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

06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

第六章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

一、贸易政策措施

限制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关税、配额、禁运、外汇管制、自愿出口限制、国产化规定和行政管理政策以及反倾销政策等。近几十年来,关税壁垒下降,非关税壁垒如补贴、配额、自愿出口限制和反倾销政策呈现上升趋势。

1. 关税

◆关税是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分两类:从量关税是按进口商品每单位征收一个

固定的税额;从价关税是按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额。在大多数情况下,向进口品收取关税以提高进口品的价格,是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商免受国外的竞争;同时,关税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征收关税:政府得益,因为税收增加了政府收入;国内生产者得益:因为关税通过增加进口商品

的成本给他们以某种保护,使其免遭来自外国的竞争;消费者受损:因为他们必须为某些进口品支付高价。政府和生产者获得的利益是否超过消费者的损失取决于各种因素。

◆从经济角度分析进口关税的影响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①关税无疑地是保护生产者而损害消费者的,当它们保护生产者免遭外国竞争时,对供给的限制

也提高了国内价格。

②关税降低了世界经济的总体效率。这是由于保护性的关税鼓励国内企业把理论上在国外生产效

率更高的那些产品放在国内生产,其结果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有时关税是向出口到别国的商品征收的,总的来说,出口关税有两个目的:第一,提高政府收入;

第二,通常是因为政治原因限制一个部门的出口。

2.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

◆进口配额是对进入一个国家某种商品数量的直接控制,这种限制通常是通过对个人组成的团体或

企业发放进口许可证强制实行的。关税和配额的结合产生了关税配额,在关税配额下,向超过配额的进口品征收的关税超过配额内的。

◆自愿出口限制是由出口国政府——通常是在进口国政府的要求下——对贸易强制采取的一种配

额。外国生产商同意自愿出口限制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不这么做,可能遭到更具破坏性的惩罚关税或进口配额。同意自愿出口限制被看成是缓解一国保护主义者的压力,扭转不利形势的最好方式。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通过限制进口竞争有利于国内生产商,不利于消费者。当通过进口配额

或自愿出口限制把进口数量限制在市场份额的一个很低的比利时,价格将由于有限的外国供给而被哄抬上涨。当供给受到人为的进口配额限制时,生产者得到的这种额外利润被称为配额租金。如果国内某一产业缺少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进口配额会同时提高国产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

3. 贸易禁运

通常指一国或数国联合禁止对某国输出或从某国输入某种或全部商品。多数时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和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一般在发生革命或战争时期采用。

4. 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避免本国货币供给额的过度膨胀或外汇准备的枯竭,对于外汇的持有、对外贸易或资金流动所采取的任何形式下的干预。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谋求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防止不利于本国的资金流出或流入。

5. 国产化规定

◆国产化规定要求某一商品的某特定部分必须在国内生产,可表述为实物条款或价值条款。国产化

规定在发展中国家已作为一种手段被广泛采用,以便使它们的制造业基地从简单装配其他地方制造的部件产品转变为装配在当地制造的部件产品。为试图保护当地就业和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发达国家也

一直使用这一方法。

◆从零部件的国内生产商的角度看,国产化规定提供了与进口配额同样方式的保护:限制外国竞争。

但进口的限制提高了进口部件的价格,其又通过较高成品价格的形式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6. 行政管理政策

◆除了正式的贸易政策措施,有些国家的政府有时利用广泛的非正式政策或行政管理政策来限制进

口和促进出口。行政管理的贸易政策是指通过繁琐的政府规章来增加进口品进入一个国家的难度。

◆行政管理措施有利于生产商而有损于消费者,使消费者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外国产品。

7. 反倾销政策

◆在国际贸易的文献中,倾销有不同的定义,如在外国市场上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或

在外国市场上低于“公平”市场价值出售。这两个定义之间存在一个差异,因为对一种商品的“公平”市场价值的正常判断是大于它的生产成本(因为前者包括一个“公平”的边际利润)。倾销被看作企业在外国市场上消化过剩产品的方式。有些倾销可能是掠夺行为的结果,生产商利用国内市场的大量利润补贴国外市场的低价,以便把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者挤出市场,一旦成功,掠夺性企业可以抬高价格并赚取大量利润。

◆反倾销政策旨在惩罚从事倾销的外国企业,其根本目标是保护国内企业摆脱不公平的国外竞争。

*虽然不同国家的反倾销政策有所不同,但大体与美国使用的政策相似。生产商向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查实后商务部会对该进口商品收取一项反倾销关税,也被称为抵消性关税。

8. 补贴

◆补贴是由政府对国内生产者的一种支付。补贴有很多形式,包括现金补贴、低利率贷款、减税和

政府参股国内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补贴在两方面对国内生产商有帮助:有助于生产商与国外进口品竞争,有助于生产商赢得出口市场。

◆补贴的主要好处是帮助国内生产商自然成长,增强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战略贸易政策的提倡者主

张用补贴帮助国内企业在某些产业内获取优势地位,在这些产业中规模经济十分重要,世界市场的规模只允许少数企业从中获利。按照该论点,补贴可以帮助企业在新兴产业内取得第一进入者优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国内经济能获得的进一步的好处就是就业和税收的上升,并可能产生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然而,政府支付的补贴来自个人和企业的税收。

◆关于补贴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是否超过成本是有争议的。事实上,许多补贴并没有使国内生产者成

功地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是倾向于保护低效率和促进过量生产。

9. 出口融资

政府经常会通过帮助公司的出口活动进行融资来鼓励出口。政府可以提供比市场利率低的贷款或一个公司不能用其他方法获取的贷款。另一种方法是如果公司拖欠付款,政府将为其做贷款担保。从政府机构中获得信贷往往对刚开始进行出口的小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 对外贸易区

