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一种教育学专业,主要涉及历史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设计、历史教材分析、历史教学评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历史教育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中小学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研究、历史课程开发和历史教材编写等方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教育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历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毕业后,他们可以在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出版社等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课程设计与评估、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历史教学法、教育领导与管理等。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技能训练、数字化历史教育等。此外,该专业还要求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 “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①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②孔子提出了“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③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①《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问题。②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①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②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 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完整版)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学论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材标准、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 量的基础性文件。 2、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起来,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 演示等活动和供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实践等活动。 3、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目标,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人们对教 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4、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计 划或者模型。 5、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教学手段: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 体或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教学手段认识周围世界的。 7、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 动。上课实际上是将教学设计辅助执行的过程,备课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说是通过上课体现的。 8、说课: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依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前或课后,面向同行教师、评委、有关专家、学者、领导,以教育理论为基础,阐述自 己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业务素质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 广义的说课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首先是“备”,说课人按照说课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说课稿。其次就是“说”,教者在一定范围内,或备课组、或教研组、或年级组、或全校教师以及评课组、教学检查组等进行说课。再次是“评”,大家畅所欲言,对说课人的观点、思路、方法进行评议讨论。最后是“验”,用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说课”,从而使说课得到落 实。 9、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 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的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板书设计。 10、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起来的教学技巧和能力的综合。 11、教案:是教师授课之前,使教学活动科学有效顺利进行,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课 堂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的确定,实施进行具体周密设计而得到的详细课堂教学计划书,一般也称为课时工作计划。 12、结课:结课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转 化升华、实践的教学活动。 13、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 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4、讲解教学法:是教师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 温州大学 - 人文学院

040102-08历史学科教学论 为适应国家教育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本专业旨在系统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历史课程与教学的专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具有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独立从事实际教学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历史学科教育人才。 本专业开设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研究、教育原理等课程,系统指导研究生学习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国内外历史教育发展和研究动向,分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改革、评价的相关前沿理论,探究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 具体要求主要是: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教育科学最新成果和历史学科本身的新发展在教学实际中反映的产物。本课程通过深入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掌握中学历史教学规律,旨在培养高师“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师和历史教育科学研究人才的后备军。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研究”课程以中学历史教材为对象,旨在揭示历史教材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材的体系,通过选读各类典型的教材并进行切实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编写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为培养高师“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师和历史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围绕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抓住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对前沿研究的了解和把握,宏观地把握本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突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调实际案例的剖析,在介绍该学科领域前人已取得成果同时也对最新研究进行探讨,注意将学科教学具体问题放置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探讨。 本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建立起对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宏观把握;二是要认识历史课程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理论;三是掌握历史教育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此培养研究生历史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任课教师以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教育改革为夙愿,当前学术研究侧重于中学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7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7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3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4、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考试及格为准,虽然不计入学分,但未补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管理 1、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的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辅以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成绩评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2、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学院来负责具体组织。学位课程考试时间不少于2小时。考试和考查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达到60分方为合格,可以获得学分;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3、考试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5、研究生若违反考试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 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 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 (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 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涵义 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 2、儿童; 3、知识 (二)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二)取向 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 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一)涵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学科取向)。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活动取向)。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儿童取向)。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涵义 课程实施是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操作、开发,使新的课程计划得以落实的过程。简单地说,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 (二)取向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得过且过取向 (三)课程实施途径——教学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素质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二、课程评价 (一)含义 课程评价就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1、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 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2、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 自评价、他评价 3、按照评价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以上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按照评价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5、按照评价对象和任务不同,可以分为: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 1、确定评价目标与对象 2、分解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3、搜集评价资料 4、处理、分析资料 5、做出判断,报告结果 (五)课程评价的对象 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表现形式的评价(1、课程标准的评价;2、教科书的评价(内容(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编 排(逻辑顺序、心理顺序)3、教学计划(教案)的评价);教师使用课程的评价;课程实施范围、实施人员、实施程序的评价;课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际效用的评价等。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一、涵义 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前者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 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所有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包含了对于学校所有课程的整体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后者是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决策机制;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根本特征体现在“以校为本”上。 “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 为了学校: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属于学校: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 (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学生的个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泰勒提出了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1、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选择出来的学习经验必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是值得去学的; 其次,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将课堂里学的东西迁移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3、组织学习经验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 ;二是横向组织关系 。 学习经验的纵向组织必须符合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横向组织要符合整合性原则。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旨在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课程的长处与短处,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试验、评价、改进,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00775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00775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我国近百年来历史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演变的原因及其成败得失。 2.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成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国台港地区历史课程变革的背景、社会反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美、澳、英、日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历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5.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架构及其教学实践。 6.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设计理念及其运用问题。 7.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途径。 8.新课程历史选修课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科书纵横谈 1.我国古代私塾历史教材编纂的方式和特点。 2.我国近百年来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我国港台地区历史教科书的变革及其特点。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编制特点和改革趋向。 5.海外历史教学和教科书运用史料的基本概括。 6.新课程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证据的成败得失和现状。 7.海内外历史教科书习题作业的演变发展现状。 8.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习题作业设计和改革走向。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 1.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2.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发展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3.英国历史教育对历史教学方式的研究及其实验成果。 4.我国台湾地区学术界对历史认知及其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 5.“以讲为主”的历史教学方式加强评价。 6.互动探究历史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和实施策略。

