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浅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浅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浅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这种双重倾向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

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习惯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归因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偏差。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倾向性原因,什么是情境原因。海德Heider研究认为,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的或者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者情境原因)。因此,倾向性和情境是归因的最基本的两种,在中文里,可能和人们更常说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点类似。

人在对其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归因倾向。对他人行为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一见钟情”,是一种第一印象的归因错误。这“一见钟情”的心理学基础就是被对方的外在表现所吸引。A先生与B小姐第一次见面,A相貌出众,谈吐风趣幽默,B天生丽质,举止优雅。双方的潜意识里都会认为对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互表爱慕。在一起后才发现对方有很多无法容忍的缺点。本质上并不是第一印象中的那个人。

爱情,是一次心跳的错误归因。

很多男生追求女生时会一起去看恐怖电影或者玩一些刺激游戏,结果两人会很快产生爱情。这是生理唤醒和认知归因结合的结果。因为在以上行为中,慌乱,紧张的心理体验,脸红,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和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误读了彼时的情绪情感,错误地将心跳归因到爱情,所以,我们“爱”上了彼时在我们跟前的那个人。

伴侣吵架的陷阱——自我服务偏见归因错误

情侣之间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总是观点一致,行为一致,经常会产生思想上或选择上的分歧(例如一个想逛街,一个想爬山)。当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犯一个错误,便是很敏锐地意识到造成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外部原因,但忽略了同样的环境是如何影响别人的,而将他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在的原因如意愿和个性。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错误。这样的结果便是,他认为“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我工作压力这么大,还要陪她逛街,凭什么?”,而她认为“他脾气真不好,我在家忙里忙外的,他就不能陪陪我!”两个人都会放大对方的主观意愿,却忽略对方行为的客观外部原因。这是很危险

的信号,当我们把错误都上升到对方主观意愿上面,诸如“他就是不懂我!他就是这么自私冷酷!”,我们是很难原谅对方的,处理不好还会将矛盾升级化。

我们能做什么来避免出现基本归因错误呢?尤其是当我们要做的是负面的倾向性归因时,我们应该退后一步并问自己:会不会是情境中的某些事情导致了这个行为?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对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是有很大的积极的作用的。

常见逻辑谬误

常见逻辑谬误 其实逻辑学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神秘和阳春白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以及在论坛上发言都在遵循语法、文法的逻辑严谨,但是有时也会出一些笑话。 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网友一个在论坛上发言更加简洁、有理、有力的速成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单独发帖如下: 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 -甲问:什么是生命?

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 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①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②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③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④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⑤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姓名:黄小丽 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 班级:信息08-1班 学号:2008101609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文摘要 世界上的人们都要思考,身边处处存在着需要逻辑思维来解决的问题。概念不清语句,不仅是文字冗长,还会引起歧义。转移命题,虽是一个简单的话,却加上了别样的道理,展现着中国语言的巧妙。模棱两可话语,让人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逻辑学就可以让我们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了解逻辑在我们的每一个作用,让我们更好的学习逻辑,运用逻辑。 正文 在世界上,人人都要思考,人人都要推理,人人都要论证,而且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人的推理和论证。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的。良好的思考、推理、论证能力,部分来自某种自然地天赋,但无论我们的天赋如何,都是可以得到改善和加强的。在了解逻辑、学习逻辑的时候,开始改造自己的思维。 先来让我们读几个因为逻辑上的概念和辩证的不明确,所产生的几个故事。 概念不清导致的故事。比如“他是春节晚会的始作俑者”这句话,表面上看这个判断句表述很完整,但其实不然,问题在于表述者把“始作俑者”这个概念理解错了。“始作俑者”的意思是带头做坏事的人,放在这句话里是明显不合适的。再比如:某报纸上报道“某共产党员办五次喜事不收礼”,这也存在歧义,会让人误解成:这位共产党员办了五次喜事,这就荒唐了。实际上,其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是:这位共产党员家人办了五次喜事,不收礼。这也是典型的概念不清的例子。还有,某晚报上曾经报道的“我市举办集体结婚”,这也是概念不清,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某市举办集体婚礼”。概念不清还有一种表现形式为:概念赘余,也常出现在机关文字工作中。比如“某阅览室里备有十几本的杂志刊物”,这里就存在概念赘余问题,杂志即为刊物,刊物包含杂志,二者并列即为概念赘余。如果在我们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此类问题,不仅是文字冗长,还会引起歧义。 转移命题的逻辑故事,即说东道西,说的是一个概念,回答时却转换成另一个概念。比如:父亲对儿子说“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揍你一顿不可”,儿子回

