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一(1)奇妙的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一(1)奇妙的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一(1)奇妙的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一(1)奇妙的生命现象

七上第一章复习试卷

知识提纲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所表现出的生命现象)

1 新陈代谢(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如:______ ;不断排出体内的废物如: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进行其它生命活动的基础。

2 生长(生物由____到____,是说体积上量的增加)发育(个体成熟,是生物体各器官在

功能方面的成熟程度)繁殖(增加了生物个体的数量)

3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亲代与后代之间的_______,变异是指亲代与后代之间的_______)

4 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二.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6________

三.实验分析:巴斯德实验:

1.实验的目的(或要探究的问题)是:

2.做出的假设是:

3.单一变量是:

4.实验步骤是课本上的________________步(用数字表示)

5.实验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是:

6.结论是:

7.本实验有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练习题

1.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基础是()

A 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

3.雨后的一天下午,小亮仔细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做出的假设是:

②单一变量是:___________,③设计实验步骤时,蚯蚓的数量应选用()

A每组1条B每组10条 C 每组30条

④根据你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预测实验结果是:

⑤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

附答案:

1、A

2、D

3、①蚯蚓喜欢黑暗

②光照将蚯蚓放入一个盒子中,一半用不透明的硬纸板盖上,一半敞开

③C

④一段时间后蚯蚓都在遮光的一面生活

⑤蚯蚓喜欢黑暗

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

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 长按二维码购买 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 [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吴晓江译金吾伦校选自《生命问题》第一章被自然和艺术所吸引的青年人相信,以其热切的欲望,很快就可以进入自然和艺术之宫那最深的圣殿。然而,经过漫长行程的成年人明白,自己并没有到达圣殿的入口。 ——歌德:《圣殿柱廊·引言》因此,任务不在于更多地观察人们尚未见到的东西,而是去思索人人可见却无人深思过的东西。——叔本华1.传统的抉择在可与我们今天相比拟的一个发生惊人剧变的时期,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科学将对人们的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便是三十年战争,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就是法国哲学家勒内·笛长儿(Rene Dsecartes)。笛卡儿受年轻的物理科学取得的成就的影响——其时物理学一方面处于起初进步的苦斗中,另一方面预示了它的成就在近代技术中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学说。不仅无生命界服从物理学定律——这正是笛卡儿所认为的,而且所有的生命有机体也都遵从物理学定律。因此,笛卡儿把动物理解为机器,一种非常复杂的机器,当然这只不过大体上可与人造机器相比,它的活动

受物理学定律支配。笛卡儿的思想确实并不完全一贯。他作为教会的忠实信徒,对物理学知识作了限制:不应把人仅仅看作一架机器,而应看到人具有不服从自然定律的自由意志。笛卡儿设置的这种限制为法国启蒙运动所冲破。1748年,茹利安·拉·美特利(Julien de la Mettrie)爵士提出人是机器的学说,以反对笛卡儿关于动物是机器的学说。 这些思想家寻求一个古老哲学问题的答案。生命有机体,植物或动物,显然与非生命的东西诸如晶体、分子或行星系有很大区别。生命表现为无数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这些形态展现出一种从单细胞到组织、器官,再到无数细胞组成的多细胞有机体的独特的组织体系。生命过程同样也是独特的。所有生物都在其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连续交换中保持自身。它能以活动的方式,尤其是以运动的方式对外界的影响即所谓刺激作出反应。事实上,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它也经常显示出运动和其他活动,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在无生命与有生命的东西之间作出明显的、虽然不是断然的对比:前者仅仅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运动,而后者能够表现出“自发”的运动。有机体经历渐次的变态,我们称之为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它们只能通过所知的繁殖过程从其亲属中产生出来。一般说来,后代像双亲,这种现象我们称为遗传。可是,通观生物界,可以看到它表现为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的一系列形态。这些形态通过繁殖和进化而相互关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生物的第一章第一节,通过教学意在从情感上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通过对非生物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 2.能力: (1)尝试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提前准备 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个地球仪。 (2)准备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珊瑚标本。 学生: 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提前通知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1)学生统计和处理数据; (2)遗传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正确地利用各种图片,增强直观性和激发学生兴趣。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和课上的参与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学情分析: 本课时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展示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通过交流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生命、爱护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师)

