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人在和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和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和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实现人和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和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和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和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使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使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资本主义生产

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有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也有物理学上的(眼镜),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和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例如,近代化学中的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就是依赖实验手段改进和定量测量水平提高而完成的。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细胞理论和遗传学说上的争论,最后促使细胞学和遗传学理论上的突破。

(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和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和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技术发展的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动力的分析

第一,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并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宏观上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第三,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成各个组成阶段并且使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使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使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是说,科学成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而且不仅指科学不断变化、完善、发展等方面而言。科学的这种过程或科学的这种运动本身,可以看作积累过程的因素之一。”

3.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

第一,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无论其起源还是发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了不同领域技术的发展,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分别指向了当时人们所需要的知识传播、航行、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当今我国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各类民生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现实化各方面。

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和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缺乏相应手段的“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或现实的目的,而只是一种希望乃至是空想。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

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使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

——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简称“研究和设计”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它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基础研究、使用研究和设计研究。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和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100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和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和电磁学也实现了综合统一。恩格斯以将在电学和化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出现电化学的预言,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数并不多,但恩格斯却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他提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和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后来果然在电学和化学的接触点上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电化学。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中正确的成分,科学才能不断完善、发展、继续前进。但同时,只有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科学是人类的事业,每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是众多科学家集体合作辛勤探索的结果,科学家们合作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力学的建立,就是在继承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牛顿本人的综合和创新,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随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的进展,科学理论总会遇到不能适应不能解决的新课题,科学就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科学史上的拉瓦锡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达尔文进化论取代创世说和物种不变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都是科学创新的典范。

5、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

科研诚信隶属于科技伦理中科学伦理的范畴,是科研工作者应当遵守的伦理和道德规范。科学伦理是约束科技工作者科研行为的具体原则,是从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中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俗称的基本道德律令。近年来,我国学术腐败事件(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重复性研究等等)频发,利益的驱动、权力的介入、传媒的关注使科研工作者在从事探索、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伦理道德和利益的冲突。出现上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内部因素,包括关制度规范约束、学术积累不够,急于求成、传统教育方式束缚创新思维。而是外部因素,包括“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评价体系问题、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不合理。

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迫在眉睫,否则势必损害我国科技界、学术界的声誉,破

坏我国自主创新环境,阻碍科技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想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科研工作者就必须坚守科学诚信。具体如:

在确定科研选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

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停止研究活动。

在科学研究和使用活动中,科研人员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

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

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②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和批判。

1)净化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200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倡议发起的《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出台,一致提出“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之风,警惕和反对学霸作风,反对不属实的署名和侵占他人成果等”。

(2)组建诚信管理机构,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机构的建立仅是硬件,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软件,那么诚信建设这台电脑吐王只是躯壳,无法运作。因此,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3)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引导科研发展的正确方向

科学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4)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发挥惩戒作用

科研人员在选择是否诚信时,事先也作了成本——收益分析,因此从经济学角度考虑遏制学术腐败问题,首先应提高学术高腐败行为的机会成本,即提高目前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类似于公务员制度中的“高薪养廉”,同时加大腐败惩罚的力度,以及提高查处频率,从而降低其从事腐败活动的概率。

(5)建立公正、科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制度

建立和完善课题申请、科研资源配置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力求申请过程有章可循、客观公正,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的机率。

6、结合你自己的专业性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发展价值选择的主要决定力量。近代以来的科技发

展对人类以及人类的生活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科技工作者务必要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坚守科技伦理。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从事科技活动时,我们应当做到以下:

在确定自动化科研选题和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

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自动化产品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我们应当尽快停止研究和设计活动。

在自动化设计或实验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实验结果,不造假,

不剽窃,保证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虚假。

应该按照自动化行业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技活动中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应该坚持真理,勇于改正,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加以抵制批判。

应该无私地为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1)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科学认识的发展都是通过问题展开的,而如何才能提出有创新性切合重点的问题,则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侧面,科学思维是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必要手段。(2)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这就说明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学习是构建一个合理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存在着普遍联系和差别。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其整体性,而且知识结构还要有其有序性。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有自信、乐观、认真、勤奋、乐群、坚强、执着、开拓等。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枯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新问题的过程,科学研究可以说在一个未知的领域不断开创新的道路的过程,前路的未知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交互要求,都加大了科技研究者工作的难度,而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是驱使科技工作者不气馁不放弃的唯一动力。

总之,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认真扎实的搞科研,争取在自己所学领域有所成绩。

7、论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并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

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1.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要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3.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

2.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和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和经济结合,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

3.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和投资。

(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过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积极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

(2)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交往方式②学习方式③娱乐方式④休闲方式⑤消费方式

(3)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①古代经验科学形成的直观思维方式②近代科学革命和机械思维方法③十九世纪的科技发展和辩证思维方法④现代科技发展和系统、创造、开放的思维方式

