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1126-2014(1)

-0090-04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4-01-20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资金(桂人社办[

2012]第92号);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2]第19号)作者简介:熊晓斐(1984—),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等研究。通讯作者:蔡会德(1971—),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等研究。

熊晓斐,蔡会德

(广西区林业勘测设计院

广西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南宁530011)

要:碳储量估算对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数据进行碳储量估计被认为是

最好的途径。从估算方法、国家尺度、地区尺度3方面介绍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关键词: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碳储量;生物量中图分类号:S757.22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 of 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System

XIONG Xiao-fei ,CAI Hui-de

(Guangxi Forest Inventory &Planning Institute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Accounting and

Monitoring Centre of Guangxi ,Nanning 530011,China )

Abstract :The estimation of carbon storage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arbon cycle.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through data from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way.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forest 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based on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system in terms of esti-mation methodologies ,national scales and regional scales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The research tendency was pointed out .

Key words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carbon storage ;biomass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全球碳循环研究不断深入。碳储量估算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区域尺度上评估碳储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由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涵盖面广,调查时间连续,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调查工作组织严密,调查质量体系健全,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最为权威的森林调查数据,通过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进行碳

密度、碳储量估算被认为是最好的途径

[1]

。近年

来我国学者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开展了一系列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研究,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2-3]

1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简介

19世纪,森林资源清查技术在斯堪的纳维亚

半岛已有所发展,瑞典、芬兰开始采用带状样地开展区域性的森林资源调查,法国顾尔诺提出的

第43卷第1期广西林业科学Vol.43No.12014年3月

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Mar.2014

检查法形成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雏形[4]。20世纪初,随着数理统计技术的发展,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变革起决定性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3类。其中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利用固定样地为主,采用系统抽样方式,进行定期复查(间隔期5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始于1977年,原林业部在总结以往森林资源调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基础上,建立起全国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5]。此后,我国经过8次森林资源连清复查,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较短的时间,解决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数据不清的问题,尤其是2010年以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拓展了调查内容,增加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量等涉及生态状况的调查因子,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以及生态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2.1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有生物量清单法、涡度相关法及应用遥感技术估算法,其中,生物量清单法可利用大规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解决大尺度森林碳储量估算问题,其应用最为普遍[6]。我国大尺度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方精云等[3,7-8]利用野外实测资料,并结合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开始探讨大尺度的森林生物量估算及其变化的研究。结合使用我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的连续变化、区域森林生物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由样地实测到区域推算的尺度转换方法,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王玉辉,周广胜等[9]根据我国北方地区落叶松林生物量和材积的实际调查资料,探讨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材料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方法,指出落叶松林生物量随着其蓄积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双曲线变化,与Brown和Lugo[1]及方精云等[3]提出的生物量与蓄积量间存在线性关系不相符合。唐守正、曾伟生等[10-11]相继提出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建立,通过建立生物量非线性联立方程组,参数估计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提高生物量模型的精度。李海奎等[12]以回归模型估计法计算乔木林生物量,以各乔木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换系数,由单木计算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推算至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

2.2全国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进行全国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及其时空动态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实践。1996年,罗天祥[13]搜集和整理了中国森林生物生产力测定数据,结合林业部门1989 1993年的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和森林资源连清调查固定样地调查数据,根据我国主要地貌特征和季风气候特点,把全国分为八大地区,分别建立了温度和降水的地理空间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估算森林生物总产量,并对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进行了研究。刘国华等[8]利用我国第1次至第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之间的回归关系,推算了我国近20年来森林的碳储量。徐新良等[14]在分析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优势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全国第1至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分省市、优势树种、林龄级的面积和蓄积量统计资料,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储量进行了估算,进而分析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点和规律。李海奎等[15]系统地总结国内外现有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方法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各估测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依据全国第6、第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采用3种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研究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全国森林生物总量和森林碳储总量。

