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以池莉的小说为例

摘要:在1989年的《文艺报》上出现了一条《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兴起》的消息, 消息中说: “这些小说以它直视现实、人生的写实特征, 以及探索人类生存状态的总体精神, 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新写实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 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 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基本描写方法, 但更贴近生活, 更注重显现生活的原色。”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人物,池莉的小说总是能给读者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触手可及的,是实实在在的,总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体会生活的平常、淡静、烦恼,却又浓郁的温情。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新写实主义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长处,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描写方法,但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的原始色彩。在本文中我将从小说的内容、叙事、情节安排等三个方面来谈论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关键词:新写实现实主义小说池莉

引言

新写实主义小说其实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 但又不完全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而是在传统( 经典)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峙中, 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 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

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故此,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不管是在小说内容、叙事手法以及小说的构架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区别和联系。

一小说内容方面的差别

有人认为,新写实主义小说是由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对生活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还原到对现实生活的纯客观描写,即就是对生活本来面目的忠实再现。其实不尽然,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作者往往也会通过对这些生活小细节一丝不落的描写刻画来表达他们自身对于现实生活的某些情感和态度,或者是由此来透视生活中平凡人物的生存观和生活状态等等。比如,池莉的代表作品《不谈爱情》中,吉玲与庄建飞最初相遇的场景,地点是在武大的樱花树下,一袭白裙长发飘飘的吉玲抱着几本书在路上与庄建飞不小心撞到,散落一地的除了书还有她的手袋,里面的东西全都落了出来,此时池莉在描写这一场景时,选择的是一件不落的把这些掉在地上的东西交代清楚,而非选择性的带过。这样的情况几乎在《不谈爱情》整部作品,以及池莉其他代表作品中贯穿始终。她总是精于去刻画这些细枝末节,原原本本的将这些东西重现在读者面前,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则一般选取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人物角色,再通过一些比较经典的生活画面或场景,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很少描写与塑造人物性格、展示特定社会关系中无关的繁琐的生活细节。比如,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首先,我们知道陈忠实出生于陕西农村,是关中人。古朴的关中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是仁义礼教之乡。这里民风淳朴,心态保守。在这片大地上曾经风云变幻,历史跌宕,在这样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他的作品也在不知不觉中凝聚了厚重和苍凉的特点。《白鹿原》就是这样颇富厚重、沧桑之感的作品。陈忠实选取的是典型的关中农村人物形象,和颇具农村特色的一系列事情,来刻画演绎了白鹿两家的家族兴衰史。白嘉轩和鹿子麟两人的形象在作品中尤为饱满突出,几乎囊括了

大多数农民身上的典型性格特征,处处体现的是那个年代农村家族族长的特点——传统而保守,恪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尤其是白嘉轩这一角色,身为一家之主的他,在家族内部实行贯彻着他祖传的全部要义,是个颇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二叙事手法方面的差别

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方面的区别,在前面也有提到。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一般是用理性关照一切,而他们的叙述者大多都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却已经不怎么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去站到高处俯视生活和角色,而是选择走进生活,用较为低下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这些人物的一举一动。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等,均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表现他们的生活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态度,或者纯粹为了还原真实生活而作。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意义

在新写实主义小说中,作者一般拒绝去阐释人物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小说所描绘的事情大都以一种比较零碎的面目出现在大家眼前,情节发展感觉上似乎比较随意。作家们的叙事充满了一种真实、原始的生活气息。

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必须具备它自己的作用。无论是情节发展上的推动作用,还是帮助人物性格塑造的加强、凸显作用,还是仅仅承接上下文,作者根据自己小说目的塑造不同的人物,用这些情节来给角色塑造血肉丰满的躯体。为了人物形象鲜明,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效果,作家往往会根据需要择取对小说有用的情节来安排,每一个细节的出现,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在小说的某一方面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总之,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很多方面相似,但同时在内容、叙事、作家的视角、情节等等方面村在差异,具备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重才:“新写实”小说流派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补正,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2卷,第3期

[2]王彩萍:现实主义的变异与拓展——谈新写实主义小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3]周星平:试论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月,第16卷第2期

[4]廖清鹏:论池莉“不谈爱情”背后的生活爱情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10卷,第2期

