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与手工业的发展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与手工业的发展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与手工业的发展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与手工业的发展

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

3.(2018·安徽合肥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

要反映了( )

北方

南方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解析:C 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

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 项错误。

4.(2018·河北衡水统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有利于增加小农家庭劳动收入,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主所有制经济、农民人身自由和具体的农业生产情况,故A、C、D三项错误。

5.(2018·河南六市联考)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解析:A 材料反映了皇帝出台命令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以保护生产正常进行,表明当时的主佃矛盾较多,A项正确。由材料“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主人非理拦占……”可以看出佃户与地主非隶属关系,B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轻重与否,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且与宋代“不抑兼并”的史实不符,故排除。6.(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解析:B 由“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知,宋代土地买卖频繁,需要用法令规范,这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市场化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税制”“自耕小农”“经济结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7.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解析:C 材料中指出在纺织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男女都可以胜任,展示出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无论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A项错误;男子在家庭手工业中的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等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B、D也可排除。

【新知生成】明代“男女共作”的生产模式

(1)在明代,江南地区“男耕女织”并不是唯一的模式,“男女共作”也是重要模式之一。农忙季节女性与老人、幼童主要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2)男子比较多地参与纺织业。到了明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刺激下,江南纺织业发展很快,手工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这时候,由于人多地少,赋税高,农业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纺织的收入已成为支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纺织业也从以前小农家庭经济中的辅助性地位转向了主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与“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纺织业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动力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男子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纺织当中。

8.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断出殷商时期( )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解析:B 商朝被称作中国的青铜时代,已出现青铜农具,但未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材料中有青铜武器,但不能表明武器均用青铜铸造,故C项错误;妇好为商朝王室人,其墓葬出土的青铜制品并非普通人能享用,故D项错误。

9.(2018·河北衡水二调)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

“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以金线编造,而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这体现了二者葬礼等级的不同,说明玉衣编制行业与封建礼制相一致,故C 项正确。材料是封建礼制在手工业玉衣编制方面的具体体现,故A、D两项因果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重在强调等级间的不同,故B项错误。

10.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订有行规,调节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11.(2018·河北衡水二调)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桑蚕业中出现了较细的分工,说明桑蚕业生产有专业化的倾向,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D项错误。

12.(2018·湖南怀化一模)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解析:A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小农经济中的女织发展,有利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更加稳定。这阻碍了生产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而英国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根源”。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先进的代田法;耦犁的广泛推广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第二小问,“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表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第三小问,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特点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蚕妇育蚕治茧……其勤极矣”“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问,“内环境”,根据材料三“(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回答;“外部环境”据材料三“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是与农业生产相匹配的国家政策。“认识”首先根据材料三明确观点、农业经济效果受内外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影响更大,然后结合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实,概括说明。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部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14.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面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

名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释:

①商代都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至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阐述历史结论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是指“选址”方面的,换言之就是哪些因素影响古代都城的选址。经济因素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都城应该有较为发达的

经济作为基础。军事因素处于第二位,都城的选址应该便于应对少数民族的威胁。文化因素处于第三位,都城一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大部分古代都城都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说明。

答案: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

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进攻。

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

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清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其他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习题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易错点:中国人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西周,原始社会仅饲六畜。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适时耕作、除草、施肥、灌溉等方法,故答案为A。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 C.儒家思想 D.自然现象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中国古代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的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 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A: ①③④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解析: ①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铁犁牛耕。 ②项,为晚唐时期出现的高转筒车。 ③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 ④项,为东汉时期的冶铁鼓风水排。 综上所述,按时间先后排列为①④③②,本题答案为C。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莒县一中 2011级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Ⅱ班级姓名 命制何玉杰审核李玉钦教师寄语:追求卓越,成功不期而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探究】 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吕氏春秋·重己》:“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古代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何作用? 进步:使用牛耕; 作用: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探究(二)小农经济 材料三《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论贵粟疏》 ⑵材料三、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方式?有何特点? 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⑶材料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简单的性别分工;脆弱性; 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生产工具和改进;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是否安定;吏治是否清明等 材料五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⑸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点:(开放) 赞同,理由: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松弛。不赞同,理由:中国古代的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理解: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役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高考链接】 1.(2011山东)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2.(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原始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 2、生产工具的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 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 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业经济发展)。 7、经营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因为生产力低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生产。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在地域颁布上,南北发展不平衡 ②在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③在生产力上,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耕作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主要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 ⑤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⑥土地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深化 1、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体线索: ①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选择题

