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老龄化问题

“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

“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陈静江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互助养老”是社会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互助养老;互助;自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3)04-0036-08

“Mutual Aid” or “Self Aid”: the Study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CHEN Jin JIANG Hai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Mutual aid pen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lds in organism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 pension systems. It contains the concepts of hierarchical mutual aid which the aged could extend to stranger from relatives acquaintances support networks. Elderly people should transform from "dependents" to "self-aid" elderly to some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love and mutual help. Social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dem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coh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help the mutual assistant group to develop the regulations of mutual assistant behavior,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establish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Key words: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mutual aid pension; mutual aid; self-aid

我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中西养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养老体系正处在择旧创新的时期,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正规与非正规、制度与习俗等多层面因素。现阶段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并存于老龄社会,决定了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近年来,“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

收稿日期:2013-05-02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广东中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江海霞(1980-),女,湖南桂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

基金项目: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12MS129);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支撑”(SZ126013);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102097)。

的养老模式,它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发展不成熟,缺失法律规范和保障等弊端,有待于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与社会正式养老支持体系相得益彰,促进老年人群体实现“老有所伴”和“老有所乐”。

一、“互助养老”的内涵与特征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互助共济的养老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提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古代的互助养老实践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亲友互助,家族赡族养老的主要载体是义庄,其经济基础是由家族内有实力的血亲捐献而设置的“族田”、“义田”,老年人是义庄的主要救助对象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分配给无地的农民,打击地主阶级,总的方针是消灭族田。义庄在失去了其政治和财产合法性之后,作为一种传统的赡族养老组织寿终正寝了。[1]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模式影响深远,基于血缘、地缘和情感的联系而生成的亲友邻里熟人网,仍然是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的社会支持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传一结合90年代初天津、杭州等城市出现的具有自发、自治性质的老年人互助组合养老现象指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优势,在老人们熟悉的环境中,主要依靠社区集体力量解决老年人问题。这种模式丰富了老人相互间的友情和精神世界,老人们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到护理他人也包括护理自己的知识,同时增强了老人自身的独立生活意识。老年人互助组合最先是由社区中具有知识和技术专长,奉献精神的老人组织部分健康、才智的老人帮扶困难老人,“互助友爱”是老人们互助的基本守则。[2]

在老年人口激增,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势下,我国效仿美国、德国和日本,在社区开展“时间储蓄”和“劳务储蓄”,倡导老年人自我养老积累,主要形式是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为病残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务,实质是建立老年人间的护理互助体系,通过老年服务量化的积累和传递来实现老年人在基层社区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老年人通过自组织实现互助与自助,是我国传统单位制度弱化以后老年人获取资源和利益传输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政府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提高老年社会政策效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者对国外“互助养老”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介绍,以期引起国内相关部门的重视。如美国芝加哥哈尔斯提德中心针对没有子女的孤独老人推出“家园共享计划”,将同性的无子女老人联络起来,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爱好等给老年人配对,给他们寻找伙伴同居,以解决生活中的孤独和不便,让他们在晚年充分享受友情或亲情。[3]陈竞通过对当代日本互助养老的研究指出,邻里互助网络是指居住在都市社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独居或寡居等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之下,所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协会通过援助与互助的方式协助照料他们的起居,并举办邻里聚会、开展健身体、(无障碍)旅游、聚餐等涉及老人各个生活层面的活动来达成会员间彼此交流信息、分享经验、排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老有所用的新理念,构建了现代都市社区的新型人际关系,实现了法理社区向礼俗社区的回归。[4] 综合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互助养老”生发于民间,是老年人们自主选择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产物,是老年人基于友爱互助、相互信任的基本原则,在基层社区实现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互助”,是城乡养老资源重组的重要协调合作机制,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老年人互助组合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涵盖了老年人邻里互助、亲友互助、社区志愿互助等多种互助形式。老年人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情感的交流以及生活照料等需求的满足。

“互助养老”不仅是老年人间的互助行为模式和“互助-自助”养老观念,也是一种基层养老体系,它以老年人的互助互爱为核心,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法律保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将养老的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体系相结合,才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二、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互助”与“自助”

西方福利国家的弊端让我们认识到,现代养老模式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福利需求以及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和国家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要注重民间养老资源开发与整合。老年社会工作不仅是工作方法也是价值理念体系,它将社会福利政策在基层转化为现实的老年人服务,它以提升案主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增进社会福利为主旨,注重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自助行为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有效结合,是构建现代养老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理念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老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其价值理念、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道德实践和国家福利制度的社会结合。[5]老年社会工作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前提,基于老年人问题的相关理论,以老年人群体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老年人相关问题,提升老年人社会功能,协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老年工作起源于西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前期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是满足老年人福利保障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日益突显的老年生活照料问题,医疗问题以及社区支持等问题,老年工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其工作的重点从对老年人问题的补救和预防转向挖掘老年人生存潜能、协助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倡导老年人互助等发展性的问题上。[6] 近年来,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重视社会结构是如何压迫个体的,就老年群体而言,反对把老化与问题划等号,力求逐渐打破老年人处于病态的观念,强调其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注重运用优势视角看待老年群体,指出应当重新审视个体及社会对待或回应老年群体的方式,并要意识到传统理论与方法对老年及老年群体的观念应当有所转换或翻新。[7]

