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2012中国通史(一)复习整理

南京大学2012中国通史(一)复习整理

南京大学2012中国通史(一)复习整理
南京大学2012中国通史(一)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史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

这一命题出自顾颉刚《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是顾颉刚此后所有"疑古"论作的核心预设"。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先生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2、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3、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4、人道史观

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历史是人性的实现。是一种超阶级的普遍主义。人道史观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说的就是这种人道史观。

5、姜嫄

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诗经·大雅·生民》说她“履帝武敏歆”,生下弃。弃后来教人务农,被任命为农官后稷,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毛诗序说:“《大雅·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6、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被周人追称为“周太公”。据《诗经·大雅·绵》,他被周人称为“仁

人之君”,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徙到岐山之阳(后世成为“周原”)定居,从此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周族进入空前繁盛的时期,为以后周人的进一步发展乃至进据中原奠定了基础,是周人发展史上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7、三监

周朝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殷遗民而采取的措施。周武王攻克商都后,在政治上无法马上建立起足以取代商朝的统治。他仍保留帝辛之子武庚在商朝故地承袭王号、统率殷商遗民,并将商朝畿内之地一分为三,分命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带领重兵镇守,就地监管,史称“三监”。

8、共和行政

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厉王狼狈从王宫出逃至彘邑,史称“厉王奔彘”。厉王奔彘后,国人便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史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行政后有了不间断的明确纪年,共和行政结束于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9、大宗与小宗

大宗和小宗是源自西周宗法制的一对概念。根据宗法制,只有继始祖的一系嫡长子才有资格祭始祖,这种继始祖的一系称为大宗,大宗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其余的不能祭始祖的各系后代,均为小宗。同时在每个小宗中,又有它自身的大宗和小宗。在大宗和小宗的基础上,便产生了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度。这样,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姬姓宗族中一个严密的权力与财富的继承分配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基础。

10、异姓为后

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在处理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相互关系上,西周一方面将其宗法、嫡长继承与分封制度推行到各异姓诸侯国中,同时又使姬姓诸国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中占优先地位,实行了这一原则。主要是在姬姓与异姓诸侯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联系。这既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也是宗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11、井田制

井田制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背景下,西周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归结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土地形式,是田地因划定疆界而由沟渠、道路整治分割整齐的井字方块;一是指经营方式,即在分割成井字的农田中分出公田和私田,庶人首先要共同为各级奴隶主贵族的公田耕耘,然后才能耕种被指定的私田。井田制下,庶人集体工作,即“千耦其耘”。

12、工商食官

西周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制度。西周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生活享用和战争需求,将整个生产完全垄断在奴隶主贵族的官府手中。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个诸侯国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当时的手工业生产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的自由,但在当时的社会

经济条件下,对于推动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3、赤狄

狄是东周时期中原人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山海经》所记,其最初约活动于“北海之内”,即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赤狄为东周北狄诸部族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又分为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等诸部。春秋中叶以后,散居于今山西长治地区至河北邯郸地区的太行山两侧。齐桓公于周惠王十五年(前662年)、十七年(前660年)两度伐狄,存邢救卫,迁邢于夷仪,安置卫之余众于楚丘,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从而威信大增,为中原诸国所拥戴。

14、春秋十二公

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其中昭、定、哀三公为孔丘所见世,文、宣、成、襄四公为孔丘所闻世,隐、桓、庄、闵、僖五公为孔丘所传闻世。

15、崤之战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国势日渐强盛,企图东进中原。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无功而返,西还经崤山时,晋国联合姜戎出兵截击秦军陷入重围,全军覆没,秦将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崤之战后,秦国东进受挫,只好乘西方戎狄诸部不合之机,四处征伐,“遂霸西戎”。

16、城濮之战

齐国势力稍衰后,楚国向北发展,势力增长很快。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卫地城濮。此战为晋文公和成王的争霸战争,以楚军大败告终。楚国北进锋芒再次受挫。战后,晋文公举行“践土之盟”,遂成中原霸主。著名成语“退避三舍”也出自这场战争。

17、葵丘之会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欲成霸业,约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于葵丘举行会盟,史称“葵丘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会盟,共同订立盟约。齐桓公从此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业遂成,史称“齐桓公始霸”。

18、弭兵之会

春秋中叶以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中原各国深受其苦,郑、宋两国尤甚。“弭兵”运动由宋国发起,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在鲁成公十二年年(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第二次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主持发起)。弭兵之会主要是针对晋楚两个大国,希望结束大国的争霸战争。晋、楚等国前后两次相会于宋国,订立盟约,史称“弭兵之盟”,即弭兵之会。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战事有所减少。弭兵之会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19、田氏代齐

指齐国田氏代取公室姜姓成为齐国统治者的过程。春秋时期,奴隶制日趋衰落,新旧势力不断更替,田氏代齐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春秋中期,齐国田氏势力逐渐强大,而原齐国公室姜姓,则因为统治黑暗,而不断衰弱。随着齐国奴隶和平民反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田氏适应形势需要,逐渐走上了背离公室的道路,转而夺取公室的权力,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五年之后获得周安王承认,正式完成了田氏伐齐过程。

20、三家分晋

指,韩、赵、魏三分晋国的过程。周定王十三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伐灭智氏,分别据有晋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成为晋国实际统治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伐灭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三家分晋的过程。

21、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进步,垦殖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土地由“田里不鬻”变为“土可贾焉”,私田的发展蒸蒸日上,井田制面临瓦解和崩溃。新的封建式的剥削方式开始出现。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开始实行按亩征税,史称“初税亩”。“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2、《法经》

