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

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

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

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

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

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

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

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围绕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

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

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管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

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

论述题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代表人物惠威尔。

优点:有着前后一致的继承性。

局限性:只能容纳极其有限的科学史事实。

科学发展的否证式发展观: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代表人物波普尔。

优点: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解表走婚,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重要手段。

局限性:(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化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代表人物库恩。

优点:(1)主张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革命的统一;(2)提出了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不断追求新知识,创造新理论的活动;(3)提出范式概念。

局限性:(1)过分强调新旧范式间的差别;(2)片面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陷入非理性主义。

“科学研究纲领"之科学发展模式:拉卡托斯从根本上修改了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建立了精致否证主义,并针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相对主义特征和范式选择的非理性问题,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其包括硬核、保护带两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规则.

VS波普尔:科学是由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的整体,经验反驳并不立即淘汰理论,先是修改调整保护带,然后才是对理论的抛弃.

VS库恩:承认研究纲领更替的先后连续与继承性;新纲领吸收旧纲领的全部合理因素,并解释新的经验内容。

不足:仅以预见性大小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进步与退化的标准。对可预见性大小的检验仍需实践判断。

二、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武谷三男的“三阶段”理论,认为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

优点:体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辨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局限性:是传统的认识方法,需要不断完善。

以上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论述题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结合工作实践进行阐述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是对自然状态下客观的感知过程,而且也不会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是指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实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较于理论实践性更强,因此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实践总是比理论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践更具有理论的色彩。

工作实践:补充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其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和人本性。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UCDOS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应当无国界。

共有主义(communalism)科学应当是为人类所共有的。

独创性(originality)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科学成果应该是新颖的。这是默顿在1957年补充的行为规范.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不应该因为对个人私利的追求而影响科学事业。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崇尚合理而有依据的怀疑与批判。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齐曼】PLACE

“所有者所有”(proprietary)资助科研的政府、基金会、企业不可能无私赞助。

“局部的"(local)在日趋复杂的集体研究项目里,人们对特定科学家的要求只能是在大集体里努力扮演一个局部的角色,在解决全局问题上做出局部的贡献.

“权威管理”(authoritarian)科学家由学院科学时代的“对权威的自发的信仰上的认同”,逐渐转变成后学院科学时代的“强制的体制上的服从”。

“被定向的”(commissioned)科学家的研究往往是被定向的,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相对缺少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自由.

“作为专家”(expert)科学家是作为专家来解决政府或企业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而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的问题。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和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广义的创新型国家

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进步。基于广义的理解,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创新型国家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2.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

3.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以上;

4.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在30%以下;

5.自主创新能力强;

6.创新型国家所获的三方专利(美国、日本和欧洲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数的97%以上。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有事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内涵:从微观层面或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自主创新是企业或其他研发者通过自我探索,研究开发出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并使之成果商品化,以获取商业利润的活动。从一般意义理解或广义的界定:自助创新是创新主体经过自身努力,创造出既有状态有质的不同的成果,其高级形式是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类型:因创新强度和层次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

4.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以上特点充分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是科学的、革命的,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科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在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评思维方式: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的直觉性与顿悟性,思维的批判性,移植、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经历了“个体探索→协作研究→集体研究→大科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链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 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3.自然哲学 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STS研究 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5.科学哲学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围绕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研究。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法相并列,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等(中观) 层次,低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高于具体科学技术。 (二)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围绕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研究。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理论的形成,科学的结构和发展规律,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评价,etc 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等不同,使得二者又具有根本区别 自辩是以马主义哲学为指导,而科学哲学不是 自辩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科学哲学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 自辩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着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三)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1.自然 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 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 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叠加,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这些内容统称为科学技术方法论。 再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不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那样具体的探讨科学或技术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演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三.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是发展的、变换的、联系的。 3.思辨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四.为什么用科学革命表征近代科学的产生?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血液循环,人体结构理论使科学以革命的形式产生。1.科学:确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天文学上的重大突破。2.宗教:基督教认为地心说在很长时期里被宗教绝对化和神化,并被利用为宗教教义辩护。日心说把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这就超出了天文学学科的范畴,而具有冲破宗教神学束缚和科学革命的意义。世界是为人的安适和利益而创造的,人居住的星体自然是宇宙的中心,让人从宇宙中心变成一个自转并绕日旋转的星球,这是向宗教挑战。3意识:哥白尼的学说深刻撼动了人类意识。日心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和人体机构的研究,是生理学研究的突破,也是科学革命的重大事件,也为宗教不容,也是人类意识的革命。五.简述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 科学方面、哲学意义、现实意义。科学方面:它是理论力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可以补充但不可超越的基石。实际上这是对所有地上物体和天上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发现。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假说;伽利略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开普勒发现了天空中行星运动的真实状况,但他是用磁石那样的磁力来维持运动的;而牛顿则把他们的所有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完成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哲学意义:他不仅回答了物体如何运动的问题,也回答了物体为什么按规律运动的问题。明确定义的质量、动量和其定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近代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意义:万有引力理论还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六.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理想十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点和局限性)+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进步(反之退步) 1.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自然,认为自然事物从来如此,一成不变。只考察事物是什么,不能深入考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揭示一切自然现象,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决定论是唯一的决定论。 3.不彻底性:对自然界做唯物的解释,可是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唯心主义揭示,唯心主义历史观使其具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 七.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有什么地方体现了它的进步/退步? 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 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 1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 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 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 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 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

