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的定义(精)

宪法的定义(精)

宪法的定义(精)
宪法的定义(精)

宪法的定义

什么是宪法,这在我国公法学界居然是一个没有共识性答案的问题。02年蔡定剑作《什么是宪法》一文,下结论说宪法只该规定国家的政权结构和公民的权利,有着发现皇帝新装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后来有张千帆对宪法只应规定公民权利不应规定公民义务的力证,以及王世涛关于宪法对公民义务的规定并不僭越的反驳文字。宪法是一个国家内各阶级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宪法是民主国家治国的总章程,这些历来在我国宪法学中被传授的观念,竟是无知觉地被丢进了回收站。

必须对本科大一的学生说清楚这些问题。

本文是我对自己的教案的一个简单的整理。

一、宪法词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探究宪法一词在中文里的传统用法没有意义。宪法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语汇,其拉丁文为constitutio,英文则为constitution.Constitution是多义词,也就不只有一种翻译法。

美国的约瑟夫?威勒的The Constitution of Europe一书,中译本名为“欧洲宪政”。威勒在他的书中一开始就交待:“英文辞典中有关

‘constitution’一词的含义有多种,所有这些定义都与我们的研究有关”。

约瑟夫?威勒列举的关于constitution的含义是:1. 事物构成或组成的方式,即构成和构造;2. 构建的行为或过程,即确立;3. 机体的体质,如力量、健康等等;4. 治理一个民族、国家、公司或其他类似组织的基本原则体系。5. 体现这些基本原则的文件。我们常常将宪法意指一些书面的文件。但这只是威勒所言的constitution的最后一种意义。

这五种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第一种和第二种、第四种和第五种的亲缘性是一望可知的,而任何组织的有效治理,总与该组织的决策机构的构成、该组织的决策机构行使权力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密不可分。任何组织的机体的体质是否强健,端在于组织的构成和组成方式、以及治理这一组织的原则体系是否合理。——由于宪法往往使人单纯地联想到一份或多份纸质的文件,因此,译者将The Constitution of Europe不是翻译成欧洲宪法而是翻译成欧洲宪政,实在是明智之举。

Constitution这个词,即使它作为体现基本原则的文件的意义上,我们也看不出它是近代的产物。可以说任何的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都必然具有constitution,也就是说有宪法。在近代,人们在宪法一词上附丽了很多的价值内涵,这其中最显著的是法国人权宣言所言的无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则无宪法的断语。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言,某些类型的社会不存在宪法。

Constitution的动词形式是constitute.在谈到宪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宪法是一个构成性的、动态的过程。它不光指作为文件的宪法。

二、作为最高法的宪法

将constitution译为宪法,很容易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将宪法与一般性法律混同。在拉丁语中,法律的词根有lex和ius,英文中对应的law和justice,法文和德文中都有相应的词汇。在这一组单词中,前者是作为意志表述的法

律,后者强调一种正义的观念。但宪法与这两者在构词上没有联系。

我们说民法是civil law,刑法是criminal law,其他的部门法也都带有law.但宪法没有。这一点意味着至少在历史意义上,宪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希腊:作为政体的宪法

宪法和政体在希腊为一个单词。政体表示国家(城邦)的权力归属:权力是归于人民、贵族或者君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划分为六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以及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迈克尔?罗斯金等人所著的《政治科学》一书中说“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体系被学者们使用了近25个世纪” .政体的区分在于由什么样的阶级掌管统治权,因此它与我国宪法学中的国家性质的概念而非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更加接近。国家性质说明国家内部的阶级构成,政权组织形式解决具体国家机构的权力配置,我国宪法学一直将政体等同于政权组织形式,真是让人闹不明白。

作为政体的宪法并不是一种规范性的法律。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政体,是阶级间的政治斗争的后果,没有任何规范的力量担保现行的政体不被推翻。但政体确实决定整个城邦的根本:它不光决定整个的政治面貌,也决定城邦公民的精神面貌。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才有贵族制重美德、民主制重平等与自由以及诸如此类的话。可以说,宪法在希腊时代虽然具有最高性的含义,但这种最高却只是一种事实性的影响,而不是一种规范性的法律。

政体(宪法)最高,但不是法,这是大多数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稍加论证,我们就可以说宪法是统治社会的总章程,这个章程统治一切,但自身去不接受统治。

(二)西方关于最高法的三个传统

现代社会一般地认为宪法是高于普通法律的原则与规范。宪法的这种效力的最高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西方,最高法——以命令形式表现人们意志的法律规范必须遵从的规范和原则——的观念源远流长。这种关于最高法的观念,有希腊罗马传统、基督教思想和日耳曼传统三个渊源。

希腊和罗马传统按照爱尔兰人凯利的观点,整个的希腊社会都不曾出现过一种高于实在法的高级法规范。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中的文字——“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被后世频频引用,但凯利认为“它是形单影只的,它所包含的思想,从未显现在以法律为主题的哲学著作中,也没有出现在法庭之上律师的雄辩中。”

