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露采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在保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露采矿山开发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表土剥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来稳定的土壤和植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荒芜、岩石裸露、弃石满地的矿业荒漠化现象;同时也可能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露采矿山依据开发阶段划分为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根据新沂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露采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形地貌、土地占用、土壤侵蚀、地表水水质、景观格局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深入研究了露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工艺技术,包括露采场采空区的修复治理工艺、露采场边坡的治理技术和露采场生态环境的恢复。

关键词:1、废弃矿山2、露天开采3、生态治理4、环境修复5、技术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but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opencast mining first need to do a lot of surface soil dissection, largely destroyed stable soil and vegetation, easy to cause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form land barren, rock and bare, abandon shiman to mining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汇报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a37208892.html,)/总结报告/工作汇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汇报 自治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工作目标,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实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伴随着矿业开发的迅速发展,全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治理区域点多、面广。调查显示,全区需要治理的集中区域达88处,占用破坏土地79108.14公顷,涉及耕地7552.11公顷、林地3048.91公顷、草地34539.44公顷,面积庞大。二是危害严重,治理形势紧迫。全区矿业开发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沉)陷总面积达到226.21km2;形成的塌陷坑、塌陷群323处,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541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5575亿元,伤亡人数共计62人。三是污染严重,危及民生。全区矿山年产固体废弃物2.86456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10.7%,累计积存量高达29.7774亿吨;全区矿山年产废水废液

3.1185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5.5%。矿山废弃物引起的淋滤、扬尘、自燃和渗漏,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制度、措施的完善,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效果,不仅解决了部分重点区域历史上形成的地面塌陷、占用破坏土地和地质灾害等问题,而且使新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二、全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XX年以后,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督促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地质环境的责任,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实施民生工程。 XX年以来,自治区把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治理自治区确定的8个采煤沉陷区、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区域、影响城市周边景观的区域和以利于解决恢复成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及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的区域。项目资金由XX年的0.013亿元增加到XX年的4.63亿元,9年增加356倍。 XX年至XX年,全区共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86个,下达项目资金11.57亿元。其中,国家项目54个,投资3.19亿元;自治区项目132个,投资8.38亿元。XX年至XX年,全区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关于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措施的讨论