大多数国家通过设立对外贸易区来促进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贸易区是一个指定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商品可以以较低的关税和较简化的通关手续出入境。建立对外贸易区经常会带来就业成倍增长的效果。

11. 政府的专门机构

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拥有负责促进出口的特殊机构,这些机构在获得合同方面对拥有有限资金来源的中小型企业大有帮助。

二、政府干预的情况

◆政府干预主要有两种理由——政治的和经济的。干预的政治理由是保护一国国内特定群体的利益

(通常是生产商),但通常是以损害其他群体(通常是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干预的经济理由通常是关注增加一国的总财富,对生产商和消费者都有利。

1. 干预的政治理由

政府干预的政治理由很多,包括保护就业,保护对国家安全重要的产业,报复外国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消费者免遭“危险”产品的损害,推动对外政策目标和保护出口国公民的人权。

◆也许政府干预最普遍的政治理由是必须保护就业和产业免遭外国竞争。

因为这些产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与国防有关的产业经常得到这种优待。

◆有些人认为政府应该利用干预贸易政策的威胁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以此来打开外国市场,迫使贸易伙伴“按照游戏规则”行事。

◆如果能够起到作用,这样一种政府干预的政治动机可能使贸易自由化,并随之产生经济利益。然而,这是一种有风险的战略。因为一个国家受到压力后也可能不让步,而是用提高自己的贸易壁垒来应对惩罚性关税,那么结果是双方都有更高的贸易壁垒,且均遭受经济损失。

禁止这种产品的进口。

◆各国政府有时利用贸易政策来支持它们的对外政策目标。政府可以同意对一个国家的优惠贸易条件以加强两国关系;贸易政策也曾多次用作一种施压手段或惩罚不遵守国际法规准则的“流氓国家”。

◆保护和促进人权是许多民主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政府有时试图利用贸易政策去改进贸易伙伴的人权政策。

◆最显著的例子是美国是否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辩论。

批评者认为美国应该拒绝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直至中国确实显示了人权记录的改进。他们认为贸易政策应该用来作为一件政治武器,迫使中国改变它的国内人权政策。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限制与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贸易通常会使事情更糟,而不是更好。他们认为,改变一个国家国内人权状况最好的方式是使它从事国际贸易。理由很简单:增长的双边贸易会提高两国的收入水平,当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裕时,它的人民会开始要求,通常也会得到更好的人权待遇。

2. 干预的经济理由

◆很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本国的工业化而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为此,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想效仿这种发展模式。具体模式为:①充分发挥工人的作用,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平;②促进资本的流入;③产品多样化;④降低制造业的成本;⑤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⑥国家建设。

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其新兴制造业最初无法与发达国家已形成气候的制造业竞争。为了让新兴制造业

有一个立足点,政府应该暂时支持新兴产业(通过关税、进口配额和补贴),直至它们发展壮大到足够参与国际竞争。

◆这一主张在过去50年间深受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欢迎,幼稚工业论也被《关贸总协定》认为是保

护主义的一个合法理由。不过,仍有许多经济学家强烈批评这个主张,他们提出两个要点:第一,免遭外国竞争的保护不是好事,除非保护能有助于提高工业效率。*然而,一个又一个的例子都无法说明保护主义对促进低效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竞争有帮助。

第二,幼稚工业论依赖这样一个假设,即企业无法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借入资本而进行有效的长期投资,结果需要政府资助长期投资。*但由于全球资本市场过去20年的发展,这个假设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效。如今,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一制造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该国企业应该能从资本市场上借到资金为必须的投资融资。

◆战略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由新贸易理论者提出的。他们认为,各国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上占据统治地

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企业在该产业中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这些产业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经济的要求只能维持几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战略贸易政策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如果政府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保证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在一个产业内赢得第一进入者优势,就有助于提高国民收入。由此,一国政府应该利用补贴支持有前途的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第二,如果政府要帮助企业克服障碍进入由外国企业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产业,则要对该产业加以干预。

◆如果这些观点是对的,则它们显然对政府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说明。特别是政府应该把目标

定在将来重要的技术上,并利用补贴支持将这些技术商业化的开发工作。而且,政府应该提供出口补贴,直至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建立第一进入者优势。如果政府的支持能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外国竞争者享有的第一进入者优势,并且在世界市场上作为可生存的竞争者出现,则这种支持也可能是正当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保护和出口补贴的结合可能是值得提倡的。

3. 干预的文化理由

◆国家经常通过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来达到一些文化目的,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保护民族特性。文

化和贸易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之间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民和产品的进入,本国的文化也会逐渐改变。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使人们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语言、思想、产品和生活方式,不良文化的影响可能会给一国带来极大的危机。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尽力控制其对本国文化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对自由贸易的修正情况

新贸易理论的战略贸易政策论点为政府干预国际贸易提出一个经济方面的正当理由,但Paul Krugman指出,战略贸易政策在实践上可能行不通,他对战略贸易政策论点的回应构成对自由贸易的修正情况。

1. 报复与贸易战

◆Krugman认为,战略贸易政策的目标是在一个全球产业中建立国内企业的支配地位,这是一种以

邻为壑的政策,是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上增加国民收入。企业利用这种政策的国家可能招致报复。

在许多情况下,结果是两个或多个实行干预的政府之间的贸易战使所有相关国家都受到伤害,这比采取不干预方式更糟。

◆Krugman关于战略贸易政策有导致贸易战的危险这一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按照Krugman的观点,

当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被其政府补贴支持时,答案不是进行报复,而是帮助建立竞赛规则,使扭曲贸易的补贴最小化,这就是世界贸易组织试图要做的事情。