(4)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①物质文明②精神文明③社会文明④政治文明(5)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影响

①人的个性解放②人和自然的统一③人和社会的统一④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消极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带来价值观的混乱

20世纪末,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基因重组工程获得重大突破(80年代)、人体基因关联图谱被绘出(1996),克隆羊的成功(1997)等。而当这些科技还末用于人类之时,就已经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2)科学技术导致人的异化现象

①宗教异化:宗教世界本是人间的世界的反映,现在反过来宗教统治人类世界。

②金钱异化:金钱本来是死的东西,是为人类服务的,现在倒过来把人统治住了,人类成了金钱的奴隶。。

③权力异化: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本来应当是为公众服务的。但在权力监督乏力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本性使然,一些人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生活腐败。

④技术异化: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3)科学技术导致“去技术”倾向

技术本身的发展,例如智能化提高,会造成劳动者的去技术化。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技术装备本身具有“高技术”特征,承担着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人只能是服从高技术设备的服务者和附庸,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动执行者。

机器越来越智能,人却越来越愚蠢。而这对人们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生产的发展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力,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许多人将无法就业。(4)科学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许多技术成就和工程都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取得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进步”是以生产更多产品为目的、以高效率为手段,因此,更多的产品制造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这无疑加大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们看到,几乎和一切技术进展相伴的都有其消极的副产品。化学工业的出现带来了化学污染,核工业带来了核污染,电子工业带来了电子污染和电磁污染。综上而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卷答案(精)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加工套类零件的定位基准是( D )。 A.端面 B.外圆 C.内孔 D.外圆或内孔 2. 磨刀、调刀、切屑、加油属于单位时间哪部分。( C ) A.基本 B.辅助 C.服务 D.休息 3. 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 B )来保证。 A.基准重合 B.互为基准 C.自为基础 D.基准统一 4. 平键连接中,传递转矩是依靠键与键槽的( C )。 A.上、下平面 B.两端面 C.两侧面 D.两侧面与底面 5. 常用的光整加工的方法中只能减少表面粗糙度的是( C )。 A.研磨 B.高光洁度磨削 C.超精加工 D.珩磨 6. 轴类零件加工时最常用的定位基准是( C )。 A.端面 B.外圆面 C.中心孔 D.端面和外圆面 7. 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A )。 A.精基准 B.粗基准 C.互为基准 D.自为基准 8. 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定位称为( B )。 A.完全定位 B.不完全定位 C.过定位 D.欠定位 9. 试指出下列刀具中,哪些刀具的制造误差不会直接影响加工精度( B )。 A.齿轮滚刀 B.外圆车刀 C.成形铣刀 D.键槽铣刀 10. 车削时,车刀刀尖运动轨迹若平行于工件轴线,则不为(C )。 A.车外圆 B.车螺纹 C.车圆锥面 D. 车孔 二、判断题(判断对错并改正。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铰孔可以提高孔的尺寸精度、减小孔表面粗糙度,还可以对原孔的偏斜进行修正。(错) 正确答案: 做不到对原孔的偏斜进行修正。 12. 所有零件在制定工艺过程时都应划分加工阶段。(错) 正确答案:看具体情况而定。 13. 钻出的孔一般应经扩孔或半精镗等半精加工,才能进行铰孔。(对) 14. 拉孔前工件须先制出预制孔。(对) 15. 不完全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没有满足加工精度要求。(错)正确答案: 满足加工精度要求。 16. 同种磨料制成的各种砂轮,其硬度相同。(错) 正确答案: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7. 单件、小批生产宜选用工序集中原则。(对)