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战国法家开山祖李悝实行变法。在法律制度方面,李悝“集诸国刑典”制定《法经》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制裁对私有权的侵犯,制止对新建立的政治秩序的破坏行为,对于稳定魏国的政局起了积极作用。《法经》的制定,标志着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创立,因而成为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原本,李悝也被奉为后世法家的始祖。

23、徐州相王

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头等强国,魏国的强盛,使韩、赵、齐、秦等国深以为虑。公元前342年,因韩国借故不参加魏国举行的逢泽之会,魏国出兵攻韩,韩求救于齐。公元前341年,齐国军事孙膑采取退兵减灶法,诱敌追击,全歼魏军,是为“马陵之战”。随后齐、秦、赵三面攻魏,魏惠王无力兼顾,于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魏尊齐为王,齐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随后,合纵连横也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

24、燕王哙

燕王哙是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相子之曾经改革燕国政治,做事果断,受到燕王哙的信任。公元前318年“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的燕王哙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当国三年,把政治搞得很乱,百姓恐惧,燕太子平和燕将市商议攻杀子之,结果被子之打败,太子平、市被杀。这次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百姓离志"。齐湣王乘机攻燕,占领燕都,以及大半燕国疆土,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25、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思想。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此时的教育依然是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力促进了春秋时期学术下移,也助推了士阶层的崛起。

26、《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对《春秋》进行解释的书,分称《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左传》,也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作,系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公羊传》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所作,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穀梁传》旧题战国时谷梁赤作,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

27、轴心文明

轴心文明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重要概念,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德国人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而这段时期的文明也被称为轴心文明。雅斯贝尔斯从人类精神运动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找到超越不同民族历史、不同语言文化之上人类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人类具有唯一共同起源和共同目标”,也正是“共同起源和共同目标”才建立起了世界历史的共同框架。轴心文明形成原因,一是科技的进步引起的文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进而引起精神世界的反映。这一时期人类轴心文明地区都先后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是生产力的进步,一方面为知识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则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动荡,现实的激挑引发的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的反映,表现为意识的自觉,即所谓“超越秩序与现世秩序间的张力”;二是前轴心时代文明思想文化的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表现的承继与突破。三是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平民、士人精英阶层兴起。四是文化间的交流和交互碰撞和影响。可以说,以上学者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轴心文明的兴起原因的不同层面。世界上四大轴心文明:儒家文明,佛家文明,阿拉伯文明,基督文明

28、罢兵赐复诏

汉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来恢复生产,巩固王朝统治。在经济政策调整方面,汉高祖刘邦在称帝的当年五月颁布《罢兵赐复诏》。其主要内容有:1、全面复员军队;2、招抚秦代遗民;3、释放奴婢;4、扶植新的军功地主。其总体精神是宣布结束战争,安定民心,以各种不等的优惠条件,扶植军功地主和自耕农,将农民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组织恢复农业生产。

29、七国之乱

汉初郡国并存,分封同姓王,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矫枉过正,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伏下了分裂的危机。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诸侯王的政治野心日渐滋长。到了汉景帝的,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借故大削诸侯王封地,双方矛盾激化。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最后,七国之乱被平息。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30、察举

汉初的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一是从郎官中选任。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除沿用原有制度外,又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其中包括察举。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制正式确立。这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汉察举的实行,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有做官的机会,扩大了西汉统治的社会基础。

31、中朝外朝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削弱丞相权力,在中央机构中形成了“中朝”、“外朝”之分。由大将军、侍中、中书、尚书等官组成中朝,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朝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集中,但是也埋下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危机。

32、杨可告缗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集中财权的措施,由杨可主持。元狩四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人,以没收违令商人的资产的一半给告发人。算缗等经济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因对周边大规模作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从而承重打击了商人、豪强、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3、刺史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抑制地方豪强,于元丰五年(前106年)将全国除靠近京师的七个郡以外的地区,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叫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起到监察郡国的作用。刺史监察对象是地方上的郡国长吏,权利极重,但并不直接处理地方政务。刺史的设置是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妨碍地方正常行政的有效措施。

34、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西汉后期匈奴单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在匈奴内部斗争中失败,遂降汉,请居汉地河套北的光禄塞下,成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并在汉的帮助下,重新统治匈奴地。竟宁元年(前33年),他再次入朝,并迎娶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附汉,使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汉匈战争暂时结束,匈奴内战也停止下来,这对汉匈双方都是有利的,北方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35、“王田”制度

王莽称帝后,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天下田皆为王田,不得买卖,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农民奴隶化的过程,但遭到地主官僚的强烈反对,很快失败。

36、度田

土地兼并在东汉一出现就存在,东汉初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令州郡实行度田,企图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势头。度田的内容为“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即清查土地和户口。此举遭到豪强地主的激烈抵触,并引发叛乱。最终度田以失败告终。

37、三独坐

东汉初,加强监察制度,改由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掌监察,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又由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犯法者。司隶校尉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见皇帝时,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会同并席而坐,号称“三独坐”,可见监察权之大。监察制度的加强,说明东汉初期对吏治的重视。

38、白虎观会议

自从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引进儒学后,儒学中的迷信思想进一步发展起来,到西汉后期形成“谶纬”之学。东汉光武帝刘秀正式确立用谶纬与经学相结合,作为东汉的统治思想。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群儒于洛阳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儒共证经义”,最后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这次会议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

39、氾胜之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汉成帝时,氾胜之为轻车使者,在三辅提倡种麦,获得丰收。氾胜之撰书总结关中一带农民的经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后世称之为《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40、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一部反对谶纬神学和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不朽之作。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和人死为鬼之