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专家分析调查,把引起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二、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在学前期身心的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在教育的影响下,这些新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之二(归因错误)

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之二 ——归因错误 归因错误: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归因错误的几种常见情况: 共因:甲患了流感,然后乙也患了流感,乙认为是甲传染给他的。其实甲、乙都是受到外界环境的传染而患了流感。甲乙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巧合:最近几次发改委调整油价,不久就会有地方地震。有网友得出发改委调整油价就会导致地震,这显然是个巧合。 因果倒置:对于AB两个现象,A是B的原因,如果认为B是A的原因,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在公务员考试中,也通过一些逻辑题来考察我们的归因能力。如: 2011上海-55. M国的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正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把蝙蝠看作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的观念。该组织争论说蝙蝠让人害怕和烦乱仅仅因为它们见人就躲避,且仅在夜间活动。 以下哪项如果是正确的,将对该组织的争论的准确性提出最严重的质疑? A. 蝙蝠逐渐失去了它们天然的栖息之处,如洞穴和中空的树,因此逐渐到人口更密集的地区寻找栖息之处 B. 人们对其他的非常令人害怕的动物,如狮子、短吻鳄和蛇的行为的了解多于对蝙蝠的行为的了解

C. 在M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蝙蝠也被视为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 D. 浣熊和猫头鹰也是见人就躲避,且只在夜间活动,然而一般来说它们并不让人害怕和烦乱 【分析】题干中,动物保护组织把蝙蝠看作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的观念归因为它们见人就躲避,且仅在夜间活动。D项举例说明这种原因并不会导致令人害怕的结果。这种情况就属于归因错误。 2006福建春-92. 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环境里工作的人生产效率高25%。评价工作绩效的客观标准包括承办工件数和工件的复杂程度。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 平均来说,生产效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少 B. 舒适的环境比不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C. 生产效率高的员工通常得到舒适的工作环境作为回报 D. 生产效率高的员工不会比生产效率低的员工工作时间长 【分析】题干中的结论是:改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是因,提高生产效率是果。C项指出,生产效率高是因,工作环境改善是果,题干犯了因果倒置的归因错误。 归因能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源自红麒麟定制式公考督学平台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 【案例描述】 1、背景 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 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片面答题型 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逻辑错误一览,全了这个必看啊