土力学试卷及答案总结

土力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工程中常用_____________ 标准贯入试验试验来判别天然砂层的密实度。 2 .在土层中,通过土粒传递的粒间应力称为____________ 有效应力。 3. 土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性可以用 _________孔隙比____ 和____ 应力关系曲线(或e-p曲线)的 关系曲线来表示。 4 .地基的总沉降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______________ 次固结 ___ 沉降三者之和。 5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下限,一般可取地基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_ c。 6 . 土中的液态水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______ 两大类。 7 .砂土和粘性土的工程分类分别按_颗粒的粒径大小____________ 和_塑性指数__________ 进行。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建筑物基础作用于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 A ) A、基底压力 B、基底附加压力 C、基底净压力 D、附加压力 2. 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中,直接通过试验测定的是( B ) A、G s,w ,e B、G s,w, C、G s,,e D,w,e 3 ?地下水位长时间下降,会使(A ) A 、地基中原水位以下的自重应力增加 B 、地基中原水位以上的自重应力增加 C、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减小 D 、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大 4?室内压缩试验的排水条件为(B) A、单面排水 B 、双面排水C、不排水D先固结,后不排水 5 ?设条形基础的宽度B,沉降量S,若基底单位面积平均附加压力相同,则(A ) A、B大S大B 、B大S小C、B对S无影响 D 无法确定 6?土中一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破裂面与小主应力作用方向的夹角为( B )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总结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总结 2个星期的实训落幕了!在第1周里我们学会了使用:电容漏电流测量仪,元件参数测量仪,晶体管特性曲线测量仪。并且能检测出元件的好坏!在测量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和仪器的正确使用。第2周我们学的是控制器的流水线生产,其中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来料检验,工艺文件,电路基板生产组织与管理,SMT 组装工艺。在生产中要注意组员之间的配合,组员之间有疑问要相互探讨。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一>.来料检验: 1、按检验阶段分: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成品检验。 (1).来料检验 来料检验是电子企业对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外购件及外协件等购物料进行检验。是电子企业在采购物料进货后,由品质管理部门按照相应的标准、图纸、技术要求等进行检验或验证。 检验是对产品全项目或部分项目进行检验。 验证是对产品供货方提交的检验证明或检测报告进行查验。 来料检验是把好产品质量的第一关。一般采用抽检的检验方式。 (2).过程检验 过程检验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工序、或半成品、成品的检验,主要包括插件检验、焊接检验、单元电路板调试检验、整机组装后系统联调检验等。过程检验一般采取全检的检验方式。 (3).最终成品检验 最终成品检验是针对批次产品入库前的整体质量检验,是为确保经过生产全过程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判定批次产品的符合性,经检验确认合格的产品方可入库和出厂,是控制出厂产品质量的最后环节。一般入库采用全检,出库多采取抽检的方式。 2、按场所分:固定场所检验和巡检 (1).固定场所检验 固定场所检验是在生产现场的指定检验工位或检验部门的检测室进行检验,适合于测量仪器不便于移动或对检测的环境条件有要求的检验活动。 (2).巡检 巡检是由专职检验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到生产或操作现场进行检验。能够节省生产人员或检验人员传递样品的时间,也可以随时发现产品质量随生产时间变化的规律,便于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按检验方式分: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 (1).全数检验 全数检验是对所有产品100%进行逐个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被检的单件产品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全检的主要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不格合率。 主要缺点:检验费用比较高,还有可能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产品质量是由检验人员的检验筛选过程来控制的,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反而可以不承担责任,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地位。 (2).抽样检验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

百度文库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传动轴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实训任务:制定以下零件小批量试制的加工工艺规程 材料:45#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由实训题目可知,该轴是减速器的一个传动轴。传动轴与机构中的其他零件通过间隙配合相结合,具有传递力矩,转矩和扭矩等作用。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轴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结构呈阶梯状,属于阶梯轴,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及2个键槽。 (二)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两个Φ45r6的圆柱面μm; Φ55k7的圆柱面和Φ35h7的圆柱面Ra均为μm且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均与基准轴线同轴 ②Φ56左端面、Φ67右端面、Φ55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的Ra均为μm ;其中

Φ56左端面和Φ55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Φ67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 ③键槽16和10:IT9;侧面μ m ; ④材料40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毛坯的选择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 故综合考虑本设计实际情况,选用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一)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分析零件图可知,轴为阶梯轴,没有斜度,传动轴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最小端为35mm, 最大端为67mm),故选用棒料。从生产类型来看为小批量试制生产,因此综合考虑选用Φ75mm 的,长度为307mm的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选择次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又考虑到台阶轴的工艺特点,所以选择外圆端面为粗基准面。 ②精基准的选择:按照基准重合原则及加工要求,以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为基准,加工内孔时的定位基准为Φ35h7外圆中心。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 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 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③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 ④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孔等。 ⑤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右端面先加工,再以右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加工套类零件的定位基准是( D )。 A.端面 B.外圆 C.内孔 D.外圆或内孔 2. 磨刀、调刀、切屑、加油属于单位时间哪部分。( C ) A.基本 B.辅助 C.服务 D.休息 3. 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 B )来保证。 A.基准重合 B.互为基准 C.自为基础 D.基准统一 4. 平键连接中,传递转矩是依靠键与键槽的( C )。 A.上、下平面 B.两端面 C.两侧面 D.两侧面与底面 5. 常用的光整加工的方法中只能减少表面粗糙度的是( C )。 A.研磨 B.高光洁度磨削 C.超精加工 D.珩磨 6. 轴类零件加工时最常用的定位基准是( C )。 A.端面 B.外圆面 C.中心孔 D.端面和外圆面 7. 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A )。 A.精基准 B.粗基准 C.互为基准 D.自为基准 8. 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定位称为( B )。 A.完全定位 B.不完全定位 C.过定位 D.欠定位 9. 试指出下列刀具中,哪些刀具的制造误差不会直接影响加工精度( B )。 A.齿轮滚刀 B.外圆车刀 C.成形铣刀 D.键槽铣刀 10. 车削时,车刀刀尖运动轨迹若平行于工件轴线,则不为(C )。 A.车外圆 B.车螺纹 C.车圆锥面 D. 车孔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铰孔可以提高孔的尺寸精度、减小孔表面粗糙度,还可以对原孔的偏斜进 行修正。(错) 12. 所有零件在制定工艺过程时都应划分加工阶段。(错) 13. 钻出的孔一般应经扩孔或半精镗等半精加工,才能进行铰孔。(对) 14.拉孔前工件须先制出预制孔。(对) 15.不完全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没有满足加工精度要求。(错)

