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通过对已有的全部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在反思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来的哲学学说,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概括为:

1)自然界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

2)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3)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互动的一般规律

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学、科学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因此,研究自然辩证法必须采用:

1)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2)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3)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包含的科学内容: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反思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的一般规律。因此,它的科学内容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

3)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总之,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凝固的、已最终完成的学科,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必然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正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提高科技工作者理论思维能力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架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

4)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其学习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着重领会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力求把这些原理、观点、方法和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兴趣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重视原典和经典的研读

4)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

总之,自然辨证作为一门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学科,其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死板、僵硬的套路。每个学习者都可以由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和兴趣爱好出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不同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将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例题:

1、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学习过后有何好处?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18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材料,这就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基础。

近代科学革命促使整个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自然科学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科学”逐步转变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一个又一个缺口。

首先是康德的“星云说”,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

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二个缺口,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低层渐变的理论。

紧接着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

2)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

础”。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焦耳和赫尔姆霍兹等,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联系和转化规律,为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上述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三大发现,使机械、形而上学自然观得以成立的那些前提条件土崩瓦解了,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从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比鸩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资本论》的写作,再到后期伴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通信,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益探索,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准备了丰富的理论材料,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自然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领域的理论成果,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虽然直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自然辨证法》一书仍未能完成、出版,但恩格斯留下的10篇论文、169篇札记和片段及2个计划草案仍然体现了应有的价值——由这些内容构筑的《自然辩证法》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正是确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确定了自然界历史整体的演化历程和方向,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分析了一系列自然观的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有层次的无限物质结构,是在量上和质上都不灭的运动物质,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类只能按客观规律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概括为: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是物质实在,是客观世界。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也就是说“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绝对的,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B、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

3)运动的规律性

自然界每一个领域的现象、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都有他们相对巩固和持久的东西,这种巩固和持久的特性就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A. 规律是恒有的。自然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B. 规律是历史的。自然规律是恒有的,但我们对某一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也随着条件的变更逐渐成为历史的认识,真正永恒的规律只能在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

4)规律的可认识性

世界及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可认识性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A、规律是客观的。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是实物本身所具有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规律具有稳定性与重复性。因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所以是稳定的。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C、规律具有普遍性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1)有机整体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形成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

2)自然价值论。人不是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自然界具有与人平等的内在价值,不是只有对人的工具价值。

所谓自然界的价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工具价值或外在价值,也就是自然界中的每一存在物对人和其他生命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能够满足人和其他存在物生存的工具、手段。二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中的每一存在,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都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1)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变化在整体中都可能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而且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2)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

人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而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人类所及一切自然领域都有人活动的印记。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有组织的活动控制自然,发展科学,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3)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有条件的方面,就是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否则,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生产力超过自然生产力,即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超过自然界承受能力的原因。但从根本上将,还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无视自然界的内存限度,过度信任主体能动性而酿成的苦果。所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

1)重树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概念

2)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因为任何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会阻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的要点是:

1)发展应该是全面的

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唉良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2)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保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5)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前提例题:

1、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上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社会发展应与环境,生态协调这一重大课题。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进

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球性规划,这次大会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理论推向实践。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与要点

可持续发展观的完整内涵应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强调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既要体现未来的代际平等,又要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要点主要包括:1.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在良好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2.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高质量、可持续的;

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撑体系,保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

5.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前提。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与生存、发展压力,要求对全球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实行彻底变革,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与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事业中,承担应用的经济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的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以体现。同时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和原则立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世界的一项特殊贡献。《中国21世纪的议程》的编制与实施,代表了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树立了中国政府关切全球环境的形象,更在于使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会对世界产生

深远的影响。

四、科学问题、科研选题

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选择和分析科学问题是展开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衡量科研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学始于问题,并不意味着否认在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之前要有一个先行学习过程。一般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作为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理性认识的经验前提,但不能因此说,它就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这是因为,科学问题的产生虽然与观察事实有关,但是如果但村观察记录了某种现象,而没有从中引出科学问题,那么这种现象,即使是从未见到过的现象,也会如过眼云烟,萧然而逝,不会把人引向真正的科学研究。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解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1)疑问项,是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

2)解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科学问题的特征:

1)科学问题的历史性

只有依据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水平,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脱离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则很可能是无意义的,不能成为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的发展性。

同一问题,在不同理论背景下内涵深度是不同的,而且是发展的。

3)科学问题的可解性

科学问题必须是可解的,即有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方向,没有求解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尽管还是问题,但不会成为科学问题。

4)科学问题的可变异性

不尽科学问题的应答域是可变的,而且科学问题本身也是可变的,从而可以引出另一个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科研选题的步骤

1)文献调研,科学分析

在选题开始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工作,进行文献调研。选题调研中要保持清醒的批判头脑,科学分析他人的工作,博采各家之长。

2)提出选题,初步论证

调研后经过分析、筛选,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还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例如:1.建立模型初步计算,或设计一些必要的实验,若有备选课题应将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2.估计所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是否属于学科理论或生产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考察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其他因素如经费来源、科研力量,实验设备条件等

3)评议和确定课题

在初步论证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然后经过评议,选出最佳课题。在评议和确定课题时,可以提出“三问”:问专家、问同伴、问自己

问专家:了解在该研究领域中,最有意义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难题都是什么?问同伴:请教那些正在做研究工作的人,向他们说明自己正准备研究什么问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问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最可能作出贡献的独特背景知识和经验到底是什么?整理出以上“三问”,并将之交集,就能够较好地抓住研究方向和重点。

综上所述,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实践发展的需要,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实际推动作用的课题.。

2)创造性原则

决定的课题必须是有创造性,要是别人没提出,没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课题,这是科研价值的体现。

3)科学性原则

决定的课题必须有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课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越丰富,课题的科学性越强。

4)可行性原则

必须根据现实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获取预期的科研成

果。

上述选题原则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别。需要性原则规定者科研的根本方向,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内在根据,创造性原则反映了科研的本质特征,可行性原则是解决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时既要自觉遵循这些原则,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做到正确选题。

科学事实: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科学文献上的科学事实多是这种含义。

科学事实发现的理论

1)古典经验主义的“纯观察说”

代表人物:培根、洛克

认为科学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反应活动,不受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认为观察和感觉是等同的,观察过程就是人们对客体的感觉过程。局限性:把观察过程等同于纯粹的生理反应过程,而看不到科学观察更重要的一面,即科学观察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有其复杂的认识论机制

2)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说”

将科学语言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观察语言对不同的理论保持中立,而理论必须而且只能从观察语言中获得经验内容,在未获得经验内容之前,它们是没有意义的。

局限性: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观察语言与理论预言关系的看法是与科学实践相悖的。它这种关于观察过程和观察语言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保持中立的基本观点,早已被科学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它完全忽略了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对观察活动的深刻影响

3)历史主义的“理论负荷论”

认为科学观察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只是对物象“刺激”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理论的影响和支配,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不存在“纯粹的中性”观察。

三点重要解释:1、把观察的物理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

2、理论作用于观察

3、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并非后加的,而是与观察者接收刺激而发生物理反应同时进行的,物理反应与理论影响是同时融成一体的

“理论负荷论”能说明科学认识中的许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观察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作用,阐明了观察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因而是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观察作为一种主体放映客体的认识活动,观察陈述的经验事实取决于观察对象本身的可观性质和观察主体中的理论结构。每一观察主体都会因其理论结构

的不同而导致观察同一客体时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但是,在肯定“观察渗透理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即观察中主体与客体时存在相互关系的,而不仅仅是观察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作用。

例题:

1、科研选题案例分析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我本科选择的课题是《6-bit实时延时数字移相器的设计》,而确定这个课题,也是经历了一个选题确定的过程。

首先,科学选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其一、需要性原则,就是科研选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其二、创造性原则,就是所选课题要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银南问题,并从预期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三、科学性原则,就是选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根据,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其四、可行性原则,就是课题要与研究者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选题的时候要自觉遵循这些原则,又要结合实际,才能做得正确选题。对本科论文的要求,需要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有弱化,但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是要符合的。我的本科论文也是在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的。

我的本科论文选题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等原则后,也要经过了一些基本步骤。第一步、文献调研,科学分析。在选题开始时,我查阅了所选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论文,了解了目前移相器的一些应用场合以及移相器的各种工作原理和具体的电路实现方法,并且分析了其他人已设计好的移相器的优缺点,博采各家之才,为后面的工作打开思路和做好铺垫。

