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现行宪法

论我国现行宪法

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时间:2011-04-22 10:12:33 来源:数学小论文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的条件。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了。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关键词:宪法,产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是在集中全国人民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左”的色彩,特别是这两部宪法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1982年现行宪法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总结了“文革”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新宪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至1949年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由于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因此,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的条件。论文格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同纲领》的贯彻实施,使我国发今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整个大陆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第二,土地改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封建剥削制度被基本消灭;第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活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取得了胜利,人民群众的觉悟极大地提高,人民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第四,自1953年7

月起,普选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在基层完成普选的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第五,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切表明,《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了。为了反映建国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指导和保障,制定宪法已完全必要并有了充分的可能。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毛泽东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了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3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多次反复修改后,于1954年9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5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了“左”的失误。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破坏了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人治思潮日益泛滥,宪法被束之高阁,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十年,我们的国家遭受惨重损失。1975年宪法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九个年头,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7日通过并颁布的。
四、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要求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就必须修改宪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一段准备工作之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并公布了1978年宪法。
五、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198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把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启动,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组织中实现直接民主等问题,有待于提升到宪法的层次子以明确。论文格式,产生。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贯彻,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性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

中国网 | 时间: 2004-05-09 | 文章来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1981年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且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完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大加快了国家生活民主化的进程,国家的领导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或即将着手进行;改变过于集权、国家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和限定最高职务的任期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要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等等。经济上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重视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等等。整个国

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但是,1978年宪法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决定修改宪法,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并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于1982年2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经再一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后于1982年4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决定将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广大群众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提出了大量的意见。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决定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开会期间,全体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又作了多处修改之后,于12月4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中国网 2004年05月09日
中篇 我国现行宪法的产生和不断完善


一切事物的前进,莫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当思想和观念的闸门一扇扇打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便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出蓬勃的新枝。
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
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我国一部基础性宪法。1975年制定的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制定的宪法也受“文革”较大的影响,仍然肯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持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指导思想。1979年和1980年不得不接连对1978年宪法作了部分修改。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
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要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摆在国家机构前面;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建立的。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先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再规定国家机构,充分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起草新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专门召开了8次会议讨论,宪法修改委员会开了5次会议,有3次都是逐章逐节逐条讨论修改的,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又经宪法修改委员会对该草案再次修改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于12月4日正式

通过并公布实施。
四次修改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适应的情况。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文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宪法第一个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一条和第二条。
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对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宪法修正案第二条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为国家、集体筹措建设资金开辟了新的财源。
宪法第二个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3至第11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7条、第8条第1款、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42条第3款和第98条进行了修改。其要点为:(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加完整;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的奋斗目标更为科学和实事求是;(2)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利于健康地发展经济;(4)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5)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以利于发挥县级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宪法第三个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12至第17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5条、第6条、第8条

第l款、第11条、第28条进行了修改。其要点为:(1)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写入宪法,确认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3)确认了我国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取消了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删去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提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6)将第28条中的“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使宪法的表述更为科学,并使法律部门的有关表述与之相—致。
宪法第四个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本次修宪是历届修改条数最多、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次。
序言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一自然段相应地修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序言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

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宪法第十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十一条:“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五十九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六十七条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第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

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第八十九条第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一百三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修改的基本取向。第四次修宪,再一次体现出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使我国的各项法制建设逐步健全起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攀升,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2010-01-11 17:46:37)转载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一、宪政问题的提出1.早在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的议会制等宪政制度2.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改良主义者已开始主张把议会制度等部分宪法制度移植于中国3.1895年甲午战争后,一大批改良主义
者纷纷全面介绍西方的宪政制度,并提出了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主张,康有为、梁启超在戊xu变法中力图变理论为“行动”,从而揭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实践之幕。二、清末的立宪运动1.清政府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于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并与
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分为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这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是一部封建性质浓厚,没有实现价值,而统治者也根本没有打算让其实现的宪法性文件2.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颁布《重
大信条》(简称《十九信条》),这份文件是在