土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 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 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用于矩1/4. 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 A.β<φ 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Z(注:距的大小规定为( ) A.e≤ι/30 B.e≤ι/10 .e≤b/2 DC.e≤b/4 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10. ( ) 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 是.减小液化的可能性A B.减小冻胀.消除湿陷性 D .提高地基承载力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__。

工艺技术员培训阶段总结

工艺技术员培训阶段总结 1、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共组织六期。培训前,各技术员选题、备课、制作讲义课件。培训中,受训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交流和工作沟通。技术部领导、各车间分管技术员、工艺主任做评委,对授课点评打分;培训后,对培训情况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培训需求。 车间技术员内容得分 合成车间贾立元反应器岗位工艺知识93 精馏车间孙景阳水解工艺91.71 精馏车间窦洪亮单体精馏工序讲解91 合成车间王元陈单体合成车间生产工艺91 动力车间李焕宇1600#汽轮机站91 氯甲烷车间陈维常规脱吸与深脱吸生产工艺90.71 精馏车间刘胜芹精馏车间低沸转化工艺讲解90.3 氯甲烷车间王京2000A#焚烧84.13 氯甲烷车间赵瑞峰合成氯甲烷生产运行83.86 硅橡胶车间杨庆杨110胶的制备与应用83.71 动力车间杜兴明1200#制冷系统82.75 硅橡胶车间马永生含氢硅油生产工艺81.17 2、 存在不足 1.个别车间重视程度不够,对内容不把关,造成知识点分散,系统性、针对性不强; 2.课程设置力求流程的完整性,导致知识点讲解粗糙,内容浅显; 3.课程内容与自身工作关联小,可借鉴性不大; 4.缺少工艺事故讲解、工作经验的分享; 5.工艺技术员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6.各单位组织不到位,部分技术员因工作等原因出勤率低。 三、下步计划

经广泛调查、征集领导职工意见建议,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由车间统筹安排培训计划,要求内容系统、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求: (1)本车间流程要深入细致讲解; (2)开展“案例现身讲”活动,分享车间典型工艺事故、技改技措案例,讲授发现、分析、解决过程和办法,相互学习、借鉴、提高; (3)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的好方法、经验; (4)关联车间、前后工序相互联系及影响; (5)增加对已解决的技术难题解决思路方法的分享。 3. 开设“专家论坛”、“管理者讲堂”,公司各级专家、各单位生产主任授课,讲解生产管理经验; 4.培训常态化,培养技术员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训频次调整为每三周一次,每次授课4人,同时考核各单位参训出勤率及劳动纪律。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1.产品全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设计、加工、销售、使用、报废。 2.成形机理:去除加工、结合加工、变形加工。 3.机械产品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它既包括毛坯的制造,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涂装等主要劳动过程,还包括专用工具、夹具、量具、和辅具的制造、机器的包装、工件和成品的储存和运输、加工设备的维修,以及动力(电、压缩空气、液压等)供应等辅助劳动过程。 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是直接生产过程,其原意是指采用金属切削刀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5.如果在一个工序中需要对工件进行几次装夹,则每次装夹下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称为一个安装。 6.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7.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或移位)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变换加工位置,则把每一个加工位置上的安装内容称为工位。在一个安装中,可能只有一个工位,也可能需要几个工位。 8.工步: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位内容,称为一个工步。 9.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上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工步内容。 10.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零件进行机械加工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要有一个系统来支持,称之为机械制造工艺系统。一个系统是由物质分系统、能量分系统和信息分系统所组成。 11.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生产能力决定生产计划。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领。 12.生产批量: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13.生产批量的确定:市场需求及趋势分析;便于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产品的制造工作量;生产资金的投入;制造生产率和成本。 14. 装夹(安装):定位和夹紧。 定位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的过程,称为定位。 夹紧工件定位后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称为夹紧。 15.装夹的三种方法:夹具中夹紧,易保证精度,操作简便,效率高,大批大量生产;直接找正装夹,精度高,效率低,单件小批生产;划线找正装夹,精度效率均低,设备简单,适应性强,单件小批的复杂铸件或铸件精度较低的粗加工工序。 16. 六点定位原理:采用6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实现完全定位,称之为六点定位原理。 17. 完全定位:限制了6个自由度。不完全定位:仅限制了1-5个自由度。 18. 欠定位:约束点不足,欠定位是不允许的。过定位:一个自由度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点所限制。 19.定位分析方法:正向分析、逆向分析;总体分析、分件分析。 20.定位方案的设计:根据加工面的尺寸、形状和位置要求确定所需限制的自由度;在定位方案中,利用总体和分件法分析是否有过定位和欠定位,注意组合关系,若有过定位是否允许;从承受切削力、夹紧力、重力,以及为夹装方便、易于加工尺寸调整等角度考虑。21.设计基准:设计者在设计零件时,根据零件在装配结构中的装配关系和零件本身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确定标注尺寸(含角度)的起始位置,这些起始位置可以是点、线或面,称之为设计基准。

