距云南省会昆明市499公里,是贵州西线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 (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较好,具备一定的接待设施及接待能力。 (三)资源条件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以水为主体,两条主要河流白水河、坝陵河由北至南流经风景区,围绕黄果树大瀑布形成一系列景物景观。白水河上游桂家河与可布河交汇处有石头寨布依民族村、天星桥瀑布、者斗洞,顺流而下有陡坡溏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及石笋山石碑林、滑石哨布依民族村,在白水河下游距大瀑布6公里三岔河谷,有天星桥石林,石林下游约500米的河滩中有独具特色的水上石林,东岸有天星洞。坝陵河上游段与丙午河交汇处有滴水滩瀑布以及大树跨岩瀑布,坝陵河中段断桥处有古驿道、红崖碑等一系列人文景物。此外,在滇黔古道上有石鸡晓唱,白水河下游有郎宫村,风景区北部有上垌溶洞群,这一系列的景物景观成为风景区的基础。 (四)市场条件 市场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 (五)项目环境评价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一、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区域统筹、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文化大发展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强县,打造眉山市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县城为中心,以瓦屋山景区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和谐社会发展重大机遇,做强“生态洪雅,绿色洪雅”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实施“景点带乡村,乡村带农户”的“带动”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生态文化引导,生态县建设就有可能成效不大,或美中不足,或半途而废。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洪雅实际的先进生态文化,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成群体的生态人,才能形成全民珍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氛围,生态县建设才能顺利实施,生态县建设成果才能获得保障。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县建设作用力的源泉,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化工程是统帅我县“生态工程”的灵魂。 二、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推动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景点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转变,由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向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转变,由单一追求门票消费向提高社会综合环境保护消费转变),完成“四个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力,提升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力,提升生态旅游市场扩张力,提升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支撑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总体产业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总体发展定位: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川西南地区著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

目录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1)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1) (一)主要法律法规 (1) (二)主要行政文件 (2) (三)主要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2) (一)规划范围 (2) (二)规划期限 (3)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3)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3)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4) 第一节圈域概况 (4) (一)自然地理概况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5) 第二节资源特征 (7) (一)森林资源 (7) (二)动植物资源 (7) (三)水资源 (7) (四)农业资源 (8) (五)矿产资源 (8) (六)文化旅游资源 (9)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9)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0)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0)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7)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规划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阶段目标 (18) 第三节规划任务 (19) 第四节控制指标 (20)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3) 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 (23) 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 (24)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5)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7)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0)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3) 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 (34)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7)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7)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1)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1)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2)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3)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4) 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7)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 (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49) (三)旅游服务 (49) 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0) (一)“一江两山”区 (50) (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3) (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4)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7)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7) 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59)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59) (二)森林资源保护 (60) (三)森林生态修复 (61) (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2) (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2) 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2) (一)生态农业布局 (63) (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4)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4) (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5) (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65)

集聚区实施方案

篇一: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他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仍然低于消费地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

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立足生态文化打造旅游强县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被广大游客评为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四大花海(油菜花)、中国十大踏青的好去处、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2007年,婺源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15个旅游强县之一。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4万元。1998年达6.88万人次,487.08万元。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旅游接待量依然上升到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为18,740万元,同比增长89.9%。经过十几年发展,婺源旅游业已从规模小、起步低的起步阶段走入高速增长阶段。 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一)、悠久的徽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里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

