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教案

力教案

力教案
力教案

《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通过小组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1、力的概念和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二、导入新课:拿钢尺用力压钢尺,尺变弯,为什么?本节我们学习物理学中重要的概

念—力。

三、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重难点)

问题1:举三例说明什么是力,并说明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桌子

2、施力物体磁铁吸引铁块受力物体

3、马拉车

问题2:用力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此时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哪个物体?

手会感到疼。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桌子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

拓展提升: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人就向前进,为什么?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向后的作用力,同时水

对人施加向前的作用力。

记住:1、力的符号:F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针对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力

B、不接触的物体只要能发生相互作用,就可能产生力

C、施力的物体不一定受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踢球时,施力物体是脚,受力物体是球;

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将铁钉放在静止的磁铁附近,铁钉会被吸过来,对这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C )

A、磁铁未动,这表明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力

B、由于铁钉没有磁性,所以铁钉不能吸引磁铁

C、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断定铁钉对磁铁也有吸引力

D、因为条件不足,无法断定铁钉对磁铁是否具有吸引力

学点二:力的作用效果(重点)

问题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你能各举一例说明吗?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子:用力使尺子变弯,用力将足球踢出去

问题2: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你能各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吗?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开关门时,手握离门轴远一些的位置;向外推开门,向里推关门;同一位置

用力小门打不开,力大能打开。

问题3:用力的示意图可以简单、方便地表示力。具体操作是: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提示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用5N的力竖直向上提木块。

第5题图第6题图

5、图中小明和小华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大(填“越大”或“越小”),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大小有关.

6、如图所示,开门时用手推A处比推B处更容易将门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当用力F1作用在门上,门将打开,当用力F2作用在门上,门将关闭,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F=100N

F=80N

当堂检测: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它的符号为:N 。

2.指出以下几种情况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前进时,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人____,受力物体是_车_______.

(2)桌子上放着文具盒,文具盒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文具盒____,受力物体是_桌子.

3、甲、乙两同学都穿旱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地面,如果甲推乙一下,其结果是( C )

A、甲仍静止,乙被推开

B、乙仍静止,乙被推开

C、甲乙将同时相对离开

D 、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受乙的推力作用

4、如图所示撬开石头时,用同样大小的力F 1、F 2、F 3三次分别作用在A 点,其中,用力F 2最容易把大石头撬起。说明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

6、如下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

生 形变 。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教学小

1.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 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 作用点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 N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版式设计 全套教案

课程:版式设计 系院:美术系 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09级5班 时间:2010.11—2010.12

《版式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01101612 课程名称:《版式设计Ⅰ》英文名称:Format designⅠ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64学时学分:3分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版式设计Ⅰ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字的韵律美感及书写规律;培养学生和训练学生快速设计和书写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版式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关系、设计要素及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的传达给读者。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字体设计基本概念和字体的基本功能;了解字体的发展简史及字体的类型,掌握字体绘写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及字体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充分认识字体设计在商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字体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实践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版式设计的讲解,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字体设计案例。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讲解,并通过校外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版式设计步骤。从工艺与制作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字的概述(共11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充分了文字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1 由图画到字体的演变 1.2 东方文字的发展历史 1.3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文字的演变 教学难点:中西方文字的演变 (三)小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了解字体发展概况。 第二章文字创意的基本方法(共13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造型结构,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掌握字体设计笔画结构变化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文字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2.2 文字创意设计的原则 2.3 中西文字的表征 2.4 文字创意设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汉字的基本造型结构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得出关系F =μFN。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第三,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3.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由静摩擦力增大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外力则受滑动摩擦力,使同学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文字版式设计课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 [课程导入] 当我们面对设计主题,有了一个好的设计创意时,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一创意表现出来。设计创意的表现元素不外乎图形(或图片)、标题字、正文和色彩,这些,统称为版式设计的四大元素。 可以说,任何具体的设计,最后都会落实到对这四大元素的编排上来。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每进入到一门新的课程环节,要习惯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这门课程将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门课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这些要素有什么用? 需要怎样才能使它们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目的?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课程教学! 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成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的美的构成,使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从而通过版式设计,给阅读者提供一个优美的阅读“空间”!

