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

一、教材分析

《凝聚法治共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二框,本框有“法治政府”和“厉行法治”两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一直在路上;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厉行法治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知识目标:法治政府的作用、宗旨、基本准则;如何打造法治政府;如何厉行法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一直在路上;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厉行法治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难点: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凝聚全省干群法治共识》

学生欣赏后和体验后,谈感受

你说我说:在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1)宁宁发现经绿灯坏了

(2)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3)初中生小玲被爸爸要求辍学打工

(4)壮壮发现有人乱砍乱伐

(5)表哥要和女朋友领取结婚证

设计意图: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要需要凝聚法治共识的重要性

预习教材,出示提纲

1.法治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基本准则是什么?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3.我们国家应该如何打造法治政府?

4.厉行法治,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授新课

(一)法治政府

1.图片展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你的生活,举例说一说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2.教师小结:法治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作用:①管理社会生活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宗旨:为人民服务

3.播放视频:《上海:五年内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4.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国家应该如何打造法治政府?

5.教师小结:①依法行政是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二)厉行法治

1.小组合作交流: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厉行法治?

教师小结:①国家:共同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②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共同守法;③公民: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文化环境。

2017年秋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12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对“文革”时期民主法制破坏的严重危害和历史教训的分析和认识,是进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措施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革”发生的背景。(课件展示文革图片)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埋下了祸根。 师投影打出──课本第70页的学思之窗。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 生:(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严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支持“砸烂公检法”,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无法起到保护公民权利的作用。 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表现呢? 生:(概括、归纳教材知识,回答)首先,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文化大革命”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乃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其次,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 师:造成民主法制建设严重破坏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课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________;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________。 2.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什么】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________。政府的宗旨是__________,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________,为人民________。 3.什么是法治政府?【是什么】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________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________轨道上运行。 4.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________,保障公民的________、参与权、________和________,促进政府决策__________和________。 (2)公民也要__________,献计献策,__________,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怎样做】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________,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提高政府________,从而推进________建设进程。 6.怎样厉行法治?【怎样做】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________和________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________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________意识,培育________精神,培养正确的________观念、________精神、________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________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________,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________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________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________、公平、________。 7.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什么】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________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________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________作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能够列举《中华人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⑵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过程与方法: 尽量以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历程,充分理解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确保我国在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⑵宣传和认识学法知法是青少年学生的必须经历,守法护法是青少年学生的应尽之责。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难点:法律建设牵涉到许多法律知识和专门用语,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初中生不易懂。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新课:建国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尚欠完善,“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新课探究】 一、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2.依法治国: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说明中国终于找到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拓展: ⑴概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依法治国,必须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律教育。 ⑵完备性:从 1979 年以来,我国在立法方面成就卓著,建议以课本第 58 页最后一段小字为基础,说明我国立法的完备性。表现为 ①数量多,截止 2000 年,全国性的法律及其有关决定 380 多件,行政法规 80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000 多件。 ②项目全,有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视情况列表展示部分法律、法规文件的名称,并对法律、法规的区别略加说明。 ③有特色,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9 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入我国宪法,使一治国方略转化为基本国策。 二、我国颁布的重要法律 1.《刑法》: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课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同步训练

第四课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 识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 A.人民 B.国务院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 2.下列四幅图画共同反映了政府的宗旨是()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这体现在()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②政府掌握着一切资源和权力 ③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④人们对政府有严重的依赖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对法治政府的正确认识是() A.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B.法治政府就是完全依法治理的政府,不讲人情 C.法治政府只是理想中的政府,不可能实现 D.只要存在腐败就不可能是法治政府 5.政府与老百姓的联系息息相关,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对依法行政的正确理解是() ①它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②它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③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④依法行政必须要人们对其进行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这有利于()

①打造阳光政府 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③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②行政机关严格执法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④全民尊法学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 ) ①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③培育法治精神 ④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这启示我们,厉行法治( ) ①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

