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解析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解析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解析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解析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 20克以内明显, 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 其对血压影响, 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 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 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有曰 :黄芪治萎 , 四两起步 (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 3克 , 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 , 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 用量极小 (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 我的经验是用 3-6克。白术——常用量 6-10克能健脾止泻, 大剂量用至 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 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 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 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

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 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 4克 ,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

9~12克 ,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 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 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 方中川芎常重用 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 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 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 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 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 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 有效量在 30g 以上,最多可用至 45g ,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 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 15克桑叶 45克, 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 3两 (90克见功 , 必与参附搭配 .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 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 6~9克, 《中草药手册》多为 15克, 少数达 30克, 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 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 40~50克, 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 , 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 , 通常剂量为每日 30克 (30克是基本 , 配干姜以防伤胃 , 而治疗糖尿病酮症 , 每日剂量多达 120克 , 降糖迅速 .

益母草调经用 10-15克 , 据朱良春观察, 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 30~45克尚不见效, 须加至 60~75克, 始奏明显之效。 90~ 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 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 60-90g 。

萆薢、土茯苓:30g 以上消除蛋白尿。沙参:30g 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薏米:30g 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 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 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 以上补气不助火, 降压效果好, 30g 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

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 A 、 C ,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 可止泻, 9~15g 可泻下; , 两许 --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 --癫狂其脉实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 , 治疗肝炎, 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 认为30g 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 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 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 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 100g 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 -轻量 -阳虚 2~3枚 -重量 -祛风湿、止痛 --《伤寒论》 (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 12克。制附子 120-300克水煎 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

燥热之弊

蝉蜕常用量为 5~6g , 治破伤风时需用 25~ 30g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 30g ;小剂量 6g 降逆和胃,中剂量 15g 化痰开结,大剂量 30~60g(宜用姜半夏 30g ,生姜 30g 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 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 21枚 (约为 25g 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

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 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 可开

胃 ,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 , 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 常用剂量为 6~ 15g, 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 60~120g 。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

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 , 剂量是: 10g:10g , 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 常见尿量增多, 有利尿之作用 , 剂量是: 18g: 6g ;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 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 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 30g , 当归 6g 组成, 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 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 当归的用量仅 3g 。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 当归的用量竟达 60g , 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 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 24g ,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 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

可用至 15g 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 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

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 3~9g 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

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 , 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 3克, 最多不超过 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 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 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

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 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 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 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 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 用量一

般都超过 30克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9克, 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 其每日用量达到 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 5~8.33倍。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 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 3~9克, 川芎为

3~9克, 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 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 57.68克, 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

30~45克。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 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 3~9克, 当用于脱证时, 其用量高达 30克以上。

附 :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超大剂量应用, 剂量超出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 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支持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

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尚未反馈用于临

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度。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 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 3克,最多不超过 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 用量常常超大, 有时用至 30

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 相反, 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 而用常用剂量, 显然是杯水车薪, 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

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

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 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

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 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

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 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 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麻黄少用通阳消徵 , 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 用量不少于 9g ; 独用剂量15~50g。麻黄的用量一般是 2~9g, 小儿多用炙麻黄, 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 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 9g 渐加至 15g ,(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 20~25g,最多用至30g ,生石膏相应增加到 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 25g 至 45g (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 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鸦胆子缓下 1.5-3克 , 攻下 5-9克 .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 , 而大量则作用相反 , 汉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 , 大量尿量反减少桂枝在桂枝汤中用 9g ,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 5g , 则取其温通阳气, 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少用可养血, 稍多则活血, 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 , 多用则破血。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 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

和血, 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 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黄精:小剂量 10~20g补五脏,大剂量 30~40g有镇静作用。

黄连、龙胆草用 1~2g 能健胃 , 增进食欲 ,3~ 6g 可燥湿泻火解毒 , 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 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 , 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厚朴多用则破气, 少用则通阳 --叶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决明子 3~6g 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 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 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鸡内金粉 3 g, 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 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 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苦参 5~8g 有利尿消肿作用 , 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 , 并有平喘止咳作用 , 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 10~15g 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 30~60g, 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 用一至二两, 必能发汗, 且发汗之力甚柔和, 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 彻底微汗, 翌晨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

