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子威胁行为浅析

面子威胁行为浅析

面子威胁行为浅析
面子威胁行为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1697740.html,

面子威胁行为浅析

作者:邢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

摘要:面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人们如何表现对他人的尊重

以及如何期待得到他人的尊重,在人际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礼貌理论当中,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在人际关系中,采用合适的面子维护策略和保全策略减少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性,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氛围的融洽至关重要。

关键词:礼貌;面子威胁行为;分类;策略;性别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01

背景介绍:从本质上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的产物。作为社会人,人类必须在其所处环境中遵守相应的习俗和约定,这些习俗和约定虽然通常不会像法律或法案那样明确地表示,但是依然是人们所公认的社会准则。礼貌作为其中一种社会准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对于中国人,“面子”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中西方对于面子的定义相类似,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晴雨表,可以令人们感到尴尬或惭愧,有丢失的可能,也可以进行维护和美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面子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布朗和列文森从面子这一角度研究礼貌问题,认为遵守礼貌准则是一个正常社会人为维护其面子而采取的众多理性行为中的一种。总之,面子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是营造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

面子理论定义: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即是行为,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指示一种行为。因此,怎样处理“面子威胁行为”意味着人们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合理的表现,举止有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处理面子威胁行为的方式也因各个文化而异。

礼貌理论有很多种,列奇,布朗和列文森等学者都提出过相关的礼貌理论。本文主要探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

根据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所有正常的成年社会人有(并知道他人也有)以下属性:

(1)面子,即每个人都想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或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形象。

在礼貌理论中,面子意味着每个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被损害,维护或美化。面子本身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面子。消极的面子是指人们对独立的需要,行

面子理论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张燕--维普资 谈中西礼貌原则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 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 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

《非你莫属》中面子威胁行为研究

《非你莫属》中面子威胁行为研究 “面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都渴望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争得面子,同时也会为交谈对方考虑,给对方留面子,以此达到交际的和谐。通过介绍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son)的面子理论,以现在热播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会话为例,从主持人、求职者、波士团成员和心理专家的互动交流出发,分析会话者的面子威胁行为,面子维护行为,并希望以此给求职者和老板们一些帮助。 标签:面子理论;面子威胁行为;非你莫属 引言 “面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面子”历来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或对方的面子,以此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大学生,“面子”不仅在日常交际中很重要,在进入职场面试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试”是一种特殊的会话交际,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应聘者是否能成功应聘,面试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试图通过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分析当前热播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并希望以此给求职者和老板们一些帮助。 一、面子理论 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rative principle)和“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 icature)学说完成了言语交际中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我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常常出现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于是,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随后,礼貌原则得到了一些补充,其中幽默准则、反语准则也被囊括其中。布朗和列文森基于对礼貌、面子等言语交际行为理论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The 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s)及相关理论,这不但加深了人们对礼貌现象的理解,同时把言语行为和礼貌结合在一起。 布朗和列文森从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TAs)以及礼貌策略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的普遍性。他们认为,礼貌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要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理智的交际者都具有一定的面子观,而且交际时都会彼此维护彼此的面子,他们还把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所谓正面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以及认同。如果这些条件中的一项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则是指有自主的权利、行动的自由,或者自我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与阻碍。在这里,“负面”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在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正面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负面面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将交际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他们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Brown 和Levinson 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5]。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为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方的社会距离[6]。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1990,1992)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7],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6],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8]。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1999)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face wants)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5]。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其他学者也曾对汉语面子有着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6]。“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8]。“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8]。“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9],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8]。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

浅议大观园中的面子威胁行为及其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1697740.html, 浅议大观园中的面子威胁行为及其翻译 作者:王泽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 摘要:面子威胁行为(FTA)理论是Brown和Levinson继“面子保全论”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每个典型人都具有“面子”,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Brown 和Levinson认为,许多语言行为本质上都具有面子威胁力,它既可以威胁一个人的积极面子也可以威胁到他的消极面子。本文将试以《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对话作为材料来分析面子威胁行为语用行为及其翻译保值问题。 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积极面子;消极面子;贾政;贾宝玉 作者简介:王泽阳(1985-),男,四川邻水县人,川北医学院教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2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包含着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文化的一切显型状态和隐型状态。本文将以《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与宝玉等其他人的对话作为话语材料来分析面子威胁语言行为及其翻译保值问题。 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是会话礼貌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own 和Levinson认为,每 个典型人都有满足面子的需求,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那些“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的面子;积极面子则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的面子。 言语行为既可以威胁到说话人也可以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既可以威胁到积极面子也可以威胁到消极面子。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宝玉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但是大概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缘故,贾政不仅没有对贾宝玉加以表扬,反而横加指责,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贾宝玉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在第十七回中,威胁宝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语言至少十处之多,笔者将列出一些加以探讨。 一、贾政言语行为对贾宝玉积极面子的威胁及其相应翻译 (1)刚到大观园门前,只见一带翠峰档在面前,苔鲜斑驻,藤萝掩映处,微零羊肠小径,宝玉议题“曲径通幽”,可谓恰如其分,众人都说宝玉“天分高,才情远”,而惟独贾政笑着评到“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这样的评价在封建社会

