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

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和实现埋下了伏笔。

二、双性同体的形成

第三部分“灯塔”和第一部分的篇幅差不多,交代了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拉姆齐一家十年后重返故地,拉姆齐先生决定带詹姆斯前往灯塔,了却妻子和儿子的心愿;而他们的朋友画家莉丽终于完成了十年前未完成的画作。他们三人都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人格。他们心愿的达成,和他们各自升华到“双性同体”的状态不无关系。

拉姆齐先生理性冷酷,注重事实,“他不会弄虚作假;他从不歪曲事实;他也从来不会把一句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一点,去敷衍讨好任何人,更不用说他的孩子们”[2]。正是他身上绝对的男性人格使他当年断然拒绝了妻儿到灯塔去的主意,令妻子失望,儿子愤恨。可时过境迁,作为一个“丧失了亲人的、孤独的鳏夫”,他精疲力竭,无比沉痛,想要获得女性的同情安慰,甚至“在他的梦想中反映出女性的同情所给予他的那种微妙的喜悦”[3]。他感受到了妻子的柔情,不再自私专断,具备了女性的特质――既体贴入微又颇具人情味。他最终决心带领儿女前往灯塔以偿夙愿,消除了儿子多年的心结,父子达成和解。

小儿子詹姆斯的性格变化是“双性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最佳体现。幼年时的詹姆斯虽是男孩,却像女孩一样心思敏感细腻,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听故事,对父亲有着极深的抵触情绪。“他痛恨他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姿态;痛恨他才华过人的脑袋;痛恨他的精确性和个人主义”[4]。总而言之,他痛恨父亲身上一切太过明显的男性特质,特别是当父亲断言到明天不能到灯塔去时,他恨不得杀了他。他一直爱慕依赖着母亲,因此深受

母亲的影响,看待客观世界充满了感性和想象。小说结尾处,父亲主动带他前往灯塔,他年龄大了一点,开始感觉到,“他要杀的不是他,”而是一个怪物,“他把它称为横行霸道和专制主义”,也就是父亲身上所具备的霸道的男性强权主义[5]。当他像个男子汉掌舵时,父亲第一次给予他称赞,他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开始感到了和父亲之间的相互理解。他同时具备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和感知能力。因此,到灯塔去不仅是詹姆斯完成童年渴望的圆梦之旅,更是他与父母建立精神联系的心灵之旅。

画家莉丽是全书最能体现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人物。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理想的女性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安心做“房中的天使”。她周围的人都认为女人不会绘画与写作,就连众人眼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齐夫人都认为,“一位不结婚的妇女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6]。但她坚持独身,保持自我,以绘画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职业的独立女性,她身上兼具了男性与女性的双重特质,正是伍尔夫所倡导的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女艺术家。“她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和谐一致”[7]。她内心的呐喊传达了伍尔夫认为的“双性同体”所应该达到的状态。十年前,她一直想画一副完美的画作,却难以画出。而十年后,她目睹着拉姆齐父子登上灯塔,同时在代表了拉姆齐夫人的灯塔的光芒的照耀下,内心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了精神启迪和创作灵感,最终画出了在她心头萦回多年的作品。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