2. 国内政治

◆当政府干预经济时,并不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受政治上重要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

◆有许多强有力的经济论据支持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许多政府已认识到这些论据的价值,但它们

不愿意单方面降低贸易壁垒,因为害怕其他国家可能不这么做。如果两国协商制定一套规则来管理跨越边界的贸易,并降低贸易壁垒,这种死结就可以被解开。一个具有这些特征的国际贸易框架已发展形成,它的前50年就是《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以来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1. 从Smith到大萧条

*自由贸易作为政府政策最早是在1846年被英国政府所采用,当时英国议会废除了《谷物法》。

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促进自由贸易的尝试在经济大萧条中失败了。

2. 1947-1979年:《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经济上的损害是由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引起的。大萧条灾难后,美国国会舆论强烈倾向于赞同自由贸易。结果,在美国主导下,《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签订。《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协定,其目标是通过消除关税、补贴、进口配额等手段来促使贸易自由化。从1947年成立直至被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国从19个增加到120多个。《关贸总协定》不打算一下子解除贸易限制,它通过八个回合谈判来逐步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在《关贸总协定》的早期,大多数措施都很成功。

3. 1980-1993年:动荡趋势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上巨大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由《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遇到麻烦。20世纪80年代以下三个主要原因导致了这种压力的上升:

①日本经济的成功增加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压力。

②世界贸易体系由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持续贸易逆差而倍感压力。

③许多国家找到了规避《关贸总协定》规则的方法。

4. 乌拉圭回合与世界贸易组织

*在反对保护主义压力上升的背景下,1986年《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国开始了关于减让关税的第八轮谈判,即乌拉圭回合。在乌拉圭回合中,各成员国寻求将《关贸总协定》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并试图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农业补贴,以及加强《关贸总协定》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乌拉圭回合持续了7年,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就像一个伞状组织,环绕着《关贸总协定》以及两个新姊妹实体:一个是服务贸易,另一个是知识产权。

5. 世界贸易组织:从始至今的历程

*截止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拥有150个成员国,包括2001年底加入的中国。

*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将全球贸易规则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了开放了全球服务贸易未来协定中间人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也受到鼓励将其法规扩大到了有关控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定。首当其冲的两个产业是全球电信业和金融服务业。

*此次会议的目标是发起新一轮会谈——号称“千年回合”——旨在进一步降低跨国贸易与投资的壁垒。议程中的显著特点是,试

图使参会国家同意致力于降低农产品跨国贸易以及服务业跨国贸易与投资壁垒。会议主要的障碍是美国与欧盟之间对是否认可最终撤销对农业出口的补贴这一目标的摩擦。在场外,环境保护论者、人权激进主义分子和工会代表涌上街道,提出抗议。西雅图事件说明围绕自由贸易全球化趋势的诸多问题已进入公众意识的中心舞台,关于自由贸易价值和全球化的争论已成为主流。

6. 世界贸易组织的未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与多哈回合

在世界贸易组织现在的日常中最急需解决的四个问题是:反倾销诉讼的增加,对农业的高度保护主义,在很多国家对知识产权缺乏强有力的保护以及非农产品和服务的持续高关税。

生产成本,且国内生产商确实受到伤害时,允许各国征收反倾销税。遗憾的是,“倾销”这个相当含糊的定义已被证明有漏洞,许多国家正利用它推行保护主义。

◆世界贸易组织近来关注的另一焦点是很多农业部门的高关税和补贴。农产品的关税税率普遍远高

于工业品或服务的关税税率。农产品长期以来的高关税反映出保护本国农业和传统农业社会免遭外国竞争的愿望。除了高关税,农产业也从大量的补贴中获益。

◆高关税壁垒和巨额补贴给农产品的生产和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扭曲,这不足为奇,其净效应是

提高了销售价格,减少了农业贸易量,鼓励了那些接受大量补贴(典型的做法是政府购买卖不掉的产品)的农产品过量生产。

◆现存体系最大的维护者是发达国家,它们希望保护农业部门免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生产者

的竞争。相反,发展中国家一直努力推进改革,以便允许它们的生产者更多地进入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市场。

◆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来说,另一个变得日益重要的问题是保护知识产权。1995年创建的世界贸易

组织的乌拉圭协定也包含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一协议的基础是签约国坚信对知识产权(通过专利、商标和版权)的保护必须是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本质要素。对知识产权的不充分保护会减弱创新的动机。由于创新是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发动机,该观点认为需要签订保护知识产权的多边协议。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协议,就会担心一国的生产者可能在市场上销售在另一国开发并拥有专利的创

新产品的仿制品,其净效应是世界经济的创新更少,经济增长更慢。

◆如果没有盗版,世界上每年将会有更多的新药、新的计算机软件和音乐唱片生产出来。这将增加

经济和社会的福利,提高全球经济增长率。这样,确保知识产权得到尊重并在其成员国中实施,符合各成员国的利益。

◆世界贸易组织希望进一步降低关税,缩小选择应用高关税的范围,最终的目标是将关税降为零。

实证研究指出,进一步降低关税直至零关税会产生实质性的利益。

◆更进一步看,世界贸易组织还希望降低发展中国家的非农产品进口关税,这些国家大都用幼稚产

业论来为持续征收的高关税辩护,然而由于这些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全部的利润,这些关税最终必须降下来。

◆多哈会议通过的议程应被看作其后几年谈判的一个博弈计划。这一议程包括削减工业品和服务的

关税,逐步消除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壁垒,以及限制反倾销法律的使用。

五、对管理者的启示

1. 贸易壁垒与企业战略

◆对企业来说,将其生产活动分散到最有效率地从事该活动的国家是最有意义的。显然,贸易壁垒限制了企业以这种方式分散生产活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关税壁垒提高了出口产品到一个国家的成本,这可能将企业置于一个与该国当地竞争者相比不利的地位。作为应对的方法,企业可能发现生产设备安置在那个国家是经济的,因此它可以以此为基础与当地竞争者竞争。