2.3省级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

近年来,在全国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基础上,以省为研究总体的省级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焦燕等[16]利用我国第1次至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研究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近30年来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推算。曾伟生[17]通过研究分析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云南2002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云南省的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估算,但没有提出碳储量的转化和估算。光增云[18]利用河南省1949 2003年间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对河南省54

19

第1期熊晓斐,蔡会德: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年来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推算。俞艳霞[19]采用山西省1995 2005年的3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使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研究了山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近10年的动态变化。王雪军[20]利用辽宁省第3次至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首先通过分各优势树种(组)建立生物量与材积的回归关系模型,进而测算辽宁省森林植被生物量;然后通过植物分子式的方法研究确定不同树种的含碳量参数,估算了辽宁省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张茂震[21]基于1994,1999和2004年浙江省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估计。王磊等[22]利用江苏省2000年和2005年的2期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汇编,通过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估算了江苏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叶金盛[23]根据广东省1988 2007年5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研究了广东省近20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昭日格等[24]利用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郑德祥[25]以福建省1998、2003、2008年连续3期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关系模型,对福建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并进行3期森林资源清查调查年度期间的动态变化分析。纵观各省级研究,多为直接采用方精云提出的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很少采用由样木汇总至样地,再进行系统抽样估算总体的方法。

3问题与展望

3.1相关参数研究不够深入

大部分碳储量研究没有分区域开展生物量调查,而是直接沿用方精云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和模型进行估算,由于采用的一些模型样本数不足够丰富,同时也缺乏模型适用性检验,导致含碳率、木材密度、BEF等碳储量估算相关参数研究不够深入,从而使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很高。比如,一直以来在生物量和碳储量转化过程中,基本采用0.45或0.5的固定转化参数,缺乏区域实测数据。据马钦彦等[26-27]对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认为以0.45作为平均含碳率转换系数在估算中国森林乔木层的碳储量时可能会带来3% 10%的负系统误差。目前一些研究开始注重本区域主要树种相关参数的收集,如浙江省调查典型样地854个,建立公益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28];党永峰、曾伟生[29-30]分别对东北落叶松、南方马尾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进行分析。

3.2研究内容的拓展问题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进行碳储量估算主要集中在森林植被的碳储量估算研究上,关于土壤和凋落物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目的不是为碳循环监测而设立的,因此相关的数据的可用性较差。建议拓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调查内容,增加与碳循环相关的土壤和凋落物的监测因子,以及胸径小于5cm的林木、灌木、草本、枯立木的生物量调查因子,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目前,广东、福建、内蒙等省区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进行有益探索,拓展监测内容,增加实验测定内容,如测定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以及枯枝落叶层的有机碳含量等[31]。

3.3信息化有待加强

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相关的信息系统报道极为少见。提供基础数据的信息平台建设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准确估计碳储量的依据,当前的基础数据存在时间、空间尺度的不一致,数据的不系统性,随着碳储量研究的深入,数据不断的完善,信息共享及信息化建设应及时得到加强。

3.4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参数、不同的结果,表明碳储量研究依然任重道远。对碳储量研究存在的不确定性,可借鉴IPCC提出的方法,将估算参数的变化范围、概率分布进行量化后,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技术估算总体的不确定性。对如何减少碳储量估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提高估算数值的精确度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Brown S L,Schroeder P E,Kern J 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SA[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9,123:81-90.

[2]于贵瑞.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9广西林业科学第43卷

[3]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等.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243-249.[4]洛茨F.森林资源清查[M].林昌庚,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5]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清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谷勇,殷瑶,齐泮伦,等.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中国科协,2010.

[7]方精云.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植物生态学报[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3-517.

[8]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9]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等.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落叶松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估算模式[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4):420-425.

[10]唐守正,张会儒,胥辉.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1):19-27.[11]曾伟生,张会儒,唐守正著.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2]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林业科学,2011,47(7):7-12.[13]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博士论文)[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996.