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史玮璇李静 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言 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年轻时代的她曾在非洲一个左派组织中参与种族战争。她与麦克尔·沃尔夫破碎的婚姻恰恰始于她对人生充满理想的这个时期。此后她一直独自抚养女儿,但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 二、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 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考古学家卡塔尔·惠雅克指出,在古老的欧洲并不存在以阶级或者以性别为基础的等级社会,那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大家都受到有关人性的教育。在其他民族的神话、文物及生活习俗中都有发现诸如此类的早期“双性同体”的文化遗留。这一思想的印迹,表现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蕴含着最基本的意义:人类的文化、对自然的开拓以及自身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并且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 但是,“双性同体”思想并未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双性同体”逐渐演变成两性的分离。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男女两性矛盾对立思想日渐形成,性别的不平等与歧视的观念产生进而激化,最终达到顶峰,人类的文明成了男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着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妨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以及《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既端庄美丽又智勇双全的女性的赞许,也表达了两性融合的文学理想。但是,众所周知,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 作为女性主义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父母互相支持和依靠的和谐关系对成长中的伍尔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伍尔夫出生于一个知识贵族之家,父母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报刊撰稿人、编辑和作家。他“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性格具有严格明晰的理性主义精神;母亲朱莉亚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美丽、坚韧并无私。伍尔夫在回忆父母时曾这样评价:“丈夫和妻子深爱着彼此,她为他而活,打理家务减轻他的后顾之忧;他欣赏她的美德和平和。” 尽管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互相依靠又性格互补的,但成人后的伍尔夫却道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受到剑桥理性主义和逻辑思维方式训练的父亲,没有色彩、温度或形体,只有无数精确明晰的线条。他严厉地管教孩子,像在教练一只划船队,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对妻子无尽地依赖和索取;母亲默默为家庭和子女奉献,她虽然是受人赞许的妻子、母亲,自己的个性却消泯一空。正是这种遗憾促使伍尔夫不断探求一种半雌半雄的思想状态.而达到既两性和谐又个体丰富独立的精神空间。 其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也促使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是妇女权益。而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主要是弘扬妇女的本质,她们中的大多数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处于两次妇女运动浪潮的低谷,一方面,她继承了妇女运动争取自由平等的进步观点,同时她也意识到该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因为在第一阶段追求两性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运动中,恰恰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男性中心主义”;第

双性同体视野下的伊莉莎——《菊花》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斯坦贝克经典短篇小说《菊花》塑造了一位兼具女性与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伊莉莎。本文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伊莉莎的双重性别身份,洞鉴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人性的磨难,继而透视作家本人对父权制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隐忧以及他对两性和谐的探索和期盼。 关键词:双性同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两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66-03 一、引言 “双性同体”的本义为生物学领域里的“雌雄同体”,意思是动植物雌雄同株或兼具有雌性和雄性双重特征。在神话、宗教、医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双性同体”这个概念都有所涉及,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后来因某种原因才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中也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人类的始祖亚当原本是一个双性人,夏娃是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的,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这表明,早期社会人类的发展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相辅相成。自从男女被分开后,他们就不断地寻找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双性同体”是作为古代人表示全能、力量以及自足的普遍公式。人们似乎觉得,如若具备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的意义的神圣性或神性,它就必须是两性兼体的。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文学批评中的首创之功当归于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在小说《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1]虽然伍尔夫的初衷是追求一种女性写作的最佳状态,但她的“双性同体”观颠覆了男权社会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等级模式,为后世追求男女两性和谐、平等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 《菊花》①讲述的是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山谷一个农场里亨利和伊莉莎这对夫妇在特定一天的生活,以及发生在女主人公伊莉莎与一位赶车补锅匠之间的故事。作为斯坦贝克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菊花》自发表以来就赢得世人广泛的关注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情。他们主要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生态主义等角度进行研究,来挖掘文本中“深刻的东西”,其研究成果对于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开阔视角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立足双性同体(Androgyny)的角度,对伊利莎进行“双性”解读, 通过分析伊莉莎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以及男女气质的冲突,洞鉴父权制社会女性所承受的压抑人性的磨难以及斯坦贝克对两性和谐的期盼。 二、伊莉莎的双性表征 “性别的中性化或双性化,决非一般的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和较多的女性气质的人格特征。”[2]在《菊花》这部小说里,斯坦贝克通过伊莉莎这个具有双性特征人物的塑造,把美国20世纪30年代父权社会里女性普遍的生存状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房中沉默的“天使”:男权文化界定下压抑的伊莉莎 当时的社会认为,真正的女性应该是“虔诚的,纯洁的,顺从的,持家有术和深居简出的,并将此定义强加于女性的身上”[3]。伊莉莎就是这样一位被囚禁在父权社会对女性角色既定牢笼中的万千女性之一,她被迫退到女性的活动空间—房舍和花园。作为一位称职的家庭主妇,房舍被打扫得“整洁、明亮”,“精致的白色的农舍”四周环绕着紫色的天竺葵;生活也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冬草储备了起来”,还在“房前台阶上放着一块供擦泥的垫子”,在“房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颛顼的双性同体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颛顼的双性同体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一位重要大神颛顼一向被认定为男性,但他在内里其实具双性同体的特征,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变褪成了纯粹的男神。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大神都具有这种特征,这种双性同体的特征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颛顼;男性;女性;双性同体;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 屈原诗歌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大神颛顼的神性十分特别或者说矛盾,但这一点似乎到现在还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 屈原在《远游》中叙述自己想象性“环球”神游的路线是“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间”,沿着太阳运行的路线,先东方南方而后西方,最后是北方:“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北方在中国古代神话时空中对应的时间是冬季和黑夜,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区位,都是太阳沉落的区位,则颛顼是主管寒冷黑暗世界的大神是无疑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五方帝神系统中,颛顼是处于北方的主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屈原又在《离骚》开始就唱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帝高阳”何人?王逸注曰:“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王逸以来,历代注家对此均相沿袭,确认颛顼乃是高阳氏。而“高阳”