《机械制造工艺》试卷答案

A45 B20 C60 Mn D 合金钢 《机械制造工艺》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将班级姓名项目填写清楚。 2 ?答卷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不许用铅笔或红笔 。 3 ?本份试卷共5道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 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空白处,每空1.5分,共10题30分) 1.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一般是技术准备f ____ 毛坯制造 ___ f _______ 零件加工 ___ f 产品检验和装配产品检验f 机械。 2. 零件机械加工一般可分为粗加工、 _半粗_加工、 ________ 精加工—加工和光整 加工四个阶段。 3. 时间定额是完成某一 _产品 ______ 或_工序_所规定的时间。 4. 特种铸造是除砂型铸造以外的其他铸造方法的统称 ,如 金属型铸造_、 _压力铸造______ 、熔模铸造、离心铸造及连续铸造等。 6磨床切削加工中,加工精度可选 _ IT6-IT5 表面粗糙可达_ 0.8~0.2 um_________ 。 7、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指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制造工艺过程—和_操作方法 等的工艺文 件。 8.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 —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 精度三方面内容。 9?以加工表面的设计 _____ 基准作为定位称为基准重台原则,以同一个精基准定位加工大多 数(或全部)其它表面,称为基准 统一 _________ 原则。 10?毛抷的种类有:—铸件_、—型材一、焊接件、锻件、其他毛抷。 二、 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0题20分) 1 ?切削用量中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的是( B )0 A 切削速度 B 切削深度 C 进给量 D 切削宽度 2 ?积屑瘤容易在(A )切削时产生。 A 低速 B 中速 C 高速 D 超高速 3.工乙尺寸链是有环、 圭寸闭环、 组成环三种, 其中组成环分为:增环和(C A 封闭环 B 环 C 减环 D 增环 4.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是( A )钢,在高精度要求下选用轴承钢等材料。 5?外圆表面的加工顺序是:先加工大直径的外圆,然后加工小直径的外圆,以免 降低工件的(B )。 A 强度 B 刚度 C 硬度 D 韧性

土力学试卷(A卷及其答案)

《土力学》试卷(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确定各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颗粒分析试验,分为法和比重计法。 2、当砾类土或砂类土同时满足Cu≥5,Cc = 两个条件时,视为良好级配。 3、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常水头试验(砂土),(粘土)。 4、土坡分为和人工土坡。 5、地基破坏的形式有整体破坏、冲剪切破坏。 6、土压力的类型有: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7、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中可描述土体中孔隙被水充满的程度。 8、土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有管涌和。 9、土体的压缩系数被认为是由于土体中减小的结果。 10、根据粘性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可将地基最终沉降量分成三部分:瞬时沉降,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二、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物理性质指标可直接通过土工试验测定()。 A.孔隙比e B.孔隙率n C.饱和度S r D.土粒比重G s 2.在土工试验室中,通常用()测定土的密度 A.联合测定法B.环刀法C.比重计法D.击实仪 3.土的强度是特指土的() A.抗剪强度B.抗压强度C.抗拉强度 4.由建筑物荷载或其它外载在地基内产生的应力称为() A.自重应力B.附加应力C.基底压力D.基底附加压力 5.地基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A.增大B.减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孔隙体积减小 B.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土颗粒体积减小 C.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水和气体体积减小D.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 7浅基础的判断标准为() A.d≤b B.d=b C.d>b D.d≥b 8.土坡的稳定计算中其中瑞典圆弧法、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计算其滑裂面的形状为( ) A.直线 B.折线 C.圆弧 9.粘性土的状态有:() ①固态②半固态③可塑态④流态⑤气态 A.①②③④ B.①⑤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在土体应力计算中,当条形基础的长度和宽度之比L/b ∞时,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属于平面问题,但是实际工程中不存在这样的条形基础,根据研究当L/b为()是条形基础。 A.≤10 B.≥10 C.≤ 5 D.≥5 三、判断正误,用“√”或者“×”(每空1分,共10分) 1.粘土与砂土的分界粒径是1mm。() 2..级配良好的土,较粗颗粒间的孔隙被较细的颗粒所填充,因而土的密实度较好。() 3..常水头试验适用于透水性较强的粗粒土。() 4.在同一类土中,土的级配良好的土,易于压实,反之,则不易于压实。()5.管涌常发生在砂砾土中。() 6.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液限。() 7. 土压力的类型有:静止土压力、水压力、挡土墙压力。() 8.土粒的比重在数值上等于土的密度。() 9.孔隙率为空隙体积占颗粒体积的百分比。() 10.压缩系数是表征土压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e—p曲线愈陡,压缩系数就愈大,则压缩性就愈高。() 四、解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何谓土的级配?土的级配曲线是怎样绘制的?