“互助养老”是老年人基于内在的情感、交往等需求而生成的基层组织方式,是老年人实现自我增能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模式或观念与老年社会工作的主旨有着内在的呼应与联系。

(二)老年人“互助”与“自助”的类型:国内外的五则案例

互助养老是老年人在基层社区实现生活互助和情感慰籍的互动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形式各样的互助。

1.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亲友邻里互助”

案例一:在福建省厦门、泉州、福州等一些新开发小区,“互助养老”成为最基层的老年人互助组织。福建福州金山区刘大妈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加拿大工作,女儿在北京创业,为了减少晚年生活的孤独与不便,她和老伴邀请部分亲朋好友一道买房,结伴养老。老人们经常结伴外出晨炼、旅游、休闲、购物、有喜事相互通知、有困难相互关照,遇到不顺心的事约朋友来聊一聊,生活得不亦乐乎。结伴养老的出现,促进空巢家庭的老人积极养老,结伴养老大多是自发的。[8]

“亲友邻里互助”主要是在亲缘和地缘的联系下,在亲人和熟人间缔结的养老互助关系,它以亲情、友情和信任关系为纽带,满足了老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精神慰籍等需求,以较为安全可靠的形式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2.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

案例二:江苏省姜堰市的11个社区,活跃着“居家养老志愿者”,他们已为社区贫困的“空巢老人”累计服务2560个小时。“推行‘时间储蓄银行’的做法,是对企业退休人员居家养老问题的探索,能让

他们享受到更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在社区里组织成立退休人员自管小组,动员身体好、低龄的退休人员,结对帮扶家庭特困或高龄的退休人员,为他们提供买菜、烧饭、谈心等20多项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将享受其他低龄老人提供的同等时间服务,从而形成“轻”帮“老”的老年互助养老模式。[9]

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以社区为依托,在政府的推动下,由社区负责倡导和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助服务,实现了陌生老年人间的友情互助资源的流动,对老年人需求和老年服务的累积有专业的评估指标和计量方法。它的优势是有较为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志愿者的服务作为补充。

3.不同辈份群体间“拟家庭式的互助”

案例三: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由当地政府和福利机构合资建造“老人之家”,内设公用厨房和大餐厅,配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单身的老人们选择了到那里结伴而居,相互照顾,结伴游玩,既填补了孤独,也节省了生活的费用。“老人之家”中还可以由单亲母亲与老年人组建临时“家庭”,互补互助,其乐融融。[10]在德国有的城市,还出现了大学生与老年人的互助,由当地的民政部门和大学服务中心,介绍大学生到孤寡老人家居住,可以免房租,但是学生要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11] “拟家庭式的互助”是基于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在固定的生活场所内构建“家庭”的结构和氛围,使老年人体验到被子女关注和照料的幸福感。德国的“老人之家”成功之处在于,它将老年人的互助意愿与社会其它群体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府的协助下,实现了社会群体间的互助,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社会需求,人性化地解决了社会问题。

4.以社会团体组织为依托的“精英老年人”与“大众老年人”间的互助

案例四:河北省保定市老年协会下属的维权工作委员会在保定各个社区号召老年人学习十八大精神、开展普法宣传、节水活动、得到老年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维权工作委员会有稳定的基层志愿者队伍,其成员主要由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老工作模范和老领导们组成。维权会与保定法律援助中心合作成立维护老年人权益律师团,在司法局、社区办、老龄办和妇联的配合下,从成立至今,已无偿帮助五千余名遭受权益侵害老年妇女提供法律援助。[12]

精英老年人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具有较广泛的人际资源网络,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年人。[12]他们通过地方老年协会等行业性或专业性社团组织,组织老年人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为遭遇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实现了与“大众老年人”间的互动与互助。

5.男女老年人“搭伴养老”

案例五:在度过了三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同居生活后,老赵突然离杨大妈而去。在杨大妈还没有从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时,老赵的儿女却已“翻脸”,天天吵闹着要将她赶出家门,只因二位老人当初因顾及儿女的感受而没有登记结婚。与老赵一段浪漫的黄昏恋从此成为杨大妈心中永远的痛。[13]男女老年人“搭伴养老”是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准婚姻模式,也是一种养老模式。它的优势是男女老年人在搭伴过程中,日常生活有所依靠,可以实现双方相互的照顾和情感慰籍,可以消除和减少孤寂感,负面影响是没有法律障,婚姻关系不稳定,存在上当受骗和再次失去伴侣的风险,尤其不利于女性老年人的生存权益的保障。[14]“搭伴养老”违背了道德原则,容易引起老年人财产遗留和分配问题的纠纷,造成老年人家庭中其他成员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影响家庭整体环境的和谐,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稳定性。

