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课前作业】

1、《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4、请认真预习《创新设计》P150~~152,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的七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看:(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典故(6)看关键词(7)看选项

?特别提醒

(1)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2)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3)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4)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5、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情感。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从题目来看:

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从作者来看:

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但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3)从注释来看:

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4)从诗句的情感语来看: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5)从诗句的意象语来看:

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我们要仔细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首先,……

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目标检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课后巩固】

A类:

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

1.《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

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

2.《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

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

3.《春夜喜雨》《征人怨》

表明情感

B类:

完成《创新设计》P152《闺怨》一诗。

C类: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属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月迹》word自主学习导学案

初一语文《月迹》自主学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体会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点。 【预习交流台】 1、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名句。(学生展示搜集) 2、作家、作品。 贾平凹(wā)。这里贾平凹的“凹”读wā,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己搜集补充) 3、本课生字词。(自己整理,重点字加拼音,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或者拼音用红笔标注出来,小黑板展示) 【课堂活动营】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要素 地点: 人物: 事情: 2.他们都在哪儿寻到了月亮。理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尝试用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活动形式:个人思考---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活动二:品味美好,体验情感。

在孩子们心中,月亮究竟是怎样的呢?孩子们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结合具体的语言品读赏析。(抓住修辞、关键词、赏出月亮的美好、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朗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齐读,男女生对读,轮读、读出童真童趣)、想象(我能想到音诗画、自己创作的小诗歌谣等)(展示1+1,1+2) 活动三:理解主旨,共享美好。 在孩子们眼中月亮是美的,是好的,是一切美好的代表,你们说说月亮是个什么呢?(个人思考——小组推荐——全班合作展示) 课后作业 迁移阅读 对月 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亏了;圆的那么丰满,亏的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着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浇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1

(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萋.萋()忧郁.()瞬.息()怀恋.() 三、自主学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背诵诗歌 《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3

高中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传、师”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之、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习文章一二段 学习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

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学习过程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2、学习第一段 3、分析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诊断性练习】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把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抄下来并记住它们。 2.依题目所示,用“//”将课文划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部分重点突出的内容。(在原文相应的位置做好旁批) 3.探究课文,合作完成: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词语: “其中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巩固性练习】 5.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脑髓.()yōng肿()轻jié() 6.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词语或短语。 ①确实。()②形容人声喧闹。()③少有人来。()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 ..的。 8.小组讨论: (1)试举出本文中一两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2)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 新罗区党建创新课题七年级语文学科“三导式”学习资料 1 (共70页)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2.体会本文动作描写的妙处。 【诊断性练习】 1.朗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思考,完成: (1)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举例说明。 (2)本段重点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景物?本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简述本段景物描写的顺序。 (4)本段用词极为准确、生动,如“肥胖”写出了黄蜂的体态特征,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请你再举一两个例子分析说明。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请品味其妙处。 【巩固性练习】(选做一题) 3.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新罗区党建创新课题七年级语文学科“三导式”学习资料 2 (共70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练习

19外国诗两首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忧郁.() 延绵.() 萋萋.() 诱.人() 瞬.息() 伫.立() 涉.足() 幽jì() 污rǎn() zhǔ()咐gān()尬tàn()息 2.选词填空 (1)心儿永远(A.渴望B.向往C.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A.留恋B.怀念C.怀恋)。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A.行人B.人们C.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一切/都将会/过去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4.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5.朗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过去了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6.用诗句中加点的词,写几句诗。 【示例】 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 ..心急! ..悲伤,不要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 ..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仿写】 假如 .., 不要 ..,不要, 须要 ..,

相信吧 ...,。 7.班级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朗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沈卓尔 星空,流下了眼泪, 灌溉了我的荒野, 野地里,开满了玫瑰; 大地,洒下了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星空,我的大地, 都承载着我的梦想, 我的大地,我的星空, 都张开翅膀,准备起飞! 梦想,长出了翅膀, 在我的星空上翱翔, 翅膀上,闪烁着星光。 (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都承载着/我的梦想 (2)在抄写的过程中,某同学故意空缺了两句,请你充分展开想象,仿照画线句子将它补写完整。 (3)婷婷同学一直想当一名诗人,可投稿遭遇几次失败之后,就打算放弃这个梦想。请你结合诗意,写几句话,鼓励他执着地把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 02 拓展阅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高一语文导学案十八岁和其他附 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 十八岁和其他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 2. 认识并能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3. 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内容 教学设计1、关于作者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济南大学毕业.历任<<新生 报>>、<<中华日报>>、<<中华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 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2、写作背景: <<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3月12日.当年,杨子为贺长子东 东生日,用自己深切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理解、 期望和深爱.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诉说了对孩子长大的“欣慰” 和”、“迷惘”朋友般的倾心话语,敞开了别具韵味的父子情怀.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迷惘(w?ng)沉湎(mi?n)溺(nì)爱惆怅(chóu chàng) 抹煞.(shā)怪癖(p?)摭(zhí)拾涉(shè)猎翱(áo)翔 枝桠(yā)甫(fǔ)健引吭(háng )高歌 2、文本结构思路 请结合小标题的提示,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面对孩子心情矛盾 第二部分:对父子冲突主张理解交流 第三部分:对读书苦乐提出友好建议 第四部分:规劝孩子珍惜青春

补充深化三、合作、探究学习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 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 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 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 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 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 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 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 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三)读书苦乐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结合文本谈谈,读书苦还是乐?苦、乐分别在哪里。 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 吗? (四)青春 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阐述精彩的原因。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你??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学生分析] 《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 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 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 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 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 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 ━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 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 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 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 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 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 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 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2、抓词品句,感受诗境 3、知人论世,感悟诗理 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谏直言,对朝廷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当政者所采纳。 2、品析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chuàng涕tì 【前】过去 【古人】古代哪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首句中的“前”与“后”劈空而来,掷地有声,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有郁结之气喷薄而出。两个“不见”更添惆怅与孤寂之感。 一个“念”字浮现诗人孤独的身影,而“悠悠”则与人之荧荧“独”影,互为映照。 3、比较 长与短: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有限,时不待我。 大与小: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四荒八极,高远辽阔,而人只是沧海一粟。 4、思考 (1)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2)这泪里包含着什么? 这泪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泪。 这泪是概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怆之泪。 望岳 1、品析原文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