说,否定有天神和鬼怪的存在,不迷信学术权威,打击了谶纬迷信。王充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根本问题上,树立了唯物主义的鲜明旗帜。

41、部曲

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新莽末农民大起义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宾客的部曲化,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东汉时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由地主把青壮年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叫做“部曲”或“家兵”。他们的最初任务是“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后成为豪族地主镇压农民和进行割据的武装力量。

42、宦官袭爵

东汉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死。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安帝庶子刘保为帝(汉顺帝),孙程等人同时封侯。阳嘉四年(135年),顺帝又特别批准宦官可以收养养子,并允许宦官的养子可以承袭封爵,是为“宦官袭爵”。宦官袭爵是东汉宦官势力膨胀的结果,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43、董卓

东汉末期人物, 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拥兵自重,驻兵河东。为陇西豪强、凉州军人集团的首领。曾镇压羌人与黄巾起义。趁宫廷内乱,率兵入京后,废少帝,另立献帝刘协。他不仅专擅朝政,还纵容部下为非作歹,引起朝内外不满,杀害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后遭袁绍讨伐,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最终被吕布诛杀。

44、州牧出镇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为有效镇压黄巾军,遂赋予刺史民政和军政权利,称为州牧。刺史(州牧)遂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可全力镇压黄巾军,史称“州牧出镇”。但是,这一举措,却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

45、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夷陵之战后,蜀军已无力攻吴,吴也无力西进。辅政的诸葛亮致力于孙权结盟,共抗曹魏。三国鼎立的形势才最终稳定下来。

46、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三国时曹丕以魏代汉,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实行了这一套选官制度。延康元年(220年),颍川陈群建议,由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之职(后又增设州中正),负责察访散在各地的

本郡人士。中正官采择乡里舆论,综合家世才德,评人士优劣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反应出曹魏初期选择人才之权仍由中央掌管,力求压抑大族名士以“清议乡论”垄断选举的陋习。同时,也照顾了世家大族在舆论评定上强大的社会影响。故在实行之初,对人物才行尚有评及,唯才是举的精神仍有体现。魏晋之际,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之职多为世家大族把持,评品任务逐渐只看门第,不及才行,完全“计资定品”,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并为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47、山越

山越是中国汉代对在今天江苏、安徽南部及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山区生活的百越族人的称呼。其中有古代越族的后裔,也有亡命山中、逃避剥削的汉民。他们多由大族控制,组成“宗部”,据山险以自保。三国时,孙吴的扩张引起山越的反抗;孙吴统治者更需要山越人补充兵源,充实编户。孙权执政后,向山越大举进攻,绝大多数山越被驱赶出山。山越中精壮的被编入军队,充实了孙吴的国力;同时山越封闭落后的状态也被打破,客观上促进江南的民族融合和平原地区的经济开发。

48、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得以独揽魏国大权关键的一步。魏明帝死后,托幼于司马懿和曹爽,曹爽乘机独揽大权,司马懿选择以退为进,托病不出。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等人随魏帝曹芳出城祭扫明帝高平陵(洛阳城南)时,迅速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曹爽被罢职,旋即被杀。该政变即为“高平陵之变”。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魏,建立了西晋。

49、贾后干政

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后贾南凤既有政治野心,又阴险毒辣。元康元年(291年),她诛杀多位大臣,掌握了朝政,是为贾后干政。贾后干政催生了其后的“八王之乱”。

50、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杀干政的贾后,害辅政大臣张华。次年,废惠帝自立,引起多方声讨。至此,宗室方镇多卷入火并,卷入的主要八位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兴三年(305年),司马越毒死惠帝,另立惠帝之弟司马炽即帝位(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方告终。但是,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大大消耗了司马氏集团的元气,为西晋速忘准备了坟墓。

51、永嘉之乱

东汉时期开始有“五胡内迁”,西晋时期,中原王朝衰弱,内迁各族不满于被控制的地位,纷纷反抗,并开始建立政权。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继位的刘聪派遣王弥、刘曜等率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洛阳城被洗劫一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52、“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建立后,传统权力结构有所变化。司马睿东晋政权的建立中,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起到了关键作用,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时人语之:“王与马,共天下。”实际上是“王主马治”。这反映了东晋实际上是司马氏与门阀士族的联合专政,这主要是由构成东晋统治基础的各派政治势力的条件决定的。

53、竹林七贤

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马氏以“名教”卫道士身份实行高压政策,镇压异己。一批失意之士对此既不满又不敢公开反抗。他们以蔑视礼法的行为进行消极对抗,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名士。

54、元嘉之治

南朝刘宋文帝在位期间,大力整顿政治,吏治较为清明;又由于战争较少,社会安定,加之一系列措施,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小康局面,旧史赞为“元嘉之治”。

55、道安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兼通内(佛)外(儒玄)之学,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本无宗论,主世界以“无”为本,被称为本无宗的代表人物。先后在南北各地整理经典,制定寺规,著有注释佛经的专著《综理众经目录》。又派弟子去长江流域布道,极大促进了佛学在中国的传播。

56、寇谦之

北魏著名道士,自称在嵩山得见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受封“天师”,得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典。鼓吹“清整道教”,又号召道教徒应担负起辅佐太平真君统治中原的责任,十分符合统治者的胃口,所以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太平真君”也曾成为北魏的年号)。他继承葛洪改变变原始道教的宗旨,创立“新”道教,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和传播。