马兜铃常用量能止咳,用量 15g 时可致呕吐, 30g 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 60g 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麦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 “ 生” 取其“ 生发” 之意,量在30g 以下;

炒麦芽回乳, “ 炒” 取其“ 炒枯” 之意, 量在 60g 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 量 60 -120g(120克效果最好。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

60g 。

胖大海 1~4枚, 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12~ 15枚有通便之功, 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 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牵牛子少用可泻下通便, 祛除肠中积滞, 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

肉苁蓉 6~12 g, 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 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 滑而不寒, 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

升麻少用(6g 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 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 g, 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 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芍药 ---赤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

30-60g ,也可用 90g 以上, 有凉血活血, 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芍药 ---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 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岳美中医话集》 ,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芍药、甘草--大剂量 --呃逆 -- 上海 --姜春华

桑白皮 6~9g 有退热作用, 10~12g 有祛痰镇咳之功, 15g-20克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 ,1日 2次 , 主治肺心病 ,5~10g 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 ,12~15g, 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 , 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 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 治疗冠心病 ; 6~10g 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 (神经官能症 ;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山楂 6g祛瘀力强 ;9~12g 温通力强 , 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15~30g 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三棱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9克, 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 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 5~8.33倍

生地大剂量 --类风湿 -- 上海 --姜春华

熟地凡下焦虚损, 大便滑泻, 服他药不效者,

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常用量为 5~10g ,急救固脱时用至 25~30g ;

威灵仙:新病 10~15g,久病 30~100g。

五味子大剂量,约 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 ---刘祯

吉 ,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 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 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乌贼骨、瓦楞子 --大剂量 --胃溃疡剧痛

豨莶草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 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小蓟大剂量 --降血压 -- 上海 --姜春华

夏枯草常用剂量上限是 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 用量一般都超过 30克;

元胡少用止痛 , 多用安神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30 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 45~90 克。洋金花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 0.3~0.6 克,每日用量不超过 1.5 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 20 克。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10~15 g 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 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枳壳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15~ 30 g 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

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炙甘草 1~2g 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 温肾养心,30g 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枳实常用量为 5~10g 行气开胸化痰,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 60~

100g 以升阳举陷;知母大剂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华泽泻治眩晕非 30 克不为功。 6~10g 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如柴胡与白芍为 6 克比 9 克,

人参与白术为 10 克比 9 克,桑叶,薄荷,牛蒡子为 9 克、6 克、6 克。对前人的经验,师古而不泥古,将其放至实践中检验和改进,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黄连、吴茱萸 6:1 的比例,而张珍玉先生发现 6: 4 效果更佳,遂改进使用。此外,先生还善于利用药量比例的变化改变处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与枳壳,咳喘必用,若以 6 克比 4 克或 5 克,则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以上浮宣肺为主;而 6 克比 6 克,则重在调和痰液,使之易出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必记中药用法用量

