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习题集萃

中国通史习题集萃

中国通史习题集萃
中国通史习题集萃

北大2003年中国通史:

名词

侯伯公(西周),谶纬之学,支移和折变,万斯同,士家制,满铁,张闻天,《筹办夷务始末》和《古史辨》

简答4选3,有诗经中的一句话(好象是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从史官到史馆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晚清新政的研究状况,评价陈独秀

论述也是4选3,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特征,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问题,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

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的名词有合挥,进步党,福州船政学堂,端方,《校颁庐抗议》,咨议局,大题有下面几种形式,都是选做其中一题,30分论述(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评析,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评价著作的学术价值(《海国图志》,《周恩来年谱》,严复所译8部西方名著,《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介绍研究成果(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定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抗美援朝战争),40分论述(49至56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活动评析,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8选6)

殷墟、新莽、甲申政潮、扫清灭洋、湘江评论、金圆券、邓演达、一边倒

二、简答题(4选3)

1、列举魏晋时期的五部史书,并选其中一部进行评价

2、民国时期的新军阀混战

3、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4、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3选2)

1、中国近代史的线索

2、明清文化

3、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国通史试题

一、简论题(每题l O分,共计40分):

1.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 魏晋玄学的特点及在当时的影响。

3.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4.宋代编纂的“四大部书”及其价值。

二、综述题(结合史实,论述下列问题,并谈出白己的看法,每题30分,任选2题,共计60分。)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清代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情况及其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影响。

3.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情况及其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史的关系。

北大2003年中国通史:

名词

侯伯公(西周),谶纬之学,支移和折变,万斯同,士家制,满铁,张闻天,《筹办夷务始末》和《古史辨》

简答4选3,有诗经中的一句话(好象是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从史官到史馆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晚清新政的研究状况,评价陈独秀

论述也是4选3,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特征,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军阀问题,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

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的名词有合挥,进步党,福州船政学堂,端方,《校颁庐抗议》,咨议局,大题有下面几种形式,都是选做其中一题,30分论述(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评析,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评价著作的学术价值(《海国图志》,《周恩来年谱》,严复所译8部西方名著,《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介绍研究成果(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定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抗美援朝战争),40分论述(49至56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活动评析,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厦门大学中国通史200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长平之战

2、党锢之祸

3、魏晋玄学

4、《元和郡县图志》

5、张格尔

6、五族共和

二、论述题(中外关系史、华侨史方向考生必答1、2题;其他方向

考生可在2、3、4题中选答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宋代商业的发展

2、简述清代(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的活动

3、试述北宋中期(庆历——熙宁)变法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4、简论康熙康

厦大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百家争鸣

2、《通典》

3、五均六管(莞)

4、葵丘之盟

5、萨尔浒战役

6、《天朝田亩制度》

二、论述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试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3、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

4、简评清末新政。

01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长平之战

2、党锢之祸

3、魏晋玄学

4、《元和郡县图表》

5、张格尔

6、五族共和

二、论述题

1、试述宋代商业的发展;(经济史必答题)

2、简述清代(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的活动;

3、试述北宋中期(庆历--熙宁)变法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4、简述康熙帝。

01年古代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周公东征

2、黄老无为政治

3、三省六部制

4、《梦溪笔谈》

5、土木之变

二、论述题

1、试析二里头文化对于研究夏史的意义;

2、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3、试析清前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000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卿大夫

2、约法三章

3、厂、卫

4、乾嘉学派

5、《瀛寰志略》

6、《筹办夷务始末》

二、论述题

1、简述元朝的对外关系;

2、试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3、试析张居正改革

4、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

2000年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2、郑国渠

3、田租户调令

4、周世宗改革

5、郭守敬

二、论述题

1、试析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2、试析唐宋明清四朝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

99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牛李党争

2、容闳

3、靖难之役

4、“投下”

5、改土归流

6、《胜之书》

二、论述题

1、试述明朝嘉靖时期政治的腐败与张居正整顿政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2、试述清朝前期(康熙至乾隆)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手段;