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园区 河南省柏崖山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开封大龙亭主题园区、南阳市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也有一些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例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此次签约了两个项目,分别是大河投资基金、河南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园。 郑州市有新密古县衙开发项目和大鸿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项目,其中,新密古县衙项目投资50亿元,对新密古城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整治、修复,整理,优化古城环境,修复城门及部分城墙,开发文化遗产观光等旅游产品;大鸿山生态文化项目投资120亿元。 开封共有大龙亭主题园区、开封宋古都文化旅游核心区等4个项目签约,总签约金额为156亿元。其中,大龙亭主题园区总面积约1501亩,签约金额120亿元;开封宋古都文化旅游核心区项目签约金额25亿元,目的是整体打造宋古都文化旅游核心区,打造开封旅游新名片。 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是许昌市围绕三国文化打造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三国文化产业综合体和三国大剧院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39亩,总投资约66亿元,是一个集文化演艺、旅游休闲、时尚商业、大型游乐、购物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综合项目。 此外,洛阳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区合作开发项目、汝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新乡市石牌坊历史文化街区、濮阳县澶州古城项目等也是本次文化产业专题招商会上的亮点。 洛阳天香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园项目、高新区项目服务和经济发展局与红太阳演艺集团合作的投资额19亿元的洛阳中国文化休闲(婚礼)产业园项目、洛阳市隋唐里坊区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与深圳(国际)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投资额20亿元的洛阳隋唐百戏城(杂技演艺产业园)项目等 钧瓷、开封官瓷、汝瓷、唐三彩、绞胎瓷、登封窑瓷、郑商瓷等精彩纷呈;此外,还有极富地方文化色彩的鲁山花瓷、沁阳黑陶、淮阳黑陶、鹿邑黑陶、三门峡仰韶彩陶和商丘刻瓷等,堪称是各种陶瓷艺术的大荟萃。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业内专家认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旅游业与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背景是紧密联系的,是未来保持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目标的提出将对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彭德成9月29日表示,下一步国家旅游局将进一步抓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实施,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市场吸引力的旅

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规划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委托客户: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 项目区位:北扼巴蜀,紧控川黔咽喉,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要冲,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规模:涉及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省级森林公园)和3个乡镇(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桐梓县娄山关镇),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4年 核心资源:垄断性红色资源;娄山关风景名胜区;颐养型避暑气候;典型性田园乡村。 项目类型: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成效:重塑了娄山关形象;项目进入投资开发起步阶段。

发展目标: 本项目涉及旅游发展、小城镇建设、产业融合,所以目标定位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旅游层面: 国家5A旅游景区 国家级避暑疗养旅游区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产业层面: 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层面: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城镇建设层面: 旅游驱动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总体定位: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以乡村避暑为特色,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综合产业区。 形象口号: 漫道娄山关自在休闲地

核心思路 联动借势成就红色经典:将娄山关与遵义其它三大红色景点联动,共同塑造遵义精神,成就红色经典; 多元体验打造区域休闲胜地:配套度假产品,瞄准专项休闲市场形成休闲消费集聚区; 高端引领树立区域度假标杆:产业补给之需——乡村旅游初期以避暑旅游为导向,以中低档产品占领市场,配套相关服务产业导入。但过分依赖“凉爽”气候牌,产业的系统构建不强、缺乏配套及相关,辐射带动性较弱;后起借势之需——乡村避暑度假品牌已逐渐打响,产品档次先起大众,后指高端,需弥补中高端市场空白。针对遵义和重庆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满足度假与商务会议等需求。

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书

一、规划主题 1、黑衣壮活态文化大全 “黑衣壮”已经成为广西旅游文化的品牌,是吸引游客云集那坡的宣传亮点。迎合文化旅游的时尚,借势造势,也必然作为本项目最为突出的卖点。到了处处都有黑衣壮的那坡,唯有集聚“文化大全”,才具有吸引游客光临的诱惑力。 2、壮族医药大全 壮医药作为传统文化,近年有渐成保健诊疗文化热点之势。本项目建于壮医药材GAP种植基地,与黑衣壮文化互为支撑,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壮族医药展示中心,集种植、观赏、保健、诊疗和购药之大全,追求天然、生态的健身疗养的消费新潮流,对区内外和国内外游客均有独特而巨大的吸引力;也唯有天然、生态的“大全”,才能区别于植物园和壮医院而独具魅力。 3、xx风光、天籁神韵 依托于秀丽、典型的桂西自然风貌,山环水涌,与狮山相对,有龙山相拥,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雾缭绕,极其奇丽神秘,也是山水观光的佳境。 二、开发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上劳山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突出黑衣壮和壮药的特色。 (二)特色原则 利用上劳山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黑衣壮民俗旅游产品和壮药特色,深度挖掘黑衣壮文化与壮药内容。(三)文化原则 深度挖掘黑衣壮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多学科,如民俗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人类学等角度来研究黑衣壮,发掘民俗内容,丰富民俗旅游项目的文

