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技术改进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河北任素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①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②“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 (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大殿联 (3)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4)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2)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 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12.D最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B是原始农业,所以排除。A 是耕作的特点,不是耕作方式。C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即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D才是耕作方式。 13.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千金方》13.B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14.“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14.C 阁臣、票拟,这是与内阁相关的词语。内阁制正式形成于明朝永乐帝时期。15.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15.D 注意乾隆年间和洋船这两个信息,当时清王朝推行对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所以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 16.“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16.A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所要表述的意思是:史学离不开史料,理论离不开史料,必须经过一番史料的搜求,才能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项。 17.图9中的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图9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 17.D 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均没有打进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进北京城,占领紫禁城,联军司令部在此办公。18.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18.B 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8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0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3.(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15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按人口分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三国 C.北魏 D.唐朝 5.(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6.(2010年11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1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随着耕作方式的进步,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2.随着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使中国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规模巨大,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大量输往国外。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明清商帮甚至走出国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1.掌握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知道几种主要的农业工具。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古代土 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2.耜耕或锄耕 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整地,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3.青铜农具 (1)概况:阶级社会以后,开始使用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2)意义:推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 4.铁犁牛耕 (1)发展过程 ①出现:从春秋开始,铁制农具逐渐出现。 ②形成:战国时期,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③发展:施肥与灌溉也有新的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发明了桔槔。 (2)影响 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②农业生产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知识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图解识记]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时代: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彻底被废除。 (2)概况:土地归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14889663.html,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作者:吴林华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3期 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其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整个发展过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农具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高考地理必备农业耕作方式

皮皮的种植方式总结1.单作就是只有一种作物,比较简单,也最常见。 2.间作就是两种作物同时种植,生长期差不多,也就是差不多一起种下去,也差不多一起收。而且排列有规则,不同的作物一行行的分开,看起来比较好看,比较方便管理。也较常见,你懂得。间作例如沙地上面种树,下面种庄稼 3.套作就是前一种作物还没有收就把后一种作物种下去了,与间作不同的是生长期不同。 4.混作是简单地说就是乱七八糟的种,排列不整齐,但是符合自然的生长状态,收获必须靠人工,机械不行,好处是在病害防治方面相当有研究价值。有很大的生态学意义。 5.连作是一茬一茬的接着种,比如今年种小麦,明年还种小麦,后年还种小麦。。。。。一直种。。。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土传病害比较严重。 6轮作就是不同类型的植物在一定年限里轮流种植.比如象我们北方,一年里先种小麦,后种玉米.第二年还是小麦--玉米,这样一直轮流下去. 7套种实为轮作的一种形式,比如北方,种上小麦,在小麦未成熟前,在小麦间隙就种上玉米.为了赶农时,因为现在机械化发展,时间快,所以套种不太使用. 简言之,轮作就是比如种了大豆种玉米,轮换品种种植间作就是两种作物相间种植,例如枣粮间作套作就是一种植物快成熟还没收获,又种上了其他【轮作crop rotation】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欧洲在8世纪前盛行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为三圃式轮作。18世纪开始草田轮作。19世纪,J.V.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认为作物轮换可以均衡利用土壤营养。20世纪前期,B.P.威廉斯提出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制,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增加作物和牧草产量。轮作因采用的方式不同,分为定区轮作和非定区轮作。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间作row intercropping】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中国早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见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此外还有玉米与花生间作(见彩图),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采用间作的也较普遍。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记载。明代麦、棉套种和早、晚稻套种等已有一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答案

[时空观念·线索特征]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 (1)时代: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内容:人们用石斧、石刀清除树木、杂草,放火焚烧,用木棒、竹竿松土,挖坑点播,或撒播种子,任其自然生长。 2.耜耕或锄耕 (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 (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 (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 (2)耕作技术:使用了青铜农具,开始懂得开沟排灌、沤制绿肥等技术,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4.铁犁牛耕 (1)时代:战国时期。 (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 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发 明了桔槔。 (3)意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 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演变 1.氏族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时代: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 (2)概况: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各级贵族把土地分成方块,称为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使用私田,以无偿为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产生: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私田扩大,公田荒芜,井田 制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 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 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3)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即官府和皇帝掌握土地;地主土地 所有制,地主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检测(十九)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 C.食具D.货币 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 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 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教案】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农业三种主要耕作方式及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教学形式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耕作方式的进步推动了

土地制度的演变。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多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用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必修二主要学习经济史。经济史中有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推动它们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两者的演变之间有什么关联? 讲授新课 一、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与手工业的发展

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 3.(2018·安徽合肥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

要反映了( ) 北方 南方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解析:C 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

高中历史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2、难点:重要概念-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知识链接(2010年上海卷历史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 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自主学习过程-(学什么?怎样学?)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演变 (A)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时间主要特点 原始农业木石集体劳动 粗放经营 撂荒迁移 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以来工具-------- 耕作技术-------- (B级)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耒(lei)耜(si)(石、骨、木)石犁 青铜犁铁犁

材料二 人力耕作二牛抬扛(耦犁) 一牛挽犁 (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观察图片思考农业生产在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答案提示)材质变化: 问题 2、观察图片思考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提示)农耕动力的变化: 3、归纳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历程,以及推动耕作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程: 根本原因:以()为标志的()的发展是推动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动力4、铁犁牛耕对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 (A)根据课文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实行? 其实质是什么? 即井田制:(1)什么是井田? (2)主要特征有? (3)历程 B级:分析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怎样确立的? 3、封建社会:所有制 分析形成原因 归纳其特点:延续时间长 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农民深受剥削 土地兼并严重 学会了吗(当堂训练)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考点3、知道《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即:庸)。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②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 ③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唐朝时,曲辕犁、筒车;宋代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课时检测(十九)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 C.食具D.货币 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 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 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