57、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降将侯景勾结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的萧正德叛梁。次年三月,破台城。五月,梁武帝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即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废简文帝,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旋又废。侯景自立,改国号为汉。承圣元年(552年),武帝七子、荆州刺史萧绎部下王僧辩自江州发兵,攻克芜湖,直指建康。侯景战败,东逃入海,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至此方告结束。侯景之乱给建康为中心的扬越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逐渐繁荣起来的江南,又到处破败不堪。

58、“五胡”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诸少数民族南迁,其中最主要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旧史称为“五胡”。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前赵、

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加之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一共有十六个,旧史称为“五胡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南方汉族发生矛盾,遂有反抗,亦以五胡为甚,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59、崔浩

崔浩(?-450年),字伯渊,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在明元、太武两朝几乎成为最高决策人物,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但随着北魏政权的日益封建化,守旧的鲜卑贵族越来越感到威胁。崔浩试图全面推行门阀制度,更触犯他们的利益。于是,找借口诛杀了崔浩,并诛连崔氏及诸姻亲大族。

60、府兵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由西魏宇文泰创建,历北周,至隋唐臻于鼎盛,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历时约200年。府兵最初的含义是军府之兵。西魏府兵,则是将鲜卑拓跋族旧分八部,成八军之制。府兵制度在西魏的创建实行,不仅保障了西魏的兵源,增强了军队的实力,后来,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也对消除民族隔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1、“三玄”

玄学是魏晋间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产物。魏晋之际玄学家的理论核心是“贵无”思想,他们把把《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作为论辩的主要经典,合称三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62、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西晋大臣、制图学家裴秀撰《禹贡地域图》时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二为"准望";三为"道里";四为"高下";五为"方邪";六为"迂直"。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3、《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汉晋间士大夫阶层遗闻逸事,尤多清谈家的言行,生动的勾画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富于史学和文学价值。

64、《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间著名学者刘勰所撰,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30篇,以骈文之体对西周以来的文章做系统的批评总结,体大而思精。

65、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陈垣、吕思勉、钱穆)。陈先生的研究,极为重视种族、家族、地域、文化等几大因素,往往从习见的史料出发,由小见大,提出并解答了许多前人认识所不能及的问题。陈寅恪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教史、边疆史、文学史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五四以后关于古史的辩论很热闹,但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研究却异常寂寞。1928年清华改旧制为大学,陈先生应聘为中文、历史、哲学系三教授,1931年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课。而这段历史的研究,似乎也从此在史学界逐渐兴旺起来。”

1949年前,研究范围包括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大家,或是直接受业于陈先生的学生,或多少受到陈先生学风的影响;由此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时至今日,诸多的中青年学者,其研究课题、研究路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多有在陈先生以及上述诸位先生基础上进行的。

66、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等。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界一致公认有两大家即“南唐北王”①。北王就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先生。

67、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年于长沙在市中心临近五一广场地带发现的一批古简,总数高达14万余枚,涉及纪年、职官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记录了三国东吴当时基层政权的日常活动,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官府的关系。这批吴简是研究孙吴基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之不足,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68、《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同时《三国志》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69、袁绍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为关东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为东汉末年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大的。建安四年、五年(199、200年),于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主力丧失殆尽,两年后,忧愤而死。

①注:南唐为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唐长孺先生

70、徽率与祖率

魏晋间数学家刘徽通过圆内接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直算到圆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得出圆周率为3.14,称徽率。

南朝宋、齐间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的精确数值在 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又用355/113(密率)和22/7(约率)表示圆周率。

二、问答题(3*20分)

1、春秋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霸政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应注意霸政兴起的深刻历史根源、经过和影响,尤其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贵族文化复兴运动和礼义观念的形成。

【历史根源】:一、周室东迁,引起共主衰微,王命不行,中原诸侯与王室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二、霸政领袖针对当时时代的弊病(平王有弑父之嫌,诸侯内乱而相互兼并,戎狄横行而内侵),提出了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等口号;三、源于周初实行的分封制的固有弊端,诸侯王自管财政,自拥武装,遂致强盛,不复听命于王室。

【经过】:春秋五霸迭兴。春秋霸政始于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齐国内政外交,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九合诸侯,最先成就霸业;宋襄公为霸业做出了一些努力,两次召集诸侯,于霸政的形成有助;春秋霸政完成于晋,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的是晋文公,他他推行改革措施使晋国富强,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赢得“尊王”之誉,又打败楚国,取得霸权;楚国素有称霸中原之心,至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又打败晋国,终成霸业;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是越王勾践,吴越争霸,最终越王勾践在经历失败之后,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在灭吴之后,勾践循夫差北上故辙,于徐大会诸侯,一时号称霸主。【影响】:1、文化上:促进了“诸夏观念”和“礼观念”的形成,促进和扩大了诸夏共同体的民族认同和融合,为后华夏民族的抟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同化边远外族,使之渐融于华夏诸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2、经济上: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在战争贡赋压迫下,土地不断向权贵势族集中,原来的公田或井田被破坏,农工商业得到很大程度而定发展,开启战国时期农战一体的军事集团化的国家形成;3、政治上:霸政成为变相的封建中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天子的地位,使得封建可以苟延残踹。加强了各国的联系,减少了相互兼并。开创了战国以下社会新局面。诸侯争霸的过程也是氏族贵族社会向家父长制的集权社会过渡,为专制皇权的产生培育了社会基础。

