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二、如何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5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关键词句

1、看标题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表达作者的情感

2005年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看作者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3)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关注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三、看注释

2010·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何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四、看典型意象

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抓住关键词句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早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少年游·早行(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卒章显志——是古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2005·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 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一)看诗题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情语 (六)看手法 (七)看尾句 (八)看题干 (九)看题材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 2004《征人怨》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2007 鹧鸪天·送人 2008 登金陵凤凰台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2010 送魏二 2011 春日忆李白 2012 梦江南 2013 醉眠 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 再如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得题型,只要掌握解题技巧,拿高分不是问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评价主旨类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 (2)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张九龄的委婉蕴藉 李煜的细腻感人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贾岛的萧瑟悲愁 元稹的艳丽浅近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10485277.html,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作者:刘涛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11期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 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相关知识 2、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高考诗歌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含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修辞手法: 考点解读:古典诗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为古典诗歌增添了许多风采、情趣和内涵。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2、表达方式: 考点解说:古诗词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即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即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抒情即抒发和表现诗人的情感;议论即对景物、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的态度和评价。 鉴赏诗词的表达方式要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在诗词中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为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优秀古典诗词都使用丰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一、古诗词鉴赏规律——先“看懂”后“答题” 二、如何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5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关键词句 1、看标题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表达作者的情感 2005年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看作者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3)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关注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课前作业】 1、《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4、请认真预习《创新设计》P150~~152,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的七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看:(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典故(6)看关键词(7)看选项 ?特别提醒 (1)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2)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3)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4)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5、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情感。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从题目来看: 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汇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汇总》的内容,具体内容:诗歌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1.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 诗歌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 1.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2.方法技巧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诗歌方面的考查作了调整。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或填空题。许多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回答显得模棱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含义。为此,这里对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手法做了一些归类。对每种手法作了解说和举例,以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 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

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 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1) 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 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 对比 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 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 <长相思 ) 运用了《诗经 > 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 抒情方 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借助诗歌的形象, 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 借助诗歌的形象,分 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 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 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1) 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 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 (2) 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 露出诗人的情感。 (3) 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 事物来说理。 (4) 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 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 (1) 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 奔放、洗练、沉郁”等。 (2) 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 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 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 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 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 (1) 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 (2) 托物 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 艺术境界。 l 、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现 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多表 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的多是 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1) 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 (2) 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 (3) 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 是一幅山 (6) 保家卫国 (4) 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 水画。 (5) 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型:如岳飞的 《满江红·怒发冲冠 ) 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 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7) 边塞风光和戍边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专题一读懂古诗(必备知识) ——明诗意,知题材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题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能力得分率普遍较低, 甚至很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大题。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 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现就这个问 题做如何探讨。 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三大类,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 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以及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盛行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律诗和绝句;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发展到元朝形成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中的小令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结构章法及基本特点: 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中绝句按句来理解;律诗按联来把握; 词:主要把握上下片来分层体会,上片主要写景(次要),下片主要抒情(主要)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诗词的前半部分很多都是写景,后面基本都是对情感的深化,前后内容一般是一致的(乐景与乐情,哀景与哀情);或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乐景衬哀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 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 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 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

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结

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 技巧总结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诗歌中塑造艺术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使用到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中常考的问题,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1、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反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

(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语言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 (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 (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 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 (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高中生必读)

中高考诗(有诗才有远方)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古代诗(有诗才有远方)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有诗才有远方)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有诗才有远方)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有诗才有远方)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有诗才有远方)。写景是诗(有诗才有远方)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有诗才有远方)歌的写景就要从诗(有诗才有远方)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有诗才有远方)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学以致用,马到成功)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学以致用,马到成功)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学以致用,马到成功)”扇。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有诗才有远方),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有诗才有远方)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有诗才有远方)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有诗才有远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

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高考诗歌总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二、如何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5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关键词句 1、看标题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3)表达作者的情感 2005年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看作者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3)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精编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 铺垫(伏笔)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

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④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⑧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⑨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