[14]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1-10.

[15]李海奎,雷渊才.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6]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1.[17]曾伟生.云南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3):1-3.[18]光增云.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4):56-60.

[19]俞艳霞,张建军,王孟本.山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6):35-39.[20]王雪军,黄国胜,孙玉军,等.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8(10):4757

-4764.

[21]张茂震,王广兴,刘安兴.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估算的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J].林业科学,2009(9):13-17.

[22]王磊,丁晶晶,季永华,等.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0,34(2):1-4.

[23]叶金盛、佘光辉.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7

-12.

[24]昭日格,岳永杰,姚云峰.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80-84.[25]郑德祥,廖晓丽,李成伟.福建省森林碳储量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5(1):112

-116.

[26]马钦彦,陈遐林,王娟,等.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6):96

-100.

[27]李克让,黄玫,陶波,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及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的模拟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9.

[28]江波,袁高位,朱锦茹,等.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29]党永峰,曾伟生,王雪军.东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1(4):30-34.

[30]曾伟生,肖前辉.南方马尾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2):51-55.

[31]陆元昌,曾伟生,雷相东.森林与湿地资源综合监测指标和技术体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9

第1期熊晓斐,蔡会德: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森林资源管理方案

森林资源管理方案 一、加强林地管理工作 各地要把保护林地作为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国家对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明奖惩,强化责任,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管理,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管理机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对近年来征占用林地情况进行认真清理,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案件的处理力度。各地实施的土地治理工程,凡属于林地的治理后必须用于造林,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和性质。 二、规范集体森林资源流转行为 (一)依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凡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农户同意,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应当在所在地依法设立的林业生产要素市场采取拍卖或者招标的方式公开进行。林地和林木的流转应按“林业要素市场”规定的程序进行,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评估,不得搞暗箱操作、贱卖山林。森林资源依法流转后,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监管,搞好服务,督促林地使用者及时造林。 (二)认真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各地林业部门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林权登记申请受理机关。认真审查申请材料,把好林权登记申请受理关。对“四至”清楚、权属关系明确、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的每宗林地,要及时为林权所有人办理林权证。凡流转程序不合法、林权登记手续不完备和林权争议未解决的一律不得办理林权证。 (三)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林地向林浆纸项目流转。依法管理。 (四)依法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集体森林资源流转的收益部分要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分利到户。提留前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农户或村民代表同意。农户每年的收益部分都要以股权证的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 (修订版)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200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与任务 (1) 第二条调查周期 (1) 第三条调查总体 (2) 第四条总体抽样精度 (2) 第五条复位精度 (3) 第六条调查因子精度 (4) 第二章技术标准 (4) 第七条土地类型(地类) (4) 第八条植被类型 (9) 第九条湿地类型 (12) 第十条土地退化 (14) 第十一条森林分类 (18) 第十二条区域划分因子 (25) 第十三条地形因子 (27) 第十四条土壤因子 (29) 第十五条树种(组)划分 (30) 第十六条龄组划分 (31) 第十七条森林结构 (32) 第十八条森林分级 (33)

第十九条森林健康 (37) 第二十条地类变化原因 (38) 第二十一条其它样地因子 (41) 第二十二条样木因子 (44) 第二十三条其它标准 (46) 第三章调查方法 (47) 第二十四条基本方法 (47) 第二十五条面积测定 (48) 第二十六条固定样地布设 (48) 第二十七条固定样地标志 (48) 第二十八条固定样地调查 (49) 第二十九条样地每木检尺 (56) 第三十条其它因子调查 (58) 第四章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9) 第三十一条调查记录检查 (59) 第三十二条数据输入 (60) 第三十三条逻辑检查 (61) 第三十四条立木材积表 (61) 第三十五条统计数据预处理 (61) 第三十六条森林资源现状及精度 (64) 第三十七条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66) 第三十八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表 (69)