就其本义。当为“明亮的太阳”、“高高的太阳”之意,也就是说,颛顼乃是一个高悬天空的明亮的太阳神。那么颛顼究竟是一个黑暗的太阳神还是一个光明的太阳神呢? 这个问题还与颛顼的性别问题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中国古代神话资料中,太阳神都是男神,因此,太阳神颛顼是男神大约是没有问题的。在迄今为止笔者所见的所有有关研究成果中,颛顼的性别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没有人不认为他是男神,但这个认识其实有点问题。 在远古时代,鲧主要是一位女性神,在此基础上兼具双性同体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个神既是男性,又是女性?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以后再论,我在此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在中国古代,并不仅仅是鲧具有这种双性同体的特征,一些重要的大神,实际上都内在地具有这一特征。在这些大神中,颛顼是最突出的例子之一。 几乎没有人怀疑过颛项的性别:他是一个男神。而且在秦汉确立的五方帝神系统中,还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天帝。袁轲先生说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且曾代黄帝统治过天下诸神。颛顼作为男性神从来无人怀疑,特别是下面这则资料,最能证明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 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 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 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 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

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险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口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口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 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 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浅析英美小说中的双性同体

Androgyny in A Room of One’s Own and A Rose for Emily 万木春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ndrogyny”in Carl G Jung?s concept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mythology and archetype. That is, each individual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pposite Sex. Anima is the soul of man and his feminine inner personality,which is present in the unconscious of the male. And animus is the masculine inner personality present in women. The mother archetype stems from an intensification of all anima instincts. These three combine to make the full sense of androgyny. Jung?s and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concept are presented in this essay The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demonstrates the overdevelopment of mother archetype. Besides this, this thesis explores Woolf”s vision of androgyny in art creation. To Woolf, androgyny is the most propitious writing state, in which a writer can make a perfect artistic expression. At last there is the conclusion that two works present two concepts respectively, and literature is still connected with countless examples of androgyny. Key Words:androgyny, mother archetype, anima, animus

资料分析技巧

资料分析技巧 一、统计术语 基期量:历史时期的量(比之后)。 现期量:现在研究时期的量(比之前)。 增长量(增长最多)=现期量-基期量 增长率、增速、增幅(增长最快):增长量除以基期量 年均增长量:总增长量除以年数。 年均增长率: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 拉动增长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基期量 增长贡献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增长量 百分数:实际量之间的计算,需要除以参考值。 百分点:比例或增长率之间的比较,直接加减,不需要除以参考值。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 翻番:即变为原来的2倍,翻n番是变为原来的2n倍。 顺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逆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小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增加值构成。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俗称服务业 产值又称产业增加值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 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二、加减截位法 指的是在精度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进行截位。一般从左到右截取前两位,后一位四舍五入。 选项首位同,截三位,首位异,截两位; 位数不同时,位数小的截位,位数大的多截一位。 三、截位直除法 截位直除时分子不变,对分母截位:一般情况下,选项首位不同,分母截取前两位,首位相同时,分母截取前三位,后一位考虑四舍五入。

《达洛卫夫人》中追求双性同体

Agony in the Struggle for Androgyny in Mrs. Dalloway by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May 18, 2015 Class: 2011-07 Advisor: 西安外国语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达洛卫夫人》中追求双性同体的痛苦

摘要: 虽然诸多女性主义研究者曾透过社会运动、父权压迫等多个视角对《达洛卫夫人》展开探讨,但文中双性同体的内心痛苦却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法,从小说中角色间的关系,以及主线人物体现的对称性主题这两大角度分析两性在追求双性同体过程中面临的心理痛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战后两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知,从女性心理层面观察现代女权运动,从而丰富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关键词: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心理痛苦;一战后