4.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分析政府应该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主要内容有依法行政的含义、必要性、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以及政府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二是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主要内容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我国已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本课主要有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的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等四个高考考点。【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涉足社会较浅,特别是直接与政府的行政方式和方法接触相对较少。虽在初中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在生活中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由于本课涉及了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法律知识,所以理解上会有些困难。同时,政府属于强力部门,在习惯性的认识中,百姓只能接受政府管理,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意识还尚未树立。因此,学好本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监督政府行为,使政府依法行政,权为民所用。 第一课时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②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②学会辩证的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力可能滋生腐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治观念。 ②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 ③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依法行政 【教学难点】 依法行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漫画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潘玉梅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第2 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潘集区芦集中学潘玉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社会法治责任意识,以守法为荣,违法为耻,热爱祖国,为建设法治国家建言献策。 能力目标:提高对法治政府的理解能力,对政府部门是否能够依法行政的判断能力,对厉行法治的运用能力,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一些机构的基本职能;知道我国法治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具有透明度和公信力;我国的建设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重点:厉行法治 难点:法治政府教学方法;以案例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导入新课 简要说明建设法治中国我们已经从历史维度学习了夯实法治基石,今天将要从主体维度学习凝聚法治共识,并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提出问题:谁凝聚法治共识,学生能知道是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引导学生思考凝聚法治共识他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分别是:法治政府和厉行法治。 2、活动一:问题清单 操作:首先,把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问题归为两类:政府组和全体社会成员组用PPT展示政府组问题:问题1、政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能否举例说明? 问题2、我国政府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它的宗旨是什么,它为谁工作? 问题3、法治政府的含义和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是什么? 问题4.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其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问题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全体社会成员组:问题1、怎样厉行法治? 问题2、既然是建设法治中国是不是就不需要道德建设了? 问题3、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法治中国建设是否已经完成? 其次,女生组重点探究政府组问题,男生组重点探究全体社会成员组问题。预留时间学生分组探究。 3、活动二:答疑解惑 操作:首先,男生可以选择一位女生为他们解答问题1,链接生活场景应该找的政府部门,看男生能否连接正确,验证是否明白政府作用。每一个问题可由男生找不同的女同学来解答,老师可以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 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原创:许翠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政府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二)能力目标: 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把法治作为基本的行动标准;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活动。 二、教学重点: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难点:厉行法治,参与法治中国建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 师: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二)讲授新课 展示自学提纲: 1.政府的作用 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3.什么是法治政府? 4.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如何做 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6.厉行法治的十六字方针 7.如何做到厉行法治? 8.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目标导学一:法治政府 1.运用你的经验: 在生活中,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应该

找政府哪个部门? 师:总结政府的作用。 提问:如果政府不予解决,我们该怎么办? 师:讲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2.多媒体展示有关法治政府的材料。 学生结合教材P51回答:什么是法治政府? 教师点拨:法治政府也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 3.学生阅读教材P52-5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师总结: (1)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学生自学依法行政的地位。 出示“三张清单”相关漫画,使学生懂得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民要积极主动监督政府。 出示图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监督政府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国家 凝聚法治共识》_6

学科:道德与法制 ■学生在本节课要达到的课时“双基”目标 (注意:课时“双基”目标,即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主要是双基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与学情了解

■教学设计 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2、优化教学策略,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学先教后”,让学生“先 看、先想、先说、先做”,老师依学定教,点拔引领,让学生在持续的“思考、交流、展示、应用”中内悟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当堂训练”,将使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水平的环节,当堂落实。力争当堂完成“双基”

设问:国家税务总局属于国家的哪一机关的相关部门? 老师小结:国家税务局属于行政执法机关。 过渡: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如下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课本P50出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四个事例。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小玲被爸爸要求辍学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领取结婚证 PPT展示图片: 维护社会治安 保障义务教育学 P50 合作探究,派 析,举例说明政府的两方面作用。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保障百姓住房 设问:在生活中,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是什么? 教师归纳: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过渡:那么,什么是法治政府? PPT展示材料: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的关键一年。要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一定要坚持全面依宪施政,依法行事,健全各项行政执法制度,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权职人员的法治观点,提升政府行政执法水平,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努力通过严格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法治政府的理解。 教师归纳: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地方轨道上运行。 知识拓展: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学生抢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展开讨论,派代表回答 学生以小组

4.2 凝聚法治共识教案

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知识目标(1)明确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了解法律和道德在建设法治中国中的共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厉行法治,建设法治政府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建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形成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理念。 重点: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难点: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应该分别找政府的哪个部门?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玲玲被父母要求辍学去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 2.如果这些部门不理你的要求,你该怎么办? (提示:①向上一级部门进行投诉;②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等等。) 3.教师引言导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需要我们厉行法治,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法治政府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政府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__人民__。政府的宗旨是__为人民__服务。