第五章质量检查 (75) 第三十九条质量管理 (75) 第四十条检查内容 (76) 第四十一条检查数量 (78) 第四十二条检查方法 (78) 第四十三条质量评定 (79) 第六章成果与使用 (80) 第四十四条调查成果 (80) 第四十五条成果使用 (82) 附件: 1样地调查记录表 2成果统计表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估算的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

第45卷第9期2009年9月 林 业科 学 SCIE NTIA SILVAE SINICAE Vol .45,No .9Sep .,2009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估算的 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 张茂震1  王广兴2  刘安兴 3 (1.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 临安311300;2.南伊利诺伊大学地理和环境资源系 卡本代尔 IL 62901USA ; 3.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杭州310020) 摘 要: 基于1994,1999和2004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全省3期森林生物量分别为1.496亿,1.615亿和2.244亿t 。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产力在1994—1999年间为1.557t ·hm -2a -1,在1999—2004年间为2.060t ·h m -2a -1;浙江省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林分质量仍然较低,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生产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适合于大尺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但在总体单位蓄积很低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森林生物量被高估。 关键词: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生物量;生产力;蓄积量;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浙江省中图分类号:S718.55+6;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9)09-0013-05 收稿日期:2008-09-01。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08C12068);“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23B0204-4);浙江林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2006FR058)。 Estimation of Forest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or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Continuous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 Zhang Maozhen 1 Wang Guangxing 2 Liu Anxing 3 (1.Scho o l o f En vi ro n me ntal Sci enc es &Tech no lo gies ,Zhe jian g Fo r est ry Un iver s ity Lin an 311300;2.Dep ar tment of Ge og ra p hy an d En viro n mental Res o u rc es ,Sou the rn Illi no is Uni ver sit y Ca r bo n dal e IL 62901,USA ;3.Zh ejia ng Ins titute o f For es tr y In ven to ry a nd Pla nni ng Han g zho u 310020) Abstract : Based on data from the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ies (CFI )in 1994,1999and 2004,the forest biomass and the net primary pr oduction (NPP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with the var iable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function (variable BEFF )method that is derived fr 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and volume .The r 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orest bio mass of Zhejiang Provinc e was 1.496×108,1.615×108,and 2.244×108t in 1994,1999and 2004,r espectively .The average NPP of forest stands was 1.557and 2.060t ·hm -2a -1fro m 1994to 1999and from 1999to 2004,respectively .The provincial forest resources was thus characterized with increasing total forest biomass and relatively lo w quality .The biomass and the NPP of forest stands per hectar e wer e much lo wer than that of the nationwide avera ges .The r 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variable BEFF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estimating forest bio mass and NPP at regional level ,but ma y lead to over estimation of for est biomass when volume stoc k per hec tare is very low . Key words : c 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 y ;biomass ;net pr imar y production ;gro wing stoc k ;variable bio mass expansion factor function (var iable BEF F );Zhejiang Province 对于以省、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为对象的区域森林生物量估计,方法主要有2类: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估计方法和基于遥感信息技术的估计方法(徐新良等,2006;郭志华等,2002;Hame et al .,1997;Dong et al .,2003;Running et al .,1991;Peterson et al .,1994)。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方法包括平均生物量法(Br own et al .,1984;1989)、生物量转换因子法(Kauppi et al .,1992;B irdsey et al ., 1993;Brown et al .,1992)和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variable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function ,variable BEFF )(Fang et al .,2001;方精云等,1996;2002)。目前,这些方法在森林生物量 碳估算及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大尺度的区域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国际生物学计划(IBP )时代在全球各地的实测资