②配额可能限制一个企业从一国国外为该国服务的能力,企业的反应可能是在该国建立生产基地——即使可能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

③为遵守国产化规定,一个企业可能不得不把更多的生产活动放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从企业角度看,结果可能是使成本超过各生产活动分散到最佳区位进行所能达到的成本水平。

④即使不存在贸易壁垒,企业仍可将一些生产活动安置在一个特定的国家,以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的威胁。

◆所有上面的影响均可能使企业的成本超过世界上没有贸易壁垒时的水平。然而,如果各国对所有外国企业的进口产品,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均实行贸易壁垒,则较高的成本不一定转化为重大的竞争劣势。但当贸易壁垒的目标是一个特定国家的出口产品时,该特定国家企业相对其他国家企业则处于劣势,企业对付有针对性的贸易壁垒的战略往往是将生产转移到实行该壁垒的国家,另一种战略是将生产转移到其他不受特定贸易壁垒影响的国家。

◆最后,反倾销诉讼的威胁限制了公司运用积极定价获取一国的市场份额。一国的公司也可有策略地利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来自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的侵略性竞争。

2. 政策意义

◆与战略贸易政策一致,政府会采用关税、配额、反倾销和补贴等若干形式进行干预,帮助企业和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建立比较优势。然而,一般而言,政府干预政策有以下三个缺陷:

①干预可能弄巧成拙,因为它倾向于保护低效率而不是帮助企业变成有效的全球竞争者。

②干预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遭到报复并引发贸易战。

③倘若特定利益团体有机会获取这样一项政策,干预不一定能被很好地执行。

◆国际企业的最大利益来自自由贸易的姿态,而不是自由放任的态度。鼓励政府积极地推进更大的自由贸易,可能最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政府努力对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开放被保护的市场,比政府倡导战略贸易政策的方式以支持某些国内产业可能使企业获益更大。

◆自由贸易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给消费者带来更低的价格。在报复行为的危险性既定的情况下,工商企业必须认识到游说政府采取保护主义的后果,它们这样做就等于拒绝通过构建全球性分布的生产体系来建立一种比较优势的机会。而且,由于鼓励它们的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政策,这些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和销售可能受到其他政府报复的损害。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应该寻求反倾销诉讼之类的保护,而是应当仔细地考虑自己的选择及其将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

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合作和对话等政治现象。 2、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3、跨国公司:是指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经营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的非国家主体。 4、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5、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6、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那些在工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又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区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国家和地区。 7、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致最终完全消除国家见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8、初级产品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某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出口这些自然资源来获得外汇收入和进口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进而为经济的起步发展创造条件。 9、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10、新东方政策: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达成和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的边界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正视存在两个德国的现实,力图实现两个德国关系正常化,并表示希望以和平关系实现两个德国的统一。 1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2、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把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在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取军事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 13、参与和扩展战略:其实质是在国际事务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确立并发挥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并在各个领域保持美国的优势,确保21世纪仍是美国的世纪。 14、独联体:是苏联解体的同时由苏联的11个原加盟共和国作为国家组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的实体。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 15、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16、区域经济集团化:某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与调节,使该地区的国家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彼此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互利到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力。 1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正式宣布生效。 18、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生产民族化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9、出口导向战略: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着眼于发展出口产品,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国际贸易与政治

国际贸易与实务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10-03 学号:8 : 帅

摘要:不论是国还是国际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国际经济与政治更是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已成为衡量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立场不同等原因往往会引起政治上的纠纷,这种政治纠纷必然要转嫁到国际贸易上,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和国际贸易的风险性!特别是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今天,贸易与政治的交融已经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国际贸易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冲突甚至战争都不可避免地把贸易优惠或制裁作为外交制衡杠杆。政府像理性的个人按自身利益行事一样,按国家利益行事。所以说国际贸易会因国际政治冲突而存 在风险,也会因为国际政治和谐而繁荣昌盛。 关键词:国际贸易政治国际贸易和政治的关系 众所周知最近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事件政治交往降至冰点,日本不顾及中国人民的感情单方面采取购岛行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政治上中国高层密集强硬表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紧接着中国的海监船、渔政船大批量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密集巡航。中方中断了与日本高层的对话,表示由于日本单方面购岛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有日本负责。随着政治关系趋冷,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往来也降至冰点,中国人民自发的抵制日货。日本的丰田本田索尼等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急剧下降,中国对日本商品的进口额也随之急剧下降。由于中国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国之一,所以这次中日贸易的冰点对本来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中日贸易危机的出现无疑是因为中日政治危机的产生,致力于国际贸易的日本公司也无疑要成为政治关系的牺牲品,所以说国际贸易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是国际政治环境!在国际贸易中,不论是自由主义的贸易理论还是保护主义的贸易理论.其背后皆存在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每一个经济理论家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哲学基础上阐发其经济理论观点的。国际政治的权力斗争必然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贸易的开展对国际政治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国际贸易的政治化趋势 理想的国际贸易应该是自由贸易,这种理论信奉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全世界的福利,而一国的单边贸易自由化也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自身的福利。但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只从经济方面来论证每一种具体的贸易政策的合理性,这常常剔除了贸易政策中所必须考虑的非经济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决策是很难与政治截然分开的,政治的权力、政府的决策体制、决策者的政治价值观都必然要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为,贸易触及到国家、国家部各阶层的利益,每一国家和个人都要通过真拥有的政治影响

