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改革:狭义的公共管理改革是指政府内部改革,广义的公共改革是指政府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改革,以提高政府绩效,提升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平衡记分卡法:是由哈佛商学院勃特卡普兰创立的,是具有公共绩效考核功能的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内部过程和外部产出之间的反馈循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落实为行为,从而能够持续改善战略绩效,实现绩效目标。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绩效目标,划分绩效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改进绩效等流程构成的行为体系,它既包括对公共绩效创造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评估,既包括对公务员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政府组织绩效的考核。

战略控制:是一个不断监视和控制战略实施进行,评价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战略实施结果与战略规划的要求相吻合的过程。

战略规划:就是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拟定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组织发展的趋势,发现组织发展的威胁和机会,是组织潜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就是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是公共部门在分析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的基础上确立和调整组织的长期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政策选择,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

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动,即:人没有能力同时考虑各种选择方案,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及其他社会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者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的谋略、法令、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公共预算:是指由预算职能部门编制的,经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审批的某一年内政府的收支计划,是对政府在该年度内全部活动的较为全面准确的安排,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己主观、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将公共部门内外的人力资源运用到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中来,在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实现人、才、物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是指对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职务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及对完成此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要求进行描述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产生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根据公共部门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公共部门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公共部门未来的目标和社会对公共部门的需求以及为完成这些目标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人力资本:是指对人力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上的在未来能够带来效益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的生产要素,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国家行政组织和相关国有企事业组织的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任用、录用、使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称。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其基本职能。

公共责任:公共管理权力主体及工作人员在运用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对授权者、法律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义务和后果。

外部性:某人的经济决策通过非市场的手段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人的效用函数,并成为后者自身所不能加以控制的变量。

社会职能:指各种公共部门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秩序,增进国民福利而生产或提供社会公共福利性产品与服务的一种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主要指公共部门防御外来入侵与渗透,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建立和维护有利于阶级统治社会秩序的系列政治职能活动。

公共部门程序性职能:反映公共部门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作用,表现的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共性方面,也是所有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职能。

目标管理:是一项围绕公共管理目标开展的系统管理活动,他的目的在于提高实现公共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效率,它采取的主要管理方式包括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目标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控制。

绩效管理:是指绩效管理主体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测量标准,对组织成员及组织自身的工作进行测量并据此得出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提高公共组织绩效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目标:是指公共组织为实现特定的未来状态而设定的一种可以激励组织及其成员投入特定资源,并且可以用作组织管理工具的公共向导。

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公共管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公共管理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又能动的选择与塑造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对公共系统的影响又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两个方面即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公共管理系统界线:是指公共管理系统用以过滤外部环境的投入与公共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产出,防止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边界。

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行政二分法认为社会治理系统由政治和行政两个部分构成,政治与行政可以分离:在政治领域对问题进行争论做出有关指导公共管理政策的决定;而在行政领域,政策由中立的职业化官僚来执行。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土地资源生态管理: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向导,针对土地利用中突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思想所实施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和政策法规措施。

税收管理: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税收职能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契税:是对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所有权进行转移,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时,对不动产承受人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增值税: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而就其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极差收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土地管理,规定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大城市0.5-10元中等0.4-8元小城市0.3-6元县城0.2-4元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不同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上法定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土地收购储备计划: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存储后,以公开招标、拍卖等出让方式供应土地,调整各类建设用地的制度。

土地资源法律管理:是指国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法的调整机制的运用,即: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整以土地为客体的各种社会关系。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和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和土地调查等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地数据,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上,依据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将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发展性。

土地利用系统:是多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

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土地在进行自然生产力更新的同时,也进行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更新,形成完整的土地生产力系统。

土地资源利用:是人类为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的活动,是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是土地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进行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复杂生产过程。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核心,通过对当前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评估,分析导致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和障碍,为探寻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适度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期取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单项、专门性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用地规划区域和时间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因地制宜的对区域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织。

土地经济评价:从社会或经济的角度,利用经济的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或者对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潜力评价结果进行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并不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而进行的,而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潜在生产力。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类型结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土地类型组合现象,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

土地类型: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级别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分级:在综合分析土地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他们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构筑具有不同区域特色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和布局,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B 1. 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 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 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 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 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 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 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 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 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 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 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 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 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 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 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 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1