【贵族文化复兴运动】: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春秋时代,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及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春秋时期,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已抱开明之态度;国际间虽常相伐,但一般之趁势均重和平,守信义,道义礼信,在当时之社会地位甚至超于富强攻取之上,国家之外交态度亦文雅风流。《左传》所载春秋史,对士大夫贵族之私生活记载甚至多于国事,通过这些记载,可观当时的贵族阶级识解渊博、人格完备、嘉言懿行,而可资后代敬慕者,亦比比皆是。同时钱穆还指出,战国平民学术的兴起,实际也是对这种贵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礼仪观念的形成】:春秋霸政时期,代表新身份和新意义世界的有一组观念,礼为其中最重要的观念。礼观念的基本含义是以礼仪准则为政治的保障和个人品德修养的根据,这个观念在春秋时引起贵族人物自律和修身的热情。春秋贵族文化复兴为儒学产生做好了准备。孔子以礼乐文化教育人,是继承和改造了贵族文化。孔子思想的实质是把贵族文化带进新的社会,为新的平民社会提供了精神整合的基础。

2、秦汉之际是我国从封建政体向郡县制帝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梁漱溟先生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尤其是在汉武帝时代,这种变化更为急剧,荀悦称这一时期的制度文化构建,“规恢万世之业,安固后嗣之基”。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措施。

【秦统一后的政治文化措施】:1、采用“皇帝”的名号,制定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2、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3、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官制,中枢机构政务、军事和监察三权分立;

4、统一兵制;

5、统一法律制度,制定《秦律》;

6、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7、焚书坑儒。

【汉初的政治文化措施】:1、《罢兵赐复诏》;2、大封刘姓诸侯国;3、无为而治;4、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文化措施】:1、“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置刺史,加强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抑制地方豪强;3、加强加强皇帝本人对宰相为首的文官系统的控制,推行郎官制度,形成内朝外朝之分;4、改革选吏制度,推行察举、征召,并从博士弟子中选官;5、打击民间商业,建立国家对工商业的笼断体制集中财权;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大一统。6、外击匈奴,彰显武功。

【总论】:钱穆评价这段时期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3、王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有人说其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有人说其是一个工于权术的阴谋家,因立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评价。不过,我们应重点考察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思考其兴衰成败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基本内容】:附会《周礼》,托古改制。1、实行“王田”、“私属”制;2、禁止奴婢买卖;

3、五均赊贷及六筦,将大事业收归官营;

4、改革币制。

5、立司市、泉府,平和物价。【失败的原因】:1、改革的失误和激进,钱穆称之“失之太骤,无次第推行之计划”,“奉行不得其人”,“多于执不通情实处”;2、个人的失德与失信;3、自然灾害过于严重;4、士族势力的反对;5、吏制的混乱与腐败;

6、民众尚无此觉悟;

7、新法未立,旧法已毁,生计大乱;7、“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政治”,他拘泥理论,好求形式上的整齐,改革措施都是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用于现世,已经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

【影响】:钱穆认为“王莽失败后,变法禅贤的政治理论,从此消失,渐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至少是希望能如此。)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绝少注意到一般平民的生活。(后世对王莽的批评,全是沿着东汉王室之意见。)(吕思勉《中国通史》)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被奉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的一个大失败”,同时也是一个大转变。

4、东汉的政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外戚与宦官势力交替把持朝政的历史,其历史根源是什么?与此同时,民间士族集团的兴起和清流运动则是这一时期重要上升力量,对后来六朝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个政治集团上下两个方向的运动之间相互关系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根源】:外戚、宦官都可看做皇室的组成部分。外戚起于汉初,武帝“外朝中朝”形成时,外戚即成为中朝之代表。宦官参政,始于武帝晚年,光武帝实行郎官制度,宦官集团开始形成。自汉武帝时,开始裁抑丞相权力、强化君权,以“中书”或“尚书”为决策机构,光武帝时更进一步强化君权,扩大“尚书”机构,政归台阁。强化君权就意味着容易用人

唯亲,而对于皇帝来说,最亲者莫过于外戚、宦官。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也有其本身的原因:1、东汉政权代表的是豪强地主的利益,外戚即是上层豪强的代表;2、东汉皇室堕落,皇帝多年幼怯懦,构成外戚专权的另一条件;3、东汉伦理道德较前代加强,太后临朝多通过宦官,而重用外戚,使宦官、外戚得以接触到权力的中心;4、皇帝借重宦官夺权,最后还有了“宦官袭爵”的制度,或借助外戚、宦官某一方的力量来打击压制另一方面,但始终被一方面的力量控制着;5、宦官与下层豪强地主勾结。

【民间士族集团的兴起】:钱穆总结为:1、朝廷帝王极端提倡;2、民间儒业的发展;3、博士弟子员额的日益增添;4、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

【清流运动】:“清议”的兴起,是“士人在政治、社会上之表现”。东汉后期,宦官把持政权,排斥外戚,政治极度腐败,士人官僚集团与外戚联合,“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抨击宦官专权。清流运动的主体是太学生。这些活动对当权的宦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当时政治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钱穆称,“太学生与朝廷大臣声气相通,其言论意气,往往足以转移实际政治之推移”。

【相互关系】:钱穆说:“在东汉政治上占有地位的,一面是代表‘王室’的外戚和宦官;另一面则是代表‘政府’的新兴士族。”外戚与宦官政治,实质是皇权私人化,皇帝在文官系统之外,又设立私人亲信集团来掌握权要。这一制度始于西汉武帝,至东汉中期以后变成政治毒瘤。皇权私人化与官僚集团专业分工的理性原则相矛盾,而西汉独尊儒术以后儒生成为官员主体,这些人有一套“圣人之学”的经典理论对抗皇权私人化。这种对抗的苗头在西汉后期已经出现,东汉以降,士族势力形成,以士族力量为中心的清议运动把儒生官员、太学生、部分地方精英动员起来,与皇帝支持的宦官政治发生激烈冲突。士族和儒家官员标榜节操,相互联络,激扬风气,他们的目标是彻底剥夺宦官权力,还他们仆役身份,实际上是否定皇帝权力的私人性。