(三)“互助”与“增能”

“互助养老”是养老正式体系与非正式支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主观感受是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终指标,非正式支持是影响老年人主观感受的重要方面。非正式支持主要有满足老年人紧急救援需要、满足老年人情感交流、满足老年安全心理需要等重要功能。老年人非常重视非正式支持功能,想尽办法在利用和发掘非正式支持资源①,努力维系着割舍不掉的非正式支持联系。老年人创造出多种非正式支持形式,成为忠实的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支持者。沃恩·本特森的研究指出,老年人与好友、亲属和邻居进行的随意性活动会在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15]

老年社会工作应在明晰中国养老文化与客观社会养老资源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中国延续千载的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亲伦理基础上的养老模式,在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趋势下,老年人对家庭的依恋更多地集中在精神层面,其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多地由社区或社会专业为老服务组织来提供。在“互助养老”模式中,通过互助活动实现了自身的物质、情感需求的满足,排解了孤独无助的情绪困挠。老年人在相互交流中容易发掘出适合其身心特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互动中逐渐培养了自助意识,在互助中提升了自身选择与整合适宜的养老资源来满足自身养老需求的能力。

(四)层级性的“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体系的优势是实现老年人相互间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情感的交流,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构建和评价“互助养老”模式的要义。一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幸福圈层理论”研究指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从个体感受的不同亲疏程度出发,它依次受到个人自身特质、基于家庭血缘的亲人社会、熟人社会共同体亲密感、生人社会公平正义和自然和谐共处五个逐级外推的圈子的影响。[16] 依据“幸福圈层理论”,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互助养老”的过程中,应尊重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获得的强弱因素和规律,重视构建层级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应首先从老年人自身的特质和需求出发,依次由近及远地构建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亲人邻里圈互助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互助网络、以及生人社会的互助网络。

“互助养老”是协助老年人从核心家庭走向扩展家庭,直至融入社区和陌生老年人群体,是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能力的有益尝试。老年社会工作者应从优势视角挖掘“互助养老”的社会文化资源优势,重视老年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在增强老年人自助养老能力和保障其生活质量的同时,探索能够融合我国传统养老文化与现代社会养老体系的工作路径。

三、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与技巧

(一)科学地评估老年个体的需求,为社区老年人建立需求档案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群体构成的多样性和老年人需求的异质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衰老过程本身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会遵循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然而个体由于基因组合、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态度的不同会使生物学意义上的机体变化对每个老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年人群体构成的差异性给老年社会工作提出了独特的挑战。社区中健康的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保持活跃的,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需要特定的社会或精神健康服务以促使他们保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由于健康状况不良、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危脆弱老年人则需要严谨专业的社区老年护理。生命历程由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要关注老年期的划分和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17]

①正式支持是指国家或政府提供或干预的社会保障支持,非正式支持是指由亲属、邻居、朋友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劳务、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分担功能理论”(Theory of Shared Function)强调将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有机结合,“协调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of Coordination)侧重于不断寻求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平衡点。在经济不发达时期,正式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会大一些,而在经济发达时期,非正式支持的影响可能会超过正式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前,需要对个体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家庭构成、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婚姻和居住状况、经济收入、职业经历等进行了解和记录,为老年人建立个性化的档案,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工作。但在工作中要注意的是,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对于老年人暂时不愿意透露的资料,工作员要表示理解和接纳。

(二)关注老年人中的同期群,培养潜在的“互助养老”小组

同期群老年人通常年龄相近,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相近似的受教育程度,彼此更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更容易结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在“互助养老”模式中,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场所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在老年公寓内,也可以在老年人的家庭、老年人互助的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机构等。

首先,可以将服务对象定位于社区中有着相同需求或面临相同困境的老年人,综合开展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通过举办老年人们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体育娱乐类活动,将空巢家庭老年人、丧偶和独身老年人组合起来,通过分阶段的定期的活动增进老人们相互熟识和了解,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场所,让老年人们在娱乐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从精神层面上让老年人们体会到“互助养老”的意义,缩减老年人们的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在这一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了使能者和资源中介者的角色。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对老年人的真诚、尊重与接纳,在开展工作初期,与老年人案主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的信任。

其次,在老年人们相互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友谊和信任关系后,进一步挖掘老年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利益需求,促使老年人在生活小事上实现简单的互助,如结伴去超市购物、交流做饭经验、一起参与健身活动等,并在小组活动中,将国内外成功的“互助养老”实践案例介绍给老年人,倡导有需求的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互助小组。