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摘要:以山西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基础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全省20 多年来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特点进行了 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双增长,有林地、森林 覆盖率持续稳定增长,其中林种结构、林龄结构等的变化,是森林资 源发展中创新机制和对策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华北西部黄土高原地带,森林资源建设 与保护在黄河中游及环津京地区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全 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15年总人口约3671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 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 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西 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广布的好地方。由于自然原因和人 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2.4%。解放后,经过不断努力,林业总的讲是在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共 有11个市林业局、119个县(区、市)林业局,125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国营林场。其中省辖林局9个,包括106个直属林场 和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实验林场。省直林局这一管理形式,在全 国是独一无二的。山西森林资源现状令人堪忧。据2010年第八次森 林资源复查数据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来看。我省森林面积为

3122万亩,其中人工林1488万亩,天然林1606万亩,特别灌木林28万亩;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309万立方;森林覆盖率为18.03%。如果加上1410万亩灌木林,全省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9.2%。 总的调查结果为,山西省森林面积3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20.50%,比第八次森林资源普查提高2.4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14779万立方米,森林蓄积12923万立方米,增加3184万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40万公顷,天然林蓄积8838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156万公顷,人工林蓄积4085万立方米。 对于全省林业状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水平低。不仅表现在覆盖率低,而且活立木蓄积量只有7309万立方米,相当一部分森林质量不高,再生能力差,防护能力弱。 二是速度慢。5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0.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个百分点。最慢的1962年到1978年,15年才增长0.2 个百分点。最快的1990年到2000年,每年增长也仅为0.5个百分点。 三是差距明显。我省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 分点,比周边各省都低,比林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我省森林生态 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在周边形成生态洼地。 四是潜力很大。全省山区丘陵占80%以上,林业用地占到国土 总面积的44.11%,除去现在的森林、灌木林地以及这几年栽种的未 成林造林地,还有大量的荒山和沙化地可以造林,城乡绿化潜力也

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现就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宣传,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严格管理,持续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增长,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40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1.82%,活立木总蓄积量43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5%,位居全省前列。但全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非法开矿采石、乱开滥垦、毁林开荒等非法破坏林地问题整治不彻底,植被恢复不到位,有的违法行为没有停止,非法使用林地问题依然存在;无证、超限额采伐,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为名,乱砍滥伐林木问题比较突出;非法收购、运输、加工木材的问题屡屡发生,扰乱了正常木材流通秩序;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采挖野生保护植物现象在部分地方比较猖獗,也极易引发人身伤亡和火灾安全事故。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

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职责,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各项工作 (一)加强林地管理,规范林地征占用行为。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森林法》和林地保护的有关规定,符合征占用林地条件的各类建设项目,执行使用林地许可制度;不符合征占用林地条件的,坚决禁止使用林地。要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或肆意破坏林地资源行为,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严禁越权审批、违规审批或以临时占地之名代替永久占地审批。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开展非法征占用林地专项整治活动,对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纠正一起;对情节严重的,追究当事人和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二)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禁止非法采伐林木。严格执行省、市“X”期间林木采伐相关政策规定,除房前屋后的四旁树、自留地树木、批准占用林地上的林木外,所有采伐胸径5公分以上林木的都必须纳入限额管理。各县区要严格执行规定,绝不能挪用、挤占,更不得私自调整和增加采伐限额,严禁超限额采伐林木。发展食用菌产业,要按照“有指标、有资源、秩序好、管得住”的要求,以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适度发展,并计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方案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清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5〕90号)和《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6]58号)要求,甘肃省定于2016年进行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及其相关要求,结合甘肃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概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1979年按照原林业部的要求,在全省十大天然林区分两个副总体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其中:第Ⅰ副总体包括白龙江、洮河林区,总面积16760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2817个,样地间距2×3千米;第Ⅱ副总体包括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啣山等林区,总面积36569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4038个,样地间距3×3千米。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四五”清查成果,其余地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75年的清查成果。 1988年,对第Ⅰ、Ⅱ两个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三北”地区69个县(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87年总体规划成果数据;其余地区(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五五”清查成果数据。