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一、服务 (一)服务的概念 服务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个人、商品或服务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二)服务的特征 1.无形性。服务的空间形态基本上是不固定的、不直接可视的、无形的。 2.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服务要么同其提供来源不可分,要么同其消费者不可分。 3.不可贮存性。服务一旦被生产出来,一般不能长久搁置,也就是不可能处于库存状态。 4.异质性,即同一种服务的质量差别。 5.不可预测性。与商品相比,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 二、服务贸易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 对于服务贸易的定义,“乌拉圭回合”中期评审报告中曾指出,多边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的定义,应包括服务过境移动、消费者过境移动和生产要素过境移动(主要指服务提供者过境移动)。它们一般要符合以下四个标准:服务和支付的过境移动性;目的具体性;交易连续性;时间有限性。这四种判别标准,有助于理解服务贸易的含义。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与国际商品贸易相比较,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贸易标的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 2.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 3.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4.服务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和不平衡性。 5.贸易保护方式更具隐蔽性。 6.服务贸易的惯例、约束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7.营销管理的复杂性。 三、服务贸易与相关贸易的关系 1.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贸易标的不同,商品贸易的标的是商品,服务贸易的标的是服务。两者的联系是:部分服务贸易伴随着商品贸易的发生而发生,这就是通常称作的“国际追加服务贸易”,如运输服务、售后服务等。 2.服务贸易与无形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无形贸易大致可以等同。从统计口径上看,服务贸易与无形贸易是存在差异的,不可完全等同看待。 3.服务贸易与服务业。 如果从经济用途(服务对象)和性质划分服务业,包括四类: (1)消费者服务业; (2)生产者服务业; (3)分配服务业; (4)政府服务业。 在这四类服务业中,政府服务业是由国内提供的,较少涉及贸易,其余三种则多数涉及贸易,构成了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4.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交流。国际上服务人员的流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间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互派人员,提供各种免费服务。第二类是指一国(地区)的服务人员到另一国(地区)谋取工作,为境外雇主所雇用,为其工作,获得工资报酬,并只在当地消费(没有汇回母国)。第三类是指一国(地区)的法人或自然人对外提供服务,并获取服务收入,有收支的过境流动,从而构成服务贸易。总结起来,前两种称之为国际服务交流,后一种称为国际服务贸易,当然后者并不构成国际服务贸易的全部。 四、世界服务贸易简况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

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WTO) 6.1从GATT到WTO 6.1.1《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Tariff And Trade ,GATT )的诞生 1930年:经济大危机中世界各国面临重重困境及一系列惊慌失措的表现; 美国“ 斯穆特—赫利法案”的巨大效应. 为保护国内经济,针对1 9 2 9年美国股市崩盘,美国国会通过了提高关税的《斯穆特--赫利》法案,结果引起贸易伙伴一系列报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 1941年:美国与英国《大西洋宪章》相关看法;“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 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者战败……” 1944年: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战胜国代表聚集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并签《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946年10月,各国大会相继通过拟建国际贸易组织的《哈瓦那宪章》,但因该宪章未能获得美国国会批准,致使该组织未能如约成立。各国与会代表通过谈判,妥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原宪章起草委员会将这些协定及宪章中某些项内容综合起来,形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48年元月1号生效 建立“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性权威机构,旨在鼓励和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与经济发展。至少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进程,无论是繁荣或是衰退,都有相对准确的预期和强力的调控。 6.1.2从GATT到WTO GATT在国际上,首次以法律形式提供了整套调整国际贸易及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对其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规定。 1947—1993年,GATT先后举行了“八个回合”的谈判;其中前七次主要以讨论并议定关税、非关税措施和货物贸易框架协议为主。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Chapter 6 The Standard Trade Model 一、选择题 1、“在一个贸易快速增长的国家中,新资本的迅速积累会使该国进口更多的自然资源。”隐含于这一论断的定理是: A.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B.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 C.罗伯津斯基定理。 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2、如果一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资本增长的速度快于其他投入品(如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贸易理论,由此而导致的增长模式为:A.进口替代。 B.资本密集型商品和其他贸易商品均衡增长。 C.出口扩张。 D.以上三者都不对。 3、贫困化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为: A.国家的增长偏向于出口产业。 B.外国对该国的出口需求具有价格弹性。 C.国家的消费偏好高度偏向于出口商品。 D.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大。 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功地解释了: A.发生于美国之外的产品创新过程和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B.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的国家变得更为重要。 C.由于在要素禀赋方面的类似性,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在日益增加。 D.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二、问答题 1、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供给和价格的变动之间可能没有联系。例如,如果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完全不可流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成了直角形状,两种产品的产出不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画图分析。 2、和供给方面要素不可流动性相当的就是需求方面的产品不可替代性。试想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比例是固定的。例如,不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每买1磅粮食就买1码布。画图分析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高这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3、日本原本出口制造品进口原材料如石油、粮食。分析以下情况下日本贸易条件的变化:(1)中东战争使石油供应紧缺。 (2)韩国扩展了汽车的生产能力,并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销售。 (3)美国的工程师建立了核反应堆以代替石油燃料发电厂。 (4)俄罗斯农业歉收。 (5)日本降低牛肉和柑橘的进口关税。 4、A国和B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是资本密集产品,A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