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呵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首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礼貌现象,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语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对此Leech认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人们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因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条准则: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其礼貌准则的“最大”“最小”“尽量”等提法显得比较极端。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他们又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的“威胁面子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受损。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和自己的面子。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面子”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环境下他又应该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Leech也指出“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在文明社交中,交际者必须注意顾及彼此的面子。 说到“面子”一词,它来源于汉语,西方社会学家从5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戈夫曼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自我体现。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又要考虑自己的面子,礼貌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语用手段。人们遵循的往往是“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即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犯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觉得“丢面子”、“丢脸”。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kirt? B:weⅡ,the color is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 理学探微 " 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DearSir, Mr.X’ScommandofEngl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 totutorialshasbeenregular. Yours,ere.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

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就以上两个理论而言,布朗与列文森反对利奇衍生格赖斯的礼貌原则及准则。首先,他们认为“CP是社会交际中立的预设体系”(1987:5),并且我们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偏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PP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理论化了的原因其次.PP广泛的解释功能却不能解释在某些情况下PP原则本身没有得到维护.甚至没有礼貌可言。尽管他强调了交流中礼貌的普遍性,却不足以解释与礼貌相关的所有现象。再次,利奇本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但却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说明。不同的是,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原则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更为紧密.并且格赖斯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FTA)及其对应的礼貌策略中得到反映。 简言之,FTA模式及其策略反映了探索语言交流本质的新角度。上面的例子正说明了教师A一方面巧妙地通过不充分的信息来暗示自己勉为其难,另一方面又通过强调突出A的出勤率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A积极面子的威胁。本文正是通过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结合,扩大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基础,从而彰显其合理性。 2.FTA模式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2.1交谈双方的特点 2.2礼貌策略与冲突管理

最新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精品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 心理学探 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社会基础1.引言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 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dearsir,mr.x’scommandofengl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totutorialshas been regular. yours,ere.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https://www.doczj.com/doc/a411697740.html,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 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就以上两个理论而言,布朗与列文森反对利奇衍生格赖斯的礼貌原则及准则。首先,他们认为“cp是社会交际中立的预设体 系”(1987:5),并且我们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偏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pp 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理论化了的原因其次.pp广泛的解释功能却不能解释在某些情况下pp原则本身没有得到维护.甚至没有礼貌可言。尽管他强调了交流中礼貌的普遍性,却不足以解释与礼貌相关的所有现象。再次,利奇本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但却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说明。不同的是,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原则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更为紧密.并且格赖斯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fta)及其对应的礼貌策略中得到反映。简言之,fta模式及其策略反映了探索语言交流本质的新角度。上面的例子正说明了教师a一方面巧妙地通过不充分的信息来暗示自己勉为其难,另一方面又通过强调突出a的出勤率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a积极面子的威胁。本文正是通过将与心理学的理论结合,扩大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基础,从而彰显其合理性。2.fta模式的社会心理学基础2.1交谈双方的特点2.1.1面子核心gofman(1967)扩大了面子这一概念以描述自我的社会体现——我们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布朗和列文森(1987)把面子概念作为他们礼貌理论的核心。将其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希望在他人那里获得的自我形