但希腊时期的法律本身就具有神圣性。雅典的法律修改是通过对原法律提出诉讼的形式进行的,倡议修法者一旦败诉,就必须面临严峻的后果。在亚平宁半岛的一个部族中,要求修改法律的人必须在脖子上套一根绳索,如果修法的倡议没有通过,绳索将会收紧。梅因的《古代法》更强调西方世界的这种法律与民主和对集权的控制的内在联系:“在西方世界中每一个国家的平民成分都成功地击溃了寡头政治的垄断,几乎普遍地在‘共和政治’史的初期就获得了一个法典。” 法律不仅管束被治者,也管束统治阶级。法律的神圣性、法律对政治权力的控制,这样的观念在西方社会是理所当然的。

希腊罗马社会的社会契约与自然法理论蕴含着明显高级法观念。亚里士多德所言之“若干村坊组合而为城市”、“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它类似观念的辨认,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

类义理的结合” ,就是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论,而西塞罗的社会契约则明白得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按照西塞罗的话:“在暴君统治的地方,国家形同虚设。”

斯多葛主义的自然法就是正确的理性。还是引用西塞罗的说法:“用人类的立法来抵销这一法律的做法在道义上绝不是正当的,试图废止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止它则是不可能的。”

基督教因素在任何的宗教中,世俗法都不会是约束人们的第一规范,除非是政教合一的社会,这时,世俗法本身就是神法。基督教虽然在西方有着无可怀疑的统治力,但却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的世俗统治权。

基督教对高级法观念的贡献,我这里只提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将法律分为四种:神的理性构成永恒法,人的理性对永恒法的参与构成自然法,人按照自身意志制定的规范是人定法,神的启示是神法。“人类法只要违背了理性,就是不正义的法律,它所具有的是暴力而非法律的品质。” 凯利评论道:斯多葛哲学永恒世界法的思想在圣托马斯那里就成了上帝完美智慧的永恒性,即他的智慧在世界上的体现。法律本质上源于上帝的理性,来自神的智慧的理性形式,是万物的第一行为准则。永恒法到达世界,即世界获得永恒法是通过两个媒介:部分是神的启示,基督教教义被嫁接到古典时代的思想上去,并通过教会的传达而成为实定法;部分是自然法,这是人类理性所认识的,它成了行动的一般规范。

因为基督教视地上的国王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因此阿奎那不可能发展出完整的控制世俗权力的宪政和法治的思想。但阿奎那将法律分为训诫性的和义务性的,虽然统治者不受义务性法律的规制,但就训诫性的一面而言,统治者应服从法律。

日耳曼传统日耳曼的最高法既不是神性,也不是人的理性。日耳曼非常强调习惯的意义和民主程序的重要性。

在塔西佗看来,这些日耳曼人对国王的人口是因其出身的高贵,但是国王的权力不是无限而专断的;一些决定取决于人民,人民在民众大会上听取国王的意见,国王看重的是自己所赋予议会的分量和权威,而非自己发布命令的权力;即使身为部落首长,如果他们的提议得不到人民的同意,也会遭到否决。

日耳曼的这一统治权力的源泉在于人民的传统(在法理上被称为上升论,统治权力不依赖于人民的被称为下降论),因遭遇基督教而被淹没,直至三世纪晚期才重现。但它的实际影响不容低估。凯利说:“……即便如此,上升论依然是英、法、美三国宪政改革的脉搏;它的久远的起源,据说是‘我们的日耳曼祖先’一度居住的丛林之中,至今,它仍然给大西洋两岸的盎格鲁—撒克逊作者的理论提供令人愉悦的触动。”

希腊的政体(宪法)决定政府的构成,它具有最高性但本身不是法,欧洲最高法的三个传统汇合在一起的结论是有一种比人定法更高的规范,但这种规范的落脚点不在于政府的结构。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的观念就呼之欲出了。

结合这两者的元素,是自然权利理论。

三、人权与政治斗争:现代宪法的兴起

自然(天赋)权利观念是因资产阶级的兴起、还是因宗教改革运动而产生,不是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既然三千年没有中断的东方文明没有出现这种观念,那它一定就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天赋的。自格劳修斯对人的自然权利作出

正式阐述,自然权利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是理性,自然法就是理性。从笛卡尔开始,理性的基础是我思,是个体对世界的怀疑。怀疑的刀锋所指是权威。霍布斯显然是笛卡尔主义者,他的著作被认为是鼓吹一种最明白晓畅的个人主义。但大家为什么要将权力交给一个不相干的人呢?卢梭说,如果大家同意将权力交给另外一个人,那这个全体一致参加的契约才是真正的原始契约。不过卢梭并不承认自然权利。在卢梭,史前的人类是孤立的个人,而权利是一个社会的概念。人们在进入社会之后,所有的权利应该上交给共同体。霍布斯和卢梭是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不自洽。

