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第二节《电动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电源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

电动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投影)如图,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能够不断地将电子从A搬运到B,从而使A、B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源能够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电流。

教师: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源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电子的电势能增加了,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

教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必然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你认为电源是个怎样的装置呢?

学生思考回答: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引入: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

二、新课教学

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2-1(如图所示)

教师:(1)用导线将电源连成最简单的电路,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2)导线中的电场是什么电场?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特点如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1)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电源外部能看得见的部分,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电路。

(2)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电源正极向负极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导线中的电流是恒定电流,因为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所以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电流大小恒定。

教师: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

学生:正功;减少。

教师: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能量还守恒吗?该怎样理解?

学生:守恒。自由电子与带正电的离子相互碰撞,在定向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电子要不断克服阻力做功,其动能向热能转化。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对,概括地说,在电源外部,电场力对自由电子做正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这个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这些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

学生: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出示干电池、手摇发电机,提出问题:干电池、手摇发电机都可以做电源,这些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相同吗?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干电池中的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手摇发电机的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前者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者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非静电力虽然不同,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电源有好多种,他们在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手电筒、家用照明电灯、汽车上的照明电灯等,亮度不同。

教师:在物理学上,该如何描述电源的这种本领呢?

2.电动势

教师:电源移动电荷,增加电荷的电势能。这与抽水机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很相似。不同的抽水机工作时,水能够被举起的高度有所不同,即单位质量的水所增加的重力势能不同。

思考问题:电源内非静电力在把正电荷从负极传送到正极或把负电荷从正极传送到负极的过程中,是不是非静电力做功越多,它做功的本领越大?该如何描述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教师启发,得出:

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单纯的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

类比抽水机对水做功,非静电力把相同数量的电荷从电源的一个极传送到另一极,做功越多,电荷获得的电势能就越多,可以用非静电力做功的多少与传送的电荷量的比值来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教师:电动势也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请把电动势的定义完整地说出来。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说明给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学生思考,得出电动势的定义,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

如果电源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W与q的比值,叫做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电动势,则:

式中W,q的单位分别是焦耳(J)、库仑(C);电动势E的单位与电势、电势差的单位相同,是伏特(V)。

电动势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跟电源的体积无关,也跟外电路无关。

教师:电动势E的单位与电势、电势差的单位相同,电动势和电势差的物理意义有何不同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电动势:。W表示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消耗的化学能(或其它形式能),E表示移动单位正电荷消耗化学能(或其它形式能),反映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电压:。W表示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所消耗的电势能,电压表示移动单位正电荷消耗的电势能。反映把电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本领。

教师:电源内部有无电阻?

学生: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也存在电阻。这个电阻叫做电源的内阻,大小由电源自身特点决定。

3.科学漫步──生活中的电池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科学漫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问题2:电动势由何决定?

问题3:我们学习电源(电池)哪几个重要参数?

三、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

四、巩固新课:

1、复习课本内容

2、完成P46“问题与练习”:练习1-3

3、调查常用可充电电池:

建议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可充电电池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全班交流和评比。

五、教学反思:

对电动势的讲解是一个典型的采用类比法的例子,学生对电源的作用的理解没有难度,但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其它形式能,以及非静电力做功,电场力做功等概念上分不清,教师应在这些地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的教学设计