1991年,在对天然林区两个副总体进行第二次复查的基础上,又在非天然林区建立了第Ⅲ副总体,范围为第I、Ⅱ副总体以外地区(除去连片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草原187779平方千米),总面积为208626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6455个,样地间距4×8千米。第Ⅰ、Ⅱ、Ⅲ副总体以外的零星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或统计获得。至此,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包括三个副总体,覆盖面积261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8.2%,共布设固定样地13310个。 1996年,对第Ⅰ、Ⅱ副总体进行了第三次复查,对第Ⅲ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前期基本相同。 2001年,进行了第四次复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分三个副总体。即保持第Ⅰ、Ⅱ副总体范围和样地间距、样地数量不变,扩大第Ⅲ副总体的覆盖范围,将原体系外187779平方千米并入第Ⅲ副总体,仍按原样地间距4×8千米布设样地,第三副总体面积扩大为396405平方千米,在原13310个样地全部保留的基础上,另新设样地4392个,全省固定样地总数为17702个。为保证各地类面积的调查精度和成图的需要,利用TM卫星影像布设遥感判读样地142373个,其中:第Ⅰ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16975个;第Ⅱ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37347个;第Ⅲ副总体样地间距2×2千米,样地88051个。至此,真正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全省覆盖。 2006年,进行了第五次复查。除按照国家要求增加了部分调查内容以外,调查方法与前期基本相同。 2011年,进行了第六次复查。将调查人员到达十分困难的无树木非林地固定样地的4586个样地确定为遥感判读样地。增加植被调查、平均样木调查、社会调查和访问调查等内容。调查总体划分及样地布设与第五次复查

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方案.pdf

根据市林业局安排,我县将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并在9月底全面完成任务,为确保清查工作顺利开展,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清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对全县129个地面固定样地进行复位调查,准确查清全县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类及其消长变化动态 ,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国家综合评价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提供基础信息。全县固定样地分布见附表。 二、工作组织 为确保清查工作顺利开展,县林业局成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质量检查组及技术指导组和外业调查组。依据工作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五个外业调查组,负责相关外业调查工作。 (一)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组成人员为: 2、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一类清查的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制定清查工作方案,协调解决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向市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清查工作进展情况、完成清查工作总结报告等。办公室组成人员为: 3、质量检查组及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县外业调查的培训、技术指导和工作推进督查及质量检查,完成县级调查报告、专检报告相关表格的统计汇总。组成人员为: (二)组织管理及技术质量要求 1、对参加调查的人员集中进行培训及实地实习。 2、技术指导与检查。质量检查组及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外业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技术指导人员要深入各调查组对各项调查技术进行指导、监督和把关。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质量检查验收采取逐级验收的方式。各组要认真开展自查和互查,并向县清查办提交请验报告。 三、外业调查人员分工及清查复位范围 本次一类资源清查外业调查共分5个外业调查小组,参加人员由林业系统技术人员及骨干组成。共计参加人员22人。 四、进度安排 本次清查工作安排从2014年6月26日开始到2014年9月25日结束。 (一)组织准备和动员培训阶段。2014年6月26日至7月1日。 1、成立组织领导机构、设立清查办公室、质量检查组及技术指导组,落实调查人员,组织外业调查组,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落实清查工作职责。 2、购置清查必备仪器设备和安全预防药具。 3、调试、校验现有清查仪器设备,印制调查卡片、表格和图纸等,制作标牌和水泥标桩等。 4、召开清查部署会,落实工作任务,举办一类清查技术培训班。 (二)外业调查阶段。2014年7月1日至9月20日。 完成固定样地调查,并进行自查、互查和配合完成省、市检查验收。 (三)材料上报阶段。2014年9月20日至9月25日。 各组清查成果材料于9月20日前报县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工作总结阶段。2014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 对清查工作全面总结,评选上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上报相关材料。 五、质量和安全管理 质量管理是清查工作的根本所在,安全生产是清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各清查组要严格质量和安全管理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清查工作质量和人身财物安全。 (一)质量管理 1、实行技术质量责任制。各外业清查组对复位样地清查技术质量直接负责,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林业局与承担清查任务的单位签订工作责任书。检查验收组要严格执行检查验收标准,严格把关、检查验收结束后,检查方和被检查方均应在检查验收报告上签名。 2、推行跨期质量追究制度。对本期清查发现的前期样地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要追究前期调查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同样,下期清查一经发现本期调查存在质量问题,也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坚持定期汇报和通报制度。各清查小组每月16日前向县清查办上报清查工作进展情况,以便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当利用文件、通报、简报等形式,将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典型做法等予以通报。 4、严格执行改设、目测样地审核批准制度。对于必须进行改设、目测的样地,严格实行上报审核批准制。改设及

