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二章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

和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这些新发现动摇了原子和元素不可分、不变、是物质组成最小单位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前的危机。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必须依靠以太介质以有限速度来传递,但寻找以太的实验未取得肯定结果。这意味着在真空中传播的光速对以任何速度运动的物体来说都是不变的。这意味着不存在时空的绝对参考系。(爱因斯坦突破了以太说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

对论)

黑体辐射实验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该理论在长波部分与实验比较符合,但在短波部分却出现了无穷值,而实验结果趋于零。这部分的严重背离,被称为紫外灾难。

1900年普朗克作出了一个公式,使在长波和短波部分均与实验相吻合的公式。但根据不足。他发现,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就可以对自己的公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他于是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谓能量子或量子。当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否定了经典物理学原子不可分、元素不能变的传统观念,揭示了质量、能量的新形式。

量子理论的能量子假说与经典物理学几百年信奉的关于自然界的连续的观念直接矛盾。这样一个理论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方向。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充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需要有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心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同时也说明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及其辩证自然观思想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

1 相对论

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科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同时性具有相对性。

运动着的钟会变慢。

运动的尺会变短。

以上都取决于参考系运动的速度。光速。时空与物质运动速度有关。

光走过引力场时走的是弯曲的道路,就像炮弹在引力场作用下沿抛物线下落。而光是物体运动的极限,所以光走的是最短程。弯曲的线是短曲线,这说明引力场时空间弯曲,空间弯曲的程度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度,或者说取决于物质的状态。————进一步说明空间与物质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引力红移。引力场时光线偏转。

广义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革新了物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的框架。由于近代世界图景主要由物理科学提供,也可以说相对论革新了世界图景。世界的图景不再是“筐子装东西”式的“时空+物质”模式。由于时空与物质及其运动之间发生了关联,世界图景变成了“时空-场-物质-流形”。经典物理学中时空与物质之间的二分消解了,物质运动与时空成为一体。

相对论在时空观方面的革命完全奠基于对希腊古典科学精神的再度弘扬。这种精神就是对世界普遍性的追求,对宇宙和谐的追求,对数学简单性的追求。在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在于统一电动力学与牛顿力学,他说:狭义相对论的成就可以表征为一般地指出了普遍常数c(光速)在自然规律中所起的作用。在广义相对论中,等效原理即引力场与加速度的等效是一个关键,它的功能也视为物理学的大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为物理学奠定新的统一的概念基础是相对论的最重要贡献,也就是导致物理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原子质量基本上集中于核上,饶核旋转的电子所带负电正好与核所带的正电相等量。原子表现出电中性。

玻尔: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当它在这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时并不发射能量,只有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向一个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时才发出辐射,反过来则吸收辐射能。

这样一个理论是对卢瑟福模型的完善,也得到氢原子光谱分析的验证。这个理论违背古典理论

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光量子理论推广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电子也是一种波。海森堡:矩阵力学。互补原理:微观领域测不准原理。

这些革命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产生了两个全新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另一方面还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一幅全新的自然景观:其一,彻底推翻了物质与运动无关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物体质量与运动速度、物质质量与时空之间的深刻关联;其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时空不仅与物质关联,而且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属性和方式。同时,它还触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和科学争论。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doc

海森堡提出微观领域测不准原理。任何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要准确测量一个,另一个就完全测不准。珀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是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之为基础提出了“互补原理”,认为在量子领域里总是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两套经典特征,正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珀尔的互补原理被称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表示坚决反对。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妥协。二人之争持续半个世纪,直到他们本人各自去世也没有完结。

量子力学更激烈地改表了世界图景的构造。如果说相对论只是把时空框架与物质运动融为一体,还保留了牛顿力学固有的严格决定论的数学微分方程,保留了因果律,保留了定域性(拒绝超距作用),那么这一切在量子世界中都多或少地遭到了破怀。

量子概念是量子力学的首要概念,它的引入导致了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改变:连续轨迹的概念被打破,代之以不连续的量子跃迁概念;严格决定论的概念被打破,代之以概率决定论;定域的概念被打破,代之以整体论的概念。伴随着这些基本概念的变化,量子世界出现了波