再者,在老年人自愿组成互助养老组合后,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点应转移到增进老年互助小组整体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尊重老年人意愿为前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活动指导,尊重老年小组的自主发展,适时地了解和分享老年人们在互助过程中的正面和负面心理体验,协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困惑,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评估,辅助老年人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继续社会化,并且,考虑互助小组的长期稳定发展问题,挖掘和培养老年人互助小组的领袖人物,提升老年人自我管理、自助发展的能力。

(三)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促进小组健康有序发展

应客观地认识到“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正在探索发展中的,不成熟的养老模式的补充,是利弊共存的,它在使老年人自助发展的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存在产生纠纷和导致老年人受到身心伤害的风险。老年社会工作者在跟进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困惑和潜在的心理和行为危机,适时地协助老年人们澄清误解和化解矛盾,避免小组因突发性纠纷事件而解散。

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应重视互助小组作为一个小集体,其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的问题。互助小组通常由相互熟识或有共同爱好或需求的老年人组成,从较低的层面看,应有规范老年互助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组织规范,如加入的条件、活动的时间、平日里互助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频率、在活动费用方面的合理的规定、禁止的言行等、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制定,一旦成文后,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调节或制约。同时,可以建立小组和处罚和激励机制,对违反小组规范的成员应有处罚措施,而对小组中积极参与活动、奉献精神强的小组成员应有奖励。

(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互助养老”实现了老年人在基层的自治,分解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养老模式,它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社会的支持。郑功成指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奉行的是由内及外的圆心定理,它多以“亲亲”为起点和终点,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遵循着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的潜规则。[18]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构建“互助养老”社会支持体系时,应尊重国人的文化心理特质,注重家庭和社区等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对老年人的重要支持作用,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志愿者为补充,由近及远地联络和整合横向与纵向资源协助“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在社区层面对老年人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进行支持和管理。如效仿德国,让社区为老年人的互动提供安全稳定适宜的公共场所,置办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等。我国老年福利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应促进政府尽快出台规范老年人互助组织及成员权责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保障老年人在互助活动中的权益,使老年社会工作者和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群体都可以有法可依。

(五)多元化的老年社会工作者角色

非传统的服务传输模式正在进入主流的社会工作服务中,老年社会工作者面对复杂的老龄化问题开展工作时应有创新精神,其专业角色应是多样化的,从传统的协助者如权益倡导者、使能者、资源中介者、个案管理员或心理治疗师等,到非传统的角色,如健身教练,社会支持协调员或咨询师等。也是老年社工可以组建社区老年人服务志愿活动者队伍,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让掌握专业方法的志愿者扮演多样化的角色,协助老年人群体尤其是需要帮扶和照顾的高龄老年人群体在互助活动中解决生活问题,保持互助服务的稳定和连续性,提升老年互助活动的质量。

四、小结

“互助养老”模式是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是老年人通过自主选择和整合自身及家庭、社区的人际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满足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年人情感和照料需求,在基层社区实现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伴,老有所乐”。“互助养老”尊重和符合了我国传统家庭养文化中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顺应了居家养老制度对家庭和社区为老资源的高效利用功能的发挥,这种“守望相助”的模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养老模式的双重特征,在政府和相关专业组织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下,是增强家庭和社区养老功能的重要尝试。

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与“互助养老”的思想和实践有着亲缘性。老年社会工作倡导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实现老年人的自助,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依赖家庭和社会的“被赡养者”到“自助养老者”的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不仅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还切实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思想和我国“老有所养、老年所为、老有所乐”方针的核心观念。老年人们在互助与交流的过程中,会探索出灵活多样的闲暇生活方式,互助的过程也是他们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发地化解影响其身心健康负面因素的过程。

但是,“互助养老”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和风险,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助其扬利避弊,在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引导下,进一步整合政府、社区和家庭层面的优势资源,对“互助养老”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让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权能感。

参考文献:

[1] 袁同成. “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理论导刊, 2009(4): 20.

[2] 朱传一. 开拓互助组合养老的新模式[J]. 中国社会工作, 1997(1): 34-35.

[3] 赫景秀. 美国“结伴养老”一举三得[J]. 社区, 2011(6): 60.

[4] 陈竞. 邻里互助网络与当代日本社会的养老关怀[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 106-109.

[5] 孔娜, 宣兆凯. 老年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初探[J]. 伦理学研究, 2011(9): 125-128.

[6] 王树新.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16-38.

[7] 陈伟, 黄洪.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1): 70-76.

[8] 蔡清辉. 结伴养老[J]. 老同志之友, 2006(7): 11.

[9] 刘林, 智东. “老年互助”式居家养老[J]. 社区, 2009(2): 26.

[10] 王玉龙. 德国的互助式养老[J]. 社区, 2012(12): 62.

[11] 顾世显. 互助——开启德国养老新大门[J]. 老年人之友, 2009(7): 44-45.

[12] 陈静, 江海霞. 角色理论视域下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和价值和探析——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个案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28-34.