3、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4、简论“九品中正制”

99年中国古代史-通史

一、名词解释

1、敬天保命

2、文景之治

3、屯田客

4、鉴真

5、行省

6、摊丁入亩

二、论述题

1、试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及其意义;

2、试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200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卷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5*6

孔子商鞅变法史记军机处安史之乱武昌起义

二,简答题10*4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爱新觉罗?玄烨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4. 洋务运动的意义

三,论述题15*2

1. 试述唐代,明代,清代的赋役制度(分别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地),指出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 试述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000年

一. 选择题(略)

二. 名词解释5*8

春秋五霸史记独尊儒术九品中正制租庸调澶渊之盟黄册洋务派

三. 简答题

1,结合史实论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15

2,试述明代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0

3,简论唐,宋,明,清四朝赋役制度的变化

2002年

一. 名词解释5*6

百家争鸣七国之乱北魏孝文帝通典五代十国摊丁入地

二. 简答题10*4

1.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

2. 两税法极其历史意义

3. 马关条约极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极其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15*2

1. 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极其影响

2.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极其失败的原因

1999年

一,填空选择(略)

二,名词解释4*10

焚书坑儒文景之治击楫中流刘晏理财晚明的宫廷三案扬州十日天下郡国利病书戊戌六君子自立军南京条约

三. 简答题10*3

1. 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

2. 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3. 列举元朝中外文化交流而留下的游记著作极其作者

四. 论述题15

谈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及中国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谋求中国富强的

财政历史研究方向中国通史(A)类试题

要求:卷面整洁、书写清晰、否则适当扣分。

一、名词解释(共八题,任选六题,每题5分,共3 0分。)

1、开源节流

2、口钱

3、和籴

4、义仓

5.青苗法6、地丁合一7、厘金8.救国公粮

二、简答题(1、2为必答题,3至6题中任选两题,每题10分,共4O分。)

1.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大致经历了哪几次重大变化?

2.鸦片战争的爆发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后果?

3.唐代理财家刘晏推行食盐就场专卖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4.简述秦代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什么是大生产运动?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

三、论述题(共三题,任选二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租庸调法被两税法取代的原因。

2.结合西汉武帝时代的具体改革措施分析财政在改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对”量出制入”财政原则的理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入学考试世界通史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共8题,任选6题,每题4分,共24分)

1. 算赋

2. 均输

3. 预征

4. 火耗

5. 上计

6. 子口税

7. 租税

8. 治栗内史

二、简答题(共6题,1、4必答,2、3、5、6体重任选2题,每题8分,共32分)

1. 简述战国时期魏、楚两国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 西汉桑弘羊为什么要实习“抑商”政策?它给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3.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的原因与主要内容是什么?

4.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了哪些政治、经济特权。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曾实施了哪些财税政策?

6.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论述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22分,共44分)

1. 结合唐代“安史之乱”这一史实,请你谈谈财政在国家治乱兴衰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试述近代中国“遇卡抽税”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危害。

3.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南开大学中国通史1995年

1、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之异同10分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资料?

并介绍其史料价值10分

3、南朝时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其原因是什么?10分

4、叙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10分

5、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10分

6、评述邹容所著《革命军》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10分

7、简答北洋时期“府院之争”的历史经过10分

8、曹锟是怎样当上总统的?10分

9、评述塘沽协定对华北政局的影响10分

10、评述建国初期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0分

南开大学中国通史1996年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

中的作用。10分

2、简述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分析佛学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关系。10分

3、简述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做出评价10分

4、简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做出评价10分

5、请介绍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并概括其文化特征10分

6、简述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10分

7、试友谊赛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的《南京临时约法》10分

8、简答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10分

9、简答郭松龄反奉事件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10、简述百团大战的意义10分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哪些主要方针10分