来自:人人网赖若麒.avi的日志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

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又例如:灾难的出现是因为神惩罚不信者,所以我们都应该信神。)只因灾害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信马游缰,漫无无际打辩论 现象:不少辩手为了显示自己“修为了得”,海阔天空地跟对方针锋相对,全然不顾己方立场为何物。结果“辩论赛”成了“知识竞赛”,评委只能无奈地给出一个评价:“离题!” 解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辩手以为在辩论场上只要不回答对方的问题就意味着己方的失败,会被扣分。其实不然。对于明显超出讨论范围或者与辩题关联意义不大的问题完全可以不予回答,并且揭露对方离题的事实。所以,辩手在分析辩题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辩题给双方设定立场的内在证明责任。比如,一个辩题是:“中国应当/不应当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我们暂不分析题目内容,单从题目内在设定的证明责任来看,正方(应当)要证明引进补偿金制度的理由,而反方(不应当)的证明限度仅为不赞成引进该制度的理由即可。如果正方要求反方:“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制度,那么请你提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比较。”此时反方提出一个新的制度来与正方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加以比较,那么辩题就引申为:“中国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更好还是引进某新制度(反方所提)更好”。如此不仅偏离了原辩题,也缩小了反方立场。此时,反方完全可以拒绝,并指出对方偷换辩题的错误。因此,在准备辩论阶段,第一步就在于确定己方立场的证明责任,划定证明范围。而在赛场上,牢牢把握自己的证明义务限度,能够帮助辩手紧扣立场,不落对方圈套。 引申:辩论场上的激烈交锋是人们期待的精彩赛况。但激烈交锋既有可能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之战”也有可能沦为耍嘴皮子的“口水仗”。二者的分界线在何处?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辩论语言分为两大类:进攻与防守。辩论场上的进攻就是问问题,包括根据己方立场发出的疑问、质问,归纳对方立场错误的反诘、归谬。防守就是回答问题或者阐述立场,包括根据己方立论逻辑和观点回答对方问题以及正面阐述己方理由。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己方立论——这也便是“辩论”与“口水仗”的分界线。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队伍对同一个辩题就有一千种解读。辩论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环节内,最大程度地让评委和观众理解和接受自己对辩题的解读。一个优秀的辩手,就像一个新闻发言人或者外交官,无论面对怎样尖锐的问题都能在回答中回归自己的基本立场。因此,辩手在辩论时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问答的内容与辩题立场究竟有无关联?第二,我问对方的问题能否证明我方观点?只有紧扣自己的立场,才能给身边的队友以继续衔接的可能,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的放矢,进而让评委和观众充分理解己方论证的理由,谓之“万变不离其宗”。 ·死缠烂打,一个问题问到底 现象:突然发现自己准备的一个问题对方很难回答,于是欣喜若狂,自诩找到对方致命软肋,便整场死死追问,颇有“不逼死对方不罢休”之势。导致的结果是,在沾沾自喜地以为占尽便宜之时,不仅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得理不饶人”、“过分纠缠”的负面印象。 解析:就某一个问题与对方穷追不舍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阐述自己其他理由的机会。在某场比赛中,正方发现了对方的一个逻辑漏洞,便死死咬住不放,乃至最后总结陈词时,正方辩手仍然狠狠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问题,最终败北。评委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颇为精辟:“正方整场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错误,最终只能证明反方逻辑推导的方式有误,而不能证明反方观点错误,更不能证明自己观点成立。”事实上,如果对方并不理会你的“穷追猛打”,哪怕承认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回击,转而充分阐述自己其他的理由。就整场辩论而言,对方论点阐述的丰满将和己方一个问题的单薄将形成鲜明对比,评委的选择也便可想而之。 引申:在辩论场上,追问是必要的,但过分的追问就变成了死缠烂打。如何把握追问的度是令许

游戏中的心理学(2):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游戏中的心理学(2):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文/盛世隆中(曜石互动主策) 相关:游戏中的心理学(一):认知失调有前提条件 游戏中的心理学(二):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游戏中的心理学(三):如何突破印象关提升初期留存 游戏中的心理学(四):让用户掏腰包的秘密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在玩一个闯关游戏的时候失败了,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 虚拟摇杆太难用?怪物设计得太难?地图上有BUG?技能设计得太弱? 是的,上边这些都会被常常提及,但而下边这些原因就很少听到了: 我的操作能力太差了。我不能同时兼顾远程和近程怪。我的反应不够快。 而如果你是这个游戏的设计者,当测试用户在你面前倒在怪物的铁蹄之下时,你会怎么想呢?答案恐怕要反过来了。 “这是从哪里找来的傻X用户,这操作也太烂了吧?” “那么远飞过来的魔法球他瞎吗?干嘛不躲开?”

“BOSS要放技能了,喂,那么明显的释放动作,你不能躲一下吗?” 上边的例子绝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心理学上算是个大类,叫做“基本归因错误”,通俗的说就是“人类经常会错误的判断事情发生的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的直接症状就是,人常把自己的过失归纳为环境因素,而常把别人的过失归结为能力问题。本文开始的例子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基本归因错误在游戏设计方面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为什么游戏开始都很简单? 除了越南小鸟这种自虐型的游戏之外,基本上所有游戏的设计都秉承着先易后难这一设计思路,超级马里奥、魂斗罗、吞食天地、街头霸王(闯关时)、传奇、魔兽世界、极品飞车、王者之剑、糖果传奇、COC、天天酷跑……各个年代、各种平台、各种游戏类型,无不如此。这种设计思路几乎成为游戏界的定理。但似乎很少有人探究这其中的原理。 恕我大胆猜测一下!先易后难是为了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因为当游戏最初体验阶段(可能是10分钟到2个小时,因人因游戏类型而异),如果玩家失败,就如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玩家会把原因归结在游戏的设计上,而且玩家不会给你面对面解释和辩论的机会,他们会用离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仅仅是为行规找一个理论解释,就太委屈基本归因错误了,所以下文会说说基本归因错误的其他用处。 二、让用户爱上游戏