4.3工业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作课人:陈艳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2.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3.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城市分布; 4.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学习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中国工业分布图、交通图。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能力、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授课过程: 第一段:激情导入(3-5分钟) 课前演讲:我们的家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这是张梦同学的家,沙发所需的布料来源于纺织厂,所需的木材来源于木材厂,所需的海绵来源于海绵厂,海绵来源于石油化工厂的加工,制造家具所需的电力来源于发电厂。电视机壳子来源于塑料厂,电子配件来源于电子厂,屏幕来源于玻璃厂。这说明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点评:(提示:学生从声音、语言、表情等方面点评。) 教师点评:教师对演讲和点评的学生进行点评和鼓励,并说明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的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为什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借助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可让学生亲身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还可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第二段:生本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内容:阅读课本p100-104的内容及图,回答问题。 2.要求:将问题答案勾、写、划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3.时间:(10分钟)。 4.问题: (1)工业生产包括那三个阶段? (2)阅读图4.17找出工业产品按用途来划分可分为哪两类?阅读图4.18总结工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3)找出解放前、改革开放后和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状况? (4)读地图册P43的图找出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找出沿长江、黄河沿岸的工业中心和京哈-京广线上的工业中心,并总结概括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利用了课本和地图册的图,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问题之间联系紧密,每上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为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做了铺垫,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况能力和根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整个自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合作探究(5分钟) 讨论主题:分组讨论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第一组:辽中南工业基地有哪些主要的资源?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第二组:京津唐工业基地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该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第三组:上海附近有没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要的煤、铁资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第四组:珠江三角洲地区附近有哪两个特别行政区?该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讨论要求:先由内向的或学困生发言,其他人补充;组长明确记录人和班内

《磁场》教学设计

《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的应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 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磁场这个概念,是本章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磁感线是人类设计的用来描述磁场的,磁场的基本元素都用它表述出来了,这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上。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声、光、热想象的学习,过渡到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的学习,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对于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很不熟悉,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节内容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一是利用转换法,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多个小磁针的受力情况来认识磁场;二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教学策略设计 由于学生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但是,对于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过程。为了很好的帮学生将这两个思维过程进行衔接过渡,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对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回顾: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小树弯腰,电流通过白炽灯灯丝使其发光,让学生理解转换法的实质: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它对其它物质产生的效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的认识该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它。 2、创设情景:磁铁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场是有方向的。 3、对光线这种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用带箭头的射线来描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常见的点光源白炽灯为例,在黑板上画出白炽灯周围的光线分布情况,向四周发散,向学生说明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射线的疏密表示出了光的强弱,离白炽灯越远,射线越稀疏,光越弱,白炽灯周围本来没有带箭头的射线,这是为了研究光的性质,让人类的知识能够通过纸质的文字图片传承下去,根据光的现象和性质进行抽象,而人为的画上去的,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光线。同样

最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课标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二、课标解读 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3.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处理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对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让学生先查阅水稻的习性及本地水稻田的种植特点;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组织一些练习,让学生分析讨论。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范围内,说出一两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在班上分析讨论。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讨论法,联系实际分析法以增加感性认识,原因分析法,通过因果分析加强各知识的逻辑联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每目内容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请一位同学总结

学习这一内容的方法。 学生:确定学习对象、分析区位因素、总结生产特点。 师:如何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 生:先利用地图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找出优势区位因素。 (学习新课) (第一目季风水田农业) 师:下面请大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讨论。 (三分钟后) 师:现在请大家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要讲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先要知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里。 师: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查找自己的地图,引导学生查找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位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分析区位因素之前要找出农业地域的位置。只有位置找准了,才能准确地查找地形、气候特征及水源情况,这就是寻找农业自然因素的过程。哪谁来概括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呢? 生:多平原地形,利于水田管理;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源充足,满足了水稻生长的水分条件。 师:社会经济条件又有哪些呢? 甲生:这里是人口稠密区,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水稻产量高,种水稻很合适; 乙生: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人们的种植经验丰富; 丙生:这里人均耕地少,种植其他农作物很难养活这么多人; 丁生:这里人多,水稻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 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2.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 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 2)水源 3)地形 4)土壤 (2)人文因素 1)市场需求 2)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法规 4)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3.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 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 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 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新课导入]: 某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回答问题。 [新课教学]: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工业区位因素 1. 工业生产活动 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3.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思考》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1)运输成本

2.9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二章 2.9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自我设计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 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 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求知欲都较强。学生在前一段学习中(知识与技能)已掌握电源电动势的概念,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连接电路的技能已经很熟练,对间接测量时试验数据的处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过程与方法)也经历了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等实验过程,掌握了电学实验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探索精神,学生渴望通过物