革命高潮时期制定的,对皇权作出了较大的限制,力图以君主立宪政体挽救王朝的命运三、民国时期的宪法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1.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内容主要是确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并赋予了公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2.1914年,袁世凯炮制了《中华民国约法》即“袁记约法”,取消了《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和国会对总统权利的制约,确
立了大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利3.1923年,曹锟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即《曹锟宪法》,又称“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一部形式上以资产阶级民主制作招牌,实际上确认反动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并反映段祺瑞政权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妥协,
并企图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未能成为正式宪法5.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宪法》,它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它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同时又对公民的权利作出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它是一部反民主的宪法性文件6.
1946年《中华民国约法》是国民党在撕毁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准备全面发动内战的情况下而制定的,它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一部确认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宪法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在江西瑞金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确立了“三三制”原则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原则、政权组织形式和各项基本政策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各
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六、1954年宪法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主权原则,无论它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其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并为我国以后几部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模式
七、1975年宪法1975年全国人大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与1954年宪法相比,1975年宪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次大倒退八、1978年宪法1978年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但它也没有摆脱极
左思想的影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是一部很不完善的宪法,后来,这部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九、1982年宪法1982突出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精神: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维护国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坚持改革开放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现行宪法的修改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大4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
行了修改1.1988年通过了2条宪法修正案2.1993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3.1999年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4.2004年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启示一、宪法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宪法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我国宪法实践和施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坚持和完善宪法,切实保证宪法
的贯彻实施,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同时,宪法本身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应该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及时根据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
论文标题:浅议我国宪法的修改

论文作者 李元起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人民公安报7,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163,论文页数 ③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17987964.html,/paper_9612837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大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宪法理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然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人们主观认识的变化,各国在努力维护宪法稳定性的同时,又必须适时地对宪法进行修改。适时修改宪法是各国维护宪法的权威性,使宪法符合实际需要并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举措,我国也不例外。
(一)
宪法的修改有着不同于修改普通法律的方式和程序。
在实践中,各国主要

通过全面修改和附修正案修改两种方式修改宪法。全面修改是在原宪法的基础上对原宪法全部更新,从基本原则到基本内容,乃至宪法的结构都可能重新调整、变更或充实。简而言之,全面修改就等于是重新制定一部新宪法。而附修正案修改是在不触动原宪法条文的情况下,把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分条附于原宪法条文之后,并使之成为原宪法的组成部分。我国在历次宪法的修改中,上述两种方式均采用过。
宪法的修改需要特别的程序,无论是修宪议案的提出,还是宪法修改草案或宪法修正案的通过,都要由特定的机关按特定的要求进行,这是各国的通例。如美国宪法的修改,就需要由国会两院各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或三分之二以上的州议会提出修改议案,以国会两院各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通过,并由四分之三以上的州议会或四分之三以上的州制宪会议批准才能生效。而我国宪法的修改,根据宪法的规定,则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二)
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自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规定与社会实际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现象,因而对宪法个别内容进行修改就很必要。实际上,全国人大已于1988年、1993年两次对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以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修改。 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两条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允许依据法律的规定转让土地的使用权。1993年3月29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九条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确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规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通过修改,使宪法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对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93年以来,我国社会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宪法的一些内容与客观现实又有了明显的脱节。为此,1999年1月22日, 中共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1月30日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讨论了这一建议,形成了宪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将这一草案提请定于3月5日

在京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现行宪法新一轮修改程序已正式启动。
(三)
本次修宪是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慎重考虑,并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和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其内容明确,意义重大。
根据建议和草案,本次修宪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我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4.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作出了新认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另外,还将以“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一词取代宪法条文中的“反革命的活动”一词。这些内容使现行宪法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必将使现行宪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修宪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的新局面,保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帮助我国人民进一步清醒头脑,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从而使国家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发展步骤更加扎实。
三、有利于摈弃封建的人治观念的影响,使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上法治道路,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五、有利于进一步清除左倾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宪法更具科学性。
总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通过法律的适时修改,不

仅能使宪法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