中药服用方法及剂量中药服用方法及剂量 细辛外用1~3g石膏内服15~60g 牛黄内服0.2~0.5g青黛散剂或作丸服1.5~3g 山豆根煎汤或磨汁服或含漱3~6g土茯苓煎服15~60g 熊胆内服丸散剂1~2.5g芦荟丸散剂1~2g 鸦胆子疟疾10~15粒,治痢10~30粒番泻叶缓下1.5~3g攻下5~9g 甘遂丸散剂每次0.5~1g巴豆丸散剂0.1~0.3g 京大戟煎服1.5~3g,散剂1g红大戟煎服1.5~3g,散剂1g 牵牛子煎服3~9g,散剂1.5~3g芫花煎服1.5~3g,散剂0.6g 威灵仙治骨鲠30g雷公藤煎服3~9g,研粉0.5~1g 香加皮煎服3~6g金钱草30~60g煎服,鲜者加倍 灯芯草煎服1~3g肉桂2~5g煎服,1~2个冲服或丸散剂;沉香研末、磨汁服1~1.5g青木香煎服3~10g,散剂1~2g 山楂煎服30g鸡内金研末服每次1.5~3g 麦芽煎服30~120g谷芽大剂量煎服30g 使君子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小于20粒苦楝皮6~15g煎服 槟榔煎服6~15g,绦虫姜片虫60~120g贯众煎服9~15g 南瓜子口服60~120g雷丸研粉或丸剂5~7g 鹤芽草研粉30~50g仙鹤草大剂量30~60g 白茅根30~60g鲜品藕节大剂量30g,鲜品30~60g 益母草大剂量30g西红花1~3g煎服 血竭丸散剂1~1.5g干漆醋淬细沫入丸散剂0.06~0.1g 礞石煎服6~9g,丸散剂1.5~3g朱砂研末、丸散剂0.3~1g 磁石煎服9~30g,丸散剂1~3g琥珀研末冲服1.5~3g 石决明15~30g煎服代赭石煎服9~30g 羚羊角兑服1~3g,磨汁或锉服0.3~0.5g全蝎煎服2~5g,研末吞服0.6~1g 蜈蚣煎服1~3g,研末吞服0.6~1g麝香丸散剂0.06~0.1g 冰片丸散剂0.15~0.3g苏合香丸散剂0.3~1g 安息香丸散剂0.3~1.5人参煎服5~9g,大剂量15~30g 山药煎服9~30g甘草3~9g煎服 西洋参3~6g兑服大枣3~12枚,或9~30g 太子参9~30g煎服白扁豆9~20g煎服 蜂蜜冲服,或丸剂、膏剂15~30g鹿茸1~3g冲服 益智仁煎服3~6g蛤蚧煎服6~9g,冲服1~2g,浸酒1~2对;紫河车研末装胶囊1~3g或丸散剂海马研末1~1.5g 何首乌煎服9~30g白芍煎服5~9g 阿胶5~9g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烊化南沙参9~15g煎服,鲜品15~30g 麦冬9~15g煎服石斛6~15g煎服,鲜品15~30g 罂粟壳煎服3~6g常山煎服5~9g 瓜蒂煎服2~5g,入丸散剂0.3~1g雄黄丸散剂0.05~1g 轻粉丸散剂或胶囊0.1~0.2g明矾丸散剂0.6~1.5g 斑蝥丸散剂0.03~0.06g蟾蜍丸散剂0.015~0.03g 马钱子丸散剂0.3~0.9g儿茶丸散剂或包煎1~3g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邵忠民 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6-12g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微苦辛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归肺、心、胃经。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苦、甘,大寒。归肝、胃经。10-30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苦,寒。归肺经。6-10g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胃、肾经。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归心肺胃肾经。10-15g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6-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归肝、心经。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6-12g 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归肺,肝、肾经。6-15g 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硫磺:酸、温、有毒。1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克。外用适量。3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 、制川乌:辛热、有毒。2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克,外用适量。3用法用量:内服1— 、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3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4脾泄冷痢,吐利厥逆,心腹冷痛,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克,外用适量。用法用量:内服3---15 、吴茱萸:辛,苦温,有毒。5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克,外用适量。用法用量:内服1—5 、细辛:辛、温,有小毒。6易引起中毒。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功能主治: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克,外用适量。—1克,入丸散用法用量:内服1—30.5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8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克4.52.4 用法用量:—— 、冰片:辛、苦、凉9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分。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雷公藤:苦、大毒。10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word 编辑版. )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60 。(30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选方::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1: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2)(: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调擦患处。3)( 、蟾蜍:辛、凉,有毒。11归经:入阳明经。入心、肝、脾、肺四经。功用主治: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克——31只。丸、散0.9用法与用量: 、朱砂:甘、寒,有毒。12归经:心经。解毒功用主治:安神、定惊、明目、 克0.5用法与用量:0.1—— 有毒13雄黄:辛温 大肠经,胃。归经:肝功用主治:解毒。杀虫外用适量,研末敷?1克,入丸,散用。用法用量:内服0.05~~~0宜忌: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黄药子:苦,寒。有毒14.归经:肺肝经 功用主治: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5~15克。研末敷,1~2 用法用量:煎服,末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96285.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知识分享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4.5 ~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2010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比划)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 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 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 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1.5-3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 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6-12g;甘草2-10g,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 用;甘遂0.5-1.5g,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艾叶3-9g;石韦6-12g;石决明6-20g,先煎;石菖蒲3-10g;石斛6-12g;石榴皮3-9g;石膏15-60g,先煎;龙胆3-6g;龙眼肉9-15g;北豆根3-9g;北沙参5-12g,不宜与藜芦同用;生姜3-10g;仙茅3-10g;仙鹤草6-12g;白及6-15g,研末吞服3-6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白术6-12g;白头翁9-15g;白芍6-15g,不宜与藜芦同用;白芷3-10g;白附子3-6g,孕妇慎用;白茅根9-30g;白矾0.6-1.5g;白果5-10g;白屈菜9-18g;白前3-10g;白扁豆9-15g;白蔹5-10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白鲜皮5-10g;白薇5-10g;瓜蒌、瓜蒌子9-15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瓜蒌皮6-10g,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冬瓜皮9-30g;冬虫夏草3-9g;玄明粉3-9g,冲服;玄参9-15g,不宜与藜芦同用;半边莲9-15g;半枝莲15-30g;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9g,不宜与乌头类使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同用;丝瓜络5-12g。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知识讲解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4.5 ~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中成药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炎琥宁注射液 适应症;适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规格:10ml,200mg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40-80mg,一日1-2次。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稀释后滴注。一日0.16g-0.4g,一日1-2次。 禁忌症: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配伍禁忌: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剂的药物配伍。药物名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适应症: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 规格:50ml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次100ml-200ml,或遵医嘱,儿童及老年患者应遵医嘱。禁忌症: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配伍禁忌: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 药品名称:丹红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疏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证见:胸痛,胸闷,心悸,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 规格:10ml,20ml。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注射,一次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注射,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2次;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 禁忌症:1.对本品过敏者或者严重不良反应病史禁用。 2.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药品名称:注射用丹参(冻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脉。用于胸痹血瘀证,症见:胸部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或有心悸;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每支400mg。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临用前先用适量注射用水,生理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溶解,再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一次一支,一日一次,或遵医嘱。 药品名称:银杏达莫注射液 适应症: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血栓血塞性疾病。 规格:10ml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一次10-2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500ml 中,一日2次。 药品名称:注射用七叶皂苷钠