[13] 冯丽, 田建军. 老年人“走婚”搭伴养老无可奈何的“前卫”[EB/OL]. https://www.doczj.com/doc/a3552829.html,/focus/2005-12/31/content_3884427.htm,2005-12-31.

[14] 谭琳, 徐勤, 朱秀杰. 搭伴养老——我国城市老年同居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J].学海, 2004(1): 121-126.

[15] 姚远. 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113-114.

[16] 刘向东, 陶涛. 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幸福圈层理论”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5): 99-102.

[17] [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 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 隋玉杰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8.

[18] 郑功成.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1.

(责任编辑:张素华)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5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9000多万,其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已近5500万人。巨大的数字压力下,是对于农村传统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的严重冲击。同时,由于乡风习俗、道德观念 的约束,在农村推行大规模社会化养老也不现实。因此,探寻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第三种农村养老模式”,承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它介于家庭养老和纯社会化养老之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它更强调普通百姓间相互帮扶与慰藉。互助养老的模式就是 “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是指通过整合闲置资源,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院,主要接收五保户或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分户生活”是让入住的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是由村委会对院内的设施、住房等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老年人无偿自愿居住,子女无继承权。“互帮互助”是指互助养老院内无专职服务人员,由入住老人结对互助,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条件好的照顾身体条件差的,彼此互相帮助,共同生活。 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相比,互助养老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自愿,老人自愿选择是 否参与互助养老,参加后想退出也是完全自愿。二是无偿,入住老人只需要自带米面油, 不需缴纳任何费用,日常水电暖费用由地方政府或村委会资金支持。三是自助,日常生活 由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需要服务人员。四是互助,入住老人互相帮助,互相关 照,既有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解除了外出打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还使老人获得了 被需要的满足感。 下面以X市X区为例,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分析研究。X市X区位于河北省东南 部,下辖7乡2镇,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人口37.4万人,60岁以上 的老年人4.39万人,占总人口的11.7%,其中无儿无女的“五保” 老人、鳏寡独居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共计 1.3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0%。为解决这些老年人养老的问题,2008年8月,X区前屯村将闲置的小学教舍改建成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的第一家互助幸福院。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得到多村广泛响应和仿效,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截止到2012 年4月底,全区共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40家(包括联建25家),其中集体新建21家、集体改扩建53家、租赁及其他形式166家,覆盖全区9个乡镇265 个村,拥有床位5328张,可满足60%有入住愿望的农村独居老人居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区已有3879名农村独居老人搬进幸福院。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2005-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走势 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时间银行推出的养老互助模式是人们只要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时长可以存入“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这种既不依赖子女又减轻国家负担的方式颇受追捧。“时间银行”就是在互助养老方面的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相较于普通养老模式来说成本更低,服务方式更灵活,且覆盖面更广,可以有效地将养老问题进一步社会化,在社区层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而芳邻时间银行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更是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时间银行系统,这样会使数据更加的安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调研报告》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调研报告》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与分析 (以木瓜镇农村幸福院模式为例)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推动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而根据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6.15%,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8.47%,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4.34%,农村比城镇高4.14个百分点,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更加严重。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老有所有、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幸福院”应用而生。 农村幸福院是由村民委员会主办和管理,立足于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也能同时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幸福院按照就近设置、方便老人、功能实用、自愿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农家书屋或者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进行建设。幸福院尽量靠近村卫生室,向本村留守、独居、高龄、特困老年人提供日托、助餐、娱乐、康复等服务。休息室设立床位或折叠躺椅,配备被褥、枕头、床单、衣柜等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入院老人临时休息需要。提供图书、报刊,配备电视机、棋牌及桌椅等设施,方便入院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当前养老服务工作短板,解决农村独居、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的

养老难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木瓜镇农村幸福院建设和发展现状 目前,木瓜镇已建成农村幸福院两个,分别是王家峁村幸福院和东梁村幸福院。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王家峁幸福院建成于xx年,共投资40余万元,通过以村集体经济投入、上级部门投入的资金、动员村里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回报社会,参与建设,发动村民自愿捐助以及利用县乡财政预算筹集而成,日常运行维护主要通过民政部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及社会捐助等形式资助。王家峁幸福院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15个房间设有20个床位,现入住老年人7人,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炊事员、清洁工及医疗保健人员。同时配有电视机、棋牌室、阅览室等娱乐活动场所。东梁村幸福院建成于xx年9月,共投资40余万元,幸福院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居住房间9间,床位18张,现入住65周岁以上老年人16人。有管理员、厨师、会计、清洁工等7名工作人员。也配有电视机、棋牌室、阅览室等,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基本齐备。 通过调查,目前木瓜镇还有台问沟村、常塔村、阳坬村、柳沟村四个村计划建设农村幸福院。 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建设和维持难度大,覆盖率低。目前,农村幸福院建设资金筹措采取“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给与扶持,筹资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