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定域性破坏等。

3.分子生物学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它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三、系统科学的出现和系统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及分形理论、孤粒子理论和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

系统科学的诞生给辩证自然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在物质观上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在时空观上深入研究时空与物质关联的复杂性;在演化观上强调事物的生成与演化及其方向和趋势;在生命观上突出“自组织”的观点(事物自发自主地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在发展观上强调环境和条件(外因)的作用;最大的变革在于它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四、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自然观建立在新物理学革命和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到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为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及其演化

一、何谓“系统”?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四层含义: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结构;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凸显出来。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机整体,非加和性。贝塔朗菲:相干性,部分之间的约束、选择和协同的关系;物质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形状的改变是所有子系统形状变化的结果,又会引起所有子系统形状的变化,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对象的双向因果关系。

层次性,是系统要素的空间关系。要素由于性质、状态基本相同形成一定的组,各个组在宏观性质上具有质的区别,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各个组可以并列关系,可以是上下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整体与部分

协调性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陈昌曙57页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陈昌曙59页

二、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9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系统可分为天然自然系统和人工自然系统。

从自然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就系统的状态而言,自然系统可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

孤立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熵趋于最大值。死系统

封闭系统:同环境有能量的交换,没有物质的交换。地球。

开放系统:由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具有自组织功能,具有达到预期的某种终极状态的能力,又在一定条件下趋向于一定的稳态。生命系统。

开放系统的特点(1)外部特征是存在输入和输出,同环境不断地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2)内部特征是不断破坏自身旧的物质成分,不断组建新的物质成分,广义的新陈代谢;(3)开放系统可能具有等结果性: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以不同方式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开放系统也有边界,有一定的开放度,而且是有选择、有过滤地向环境开放,如生命对自然环境的开放。所谓充分地开放,也只是系统得以保持和稳定发展基础上的充分开放。并不是无条件地越开放越好。

平衡态系统:在没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内部的相互作用处于相对静止、稳定的状态,即内部无差异、各种量相同。

近平衡态系统:是系统内部有一定差异,但只能导致线性相互作用的状态,线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征就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远离平衡态系统:是系统内有较大差异,可使系统出现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状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征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三、自然界的演化

20世纪的新物理学革命革新了机械自然观的物质观和时空观。随后出现的系统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则带来了从静止到演化的自然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其基本观点是:自然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有序化和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具有无限性。

自然界的演化方向:是指自然运动的指向——朝某种方向的变化。强调的是终点。方向性与目的相概念相似。变化的趋势,好像在追求一个目标。

方向性是自然变化的一种内在的本质属性。

一个空间方向同其他方向不同,就是空间对称的破缺。对称性的破缺就使运动变化具有方向性。

时间的方向性

时间的不可逆势自然界变化不可逆性的反映。

可逆:是指自然系统经过变化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而不引起环境的任何变化。

不可逆:如系统经过变化,引起了环境的变化,再也不能完全复员到原来的状态。

普里高津:不可逆是有序之源。

可逆与不可逆:可逆是相对的,不可逆是绝对的。自然界总体来看是不可逆的。

牛顿力学:自然界可逆;

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可逆;

熵增加原理:不可逆。

可逆在时间上是对称的(时间的反演对称)属于存在物理学范畴。

不可逆过程属于演化物理学

自然界的演化有众多的方向。在诸多的可能方向中,经过一段变化后,就会出现一个主导方向,就是概率最大的方向。

美国的物理学家费因曼根据他对量子物理学的理解,认为宇宙有多种历史。有多种可能的途径。

粒子运动虽然有无数可能的途径,但只有一条路径是重要的,即在牛顿经典运动定律中出现的那一个。在费因曼的模型中,保证了除了一个路径外所有路径的贡献在求和时都抵消了。这个运动方向实现的概率是如此之高,以致人们常误以为运动只有一个方向。

自然界的变化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

有一个主导方向,这就是确定性;有无限个可能方向,就是不确定性。确定性来自不确定性。最初的运动也许是杂乱无章,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优势方向,便开始出现了有序结构。