名词解释管理

名词解释管理 名词解释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组织中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者:泛指所有执行管理职能,并对组织目标实现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计划(狭义):指定制计划就是根据内外条件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组织职能: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人工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配备组织资源,建立组织结构协调组织行为的活动过程。。组织机构(结构):为了有效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分工协作而对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结合方式、隶属关系所作的体制形式安排。。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并有效管理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之组织中从最高层管理管理者到基层操作者经过的环节数目。。扁平结构:指管理幅度大而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高层结构:指管理幅度小而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组织中各种植物自上而下垂直排列,上级对下级有直接的指挥权,下级只能服从一个商机的直线式命令与服从关系。。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在直线型组织的基础上,设置各级职能机构协助行使管理职能,各级职能机构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购衣向下级发布命令指示。。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又称复合型组织,它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以直线型为基础,在主管人员之下设置职能机构,协助主管人员工作,不对下级直接指挥只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矩阵制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工程项目或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分权的联邦制,属于分权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把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顾客、设备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部。。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了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力引领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权力:是一种以其他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依赖关系,其直接表现就是领导者分配资源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控制: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的过程。。企业:指依法设立的生产、流通、交换等领域中,从事某种相对固定的商品经济活动,通过提供某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实现盈利,进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经济学院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第四讲公共行政学的丛林时代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1、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4、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5、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6、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7、初始登记 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8、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括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用途、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9、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1、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3: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4: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8: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P20 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P21 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P22 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P22 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P23 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P23 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24 1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P24 1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P84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做个体决策,也可以做群体决策。(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行政学经典书目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期刊 1.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中国社会科学 3.社会学研究 4.公共管理学报 5.政治学研究 6.公共行政评论 7.中国行政管理 8.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书目 以下需要进一步分类 1.[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 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美]杰伊·M·沙夫里茨、艾伯特·C·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 (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5.[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版。 6.[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7.[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8.[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9.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 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 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1.[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北京:上海三联 书店,1999年版。 13.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经济代价 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其它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的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订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信息:指反映土地的地理空间位置,数量,类型,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以及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2.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4.土地的永久性 3.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1.土地总数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类型多,到但山地多于平原 3.难开发的土地面积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4.水土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严重 5.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4.现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 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 5.地租含义及种类? 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6.收益还原法? 7.土地管理的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8.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 经验判断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方法,逐步聚类法,回归分析法 9.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 10.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 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效益不可损 1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自然因素…………(核心),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公共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2,新公共管理 简答论述: 1,公共管理的性质 2,公共管理学的性质 3,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超级重点) 4,新公共管理的特征、要点 5,现时代对公共管理的挑战(超级重点)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者 简答论述: 1,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2,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4,面向未来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 第三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 2,政府失灵 简答论述: 1,从经济角度说明公共部门存在的意义2,政府治理工具的类型及其选择 3,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超级重点) 4,政府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超级重点) 5,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方式 第四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名词解释: 1,战略管理 简答论述: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正面效果及问题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2,政策规划 简答论述: 1,公共政策的类型 2,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来源 3,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4,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 5,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名词解释: 1,公共组织:狭义与广义 2,学习型组织 3,组织学习 简答论述: 1,传统科层组织的特点、弊端及其失效的原因(超级重点) 2,公共组织的特性 3,弹性化组织及其类型 4,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第七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名词解释: 1,领导 2,转换型领导 简答论述: 1,领导的影响方式 2,领导方式的两种划分 3,领导权力的类型 4,转换型领导的构成要素 5,转换型领导的特质 第八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 2,工作生活质量 简答论述: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超级重点) 2,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超级重点) 第九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 2,设计计划预算制度 3,政府会计 简答论述: 1,政府预算的功能 2,几种预算制度的优缺点 3,公共预算的原则,包括传统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原则以及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4,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 5,政府采购的一般原则 6,政府采购的方式 第十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名词解释: 1,电子化政府 2,管理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名词解释