[5]林淑红:《白鹿原》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与继承,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6]丁力:“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学术研究,1999年6月,文学/语言学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以《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人生》为例 历史文化学院章驰 2010213331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而新写实主义文学是20事迹90年代后国内文学界出现的新现象。它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本片论文旨在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做比较,从比较中分析两种文学思潮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比较人物形象 正文: 一.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概述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新写实主义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市民形象,反应百姓的日常生活,侧重庸常。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也是小人物,但是往往以小见大,从小人物个人的命运轨迹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人物所处的阶层的关怀,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思考,侧重于崇高。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二.《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比较 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作品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24小时之内的烦恼。 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车启动了,马路上的臭骂暴雨般打在售票员身上。骂声未绝,车在前面突然煞住了。"哗啦"一下车门全开,车上的人带着参加了某个密谋的诡笑冲下车来;等车的人们呐喊着愤怒地冲上前去。印家厚是跑月 1参见《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载《钟山》1989年第2期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源远流长,与浪漫主义流派并列为中国的两大文学流派。从诗经开始,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在一直发展变化之中;到了近现代,更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从小说之中看现实主义当代流变的原因。 应该说,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复苏,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问世便开始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左倾思潮的问题。作品通过谢慧敏和宋宝琦两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渴望把孩子从“四人帮”的坑害中解救出来。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当时的文坛,在社会思想的转变中充当了排头兵。此后,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嬗变,一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小说纷纷出现。这些小说坚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问题,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指引生活的作用,极富意义。 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特点。虽然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饱经沧桑,曲折发展。但是只要文化氛围允许,中国的现实主义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形态,显示出现实主义流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就是指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还原。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内容的现实生动、细节描写的真实丰富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深刻。比如,方之的《内奸》便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拉开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幕布,生动地塑造了从同情革命到真心实

意支持革命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无疑开阔了新时期小说的表现内容,起到了还原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作用。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蒋子龙把人物形象刘思佳的聪明、正直、坚强、倔强以及富有心计、偏执、玩世不恭糅合在一起,异常鲜明。在新时期,作家无论塑造什么形象,都更加注意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上到革命领袖,下到工农兵知识分子,无不鲜活在纸上。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更新深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主题由单一到复杂,由明确到朦胧。比如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和陆文夫的《井》,都是主旨诙谐幽默的优秀作品。而且通过故事情节,我们又很难说出它们当中的明确主旨。其二,人物由单一到复杂。主人公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恨不能一出场脸上都写着字,表明自己正派或者反派的角色定位。其三,结构由单一发展为多线交错。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就采用的是放射型的结构形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密集多变的辐射线索却非常引人入胜。 中国当代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变异表现在后现代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后现实主义流派不仅仅满足于对于现实一丝不苟地描摹,更强调一种浪漫和现实的交融。这些作品强调抓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现实中的苦涩与生活的戏剧、浪漫和琐碎相融合;有些时候甚至将魔幻的色彩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创设一种生活中没有但是却能更加深刻反映现实的行为模式。比如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就是以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平淡生活为蓝图,描绘一种理想被现实逐渐磨平的悲剧图景。大学生小林,最终甘于平庸,生活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池莉小说论文:池莉小说传统现实主义新写实都市传奇

池莉小说论文:池莉小说传统现实主义新写实都市传奇 【中文摘要】池莉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敏锐地捕捉着社会的瞬息变化,并且用独特的视角反映着当代 人的现实生活。由于池莉创作的时代性,使得她的小说创作因时而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目前对于池莉作品的成果研究已有很多,多数集中于她成名时期的作品及九十年代的都市情感题材作品,但是进行几方面综合比较的研究论著还不多。本文力图从池莉创作演变的视角,结合新写实小说的前后背景,从作家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文学观、时代背景的变迁等角度入手,进而分析池莉小说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池莉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与政治、文化、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和作者本人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文学观转变等主观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池莉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转变,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风格的表现,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前期的作品充满了清新浪漫的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阅历的增加开始向平实通俗的新写实风格转变,而到了商业时代的当下池莉又将文学创作带入了书写传奇人生的时代。 【英文摘要】Chi Li’s novel is definitely a view amo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he seizes the changes of the society with her sharp eyes. Her novels reflect the real life of modern people from a unique angle. And her novels change with time, thus showing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Research