自然物变化的主导方向一般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必然性,而运动从主导方向转向非主导方向,常常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然变化的方向有层次性。有整体的方向,也有局部的方向;有过程的总方向,也有各个阶段的方向。有时一致,也有不一致。各个小方向也常常互不相同,这是自然发展曲折性的表现。山猫多和野兔少,山猫多。

一般来说,大方向决定小方向,小方向服从大方向。要素可以有自己的方向,但又遵守系统的大方向。前进的道路是弯曲的,每个弯曲都有自己的小方向。大弯曲里有小弯曲,小方向里还有更小的方向。这些小方向又互相抵消,小方向的综合,便形成了大的方向。

自然界的演化有两个方向:进化和退化,进化是更为基本的方向。

近代的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推动了进化论思潮。

笛卡尔《哲学原理》地球的形成过程。

莱布尼茨,《原始地球》。康德。沃尔夫《发生论》达尔文《物种起源》

系统的演化涉及的概念

演化发生在复杂系统中

结构和要素

简单和复杂

线性和非线性

竞争和协同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

信息与熵

自组织与他组织

宇宙热寂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运动形式和热能

熵趋向无穷大。宇宙中一切运动形式就停止了。

分析:

蝴蝶效应:确定的系统有内在的随机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初始条件经过非线性作用逐级放大,演化过程中会导致有重大区别的结果。

自组织理论揭示了自然界进化的机制。系统进化的条件:

第一,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第二,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状态。

第三,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第四,内部涨落。对平均状态的偏离称为涨落。涨落是随机的、偶然的。一般情况下,涨落会被系统结构所约束,小的涨落一般会衰减。但在系统状态的临界点上,微小的涨落可能会放大,形成巨涨落,使系统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导致有序结构的出现。初始条件的敏感性。长期天气预报不可能。

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20世纪自然观新进展不仅体现了关于自然界系统联系和演化发展的特征,而且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特性。

以往的自然观主要是关于自然的观点,而20世纪的辩证自然观则是包含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自然观,是人如何对待自然的认知、态度和伦理价值的自然观。

竞争与协同

复杂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的关系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竞争指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或者不同的子系统之间,不同的系统之间通过斗争(优化、择优劣汰、自然选择等)促进系统的演化。

协同有共同、合作、协调和同步之意,是系统许多要的联合作用。

所谓协同学就是专门研究协同关系,认为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而且这些相互竞争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会走向协同。

自然界的演化表明; 自然界的变化总是力求消耗最小,遵循效率最大的原则——最小作用原理。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精密检查着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排斥掉,把好的保存下来并把它们积累下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就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在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无机的和有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这种缓慢的变化,我们是看不出来的,直到经过极长的年代才能看到。——达尔文

哈肯说: 每当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开始时,大自然听任该系统在几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一。

自然的系统本身有选择的机制。

所谓自然界的和谐是指物质或者过程中各种有质的差异的部分协同共进的关系,和谐就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完善、相互推动的关系。

和谐的前提是差异。

和谐的特征之一是比例合理。

和谐是一种平衡状态。

宇宙为什么是和谐的?

牛顿; 第一推动力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

人择原理:因为在和谐宇宙中才会有我们人类,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宇宙有多种可能,又和谐也有不和谐。

霍金:事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如此。

哈肯的协同学是关于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的理论,是协同合作之学,主要探讨系统内部有序、自组织的集体行为,其基本观点是:协同是有序之源。

哈肯的协同学强化了统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竞争或者斗争并不是集体运动中的唯一的反

映,协作可以产生新的模型。

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这种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大大加快了人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步伐,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也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的人类生态学,具体而生动地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人类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深生态学1.doc

一部是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开启了人类环保时代的大门;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doc

另一部是美国科学家芭芭拉·沃特、勒内·杜博斯合著的《只有一个地球》,并由此催生了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的一系列环境科学分支科学。