农业教学设计(成)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威海市乳山大孤山镇中心学校刘海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并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图表数据,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3、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并通过了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辩证的资源观、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互动)正如歌中所唱的,相逢是首歌,我很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一起合作学习,听你们班主任说,咱们同学特别积极向上、也特别好客。所以我很有信心与你们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好,孩子们咱上课吧? 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一个来自广东、这位来自新疆。为了尽地主之谊,老师用威海的特产招待他们。大家猜一猜老师请他们吃了哪些食物? 那么,这些食物都来自哪个部门呢?导入第二节农业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课 (一)农业及分类: 1、教师问:你觉得农业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分。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哪些部门呢?(请赶紧借助课本了解一下)。 2、农业的分类 教师:指大屏幕,这就是老师为远方的朋友准备的午餐,谁能将它们对号入座?。 (二)农业的重要性 1、 人类生存离不开农业 教师:这些饮食都来自于农业。 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看哪些方面也离不开农业?请解释说明。学生自由回答:身上穿的衣服、鞋;用的课本、桌凳......联系实际利用身边所用物品进行教学。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物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农产品。农业为我们供给吃的、穿的,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国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 漫画欣赏:《惠农政策》 教师:大家请欣赏这幅漫画,你能说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吗? 老师也来自农村,记得以前种地需要交税,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反而还有补贴。大大提高了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大学生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教 师:假如你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你提倡农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 4、我国农业的现状 (过渡)教师:正如咱们同学所想的那样,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部门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分类 ① ⑥ ⑤ ④ ②

工业教学设计

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交通分布图、相关视频、活动资料)导学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我国2013年9月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教师发问:这段视频报道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后,讲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堪比当年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它的设立对上海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又会对江苏和浙江等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作用呢?在我们学完这节内容之后,会对刚才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讲述:我们常说,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节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再让同学们了解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讲述:了解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板书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对一些有困难的问题适当点拨,帮助他们完成,然后让部分学生将自已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对一些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应再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以自信,对于精彩之处鼓鼓掌)。之后,教师补充解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江三角洲是自然区域,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经济区域,并且二者的范围大小也不同。另外,课件还在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分布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分布图,以示强调,加深学生的学习。(板书;位置、范围、农业,经济、内外联系等) 完成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形成许多的城市群,在这众多的城市里,有一个城市最为重要,最为突出,这个城市就是(稍微停顿,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上海,这样导入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板书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的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的自主学习。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对一些有困难的问题适当点拨,帮助他们完成,然后让部分学生将自已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对一些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应再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以自信,对于精彩之处鼓鼓掌)。 (板书:1、地位,经济特色,作用2、浦东开发) 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就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可先让部分学生分析什么是辐射带动,再分析上海是从哪些方面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有较大的开放性,老师

磁场教案

《磁场》 教 学 设 计

《磁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初中内容的延续,也是高中《磁场》内容的开始,介绍我国古代磁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它的伟大应用—指南针,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分清磁极,分清南极与北极,这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为学生学习下面新知识作好知识准备。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学生已经学完了电场,现在学习磁场相对比较容易,故在教学中应使用对比法进行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磁性的地球时最好能利用条形磁铁来类比地球的磁场,让学生对地球的磁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优势所在;但是,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学生的一些缺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的地磁场。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2)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磁场概念的形成和磁场的基本性质 (2)难点:让学生掌握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 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五、教学方法及用具(或仪器)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方法辅助教学。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视频

电动势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上一章学习电势能的基础上,知道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教材分析 电动势是中学物理电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影响着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同时,电动势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泛,学生不易理解,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 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教材为了降低难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方法严格定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分析过电路,但没有深入研究过电源的作用。在前一章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电场有一定的了解,对电场内功与能的转化关系有一定的掌握。对于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及其本质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知道什么是非静电力以及电源中非静电力的作用。 3.理解电动势的本质,能区分电动势和电压。 4.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类比使学生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 小的物理量。 2.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正确地获取 知识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动势的的概念 难点: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器材 各种型号的电池,电压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类比探究、习题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电动势”。先观察电源引出电动势,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探究;通过定义电动势来落实本课的目标;通过理解电动势来强化目标;最后感受生活中电池,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流程