关于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措施的讨论 发表时间:2019-04-16T08:42:26.76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范超鹏曾涵荟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逐年提高。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陕西总队陕西西安 71000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逐年提高。我国在大力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矿区生态破坏、土地资源占用和损毁、环境污染及地质灾害频发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本文就关于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措施 引言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表下坚硬的外壳,契合大气圈以及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变化时,若产生突变现象就会引发地质灾害。就当前能力而言,尽管无法在根本上对地质灾害问题予以改变,但能够采取一定的防治与保护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构建出优良的自然环境。 1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地质灾害 大部分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过度的追求利益及不合理的开采,给采坑留下了落差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的深石壁,岩体裸露,危岩耸立,裸露的岩体几经风化,边坡失稳,极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1.2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比较长的时间当中,因为多数的矿山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高,进而造成了露天矿山在开发过程当中出现有害气体、废水以及废渣等排到矿山环境当中,进而大大污染了大气、水源。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含有碱金属的物质当碰到降雨的时候就会生成无机盐类物质,进而对地表水体带来比较严重的污染。如果这些物质渗入到地下含水层,就会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这是露天开采矿山面对的比较大的污染问题。水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必备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1.3土地资源、植被破坏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矿石堆放占地,采矿剥离出大量的表土和非矿碎石,因得不到利用都杂乱无章的堆放,直接破坏和占用土地资源,使土地没能得到充分利用。矿石埋藏于表土层以下,开采矿山需先行剥离表土层,这就破坏了矿区土地使用类型,使原来的绿地荡然无存,并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剥离废弃物的堆放也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长,植被的破坏又会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 2废弃矿山恢复治理措施 2.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其一,以矿山具体地质情况,准确划分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与设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御方法,加强地质保护;其二,将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作为基础,重点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并分析出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有效的管护对策,减轻采矿活动对周边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开展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置监测点,并增强巡查力度。 2.2地质灾害恢复治理措施 ①为防止滚石伤人,对边坡进行清坡,撬除活动危岩、临空岩、楔形岩。②对于高陡边坡,进行台阶式降坡卸荷处理,以达到放缓边坡的目的,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治理后台阶边坡角不大于65°(风化土不大于38°)。③对于易造成滑坡不稳定的边坡岩体,可以采用支挡工程,如设立挡墙、抗滑桩等,来解决边坡稳定性的问题。④为防止降雨引发崩塌、滑坡的等地质灾害,在坡顶设置截水沟,以防止坡顶水流对边坡的冲刷以及地表水下渗降低软弱面强度而造成滑坡。 2.3生态治理 当露天矿山被废弃之后将出现凹陷的盆地,并且因为长期的暴露,进而造成了表层粘土附着,存在比较差的渗透性。对这种废弃的矿山来说能够通过生态治理模式来治理。一般措施为:分析废弃矿坑周围的岩性,对透水性强的地方进行水密性加固。最终实现改变矿山周围生态环境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周围环境协调的改造以及整理。和旅游开发结合到一起,创造地质旅游生态景观,不断扩展废弃矿山的治理思路[1]。 2.4土地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一)台阶平台植被恢复治理。平台砖浆砌筑种植槽,槽内回填种植土,种植乔灌木,其施工技术要点如下:①施工工序:设置种植槽→回填营养土→种植乔灌木→养护。②设置种植槽:防止水土流失在每级台阶边缘0.5m处砖浆筑砌挡土墙,采用梯形式挡土墙,规格为墙高1m,墙顶宽0.5m,墙底宽0.8m。③种植乔灌木:选用当地适生乔、灌木,按行株距3.0m种植两排乔木。(二)石壁边坡植被恢复治理。(1)植生袋法[2]。用乙烯网袋等将预先配好土、有机基质、肥料等装入袋中,沿坡面向上堆置,袋的大小厚度随具体情况而定。①施工工序:清理边坡→铺设生态袋、移栽花灌木→喷播草灌→养护②清理边坡:施工前凿削或嵌补坡面至平整,坡面起伏不宜超过8cm,再进行后续植生袋码砌等工作。③铺设生态袋:沿坡面铺设生态袋,袋子要紧贴坡面,缝隙处要用土填实,生态袋表面铺撤一层种植土,以喷播草灌种子。④养护:在边坡交验前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补植、浇水、施肥、除虫、直至植被生长稳定。雨季应做覆盖及截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冲刷侵蚀。旱季应经常浇水,待植被成坪后逐渐减少浇水次数。(2)客土喷播法[3]。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矿山市政景区等边坡绿化的生态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中。它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混合物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以达到景观近似于自然绿化的目的。①施工工序:清理坡面→坡面客土→喷播草灌→养护②清理边坡:施工前凿削或嵌补坡面至大致平整。③坡面客土:在平整坡面上回填厚10-20cm土壤,浇水密实。⑤养护:在边坡交验前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补植、浇水、施肥、除虫、直至植被生长稳定。雨季应做覆盖及截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冲刷侵蚀。旱季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

正文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1) 1.1项目简介 (1) 1.2编制依据 (6) 第2章项目区自然条件 (8) 2.1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8) 2.2区域地质概况 (10) 2.3社会经济概况 (13) 第3章项目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 (15) 3.1地质环境现状 (15) 3.2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预测 (18) 第4章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19) 4.1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19) 4.2项目治理的目标 (20) 4.3工程设计内容 (20) 4.4工程量计算 (22) 4.5施工组织设计 (22) 4.6预期成果及管理 (27) 第5章项目经费预算 (29) 5.1预算编制依据 (29)

5.2取费标准及计算方法 (29) 5.3需要说明的问题 (32) 第6章预期效益分析 (34) 6.1社会效益 (34) 6.2生态效益 (34) 6.3经济效益 (35) 第7章保证措施 (36) 7.1组织领导保证 (36) 7.2项目实施制度建设 (36) 7.3项目资金管理要求 (38) 7.4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8) 7.5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 (39) 第8章附件 (41) 8.1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书 (41) 8.2编制单位内部审查意见 (44) 8.3项目工程任务表 (45) 8.4附件 (46)

第1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的由来 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某北1 km处,位于某城乡结合部地带,紧邻某公路,位于某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区内。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采区内采坑深浅不一,排列无序,已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塘,水塘中堆积大量的城市垃圾,坡岸逐年侵蚀,造成土地资源逐年丧失,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进一步影响某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旅游发展和农业建设的瓶颈。 2013年7月,某工程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某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关于印发《某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某资发【2007】37号)的文件要求,编制了“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立项设计书及工程预算书。 1.1.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区原为某砖厂取土区采坑,某砖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采多年后因资源枯竭,于八十年代初期关闭。矿山关闭后,附近居民仍在此取土修建民房,由于多年在此取土,形成了较大的采坑,采坑已全部积水,成为水塘。因项目区废臵多年,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也给附近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项目区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某快速发