注:第4、5题任选做一题。

南开大学中国通史1997年

1、介绍商代铜器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其制造技术与艺术价值10分

2、简述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评价10分

3、简述唐代三省与宰相制度的内容并做出评价10分

4、简述魏晋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及原因10分

5、明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状况,并对其活动做出评价10分

6、简述近代有关香港问题的三个条约10分

7、太平天国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0分

8、评述陈天华其人其事10分

9、简述《塘沽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0分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10分

11、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五.二0”事件。10分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澶渊之战: 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 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 面。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 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 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 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 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 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 仍以世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

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 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 万两、绢20 万 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 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出于侵占中 国东北的目的,拉拢德、法两国出面干涉。俄国、德国与法国 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 给中国。1895年5月,在三国压力下,日本同意由中国增加 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 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特权。俄国乘机扩 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二、排序题(按时间先后顺序) 1、靖康之难(北宋)、崖山之战(南宋)、靖难之役(明朝 建文年间1399年)、萨尔浒之战(明朝1619年)、雅克 萨之战(清康熙)。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1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1 (总分:2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山顶洞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1930年发现,1933~l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解析: 3.周朝的封建制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解析: 4.《削藩策》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奏的以削弱诸侯王势力为内容的策论。晁错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之时,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解析: 5.《轮台罪己诏》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白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解析: 6.淝水之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2.(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天眷(金熙宗年号)中设仪卫将军,始有内廷之禁,亲王以下不能佩刀入宫。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金熙宗改进女真字,笔画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九月,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仿照汉制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成文法典;改进女真文字;学习各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2)意义:有利于巩固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word完整版)江南大学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两份题),推荐文档

物理化学试题之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将唯一的答案填进括号内) ( )1. 下列公式中只适用于理想气体的是 A. ΔU=Q V B. W=nRTln(p 2/p 1) C. ΔU=dT C m ,V T T 21? D. ΔH=ΔU+p ΔV ( )2. ΔH 是体系的什么 A. 反应热 B. 吸收的热量 C. 焓的变化 D. 生成热 ( )3. 2000K 时反应CO(g)+1/2O 2(g)=CO 2(g)的K p 为 6.443,则在同温度下反应为2CO 2(g)=2CO(g)+O 2(g)的K p 应为 A. 1/6.443 B. (6.443)1/2 C. (1/6.443)2 D. 1/(6.443)1/2 ( ) 4. 固态的NH 4HS 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 ) 5. 下列各量称做化学势的是 A. i j n ,V ,S i )n ( ≠?μ? B. i j n ,V ,T i )n p (≠?? C. i j n ,p ,T i )n (≠?μ? D. i j n ,V ,S i )n U (≠?? ( ) 6. A 和B 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纯液体A 的饱和蒸汽压为133.3kPa, 纯液体B 的饱和蒸汽压为66.7 kPa, 当A 和B 的二元溶液中A 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 的摩尔分数是 A. 1 B. 0.75 C. 0.667 D. 0.5 ( ) 7. 理想气体的真空自由膨胀,哪个函数不变? A. ΔS=0 B. V=0 C. ΔG=0 D. ΔH=0 ( ) 8. A 、B 两组分的气液平衡T-x 图上,有一最低恒沸点,恒沸物组成为x A =0.7。现有一组成为x A =0.5的AB 液体混合物,将其精馏可得到 A. 纯A 和恒沸混合物 B. 纯B 和恒沸混合物 C. 只得恒沸混合物 D. 得纯A 和纯B ( ) 9. 实验测得浓度为0.200mol ·dm -3的HAc 溶液的电导率为0.07138S ·m -1,该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 (HAc)为 A. 0.3569S ·m 2 ·mol -1 B. 0.0003569S ·m 2 ·mol -1 C. 356.9S ·m 2 ·mol -1 D. 0.01428S ·m 2 ·mol -1 ( ) 10. 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时,关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溶液表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表面张力升高,正吸附 B. 表面张力降低,正吸附 C. 表面张力升高,负吸附 D. 表面张力显著降低,正吸附 ( ) 11. 一体积的氢气在0℃,101.3kPa 下等温膨胀至原来体积的3倍,其内能变化是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2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2 (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良渚文化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花生、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 解析: 3.光武度田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汉光武帝时期因度田而引发的地方豪强与中央对抗的事变。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东汊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下令核查土地,引发了地方豪强叛变。光武帝采取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平息了叛乱。度田事件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 解析: 4.八王之乱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解析: 5.北府兵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的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屡捷。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 解析: 6.宇文泰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魏大臣。代郡武川鲜卑人。参加过鲜于惰礼起义,后投贺拔岳,镇压关陇人民起义。贺拔岳死后被拥立为主帅,迎魏孝武帝,定都长安,建立西魏。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以丞相、尚书令、大冢宰专朝政。重用汉族士人整顿吏治,兴办屯田,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又攻取了益州、江陵等地,扶植后梁,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了基础。) 解析: 7.《史通》 (分数:2.00)