这些都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 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3.自然哲学 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STS研究 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5.科学哲学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围绕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研究。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法相并列,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等(中观) 层次,低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高于具体科学技术。 (二)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围绕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研究。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理论的形成,科学的结构和发展规律,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评价,etc 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等不同,使得二者又具有根本区别 自辩是以马主义哲学为指导,而科学哲学不是 自辩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科学哲学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 自辩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着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三)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1.自然 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7-8页 答: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 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 原子或元素) ,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 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单元性质的总和。原子论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被分割, 并且可以把研究对象归结为可用较少性质便可概括的, 具有缓慢变化和不变特性的基元,基元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1页 答:(1)前提与基础: 1、人与自然的两分 2、自然的数学设计 3、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 4、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 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 原子或元素) ,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 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 (2)主要观点: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 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2、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 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 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 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 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认为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二章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 和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这些新发现动摇了原子和元素不可分、不变、是物质组成最小单位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前的危机。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必须依靠以太介质以有限速度来传递,但寻找以太的实验未取得肯定结果。这意味着在真空中传播的光速对以任何速度运动的物体来说都是不变的。这意味着不存在时空的绝对参考系。(爱因斯坦突破了以太说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 对论) 黑体辐射实验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该理论在长波部分与实验比较符合,但在短波部分却出现了无穷值,而实验结果趋于零。这部分的严重背离,被称为紫外灾难。 1900年普朗克作出了一个公式,使在长波和短波部分均与实验相吻合的公式。但根据不足。他发现,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就可以对自己的公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他于是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谓能量子或量子。当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否定了经典物理学原子不可分、元素不能变的传统观念,揭示了质量、能量的新形式。 量子理论的能量子假说与经典物理学几百年信奉的关于自然界的连续的观念直接矛盾。这样一个理论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方向。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充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需要有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心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同时也说明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及其辩证自然观思想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 1 相对论 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科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同时性具有相对性。 运动着的钟会变慢。 运动的尺会变短。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是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学科内容包括哪些? 3.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1.什么是自然观,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2.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有何相似之处,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联 系?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医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自然科学基础如何?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思想和特征。 5.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确立的意义如何? 6.什么是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如何?怎样理解涨落在自然界演化中的作 用? 8.耗散结构论是如何分析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之间矛盾 的? 9.如何理解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 10.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1.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人类 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12.传统发展观有哪些缺陷? 13.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什 么?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1.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内在 统一性? 2.16世纪以后,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哪两个有代表性的科学方法 论派别,它们的观点如何? 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有哪些?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4.什么是观察方法及其特点,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观察方法,克服其局限 性? 5.什么是实验方法?它与观察方法相比有何优势? 6.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如何? 7.什么是机遇,捕捉机遇应具备哪些条件? 8.什么是科学假说及其特征,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9.检验科学假说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假说实践检验的结果? 10.什么是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有哪些?它与古代整体方法及 近代还原方法有何联系与区别?

自然辩证法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本文讲述了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省内的现状,科学的对省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对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整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观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 1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前言 (3) 二、学习意义 (3) 三、理论联系实际 (5) 1、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风沙治理 (5) 2、兴办教育、注重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 (5) 3、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电灌,帮助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5) 4、发挥农业特色资源,推动城乡产业化,提高附加值 (6) 5、自力更生,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6) 6、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就业,提高致富能力,稳定社会环境 (6) 7、协助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推动建立学习型政府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2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一、前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协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他们认为,自然解释一切事物的本质,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从自热界那里取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把人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科学是思想的总结是辩证的言论;它是人们对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现象的规范。科学注重实践、数据,看重结果;对改善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哲学是指导,科学是行动。但只有正确的才是可取的,可行的。偏激的会带来巨大的阻力和阻挠社会进步。科学是哲学生存的土壤和根基,科学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动力,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二、学习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世界的法则和规律的哲学方法。辩证法是指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矛盾进行分析、比较、明确的方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物质世界,认为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一样是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矛盾性和结构性的。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古典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哲学家看到自然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认为自然界是由相对稳定的基本物质构成,然后由物质自身的运动变换产生其他形态。例如,世界是由基本物质的四种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混合和分离相互转化,形成了不同的物体。 从当代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辩证法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伴随的。18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开始 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自然世界中的运动规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重 大科学理论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相对独立性、运动性、矛盾性和结构性。相对独立性指的是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自然世界是相对独立于人类意识和行为的。运动性是指自然世界中存在着种种因素推动着物质不断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是永无止境的。矛盾性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