第二步、提出选题,初步论证。在第一步的调研后,知道数字移相器是相阵控雷达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了雷达的性能,对数字移相器的研究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也符合一定科学需求。同时课题中采用最新的移相器设计方法,即实时延时,在同类型行业中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这也对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同时进行可行性分析,初步确定所选课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实现,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实例6-bit实时延时数字移相器的设计,根据电路设计的流程,要先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这实验室有相应的仿真工具并有学长学姐和导师的指导;然后是给加工厂进行生产,该项目是与校外企业联合研究的,经费也就不成问题了;最后的成品测试,实验室都有全套的仪器供使用,可以很好的完成测试。

第三步、评议和确定课题。在初步认证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向自己导师和同学征询建议,选出可以实现的最佳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对研究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

修改,不断跟导师以及该领域的专家进行探讨,请教方案中的难点和疑点,让方案可行并具有一定创新性,最终确定了选题方案为《6-bit实时延时数字移相器的设计》和其具体实施方案。

五、创造性思维

概念界定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依据科学有效的原则,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题:

1、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创造性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知的领域进军,不断扩大着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和已经认识的东西,科学上每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增加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不断地创造着条件。

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已表明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造性思维活动及过程中的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 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最后,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中国,正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有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今天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反,若没有创造性的思维,人类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坐享其成,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实践活动的领域也非常狭小。

六、科学发展模式(各种模式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归纳主义的累进

代表人物:培根、洛克、穆勒等

认为,科学理论是经验事实的真命题,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越深入、越广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科学的发展表现出知识量上的递进、渐进的积累,而没有革命的、渐进的中断与质的飞跃。

认为,科学研究首先要从观察开始,在观察实验中广泛收集经验资料,然后运用归纳方法概括提升一般原理,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科学连续而平稳地发展。依照归纳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定律或理论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代表人物:波普尔

认为“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说,通过证伪,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不间断地革命。

证伪主义模式所包含的合理思想:

1)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时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强调从动态角度来揭示科学知识增长的机制,从而在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开了动态研究科学发展模式的先河。

2)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3)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敢于想象、大胆猜测,不要受就理论框架的约束,不断创新。

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在真理与谬误这对矛盾中,把可错性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分析,旨在强调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使人们以批判态度来对待现有的一切,这有助于克服思想僵化,促进科学进步。

证伪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1)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性

2)忽视了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

3)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时,却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4)强调猜想、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却忽略了逻辑思维在提出假说中的作用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演化

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是一个有组织、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所组成。

每个时代、每门科学并非仅有一种研究纲领存在,而是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纲领相互竞争。一个研究纲领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说后,能够对经验事实作出新的成功的预言,就是进化的,否则就是退化的。科学的发展就是进化的研究纲领通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

与波普尔模式相比,拉卡托斯研究纲领演化模式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更为切合。表现为:

1)把科学理论看作彼此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等组成的整体,认为经验反驳并不立即淘汰理论,而是先修改和调整保护带,克服了波普尔模式中关于理论一旦被经验证伪就把它抛弃的不足。

2)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先后连续性和继承性,认为只有继承旧纲领的全部合理的经验内容,并有新的预见,才能取代旧纲领。

3)科学纲领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即科学研究纲领由进化阶段转化为退化阶段,科学革命就是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较好地把握了进化与革命的统一。

局限性:仅以预见性大小作为检验科学理论进化和退化的标准,尚未认识到预见性大小的检验仍需要时间。

劳丹的研究传统进化

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科学的目的在于获得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进步就在于后续理论比前驱理论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劳丹认为科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所谓“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

经验问题指的是凡对自然界发生的许多奇异的现象和事件企图去解释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未解决的问题

2)已解决的问题

3)反常问题

在科学史上,不同理论都能说明类似的经验问题,但却发生了争论,这便是“概念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内在概念问题

2)外在概念问题

优缺点

劳丹的科学进步模式注意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和间断、科学革命中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但是他只是把科学看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认为科学并不提出真的甚至高度可能得理论,从而根本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撑功能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3)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

科学技术的民生保障功能

1)提高生活品质

2)强化医疗保健

3)优化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A、科学技术是人们战胜愚昧、抵御邪说的强大思想武器