洛克不走极端。中庸的洛克是现代宪法最核心的思想源泉。黄金般的史前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自然权利,为便利计,人们出让一部分权利给政府,由政府来保障人们的财产(注:洛克的财产比一般的财产的概念来得广泛,它指一切有用的东西)。政府没有独立的存在理由。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府形式最适合于政府的使命。洛克的设计是由民选议会掌握最高权力最适合。后来的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分立的政府最为适合。政府的形式、或者说政权组织形式的设计,其基础是自然权利。

为什么自然权利的观念——与历史上的最高法观念有所不同——直指政府结构?这是因为自然权利有着显明的私人——公共权力的区分,这种区分将国家与社会这两大元素尖锐地对立化了。自然权利无非是圈出一块公共权力不得介入的领地,只有肢解权力运行的内在结构,才能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和摧毁国家干预社会的能力,这是权力分立得以强调的思想前提。自然,这种限制国家权力的做法,可以理解为早期资本主义对政府角色的内在要求。

现代宪法的两大要素: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至此就算齐备了。但一阵风不会让零散的航空器材变成宇宙飞船,现代宪法的确立还需要有另外的因素。马克思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相对于社会变革的自变量,但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本身并不能产生现代宪法,但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要成为纸面上的最高法,必须有政治斗争作为“直接动力”。

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以阶级为背景:元老院代表贵族,执政官代表君主,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波利比乌斯的阶级只有合作没有斗争。孟德斯鸠和洛克的政府设置中没有任何阶级的因素,各个政府机构都应为着同一的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主义来看,只有单独的个体才是有意义的单位,政治盛宴没有给团体(阶级)分配的席位。自由主义当然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资产阶级的革命顶着全人类的名义。

以原子式的个体为基础的自然权利,其成功不能归因于个体的力量。不管宗教在资本主义的兴起中的贡献有多大,革命乃是地道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国王势力战斗的英国议会是披着人民外衣的资产阶级,在法国革命中,司法总是顽固地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以至于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政府专设国家参事院以排除司法对资产阶级利益的干预。而宪法,包括英国的若干宪法性文件,正是防止被打倒的阶级对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反扑。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斗争余音未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波澜又起。在欧洲,至少到魏玛时期,宪法成为阶级斗争的晴雨表。阶级斗争相对平静的英国,已有的宪法性文件已经够用,因而用不上劳神去弄煌煌的宪法大典。

在近代史上的欧洲,阶级斗争催生着新宪法,毁灭着旧宪法。

在一个已经确立的整体社会,宪法文件是为着抑制内部派别——欧洲表现

为阶级——的争斗。但美国的宪法有所不同。美国是力图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宪法的目的是控制各种派别的离心力。美国宪法更多地注重一种实际、得到各派政治力量特别是地方力量认可的组织规则。联合符合新大陆的利益,而且没有一个政治派别——对立的两党、州际势力——能获得垄断地位,这是美国宪法具有操作性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阶级斗争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美国的政治斗争就是与欧洲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阶级斗争,说美国建国史解读为一种自由观念的神话无疑是一种神话。美国的历史不过是说明稳固的宪法以适度的政治斗争为前提,过于剧烈的政治斗争不容有宪法,过于平缓的政治生活无须有宪法。

自由主义的宪法理想是超阶级的或者说是超越政治斗争的。普遍性的人权无疑是不可撼动的真理,而政治的构架——不同于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缺乏阶级利益争斗的内涵。行政和司法都是执法的机构,它们应该是议会意志的传送带,而设置议会的目的就是要将猛烈的政治斗争约化为茶杯里的风暴。另外,自由主义的宪法理想不是自鸣钟,它只有借政治斗争这股风才能直上青云。这种以自然权利为武器的政治斗争,必然表现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因为理性和个人主义都是普遍性的,都不承认个别势力的垄断地位。

因此,宪法有两个层面。在现实的层面,宪法是民主社会中政治势力的对比,虽然这种政治势力未必表现为经典作家所言的阶级;在理想的层面上,表现为对恒定的价值、也就是对人权的追求。过往的宪法学强调的是前者,现在的宪法学强调的是后者。

四、共同体、宪法的效用与宪法内容

自由主义以原子式的个人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坚持国家与个人(纯粹的私人组成社会)的二元分立。在这一基础上,宪法只关注国家公权力对个人利益的危害。宪法就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因此,宪法以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为根本。宪法学上所言的宪法核,也即宪法不容修改的部分,首先是这种基本的人权。至于公民应该对国家承担什么义务,应该由普通立法加以规定,无须占据宪法的篇幅。

但自由主义以个人为社会单位的预设并不真实。任何整体的社会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权力现象并不集中于政府(国家)而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坚持原教旨式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和将政府作为宪法规范的唯一对象,并不足以保护个人和维持稳定健康的社会秩序。另外,任何的国家、或者说任何大型的政治组织,在某种角度而言都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整体(共同体),也存在着对这个共同体的共同的威胁。由此,宪法不局限于对个人的保护,而涉足对于共同体威胁的防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禁止实施奴隶制的规定、修正案第十八条关于禁酒的规定。宪法中关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第十二条关于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都可以从这层理由去理解。首都的选址历来是关系到我国传统王朝命脉的事情,将它规定到宪法中,在一些人的心理层面上能够引起共鸣。