立。结构性则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均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 自然辩证法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指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依存、互相制约。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矛盾和对立,其中最为基本的是物质运动的矛盾。矛盾的存在是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矛盾的解决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制,从而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科学已经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多层面的角度进行研究。辩证法的方法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世界,透过表象看本质,确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认识体系。自然辩证法也能够为现代科学提供方法论支持,引导自然科学研究从单一的实验方法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转型,使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更符合自然规律。 另外,自然辩证法也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联系紧密,每一项自然科学的进步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基于哲学思想的探究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方法。它通过矛盾分析等方法不断深入研究自然世界,揭示了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不仅能够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可以

《自然辩证法》课件汇总整理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理解自然辩证法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和方法。 3 第一讲绪论 ●教学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3、学习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工作者的关系。 4 一、何谓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对应,表明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表明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 5 自然(nature) ●辞源学:自己、本己的状态,和人为、人工相对 ●西方:“本性”、“本原”、“原则”、“自然物之集合” ●中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两种含义: ●自然事物的总和, 与人类社会相对应 ●事物的本然状态, 或非人为、非人工的状态 6 辩证法(dialectics) ●属于哲学学科 ●辞源学:辩论、证明的方法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对立产生和谐”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话和辩论

●康德的辩证法——二律背反 ●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正、反、合 ●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 7 1、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 ●(1)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2)作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重要手段的科学和技术;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8 2、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9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总结和概括。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0 3、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1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它试图理解自然世界中的秩序、规律和变化,同时探究人类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将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作用,以期让读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它旨在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正文: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在中国,道家学派对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则更加深入和细致,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主要围绕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展开。它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自我组织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它强调自然界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规律,为人们理解自然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框架。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哲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在工程领域,自然辩证法为工程师提供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结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_wangdaming

发信人: zhouwei (土人), 信区: YuQuan 标题: 把王大明老师所谓的重点列了出来!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Mon Jan 22 13:32:04 2007), 站内 列的很不像样,实在没兴趣弄这个东西! 凡是括号内的东西大家随意侃,累了就停! 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包括三块内容: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由恩格斯创立。1873年恩格斯开始着手这个工作,后来没有全部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导言》。1925年,苏联出版《自然辩证法》。1932年出版中译版。1981年中国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自然观 人类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三个阶段的发展:神学自然观、哲学自然观(如中国的元气论、阴阳五行说)和科学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有机生态自然观)。 3.科学观 从三个角度对科学进行认识。 1、认识论和方法论。(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和培根的经验主义传统)。 2、人类活动。(贝尔纳)。 3、文化。(李约瑟难题。a,为何公元前一世纪到16世纪间中国在自然知识应用于实际方面优于西方;b,近代科学革命为何没有发生在中国。) 4.归纳 科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它遵循逻辑(即形式逻辑),其核心内容包括归纳和演绎,而演绎的大小前提来自于归纳,因此我们可以说归纳逻辑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归纳。归纳问题的实质是从个别中推导出一般原理的方法。最初由亚里斯多德(巴巴拉式三段论)提出,后来经培根和穆勒完善。 5.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早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社会实证主义、经验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突出“观察”,认为实证的精神要点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按照他们的看法,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由没有成见和偏见的观察者的观察所提供的,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归纳得到科学的结论。主张科学始于观察。 6.证伪主义 如上所述,它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发展的高级阶段。创立人是波普尔。由于实证主义主张无偏见的观察,而事实上完全无偏见的观察是不可能的(王老师的课件中以正反楼梯图为例说明此不可能性),正如鸟兔双关图,有人看到的是鸟,有人看到的是兔,因此波普尔认为,在科学中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证伪”,而不是“证实”。相对论取代牛顿物理学是因为牛顿理论在高速运动和微小空间失效了,即证伪了。由此可知,一个理论即使现在还没有一个有利的证据,它也可能的科学;即使现在所有的证据都支持一个理论,它也有可能是伪科学。与

