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称谓语

称谓语

称谓语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

姐夫)。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以上为谦称。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小结

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二、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人家咱大家各位诸位

2)社交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

3)职衔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同志老师师傅老板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大名绰号

6)亲昵称谓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犬子”“小女”“足下”。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2、用动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伏:伏惟、伏闻

3、用名词来修饰,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比如:舍弟、舍侄。总结“家大舍小令外人”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ν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ν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庠序;同学称:同窗。

小结

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称谓语的选择和运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称谓语如何造成相应的情感表达效果,如何恰当地使用称谓语以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语言学和修辞学范畴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称谓语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中国当代社会人与人称谓第一次大的转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常见的称谓由“同志”变成了“先生”、“小姐”,这一转变凸现出中国社会由政治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变。“先生”、“小姐”这两个词的确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火红了一阵

到了21世纪,国人的称呼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男男女女也没有了能普遍被接受的共同称谓,因此在称谓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人与人之间较为常见的称呼有老师,比如见了面,开口叫声林老师、孙老师,保证不吃亏。马路上问路,见到男性叫师傅,见到年长女性叫阿姨、年轻女性喊小妹,也都算比较礼貌。夫妻间称谓最大的变化是,妻子称呼丈夫最流行的语言是“老公”,但反过来,丈夫绝不会叫妻子“老母”,叫爱人,如今恐怕是老一代人的事了。

对官员的称谓上,民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纯把官员当成官来叫已落伍了,过去是马处、李局、刘司,现在称起来味道不大。海外回到国内的人都喜欢把官员称作“老板”,对于那些有钱人或是企业、公司的主管,人们也喜欢叫老板。“老板”,英文是Boss,这个词分量很重,老板可以决定员工的命运,雇用还是解雇、高薪还是底薪,那是老板说了算。再者,老板是权力和财富集一身之人,即有权又有钱,非常完满的现代称谓。从中可见,“老板”一词的流行折射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商业文化已开始成为人们热衷追逐的文化。

小结

社交称谓与亲属称谓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与社会交际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

四、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

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2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小结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对称谓语使用方法的研究可以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四、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小结

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五、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关联

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关联

(一)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

(二)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蕴涵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小结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能显著地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而反映出汉民族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审美情趣。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就要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和研究源远流长,“称谓"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这里的“称谓”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含义已经十分接近。由此可见,古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是把称谓看作“崇正名号”的大事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认为称呼语是称谓语的一部分。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些分类结果没有正确与否的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对汉语称谓语的分类,我国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同样总结出多种分类方式,以下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学者作出的分类:崔希亮先生是将分其为背称和面称;曹炜先生将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李树新先生的观点是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叙称和自称;田惠刚在《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一文中将称谓系统分成四大类: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指代称谓。

称谓语的研究方向: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从比较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目前,我国的称谓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小类的专题研究上,如亲属语的研究、通用称谓语的研究、现代汉语职位称谓语的研究和现代汉语职衔称谓语的研究等,关于这些方面的著作也很多。这个领域的研究已趋向饱和状态,上升空间比较小,我们不妨转变方向,另辟蹊径。或者还可以从称谓语发展的不平衡性来分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失现象,来规范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 陈明珠、马飞跃 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 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务称谓语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 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 (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 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 (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 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 (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 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 (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 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 (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 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对_美女_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 湖南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 Mar 12007 Vol 17No 11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刘含徽(1974—),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刘含徽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0126-03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①“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 ……”(《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 读此称呼语。 ② 11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 J 1塞尔(John J ?Searle,1969)提出来的。[1] 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 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11 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 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2]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12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13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 (“美眉”之的谐音,意 指“美女” )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 (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6 21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

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 写小说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东西,在论坛里挖了挖,就摘到了这里。 ——————————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在汉语中,我们大

词汇与文化

浅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内容摘要 从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亲属称谓语的界定。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称谓语实例,详尽的展示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从实例出发,讲解亲属称谓语中的特殊分类—称呼语,阐释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示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增强交际的顺利性。从社会现状出发,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关键词:称谓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红楼梦》称呼语外化用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涤荡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文明礼仪之国”等。正如我们的美称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礼仪上有许多的讲究,就说这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在不同地方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化。称谓语的界定,称谓语的正确用法需要我们去好好的探究。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但在书面上第一次出现“称谓”的字样,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①这里的“称谓”,意思也就是对人的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同。但究竟什么是称谓语,古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称谓渐渐有了广、狭两种定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狭义则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为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体现一些特殊内容,比如,称谓语能够体现交际者双方之间具有的某种关系,以及交际双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征。称谓语之下还要特别分出一类“称呼语”,在某些情境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中国有句俗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意思是说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语言指的是,通过某种叫声进行传递消息、求偶、进食等活动,并不是语言交流,更不是用称谓语打招呼。称谓语完全是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初产生之时,为了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必须和他人进行合作,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传递,而复杂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而身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氏族中有不同的分工,地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称呼语因此产生,称谓语也就渐渐发展完备了。 亲属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被分为“类分法”、“叙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表明尊卑辈分。叙述法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以及同一辈分的长幼排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在

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老板”和“师傅”一样也主要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受访者中使用,但是不同的是使用“老板”这一词的受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和销售有关的工作,受其职业的影响让他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带着他们职业的烙印。“同志”这一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称谓现在的使用得很少了使用它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5周岁以上。由于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同志”使用频率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示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决裂,人们很少使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社交称谓语,而用“同志”替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同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同志”这一词就使用得很少了。 2、与年长自己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 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 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其次,同一辈分要讲究长幼有序,同辈份也要分出大小,区分出哥哥和弟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