B、科技进步升华了社会的道德观念

2)科学技术拓展了人类视野

A、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B、科技进步更新了人类的哲学观念

3)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改革

A、科技进步引发教育手段的变革

B、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内容的变革

C、科技进步促成教育观念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国际政治关系

A、科技成为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B、科技是决定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必要条件

2)科学技术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发展

A、科技革命为进步阶段提供强大的精神武器

B、科学技术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理念

C、科技发展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D、科技进步为国家、民族间的政治文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例题:

1、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1)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使人居环境恶化。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地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

2)当代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在其各自的领域里都与传统伦理道德发生冲突,并因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3)科学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一些国家由于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把高科

技运用于战争武器,对世界和平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2、产生科技负面效应的原因分析:

1、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这是产生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也是科学技术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3、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是产生科技负效应的本质根源。

3、应对科技负面效应提出的对策:

一)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和科学的技术法律体系。二)完善道德规范,提高人的素质。

三)科技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仍需要科技的发展来解决。

四)技术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加强合作。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人的行为。才能使自然、社会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之中,使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对"科学无禁区,科学家有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人们坚持“科学无禁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科学是一项探索未知领域的事业。既然是探索未知,就不应该也不可能知道所探索的结果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如果在探索之前就预定哪些东西可以研究,哪些内容不可以研究,则可能会人为阻止我们认识的道路。因此科学为了保证自己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就必须防止研究主体的“价值倾向性”,做到与“价值无涉”。“价值无涉论”充分注意了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价值立场的差异乃至冲突,看到了听任这种价值倾向性的随意介入必然会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造成损害,因而主张尊重事实,服从证据,不因个人好恶而影响科学研究。“价值无涉论”对于在科学领域中抵制主观随意性的侵蚀,保证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价值无涉论”在超然于人类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倾向以求真时,却否定了人类整体对科学的价值取向:“求善”,出现了一种“严于求真、疏于求善”的倾向。实际上,科学作为人类的事业,和其它任何事业一样,都应该服从一个基本的要求:保证人类的生存权,促进整个人类健康的发展。“求真”与“求善”应该融为一体。获得“真理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的目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的目的,“增益人类社会生活”才是科学的旨趣所在。科学家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科学发现,可能求真强于求善,但对于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创新,求善强于求真,甚至为了求善而暂时抛弃求真。这恰恰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应尽的责任。二次大战后,以爱因斯坦、奥本海默为代表的科学家曾发起了一个反对新的武器,反对使用核武器的和平运动。如今,当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者们使用包括各种智能机器在内的现代化武器系统对弱

小的南斯拉夫人民狂轰滥炸的时候,发明和制造这些武器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应唤起自己的良知,谴责和制止这种以强凌弱的行为,而不是去探究这些武器的精确度和杀伤力,把南斯拉夫人民和民用设施作为新武器试验场和标靶,因为这样做和当年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拿活人当实验品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科学无禁区”、“凡技术上能够做的都应当做”等观点得到普遍接受,所有其他的价值就被废弃,而科技发展将成为伦理学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起来的一切价值。如果说“多莉”羊还可以带给人类以方便的话,克隆人使人类感到的却是不寒而栗;当人不仅可以设计某个人的身体,而且有可能设计整个人类时,未来对我们来说是福是祸就很难讲了。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决定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技术发展--技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技术和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技术有其自然属性,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一旦社会选择了某种技术,它在某种程度上将受“技术命令”的支配。人对技术的后果会有一定的认识,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对技术的后果会有一定的认识,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对技术的后果常常并不完全了解,或者需要逐渐了解,人类对技术的控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在人类无法确定其后果或者是无法十分清楚地掌握其运动规律时,有的技术上的成果就不必去也不能去追求。

八、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伦理

生殖科隆与生命伦理

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和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形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克隆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另一类是以克隆人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

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区别:

1)目的不同。治疗性克隆的目的在于通过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出所需要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去治病救人,生殖性克隆的目的在于克隆出人类。