总之,宪法的内容并不确定。凡是被认为对共同体(国家)至为重要的事项,都可以规定到宪法中。公民权利和国家结构之成为宪法的内容,正是因为它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宪法内容的规定还与宪法的效用密不可分。

迈克尔?罗斯金等人的《政治科学》中提到宪法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它们把国家的理想目标写入条文而提供一种象征功能,它们规定了政府的结构形式,并试图为政府统治的权利进行辩护。” 宪法扮演角色的多重性,可以说明宪法的篇幅。

政府的结构形式是所有的政治组织都必然具备的内容,一般而言,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是规范性的。但国家的理想目标未必是规范性的,比方说所谓的第二代人权,即社会经济文化权利。这种权利国家未必有能力保证其完全的实现,但却是国家应该追求的目标。至于对现行政府的辩护,这是从法国的人权宣言到苏联的劳动者权利宣言、以及从殖民主义中独立的国家的宪法中着力强调的内容。“通过对目的的象征性表述和对结构的实际勾勒,宪法为新政权打上了合法性的烙印。”

除了上述三种角色之外,如果新政权能够获得绝对的肯定,那么,这种政权制定的宪法就会在有一些沾沾自喜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宪法的序言中)。不管怎样,宪法的许多规定已渐渐脱离原来的控制权力和保证公民权利和共同体安全的主要目标。这种脱离的程度越厉害,宪法和规范性法律的距离就越大。

德国公法学者奥托?迈耶在二十世纪早期曾有名言:“宪法消逝,行政法长存。”当时的欧洲宪法变更轻易但却对社会的实际生活缺乏实质性的规范作用。差不多每份新宪法都侵透着鲜血,但新宪法确定的政府结构由于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而难以长久生存,而新宪法关于人权的规定则基本上是宣示性的。但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立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宪法的规范性含义日益被强调。

这种强调的原因在于,有别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后期资本主义的政府大幅度介入社会事务,统治者的意志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主要着眼于消极地维持社会秩序,整个社会遵循的规则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自发生成的。即使是腥风血雨的法国大革命,其影响也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对社会底层的触动并不多。但后期资本主义的重心已完全倾向于国家这一方,公权力的行使、特别是立法权力的行使随时可能失控。这时候,权力的腐败已经不光是一个道德问题,与道德无关的因素也会使权力脱离其正常轨道。由于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套用哈耶克的术语——自生自发的,这样,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国家的整体性的保证就不能冀望于传统和蒙昧的因素,而必须有一种价值层面的共识。这种价值层面的共识,舍人权别无他途。人权在现代社会事实上发挥着对所有的法律部门进行价值整合的作用,将宪法局限于传统的公法层面的观念变得落伍。总而言之,现代社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社会治理的总章程。这一总章程这时具有如此明确的工具意义,以至于宪法的任务与其说限制权力,还不如说是规范权力的行使。

由此出发,宪法对政府结构和公民权利以外的内容作出规定,就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五、结论

现在可以概括出对于宪法的一个基本的定义:宪法乃是大型的、拥有强制性力量的政治组织的总章程。在现代社会,宪法被视为所有政府机构和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其主要的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府的组织结构。现代宪法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而且,现代宪法中的基本人权条款被认为是公理性的。

不局限于国家而采用大型政治组织这一语汇,是考虑有欧盟宪法、以及像台湾这些地区性的政治实体的宪法的客观存在。只说主要内容,是表示宪法也可以有其他的内容,而坚持这种主要内容,又表示自由主义的基本教义可以修正但不可抛弃。

南京市依法治市网·涂四益

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特征:1宪法是公法(宪法的属性)2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基本法)A 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内容 B 宪法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 C 宪法有最高的法效力3宪法是授权性的4宪法是稳定的5宪法是“无处不在”的。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1规范性(只规范行为)2普适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公共性4目的性5义务性(主要规定义务)6效力等级性 宪法的结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我国宪法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1法治2民主3自由4联邦 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监督范围:1规范性文件,即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2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国家机关负责人的违宪与普通公民的违法不同3监督并制裁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职责。 宪法解释的概念:是一种探求宪法规范客观内涵的活动,具体指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广义:主体比较广泛,除有权机关外的解释外,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学者等对宪法的解释。狭义:专指有权机关依法对宪法规范内涵所做的说明。 宪法解释的特征:1宪法解释具有规范性质2宪法解释具有被动性3宪法解释具有中立性4宪法解释具有适应性。 宪法解释的意义:1客观地认识宪法,在具体的宪法问题中寻求和感受宪法价值2通过宪法解释制度及其活动,为宪法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基础3宪法解释在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解决中发挥重要功能,有助于维护宪法尊严,提供宪法冲突解决机制4宪法解释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宪法变迁机制与程序。 宪法解释的方法:1文本解释方法2原旨解释方法3学说解释方法4结构解释方法5平衡解释方法6目的解释方法7历史解释方法8先例解释方法 人权的概念: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人权的基本性质:1固有性和法定性2不受侵犯和受制约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六分法: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自由、人身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 八分法:人格权、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精神自由权、经济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权利救济权 人权的保障方式:1绝对保障方式2相对保障方式3折中方式 我国的保障方式:1宪法条文简约,又不能在司法过程中引用,只得依赖普通法律加以具体化2普通法律在保障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A立法不作为B涉及基本权利问题,主要靠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C少数保障基本权利的法律被认为对基本权利限制过大3从权利的救济看也是相对保障方式(主要靠行政诉讼法,但