国际贸易与政治环境的关系及其影响

国际贸易与政治环境的关系及其影响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之间最重要的合作方式之一,对于全球经济和各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技术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贸易的交流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然而,贸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与此同时,政治环境也对贸易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国际贸易与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环境的稳定程度、政 府的政策法规、政治制度以及国际关系等,都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进出口。而政治动荡、政策不确定、制度差异等则会阻碍贸易的自由和正常运作,降低贸易的规模和效率。 其次,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贸易的繁荣会带动经济的快 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同时,贸易还会形成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利益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但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可能存在矛盾,可能会影响政治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贸易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如某国政府出台了一 些新的法规或政策会对贸易运作和投资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变动。政治因素的介入,也可能导致贸易的单方面停止或中断,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当前疫情的爆发,导致各国对外贸易有了严格的限制,进而对全球贸易和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最后,国际贸易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协调和调整。对于政府来说, 需要在政策修订和执行过程中注意贸易发展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管理,适应政治环境的快速变化,并合理调整战略方向和布局。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研究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之间交流和互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干扰,使得国际贸易面临着诸多政治风险。因此,在深入研究这些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国际贸易中更加稳健而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技能。 一、什么是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在进行跨国商务活动时,由于各国在政治因素上的干扰或者变化导致的商业活动的损失。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政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执政者政治稳定性的威胁:因为执政者的变化,能够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商业发展前景。 2. 政治法律制度的障碍: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贸易和投资法规等政治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贸易合作的障碍。 3. 经济政策的改变: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因此政策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利的政治风险。 二、如何降低政治风险? 了解并降低政治风险是贸易者必须开展的活动之一。在降低政治风险的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了解相关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并根据不同的国家环境调整贸易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政治风险。 2.采取风险管理策略,如签订合同、计划会议等方式,以便确保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和平时期的变化。

3.与最终客户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业务关系时的政治风险。 4.在进行跨领域贸易时,与各相关方进行积极沟通,以便能够理解其他方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5.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便避免任何对执政者或主管部门的不当干涉 或冲突,从而避免政治风险。 三、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政治风险 最近,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商业贸易中,出现了许多政治风险。这些风险 的产生就是源自各国对互相合作的政治变化。在过去,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因此,为了避免这些政治风险,它们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实现更加紧密和稳定的合作。 总之,政治风险是任何跨国贸易活动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理解、识别和评 估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它们的发生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根据各国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和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战略和方案。在没有政治风险的稳健并持续的贸易关系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贸易的目标,才能为世界各国带来长期的和平、繁荣和稳定。

贸易发展与国际政治

贸易发展与国际政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贸易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各国之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然而,贸易发展与国际政治密不可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会给贸易带来影响。本文将探讨贸易发展如何与国际政治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一、贸易发展如何影响国际政治 贸易的本质是国际贸易关系的建立,因此,贸易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贸易的发展通过扩大市场和促进国际间的联系,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加强安全和稳定的国际环境,从而提高贸易和投资的效率。 此外,贸易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国际政治的互信。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各自的文化,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和互信。这种互信可以提高合作的效率,减少各国之间的紧张和冲突。 但是,贸易发展也可能会引发国际政治的紧张和冲突。随着贸易的增加,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分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一国的进口减少或出口增加时,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减少,引起相应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行为。此外,由于某些行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可能会引起关税的升高和贸易障碍的增加,进而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战。 二、国际政治如何影响贸易发展 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当世界经济面临创新、变革和不确定性时,各国政府的政策也会迅速变化。政府实施的政策可能包括经济刺激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和贸易保护主义等。这种政策的变化会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此外,国际政治的变化也会对贸易的环境和氛围产生影响。例如,国际政治的动荡、战争和制裁都会对贸易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限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政治的稳定和合作也可以促进贸易的发展,提高贸易的效率和增长。 三、贸易发展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贸易发展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贸易的开放和自由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加速资源配置,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物价,并促进全球贸易的转移。 此外,贸易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国之间开展贸易交流,可以促进市场的开放和国际间的联系,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加强。经济一体化可以改善各国经济结构,加快市场的信息流动,提高竞争的效益,最终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最后,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政治的一体化。贸易的开放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通过贸易,各国可以交流文化、思想和信仰,加深互相了解,促进国际和解和合作。 总之,贸易发展和国际政治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政治的合作和互信,但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国际政治的紧张和冲突。国际政治的环境变化也会对贸易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分析与预测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分析与预测第一章: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速推进,政治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风险可以影响贸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进口、出口、投资和跨国合作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并提供有用的预测方法和工具。 第二章:政治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政治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因政治和国家间事务而导致的商业和投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四类:前衛風險、所有權風險、交易風險和形式風險。 前衛風險:前衛風險是指暴力衝突、工会骚动、恐怖袭击等一些非正规的形式風險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务损失和业务中断。 所有權風險:所有權風險指政府因素和法律因素所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所造成的損失和風險。这些因素可以包括政权转换、资产冻结、国有化和反垄断法规。 交易風險:交易風險指因为货币汇率波动、政策变化以及强制性的措施所导致的业务成本的变化。代表性的风险因素之一是进口和出口限制。

形式風險:形式風險指与交易風險和所有權風險相比,更偏重 于企业内外部因素所造成的风险。一些可能的因素有公司政策的 变化、执行能力的问题以及透明度的缺失。 第三章: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分析,来评估外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主要目 的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风险评估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降 低风险。 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环境分析主要关注政治风险因素对国际贸 易的影响。政治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官僚主义 和腐败。 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 消费者信心。微观经济因素包括市场结构、供应链和市场规模等。 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贸易 的影响。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信仰、生活方式 和文化吸引力。 第四章:如何预测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预测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 法和工具:

影响全球贸易的政治因素

影响全球贸易的政治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实现全面、平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中贸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货物和服务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存在着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将着重探讨影响全球贸易的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一: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 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是影响全球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战争、恐怖主义活动、政治冲突等事件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例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全球油价的急剧上涨,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同时,各国政治体系的不同也会给全球贸易带来一定的压力。例如,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对于国际贸易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也可能会影响到政府之间的谈判和贸易协议的签署。 政治因素二:制裁和贸易保护主义