互助养老模式很受欢迎

互助养老模式很受欢迎 一边是年纪大了生活有诸多不便的老人,子女又不在身边,另一边是刚退休在家突然赋闲下来的老人,需要时间慢慢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成了很多人头痛的问题。最近,杭州闸弄口街道天仙社区刚退休的陈大伯加入了社区的居家养老志愿队,定期组织社区里的老人进行唱歌、书画等娱乐文化活动,在该社区,老人帮助老人是一种互助型居家养老方式。 互助型居家养老方式,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互助式社会养老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来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形。 76岁的董经兰是天仙社区一位互助志愿者,董大妈平时最大的乐趣是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去年,董大妈发现社区里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特别早上出去买菜是这些老年人最头痛的问题。于是董大妈和附近菜场的一位摊主商量,让摊主在上午固定的时间,把菜运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干休所楼下,方便他们买菜。董大妈还经常在社区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社区里的老年生活。 74岁的陈晋斋退休后在社区里办了书画培训班,免费教社区里的老人画画,写书法,目前,书画班的规模已经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位老人。虽然是免费的,陈晋斋还通过自己的关系,邀请自己当年的老师给学员们定期讲课。 事实上,在天仙社区,还有很多和董大妈、陈大伯一样的志愿者,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天仙社区居委会的联系负责人黄德群说,天仙社区共有500多 名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数是独居,也包括了一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目前,社区里有专业的老年人服务站,“不过工作人员不多,靠社区的服务没办法满足整个社区的养老服务。”黄德群说。 黄德群说,目前社区内常规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有100多人,大多数是社区里的退休老人,有医生、教师、律师等。“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比如社区里有退休的医生,定期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老师可以为老人提供各种免费的兴趣班,提供一些娱乐文化活动。” 黄德群发现,这种互助式的养老方式,对于刚退休的老年人来说,还有助于他们度过特殊的心理期。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杭州不少社区养老的主要方式。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说,目前杭州居家养老的主要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社区内的4050人员为自己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一方面可以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一种方式是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杭州比较成熟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在水一方互助会、夕阳红居家养老中心等。“互助型的养老方式也可以成为解决目前居养老问题的方式之一。” 来源:杭州网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552829.html,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作者:徐玲玲徐婷婷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从小农社会开始,中国的互助养老就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现在,子女养老的有心无力、老龄人数量的急剧增长及其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都促使互助养老开发出更多的模式来缓解老龄化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互助养老模式,我国在互助养老方面有了相应的启发。 关键词: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经验借鉴 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仍然把养老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会议指出,要去 探索新型的养老模式,满足老龄人对多样化的、优质的养老服务的需求。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契合时代的养老方式,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低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拓展互助养老新模式的原因 (一)中国民间养老互助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有限的经济资源与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使小农家庭之间存在着互帮互助的联系。同时,古代的乡土社会也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社会,村民与村民习惯性的互助,就像存在着一种隐形的责任与义务。 (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数量正在以不断上升的比例增加,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上出生率的下降和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种种老龄化问题都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符合时代潮流的养老模式应抓紧开发并实施。 (三)互助养老不断得到支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展迫使子女离乡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获得更好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再完全依赖儿女。互助养老,不仅可以解决儿女不在身边的生活难题,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二、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的主要模式 (一)时间银行模式 时间银行源于美国,指的是各个年龄阶段参加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通过服务积累时数,使自己以后也能享受相同时数的志愿养老服务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以英美两国的时间银行为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中国养老机构类型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养老机构类型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模式分析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家庭结构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4-2-1”的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家庭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不可避免。二是预期寿命明显提升,老年人口高龄化程度提高,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三是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及一些意外因素,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显著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构养老不可或缺,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根据机构养老服务业的经营性质和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将机构养老服务分为基本的养老服务和高端的养老服务两个类别,两者在投资主体、主要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及水平、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一、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求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总之,政府投资办的、公办的养老机构职能定位主要是“托底”,其他的都应放手支持社会力量去兴办。对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政府应同样给予土地、税费、补贴、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的政府财力状况,基本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项目。①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②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③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

_互助_与_自助_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_互助养老_模式探析_陈静

老龄化问题 “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 “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陈静江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互助养老”是社会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互助养老;互助;自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3)04-0036-08 “Mutual Aid” or “Self Aid”: the Study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CHEN Jin JIANG Hai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Mutual aid pen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lds in organism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 pension systems. It contains the concepts of hierarchical mutual aid which the aged could extend to stranger from relatives acquaintances support networks. Elderly people should transform from "dependents" to "self-aid" elderly to some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love and mutual help. Social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dem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coh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help the mutual assistant group to develop the regulations of mutual assistant behavior,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establish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Key words: social work with the elderly; mutual aid pension; mutual aid; self-aid 我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中西养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养老体系正处在择旧创新的时期,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正规与非正规、制度与习俗等多层面因素。现阶段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并存于老龄社会,决定了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近年来,“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 收稿日期:2013-05-02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广东中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江海霞(1980-),女,湖南桂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障。 基金项目: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12MS129);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支撑”(SZ126013);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102097)。