宪法的相关概念简答题

1.何为宪法?宪法的法律特征? 答:我国古代及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法律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在内容上,宪法规定者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 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 ⑵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 较,其效力最高。 ②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 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⑶在制度和修改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实质、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宪法的实质,或称本质,主要指它的阶级属性。 ⑴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总是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的,且总是 经过了阶级之间的大搏斗、大较量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⑵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来看,它必然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 益来确认社会各阶段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确认有利

于统治阶级的各项基本制度。 ⑶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 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综上所述,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 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这就是宪法的实质。 3.何谓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有何异同? 答:人民民主专政指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一种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4.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1指中国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对国家进行领导,民主党派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参与政权,共同执行和遵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法定程序制定的国家法律和政策。2指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关系中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两种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包含对各明珠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即共产党是执政党,明珠党派是参政党来实现和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经过了国家政权这个中间环节。后一种意义的中国共产

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第二,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国家基本制度和机构 一、国家性质 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 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二、国家形式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四、国家机构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宪法概念的时代性

宪法概念的时代性 -------------------------------------------------------------------------------- 陈端洪 一、本义与专门意义 概念是用来指称事物的符号,当我们发现新的现象或事物无法用既有的概念表达时,我们就会制造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盖称同类现象或事物,以区别于其他现象或事物。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思维,当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就能晓畅地交流。对于物理世界来说,人们的概念在内涵上相对比较确定,对于社会现象、精神现象,概念的内涵往往容易带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方文化性,因此当我们使用同一概念来称谓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社会现象的时候,常常会发生理解的混乱。宪法这个概念就是如此。 宪法这个词有物理意义,也有社会意义。物理意义有时也用在对于社会现象的指称上,社会意义又具有时代性,而且包含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内涵,因此又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这样,在有关宪法的交流中常常会出现概念冲突。 Constitution源于拉丁文con stitututio,这个名词又源于动词constituere,con是“一起”(together)的意思,situere是“设”、“置”(set)的意思。动词的意思是用各种部分(部件)或成分组织或组建一个事物。名词乃是指事物如何做成的方式、结构、组织、气质。从纯粹的描述意义上说,任何事物,有机体或人造物都有其constitution。国家在其概念自身就包含了这个意思。Constitution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假定事物的可分解性,假定事物是由可分解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式整合而成的。其实,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事物的constitution并利用这些认识改造事物或建构新事物,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孟德斯鸠讲法的精神要从民族、地理等要素入手。 宪法一词的物理意义是指事物的构成方式,比如桌子椅子、人体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这个本义也被移用到社会现象上,比如说家庭、公司、国家、民族等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方式。这个本义是描述性的,它不带有价值色彩。虽然用到国家问题上该词本义非常宽泛,很难具体描述或概括,但是这是书面宪法制定的基础,在我们分析书面宪法的可行性时,最令人困惑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宪法是注定的”。这非常令后进国家悲哀。 但是宪法一词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国家制度的意义上使用。宪法理论直接关注的是这层意思。在制度意义上,该词又有两种用法,而且围绕这两种用法发生了许多舌战和笔墨官司。一个就是国家制度的概称,这就是所谓古代宪法;另一个就是体现为法律文件的根本法,这就是现代宪法。这两个子概念需要加以说明。 二、古代宪法与现代宪法 古代宪法概念最精当的阐释是博林布鲁克的界定,按照他的说法,宪法就是“法律、制度和习惯的集合,它源于理性的某些确定的原则,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些确定的目标,它构

宪法的含义和特征主要是什么-

宪法的含义和特征主要是什么? 把我国的宪法就简单的理解成为了一部地位比较特殊的法律制度的是大有人在的,其实在国家事业逐步稳定发展过程当中对宪法的调整也不是第一次,可能也是今年两会当中宪法修改的幅度整体来说是有些大的,所以才导致有些人是在2018年开始才真正全面的去审视我国的宪法。因为这部分人员可能确实不是特别的了解宪法的含义和特征主要是什么? ▲一、宪法的含义和特征主要是什么?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

