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案 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 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 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A.a B.b C.a+b D.a-b 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 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就能力考核来说, 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 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 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 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 针。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

《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 (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 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 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 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 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3)实际应用 ①利用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判定当地纬度。 只有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举例)有人在当地测得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为50°,那么,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50°N 。 ②利用北极星附近的北斗星的“斗柄”朝向判定季节。 “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③在经纬网地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A.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B.在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中,既可以根据中心点标注的内容来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教学内容】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3. 时区。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理解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2. 了解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1. 概念讲解法。 2. 案例分析法。 3. 自主学习法。 4. 讨论互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 二、讲解(15分钟)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赤道上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间长短相等,称为赤道日;

两极地区存在长达6个月的极昼和6个月的极夜现象。 3. 时区: 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一周的时间,被分割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小时,以本初子 午线为中央,向东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向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1. 如果某地经度为150度,当本初子午线上是中午12点,那 么当地时间是多少点?为什么? 2. 如果某人出差到美国的加州,那么当他在中国的深夜休息时,美国的加州是什么状态?为什么? 四、探究分析(20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探究: 1. 自转对于地球的影响。 2. 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5分钟) 回答问题:“地球的自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时区是什么?它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含解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

名师教案1-《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 第3节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案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般特点都是重点,这是因为它们是认识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知识结构图为: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含解析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内容,该部分知识较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高。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普通班,学生基础薄弱,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都比较弱。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讲解时需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计算公式计量推算详尽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真正参与进来,思考每一个步骤推出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方时的计算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学案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们接着学习1.3当中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有了昼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比西边先见到日出,时间也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 【知识回顾】PPT上导出,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填空。 【地方时的计算】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观测与探究 ——地球的公转运动(一) 教学阶段 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 设置 意图 教学准备 一、完成观察与观测记录(课前完成) 1.布置任务:连续一周(开学前一周)每天 早中晚固定时间观察与观测自己太阳光下的影 子,总结你在观察与观测中的发现。 2.连续一周(开学后一周)地理小组每天12: 20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并根据数据归纳 影长变化特点。 测量记录表 班级:测量对象(米): 时间 日期 12:20 9月5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8日 9月9日 在家观察 与观测不 同时段太 阳光下的 影子 每天中午 下课后测 量影长并 记录 通过自己的体验发 现太阳和影子的关 系(方向、太阳高 度与影子长短等) 获取正午旗杆影长 的数据 让学生获得自己的 真实践体验 正午太阳高度角周年变化 太阳直射点 周年变化 找点位—比点距—定大小 现象规律 根源 影 子 黄赤交角

二、自主探究,总结规律,解决问题【探究活动一】: 设问一、观察直射点在甲图中的位置,完成下 表(独立思考): 甲图 1.提出设问,明确要求 2.学生展示答案并说明观察过程。 3.讲解: 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判断节气的方法: (1)“点”“道”为止定二至 找点:太阳和地球中心连线与地表的交点 找道: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回归线,夏至日; 赤道以南为南回归线,冬至日。 地球运 行位置 项目 ○1○2○3○4 直射点所在纬度 直射点纬度距北京 纬度远近(最远、最 近、居中) 节气和时间 学生独立 思考,1. 观察甲图 中直射点 的位置, 并判断直 射点所在 纬度,2. 根据已知 知识北京 (40°N) 比较直射 点纬度距 北京纬度 远近。3. 直接读图 找出对应 节气和日 期。 学生展示 答案说明 判断依据 通过读图观察获得 有关太阳直射点位 置、直射点与北京 距离(纬度差)和 时间节气的直观结 论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玉山县六都中学:段制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人教 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1.3《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

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讲解】正确。地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自转方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的运动,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以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含义。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5.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6.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

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迭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可不过多加以讲述。 本节教材是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运动又是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两者之间可形成如下知识结构:本节教材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 四、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3分) 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 导入 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 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 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 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 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 俯视呢? 结合他们的预习情 况思考刚才的现象, 提出相关问题,然后 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 ①地球自转与公转 的概念、方向、周 期? ②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运动的异同? …… 情景导入讲 授新课,让 大家思考 “坐地日行 八万里”能 实现吗?为 什么? 引导学生自 主探究性学 习,培养学 生对学习地 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 地球自转 课堂总结 线速度 角速度 习题检测,知识巩固 知识点反馈, 解释诗句原理 地球公转 学生分组 实验探究

二、 讲授 新课【一】 (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 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老师在旁边指导) 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 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 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 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 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 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 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 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 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 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 全班同学按照座 位前后排分小组, 他们自己选出组 长,整合每个人的 问题边听老师的 讲解,边解决问 题: 【同学回答:】 …… 【同学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 的大小因纬度而 异(离地轴的距离 即圆周运动的半 径不同,半径越 大,线速度越大), 赤道处最大(1670 千米/小时),自 赤道向两极渐小, 两极的线速度为 零。在南北纬 60°处,自转线速 度为赤道处的一 培养学生的 观察、总结 概括能力。 小组内 的交流利于 扩大展示对 象的范围。 培养学生读 图观察能 力,信息提 取能力,发 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 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教案 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 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 ③气候四季(北温带) ④传统四季 二、典题解析 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 时() A.M地的白天比N地短 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 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 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 日落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 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 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N地位于日界线(180度 经线)以东,日期应减一天,故C项错误。答案:D 2.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 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 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2)此时,900E的区时是 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时间是__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 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 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