森林资源管理

绪论 第一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述 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们对某事物本质的理解及认识程度。概念不是一成变的,它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的更新和改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也是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的变化着,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1 如何经营森林、如何管理森林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如何实现森林永续利用(forest sustained yield)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 3 为林业局(林场)编制森林经方案(计划)的学科 在调查林业局(场)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意,对方案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叫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1 调查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 2 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 (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 (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 (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9-2013年)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9-2013年) 一、基本情况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组织 近2万名技术人员,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省(区、市)为调查总体,实测固定样地41.5万个,全面采用了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调查、测量并记载了反映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的160余项调查因子。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 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其中天 然林蓄积增加量占63%,人工林蓄积增加量占37%。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 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28立方米,达到4.23立方米。每公顷株数增加30株,平均胸径增加0.1厘米,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上升3个百分点,混交 林面积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国家森林资源续清查林种划分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林种划分 | (一) 分类系统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分为5个林种、23个亚林种,见表18。 (二) 技术标准 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①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②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 表18 林种分类系统表 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代码 生态公益林防护林 水源涵养林111 水土保持林112 防风固沙林113 农田牧场防护林114 护岸林115 护路林116 其它防护林117 特种用途林 国防林121 实验林122 母树林123 环境保护林124 风景林125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 自然保护林127 商品林用材林 短轮伐期用材林231 速生丰产用材林232 一般用材林233 薪炭林薪炭林240 经济林 果树林251 食用原料林252

林化工业原料林253 药用林254 其它经济林255 代码。 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③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④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 ⑤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①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②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③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④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3)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①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②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③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 m范围内,其它方向200m范围内的; ④珊瑚岛常绿林; ⑤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

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体系研究

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体系研究 劳动定额管理是森林资源调查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与林业规划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由于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管理的前提,对于推动林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以强化劳动定额管理为切入点,为森林资源调查奠定坚实基础。从概述森林资源调查入手,对其建立劳动定额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研究。 标签: 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劳动定额管理;管理效率 1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森林资源调查实质上就是指对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森林,根据预先确定好的调查目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遥感、测量、数据处理以及测树等,全面系统地进行森林资源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调查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森林资源的数量、资源的质量、结构分布、生长状况以及消耗情况等等,同时还包括与森林资源相关的社会、自然和经济等条件。较为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法、典型调查法、综合调查法及抽样调查法等等。在进行具体调查时,一般都是按照调查目的、对象、现有资料、技术条件、成果要求、林区自然条件等状况,并借助地面或是航天手段来予以实施。现如今,在林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由于该体系分为三种类别,故此又被称之为森林资源调查三级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1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可简称为一类清查,它不但是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主体,而且也是获取各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森林资源面积、覆盖率、结构、蓄积和变化情况的科学方法,由此类清查得出的结果通常都会作为国家最权威的林业基础数据,由此看来,此类清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类清查主要是由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并由各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实施,其每隔5年开展一次,清查的具体范围是省级行政区域。一类清查的理论基础是数理统计,所遵循的是系统抽样原则,并以5年作为一个周期进行重复调查。通过一类清查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当前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而且还能够对森林资源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正因如此,使之成为评价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1.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分析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分析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只有保护森林资源,如土壤、水、空气等方面的生物繁殖基础资源,才能更好的保证人类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了能源的无限制消费,不仅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使我们的能源出现了稀缺的现象。因此,保护森林资源成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森林资源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能源,如果地球上没有森林资源,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不足的现象,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资源在自然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清洁,也能使我们从森林资源中获取一些利益。自我国设立环境法以来,森林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同时,森林资源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定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但现在中国的森林资源管理存在很大问题,有大量的砍伐森林现象,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森林资源。我们要尽快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以便更长远地发展国民经济。 一、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现状 1.农民法制观念淡薄,伐木造田现象严重。部分农民的法律观