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要来揭揭自己的伤疤了。其实中国人可以写《丑陋的中国人》,而旁边的那个邻居呢估计写了书名作家就要被暗杀了,当然啦这是题外话。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面我们来聊聊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1空气污染。举个例子前阵子比较火的pm2.5(其实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为某帝国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发布北京pm2.5数值而在国内引起热议。不管他的目的如何,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果不是空气质量让人感到不舒服,我们会去追捧paper tiger大使馆发布的数据吗?其实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经常能见到一排排的烟囱在排放未达标的废气。其中的粉尘、有毒颗粒物、重金属等都被排放到了大气当中,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尤为严重,在坐的各位或许都有在大街上被黑烟洗礼过的经历吧? 由此带来的酸雨及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甚至肺癌的高发我想很值得我们反思。2水污染。我生在河南郑州,居住的地方有一条金水河,10年前有人在那里钓鱼嬉戏,可是现在却因为城市污水排放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我的老家在河南巩义,就是农村,同样在10年前我9岁还在小河沟里摸螃蟹,可现在却因为一家印染厂河水能在一天当中变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更多颜色。我现在身在大山大水的大武汉,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就拿江豚、中华鲟来说,他们——还剩下多少?很痛心,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去正视我们所犯的错误,儿时摸螃蟹的经历和可爱的江豚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 3.固体污染。通俗来讲,废弃的建筑材料、塑料等固状物都可以称作固体废物。而这些垃圾的不当处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固体废物如果露天堆放,其散发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会直接进入大气,污染空气。经雨水冲洗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又会随着水渗透到地下,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对地表的污染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在做的当中有没有去过垃圾厂的。如果有去过而且你不是在那里工作的话,此类经历真的会令人终身难忘。真的是令人作呕的气味不断向你侵袭,目及所示全部都是一座座的垃圾山,我甚至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我所看到的场景。就是这样的垃圾场在每座城市的周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其实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的环境的恶果还有很多,我简单列一些数据 1 .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喜马拉雅山部分冰山将在今后4 0年内消失。千湖之省———湖北省水质堪忧,一半中小河流、湖泊受污染; 2 .“沙龙”每年吞噬我国国土 2 4 6 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尤以“三北”(华北、西北、东北)沙化最为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播主1201 曹文琦未完稿

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6.何为“绿色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20分) 绿色污染是指某种入侵生物大量繁殖,损害了土著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的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毁坏的现象。引起绿色污染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它们通过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进入到污染发生区,经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潜伏期后,突然爆发出来,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由于绿色污染带来的损害之大,又难以治理,犹如一场战祸,故我们常常把引起绿色污染的外来植物称作“入侵植物”。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 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五、六十年代作为猪饲料在推广。特是现在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阻塞航道。 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空心莲子草又名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现在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成为草灾,主要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 (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 (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 (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 (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 (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污染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极本 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980年地处闽东沿海的福建省宁德市从美国引进了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进后的迅速蔓延和疯长,不仅蚕食了闽东沿海的滩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大米草种植的结果与原来引进的目的恰恰相反,并未给宁德农民带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修订稿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 理办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分析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分析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近年来新兴的实用型环境保护学科,涉及到地质、采矿、环境、农林、水利、旅游、生态、建筑等诸多学科领域。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简述了矿区的基本情况,针对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年增加,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导致采石场、砖瓦窑场等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建材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污染、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矿区及其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1矿区基本情况 某矿区始建于上世纪末,历史上开采技术落后,形成大小露采宕口多处,各宕口均无安全开采平台,为自上而下一面坡,由于岩石裂隙发育,危岩体随处可见。对居民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地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该矿区矿权全部关闭,立项对该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2地质条件概况 2.1气象水文 该矿区气候属季风副热带湿润型,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冬季干旱,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为41.2℃,极端最低气温为-22℃,年无霜期220d。年均降水量951.3mm,年最大降水量1335.3mm,年均降雨天数120d,年降水分配不均,雨季多集中在7~9月。矿区水系属淮河流域水系,区内及周边无较大地表水,冲沟较发育,雨后有暂时性流水,地表水系发育一般。 2.2地形地貌 该矿区地势平坦稍起伏,海拔标高一般在60~80m之间,地形切割程度中等。地形坡度较缓,约在20°左右。区内植被稀疏,除少量松杉树木外,其余均为灌木、杂草。 由于人类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多处露采坑和废渣堆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尚田镇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尚田镇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环境权益为出发点,以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为着眼点,将环境污染危害降低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编制目的 规范和强化全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故(以下简称“环境突发事故” )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以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善后工作为重点和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保障及时、协调一致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奉化市突发