7.“说故事”、资料研习和问题探究等几种历史教学主要的方法及其教学策略。 8.历史调查访谈、编演历史剧和历史考察等历史教学的新方法及其教学策略。 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新视角 1.传统中学历史课程教案的呈现方式及其优缺点。 2.海外历史课教案设计理念、思路及其典型案例分析。 3.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叙写。 4.“说课”的由来、含义及与上课的区别。 5.历史课“说课”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 6.新课程理念下观察和评价一堂历史课的标准。 第五章,中学历史学业评价与考试命题 1.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学业评价的建议及其存在的问题。 2.历史教学改革实践对学业评价的探索成果。 3.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历史学科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形式。 4.国外历史学科表现性评价开展的状况。 5.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几个阶段和主要特点。 6.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历史试卷题型、内容和命题方式的改革。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 1.教学反思的由来、含义和主要特征。 2.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 4.新世纪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5.历史教师进修内容的思考与设计。 6.历史教师进修形式的改革和实施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就业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就业方向 一、引言 就业是每个学生所关注的话题,而选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生 也不例外。本文将从就业方向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详细 的教学。 二、课程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涉及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 助学生了解教育领域中各种理论和方法,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 手段。 三、就业方向 1. 教师 作为一门与教育紧密相关的专业,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就 业方向。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小学、初中、高中或大学等各级别院校任职。在这里,你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 2. 教育机构工作人员 除了成为老师之外,还可以选择到各类培训机构或者其他相关机构工作。这些机构需要招聘具备丰富经验和较高水平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

指导。 3. 教育研究员 在教育领域中,不仅需要有教师和管理人员,还需要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进行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各类科研机构或者大学从事相关工作。 4. 教材编写人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而编写好的教材也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出版社或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教材编写工作。 四、教学建议 1.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领域中各种理论和方法,并且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加强阅读与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阅读相关书籍、期刊等资料,并且要多思考、多交流。 3. 提高英语水平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考研阶段对该专业的介绍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对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2. 学科门类:教育学。 3.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全日制研究生学制。 4. 课程类型:理论教育科目。 5. 学分要求:一般为3-4学分。 二、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内容,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方法。 2.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该部分探讨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包括课程理论、教学设计模型、课程评价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论。 3. 教学技能与方法: 这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包括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创新等内容,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 验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创新思维。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 1. 授课教学: 教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成系统地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的相 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论框架。 2. 讨论与案例分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从实践案例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课堂观摩等,提高 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对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解。 四、职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后备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系统掌握中学历史教育的合理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实施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历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 二、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学分(按18学时或相当学习量,计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论文写作6学分。正常情况下,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三、培养方式 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做到教学相长。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告知拟录取研究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文献阅读力求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历史教学论 考试题

一、基本概念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历史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广泛选择和采纳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以历史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将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的应用理论学科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和谋略,所采取的方案,它要解答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课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也叫课型。一般可以划分成两类: ①单一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单项教学任务的课。例如:绪论课、授新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讲评课等等。 ②综合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多项教学任务的课。其特点是一节课完成的一定教学任务和单一课是相同的,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案:平时也称为“课时教学计划”,它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教科书:1.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2.教科书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蓝本。 3.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 4.教科书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历史教学论 考试题

一、基本概念(一)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历史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广泛选择和采纳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以历史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将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的应用理论学科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和谋略,所采取的方案,它要解答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课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也叫课型。一般可以划分成两类: ①单一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单项教学任务的课。例如:绪论课、授新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讲评课等等。 ②综合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多项教学任务的课。其特点是一节课完成的一定教学任务和单一课是相同的,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案:平时也称为“课时教学计划”,它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 课程:课程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教科书:1.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2.教科书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蓝本。 3.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 4.教科书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历史表象:历史表象是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事实一一历史映象,是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存在并活动于其间的时间、空间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历史表象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础,历史概念是历史表象本质的概括。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微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 叙述法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 6、描述法 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 7、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 教师和学生通过交谈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10、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 12、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以及教学媒体等的转化技能。 13、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观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以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0 总学分数:2.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历史学[师范]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人文学院历学系历史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课程任务: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掌握和理解分析,加强学生课堂教学规范和技巧的训练与掌握.课堂全面讲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案的设计与书写;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利用;教学姿态的规范训练;与学生互动的进行;课堂意外情况的应对;教学成果的测量;板书的设计;教学语言的使用;课堂练习与课后调查的布置与设计;教学论文的写作;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等等。凡是涉及中学教材教法方面的内容都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其中学生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处理历史教材的技巧与能力,要把世界观和基本历史理论贯穿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态度,培养学生热爱本国本土本民族的热情,热爱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热爱历史、热爱优秀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充分掌握基本原理与历史理论; 熟练掌握历史知识; 掌握教学基本规范:正确的教学姿态、规范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适当的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案设计与书写的能力; 教学论文的写作; 公开课师范课的教学 等等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讲、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基本认识; 二、任务;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三讲、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 二、研究方向 历史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开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及创新点、计划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3万字。 学位论文内容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