5、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格局、民族关系、人口迁移、社会结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政治格局】:深层的分裂局面。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区域的经济、文化、学术乃至心理,也逐渐“区域”色彩浓厚,“区域”独立趋势加强。区域意识的强化与区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值得指出的还有,哪怕在同一政权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地方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民族关系】:复杂的民族关系。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曲折艰难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区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等等,复杂异常。

【人口迁移】: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

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且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他们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境况往往悲惨,胡族统治者强制迁移他们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而随着政权的兴亡更替、时局的动荡混乱,此被强制迁移的人口,又被不同的统治者屡次迁移,所以能够长期定居下来的移民其实数量有限。以人口迁徙对东晋南朝的影响为例:从实质上讲,东晋南朝特别是其中的东晋、宋、齐、梁,是移民政权,其皇统无一不在北方;极大地丰富了南方文化的内涵,迅速地提升了南方文化的层次;促成了各类地方志书与异物志、风土记等等的迅猛涌现,导致了“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文风转变,影响到了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学术演变的分途异向;有力地甚至超常地促进了诸多相关区域的经济开发;以南迁人口为主组成的军事力量,在东晋南朝的防御外敌、北伐西征以及内部争斗中,都发挥了主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上百万甚至达到两三百万的东晋南朝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生产与生活方式、观念信仰与风俗习惯之脱北入南或变北为南,是不以个体意识或家族意识为转移的无法逆转的过程。

【社会结构】:特殊的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可以称之为该时期社会结构的四大特征。其中,以宗法性与等级性为内核的门阀世族成为统治阶层。西晋以至东晋,门阀世族的统治不断强化;及南朝以降,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虽有所下落,社会地位仍很巩固。与此相联系,该时期世族寒门界限森严,而随着世族的衰落,寒门地位逐渐上升,南朝帝王大抵出身二等乃至寒门军功地主即是明证。

【典章制度】:变动的典章制度,体现出过渡时代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中国制度史的研究表明,汉制与唐制有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自然

【思想文化】:儒学不再独尊独盛,玄学成为流行思潮,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各具风貌,文学地位上扬,史学受到重视,诸子地位下降,佛教中国化,道教官方化,儒玄佛道之间交互影响(北方相对传统)。

【经济】:南方六朝加速开发,这首先表现在长江下游,并向西(长江中游)、向南(岭南)推进。

6、运用十六国北朝史上的例证,说明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最好的例证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推行的汉化政策。南北朝时期,五胡兴衰,拓跋坐大。最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但是完成北方统一之后,与以往君临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样,面临着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政权能否得到巩固的问题。经过十六国时期百余年的动荡,内嵌各族冯建华的历史潮流和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拖把政权内残存的落后制度、习俗之间,不时产生摩擦与冲突。于是太和年间,冯太后与孝文帝先后主持,展开了著名的改革运动-太和改制。

孝文帝希望加强与中原地区士族地主的联合,将封建化改革引向深入。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次年就展开全面的汉化运动。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使官制制度逐渐的汉化;禁胡服汉语,命令将服饰改以汉人衣冠之制;改姓氏、定族姓,倡导鲜、汉贵族通婚;改革礼乐、刑法等典章制度,多采用汉制。

太和改制是北朝历史上的大事,它是拓跋封建化和北魏建立以来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是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之间斗争和融合成果的总结。经过一番深入的改革,落

后的拓跋征服者反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汉族同化。

这也正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汉族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1)十六国中,后赵石勒,前燕慕容(皇光)等许多政权任用汉谋士,倡导文教,弘扬儒学,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封建文化。其中尤以前秦苻坚任用王猛为最,苻坚优待士族,尊崇儒学,巩固政治,王猛崇尚法治,整顿吏治,大力改革,前秦迅速强盛。(此点可省略)(2)北史上,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发起改革,革新吏治,实行班禄,实施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后又迁都洛阳,改革官制,禁胡服胡语,改姓氏,定族姓,倡通婚,改革礼乐刑法等典章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政策,落后的鲜卑征服者被汉文明同化。

7、如何理解东晋门阀政治向南朝皇权政治的过渡。

门阀制度指的是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

东晋初建时,门阀士族的势力足与皇权并立、平行,甚至超越皇权,这种现象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前后百年许,实际上是司马氏与王氏以及后来的庾氏、桓氏、谢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共天下”,这种格局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相互利用和暂时的力量平衡。当轴士族控制皇权,操纵政柄,在一定时期内其统治居然比较稳定,朝廷政变极少出现。但是从秦汉以来传统的政治体制说来,国家权力结构的这种变化,毕竟是不正常的,不能长久维持。

淝水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凋零,王朝腐朽,东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的尖锐,虽然孝武帝做了很多伸张皇权的努力,但终归失败。最终东晋的门阀制度为南朝皇权政治所替代,南朝皇帝恢复了绝对权威,可以驾驭士族,门阀士族仍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已经不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了,历史终于又回到了专制皇权的轨道

所以可以说,门阀政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政治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它来自于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这种过渡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政治体制的回流。