毒性中药饮片按麻醉药品管理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xx县中医医院 毒性中药饮片、按xx 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管理制度毒性中药饮片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或死亡的药材。毒性中药管理的品种为: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雄黄、水银、红粉、轻粉、白降丹、生马钱子、生草乌、雪上一枝蒿、生川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巴豆、生千金子、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天仙子、洋金花、闹羊花、斑蝥、青娘子、红娘子、蟾酥等28种。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为罂粟壳。 这些饮片必须限定剂量或限定方法使用,用法用量不当或使用未经炮制的生品,极易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使用时必须按规定严格管理。 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 2.毒性饮片专柜专账专人管理,逐方销存,定期检查账物相符情况,做到日清月结。 3.含有毒性饮片的处方单独存放,保存2年备查。 4、毒性药材设专库储存,双人双锁保管,并有良好的防盗设施。毒性药材库要有明显的标志,无关人员严禁入内。 库房应符合国家消防安全规定,并经有关部门验收。 5、毒性药材验收储存保管时,检查药材与采购计划单是否一致,其包装是否完好,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完整、清楚,包装上是否有明显的国家规定标志。并逐件称量其净重,与供货合同相符后,方可办理入库。 6、定期组织库保管员及有关人员学习关于毒性药材的贮存、管理及人员操作防护知识,确保万无一失。合格入库后,按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规格、不同批号分类分区定臵码放于洁净的垫板上。需阴凉保存的挥发性物料存放于阴凉库,温度不得超过20℃,湿度不得过75%,作好库房的温湿度观察和记录工作和定期养护工作。 1/ 1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与其她药共煎。?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30—60)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选方: (1):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 (2):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 (3):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调擦患处。? 11、蟾蜍:辛、凉,有毒。 归经:入阳明经。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用主治: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用法与用量:1只。丸、散0、9——3克? 12、朱砂: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用主治:安神、定惊、明目、解毒 用法与用量:0、1——0、5克13??雄黄:辛温有毒?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解毒。杀虫?用法用量:内服0、05~~~0?1克,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