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1)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具有三层含义: 一是一切规范性文件都要依据宪法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二是一切规范性文件都不能和宪法相抵触,或则要被撤消和宣布无效 三是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综观世界各国宪法,对公民权利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例举式。(我国采取此种方式) 另一种是限制式。 3、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的对比,首先是阶级力量对比。具体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阶级力量强弱的对比关系。 二是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由此可见,我国的宪法是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

宪法的概念

论宪法的概念 我国宪法书籍有关宪法的概念比较一致,大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它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不难看出,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宪法的,一是从内容上,二是从本质上,三是从特征上。宪法学界的同仁都知道这个定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应当抓住该事物的种的属性,也就是说宪法作为法的一种或法的组成部分而应当具有的种的属性。其他部门法在下定义时基本上都符合逻辑上的这一要求,即都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并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下面,笔者分三个部分来研究宪法的概念,目的在于摆脱传统的宪法概念的思维定式,并最终将宪法概念定位于调整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基本关系的部门法。 一、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所使用的宪法的含义 现代“宪法”一词不同于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所使用的宪法的含义,宪法在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的含义又各不相同。 首先,中国古代“宪”字与“法”字含义相同。“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使用,宪法在我国成为专有名词,起自晚清,是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法制的结果。其次,欧洲中古时期的“宪”与“法”词义不同。在拉丁文中,宪法是规定、结构、组织的意思,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具体含义不一样。(1)在古罗马帝国的立法中,它曾被用来表示皇帝的诏书,和普通法律也有区别。(2)在封建时代,即欧洲中世纪有时用来表示封建主和教会特权的法令。 从欧洲中世纪的宪法含义中已经隐约可见现代宪法的影子,即宪法较普通法更为重要,后来便发展为现代宪法的根本法观念等。 二、近现代以来有关宪法的几类观点 今日用宪法这个名词,是借用旧的名词以表达新的意义。同时,近代意义的宪法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如宪章、国法、约法、信条、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宪法大纲。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特别是1 8世纪美国独立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制定了宪法,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才最终形成和确定。近现代以来的有关宪法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1.宪法是法律和习惯的总和,是国家管理和团结的原则。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1)英国法学家布赖斯说,宪法是“法律和习惯的总和,借此并在此之下,国家的生活乃得进行”。宪法是“表现公众组织、管理、团结原则和规律的各种法律的合成整体”。(2 )法国法学家波若说:“宪法是具以组织国家管理和调整全体个人或法人的关系的一种根本法。”(3 )德国法学家乔治·叶林涅克说:宪法是“规定最高国家机关及其履行职能的程序,规定国家最高机关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能,以及规定个人在对国家政权的关系上所应采取的原则性的地位等法的原则的综合”。(4)肯尼思·惠尔认为,“宪法就是用一个文件体现出来的管理一国政府的法律规则的总和。”(5 )美国规范主义法学派代表凯尔逊认为,宪法是各种纯粹和抽象的规范的综合,这种规范是管理国家和它的公民的。 2.宪法有形式和实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1.【宪法的概念(多选)】关于宪法的概念、特征,下列说法

1.【宪法的概念(多选)】关于宪法的概念、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宪法”有组织法和根本法的含义。 B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普通法律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C宪法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D各种宪法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的基本特征(多选)】关于宪法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严格的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是保障宪法权威的重要环节。 B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故所有的成文宪法都规定了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C 社会主义宪法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资本主义宪法不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D 民主侧重于保障多数人的利益,而宪法则要求平等的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故宪法可以克服宪法中的非理性因素。 3.【宪法的分类(多选)】下列关于宪法的原则和宪法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民定宪法奉行人民主权原则,在形式上强调以民意为依归,以民主政体为价值追求。 B 英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宪法属于不成文宪法,但是其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严格,故属于刚性宪法。 C 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布政府的正当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D《大宪章》、《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是协定宪法的典型代表性文件。 4.【宪法的历史发展(多选)】关于宪法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用根本法组织政府并规范公权力,从而为宪法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 B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以1776年的《独立宣言》为先导,以1777年的《邦联条例》为基础制定的。 C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政府的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 D 1787年《美国宪法》和1791年的《法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诞生。 5.【中国宪法修正案(多选)】经济制度是我国宪法修正案的重要,下列关于经济制度的修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B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 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其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6.【宪法的基本原则(单选)】关于宪法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B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国家的基本价值观。 C 我国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实质要素包括人

宪法相关概念及应用指导

宪法相关概念及应用指导 大纲 一、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 二、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的本质 四、宪法修改的限制 五、宪法解释的分类 六、宪法监督的分类 七、近代意义上宪法产生的条件 八、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 九、法国《人权宣言》介绍 十、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十一、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 十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 十三、我国宪法规定的特定人的权利 十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权利与义务 十五、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课件知识点汇总T01: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 T02: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T03:宪法的本质 T04:宪法修改的限制 T05:宪法解释的分类 T06:宪法监督的分类 T07:近代意义上宪法产生的条件 T08: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 T09:法国《人权宣言》介绍 T10: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T11: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 T1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 T13:我国宪法规定的特定人的权利 T14: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权利与义务