农业教学设计

密封线 第二节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对农业这两个字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与农业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

密封线 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农业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板书) 同学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对,是生物。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 1、归纳:因此,我们把这种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练习:现在让我们小试牛刀: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农业? 养鸡、养花、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甘蔗等 3、按劳动对象不同,农业可划分为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部门。 4、农业的重要性:展示课件图片并读课本P91图文材料,完成P92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国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和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从图4.7得出: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展示各种农产品,提问水果中,本地可生产那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教案一(参考文本)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教案一(参考文本)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教案一(参 考文本)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农业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的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 2.认识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理解造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差异的原因。 【学习重点】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造成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数据调查导入,通过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展示我国众多人口所消耗的产品数据,(例:中国人一天消费多少粮食?一天要吃掉多少头猪?吃掉多少个鸡蛋?喝掉多少吨纯净水?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一)自主探究: 1.学生阅读课本P90-91页内容,独立完成P92页活动1、2,体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学生结合本市县的农业生产概况,了解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状况。 教师小结: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还未全面的形成农业的现代化。 (二)合作探究: 认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学生阅读课本P93页图4.10,完成以下任务: (1)图中的红线有什么地理意义? 学生指出:400mm等降水量线。 (2)以这条线及秦岭——淮河线为界,我国农业分布整体上体现出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表现为东西差异,南北差异。 2.结合课本文字内容,学生归纳整理,完成下列两个表格: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区域产业主要分布地区原因 东部 种植业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 林业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和东南部的人工林 区 渔业东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渔业最发 达) 西部畜牧业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 区、新疆牧区、青海 牧区、西藏牧区) 主要由降水的空间分 布规律决定 (2)阅读课本P94页图4.11,列举出我国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差异。 分布地区耕地熟制主要作物原因北方 东北 华北旱地为主 一年一熟粮食作物:春小 麦 经济作物: 玉米、大豆、甜 菜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粮食作物:冬小 麦 经济作物: 玉米、花生、棉 花 降水较少、热量 较低 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 河) (三)合作探究: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几种常见的磁场 说课稿 教案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感线。 2、知道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分布情况。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5、会利用安培假说解释有关的现象。 6、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7、知道磁通量定义,知道Φ=BS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体会磁感线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由电流和磁铁都能产生磁场,提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最后都归结为磁现象的电本质。 3、通过引入磁通量概念,使学生体会描述磁场规律的另一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对物理探索的情感。 2、领悟物理探索的基本思路,培养科学的价值感。 教学重点: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磁感线方向,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教学难点:安培定则的灵活应用即磁通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条形磁铁、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小磁针若干、投影仪、展示台、学生电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 学生:磁场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 教师:那么什么是磁感线?又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磁感线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磁感线

教师:什么是磁感线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所谓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演示]在磁场中放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层细铁屑,细铁屑在磁场里被磁化成“小磁针”,轻敲玻璃板使铁屑能在磁场作用下转动。 [现象]铁屑静止时有规则地排列起来,显示出磁感线的形状。如图3.3-1所示:[用投影片出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如图所示: [问题]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方向如何? [学生答]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磁铁的北极出来,进入磁铁的南极。 [教师补充]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 [用投影片出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如图3.3-2所示: [问题]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如何分布? [学生答]直线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都在跟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问题]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系。 [问题]直线电流的方向跟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呢? [出示投影片]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

《感应电动势》教案2

感应电动势与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依据】 教材 【教学流程】 1.感应电动势:创设问题情景→设计问题→迁移类比→回答问题→定义概念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总结规律→规律应用 【学情分析】 此部分知识较抽象,而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紧扣教材,通过实验、类比、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化难为简、循序渐进,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同学们能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规律,力求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启发同学们主动起来,从而活跃大脑,激发兴趣,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认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感应电动势的含义,能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快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和对实验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进一步定量揭示电与磁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通过观察、实验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 ③使学生明确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路,通过对公式E=n t ??Φ的理解,引导学生推导出E =BLv ,并学会初步的应用,提高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