生活中常见逻辑的错误

生活中常见逻辑错误摘要: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能够用“因为……所以……”表述的关系并不都是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的区别全在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此基础上,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等,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人们不能对因果关系的逻辑定律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常常会在生活中犯下违背因果联系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内外因关系逻辑方法 逻辑来源于生活,却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高级概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违背一些简单的逻辑。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便是因果关系,用逻辑命题方式去表示便是:因为Q,所以P。而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条关系链却常常被赋予一些不蕴含任何逻辑意义的命题,或者是对Q和P之间的某种关系作简单的归类和分析便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个现象都是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另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关系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是提出探求因果联系逻辑方法的客观依据。

首先,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原因总是在结果之前,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因果联系的唯一特征。单凭这一特征还不足以确定因果关系。某一现象很可能经常地先于另一种现象出现,但是二者可以毫无关系。 其次,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因果联系的确定性从质的方面说,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从量得方面来说,就是原因发生量得变化,一定会反映在结果中。” 最后,因果联系是复杂的。也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了解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在因果联系逻辑的推理错误。 下面便是一些常见的因果逻辑错误的列举。 第一,以偏概全。人们给以偏概全下的定义是: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身边多次出现某种现象,就会自觉地为该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做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王小二说,他那所大学里面饭堂的菜很难吃,李小燕说她学校饭堂的菜很难吃,那么,有人就会做出“大学饭堂的菜都很难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很显然是没有充分的例证,仅仅凭靠两个学生的评价并不能成为得出结论的充分条件。假如王小二是伊斯兰教的教徒,饭堂没有清真菜,那当然是难吃的;再者,饭菜是否美味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最后,王小二和李小燕都不是美食专家,那么他们的话更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论据了。 假如使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去探求这两个现象的因果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求异法”。求异法又称为差异法,它的内容是:“如果

辩论逻辑错误大全

逻辑错误一览,全了!无论你是打辩论赛,还是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甚至是更想有水平地骂人~~~ 这个必看啊~~~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又例如:灾难的出现是因为神惩罚不信者,所以我们都应该信神。)只因灾害或惨剧发生,与神是否存在、或我们该信甚麽并无关系。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做题错误原因: 概念不清、知识模糊 使用方法不当 习惯不好(审题不仔细、做题粗心、书写不规范、想偷懒图省事、没有检查检验) 过于紧张 不会做 减少学生作业错误的策略 (一)自检。就是学生自己复查发现错误,就会真正体验出错的原因。所以要把检查监督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自检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改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每日自检的基础上,每月都检查总结一下数学学习的情况。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自己是错误的负责人。 (二)互检。就是两个性格、成绩相近的同学要求组成互助组,在一个时期内搞数学学习互助,互相督促检查对方数学学习的情况。有时也可以临时组成的互助组,发现的错误现象,及时给予批评纠正。 (三)班干部检查。值日班长、数学课代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检查监督同学执行数学错误的情况。 (四)班集体检查。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形成一种批评帮助的集体舆论,这是最重要的集体检查监督方式。他们不定期地评选“学习最认真的人”、“学习最不认真的人”、“错误最负责人”、“错误不负责人”等。 (五)建立错题本。错题本学生有,教师也有。很多优秀学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时,都提到他们的学习“秘籍”——“错题本”。在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科都建一个错题本。学生把平时在作业练习、考试训练中做错的典型题目,“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在错题本上。 一、学生作业常见错误产生的原因 为了能准确应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错例,让教师的教学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的原因主要有: (一)概念不清、法则不明 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概念也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 例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