互助式养老

互助式养老 福康社区的老年志愿者有空就到空巢老人家唠家 常。 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怎么过? 你的晚年生活希望如何度过?”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 数人都会选择老有所乐,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老年人无奈地选择了孤独终老。 独居老人的悲剧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在鞍山市第三医院的内科、骨科、外科等病房里,隔三 差五就会来一位三无老人。这些老人没有亲人,意外受伤或发病很久后才被发现,送到医院救治也没有家属照顾。和病房里其他老人床前儿女成群的场景比起来,他们孤独的身影显得更加凄凉。 三院内四病房护士刘荣晖说,每次看见这样的场景,她 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那天,尽 管我们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但他们康复出院后仍然一个 人,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7月8日,本报刊登了《七旬独居老人家中去世多日才 被发现》的报道。类似的悲剧在当今这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代频发。提起自己的孤独,诸多空巢老人苦不堪言。 家住弘扬社区的空巢老人赵大娘已经84 岁了。她有3

个儿子,大儿子在北京,二儿子在澳大利亚,三儿子在鞍山 但工作特别忙,几乎半个月才来看她一次。赵大娘的 3 个儿子对她生活方面的花费堪称大手笔。市面上有的家电,她家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名牌。赵大娘自己住140 平的大房子,可她一直觉得空落落的。 这些老人尽管寂寞、无助,但他们都不肯去养老院。有 的是怕贵,有的是不喜欢养老院“有了围墙、没了温情”的环境,也有人是怕儿女难心。每次说到自己的独居生活,赵大娘的眼里总是泛起泪花,“我真的太寂寞了。” 银发志愿者结对子照顾空巢患病老姐妹同样是没有子女照顾,又不肯进养老院,福康社区的 位老人因为有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不再孤单。他们互相照顾和陪伴,成了这个社区独特的风景。 家住福康社区的徐爱梅今年72 岁。她无儿无女,老伴 多年前去世,她独自居住。今年春节前夕,她在冰天雪地里摔倒了,左手手腕骨折,没钱治病不说,还没人照顾。 10 余名老邻居知道这一情况二话没说,发动邻居为徐爱 梅捐款3000 元,带她治病,轮流给她做饭、照顾她起居。 徐爱梅的骨折很快痊愈了。 这些老姐妹对徐爱梅的帮助从很早前就开始了。徐爱梅 是低保户,身体好的时候就到外面捡瓶子、纸盒卖钱,老姐妹们出门也都养成了捡瓶子和纸盒的习惯,手里有空瓶子就