3.什么是法治政府? 4.建设法治政府,为什么必须依法行政? 5.如何推进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或者依法行政的要求有哪些?) (提示: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②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③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__行政权__。 知识点二厉行法治 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__科学立法__、严格执法、__公正司法__、__全民守法__。 8.怎样在全社会形成厉行法治的理念? 9.为什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建设法治政府我献策 材料一2018年3月28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2017年行政审判白皮书暨行政审判保护产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九起保护产权行政审判典型案例。2017年山东全省法院受理4.3万“民告官”案件,行政机关一审败诉1 973件,行政机关一审案件败诉率为13.1%。 材料二2014年天津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提出政府要建立“三张清单”。(如图所示) 材料三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瞩目,为了向人民上交答卷、汇聚各方发展共识,2018年1月期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同时,在中国政府网上继续开放“我向总理说句话”,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1.从材料一中山东省“行政机关一审案件败诉率为13.1%”的数据,给我们政府以及行政机关哪些启示? (提示:①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政府必须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2.请你参与:当地的教育行政机关是什么?他们的“责任清单”的内容有哪些?请你列举2

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方案一: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落实民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金河镇20xx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实施活动计划。 一、目的意义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是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措施。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其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发挥典型单位的示范、辐射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对于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标准 1、村民自治组织健全,自制机制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能有效发挥作用;《村民自治章程》规范完善并能保证实施; 2、民主选举规范有序,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都能依法选举或推选产生,选举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选举结果群众满意; 3、民主决策切实落实,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都能够由村民讨论决定; 4、民主管理扎实细致,村干部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委会公章、财务账目、集体财产、用人制度等管理有序; 5、民主监督推进有利,村干部依法接受村民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群众评议,村务公开制度健全,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没有发生因村级帐目不清、村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6、法制宣传深入人心,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和场所,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不断增强,村干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7、农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要发挥党组织在村级民主选举、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日常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突出重点内容。要着重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制度的落实。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12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2.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以及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缘由。 【导入新课】 “人治”与“法治”,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制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西方近现代,所实行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专政的工具。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法律才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多少事故,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新课讲授】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投影演示一九五四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问:1954年宪法对公民的合法权利做了怎样的规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规定公民合法权利受到宪法的保护。 提问:在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是否得到法律保护了呢? (演示“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的插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言内容)。

凝聚法治共识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二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1、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从思想上认识法治政府的重要性,明确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能力目标:提高对国家建设法治政府的认识,学会依法行使权利,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目标:了解政府的作用及宗旨,知道法治政府的含义,理解依法行政的要求、核心及意义,领悟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明确法治与德治的联系及区别。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行政的要求、核心及意义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2、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与验收 生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上相应的部分。 二、导入新课 师导入:建设法治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仅需要良法、善治来夯实法治基础,还需要将法治与德治凝为一体,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聚为一体,凝聚全社会的法治共识。这样才能让法治之花,在现代文明的土壤尽情绽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让法治之花,在文明的土壤绽放----凝聚法治共识”。希望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从思想上认识法治政府的重要性,明确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能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课讲授 师引入:在上课之前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看一个简短的视频。在观看的同时,仔细思考(1)交警对违章车辆进行拦截说明了什么道理?(2)交警为何有底气对违法者采取强制措施?(3)如果你是当事人或者民警,你会怎么做?等相关问题,并在观看之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我们的小组一起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播放:1.播放视频《漂亮!南京民警街头教科书式执法实战!》。 生思考并积极讨论。 小观察员----感受政府作用 目标导学一: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宗旨、工作要求? 1.材料呈现:江苏南京交警三大队民警周荣,在南京升州路街头对三名违章车辆进行拦截。 2.探究一:交警对违章车辆进行拦截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生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发言。 4.生共同总结: (1)政府的作用:管理及公共服务(2)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3)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4)政府的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小小体验员----建设法治政府 目标导学二:依法行政的要求、核心? 1.材料呈现:交警在经过多次劝说无效,口头警告三次后,再次主动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市公安局民警,我是执勤民警周荣,警员编号211094,现在正式对你进行强制措施,出示证件,人车分离。 2.探究二:交警为何有底气对违法者采取强制措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教案川教版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和其它手段来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课下阅读课本教材,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人民才有机会当家做主的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又是怎样加强的呢?采取了这些措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 本课我们共学习两个板块: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 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利国家 学生:齐读两个板块内容。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求,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怎样完善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利人民 (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让人民当家作主的?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件展示小资料,见第5张PPT。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师:人大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呢? (1)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生: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师: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有选民直接选举,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师:人大代表日常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呢? (2)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 生:人民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师: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行使监督权的呢? (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的行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2《凝聚法治共识》说课稿