从错误归因角度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

从错误归因角度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从错误归因理论角度分析,非英语专业二语教学大学生写作错误可以归类 为时态语序、冠词用法、语态错误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犯的典型错误给出恰当指导和建议。 标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二语教学;写作;错误归因 作为英语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写作一直被语言学家认为是听说读写四项之中难度最大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为写作和口语是英语的输出思维,并且相比较于口语,写作有着更加严格的语法要求和更缜密的逻辑思维诉求。写作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学生心中的最难点。很多学生反映不知如何去写,害怕写。在对英语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写作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問题可以被如实反映。长期以来,如何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错误分析理论被应用到写作教学中作为指导,以便教师分析写作有问题的原因,错误分析理论也能带给写作教学一定的启发。 本文通过观察30名西安思源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写作,来探究在错误归因背景下,学生出现的写作问题。 一、背景知识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习得错误是非常常见的。在错误分析理论出现之前,受到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影响,人们认为语言习得错误意味着学习者接收了错误的信息输入和语言刺激,故而,语言习得的错误就是教学中的错误。这一观点在错误分析理论出现以后逐步得到了改善。 错误分析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1960年末期由美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创立。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分析,在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CA)之前就已经在语言学界存在了。起初,错误分析是指教师收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看他们隶属于哪个语言学范畴。这是错误分析理论的雏形。由于最初的错误分析理论并没有对待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所以教师并不知道学习者的错误来源以及为什么学习者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立足于传统,发展于传统,1967年Corder发表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1]正式标志现代错误分析的建立。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简称EA),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言学(Corder,1967),[2]建立在创造性的结构基础上,它研究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错误分析的目的是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便学习者向目标语言靠近成为地道的目标语言者。

试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

试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 答: 一、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在生活中也会很容易产生逻辑错误。 二、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等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而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换论题,与偷换论题等。 A、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如: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能一天就读完。前一个“著作”指鲁迅作品的总体,第二个“著作”指一部具体的作品《狂人日记》,这里偷换了“著作”的概念。 B、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 如:你向老板请一天假,老板推心置腹地说:"你想请一天假,你在向公司要求什么? 一年里有365天,52个星期。你已经每星期休息2天,共104天,还剩下261 天工作;你每天有16小时不在工作,去掉174天,还剩下87天;每天你至少花30分钟时间上网,加起来每年23天,剩下64天;每天午饭时间你花掉1小时,又用掉46天,还有18天;通常你每年请2天病假,这样你的工作时间只有16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休息不上班,你只干11天。每年公司还慷慨地给你10天假期,算下来你就工作1天,而你他妈的还要请这一天假。 除了夸大其辞以外,里面还有很多重复计算,把“非上班时间的自由活动”也算成“减少工作时间的活动”了。 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统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 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这里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了。还有一个例子: 有这么一段话:“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把对话生动而艺术地表演出来,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 在这段话中,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句中的“它”本来指戏剧,说的是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后半句转移到人身上去了,“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指的却是人,前后论题转移,犯了论题转移的逻辑错误。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常见逻辑谬误一览 稻草人谬误Strawman 蓄意错误歪曲表述对方的观点,使之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稻草人)。 通过蓄意夸大、错误表述,或完全的捏造对方的观点,凸显己方观点更有理有据。 例:Will 说俺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和医疗,Warren反驳曰:Will是如此的仇恨伟大祖国,居然要削减军费,丫这是要让俺们自废武功啊! 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断言如果允许A事件发生,Z事件将顺理成章的随之发生,所以:A事件断不可发生。 此谬误逻辑的问题在于回避眼前争论的观点(A),把争论转向毫无根据的极端臆造观点(Z)。如此这般,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将模糊化原观点下争论的意义。 例:Colin Closet断言现如今儿,如果咱们允许同性婚配,那么,接下来也得同意丫挺的和他们的父母或他们的爱车,甚至他们的猴儿们结婚。 片面辩护(迷信谬误)Special Pleading 在己方论点被证伪后,改变规则或编造例外或特例。 人类是种极为厌恶自个观点被证伪的傻乎乎的可笑物种。许多人不珍视通过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是为了因循守旧臆造了各式各样的理由。 例:Edward Johns 自称有通灵的能力,但在正儿八经的科学仪器测试中,神汉的超能力见鬼鸟。但神汉依然哭喊着要人们相信丫的超能力是“信则灵,不信不灵”。 赌徒谬误The Gambler's Fallacy 笃信事件“序列”是随机独立发生,如同旋转式轮盘赌,符合统计相关性。 这个被普遍相信的谬误可以说确实有助于建立那个华达沙漠中的城市(赌城)。尽管“撞大运”满贯的发生概率很低,但轮盘赌中每一转的结果肯定独立于后面的一转。 例:看到轮盘中已连续6次翻红的盘面,Greg 确信下面绝对该TM翻黑了!但是,因为经济学版本的自然选择规律,丫很快蚀光老本。 黑白谬误Black-or-White 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却只提供两种可选的可能性。 也称为两难推理谬误,这种阴险的策略表面上是一种符合逻辑的争论,实际上通过细致的审视,显然存在更多的可能,而不仅是所提供的“不是……,就是……”的两种可能。