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尚田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事故分级 根据环境污染与破坏程度不同,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事故。 1、一般事故(IV级)。由于环境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 2、较大事故(II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轻伤3人以下(不含3人)。 (2)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不含15万元)。 3、重大事故(I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3人以下(不含3人)重伤或3人以上10人以下(不含10人)轻伤。 (2)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 (3)因环境事故造成部分村庄、河流、水域污染,引起群访事件的。 4、特大事故(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因中毒等造成人员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 (2)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设计书第1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的由来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位于************北 1 km处,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带,紧邻****公路,位于********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区内。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采区内采坑深浅不一,排列无序,已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塘,水塘中堆积大量的城市垃圾,坡岸逐年侵蚀,造成土地资源逐年丧失,对该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进一步影响****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旅游发展和农业建设的瓶颈。 2013年7月,****工程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关于印发《****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资发【2007】37号)的文件要求,编制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立项设计书及工程预算书。 1.1.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区原为****砖厂取土区采坑,****砖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采多年后因资源枯竭,于八十年代初期关闭。矿山关闭后,附近居民仍在此取土修建民房,由于多年在此取土,形成了较大的采坑,采坑已全部积水,成为水塘。因项目区废置多年,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地质环

境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也给附近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项目区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废弃矿山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美化地貌景观,恢复植被,尽快予以实施治理极为迫切和重要。 其项目符合********的总体规划,紧邻****公路,位于****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区内,因此对该项目区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迫在眉睫,对该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该项目具备环境治理条件,实施方法简单,****有多个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当地群众非常拥护,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领导多次对项目区进行视察,对项目区治理工作大力支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配合。近年来,****国土管理部门对相关治理工程的管理、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内容、方法与工作程序积累了大量经验,也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该项目资金来源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不存在任何风险,只要资金到位,管理到位,************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1.1.3 项目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带,紧邻****公路,位于****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内,距********约1km,项目区坐标东经124°07′14.0″—124°07′28.6″;北纬47°19′3.8″—47°19′18.9″。(见交通位置图1-1)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一、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 据研究,4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 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中国 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 毁灭生态,大兴土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 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发展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 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农产品并重、以肉 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 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 僚机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骑兵为主 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 时间比肉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荒。西汉开荒8亿亩,东汉开荒7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 东汉时的5648万,减至767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战乱频仍,中国人 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 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 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 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过来――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小企业遍地开花;草场无人维护,过度 放牧,内蒙古等地的载畜量是草场承受能力的1~3倍,导致大部分草场退化, 1/4的草场荒废;一些地方盲目开垦,盗林毁林严重,近几年呼伦贝尔又出现 了新的开荒热;一些企业仍然肆意排放着“三废”,黄土高原上私营企业在乱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最新)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为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中省环保督查反馈我县矿山问题迅速整改到位,如期销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省环保督查整改要求,切实做好X 生态保护工作。 二、预期目标 通过治理确保中省环保督查反馈矿山问题按时销号,确保媒体和社会关注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确保全县矿山更加注重生态修复,自觉走绿色矿山的发展道路。 三、实施方案 (一)治理范围。 重点围绕中省环保督查、“绿盾行动”、环保卫星遥感监测反馈矿山问题,各类新闻媒体聚焦负面反映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X年排查出的其它矿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重点包括X矿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及保护区退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县范围内废弃矿洞封堵工作。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它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僵尸”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二)治理措施。 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办理。对于三类治理范围内的5个重点矿山统一由县国土局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单位针对矿山破坏生态环境具体问题做出工程设计,然后按照设计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修复生态环境。鼓励激励企业投资自行治理,从市县财政补助资金中适当予以奖励。 对于类似X铁矿的“僵尸”企业,为了尽快完成环保督查销号,由县国土局直接采取工程措施治理,企业承担的资金可以采取欠账措施,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对于无主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及全县范围内废弃矿洞封堵工作由县国土局组织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所需费用从市县财政补助的矿山治理资金中解决。 (三)资金来源。 本方案资金来源于市县两级X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共320万元。其中:市国土局下达市级财政补助150万元(分别以安国土资发〔X〕309号文件下达50万元,安国土资办发〔X〕48号文件下达100万元),县财政局下达X年市级X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补助20万元,县国土局报告政府拨付50万元,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那么,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有哪些呢?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C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 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 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 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 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 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 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 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 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第六条项目环保部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