自然辩证法概论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P2 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 P2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P2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 98 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解决全球性环境的出路是什么? 表现:总体来说,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工业时代拉开序幕,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二是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作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一旦被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就会遭到紫外线的伤害,对生命带来严重后果。三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土地能引发一系列的影响,如使可供农牧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四是废物质污染。工业生产“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居民生活的大量垃圾,都会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以及陆地环境。五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逐步地减少。物种的减少影响了生物圈的生物系统的稳定。六是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动与平衡。七是水资源枯竭。如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用水告急,百分之十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人类正面临这水资源缺乏的危险。八是海洋污染。海洋在地球的表面占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起源地,也是江河湖泊、千径百川的最终归宿。海洋的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循环造成严重的危害。九是核污染。核泄漏或者核爆炸不仅引起放射性污染,而且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引发一系列病症,并对周围的环境起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十是噪音污染。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环境虽然进入了低迷期,但是噪音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己经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特别是身心

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增长快2.资源的不合理运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随着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是造成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路:1.引发全球环境治理主体的新认识。首先是在观念上,主权国家在强调国家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应对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时,也要尊重国际惯例,接受绝大多数国家共同默认的观念,重视当前反映人类政治的进步要求。其次是在制度上,主权国家应积极将本国国内的制度及法律与国际的制度与法律相互调适,改善或摒弃那些仅符合自身国家利益,而与人类共同利益背道而驰的制度法规。最后是在利益的认知上,主权国家不应单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性、共赢的理念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仅是成员数量的增长,还有组织本身的壮大。可以说,这是全球治理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的新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4、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革命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不能改变质量,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 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1.天文学方面: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地质渐变论,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破口3.物理学:迈尔,焦耳,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6 电磁场理论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 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2)处在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人的活动而消失3)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4)人在自然界里获得的自由程度还取决于对自己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5)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包括两层涵义,其一自然是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获取所需东西的客体:其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即人在自然面前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整体大于它的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是系统组成的基本规律。要点: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2: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3:系统的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自然系统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 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2开放性: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动态性:运动变化发展4.层次性:系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要素则是由更小的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 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具有其它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及特点。2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从微观到宏观到宇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3 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它具有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例子:

2018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 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 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 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 ,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 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 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 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2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 第2讲绪论科学、技术、工程的一般特点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 二、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三、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 1)科学的含义 从词源来看,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学或知),即“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从表现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关于科学的定义存在着种种观点: (1)把科学看作系统化的知识的观点。 (2)把科学看作是探索活动和工具的观点。 (3)把科学看作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 从实质来看,“科学”表示两种互相联系的含义: (1)是研究和探索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它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即系统化的知识; (2)是研究和探索结果,作为人类认识最完美的成果,是对现实世界给出正确反映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概念的和精神的现象,即理论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科学的含义已从单纯的对知识及知识体系的理解,逐步有了丰富的内涵。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只能采取阐明性的叙述,从历史的进程中来把握。 科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概念可以引申出科学的几个个基本特征: (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 科学不是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揭示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是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和预见。(科学与常识的区别)(2)科学的精确性 科学的精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任何科学定律或原理都只能在特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义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由国务院组织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56-1967年),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自然辩证法规划草案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一个部分,该草案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学科,我们暂定为‘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这就是把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置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具有桥梁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组织了三次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三个版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第一版,由孙小礼教授主持编写《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1979年);第二版,由吴延涪教授等召集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1991年);第三版,由黄顺基教授担任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04年)。 通过这三本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界定,从中能够发现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一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教材中,自然辩证法是这样定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第三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上述三本典型的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来看,我国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把“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义,也展示出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第一版教材的“绪言”已经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自然科学,分析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哲学问题,而且还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在这些方面写下了许多札记、论文和著作,为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经典性”定义,同时提得更为明确,它必将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版教材对自然辩证法事业和学科的重新定位,明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更符合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实际、更有利于自然辩证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定义,从而必将促进自然辩证法在新世纪“重振雄风”(于光远语)。 这也充分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自然辩证法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规律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3)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源于自然科学但高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也正由于自然辩证法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等许多学科领域,因而开展这项研究工作,需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合作联盟,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