论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论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对于?逻辑?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要叙述它的准确定义,恐怕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有多个意思,可以指思维的规律,也可以指客观的规律性或者专指逻辑学。在此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那么此?逻辑?的定义自然是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逻辑学。而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等。 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以下我就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

例如:老大娘: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好布。我闺女要绘声绘色了,我想给她扯块好布。营业员(没好气地):我们这儿的都是好布,次品、废品不让出厂的。这个例子中营业员犯了?偷的概念?的错误。上下文中的?好布?不是同一概念。 对于在命题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论题?。其表现是有意识地改变论题内容,偷梁换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营业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二、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如有人说?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既是?时刻缠绕着我?,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的情况说话人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模棱两可 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或者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想要学好物理,且有效的学习,必须讲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知纠正答案,没有注重引导、挖掘错误的成因。而学生的“错题”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但这些“错题”往往还会再次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许多学生对作业和试卷中的错题,也多数属于依赖性的改正。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记录这些“错题”并记载它们产生的原因,因为我想借助“错题”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想这样做不仅能及时帮且学生改正错误,还能优化他们已有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收集错误、形成错题集 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所问非所答、半对半错、回答问题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等问题,教师则把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和收集。同时教师也会同组其它数学教师进行交流,更多地收集全年部同学产生的错误及原因,以便及时修改教学过程,及时备课、及时调整学案。这样做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减少了学生的似非之错即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对不清不解知识点而产生的错误。 学生方面:学生在写作业、回答问题、考试等都会出现很多错误,教师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分三类进行整理,形成错题集。 第一类———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有的同学经常出现这类错误,甚至把所有的错误都归为这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加以区别。第二类———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学生很容易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错误都归成第一类错误,教师则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错误产生的原因,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改正,并避免以后再犯。 2.分析错误,收集易错点 老师把自已和学生总结的错题集从数学知识、认知结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方面,对每个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即在所教班级中,对研究结论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效果,检验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调查、实验的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改进。 3.针对每个错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即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出错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较好的学生易错题、中等学生易错题、较弱学生易错题三类。以方便使用该研究成果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快速的找到其需要的内容。也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其是否具有共同性进行分类。对其中的一类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不管你是否在意,逻辑在生活中都会被经常用到,通过此通道的学习逻辑,你便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灵活的运用逻辑,让你的生活更有规律,让言语更加活泼和不至于犯基本的逻辑错误让人耻笑。 对于逻辑的错误拜倒有很多种,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只是会怀疑逻辑论乱的人的素质,之还不算什么,但是在公共正式的场合,如果犯了属于逻辑的基本错误,那就是贻笑大方,被八方人士作为笑谈,遗笑千年了,比如说是在国际上的场合,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果外交发言人犯了基本的而逻辑错误那就会对一国人的脸。在谈判中,逻辑显得更为重要,如果逻辑清晰则很容易打动对方,而如果逻辑混乱则会导致谈判的不利,会导致利益的流失,这种谈判如果是国家之间的那就是大问题了。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法律中如果凡有逻辑错误,那这个法律法条就不能够算作是有效的了,因为如果烦的是矛盾错误,那这个法条就是相当失败的了,到时候法官五法可循,犯罪之人也可以借此洗脱自己的罪名,一个国家就无法可言,这就是懂逻辑用逻辑的重要性。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可谓是将名家的名誉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 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他娓娓道来:“ …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