念淡薄,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不足,林粮间作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严重的影响造林成活率,同时,森林保护意识不强,只考虑眼前利益,大面积的树木被砍伐来种植粮食,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不仅如此,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同样淡薄,对这种现象不进行管理,导致一些农民无视法律的约束,非法砍伐森林,造成森林大面积剥蚀,最后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许多严重的问题已经出现,对此,人们必须认真对待。 2.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执行难度大。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采伐能力,从而制定年度森林采伐限额,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针对保护和管理的森林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法令。即使如此,在大多数的林业木材生产县,一般是没有有效实施这一法规的,采伐限额难以执行的最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农民为自己的利益,从而对深林无节制的进行乱砍乱伐。同时,在贯彻党和国家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的一些地方,往往表面具有活力和活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完全消除森林砍伐现象。 3.林政管理队伍力量微薄。在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管理队伍并不健全,管理人员质量参差不齐,人员布局不合理,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却身在管理的职位上,领导管理不规范,管理和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人员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国家林业局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条目的与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条调查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条调查周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条调查总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条总体抽样精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条复位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条调查允许误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技术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条土地类型(地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条植被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条湿地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条土地退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条森林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条区域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条地形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条土壤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六条树种(组)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七条龄组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八条森林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九条森林生态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条森林健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一条生物多样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二条地类变化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三条其它样地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四条样木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五条其它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调查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六条前期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七条基本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八条面积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九条固定样地布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条固定样地标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 体系的综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Theforestresourcemonitoringsystemisameasurementofforestresourceswithi nadynamicdocumentandevaluatecertainspatialandtemporalrangeoftechnicalsystems.I nthemonitoringsystem,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theobjectofthemonitoringoffor estresources.People'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tr esources,andspaceandtimearetodefinethescopeandmodeofmonitoringactivities.Fores tResourcesMonitoringSystemoperationandmanagementofforestplaysanimportantrole,t husenhancingthebuildtopromotesustainablemanagementofforestresourcesandthemanag ementofthemonitoringsystem.Thisarticleberelatedto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a nddoasimplecommentary. 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条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条

————————————————————————————————作者:————————————————————————————————日期: ?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1森林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 森林类型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 优势树种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4 龄级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1、Ⅱ、Ⅲ、Ⅳ……等表示。 5 地位级Site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以符号Ⅰ、Ⅱ、Ⅲ、Ⅳ、Ⅴ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6树种组成Species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如各树种的直径相差不大,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叫组成式。如十分之六是落叶松、十分之四是桦树,其组成式为6落4桦。凡比重不到一成,但在0.5成以上则算做一成。比重不到0.5但在0.2成以上时,则以“+”号代之。不到0.2成者,则以“—”代之。如6落4桦+云-冷(落是落叶松,桦是桦树,云是云杉,冷是冷杉)。在组成式里,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如遇比重相同,则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排在前头。 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National Forest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以省(区、市)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 8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ForestManagement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 9 作业设计调查Forest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一类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的作业地块上。 10 林种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11 生态公益林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相应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13个二级林种。 12 商品林Commercial Forest 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商品林涉及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三个林种,相应包括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薪炭林、油料林、特种经济林、果树林、其他经济林等7个二级林种。 13 伐区Harvesting Are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