T15: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正文 一、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 学术界关于宪法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一些: 1、从宪法规定内容的角度去定义宪法。德国《梅耶百科辞典》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宪法理论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对其政治权力的划分。” 2、从宪法表现形式的角度去定义宪法。马金驿认为:“一群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基本法而规定高级行政官吏的权力以及人民之主权者,称之为国家的宪法。” 3、从强调宪法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去定义宪法。美国学者特里索利尼认为:“宪法有双重功能,即授予权力并限制权力。” 4、从强调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角度去定义宪法。《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宪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则的总和。”日本的《新法律学辞典》认为:“宪法是指国家统治体制基础的法(根本法或者基础法)的整体。” 5、从强调宪法的政治性、阶级性的角度去定义宪法。英国学者詹宁斯认为:“宪法的性质依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性质而转移。”何华辉教授认为:“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法。” 从某个角度、某种意义上去给宪法下定义,是揭示宪法含义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简明、深刻的特点,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就是它的不全面性。 二、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是指“人民的权力”或者“人民当家作主”,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如果说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那么这种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则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现,或者说是民主事实的必然结果。 1、在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里,没有、也不可能实行近现代具有普遍形式的民主政治,所以也不可能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与宪法学。 2、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有了资产阶级民主事实之后的产物。为了反对封建势力的复辟,资产阶级必须显示,并用事实证明自己确立的制度确实比封建制度优越;为了防止工农革命,资产阶级必须把本阶级的民主装扮成全体国民的民主,必须把革命过程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自由、平等、法治等学说至少在形式上予以实现,以便欺骗和麻痹工农群众;为了培养本阶级管理国家的人才,发挥本阶级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也必须确认本阶级成员的民主权利,并通过各种形式来保障他们确认享有的和形式上的民主权利。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

宪法的概念及特征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外,它还具有自己的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征。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第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 第一,宪法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有这么几个特点:最高权威性、原则性、概括性、适应性、无具体惩罚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有这么几个特征:它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由国家来制定和认可,并辅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第三,宪法和法律都是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具权威的,任何法律与它不一致的地方都是无效的,而法律则是法律体系中根本大法(也就是宪法)之下的部门法,是子法,如民法、刑法等。 第四,二者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渊源也不同。宪法代替不了法律,它不具有专门性;法律也代替不了宪法,否则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冲突(矛盾)时谁的效力更高?--这样会让我们无法适从。虽然有的国家没有成文宪法典,但这个国家肯定有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同样起着宪法的作用,这就是不成文宪法。 我国国家的根本性质? 我们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制度是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概念的分析

宪法概念的分析(上) 发布日期:2004-05-14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宪法经历了从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变迁,三者之间既有历史 的延续性,又有内涵上的差异性或发展,民主、宪政是否必然成为宪法的构成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考究。中国传统的宪法概念不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宪法概念应该回归宪法的本质: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新的宪法概念将对宪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宪法定义本质 ——“每个国家都有宪法,因为每个国家都是依据某些原则和规则进行运转的。”[1] 宪法概念是宪法学研究的基础性和起始性问题之一。多年以来,在我们的宪法学教材中一般都有对宪法一词的界定,但不具有完整的说服力。传统的宪法概念屡屡被突破,新的不同见解纷纷产生,对宪法概念的探讨从没有停止过。对宪法概念,不仅国外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2]我国学术界也意见纷呈。人们认识到,“宪法概念的混乱,有时构成宪法的危机,甚至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3]特别是在今天提倡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宪法至上的时代,宪法概念的不明确往往会影响法治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宪法学科的体系和研究方法。概念构成宪法学研究的基石,也构成与外国宪法学者顺利交流的前提。一种有明确概念范畴形成的思想体系,更容易得到传播,更容易被准确把握。本文尝试考察“宪”一词在古代的含义以及宪法的演变过程,分析现今中国已有的各种概念,提出自己对“宪法”概念的认识,藉希诸位共同探讨宪法固有的本质,以构筑宪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提性共识。 一、宪法的起源和演变[4] (一)古代宪法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表达宪法的词语是“Constitution”,法语为“la Constitution ”,德语为“Verfassung”。从辞源上考察,这些词语都来自于拉丁文“Constitutio”,最初的词意是建立、组织和结构。古希腊著名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各国宪法》中最早使用宪法一词,并在汇集158个城邦国家法律的基础之上,根据法律的作用和性质,分成两类:一类为普通法律,另一类为宪法,即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权限的法律。此时宪法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最高治权’的组织”。[5]他还主张,普通法律应以宪法为依据。“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定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6] 古罗马时期,被称为“constitio”的,是指那些由皇帝发布的谕令,包括“告示”、