最新精选历史第一册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三十三

最新精选历史第一册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三十三 第1题【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从下列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信息是( )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结束分裂,短期统一 B、开创被后世沿用的政治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D、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A、兰亭书法 B、阎立本画作 C、龙门石窟 D、赵州石拱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到( ) A、长安 B、许都 C、洛阳 D、殷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三国中的吴国,建都于(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建业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 A、北方地区战乱 B、江南经济发展 C、南方社会安定 D、江南人口众多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今浙江的乌镇(下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答案】: 【解析】: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大学-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 2分,共32分) 1、用Ag 电极电解AgNO 3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外加压力下,用希托夫法测定AgNO 3水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阴极区Ag +量减少了0.605g ,阴极析出Ag 为1.15g ,则Ag +的迁移数为:( ) a 0.474 b 0.526 c 0.516 d 0.484 2、用Pt 电极电解CuSO 4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在阴极上析出铜为:( ) a 5.9克 b 2.95克 c 11.8克 d 8.2克 3、描述电极上通过的电量与已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关系的是( ) a 欧姆(Ohm )定律 b 法拉第(Faraday )定律 c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d 能斯特(Nernst )定律 4、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0.01mol.m -3和0.1 mol.m -3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电阻分别为1000Ω及500Ω,则其摩尔电导之比( ) a 5:1 b 1:5 c 1:20 d 20:1 5、某反应速率常数k 为0.107min -1,则反应物浓度从1.0mol.L-1变到0.7 mol.L -1和浓度从0.01mol.L -1变到0.007mol.L -1所需时间的比值为( ) a 10 b 100 c 1 d 0.01 6、0.1mol/kg 的CaCl 2水溶液其平均活度系数γ±=0.219,则离子平均活度α±为( ) a 4 10476.3-? b 2 10964.6-? c 2 10 476.3-? d 2 10386.1-?

7、某化学反应其反应物消耗43所需的时间是它消耗掉21 所需时间的2倍,则反 应的级数为( ) a 零级 b 三级 c 二级 d 一级 8、已知25℃时NH 4Cl 、NaOH 、NaCl 的无限稀摩尔电导分别为: 12122210265.110487.210499.1-----??Ω???mol m 、、。则NH 4OH 的无限稀时的摩尔电 导:( ) a 277.0121210---?Ω?mol m b 251.5121210---?Ω?mol m c 253.2121210---?Ω?mol m d 721.21 21210---?Ω?mol m 9、.当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溶剂中产生的结果是:( ) a 表面张力降低、产生正吸附; b 表面张力上升、产生负吸附; c 表面张力降低、产生负吸附; d 表面张力上升、产生正吸附; 10、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毛细管中注入少许水(水润湿玻璃),在毛细管中水平水柱的两端呈凹液面,当在右端水凹面处加热,毛细管中的水向何端移动?( ) a 向右移动; b 向左移动; c 不动; d 难以确定。 11、某反应的速度常数为4.62ⅹ10-2min -1,若其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1mol.L -1,则反应的半衰期t 1/2为( ) a 216min b 30min c 15min d 1.08min 12、若某反应的活化能为80kJ ·mol -1, 则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30℃时, 其反应速度常数约为原来的() a 2倍 b 5倍 c 4倍 d 3倍 13、胶体粒子处于等电态时,电泳电渗的速率:( ) a 必然为零 b 一定增加 c 一定减少 d 无法确定 14、已知某复合反应的反应历程为 A B ;B + D k 2 ? →?Z 则 B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d d B c t 是:( )。