工艺培训总结

篇一:工艺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工艺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工艺管理是企业重要的基础管理,是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保证。遵守工艺纪律,执行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工艺标准,对于本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现将本次学习有关工艺管理内容总结如下: 工艺管理工作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工艺管理、产品生产工艺准备管理和制造过程工艺管理三大类。而综合性工艺管理包含1.编制工艺发展规划2.编制工艺改造计划3.编制生产布局计划4.组织制定、贯彻工艺标准和工艺管理制度5.组织开展工艺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活动6.开展工艺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及工艺信息管理7.开展工艺技术研究与创新。产品生产工艺管理准备工作包括1.产品结构性审查2.设计工艺方案3.设计工艺路线4.设计工艺规程和其他工艺文件5.工艺优化和工艺评审6.编制工艺定额7.设计制造工艺装备 8.进行工艺验证9.进行工艺总结10.进行工艺整顿。1-6条和第8条在工艺管理导则3-8章会详细介绍。制造过程工艺管理包含1.科学分析产品零部件工艺流程2.监督和指导工艺文件的正确性3.及时发现工艺设计上的问题及时纠正4.确定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点,进行工序质量验证5.生产现场工艺管理 目前国内机械企业工艺工作的现状: 1.重产品开发,轻工艺的思想还相当严重和普遍; 2 .工艺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失调; 3 .忽视工艺基础; 4 .政策对工艺工作缺乏应有的公正; 产品的质量需要质量部门来控制,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需要工艺部门才能完成。企业如何才能做好工艺管理呢? 1.必须从思想上强化工艺意识,企业必须认识工艺工作在企业的作用和地位,带头宣传工艺工作的重要性,像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那样狠抓工艺管理。其次要在企业进行强制性以工艺工作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把操作事项、工艺纪律教育作为工人上岗前必须的培训内容,让青年工人上岗第一天就知道自己的岗位责任是什么,贯彻工艺规程和遵守工艺纪律才有了群众基础。 2.工艺水平能否上去,关键要有一个实力较强的工艺队伍,目前企业这支工艺队伍较小,应引进工艺人员壮大队伍。 3.工艺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工艺规程的编制是较容易做到的,但贯彻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实践证明,许多企业在整顿工艺管理或企业各种验收时,都曾突击了一阵子,但过后能持之以恒的却很少。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组织保证。所以要专门成立机构或责成某部门来实施工艺监督的职能,使工艺管理和工艺纪律真正落到实处。在现阶段比较容易行得通的办法是,由质检部门负责,责成质检人员对各自捡验对象的操作工人进行工艺监督,发现操作工人有违反工艺规程现象,立即制止,以防止废品的发生,质检人员这样做起到了事前预防的作用。以上是本人的一点学习体会,有不妥之处,请领导指正。谢谢!篇二:专业技术培训总结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总结 二○一二年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在区人事局的领导下,在局党组的重视及各系列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下,完成了年度内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了党组议事日程,每年讨论一次,总结上年工作,提出下年培训意见。在局党组统一领导下,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主管人事

机械制造工艺学总结

机 械 制 造 工 艺 学 学 习 报 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3机械本2 姓名:黄宇 学号:20130130815