安国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题: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引入新课。 (一) 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 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四、教学内容 1.学生阅读P3-5,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①发现的现象②实验过程③实验研究④实验结果 2.活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①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②提出猜想:能装10 – 100根等等(水是否会溢出) ③设计实验:杯子、水、回形针 ④实验验证:向装满水的杯内放回形针 ⑤结论:放入的回形针的根数与容器有关 ⑥新的猜想:玻璃与纸杯对放入的针的多少有影响吗?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一定会感到有趣。同时也会感到吃惊——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竟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1章生命的世界 §1.1.1 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生物的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 物。 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和被子) 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2.遗传多样性 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如菊花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同一头母猪却生下了一窝白猪、花猪和黑猪等不同毛色的小猪。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组成。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又可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物的特征 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1)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如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等。

(2)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3)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 (4)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尿液、二氧化碳等)。 动、植物的遗体,枯枝落叶等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有上述生物的几个基本特征。 §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七年级生物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 一、复习目标: 1、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4、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5、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复习过程: 【学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自学课本内容(5分钟),并回答: 1、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看课本图1.1-1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名称。 精讲点拨: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A和一盆塑料花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分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例子为: 2组:生物需要呼吸 例子为: 教师参与:植物需要呼吸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例子吗? 3组:排除体内的废物 例子为; 4组:生物都能生长 例子为: 5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例子为: 6组:生物都能够繁殖 例子为: (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与鼓励) 拓展延伸: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精讲点拨:上述生命现象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即:

初中教师招聘考试物理说课稿:《奇妙的物理现象》

初中教师招聘考试物理说课稿:《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题:八下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 开场白: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节课题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情感目标(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doczj.com/doc/a34696864.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观察生命现象 感知生命特1

观察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特征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生命世界”部分编写说明 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课题组执笔:刘玉璇 “生命世界”部分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世界”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组构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美奠定初步基础。 1.通过对生命现象和事实的观察,帮助儿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大自然的广阔领域中,在人们的周围,生命现象无处不有、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生生不息。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充分体现生物的生命特征。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突出启蒙、常见、有趣和多样。儿童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早期主要用感官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禽畜和人的身体。首先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常见的动、植物。在构图上全取生态图,突出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察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观察植物体的组成和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呈现母猪(在喂一群小猪)、黄牛(在山坡吃草)、水牛(在耕田)、乳牛(机器在挤奶)、麻雀(停在电线上)、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比较中找出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生物能长大、能运动、能繁殖后代的事实,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初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环境的教育 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儿童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他们渴求了解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如何帮助儿童选择学习的题材?如何帮助儿童收集、分类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之成为有一定科学见识的小公民?这是确定“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也正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所必需的。“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选择了“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住在校园里的动物”、“影响动物生存的因素”等课题,注重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从小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周围环境以至关注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指导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1.1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形形色色的生物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生物课程标准理念。 2、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第1单元第1章第1 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⑵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共享、积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⑵初步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培养学生观察显微投影并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⑵初步培养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⑶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感情。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⑴生物的多样性;⑵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⑴遗传多样性;⑵应激性;⑶新陈代谢概念。 本节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建立生命档案册等,意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本节是《生物》全书的开篇章节,从情感上意在引领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总之,通过本节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能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课前分角色排演小短剧,将“致同学们”的内容呈现给全班。 2、“交流物种多样的资料”是本书的第一次学生活动,所以活动前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并对各小组长进行培训,使其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分工、讨论和记录等工作。 3、尽可能多地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照片、录像片、光盘等。 4、采集池塘中的水样备用,并在课前进行观察,了解水样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情况是否适合教学演示,如不适合应更换采集水样的地点。 5、显微投影要在课前“预演”,以保证教学中的演示顺利。 6、为了使各组建立的生命档案册的规格、体例统一,应制定出具体的要求。 教学过程