《凝聚法治共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凝聚法治共识》,内容选自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单元第4课第二框。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效果预测等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能力目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强法治的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政府的作用、依法行政的要求,知道公民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4.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法治政府”和“厉行法治”两目组成。通过阐述政府的作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提出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三、学情分析

经过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坚持依宪治国、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行政机关等内容,学生对本课内容会感到熟悉。本课是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性思考,对建设法治中国进一步理解。 三、说教法 为了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引入和新授中充分地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采用“五环节”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探索,让学生构建思维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法上,我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探索,在观察、归纳中发现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公民与法治政府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首先通过视频导入学习,了解到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性。 2.接着又通过引入“小明”这一角色,了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以及 政府的作。同时展示思维导图,明确学习任务。 3.通过将学生分成“政府组”和“公民组”分别领取任务,进行小组 合作讨论。并就答案进行分享。 4.通过思考“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整堂课进行升华。 5.最后,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知识补充,完成对本节课的总结,同时, 用中考真题的联系进行巩固。 六、说效果预测 1.本节课的重点是法治政府的建设要求,通过分组,让不同小组的领取不同任务,有针对性的解决重点问题。 2.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依法执行中公民的作用,通过视频和观点辨析,让学生会进一步明确公民的监督作用在依法行政中至关重要。

【八年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教案2华东师大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1982年新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理解“宪法至上”的原则;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知道依法治国方针确立的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具有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采用对比、联系等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宪法基本内容、意义和刑法、民法的内容的基础上,养成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国家的重要性:《民法通则》和新刑法的通过及实施,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使学生形成新时期的民主法制观念,树立懂法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识,并能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导入新课。 2、讲解 一、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1)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治国方略。 (2)江泽民同志在党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会上,发表了题为“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同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 (3)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同时还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教师可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使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法才能治国,无法一定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法律的权威不仅表现在法律的制定上,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的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针从提出到最终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在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2、《刑法》和《民法通则》 在讲解本目时,建议教师多阅读相关法律内容,并结合实际讲述,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书本知识,也应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197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使司法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刑法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对这部刑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取消了“反革命罪”和“类推”原则,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第一章在显著位置上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并废止了1979年刑法中的类推制度,这是我国刑法修订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闪光点,也是表明我国刑法具有民主性、科学性、进步性和时代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在经济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都亟须调整,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制定民法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共9章1 56条。“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它将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孙宪中教授语)。 三、村民自治 (1)实施的缘由:适应农村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变化,推进农村的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2)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3)村民民主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提供几份农村地区公约或村委会管理条约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具体议论,在哪些方面体现了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案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和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 要内容。 2.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学习重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含义。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预习自测】 一、民主政治的发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保证_____________当家作主的权利. 2、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__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__________、居委会. 二、法制的加强 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法律体系框架:以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3、执法原则:________________、违法必究、_______________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我国基层民主是怎样发展的? 2、我国是怎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质疑探究】 探究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1.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哪部法规,标志着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A.《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 A.刑法 B.宪法 C.民法 D.经济法

3、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表现,较完整的叙述是 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③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④实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以下人物中因贪污受贿而受到法律严惩的是 ①江青②张春桥③陈希同④成克杰⑤胡长清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⑤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 A.各级人民政协 B.各级人民政府 C.党代表会议 D.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原创:许翠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政府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能力目标: 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把法治作为基本的行动标准;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活动。

二、教学重点: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难点:厉行法治,参与法治中国建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 师: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讲授新课 展示自学提纲: 1.政府的作用 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3.什么是法治政府? 4.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如何做 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6.厉行法治的十六字方针 7.如何做到厉行法治?

8.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目标导学一:法治政府 1.运用你的经验: 在生活中,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师:总结政府的作用。 提问:如果政府不予解决,我们该怎么办? 师:讲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2.多媒体展示有关法治政府的材料。 学生结合教材P51回答:什么是法治政府? 教师点拨:法治政府也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 3.学生阅读教材P52-5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师总结: 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学生自学依法行政的地位。 出示“三张清单”相关漫画,使学生懂得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3)归纳总结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法制制度破坏殆尽,“文革”后如何恢复发展民主法制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难点: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已被破坏殆尽。学生对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难以理解,而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更不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治”与“法治”,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制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西方近现代,所实行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专政的工具。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法律才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多少事故,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