机械制造过程是机械产品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之间各相互关联的劳动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毛坯制造、零件机械加工、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油漆包装等主要生产过程,也包括专用夹具和专用量具制造、加工设备维修、动力供应(电力供应、压缩空气、液压动力以及蒸汽压力的供给等)。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相互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机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涂装等。其中与原材料变为成品直接有关的过程,称为直接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而与原材料变为产品间接有关的过程,如生产准备、运输、保管、机床与工艺装备的维修等,称为辅助生产过程。 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制造工艺,包括零件加工和装配两方面,其指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达到高生产率、经济型。课程的研究重点是工艺过程,同样也包括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工艺是使各种原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为机械制造工艺 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单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几何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纹理方向表面缺陷。表面材料力学的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层金属的冷作硬化、表面层金属金相组织变化。冷作硬化:机械加工中因切削力产生的塑性变形使表层金属硬度和强度提高的现象。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准备(包括技术准备)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生产计划、调度,工人的操作、质量检查等的依据 3.新建或扩建车间,其原始依据也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 (1)可靠地保证零件图样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 (2)必须能满足生产纲领要求 (3)在满足技术要求和生产纲领要求前提下,一般要求工艺成本 最低 (4)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学习我对我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工件的装夹与夹具的基础、机械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模具与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还有刀具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模具制造工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典型的刀具磨损过程分为初期磨损、正常磨损和急剧磨损阶段。2.精加工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遵循如下原则:统一基准、基准重合、互为基准和自为基准等原则。 3.在切削加工中,用于描述切削机理的指标是切削层及切削层参数,切削层参数包括切削层公称厚度 hD 、切削层公称宽度bD 和切削面积,其中切削面积=hD × bD。 4.积屑瘤很不稳定,时生时灭,在粗加工时产生积屑瘤有一定好处,在精加工时必须避免积屑瘤的产生。 5、工件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先粗后精、先主后次穿插进行、先基面后其它、先面后孔。 6、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的总和,称为作业时间。 7、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__ 切削速度 _、___背吃刀量和_ 进给量 __。 8、根据力的三要素,工件夹紧力的确定就是确定夹紧力的大小、_方向_ ______和作用点。 9、刀具的正常磨损有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前后刀面同时磨损。 10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内容称为安装。 11、工件通常采用的三种定位方法是直接找正法、划线找正法和夹具定位的方法。 12、主偏角是指过主切削刃上选定点,在基面内测量的_ 主切削刃和假定进给方向的夹角。 13、砂轮的的特性由磨粒、结合剂、粒度、硬度、组织五方面要素决定。 14、所谓基准就是工件上用来确定其它点线面的位置的那些__点___、__线___、____面__, 一般用中心线、对称线或平面来做基准。 15.切削运动包括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其中主运动运动是切削运动中速度最高,消耗功率最大的运动。 16.最常用的刀具切削部分的材料是高速钢、硬质合金,其中硬度高的是硬质合金,制造工艺性好的是高速钢。 17.工件定位时被限制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能满足工件加工技术要求的定位形式称为不完全定位。 18. 工件以一面两孔定位时,常采用一个支承板,一个圆柱销和一个削边销作为定位元件限制工件的自由度,该定位方式共限制了工件的 6 个自由度,其中削边销限制了工件一个自由度。 19.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土力学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二、是非题(每题 1 分) 1.附加应力大小只与计算点深度有关,而与基础尺寸无关。(×)2.完全饱和土体,含水量w=100%(×) 3.固结度是一个反映土体固结特性的指标,决定于土的性质和土层几何尺寸,不随时间变化。(×) 4.饱和土的固结主要是由于孔隙水的渗透排出,因此当固结完成时,孔隙水应力全部消散为零,孔隙中的水也全部排干了。(×)5.土的固结系数越大,则压缩量亦越大。(×) 6.击实功能(击数)愈大,土的最优含水率愈大。(×)7.当地下水位由地面以下某一深度上升到地面时地基承载力降低了。(√)8.根据达西定律,渗透系数愈高的土,需要愈大的水头梯度才能获得相同的渗流速度。(×) 9.三轴剪切的CU试验中,饱和的正常固结土将产生正的孔隙水应力,而饱和的强超固结土则可能产生负的孔隙水应力。(√)10.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得出的值为零(饱和粘土)。(√) 三、填空题(每题 3 分) 1 .土的结构一般有___单粒结构__、__蜂窝状结构__和___絮状结构__等三种,其中__絮状结构____结构是以面~边接触为主的。 2. 常水头渗透试验适用于_透水性强的无粘性土___土,变水头试验适用于__透水性差的粘性土_。 3. 在计算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时,应作用两点,一是计算点落在___角点___的一点垂线上,二是B始终指___宽度___方向基底的长度。 4.分析土坡稳定的瑞典条分法与毕肖甫法其共同点是__假设滑动面是圆弧面__、假定滑动体为刚体_,不同点是瑞典条分法不考虑条间力。 5. 地基的破坏一般有 整体剪切破坏 、 局部剪切破坏 和__冲剪破坏_等三种型式,而其中 整体剪切破坏 破坏过程将出现三个变形阶段。 四、问答及简述题(共30 分) 1. 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土的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土的压缩变形(或沉降),而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又会使土产生下沉呢?(10分) 一般情况下,地基是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沉积,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已经压缩稳定了。自重应力已经转变为有效应力了,这种情况下,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土体压缩。但如土体是新近沉积,自重应力还未完全转变未有效应力,则自重应力将产生压缩。

生产工艺流程总结

生产工艺流程总结 水泥生产工艺小结 水泥生产自诞生以来,历经了多次重大技术变革,从最早的立式窑到回转窑,从立波尔窑到悬浮预热窑,再到如今的预分解窑,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最新成就相结合,使水泥生产具有高效、优质、环保、大型化和自动化等现代化特征,从而把水泥工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水泥生产主要包括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至成品三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中又包含了许多工艺过程。比如生料制备中涉及到矿山开采、原料预均化及粉磨和生料的均化等过程;而熟料烧成系统中又涉及到旋风筒、连接管道、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五种主要工艺设备。本文主要通过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成品三个大方面对整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进行描述。 1 生料制备 矿山开采和原料预均化 任何产品的制备,原料的选取和制备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原料的品质会直接影响生产产品的质量。所以,在水泥生产中,原料选取即矿石开采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在矿石开采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勘探工作,切实掌握矿体的质