小说的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

一、小说得传统结构 1、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指得就是以时空为本位得结构,该结构遵循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得模式。 线性结构,又分两种,一种就是单线结构,一种就是双线结构,前者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项链》,按借项链——失项链——还项链——得知项链就是假得结构全文,脉络清晰,以此再现项链丢失所带来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生活变化与精神变化,深刻揭示了面对人生挫折就是选择成全自己还就是败坏自己得人性主题;后者如《药》,华家就是明线,按得药——吃药——谈药 ——华大妈上坟展开,夏家就是暗线,按夏瑜就义——夏瑜得血被吃——夏瑜被议论——夏四奶奶上坟展开,有分有合,表现了群众得愚昧与革命者得悲哀,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民族得悲剧。 2、浪形结构 浪形结构指得就是小说得情节并不呈现一条直线,而就是一波三折,处于摇摆状态。作家不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种结构所呈现出得波澜,使得小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得力量。运用浪形结构最突出得当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先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便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情节一下紧张起来;可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情节又趋于平缓。雪大天冷,林冲外出沽酒,回来后见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得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与富安得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情节趋向最高潮。最终奸贼受惩,英雄雪恨,结局让人为之扬眉吐气。可以说整个情节就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我们得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小说瞧完。 `3、圆形结构 圆型结构指得就是作家利用小说得环境与人物形成圆形以表达某种哲理与意蕴。圆形结构得代表作品就是雨果得《巴黎圣母院》,小说呈现得首先就是圆形环境,巴黎城市得圆心结构就是由圣母院这个位点由近及远在视野中展开。观察者站在圣母院得顶楼,先瞧到了旧城,再就是大学城,然后就是新城。这三部分中城岛(也就就是旧城)位于中央,状如巨龟,盖满房屋得 桥梁则像乌龟从灰色屋顶组成得硬壳伸出得爪子。左岸就是梯形得大学城,似由整块巨石凿出,坚硬,茂密,紧凑,高塔林立;右岸,新城巨大得半圆形,其中点缀更多得花园与宏伟建筑。这三部分由星射状得道路与桥梁相互连成一体,又被大体呈同心圆分布得街道连成年轮式纬圈,近代得巴黎就就是在推倒了三道旧城墙而逐渐形成得。这便就是作品中环境得圆心结构得城市建筑图。具体来说,小说构设了一个不同寻常得圆,即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点得两个不同地方(巴黎圣母院与广场)相切得圆。不同得人物就围绕着这两个相切得圆运动。然后就是小说得圆形结构,作家为我们构造了以女主角艾丝梅拉达为中心得心中得日月,以表达圆满与与谐得终极主题。在小说人物圆形结构中,有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得直向对照,有克洛德与圆周线上她人得环向对比,如与甘果瓦得对照,一个就是老师,一个就是学生;一个欲火炎炎,一个情薄意淡;一个贪欲不怕死,一个贪生怕死。与弗比斯得对照。一个就是阴沉得牧师,一个就是欢快得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又如伽西莫多与其她人得对照。还有人物自身得圆形对照(内在与外显得对照、过去与现在得对照)。人物形象得圆形设置主要体现为直向、环向、横向、纵向得对照上面。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有圆形得环境、圆形得情节、圆形得人物,这体现了《<克伦威尔>序》中得美学原则,展示了雨果得人道主义思想与发展得唯物主义思想观,总得表现了雨果得文学追求、美学追求与哲学追求。 4、欧亨利式结构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部分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 1.1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1.2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1.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1.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2.1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2.2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空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 2.3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不同。 2.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时又不固步自封。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1.1 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猛烈抨击非人道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对 人的异化,并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 1.2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真实客观性的创作原则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力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注重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观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1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观 毛反骄 周 红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摘 要:现代英国小说家拜厄特是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占有》在1990年获得英国图书最高奖项---布克奖。通过分析拜厄特作品中重复叙述的运用及其评论文中她对重复的看法,旨在剖析拜厄特作品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历史观。拜厄特本人意欲揭示历史真相,以期重构过去,重返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重建远古人类文明。