化意蕴,让游客无论是观赏民居、观看歌舞表演、品尝风味小吃,还是参与工艺活动,都感觉到是在享受文化。 (四)多样化原则 文化村的开发针对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开发多形式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不仅有观光型,还有参与型、娱乐型、健身型、生态型等旅游产品。 (五)生产性原则 文化村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以生产为基础,旅游的开发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时也是满足游客对农业观光、生产民俗旅游的需求,壮药的生产、研究与旅游开发相协调。 三、性质与定位 (一)项目性质 文化村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黑衣壮和壮药为特色,突出黑衣壮民俗风情和壮药健身保健,以黑衣壮民俗风情体验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村。 (二)形象定位 黑衣壮民俗风情、壮药大观。 (三)功能定位 民俗体验、休闲健身、游览观光。 四、产品开发思路 1、建设必须以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协调发展为基础,在生态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进生态保护。 2、观光、参与、购物、饮食、保健医疗、住宿、娱乐等多功能结合。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渭源县打造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

渭源县打造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 面对省、市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良好的政策叠加契机,渭源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攻艰克难,树立“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理念,全面打响“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拟斥资47.65亿元倾力建设华夏文明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集文化探源、生态度假、产业旅游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渭河旅游线、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和渭河文明集中展示区”。渭河特色文化大县和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名片正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科学定位大胆决策 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巨大挑战,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科学定位,大胆决策,精心编制了《甘肃渭源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策划》及渭河源、首阳山、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区《启动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省、市总体规划,今年紧锣密鼓制订了《华夏文明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项目谋划方案》。以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为抓手,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重点,确立了“一带”、“四区”、“十大工程”的发展格局。 “一带”即丝绸之路渭河文化发展带;“四区”即以渭水探源为主题的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渭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创新区、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边塞文化保护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十大工程”即文物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红色文化弘扬工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工程、文化产业园

区打造工程、节庆赛事会展工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项目谋划稳步推进 根据项目谋划,将择机逐步实施灞陵桥、王韶堡遗址保护开发,夷齐古冢建设、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开发,莲峰坡儿红军烈士陵园,渭河文化研究和典籍整理出版、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影视基地,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首阳山旅游区、太白山景区、黄土风情旅游区、藏羌风情旅游区建设等66个项目,投资估算47.65亿元。这是自建国以来,该县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规划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项目库。项目已列入全市10亿元以上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库,正在冲刺省级项目库。 重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该县加快建设估算投资10.608亿元的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其中,渭河源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景区车行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景区生态大门主体及假山骨架网焊接造型、大禹殿部分工程;完成一线天摩崖石刻、景区游步道主体工程等。渭河源旅游区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66 户C户户型房屋地基的换填,56户C 户型房屋主体墙和地基正在建设。生态绿化项目已完成面山绿化1500亩,栽植杏树苗木25.2万株;完成景区退耕还林150亩,栽植各类苗木8351株。 加快建设以估算投资3.711亿元的首阳山旅游区建设项目。已完成生态停车场全部工程的80%,林下休闲区的仿木栈道、休憩廊亭、景观桥主体及装饰;完成采薇亭、凌空亭、问道亭、望仙亭全部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不断朝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园区旅游发展的角度,对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成功案例的经验,最后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文化进行利用提出建议。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2011年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其中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等园区产业的贡献最大。但是,上海市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园区的文化层面上挖掘旅游的吸引点,通过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园区的全面发展。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

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承德热河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基本情况(5.13)