东晋门阀政治可用一句话概括,即“王与马共天下”,所谓门阀政治,是皇族和望族共掌朝政。东晋后期,望族之间相互争斗,实力有所削弱。政治和军事地位下降,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转投文化领域。而出生寒门的士人逐渐掌权,打压了名门望族的势力,完成了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的过渡。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2014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中国通史: 1五经及其意义 2夏商周断代工程 3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特点 4五代以前的王位更替大多是以禅让的形式完成的,而五代以后则主要是以武力争夺实现的,试分析其原因。 5一条鞭法。 先秦社会历史文化 1郭店竹简的概况及对先秦史的意义,为什么一出土就成为热点? 2,谈谈你对文明起源的看法 3,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4。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 1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2《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 3科举制与唐代文学

1.What’s your name? 2.Does your name have any special meaning? 3.Where were you come from? 4.What kind of landscape surrounds your hometown? 5.What is the climate like in your hometown? 6.What is people’s favorite food in your region? 7.What do you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8.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 main festivals celebrated? 9.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customs of your hometown. 10.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XXX? 11.What place in XXX do you like best?Why? 12.Which is the best place you’ve been to China? 13.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you will face? 14.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15.When will you get married? 16.Wha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a post-graduate take? 17.What difficulties do your parents have concerning their old age? 18.Which kind of professor do you like best? 19.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to you?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make friend with? 20.What is your major? 21.How do you like your major? 22.When and where did you graduate?What qualifications have you obtained? 23.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you were at university? 24.What is the best university in your opinion? 25.Could you sum up your own study habits in a few points? 26.Do you think the subjects you are studying today are relevant to present-day society?Why? 27.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28.What are your job prospects? 29.If you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your subject,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 30.What are your spare time interests? 31.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32.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What are the rules? 33.What kind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34.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enjoy? 35.Where have you been traveling to?Which place interested you most? 36.Do you enjoy traveling?If yes.Where and why?

南大计算机基础第2次作业100分

作业名称:计算机基础第2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学员成绩:100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在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网络中,连入网络的一台计算机的角色(客户机或服务器)是由()决定的. A、计算机的硬件性能 B、计算机的地理位置 C、使用计算机的用户 D、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一组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的物理内存中存储时,所采用的存储方式称为数据的(). A、物理结构 B、存储结构 C、逻辑结构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抽象地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称为数据的( ). A、存储结构 B、层次结构 C、物理结构 D、逻辑结构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能将用一种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功能等价的目标语言程序的程序是( ). A、汇编程序 B、解释程序 C、编译程序 D、连接程序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普通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中运行应用程序时必须有一个平台,该平台是( ). A、BIOS B、操作系统 C、语言处理系统 D、数据库管理系统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以下关于图形用户界面中窗口与任务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窗口可以属于多个任务 B、一个任务对应至少一个窗口 C、活动窗口所对应的任务是前台任务 D、非活动窗口所对应的任务是后台任务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链表是采用链接结构表示和存储具有()关系的一组数据. A、线性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考点整理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专-第二次作业3

当多个程序共享内存资源而内存不够用时,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程序将把内存与何种资源结合起来管理,提供一个容量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虚拟存储器”? ?A、高速缓冲存储器 ?B、脱机缓冲存储器 ?C、物理外存储器 ?D、离线后备存储器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一组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的物理内存中存储时,所采用的存储方式称为数据的(). ?A、物理结构 ?B、存储结构 ?C、逻辑结构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能将用一种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功能等价的目标语言程序的程序是( ). ?A、汇编程序 ?B、解释程序

?C、编译程序 ?D、连接程序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普通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中运行应用程序时必须有一个平台,该平台是( ). ?A、BIOS ?B、操作系统 ?C、语言处理系统 ?D、数据库管理系统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以下关于图形用户界面中窗口与任务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窗口可以属于多个任务 ?B、一个任务对应至少一个窗口 ?C、活动窗口所对应的任务是前台任务 ?D、非活动窗口所对应的任务是后台任务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同时打开多个窗口 ?B、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 ?C、不能同时执行多种任务 ?D、可以在断电后保存内存中的信息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算法和程序的区别在于:程序不一定能满足下面哪一种特征? ?A、每一个运算有确切定义 ?B、具有0个或多个输入量 ?C、至少产生一个输出量(包括状态的改变) ?D、在执行了有穷步的运算后终止(有穷性)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链表是采用链接结构表示和存储具有()关系的一组数据.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南京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南京大学2017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专升本 哲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中国通史(上下)、儒家思想研究、道家思想研究、道教史专题、西方哲学史、佛教文献学与文献导读、佛教研究方法、科技思想史、佛教管理学、唯识学研究、天台宗研究、华严宗研究、净土宗研究、南传和北传佛教比较研究、现代逻辑、禅宗文献概论、毕业论文等。 考古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通史、考古学通论、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古代及近代建筑、古代陶瓷器、古代及近现代书画鉴定、古代玉器鉴定、宗教文物、古代青铜器、古漆木器、古籍版本、钱币学、珠宝金银器鉴定、毕业论文等。 广告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写作、广告设计、新媒体广告、市场营销学、美学、广告心理学、广告法律法规、广告媒介实务、品牌形象策划、市场调研与统计、毕业论文等。 英语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商务英语阅读、英语视听、基础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实用英译汉、实用汉译英、商务英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等。 新闻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文化学、基础写作、新媒体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受众研究、中外新闻史、深度报道、媒介经营与管理、广播电视概论、名记者名作品研究、新闻心理学、都市报研究、毕业论文等。 数字媒体技术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动画原理与游戏设计、Internet技术、计算机结构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广告学基础、传播学、可视化程序设计、音美技术基础、Photoshop与3Dmax、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工程数学、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实用软件(MATLAB)、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近代电子学实验、现代音响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毕业论文等。