Agony in the Struggle for Androgyny in Mrs. Dalloway Abstract: As Virginia Woolf’s masterpiece, Mrs. Dalloway hold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What’s more, it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literary study of Feminism. Though most of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iarchy or discrimination, I think the mental dilemma of Androgynous consciousness needs more concern. This thesis, applying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probes into two major aspects: gender relationships among characters and opposition presented by Clarissa and Septimus. Based on such a study,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agony in the struggle for Androgyny in Mrs. Dalloway. It will also investigate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relations after World War I. Through its analysis, this thesis hope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of Feminist Movement as well as to enrich the study of feminist literature. Keywords: Androgyny; Feminism; psychological agony; after World War I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细讲解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解 目录 1、历史分析法 2、全店框架分析法 3、价格带分析法 4、三维分析法 5、增长率分析法 6、销售预测方法 1、历史分析法的概念及分类 历史分析法指将与分析期间相对应的历史同期或上期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比,目的是通过数据的共性查找目前问题并确定将来变化的趋势。 *同期比较法: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上期比较法:时段比较、日别对比、周间比较、 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历史分析法的指标 *指标名称: 销售数量、销售额、销售毛利、毛利率、贡献度、交叉比率、销售占比、客单价、客流量、经营品数动销率、无销售单品数、库存数量、库存金额、人效、坪效 *指标分类: 时间分类 ——时段、单日、周间、月度、季度、年度、任意 多个时段期间 性质分类 ——大类、中类、小类、单品 图例 2框架分析法 又叫全店诊断分析法 销量排序后,如出现50/50、40/60等情况,就是什么都能卖一点但什么都不 好卖的状况,这个时候就要对品类设置进行增加或删减,因为你的门店缺少 重点,缺少吸引顾客的东西。 如果达到10/90,也是品类出了问题。 如果是20/80或30/70、30/80,则需要改变的是商品的单品。 *单品ABC分析(PSI值的概念) 销售额权重(0.4)×单品销售额占类别比+销售数量权重(0.3) × 单品销售数量占类别比+毛利额权重(0.3)单品毛利额占类别比 *类别占比分析(大类、中类、小类) 类别销售额占比、类别毛利额占比、 类别库存数量占比、类别库存金额占比、

类别来客数占比、类别货架列占比 表格例 3价格带及销售二维分析法 首先对分析的商品按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 *指标类型:单品价格、销售额、销售数量、毛利额 *价格带曲线分布图 *价格带与销售对数图 价格带及销售数据表格 价格带分析法 4商品结构三维分析法 *一种分析商品结构是否健康、平衡的方法叫做三维分析图。在三维空间坐标上以X、Y、Z 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品类销售占有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每个坐标又分为高、低两段,这样就得到了8种可能的位置。 *如果卖场大多数商品处于1、2、3、4的位置上,就可以认为商品结构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以为任何一个商品的品类销售占比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随着其商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都会有一个由低到高又转低的过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商品同时达到最好的状态,即使达到也不可能持久。因此卖场要求的商品结构必然包括:目前虽不能获利但具有发展潜力以后将成为销售主力的新商品、目前已经达到高占有率、高成长率及高利润率的商品、目前虽保持较高利润率但成长率、占有率趋于下降的维持性商品,以及已经决定淘汰、逐步收缩的衰退型商品。 *指标值高低的分界可以用平均值或者计划值。 图例 5商品周期增长率分析法 就是将一段时期的销售增长率与时间增长率的比值来判断商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不同比值下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表示) 如何利用商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营运(图示) 6销售预测方法[/hide] 1.jpg (67.5 KB) 1、历史分析法