2)过程不同。治疗性克隆是在体外进行的而生殖性克隆则要求必须把克隆胚胎植入母体。

3)对胚胎的操作时间的界限要求不同。治疗性克隆要求不得超过胚胎发育的第14天,生殖性克隆则是一直到其出生为止。

4)结果不同。治疗性克隆所得到的是细胞、组织或器官,而生殖性克隆最终得到的是生理意义上完整的人。

原理相同: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卵细胞核置换,发展成为新的胚胎干细胞,新的肝细胞携带体细胞遗传物质。

生殖克隆即“克隆人”在宗教、伦理和科学三个层面上都面临着激烈的争议。宗教学家认为,不能容许克隆人,因为它剥夺了自然创造生命的权力;社会学家

认为克隆人无疑会给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因为它造成了人伦关系的混乱;科学家则认为,现在克隆技术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基因突变,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疾病。这些争议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克隆人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了改变,使人丧失了尊严

2)克隆人彻底搞乱了社会人伦关系

3)克隆技术若被一些科学狂人、仇视社会或毫无责任感的集团或个人滥用,还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

安乐死与生命价值

安乐死是指无痛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

由于安乐死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引发了社会、心理、经济、宗教情感、伦理等重大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矛盾(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矛盾)

生命神圣论者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应尽一切可能来维持人的生命,直至其生命的终结。安乐死是对人生命的放弃,不道德。

生命质量论者认为,对于那些生命无可挽回,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其生命质量是很低的,因而,在医药卫生资源有限,个人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与其挽救延长其生命,不如让其安乐地死去,从而节约家属开支以及有限的医药资源,并把它用到急需这些资源来恢复身体健康的病人身上,以保证和维持家属及他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安乐死是道德的。

2)情感与理性的矛盾

家属在是否同意安乐死的道德思考中,也面临着矛盾。从理性角度,同样是短期内达到死亡,与其让病人痛苦地苟延馋喘,不如让其痛快地死去。从情感的角度,实行安乐死,让病人更快地死去,则是亲属无法接受的。

3)现实与可能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一方面,实行安乐死是建立在痛苦病人的疾病无法治愈基础之上的,是优化死亡状态,解除病人痛苦,可以说是善。另一方面,医学技术总是向前发展的,患有绝症的病人虽然从理论上说不可治愈,但是只要没死就有治愈和恢复健康的可能,所以不能实施安乐死而应等到病人死亡成为既定事实,从这个观点看不道德。

网络引发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模式,它的特点是:

1)自主性,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再网络上发表看法。

3)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里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道德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一古希腊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1、早期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之初的米利都。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即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乃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主张“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 3、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都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近代科学的关联: 可以说,这个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代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都曾承认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7世纪科学兴起的“微粒说”、“原子论”与上述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分不开的。 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的思想路线,是近现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 原子论所内含的自然观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 二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思想根源 理论根据 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三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怎样?对此有何评价?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 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与个人观 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第一讲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 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 三、科学来源于哲学? ? ? 希腊时期罗马时期 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对上帝论的抛弃 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 一、自然的变迁 ⑴什么是自然 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 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

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 人有两种状态? ? ? 睡 死 , ? ? ? 相同点:躺,闭眼 不同点:醒,梦,呼吸 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 ②古希腊时期 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 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 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②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有教会人士提出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③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上帝的全知全能。 二、近代机械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 三、机械论自然观在现代的衰落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原子结构的发现量子力学。 四、辩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生态伦理学,地位平等,人与自然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每一存在的物质对整体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五、当代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人类索取的对象。 平等主体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应为其服务,若不能为其服务,则要调整或被取代。 第三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⑴问题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 ? ? 经济增长计划生育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 一、知识题复习提要 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 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 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 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 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 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 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 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 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 第一个条件保证,说明句对于被说明句的相关性。第二个条件排除了自身说明自身的情况。第三个条件可检验性,用意是排除一些非科学的说明,即求助于不能由观察、实验或其他经验数据所确证或否证的说明性因素的那些所谓的说明。 根据对于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考虑﹐Hempel提出了他的说明理论﹕经典的覆盖律模型(the covering law model)。按照Hempel﹐所有说明能够被归结在两种模型之下﹕演绎---规律模型(D-N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I-S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按照下列四个条件来表征﹕ 1. 说明是一个具有正确的(演绎的或归纳的)逻辑形式的论证;

自然辩证法考试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 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 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 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 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 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

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 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 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4)涨落。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