宪法概念新认识

宪法概念新认识 摘要: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宪法概念是宪法学研究的基础性和起始性问题之一,可谓是重中之重。经典宪法概念的局限性无法解决当下各种宪法困境,笔者认为,新的宪法概念应该建立在对宪法的终极目标,宪法本质,宪法结构和宪法秩序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经典宪法概念;新宪法概念;宪法本质 纵观古今中外宪法的发展,宪法的概念历来是学者谈论和关注的重点。目前,学界对宪法概念这一问题的探讨多属研究中的老问题新思路,笔者尝试突破旧有宪法概念经典定义的局限,以求得可以解释当下各种宪法困境的新的宪法概念。 一、经典(传统)宪法概念及其局限性 (一)经典(传统)宪法概念 1、从宪法的特殊地位上来定义。如日本《新法律学辞典》认为宪法“指规定国家统治体制基础的法的整体”,中国许多学者主张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以宪法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来理解宪法的。 2、从政治民主上来给宪法下定义。如“宪法是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根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力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中反映”[2]等,都是从这个意义上

理解宪法的。 3、从宪法的阶级本质上来界定。列宁曾经说过,“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的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3]我国学者据此将宪法引伸和解释成“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根本法”。典型的定义如“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宪法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 4、从综合的角度来定义。就大多说学者来讲,其对宪法的定义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实际上仅从某一个方面来给宪法下定义是很少见的,最典型的就是从阶级本质、地位、政治民主三个方面,将宪法定义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二)经典(传统)宪法概念的局限性 1、抽象程度的缺失。传统宪法概念无法在必要的抽象程度上概括出不同历史类型、不同国别的宪法所共同包含的最基本的内容或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这种局限性表现在找不到一条贯穿宪法学各个范畴的使它们形成内在联系并排列有序的基本线索。我国宪法学没能找到它最根本的研究对象,没有真正认识宪法本身的落后状况在学理上的集中反映,源于没能给宪法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2、本质揭示的失当。概念应该揭示本质,本质未能厘清,则宪法

宪法学重要概念定义——名词解释

宪法重要概念 一.宪法 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最高法。 二.宪政 所谓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宪政就是宪法的实施。 三.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四.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五.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主体部分——大陆13亿人口和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台湾、香港和澳门三个特殊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六.特别行政区 1982年宪法第31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90年4月4日七届人1989年2月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基本法正式实施。 七.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八.人权 人权的内容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内涵大致经历了三重扩展。 第一代人权即近代西方市民革命中所确立的权利,主要包括近代宪法中的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和经济自由,即所谓的“三大自由”,概称“自由权; 第二代人权则指的是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运动中所提倡的权利,主要是社会权; 第三代人权则是二战之后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所提倡的各种权利,其中包括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族自决权等所谓的“集体权利”。 九.基本权利 所谓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权利。十.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 政治权利是民主权利,是“接近国家的自由” 十一.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不受侵犯五项内容。 十二.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也称社会权,是公民要求国家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保障个人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宪法概念之界定

宪法概念之界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宪法概念的研究是宪法学最基础的理论性问题,理解宪法的概念是理解现行宪法的前提,只有以正确地理解宪法的概念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宪法问题。因此,笔者将对宪法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宪法既是公法也是私法 法律被分为公法和私法,作为母法的宪法,要么既是公法又是私法,要么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统领公法和私法的最高法。那么究竟该如何鉴定宪法的属性呢? 笔者认为宪法既应当是公法,也应当是私法。随着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宪法需要扩展其调整范围,以此来满足人权保障的需要。同时,宪法本身就规定了公民权利,而公民权利很多都是私法领域的事,所以宪

法早已不仅仅具有公法属性,也具有私法属性。认识到宪法具有私法属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宪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宪法能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宪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只有当公民在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在穷尽一切救济措施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宪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时宪法才能成为人民心中的根本法,才能真正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宪法不是政治法 宪法当然不是政治法,而是一种法律规范。在教材上,作者往往将宪法定义为:宪法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具有最高权威的国家根本法。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体现宪法的政治性,但在宪法的实施运用中,宪法的政治性往往被过分夸大,而其作为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功效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宪法固然具有其政治性,但是宪法最本质的身份是法律规范,这些规范是政府和掌权者必须遵守的,一旦违反,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或政治责任;对于老百姓而言,宪法也应进入司法领域,像其他法律一样可以用以诉讼。

法律----法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或法律的定义: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法律”,通常那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以上使用。 广义的“法律”通“法”同义。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法律。 (二)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指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所持有的属性。 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造法的两种形式。 2、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3、法是制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指法的质的规定性,是法的内在、基本的物质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 要点: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 (一)法律的价值 首先:法具有服务性价值,它确认和保护、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确立规则,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其次:法本身还具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价值、相对稳定相的价值、是国家权力运用公开化的价值等。只有当法律符合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法律才有价值可言。 (二)法律的理念 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精神、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意识形态,它基于某种基本的法律制度而产生。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三、法律的形式和体系 (一)法律的形式 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法律的主要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