奇妙的生命现象学案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导学提纲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都是___。 2.真菌、细菌和病毒也是___,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多万种。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等现象,能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 2.生物具有___,能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例题解析 【例1】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时产生的。 A.吸气 B.取食 C.呼气 D.呼吸 解析:生物体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一,而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该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排出体内废物的理解。 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含羞草、真菌、水 B.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猫、蘑菇、细菌 D.蝴蝶、小鸟、钟乳石 解析: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基本的生命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 答案:C 【例3】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特征。 A.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生长 C.发育 D.繁殖 解析: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命特征。猫妈妈生小猫、后代再生小猫属于繁殖特征,小猫长大属于生长和发育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生命特征的理解。 答案:A 课堂自测 1.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出,属于()现象。 A.生长 B.遗传变异 C.新陈代谢 D.应激性 2.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属于()现象。 A.遗传变异 B.新陈代谢 C.生殖 D.生长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植物 D.化石 4.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外,还有细菌、___等。 5.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但又存在着___。 知能提升 1.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鸟产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1、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的特征难点:1、遗传的多样性; 2、应激性3、新陈代谢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图片、挂图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地球上有山川、河流、江海湖泊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那在这些地方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着,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存在呢? 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一)物种多样性 讲解: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你们知道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吗?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试着将你熟悉的这个生物圈层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出多少种生物。 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 目的要求:丰富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 过程: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 2、各组同学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相互交流统计组内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 3、全班各组分别展示和交流统计结果 4、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 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 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 结论: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 (二)遗传多样性 讲解:地球上生活着这么多的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下面我想请大家分析一

生命的现象

什么是生命 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也莫过于生命本身。然而,什么是生命,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与生命或非生物相比较,必须要知道生命或生物具有哪些特有的基本性质或特性。概括起来,生命具有如下特性: (1)应激性 应激性是指生物个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我们的手触到热源会缩回,昆虫晚上会向光源聚集,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 (2)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吃食物、喝水),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将外来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如构建我们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并把能量储存在自身的物质内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个体内的物质分解成较简单的物质,并释放出能量,以供活动所需的过

程。生物个体正是通过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过程维持生命。个体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即告终。 非生物也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交换的结果是导致自身的消亡,而不是自身的建设。例如,蜡烛借助于空气中的氧,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岩石风化变成土壤。 因此,外界环境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条件,是非生物个体消亡的原因,这就是生物个体与非生物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3)生长与繁殖 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把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吸收到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后成为其自身的物质,而使生物个体长大的过程。 非生物的“生长”只是相同物质的增加。在寒冷季节,把水浇在冰块上,冰块会增大;把若干小溪的水注入一条河时,河水会增加。但冰块的增大部分和河水的增加部分仍然是水,而不是别的物质。 所以生物的生长与非生物的生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质和量的变化,后者只有量的变化。

2019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生命的世界复习测试语文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 生石花 B. 奔驰的汽车 C. 电脑病毒 D. 恐龙化石 2.地球上的生物极其丰富。下列国家中,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是 A. 日本 B. 美国 C. 中国 D. 澳大利亚 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的多样性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 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4.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 生物都能繁殖 D.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5.下列各项中都是生物的一组是( ) ①会唱歌的机器人②优美挺拔的松树③分布广泛的细菌④千姿百态的珊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6.生物课后,有几位同学争论不休,争论的话题是“蛇蜕下来的蛇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A. 是生物,因为制造蛇皮是蛇的一部分 B. 是生物,因为蛇皮晒干后会缩小,重量也会减轻 C. 不是生物,因为蛇皮不会动 D. 不是生物,因为蛇皮不能呼吸,也不能生长繁殖7.下列关于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作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B.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D.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8.2019 年年 10 月,“女性”类人机器人 Sophia 被授予沙特国籍,下列有关 Sophia 的描述正确 的是() A. Sophia 是生物,因为她其有沙特国籍 B. Sophia 是生物,因为她是”女性” C. Sophia 是生物,因为她是类人机器人 D. Sophia 不是生物,因为她不能生长和緊殖

七年级生物:生命的世界单元测试(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生命的世界单元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68分)(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生长、发育 B生殖 C遗传、变异 D新陈代谢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 B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C一个池塘 D.池塘中的鱼和水草 3.手摸含羞草的叶子,叶子会合拢,这属于生物的( ) A生长 B应激性 C.适应性 D新陈代谢

4.下列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竹子和阳光 B熊猫和箭竹 C空气和水分 D.土壤和蚯蚓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克隆羊“多莉” B细菌和病毒 C转基因动物 D土壤和水分6.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C.草原的多样性、森林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说明的生物现象是( ) A遗传 B变异 C.生殖 D发育 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陆地生态系统9.构成生物圈的是( ) A.动物和环境 B.植物和环境C.植物和微生物 D.生物和环境 10.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约有( ) A.30多万种 B.150多万种C.180多万种D.200多万种