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

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伴随空巢家庭的持续增长,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其他养老模式来补充,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四)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1期 荫刘欣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我国面临巨大的养老服务压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 关键。近些年,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多地广泛兴起,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对互助养老模的研究现 状和实践类型进行了总结、提炼,比较分析了几种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互助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 在当前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有效满足整个社会 曰益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亟须应对的 难题。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6.1%,较2010年上升2.8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10.5%,较 2010年上升1.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以应对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列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尽快建立 起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政策保障、老年保险、老年服务等方面更需主动实践、破旧立新。近些 年,国内一些地方正在积极实践一种称之为“互助养老”的老年服务模式,并且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成效。本文在此尝 试对互助养老的特点、优势及其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 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互助养老的认识与反思。 一、互助养老的研究现状与实践价值 1.实践历程与理论解释。实际上,互助养老作为一种 养老实践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如宋明时期的义庄赡族式互 助养老,主要以血缘为纽带、以义庄为载体、以义田为基础 而形成了聚焦于特定家族之内的亲友互助。20世纪90年 代出现了天津新街村“老年人互助小分队”、杭州花园新村 北村大院“老年人组合公寓”等具有自发性质的老年人互 助组合养老探索。2008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也 开始推行农村互助养老,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2010年,河北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村养老“幸福工程”。2012 年,民政部以肥乡的互助养老实践为蓝本,向全国其它广 泛推广。自此,互助养老以其新颖的养老服务形式逐渐凸 显出来。 国内研究者针对互助养老这一模式也做出了不同的 解释。从理论视角出发,杨静慧认为互助养老是老年人通 过参与社会活动彼此相互扶持、互帮互助,发挥老年人自 己的力量,通过服务别人也满足自己,并达到实现自我的 圆满追求。班娟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互助养老是普通居民 间的相互帮扶与慰藉,既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满足 了老年人“就地养老”的愿望。从社会实践出发,许加明结 合各地具体实践,认为互助养老是依托地方和老年人的养 -88 -老资源,将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老人组织起来,引导老人开 展互助服务,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来满足其多样化 的服务需求,最终实现老年人养老的自我管理及自我服 务。从互助养老的形式出发,高和荣等人基于对闽南地区 的调查,按照血缘关系及空间距禽的远近将民间互助养老 划分为宗族型、姻亲型、邻里型和社区型等四种形式。而景 军等人则以时间银行为概念背景来探索互助养老的现代 意义。 基于不同研究者对互助养老概念的界定,本文认为,互助养老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的老年人自愿结伴、相 互帮扶、共同生活,彼此之间在生活照料、情感依托、精神 慰藉等方面得以满足的一种养老方式。在当前人口老龄化 趋势日益明显,养老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互助养老作 为一种积极的、民间的、经济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在全国 范围内兴起,成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重要补 充。 2.互助养老的价值与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广泛实践 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几 种。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空巢家 庭日益增多,子女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家庭养 老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同时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资源 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医疗和精神等多方面需求。整 体而言,养老模式还比较单一,整体效率也并不明显,且存 在着成本过高、难以为继等问题。由此来看,互助养老无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存 在的不足。 (1)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的需求压力。在竞争日益激 烈的现代社会,人们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中青年一代 在照顾老年人时日显捉襟见肘,尤其在照顾失能、半失能 老年人明显力不从心,使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社会 养老的供给亦无法满足日渐增加养老需求。根据《中国老 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研究报告,目前我国老年人口 中以低龄老人为主,60岁~69岁的老年人占比54.03%,70 岁~79岁的老年人占比32.13%,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3.84%。通过互助养老, 倡导老年人之间尤其是低龄老人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 (一)案主的基本信息 案主段大爷,男,68岁,已退休,退休工资3000多元。有一养女。 (二)案例陈述: 段大爷老伴朱大妈年轻时不能生育,于30年前报养一女孩并按规定办理了收养手续。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辖区驹章胡同15号直管公房,面积30平左右。段女长大成人结婚后,段大爷出资20万元在沙子口为其女购得60平两室一厅,段女与丈夫在外独住,因为工作忙,段女不经常来看父母。2017年朱大妈去世,没了朱大妈的陪伴和照顾,段大爷也不愿与邻居交流,身体也每况愈下,脾气变得暴躁悲观,经常给养女大点换抱怨,认为自己没什么活头了,与养女的矛盾加深,觉得白养了女儿,段大爷希望段女能搬回来看他,照顾他的生活并带他看病,但段女不同意,矛盾再次激化。段大爷心灰意冷,找到居委会希望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其解决家庭纠纷。段大爷向工作人员叙述之前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不想把家里的事抛到明面上来让别人知道,但是现在老伴也不在了,养女也不孝顺,自己觉得活着没意思。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层面:段大爷自从老伴去世后,与养女关系不好,无人照顾,也不愿与邻居多交流,身体情况日趋下降,情绪低下,很悲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家庭层面:养女与段大爷有矛盾,不照顾不赡养周大爷,养女家人也不待见周大爷,矛盾越来越多。与子女间缺少亲情的交流,老伴去世后,心里的话没有人倾诉,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3、社区网络层面:朱大妈去世后,段大爷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长期一人独处,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的感情。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然老伴去世,养女的不赡养不善待让周大爷心灰意冷。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案主来源:案主求助案主类型:自愿 1、案主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与养女不和 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邻居、养女、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虽然段大爷是主动求助于机构,

养老产业现状及中医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与中医药养老事业的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60 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7%, 满足上述任何 一个条件, 则证明该国进入老年化。 参照这一规定, 1999 年, 我国60 岁以 上人口1.3 亿, 占人口总数的10%, 65 岁 以上人口l 亿, 占人口总数的7.3%,这标 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且随着 时间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 加剧。到2011 年, 我国60 岁以上的人口 将达到1.9 个亿;到2030 年我国的老年 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23%,这个数字将会 与美国持平,之后我国的老年人日的比例将会超过美国。 据有关专家预测,60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按下表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高潮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到来。 年份总人口 (亿) 60 岁以上65 岁以上80 岁以上人口 (亿) 占总人 口比例 人口 (亿) 占总人 口比例 人口 (亿) 占总 人口 比例 2010 年13.76 1.7312.57% 1.158.36%0.21 1.53% 2020 年14.72 2.4516.64% 1.7411.82%0.30 2.04% 2030 年15.24 3.5523.29% 2.4416.01%0.43 2.82% 2040 年15.43 4.0926.51% 3.2421.00%0.64 4.15% 2050 年15.21 4.3828.80% 3.3221.83% 1.00 6.57% 虽然我国已经步人了老年化的行列, 但目前, 我国以老年人养老为核心的老年产业的发展程度还极为不足,对于新型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中国是“未富先老”,同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是截然不同的, 加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消费观念,老人的财产多数都用于子女身上, 所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就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与。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就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她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与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就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就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就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