第八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卷(选择题)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一长江流域一带出现,并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据此回答1~4题。 1.(2009·巢湖模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是 (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2.(2009·淄博模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目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地震发生后,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的安全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下列古代水利工程与都江堰同一时期修筑的是 ( ) A.芍陂 B郑国渠 C.漕渠 D.白渠 4.(2009·广东模拟)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鼓励人口增长。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 )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 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 在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下,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5~8题。 5.从图《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青铜短剑》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在战国时期 ②春秋时期,我国周边少数民族普遍进入青铜时代 ③春秋时期,我国青铜冶炼达到很水平 ④春秋时期,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n③④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学科高一年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必修二单元 【导言分析】 一、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与古希腊海洋文明不同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本单元我们将复习。 二、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评价: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奠定在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工业文明兴起,而中国在明清以后,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与封闭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造成中国经济迟滞,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到近代中国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解析】 一、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央集权的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典型例题】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设问: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二、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从劳动对象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起源:种植经济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A.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B.常识:六畜 【典型例题】:“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编: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知识整合】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 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 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的重要原因。 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 1、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生产工具的进步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私有土地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元代王桢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 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3.新石器时代,我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 A.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B.发明了冶铁技术 C.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 D.发明了制陶技术 4.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5.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6.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7.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瞧县)所产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消费心里、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 B.北方长期的战乱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北方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8.苏轼诗:“吴国晚蚕初断时,占城早稻欲移秧”。“江东贾客木棉裘,云散金山月满楼”。此诗表明北宋时①南方丝织业和棉织业都有所发展②棉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③占城稻的种植在北宋时已较普遍④政府重视对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乾隆时《南江县制·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不包括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产生 C.早期包买商已打入生产领域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10、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确立的基础 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 D、家禽饲养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一次高潮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 12、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 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4.近代前夜,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原因主要有①清朝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观念,压制工商业发展②外国侵略者大举入侵,使中国的主权独立遭到破坏③清朝皇帝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闭关锁国④农民战争连绵不断,使社会秩序难以安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15.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的谷粒B.稻谷遗存 C.规模较大的粮仓D.幼体猪骨 16.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案

导思二: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构建案 【课标指引】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 1.研读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史实,说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梳理的方法,正确把握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等历史概念。 3.认识农耕经济在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情景导学】 以大河、平原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 的农耕经济形态。伴随着北方的战乱和人口的南迁,两宋之际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 方转移到南方。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 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因素 的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 导思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变异四个部分,请翻阅课本构建出中国 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体系。

导思三: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思四: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征。导思五: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等因素的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近代前夜中国呈现出的发展与迟滞的特点。 1.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2. 自然经济: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3.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 4、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 农业经营方式中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 【我的疑问】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测试试题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范成大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5.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 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6.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7.“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文坛领军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到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8.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9.清朝乾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专题练习题 无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题 1.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注重精耕细作B.结构日趋合理 C.分工日益细化D.技术领先世界 2.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3.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4.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 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5.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6.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7. A. C.汉代各封国的冶铁工业发达D.汉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8.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概述】 ☆朝代更替!! <一>农业生产体系形成。 1、原始农业产生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种植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南稻北粟) ☆2、以种植业为主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农耕的转变。(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方式、水利设施)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土地名义上国家所有实际上贵族占有(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三>南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 1、在规模、技术上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冶炼(青铜→冶铁)、纺织(丝织→棉纺织、衣被天下)、陶瓷制造业(制陶→制瓷);

2、同时还形成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的手工业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经历了从商周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元的繁荣和明清的鼎盛等四个阶段。 2、表现在商业运行、“市”的发展、活跃的商人、商业大都会的出现和货币的演变等内容。 3、形成以国内商业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商业格局 4、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

<六>明清时期的经济呈现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交织的特点。(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②土地制度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线索】 一、农业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农耕文明) 农耕经济: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商业促进农业的繁荣。 第1课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农业的起源与农业的意义(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 1、起源:采集、渔猎经济——种植经济 狩猎——家畜饲养业 2、地域特点:南稻、北粟 3、生产力不断进步:石、骨材料的耒耜到铁犁牛耕 4、生产模式不断发展: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二.生产力的发展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形成发展 ●刀耕火种:人少地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采取的粗放式经营的种植模式。 ●精耕细作:单位面积内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精细化、集约化经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种植模式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⑴远古:石、木、骨、蚌(石斧、耒、耜)⑵商周:出现青铜工具,仍以木石骨为主 ⑶春秋战国:铁器、牛耕⑷汉代:牛耕广泛推广(耦犁)、犁壁 ⑸唐代:曲辕犁(也叫江东犁,传统步犁定型) 2.耕作技术的进步 ⑴春秋战国:垄作法⑵汉代:代田法;一年一熟;耧车 ⑶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⑷宋:江南地区一年两熟 3.灌溉技术的进步 (1)春秋:芍陂(2)战国:都江堰、郑国渠(3)秦朝:灵渠 (4)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龙首渠);王景治理黄河 (5)曹魏:翻车(龙骨水车)(6)唐:筒车(7)宋:水力高转筒车(8)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概念梳理 ●小农经济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独立经营的小规模个体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分类: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 自耕农:土地、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能自主支配生产与分配,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进可为地主,退可为佃农。 2.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⑴商周的集体农耕——千耦其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