从面子理论看沉默语应用

从面子理论看沉默的语用功能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蒋景阳*曹玉米** 摘要:沉默是交际中普遍的社会现象,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沉默的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及其跨文化差异性方面的探讨,而很少有人对沉默与礼貌的内在联系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框架,从沉默与面子的关系、沉默与礼貌的补救策略的关系和礼貌的沉默与文化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沉默与礼貌的内在联系,希望有益于读者对沉默的作用和礼貌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沉默面子礼貌文化 1. 引言 “沉默”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所有的非语言(nonverbal)行为,Terikwal和Milchael Gamble(范志燕,2001)把沉默语(silent languages)分为七类,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谈话空间等。狭义上的沉默是指无声的言语行为,和有声言语行为一样,它实质上是一种符号(Saville-Troike,1985),也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沉默”。但有着丰富内容的沉默长久以来不被重视,常被看作是冷漠无情、知识匮乏、能力低下的代名词,沉默也由此被认为是消极、被动的,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大量的研究发现,沉默有着很强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近年来交际中的沉默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关注(Bonikowska,1988;Tanner,1992;Kurzon,1992;Tanaka,1993;Jaworski,1993;Bilmes,1994;Thomas,1995;Faucoult,1998;Samovar,2000等)。国内的研究者也对沉默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杨平,1996;左岩,1996;宋莉,1998;范志燕,2001;龚卫东、吴雪燕,2003等)。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笔者发现,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一般意义上对沉默的功能及其跨文化差异性进行的探讨,而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Leech,1983;Brown & Levinson,1978、1987;Bonikowska,1988;Tanaka,1993;Thomas,1995)对沉默的另一种特殊功能——沉默表达礼貌的功能做过探讨,但仍然很少有学者对二者的关系做系统的论述。Brown和Levinson 在论述他们的“面子理论”时,认为沉默是最礼貌的策略,因为它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Don’t do FTA)。笔者认为这仅仅揭示了沉默与礼貌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二者关系的其他方面。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 的“面子理论”为框架,试从沉默与面子的关系、沉默与礼貌的补救策略的关系和礼貌的沉默与文化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沉默与礼貌的内在联系,希望有益于读者对沉默的作用和礼貌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 2. 沉默与面子 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是最礼貌的策略(何兆熊,2000)。而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的方式就是沉默(Thomas,1995),因此沉默是最礼貌的策略。因为说话人采取无声的语言即 *蒋景阳,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语用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通讯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外国语学院,邮编:310058。 **曹玉米,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舟山东路30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54信箱,邮编:310015。 64

FTA--面子威胁原则

一般来说,直接、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给对方留有最少的选择余地,对对方的面子构成的威胁最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可以采用这种礼貌策略。如果情况非常紧急,或者交际效率占首要位置,那么面子需求就要退居次要位置。如果说话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相当小,或可能没威胁,又或者说话人的权势明显高于听话人,或说话人能赢得第三者的支持,在诋毁听话人面子的同时不必担心丢自己的面子,那么他也可以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积极礼貌策略关注的是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就是要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包括寻求一致,避免不和,假设有共同点,表示伙伴关系,提高听话人的兴趣,注意听话人的需要及夸大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等。消极礼貌策略是要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需求。谦让,避免出风头,不夸夸其谈是其主要特征。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被Brown和Levinson视为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对于说话人,这一策略可以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之嫌;对于听话人,既可以躲避潜在的面子威胁,又可以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这一策略主要包括暗示、夸张、暗喻、模糊、反语、低调陈述等。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是指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为,这样就避免了对听话人可能的冒犯。它和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一样,都是以含蓄、暗示为主要特征。 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Dear Sir, Mr.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to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Yours,etc.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 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就以上两个理论而言,布朗与列文森反对利奇衍生格赖斯的礼貌原则及准则。首先,他们认为“CP是社会交际中立的预设体系”(1987:5),并且我们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偏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PP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理论化了的原因。其次,PP广泛的解释功能却不能解释在某些情况下PP原则本身没有得到维护,甚至没有礼貌可言。尽管他强调了交流中礼貌的普遍性,却不足以解释与礼貌相关的所有现象。再次,利奇本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但却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说明。不同的是,布朗与

面子

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和过分追求,似乎“面子”成了中国人的典型的文化性格。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说“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 在别人面前,我们都装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十分轻松。其实,我们很累,我们也想好好放松放松,我们也想放下面子,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放开真正的自我。 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强调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I_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_evinson,1987:61)。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 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I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例如,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下面,笔者透过具体的言语行为,来探讨一下中西文化中“面子”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Mao,1994)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h ∞,1994:457)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第二,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