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需求,合理搭配,选择性开采,尽可能的缩小原料的化学成分波动,这同时也可为原料预均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959年,原料预均化技术首次应用于美国水泥工业。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具体是在原料堆放时,由堆料机连续地把进来的物料,按照一定的方式堆成尽可能多的相互平行、上下重叠、厚薄一致的料层,而在取料时,则通过选择与料堆方式相适应的取料机和取料方式,在垂直于料的方向上,同时切取所有料层,这样就在取料的同时完成了物料的混合均化,起到预均化的目的。 预均化是在预均化堆场中进行的,预均化堆场按照功能又可以分为预均化堆场、预配料堆场和配料堆场三种类型。预均化堆场是将成分波动较大的单一品种物料石灰石、原煤等,以一定的堆取料方式在堆场内混合均化,使其出料成分均匀稳定;预配料堆场是将成分波动较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料,按照一定的配合比例进入堆场,经混合均匀,使其出料成分均匀,并基本符合下一步配料要求; 配料堆场是将全部品种的原料,按照配料要求,以一定的比例进入堆场,经过混合均化,在出料时达到成分均匀稳定,并且完全符合生料成分要求。 原料的粉磨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传动轴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实训任务:制定以下零件小批量试制的加工工艺规程 材料:45#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由实训题目可知,该轴是减速器的一个传动轴。传动轴与机构中的其他零件通过间隙配合相结合,具有传递力矩,转矩和扭矩等作用。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轴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结构呈阶梯状,属于阶梯轴,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及2个键槽。 (二)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两个Φ45r6的圆柱面Ra0.8μm; Φ55k7的圆柱面和Φ35h7的圆柱面Ra均为1.6μm且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均与基准轴线同轴 ②Φ56左端面、Φ67右端面、Φ55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的Ra均为6.3μm ;

其中Φ56左端面和Φ55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0.02mm。Φ67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0.05mm。 ③键槽16和10:IT9;侧面 Ra6.3 μ m ; ④材料40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毛坯的选择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 故综合考虑本设计实际情况,选用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一)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分析零件图可知,轴为阶梯轴,没有斜度,传动轴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最小端为 35mm, 最大端为67mm),故选用棒料。从生产类型来看为小批量试制生产,因此综合考虑选用Φ75mm 的,长度为307mm的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选择次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又考虑到台阶轴的工艺特点,所以选择外圆端面为粗基准面。 ②精基准的选择:按照基准重合原则及加工要求,以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为基准,加工内孔时的定位基准为Φ35h7外圆中心。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 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 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③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 ④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孔等。 ⑤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右端面先加工,再以右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及答案

一、是非题(10分) 1.只增加定位的刚度和稳定性的支承为可调支承。(×) 2.机械加工中,不完全定位是允许的,而欠定位则不允许。(√) 3.一面双销定位中,菱形销长轴方向应垂直于双销连心线。(√) 4.装配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完全互换法。(×) 5.车削细长轴时,工件外圆中间粗两头细,产生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工艺系统刚度差。 (√) 6.机床的热变形造成的零件加工误差属于随机性误差。(×) 7.机床的传动链误差是产生误差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 8.工序集中则使用的设备数量少,生产准备工作量小。(×) 9.工序余量是指加工、外圆时加工前后的直径差。(×) 10.工艺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辅助过程两个部分。(×) 二、填空(30分) 1.机械加工中,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 2.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调整法)、(修配法)。 3.加工精度包括(尺寸)、(形状)、(位置)三方面的容。 4.定位误差由两部分组成,其基准不重合误差是由(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造成的,它的大小等于(两基准间尺寸)的公差值。 5.圆偏心夹紧机构中,偏心轮的自锁条件是( e D) 20 ~ 14 ( ),其中各符号的意义是( D为圆偏 心盘的直径;e为偏心量)。 6.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分为(轴向跳动)、(径向跳动)、(角度摆动)。 7.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有(轨迹法)、(成型法)、(展成法)等几种。 8.机床导轨在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小。 9.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10.夹具对刀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刀具)对(工件)的正确位置。 1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 工作地点不变 )和工作是否连续完成。 三、解释概念(10分) 1.经济精度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即完好设备、适当夹具、必需刀具、一定的熟练工人,合理的工时定额下,某种加工方法所达到的公差等级和粗糙度。 2.工艺系统刚度 垂直加工面的切削力FY与刀刃相对加工面在法线方向上的相对变形位移Y之比为工艺系统刚度K, 即K= y F y 3.粗基准 未加工面为定位基面的定位基准。 4.原理误差 由于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或近似的刀具形状而产生的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