承德热河生态文化旅游新区 一、总体情况 承德热河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在距首都北京200公里的皇家避暑胜地承德北部山区隆化县境内,是清代的皇家御道今日出京第一黄金旅游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金山岭长城、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构成了承德旅游“四菜一汤”的旅游新格局。 承德热河文化旅游新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交界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系,拥有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被专家誉为:京畿绿色之肺、塞外绿洲氧吧;这里山灵水秀,四季如画,是水的源头、云的乐园、花的故乡、鸟的天堂,是承德市母亲河—武烈河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清代皇家猎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代著名“陷泉大战”的古战场,是蒙古喀喇沁王进京朝圣的必经之路,浴佛泉、敖包山、将军石、黑熊谷等美丽传说代代流传;这里天然温泉遍布,是清代皇家的御用温泉,出水温度高达97°,富含42中矿物质,具有极高的疗养价值;这里生态良好,自然环境优美而独特,蓝天、白云、绿树、骄阳、碧水、温泉,纤尘不染的空气,成就了这里距北京最近最美的地方;在大北京都市圈战略的构筑下,在京承高速、大广高速、张承高速及京承高铁的开通的大背景下,以北京-承德-张家口构筑的京北旅游生态圈蔚然形成。 承德热河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凸显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屏障、旅游休闲城市的产业定位,对接北京1小时旅游圈,承载京津冀超1亿的人口红利,依托稀缺的原生态环境、承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接京津冀都市圈、大北京出游黄金游线、承德旅游圈三位一体的区位优势,以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理念,抓住承德市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致力于打造京津冀都市圈旅游文化新区的典范、旅游

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征收范围)东汽车站路,西至北京路,南起唐湾路,北至武侯路,面积约1.76平方公里。 第二条(时间安排)本方案征求意见时间自2015年5月30日至2015年6月30日。 房屋土地征收工作分区域分批次进行,具体区域及时间安排以指挥部公告为准,每批次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时间为20天。 签订协议后,如果本项目同类情况补偿安置标准提高,征收部门对已经签订协议的被征收人按照提高后的标准进行追加,确保被征收人利益最大化。逾期不签订协议的,依法解决。 第三条(主体)卧龙区人民政府为征收主体,负责制定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作出征收决定、征收补偿决定:卧龙岗和武侯两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具体负责征收补偿安置及旧房拆除

二、补偿安置 第七条(评估价值)在本方案规定的征收期限内,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可以按照本区域的市场评估(包含土地使权价值)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被征收房屋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收回。 集体土地的上房屋被征收人可以按照本区域的重置评估价、合法的宅基地参照国有土地的基准地价进行评估,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被征收房屋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收回。 第八条(补偿安置条件)补偿安置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有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 (二)具有建房规划许可证(正、副本),但未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 (三)虽没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建房规划许可证,但有经村民小组或主管单位、社区(村)、街道办事处及区政府主管部门四级核定认可的房屋证明; (四)政策另有规定的其他房屋。

浅谈如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

浅谈如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 随着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生态文化旅游成了我州的一个热门话题。 生态文化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恩施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如何高起点地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州,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是当前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化旅游的活力在于民生。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维护当地人民利益的旅游活动,可称之为“民生大事”。以恩施市为例,该市已把旅游产业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支柱,计划到2010年,实现海内外游客年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10%以上,并力求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群众致富,使之成为群众大幅增收的康庄大道。 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创新。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一要走集群化产业创新路子,改变眼下低、小、散的状况,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近年来,我州各县市均立足于山水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精心编制了乡村旅游

发展规划,启动了若干个生态休闲度假板块的论证以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力求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二要走差异化产品开发路子,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三要走现代化设施建设路子,用创新的理念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适应游客对生态文化旅游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尽快建成一批生态文化型的自驾车营地、度假区和旅游社区。适度开发度假房产、田园农庄、乡村俱乐部等,支撑起未来生态文化旅游的一方新天地。 生态文化旅游的品质在于和谐。一是我们要从规范行业 管理入手,积极倡导人本服务、诚信经营的发展理念;二是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培训,使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素质得到提升;三是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规范景区摊棚摊点,严厉打击黑导误导、欺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营造诚信的旅游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让人与环境、游客与服务尽最大可能处于和谐状态,用和谐铸造品质,着力提高恩施旅游美誉度。 生态文化旅游的效益在于市场。我们要根据鄂西生态文 化旅游圈的要求,把握生态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的特点,吸纳生态文化旅游的先进理念,塑造恩施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生态文化之旅游品牌,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完善招徕游客政策,实施务实的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它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但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它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依然低于消费地

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 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