在全球贸易中,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以制定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以减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以限制或禁止某国出口特定商品或服务来打压某国的经济实力;以政府财政资金奖励本国企业等方式来扶持本国经济。 而且,在政治上对某些国家进行制裁也可能对贸易造成影响。举个例子,美国曾实施对伊朗的制裁,这导致伊朗无法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由于制裁的影响,伊朗的石油出口大幅下降,从而影响了全球的石油市场。 政治因素三:区域合作和自贸协定 另一方面,政治因素也可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区域合作和自贸协定是减少贸易壁垒的方式。自贸区的建设可以使贸易更加自由化,同时打破了单一贸易协定的限制。例如,北美自贸区协定和欧盟是减少贸易障碍和促进经济合作的典型例子。 此外,国际组织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WTO的规则,各国可以更加公平地进行贸易,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分析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各国间交流合作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跨国贸易中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却不可小觑。这些因素既可以促进贸易合作的发展,也可以成为贸易壁垒和摩擦的源头。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或友 好都会影响贸易的发展。政治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间战争和冲突 战争和冲突会破坏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战争爆发时,制造业和服务业 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物流运输也会受到限制。例如:经过多年的制裁和战争,伊拉克的经济已经遭受巨大损失,贸易额也大幅度下降。 2、国家间外交关系 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是贸易关系的重要背景之一。当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时,贸易合作往往会受到阻碍。例如:近年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民间贸易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波动。 3、国家间贸易限制 一些国家会因特定原因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这也是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 表现。这类限制主要包括:出口限制、进口限制、出口税、进口税、配额和许可证等等。例如:美国曾多次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大豆等农产品实行限制。 二、经济因素

相比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广泛的地位。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需求是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价格的变化,也是决定贸易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无人机技术等行业占据了国际市场,带动了中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2、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发展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国家的经济高度发展,自然会吸引各国企业来进行贸易合作。例如:韩国、日本、德国等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因此出口额很高。 3、国家货币汇率 货币汇率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会对贸易的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例如:2015年中国人民币贬值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结语 总体上,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两方面的因素对贸易发展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往往难以分开地考虑。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政府应当把握好这两个因素的平衡,寻求合适的政策,发展健康的贸易关系。

跨国企业与国际政治经济

跨国企业与国际政治经济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成为了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跨国企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将探讨跨国企业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一、跨国企业的意义 跨国企业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国家拥有投资或生产活动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跨越不同国家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具有以下几种意义: 1.促进国际贸易:跨国企业通过国际贸易活动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促进文化交流:跨国企业在各个国家开展业务,必然会涉及到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商业上的,也包括技术、经验、艺术、品味等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3.促进技术进步: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技术转移和研发合作,使得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同时,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培养人才,为技术创新和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二、跨国企业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跨国企业不仅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跨国企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拥有跨国企业的国家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开展业务,这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通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对国际市场的波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跨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和投资决策都对金融市场和股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跨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和渠道布局等活动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这不仅意味着跨国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同时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财富再分配的不平等。因此,对于跨国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 4.对国家与政治的影响 跨国企业对于国家和政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涉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更广泛的领域。例如,跨国企业来到一个国家开展业务,其在文化、人才、资本、流通、技术等方面都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可能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社会文化的演变等方面。 三、跨国企业的优缺点 跨国企业不仅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优点: 促进技术创新:跨国企业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技术和资源的跨国流动,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跨国企业之间开展贸易往来,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关系与地缘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关系与地缘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今全 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由此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国际贸易中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 和全球秩序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关系中,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而引起的 政治行动和决策。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地缘政治的 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对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因素决定了各国之间 的贸易成本和贸易路线,比如港口、海上通道和陆地交通等方面。例如,亚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通 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其次,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会对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当各国之间存 在边界争议、冲突和战争等问题时,国际贸易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贸易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进口和出口受到了限制。 最后,地缘政治的稳定性对贸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地区政治局势 相对稳定时,贸易活动会更加繁荣。例如,欧盟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 地区,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 关系的积极发展,而国际关系的稳定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的繁荣。 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贸易活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共同分享资源和市场,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这种 合作和交流又进一步增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其次,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化解国际冲突和矛盾。国际贸易可以 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就业机会,降低贫困率,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贸易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和平与稳定,从而减少了 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 最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平与稳定的 国际环境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商环境,吸引外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这将带来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促进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中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挑战与机遇 在国际贸易中,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挑战方面,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和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会带来贸易 的不确定性。例如,贸易战、贸易壁垒和制裁等措施会造成贸易的减 少和不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然而,挑战同时也伴随着机遇。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的变动会促使 各国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这可以推动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经 济一体化的达成,从而促进贸易的繁荣。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因素和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因素和风险管理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之间最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方面。国际贸易不仅仅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政治因素也渐渐地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让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政治因素和风险管理。 1.政治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政治因素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政策法规、社会制度等直接或间接的因素。政治因素的干预将会对国际贸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首先,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例如,各国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来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实施一些反倾销措施、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推行会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贸易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贸易流向发生变化。 其次,政治风险也是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风险。由于各国之间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差异,因此政治风险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在进行跨国贸易时,企业很难完全了解每个市场的政治制度、民族认同、宗教观念等对市场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跨国贸易前,了解和评估当地的政治风险相当重要。