2020年春季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 分化事权 B. 减少数量 C. 限制自由 D. 使用亲信 3.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分解宰相权力 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分散知州权力 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4.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5.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6.(2018·山东青岛)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7.(2019年山东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8.(2018·山东聊城)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9.“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A. 宋高祖赵构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宋真宗赵构 D. 宋真宗赵匡胤 10.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 汉 C. 唐朝 D. 北宋 12.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中国通史期末复习题库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吴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

最新大学-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物理化学试题及 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每题2分,共32分) 1、用Ag 电极电解AgNO 3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外加压力下,用希托夫法测定AgNO 3水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阴极区Ag +量减少了0.605g ,阴极析出Ag 为1.15g ,则Ag +的迁移数为:( ) a 0.474 b 0.526 c 0.516 d 0.484 2、用Pt 电极电解CuSO 4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在阴极上析出铜为:( ) a 5.9克 b 2.95克 c 11.8克 d 8.2克 3、描述电极上通过的电量与已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关系的是( ) a 欧姆(Ohm )定律 b 法拉第(Faraday )定律 c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d 能斯特(Nernst )定律 4、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0.01mol.m -3和0.1 mol.m -3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电阻分别为1000Ω及500Ω,则其摩尔电导之比( ) a 5:1 b 1:5 c 1:20 d 20:1 5、某反应速率常数k 为0.107min -1,则反应物浓度从1.0mol.L-1变到0.7 mol.L -1和浓度从0.01mol.L -1变到0.007mol.L -1所需时间的比值为( ) a 10 b 100 c 1 d 0.01 6、0.1mol/kg 的CaCl 2水溶液其平均活度系数γ±=0.219,则离子平均活度α±为( ) a 4 10476.3-? b 2 10964.6-? c 2 10 476.3-? d 2 10386.1-?

7、某化学反应其反应物消耗43所需的时间是它消耗掉21 所需时间的2倍,则反 应的级数为( ) a 零级 b 三级 c 二级 d 一级 8、已知25℃时NH 4Cl 、NaOH 、NaCl 的无限稀摩尔电导分别为: 12122210265.110487.210499.1-----??Ω???mol m 、、。则NH 4OH 的无限稀时的摩尔 电导:( ) a 277.0121210---?Ω?mol m b 251.5121210---?Ω?mol m c 253.2121210---?Ω?mol m d 721.21 21210---?Ω?mol m 9、.当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溶剂中产生的结果是:( ) a 表面张力降低、产生正吸附; b 表面张力上升、产生负吸附; c 表面张力降低、产生负吸附; d 表面张力上升、产生正吸附; 10、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毛细管中注入少许水(水润湿玻璃),在毛细管中水平水柱的两端呈凹液面,当在右端水凹面处加热,毛细管中的水向何端移动?( ) a 向右移动; b 向左移动; c 不动; d 难以确定。 11、某反应的速度常数为4.62ⅹ10-2min -1,若其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1mol.L -1,则反应的半衰期t 1/2为( ) a 216min b 30min c 15min d 1.08min 12、若某反应的活化能为80kJ ·mol -1, 则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30℃时, 其反应速度常数约为原来的() a 2倍 b 5倍 c 4倍 d 3倍 13、胶体粒子处于等电态时,电泳电渗的速率:( ) a 必然为零 b 一定增加 c 一定减少 d 无法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