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难点】 1.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三者的区别。 2.理解E=n t ??Φ是普遍意义的公式,计算结果是感应电动势相对于Δt 时间内的平均值 【教学用具】。 1.演示用的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导线与海绵若干。 2.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自制的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法、分析法、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于要求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内涵,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运用t n E ??Φ=。由于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运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如实验一);通过比较实验中个别因素的差异而引起的变化,引导学生定性得出E 与Δφ、Δt 、n 、t ??Φ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打下基础(如实验二、三、四)。在教学过程运用设计、观察与比较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使他们有强烈的兴趣去思考、去推理、去学习课程内容。 1.感应电动势: 老师活动:实验一,如图(1)所示,在线圈中插入一个条形磁铁,将图图<1>,图<2>用投影仪展示: 图<1> 图<2> 教师引导:由恒定电流的知识可知,闭合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中必有电源。对比图 a G r

中国的工业教案

●课题: 第一章中国主要的产业第二节工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新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部门结构、以及工业布局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中国工业分布图》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农业,今天我们学习国民经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工业,我们了解一下工业的基本类别、特点,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及前景。 (板)第二节工业 (板)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讨论)工业的作用 (小结)(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2)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是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农产品也需要工业的加工才能为我们所利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板)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图1—15 (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

20.1 磁现象、磁场教案 景燕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概念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掌握磁极的存在,属性,磁极间力的作用规律。 3.掌握磁场的存在,属性,理解磁感线的概念,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过程与方法: 1.选用奇妙故事——司南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磁学世界。 2.通过设问,导读,释疑,实验,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概念,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司南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欲望。 2.通过设问、导读、分析、释疑、实验等方法突显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概念,发现规律。 3.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概念: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 2.磁极间力的作用规律,磁极的命名。 3.磁场的存在、显示、属性,磁感线对磁场的描述。 教学难点: 1.磁化的概念,磁性材料的分类及区别。 2.磁场的概念,磁场的显示和描述,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地磁场的分布。 3.磁感线的分布特点,磁场的方向与强弱。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磁学的开篇,电磁学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概念抽象,规律难得,面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运用类比、经验、实验、画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以降低学生探究理解的学习难度。 学法指导: 根据设问,积极思考,自读教材,结合自己经验思考理解,在小组间交流心得,讲出疑难,共同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 器材:条形磁铁、马蹄形磁体、指南针。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引入:

公元843年,一只帆船从浙江温州出发,穿越茫茫大海,日夜兼程,没有航标,没有明确航道,聪明的中国人用司南指示方向,司南就是罗盘,现代人叫指南针。 黑板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阅读教材。(三分钟) 一.磁现象 1.磁体: 2.磁性: 3.磁极: 4.磁化: 释疑小结:区别磁体与非磁体,看物体是否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上不同的点吸铁能力不同,最强的两个地方就是磁体的两极。磁化指物体利用磁铁或电流使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缝衣针在磁铁上沿一个方向磨几次,就被磁化,获得磁性) 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 1.一把小刀,放在条形磁体两端,由条形磁体两端向中央靠近,观察小刀受力大小有无差别,说明什么?小 组讨论(磁极在磁体最突出的两个尖端)。 2.小磁针静止在桌面上时,观察指针总在南北方向(规定指针指北一极叫北极N,指南一极叫南极S) 3.取一样两块条形磁铁,异名磁极间(吸引),同名磁极间(排斥)。 练习: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其中的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无磁性。没有别的器材,你如何把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细心观察,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三.磁化 1.概念:物体通过磁体或电流获得磁性的过程。 2.磁性材料:能被磁化的物质。 永磁材料:钢磁性稳定,保持时间长。 软磁材料:铁磁性不稳定,保持时间短。 应用:磁带、磁卡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 四.磁场 问题:把小磁针拿到一个磁体附近,它会发生偏转,磁针和磁体并未接触,怎么会有力的作用呢.? 1.磁场是什么?磁场有什么属性? 2. 磁场怎样反映? 3. 磁场怎样形象直观的描述?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阅读教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