两种力量的融合——双性同体思想在《夜色温柔》中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19030006.html, 两种力量的融合——双性同体思想在《夜色温柔》中的体现 作者:徐文婷 来源:《商情》2010年第34期 【摘要】菲茨杰拉德一生见证了女权主义从萌发到兴起的全过程,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自身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之间的融合过程,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不同,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不断成熟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男性力量女性力量双性同体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19 世纪正是美国的大变革时期,各种运动蓬勃兴起,女权主义运动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队伍。菲茨杰拉德出生时,女性问题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在20年代达到高潮,可以说他的一生见证了女权主义从萌发到兴起的全过程。因此,他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女权主义运动影响。此外,家庭环境和社会潮流也对菲茨杰拉德日后的性格形成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笔下很多人物形象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都明显受“双性同体”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作家在写作时想到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做一个完全简单的男人或者女人都是致命的。人必须要是有男性气的女人或者带女子气的男人。”(伍尔夫,1929) 众所周知,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伍尔夫于1929年出版了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文章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 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明确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伍尔夫,1929)这个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伍尔夫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只有在作品中同时展现不同的性别元素才能创造出再现生活全部的伟大作品。《到灯塔去》和《奥兰多》等作品揭示出伍尔夫逐渐发展成熟的双性同体思想。在《到灯塔去》中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在《奥兰多》中,通过解构,伍尔夫揭示了这种对立的真正原因,通过奥兰多这个人物,伍尔夫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双性同体形象,实现了她的理想——在一个个体中的真正融合。 《夜色温柔》中迪克、尼科尔和罗斯玛丽这几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双性同体”思想不断成熟的各个层面,他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体现出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对立以及追求融合的过程,造就了人物的不同命运,塑造了作品中鲜活的形象。作品中男性力量代表着在物质世界

从双性同体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从 双性同体 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黄珊珊,孙 媛*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本文从 双性同体 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悲剧中麦克白夫人的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麦克白 夫人既有女性本身的细腻及软弱,又显现出勇敢无畏、坚强冷静的男性特征。 双性同体 不等同于 不男不女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寻求文学与社会的两性和谐。 [关键词] 双性同体;女性特质;男性品格;双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 I 1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6)02-0123-03 The Androgyny of LadyM acbeth HUANG Shan-shan ,SUN Yuan (AnhuiUn i v ersity ,H efe i230039,China) [Abstract] The i m age of Lady M acbet h i n Shakespeare s tragedies e mbod ies the thought o f andr ogyny .La dy M acbeth possesses bo th t h e fe m i n i n 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are f u l n ess and frailty and m ascu line characters such as ca l m ness and braveness ."Androgyny "is by no m eans synony m ous w ith "neither m a le nor fe m ale or transexua l person".It has a rea listic sign ificance i n seek i n g the cult u ral and socia l har moniousness bet w een m a les and fe m a les . [Key words] andr ogyny ;fe m i n i n e character i s tics ;m ascu li n e characters ;the har m on iousness bet w een m ales and fe m ales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 麦克白 是最短的一出,但它却以剧情的紧张急促、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生动逼真而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是一个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阴谋篡权的故事,但对于人物性格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的犯罪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使它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麦克白 一剧最深刻之处,就是反映了人类社会种种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必然冲突。几百年来,剧中的麦克白夫人一般都被看作唆使夫君犯罪、心如蛇蝎的恶女人,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出发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做出简要分析,对传统性别对立二元论进行解构。 双性同体 一词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的生物学本义时,在英语中多用her m aphr odites 一词;心理学当中使用的是 雌雄同体 (b isexuality)一词来表达心理的双性化;在社会学意义上的 双性同体 (andr ogyny)则更多地具有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蕴。 世界各国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或者是雌雄同体的,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彼此封闭的原始社会的神话、宗教、民俗和艺术中,这种奇特的共性现象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类历史初期的 双性同体 神话和向往。 如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华夏种族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合而产生的,而伏羲和女娲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即是双性同体的一种表现。西方古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神话,说人类最初的样子是长着两张面孔,四只手脚及相连的两个躯体的。到了某个时候,两个躯体分离,从此,每一半躯体都在寻找各自相关的另一半,以此来解释男女之间的恋爱和结合倾向的根源。基督教的 圣经 认为上帝是雌雄同体的,上帝则把亚当分成两个有性别的组成部分,一个是男性,另一个是女性夏娃,来自他身体的一部分,原本双性同体的人被分为两半,重新结合的渴望成为婚姻神圣的基础。在埃及神话中,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地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也是相互拥合,难以分离。 西方关于心理双性化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如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 潜意识双性化 的概念,认为 123 第十一卷 第二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Vo.l 11,No .2 J OUR NAL OF ANHU I ELECTR I CAL ENGI NEER I NG PROFESS I ONAL TECHN I QUE COLLEGE Jun e 2006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黄珊珊(1977-),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 孙 媛(1979-),女,河北保定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