绝望主妇中威胁言语行为浅析

浅析《绝望主妇》中的威胁言语行为 On Speech Act of Threat in Desperate Houswives 摘要:威胁言语行为是一种冲突性言语行为。根据说话人威胁意图表达的显现程度,威胁言语行为的表达模式可以分为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说话人还可以通过间接言语来表达威胁意图。威胁言语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言语和非言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威胁言语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交际目的不仅与说话人选择何种威胁手段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威胁言语所处的语境。 关键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威胁言语行为;表达模式 一、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该理论体现了“以言行事-说话即是做事”的语言观。奥斯汀从区分叙述句与施为句的研究入手,最终形成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人们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美国哲学家塞尔(Jone R. Searle)批判继承了奥斯汀的研究成果,完善和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并使该理论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他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塞尔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提出了言语行为分类的12个标准,进而将施事行为分为五类,分别为: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态行为和宣告行为。塞尔还在奥斯汀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重要概念。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的哲学理论,后来被引入语言学界并成为了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威胁言语行为 威胁言语行为由于其冲突性特点在言语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是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关于问候、祈使、拒绝、承诺、道歉、抱怨等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多并且著述颇丰,然而对威胁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这一言语行为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威胁言语行为涉及说话人和听

面子论

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公众中额“个人形象”,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被别人接受,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赞同,被当做同一群体的成员,自己的需求得到别人的理解,以及受到别人尊重。而消极面子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或阻碍,自己能独立自主,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 在会话中,有些言语行为使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或多或少地受到威胁,这些言语行为称为“面子威胁行为”。 面子威胁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 1)说话人对听话人:不赞同,批评,蔑视,取笑,抱怨,指责,侮辱 2)说话人对听话人:表达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带来坏消息,冒犯听话人 2.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 1)说话人:命令,请求,建议,提醒,威胁,警告 2)说话人:提供,许诺 3)说话人:赞美,妒忌,羡慕,憎恨 3.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 1)说话人:道歉,承认自己有错,忏悔,接受赞美,自相矛盾 4.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 1)说话人:表示感谢,接受听话人的感谢或道歉,接受提供 面子威胁程度取决因素: 1.社会距离——熟悉程度 2.相对权势——父母与孩子 3.强加的绝对级别——上述因素相等,完成任务困难程度 面子保全论——补救策略 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1)紧急情况 2)双方关系亲密 3)有利于听话人的情况 4)说话人的相对权势高于听话人的场合 2.非公开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使用最委婉的语言,例如暗示,模糊,反语 3.不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说话人不明说自己的意图,只用手势,表情等含蓄地暗示 4.积极礼貌策略

以保全听话人的积极面子为目的,说话人通过套近乎的讲话方式取悦听话人,以满足听话人积极面子的需求。 5.消极礼貌策略 以回避为基础,说话人尽量避免妨碍听话人的行为,以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面子意识与消费行为

面子消费文献分析 一、面子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由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1894年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中提到的。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语言大师林语堂虽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也未能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且不可翻译。以研究中国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对面子的论述也比较多,但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二、面子的界定 (一)主要的研究方向 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胡先缙、金耀基、Brown&Levinson 的礼貌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由Holtagraves提出的面子管理理论和Spencer-Oatey提出的关系管理模型;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面子研究:Goffman、朱瑞玲、周美伶、翟学伟、何有晖等;以关系为中心的面子研究:以Ho和Lim等人的面子观为代表。 (二)面子的界定——语言学角度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是台湾学者胡先缙(1944),她通过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进行了研究,通过搜集并分析了25条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将“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将“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子”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它方面,显得过于狭窄,因为人若长时间恪守礼俗或在特定情况下仍能秉承礼的精神是能给个人带来面子的。 金耀基(1977)以胡先缙对“脸”和“面子”的定义为平台来探讨面子的内涵,据胡先缙的考证面子(公元四世纪之前)比脸(元朝公元1277—1367)一词出现的早,将脸和面子区别开来只适用于北方,在南中国说粤语和客家话的区域内只有“面”字,而无“脸”字,且粤语是比普通话更古老的语言,这也就证实了“脸”的概念是从“面子”中分化出来的。 为避免文字上的复杂和纠缠,金耀基用“面子”概括了胡氏定义中的“脸”和“面子”的内涵,并将其分为“社会性的面”(面子)和“道德性的面”(脸)Brown&Levinson 1978年提出的礼貌理论,又称保全面子理论,认为面子是每个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形象,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