oc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行政管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再执行法定职能以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等,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行政道德】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欲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国际社会环境】一国在与外国或者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之间为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对话、解决纠纷或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依据条约、协议而成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本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宗教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敢于人民的自由选择。【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行政职能】行政机关再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组织职能】为有效的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职能关系】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未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上,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行政组织结构】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建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额工作部门,这因由工作量来决定。 【管理幅度】一级行政机关或者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者工作人员的数量。【编制】狭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主之内人员的数额以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是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编制管理】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领导】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防御的行为过程。【行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书目推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书目推荐 1.《科学管理原理》,作者:(美)泰勒著,马风才译,出版社:机械工 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管理学之父——泰勒 (费雷德里克·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是 美国著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作者:(法)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出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3.《管理行为》,作者:(美)西蒙(Simon,H.A.)著,詹正茂译,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4.《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三部)作者:彼得·得鲁克著,刘勃译,出 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5.《经理工作的性质》,(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11月 6.《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美)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6月 7.《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作者:(美)彼得·圣吉著,张 成林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8.《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作者:(美)彼得斯等编,顾建 光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9.《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系列》,作 者:陈振明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10.《公共管理案例(第五版)》,作者:(美)戈伦比威斯基等主编,汪大海等译,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11.《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第十版)——公共 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作者:(美)波斯特等著,张志强等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12.《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的双重视角》(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作者:王丛虎编著,出版社:人民大学 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13.《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公共管理文库》, 作者:张康之著,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 版时间:2004年10月 14.《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二辑)——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系列》,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编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2 15.《管理学名著概要——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作者:姜杰主编,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16.《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喜玛拉雅学术文库·NGO 论丛——清华公共管理教学参考系列》,作者: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编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2月 17.《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作者:袁政编著,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18.《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者:温来成主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19.《定量分析方法(修订版)/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作者:谭跃进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20.《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译丛》,作者:(美)英格兰姆编著,钟振明,朱涛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21.《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公共管理实务系列》,作者:(美)鲍曼等著,张秀琴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指挥、控制等职能来优化配置协调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 目的性组织性人本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的二重性具体是指管理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一方面是指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协作劳动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任何管理都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管理,都要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组织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下,其用于改善、维护与发展生产关系方面的管理理论、方式、手段往往存在差异,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管理的目的,决定了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这体现了管理的特殊性与个性的一面。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 管理的基本原理 所谓基本原理,就是对事物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在对管理工作的对象、核心、过程、目的进行科学分析之后,从中得到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反映了一切具体领域管理活动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 系统原理是从系统论角度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是通过分析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揭示系统的性质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 系统的性质:目的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 效益原理是指管理者要树立全面、正确的组织效益观,在对组织运作的管理中要运用科学方法注重效率和效果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相同的有效产出,或以相同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出的理想管理境界。 人们对管理效益的追求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 局部效益同全局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

假日经济 文献综述

2010 级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公事管1001 学生姓名:李佩洁学号: 2401100115 完成日期: 2013年8月20日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在繁重的生活工作之余,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假期经济也开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中国显然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而对假日经济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假日经济现状,并且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改善措施,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拉动需求,带动中国GDP的增长。 关键词:假日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对策 正文: 我国的“假日经济”最早出现于1999年,主要是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且我国也对法定公共假日进行了改革,在双休日之外,又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节日的假日延长为7天,“黄金周”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假日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当然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也是十分庞大的,旅游行业是其支柱行业,另外还包括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等诸多产业。近年来假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它的发展不但能拉动需求促进GDP增长,而且还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假日经济发展概述 在假日经济发展的初期,鄢咏红(2001)就从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服务、和市场开发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她指出假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时面对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又有巨大的消费潜能的状况,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推动、开发、开拓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将假日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她认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假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另外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考试ABC卷

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 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 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 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 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 (1)土地与人口 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 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 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 途管制。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 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 措;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公共管理(47):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 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政府失灵(失败论)(36):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的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目标管理(174):主要是指对组织目标的管理。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161):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公共组织(64):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公共物品(270):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平理论(152):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横向和纵向)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该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课本33: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模式,管理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变化的。 企业型政府(323):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与“官僚政府”相比,"企业型政府"是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 国家干预主义(105):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公共选择基本理论(34):经济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简答: 1.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全面继承了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让政府去承担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所难免。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又有能力做好的事,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将政策职能(掌舵)和管理职能(划桨)分开,政府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的制定公共政策或掌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