2016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之前看过论坛里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帖,对最开始毫无头绪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南大梦,也希望自己对一心想进入南大文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复习效率. 一、关于考研的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南大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谈,因为每个人的初衷不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它一定要强大到支撑你从一开始走到最后。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喜欢就是喜欢了,没有理由。如果能说出来,要么是说服自己要么是说服别人的。 为什么选南大,是因为想去南京。在收集信息时南大的历史,人文精神吸引了我。当然,中途也被一些道听途说差点放弃。现在想来都是一些很小白的东西,比如我可不可以跨专业,可不可以跨地区,等等。一句话——只要你有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你就可以报南大。关于歧视,很多学校多有,南大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他是我所能了解到的在公平方面做得最好的了。如果有人说南大歧视,那么它“歧视”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自身。 (二)考试科目 公共课不必说了。现在很多人对专业课考什么还不太清楚。南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以上专业初试题目都是一样的。专业一是文学卷,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专业二是语言学卷,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三)试卷结构 专业一:十个名解(50分)——古代文学3个,现当代3个,世界文学2个,文艺学2个 论述题六选四(100分)——古代文学2题,现当代各1题,世界文学1题,文艺学1题 专业二:古代汉语(40分)——名解四个(20分),文选翻译(20分) 现代汉语(40分)——貌似都是一些简答题,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 语言学纲要(20分)——两个简答各10分 论文写作(50分)——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二选一 二、考研专业书目 (一)基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大计算机基础第一次作业

首页?>?课程作业 作业名称计算机基础第1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 通过分数60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有这样一个8位编码,如果把它看作原码它代表十进制整数-1,如果把它看作补码它代表十进制整数-127,这个8位编码是( ). C、00000001 D、01111111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使用8个二进制位来表示整数的编码时,十进制整数-88对应的原码和补码分别是( ). ? ? ? ?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用8位补码表示有符号整数时,十进制整数-128的补码用十六进制表示是( ). A、FFH B、80H C、A0H D、7FH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用8位补码表示有符号整数时,十进制整数12的补码用十六进制表示是( ). A、0CH B、12H C、74H D、F4H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大多数计算机采用ASCII码作为字符编码,ASCII码是指(). A、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交换码 B、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C、国标汉字信息编码 D、统一码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存储容量为1MB的存储器中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是( )字节. A、1048576 B、1000000 C、1024 D、1000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由两个1和六个0组成的8位补码可以表示的最小整数是( ). A、-1 B、-127 C、-128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商法学主要参考文献

《商法学》课程参考文献 兰州商学院 二○○七年四月

《商法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外国译著 1.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百科全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3.董安生译:《英法商法典》,法律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杜景林等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8.《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二、论文集 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2.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1辑,第2辑; 3.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4.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5.中国商法年刊,第123卷; 三、专著、教材类 (一)商法学专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 1.张国键著:《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出版; 2.李玉泉、何绍军主编:《中国商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苏惠祥主编:《中国商法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徐学鹿主编:《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版社,1998年出版; 6.黎燕主编:《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雷兴虎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李黎明、于颖主编:《商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赵万一主编:《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马洪主编:《商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赵旭东主编:《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官欣荣主编:《商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施天涛:《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商法总论专著、教材 1.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徐学鹿主编:《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任先行、周林彬著《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试卷二)

- - -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卷二) 一、填空共26题(共计26分) 第1题(1.0分)题号:1738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_【1】. 第2题(1.0分)题号:1739 Pentium处理器中的一个16位带符号整数,如果它的十六进制表示是(FFF0)16,那么它的实际数值是________(十进制表示)【1】. 第3题(1.0分)题号:1724 未来新型计算机系统有光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__________ 【1】. 第4题(1.0分)题号:1728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物理器件是__________【1】. 第5题(1.0分)题号:1821 打印精度是打印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它用每英寸多少点来表示,其英文缩写是_【1】 第6题(1.0分)题号:1746 存地址为20BH单元的前面第8个单元的地址为________【1】. 第7题(1.0分)题号:1822 从使用技术的角度考虑,激光打印机是激光技术与________【1】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第8题(1.0分)题号:1795 指令是一种用二进制数表示的命令语言,多数指令由两部分组成:_【1】与操作数. 第9题(1.0分)题号:1748 40×40点阵的一个汉字,其字形码占________【1】字节,若为24×24点阵的汉字,其字形码占________【2】字节. 第10题(1.0分)题号:1790 PC机的CPU在运行BIOS中的自举程序时需要首先从____________【1】中读取访问外存储器顺序的信息. 第11题(1.0分)题号:1787 目前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上配备的大多是_______________【1】显示器. 第12题(1.0分)题号:1606 程序设计语言分成三类,它们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1】. 第13题(1.0分)题号:1621 对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围完成的操作系统被称为【1 第14题(1.0分)题号:1612 软件系统分为:【1】软件和【2】软件. 第15题(1.0分)题号:1620 操作系统具有【1】、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功能. 第16题(1.0分)题号:1624 在windows中,分配CPU时间的基本单位是【1】. 第17题(1.0分)题号:1660 以太网中的节点相互通信时,通常使用【1】地址来指出收、发双方是哪两个节点. 第18题(1.0分)题号:1713 在浏览器中,默认的协议是【1】. 第19题(1.0分)题号:1632

2017-2018年马原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整理 考试时间:2018年1月9日9:00-11:00 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 概念:(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