最后,地缘政治矛盾和地区冲突也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的 影响。在一些国家政治动荡或地缘政治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往往 会出现贸易线路被切断、货物被拦截等现象,商业活动也会受到 限制。这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损失。 2.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 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让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因 此企业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企业需要通过了解各个市场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民 族认同、宗教和历史背景等信息,来评估和识别潜在的政治风险。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建立定期更新的 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企业需要通过多源信息搜集和分析,来识别可能存在的 政策和法规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措施。企业应该 加强与政府部门和政治团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便在政策执行 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最后,企业还应设计和实施应急计划,以减少因政治风险而产 生的损失。企业应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 并开展有效的谈判和协商。企业应该有信心、有胆识、有韧劲, 始终保持灵活和创新的态度,不断为自己的业务打造出更多的选择。

国际经济贸易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会受到外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国 际经济贸易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且它们之间的影响互相交织,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家政治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一个国家进口大量商 品时,它就需要支付大量外汇,如果它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此外,如果一个国家依赖进口来维持自己的国家经济,那么当进口国出现问题时,该国也会受到波及,导致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而在出口方面,当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无法达到质量标准或者面临竞争压力时,就可能面临着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也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来促进国家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和吸收外汇来源,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国际贸易中,一些贸易协议和投资条约也可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协议和条约不仅可以提供稳定和可预测性的投资环境,还可以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 除此之外,政治因素也经常影响到国际经济关系。例如,国家之间的政治纷争 和争端经常会导致经济制裁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损害了市场的竞争性,而且也会导致贸易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破裂。例如,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 品实行关税加征措施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在国际经济中,政治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以保持稳定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 总之,国际经济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国际经济中,政 治和经济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需要权衡和平衡,以实现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利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政治和经济如何塑造国际秩序、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等问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 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的学派。现实主义关注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竞争,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对维持全球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市场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结构主义强调全球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和发展差距,认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应该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化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国际贸易研究各国之间的贸易模式、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跨国投资的规模与影响。全球化研究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相互关系。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贫富差距以及全球发展合作等问题。 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它可以指导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制定,促进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此外,国际政治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参考。 4.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等问题。另外,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新兴议题也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结语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学科,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问题,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字数:647)

06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

第六章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 一、贸易政策措施 限制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关税、配额、禁运、外汇管制、自愿出口限制、国产化规定和行政管理政策以及反倾销政策等。近几十年来,关税壁垒下降,非关税壁垒如补贴、配额、自愿出口限制和反倾销政策呈现上升趋势。 1. 关税 ◆关税是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分两类:从量关税是按进口商品每单位征收一个 固定的税额;从价关税是按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额。在大多数情况下,向进口品收取关税以提高进口品的价格,是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商免受国外的竞争;同时,关税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征收关税:政府得益,因为税收增加了政府收入;国内生产者得益:因为关税通过增加进口商品 的成本给他们以某种保护,使其免遭来自外国的竞争;消费者受损:因为他们必须为某些进口品支付高价。政府和生产者获得的利益是否超过消费者的损失取决于各种因素。 ◆从经济角度分析进口关税的影响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①关税无疑地是保护生产者而损害消费者的,当它们保护生产者免遭外国竞争时,对供给的限制 也提高了国内价格。 ②关税降低了世界经济的总体效率。这是由于保护性的关税鼓励国内企业把理论上在国外生产效 率更高的那些产品放在国内生产,其结果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有时关税是向出口到别国的商品征收的,总的来说,出口关税有两个目的:第一,提高政府收入; 第二,通常是因为政治原因限制一个部门的出口。 2.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 ◆进口配额是对进入一个国家某种商品数量的直接控制,这种限制通常是通过对个人组成的团体或 企业发放进口许可证强制实行的。关税和配额的结合产生了关税配额,在关税配额下,向超过配额的进口品征收的关税超过配额内的。 ◆自愿出口限制是由出口国政府——通常是在进口国政府的要求下——对贸易强制采取的一种配 额。外国生产商同意自愿出口限制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不这么做,可能遭到更具破坏性的惩罚关税或进口配额。同意自愿出口限制被看成是缓解一国保护主义者的压力,扭转不利形势的最好方式。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通过限制进口竞争有利于国内生产商,不利于消费者。当通过进口配额 或自愿出口限制把进口数量限制在市场份额的一个很低的比利时,价格将由于有限的外国供给而被哄抬上涨。当供给受到人为的进口配额限制时,生产者得到的这种额外利润被称为配额租金。如果国内某一产业缺少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进口配额会同时提高国产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 3. 贸易禁运 通常指一国或数国联合禁止对某国输出或从某国输入某种或全部商品。多数时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和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一般在发生革命或战争时期采用。 4. 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避免本国货币供给额的过度膨胀或外汇准备的枯竭,对于外汇的持有、对外贸易或资金流动所采取的任何形式下的干预。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谋求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防止不利于本国的资金流出或流入。 5. 国产化规定 ◆国产化规定要求某一商品的某特定部分必须在国内生产,可表述为实物条款或价值条款。国产化 规定在发展中国家已作为一种手段被广泛采用,以便使它们的制造业基地从简单装配其他地方制造的部件产品转变为装配在当地制造的部件产品。为试图保护当地就业和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发达国家也

国际贸易: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考点及强化练习)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考点及强化练习)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目的 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它体现了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2.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具体内容包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达到外部均衡;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 (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 (3)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演变及成因 1.自由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2)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18世纪初的英国,然后向其他国家扩散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自由贸易政策被英国放弃。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贸易自由化政策成为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贸易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3.贸易政策转换的原因 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受制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和经济贸易大国竞争力的变化。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 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政治和经济安全: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他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与他国的政治关系;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政治和社会因素;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集体行动和游说等。 2.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是由国家立法机关进行的。而立法机关在制定和修改对外贸易政策及有关规章制度前,会征询企业和社会集团的意见。 第二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的含义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等国代表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