拜厄特和她的同代人一样试图通过重复的力量来在虚构的艺术世界里使人类重获乐园幸福,给混乱的现代社会带来秩序。 关键词:拜厄特;《占有》;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31-2 引言 ?英国小说家自从沃尔特斯科特开始便对历史感兴趣,但这种爱好在过去三十年期间转变成了一种现代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近乎痴迷。事实上,关注历史和编史研究常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关注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Julian Barnes,A. S. Byatt,John. Fowles,Salman Rushdie,Graham Swift,Barry Unsworth and Jeanette Winterson 等作家倾注了大量时间来研究英国与它过去的关系。拜厄特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过去那么有活力,没有过去那么生气勃勃。她试图通过与过去建立联系来恢复这种精髓。但是,她并不是希望我们真正返回到维多利亚时代去,而是要强调存在于维多利亚时代与现在的联系。其实,历史回归是当代世界文坛十分流行的一种创作思潮,迎合着身处混乱社会的当代人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怀旧心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 拜厄特一直热衷于使用重复作为文学叙述技巧,在她前面几部小说中,她也反复用到这种手段。Campbel 曾探讨过拜厄特四部曲中的重复叙述并说“重复是四部曲叙述的组成部分。书、火、血和暴力这些主题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在《糖和其它故事》中,拜厄特成功地把自我反射和模仿结合起来,“地理环境和事件反复出现,……重复有时令人压抑和苦恼,有时令人充实而神采奕奕”。而在“Racine and the Table” 这个故事中,受阻的女性抱负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在 “Rose-Coloured Teacups” 这个故事中,作者反复探索了女性的历史及四代人的重复。 在她最近的论文集《历史与小说》中,拜厄特通过反复追溯不同文本之间和文本中的一个又一个重复模式,阐?述了重复的艺术。拜厄特认为,朱丽安巴恩斯的《看着 有这些共同需要,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不管是从国家的来源还是本质上看,社会都是决定性的因素,是高于国家的客观存在,国家和政治制度都处于从属地位。因此,社会的地位是高于国家的,可以监督国家,因为监督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性。可见,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社会,国家只是行使社会所让渡的管理职能,它必须受社会的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及其代理人的监督。这就导致了更为强调对国家权力的监督而不是制约。因为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区别就是内在性和外在性,既然将国家和社会两者分离并且强调社会的优越地位,显然,强调外部性监督,而少谈制约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监督,而较少谈制约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表现在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使命决定的,是对西方分权理论批判的结果,也是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相符合的。制约更为有效,因为制约是内因,监督是外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是条件。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设计中大胆把制约考虑进来。 参考文献: [1] 丁以升主编.法治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2001. [3] 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1979. [5] 蒋德海.完善中国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法理学思考[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周红(1981- ),女,湖南南县人,长沙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毛反骄(1971- ),男,湖南常德人,长沙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课题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厅),项目编号:10C0464。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213895326.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86.html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In Victorian period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1, Authenticity Realism in literature is an approach that attempts to describe life w ithout idealization or romantic subjectivity. Instead, the real details were portrayed by historic and specific life pictures to reflect social life. 2, Typification of images The core of realism is typification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from naturalism. Realism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real life. They choose meaningful characters and events to serve for typical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 thus to reveal some of the deep life essences. 3, Objectivity The great period of the novel in Britain critical realists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about scenes as well as the plots naturally reflect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rather than speak out by the author himself or borrow the lips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s.