11.原产于我国的菊,目前在世界上已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其中我国有7000个.这个事例能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哪一方面(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上述三项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 ) A.一块草块 B.草地上的蚁群C.一片森林 D.一片沼泽地13.生物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叫( ) A.反射 B.应激性C.趋性 D.生长 14.一片森林中,对于某一棵树而言,影响它生存的环境有( ) A阳光、空气和水分 B森林中的所有动物 C森林中的其他动物 D非生物因索和其他生物 15.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含盐量 B含氧量 C.阳光 D.海水温度 16.正确表述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对生物有制约 D.包括A、B、C 17.下列哪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 A海蜇 B珊瑚 C乌贼, D.蛇 18.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奇妙的生命现象

奇妙的生命现象 基础知识巩固: l、在生物大家族中,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 2、生物能够表现出生命现象:、、、 、。 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生物具有现象,生物能够;成熟的个体能够;生物具有与现象:生物具有生物既能环境又能环境。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探究的方法有:、、、。 5、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1)取镜与安放:一手握,一手托;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的地方,镜壁朝向自己,镜座距实验台边缘厘米左右. (2)对光:先转动使上升;转动使低倍物镜对准;眼注视目镜( 眼睁开).转动.直到看到一个的视野. (3)安放装片,装片放在上,用压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 (4)观察:从侧面注视,方向转动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约2毫米处: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倚上升至发现物像:必要时,转动使物像更清晰。 (5)整理和存放:提,取下;转动,使偏向两旁,将转到最低,竖起. (6)、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放大倍数的乘积. 6、复习课本第17-18页,了解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驟。 (l)制作临时装片前,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下手? (2)为什么在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是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涂片吋却滴生理盐水? (3)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 (4)怎样正确地盖盖玻片,为什么? (5)用什么染色?怎样染色? 7、观察细胞结构并讨论: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8、(1)细胞分裂的过程: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 9、(1)经过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我们把、相似,相同那个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叫做。 (3)对各种组织进行举例? 10、草地上,小羊在悠闲的吃草,请报据你所学习的知识,分別写出青草和小羊的结构层次. 青草: 小羊: 11、阅读课文并结合生物圈示意图 (l)生物圈包括、和. (2)生物圈的范围为和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以、、和等。12.(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称为栖息地,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例如:、. 、 (2)不同的、、.'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3)栖息地的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目前,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典型例题: 【例1】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对光时,选用的物镜是__________。(2)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是_______。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较暗时,一方面可通过转动反光镜,让凹面对准光源,另一方面还可转动遮光器,让_______(大、小)光圈对准通光孔。 (4)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和_______。【互动探究】若发现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偏左上方,该如何移动装片? 【例2】洋葱根尖的成熟区细胞和人的小肠上皮细胞都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线粒体⑤细胞核⑥中央大液泡⑦细胞质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②④⑥⑦ 【例3】甲乙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完成的是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另一位同学完成的是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根据他们所做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同学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的是一滴生理盐水,他制作的是___细胞临时装片。(2)请写出两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观察两位同学制作的临时装片后,他们发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______和_______,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没有这些结构。 【例4】如图是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大致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②过程表示_______,③、④过程表示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上册走进生命世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走进生命世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生物的第一节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图文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平时通过杂志、电视等途径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总结生命科学及其在人类生活、生产、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3、知识目标: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生物学发展前景。 三、提前准备 教师: 1.教师收集各种生命现象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数据。 2.制作教学授课课件。 学生: 收集各种生物的资料。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 2.明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和课上的参与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学情分析: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进行各项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为着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八、教学设计: 最大的动物——蓝鲸最高的陆地动物——长颈鹿最大的陆地动物——非洲象 寿命最长的动物——海龟最有灵性、最害羞的植物——含羞草最大的树——巨杉 师:好!就让我们共同阅读教材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生命》含总结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生命》含总结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小结:爸

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总结: 整个活动充满着欢声笑语,了解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和成长过程。还知道了妈妈怀自己时的辛苦及不易,更加加深了对妈妈的爱。家是一个温馨的乐园。妈妈、亲情的宽厚无私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是勿容置疑的真理。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成长,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他人,只有这样,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可能。

七年级生物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他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难点) 【课堂内容】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些也是不易被观察到或者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对应训练】 1、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学会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 C.溶洞中不断生长的石笋 D.石头上的青苔 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数量 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每个特征下面的内容,把课本上的图片及图片下的文字学以致用并思考然后回答下列内容:

1、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说明了什么? 2、判断对错:绿色植物不需要营养。() 3、人时时刻刻都要喘气,不论睡觉时,还是运动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天热时或者运动比较剧烈时,人还经常出汗,知道这都是什么原因吗? 4、鲸鱼有时在水面上产生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鱼在干什么? 5、你见过含有草吗?它为什么叫“含羞”草? 6、假如现在有人喊:“地震了,地震了……”,说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什么反应? 7、体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的哨声有什么反应? 8、人能由小孩变成一个大人,小树也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这都是什么现象? 9、母鸡能够产卵,给它一个适宜的条件,小鸡能从鸡蛋里面破 壳而出,这都说明了什么? 10、民歌中唱到:“种了一粒籽,发了一颗芽。”这些现象都说明 了什么? 11、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变成青蛙,青蛙长 大后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青蛙的那一生命现象? 12、天冷了,好多人都得了感冒,你知道感冒是什么引起的吗? 13、引起感冒的东西是生物吗?它的特征又是如何的? 14、判断题: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总结规律 1、生物具有现象; 2、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3、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

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第1章 生命的世界素材 (新版)北师大版

生命的世界 1生命形态就是存在的生存模式 所有能够具有生存、繁衍、完善、进化能力的存在形式就是生命。这个定义比较泛,覆盖了心理社会等等领域。正因为如此,萝卜倾向于使用这个定义。 心理学、社会学中大量地存在类似生命的现象,拥有很多生机勃勃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些特性被我们称为有生命力。我们观察一个有生命力的群体,往往会产生面对一个生物体的感觉。从整体观察一个蚁群、蜂群、人群,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它作为整体的活力。很多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同样存在生命的特征:相互生存竞争、相互配合协同求存;渊源流传。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它们具备生命的特征:生存、完善成长、繁衍、进化。 生命形态就是存在的生存模式。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物种,都各自具有独特的生存模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下,各自的生存轨道中生存。 2处处生存竞争 在生命的世界中,生存竞争现象随处可见。对于生存竞争的规律,达尔文认为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但是,优胜劣汰无法解释大量的化石证据。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新物种的演化出现。 在我们看来,生存竞争的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者强势生存,劣者弱势生存。优劣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是永恒变化的。当下的优,未必将来还是优;当下的合理,未必将来还是合理。一个环境下的优胜者,在另一个环境下就是劣者。适应环境的优胜者,可以顺利地利用生存环境中的资源,尽可能地扩张生存空间,强势生存。劣者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只能苟且偷生,等待时局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演化与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有关。只有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才能给物种提供相对稳定的存在。生存空间和生存轨道不是连续存在的,而是呈现分离断裂的状态。对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来说,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大幅变化而出现的,也可能是由于一种新的生存机制的诞生而造就。在生存竞争的过程,生存空间会逐步精细化,分裂成不同的生存轨道。对生物来说,生存轨道主要是指对不同食物的需求和不同的捕食方式。同一个生存轨道一般来说最后只能存活下来一个物种。正是生存轨道的分离断裂状态,导致了物种演化的分离断裂状态。演化中间化石的匮乏,源自中间状态物种原本不稳定的存在。它们只有获得并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才能稳定存在。 3处处协同生存 与生存竞争相关另一个现象是协同生存。协同生存现象,在生存竞争过程中大量存在,甚至于可以独立于生存竞争。 在细胞层面的协同生存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细胞和线粒体、叶绿体的共生关系。线粒体和叶绿体非常独特,与其它细胞器之间明显存在不同。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与细胞协同生存后形成的嵌合生命体。线粒体、叶绿体具有自己独立的遗传物质。而且它们的遗传物质中分子序列与细胞遗传物质中分子序列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它们在细胞内部分裂生殖。它们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是由细胞的分裂机制将它们的多个个体,较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细胞分裂部分,以便重新组成新的细胞。显然这原本是两种独特的生命结构,起源于不同的生命形态。他们是古核生物将原核生物吞噬之后,彼此进一步演化出协同生存机制,吞噬者与被吞噬者形成的一个协同生存的生命嵌合体。 在组成形体的协同方面,地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形式,它由不同的物种嵌合形成的。这种嵌合与细胞层面的嵌合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繁殖上面,地衣的繁殖是组成个体独立繁殖的。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