必修课。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 自然观?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 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 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 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 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自然辨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观: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自然观: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包括:自然是什么(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动态发展的;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发展而来的) 理论上的全称命题是不能证实的。(原因:全称命题的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是无穷多的)(英)波普:证伪主义。认为不可证实,只能证伪。故应用证伪的原则辨别真伪科学。 例子:凡天鹅都是白的,有一千只天鹅都是白的,不能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只要有一只天鹅是黑的,该命题就是错误的。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是和马、恩联系在一起的,是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规律中得来的。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阶段:1858年,酝酿;1873年,写作准备《自然辩证法》,收集材料,开始着手;1883年,马克思去世,终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19世纪末物理学研究中出现的思想混乱 原子可以再分—→怀疑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出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真理。

《论战斗唯物主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应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解决自然科学新发现问题,否则唯物主义就不是唯物主义。”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搭其从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 2.有助于理解科技发展规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有助于培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第一篇自然观 第一章人类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回顾 §1 古代朴素唯物和朴素辩证的自然观 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1.背景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占人类历史0.2%,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分工,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孟子反驳“自力更生”的观点: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此天下之通义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指出了分工,这种分工使科技发展成为可能。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的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标志:大禹治水后将帝位传给其儿子。 都在大河旁边,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条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它试图理解自然世界中的秩序、规律和变化,同时探究人类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将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作用,以期让读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它旨在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正文: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在中国,道家学派对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则更加深入和细致,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主要围绕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展开。它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自我组织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它强调自然界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规律,为人们理解自然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框架。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哲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在工程领域,自然辩证法为工程师提供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结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内容 第一讲批判性思维基础(1次课) 一、感觉与思维二、批判性思维三、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四、批判性思维的理性基础 第二讲断言、定义与批判性阅读(2次课) 一、断言二、定义三、批判性阅读 第1次作业:概念与阅读 第三讲论证的结构与评论(3次课) 一、论证及其结构二、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三、分析和评论论证 第2次作业:分析和评论论证闭卷考试 第一讲批判性思维基础 【教学内容】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作用和表现,奠定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规则。 【教学时间】课堂讲授4学时,共1次课。 【练习】试判断以下断言: 1、“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2、“制度出问题会败坏道德,追逐利益本无错。” 【必读文献】 1. [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逻辑学导论》,张建军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章。 2. [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等,《批判性思维》,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章。 【知识点】 1、概念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一组断言(前提)推出另一个断言(结论)的思维形式。 【论证】就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断言的真实性,通过推理确定另一断言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感觉】是包括情感、情绪和欲望的主观反应;它通常自发生成,而不是借助于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产生。 【思维】是用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 【理性】是指那些根据理由产生或论证一个主张、观点、论题等的能力和活动。它是和直觉、本能、感受、情感、习惯、信仰不同的精神过程。 【合理性】是对人们是否进行理性活动以及进行的好坏程度的衡量。 【理由】是支持主张、观点、论题的一个或一组断言。理由(论据)有真假之分。理由的真假由实证科学保证。 2、观念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 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 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 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 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 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 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 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围绕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 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 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管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 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 论述题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李弘毅 教学计划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 ●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自然观)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科学观与技术观)。 ●科学与社会之关系主要探讨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组织问题、伦理问题、科学与人 文和宗教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等。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把握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 ●第二,系统了解科学技术思想史; ●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 ●第五,正确认识哲学、文化、艺术对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计划 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 程。 本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时间12周,36学时。考核形式:考试 绪论 ●自然辩证法在研究些什么问题(W h a t)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 ●这些研究何以可能(W h y)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何以可能及其意义(历史发展) ●这些研究如何进行(H o w)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 要点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

自然辩证法概论电子版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页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思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省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被此密切相连和相互制约oo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

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厂世《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页界;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呻可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个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长,而对石器的打制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大约5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①,人工取火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原始的能源技术。16—17世纪,产生了研究自然界奥秘的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近代的、真正的自然科学。第四,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思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描述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因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