【王德威】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中文版序言)

《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 中文版序 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现实主义。顾名思义,现实主义——或其别称写实主义——以描摹人生,反映现实为目的。这一流派在清末「新小说」时已经是流行话题,五四以后更带动出文学热潮。到了三〇年代,现实主义沾染了政治色彩,成为批判当下,鉴照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法门。现实主义历来名目繁多,如人道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乡土现实主义等,不一而足。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魔幻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依然是文学创作的焦点。 传统中国小说从来不乏写实模拟的意识和技巧,但是要到二十世纪之交,因为西方论述的引进,「写实」才形成一种流派,占取了话语权力。对彼时的知识分子和文人而言,「写实」相对于蒙昧不义,充满解放和启蒙意义,俨然奉了「写实」之名,真相得以显现,真情得以流露,真理得以昭彰。而当「写实」主义在左翼论述里被正名为「现实」主义之际,一种迫切的时间感和意识形态召唤更呼之欲出。 现实或现实主义因此不只意味单纯的观察生命百态、模拟世路人情而已。比起其他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更诉诸书写形式与情境的自觉,也同时提醒我们所谓现实,其实包括了文学典律的转换,文化场域的变迁,政治信念、道德信条、审美技巧的取舍,还有更重要的,认识论上对知识和权力,真实和虚构的持续思考辩难。 我以为一个世纪以来作家和读者对这些问题的辩证和试验,足以使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我们探勘中国现代性的最佳途径。这里最大的吊诡正在于小说作为写实的载体。小说原为虚构,是不必当真的文字书写。但在现实主义的大纛下,小说赫然成为政教机构争取发言权力的所在,或个人与社会相互定义、命名的场域。由此产生的文本内外的互动和抵牾,信仰和禁忌,为一个世纪的文学史铺陈出一则又一则精心动魄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对现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从文——作出研究。这三位作者的背景极为不同,从事创作的动机也各有因由。茅盾是早期介绍西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进入中国的推手,而他同时厕身新文学编辑事业和左翼革命运动,堪称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老舍出身北京下层旗人社会,因缘际会,赴英国任教期间接触狄更斯等人作品,大受启发,从而走上创作之路。沈从文来自湘西苗乡,早年辍学从军,却因新文学的感召来到北京,矢志进入文坛。 这三位作家在一九二〇年代末期崭露头角。茅盾在一九二七年共产党第一次革命失败后匿居上海,百无出路之际执笔创作,却为大革命前后的政治与激情作出最动人的见证。老舍凭借嬉笑怒骂的风格,写尽市井小民在新旧文化之间的笑声和

_新写实_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

新写实 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 丁 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广东 广州 510630) [关键词]新写实 现实主义 小说 [摘 要] 新写实 以其龃龉的话语方式,从三个层面上对传统现实主义实行了深度模式的解构,并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起自身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中图分类号 I207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1999)06-0093-04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在中国文学语境中, 新写实 小说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语方式。当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小说家接二连三地将自己的作品推至读者面前时,人们难以掩饰住既往小说阅读经验受到冲击与震撼而产生的困惑。虽然不少论者将它们归为 现实主义的大范畴 , 或干脆称它们为 现实主义的力作 , 因为这些作品都采取了写实为特征的表现手段,注重生存本相的还原。但是我们无法否认, 新写实 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甚至与新时期伤痕、改革、反思、寻根思潮中的现实主义小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其说 新写实 小说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嬗变,勿宁说它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话语模式的深度拆解。理由如下。 一、小说时空:由 精神幻象世界 到 世俗生存世界 现实主义是建国以来小说创作的主潮,尽管人们对现实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如50年代初就有三种意见,一是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基本上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二是以胡风、路翎为代表的张扬 主观战斗精神 的现实主义;三是以来自解放区的大批作家为代表的歌颂新人物、新世界的现实主义。由于权威意识形态的规定以及受苏联文学的影响,现实主义在文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模式,如 服从政治路线、服从政治需要的文学属性观念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随后又代之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观念 、 表现公与私对立冲突为基本内容的主题观念 等。 这些观念的推行,导致了17年小说的一元化及程式化,出现了许多政治传声筒式的作品也就毫不奇怪。文学多样化的功能被抽空为政治附庸物,艺术的空间世界也就只能是受目的论支配而营造出来的 精神幻象世界 。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小说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小说”的概念相当含混。尽管《庄子·外物》中已出现“小说”字眼,但并不是在文类意义上使用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小说”15家,并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此说影响甚大,可仍是界说不清。后人虽借助“虚—实”这一理论尺度,力图把小说与史书区分开来(如明人胡应麟、清人纪昀等),然中国“小说”概念之含混这一先天性特点,仍无法根本改变。一方面是不同时代“小说”的概念有所演变;一方面是同一时代接受不同文学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心目中的“小说”大不一样。大致而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概念大大超过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在现代人看来,许多文言小说不是小说),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概念则可能小于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宋代说话四家,小说只居其一)。 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准备期: (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

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二、成熟期: (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魏晋南北朝: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最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精品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人们对与现代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诸多方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和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1.1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戏剧、民族音乐。 1.2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1.3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