何谓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环节。版式设计当然要调动各类视觉元素进行形式上的组合排列,但更重要的是:版式上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的表现。同时能够强化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以期全新的视觉效果。 版式设计的创意不完全等同于平面设计中作品主题思想的创意,既相对独立,又必须服务于其主题思想创意。优秀的版式设计,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使之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版式设计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诸如广告、包装、报纸、杂志、书籍、宣传手册、CI、网页设计等(见图)。 版式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四大要素的构成关系。 课题设计训练的目的: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熟练掌握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 总之,通过强化版式设计创意能力,使版式设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无限。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让设计者能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主题思想表达的版式创意设计,使版式设计更有情趣、更富内涵、更显新颖。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的版式

力的教学设计

课 题 力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里的概念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有关概念 教具演 示 弹簧、钢尺、气球、磁铁、小车、可乐瓶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 自主探究构建力的概念讲“神舟七号”飞船及宇航员太空行走问:同学们知道火箭是依靠 什么力量升空的?模拟火箭升空实验引入 一.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学生推桌子、举起椅子等。 体验:(1)用俩手指夹住书本,并尽可能太高手臂;(2)双手 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3)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感受?(酸痛) 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 存在的。 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十一放假收玉米等 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那位同学能用桌上的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依据是? 两手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 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 生形变。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能) 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 听讲思考 体验力 全员参与 回答 进一步认识 实验 观察 体验 思考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有人把教学设计看成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科学。下面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编排在弹力之后,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所以熟练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后面的知识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一节,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入手,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图出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在知识方面还有缺欠,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摩擦力的基础知识,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只会对二力平衡下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一定的认识,对摩擦力的方向有一定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实践的思想。 在探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要素的思维方法。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种摩擦力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误以为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相等,要纠正学生的这一观念。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用具:玻璃珠,塑料筷子,木筷子,表面涂着油的啤酒瓶,一端带着定滑轮的长木板,木块,沙桶,沙子,绳,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新)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和大小特点;能在实际问题中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体会应用DIS系统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重新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审视和探索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判定。 难点: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三.主要教学方法 DIS实验探究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课程名称:版式设计课程编号:0042051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授课班级:02级艺术设计(1)班授课学期:04-05第1学期授课学时:48学时 总学分: 2.5学分授课教师:邱红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课程编号:00420510 1. 学分: 2.5 2.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3.总学时数:48 4.实验课时:4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1、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2、教学目标和任务: 版式设计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编排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要素及其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 3、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核心内容是视觉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形式语言研究与训练。 1)视觉思维的训练—-讲授视觉思维的基本理论,分析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培养以视觉方式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形式语言的训练—-了解编排设计表现的形式语言,掌握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描述、重构的方法。 3)表现手法的训练—-了解视觉语言形式表现的多种手法,自如运用多种体裁、材料、媒介、技法、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综合性要素提取与方法归纳,体现编排设计的内在形式元素建构,在内在规律与系统方法叙述中,实现理性分析与感性实践的融合。以此为出发点,强化课程的功能,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之一: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每位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课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内容与作业方式,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差异,正是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供比较与选择的空间。 组织方式之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10-12个课题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以此打破原来分离、琐碎的片断知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编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课题练习体现的,而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就充分体现在课题设计的思维路径与方法中,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1、过程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生成的理性方式与形式推导的逻辑过程。 2、思辨性与分析性:通过教学,尤其是课题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的方式方法。 3、认知性与开发性:通过教学,在课题训练中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综合面协调的发展。 4、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握时代精神,从中外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 5、结合各级专业设计展览,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设计创作,踊跃参展,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获各类奖项,成果丰硕,在本省以及周边省份同类高校中特色显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突显课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课题的方式、资源、线索、内容、媒介、程序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摩擦力教案一

摩擦力 绵竹新市杨天云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 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 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特性和规律。 2. 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 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 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

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 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 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 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静摩擦力教案

3.3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四、教具: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等。 五、教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情景1:班里正副班长正好是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让他们进行一场关于“力”的比赛。正班长(女同学)夹桂圆,副班长(男同学)夹玻璃球 情景2:教师:我用一种“魔力”用一本书把另一本书提起(把书页交替叠放,然后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并让学生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新课教学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 知识回顾一、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比较以上情况,思考: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相对静止的意思: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引入静摩擦力概念 1、定义:两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给学生一个任务:从身边的物体尝试并体验一下静摩擦力。 学生尝试体验静摩擦力得出条件:①接触面粗糙用刚才的班长夹玻璃球得出。②接触并挤压(弹力的产生条件)用手握粉笔来得出此条件,手和粉笔之间的压力逐渐减小粉笔掉下。 ③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趋势: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动向。 所以产生摩擦力首先位置是相对静止然后是又发生相对运动的动向。研究一个力除了知道概念和产生条件以外,还要研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那?学生回答在接触面上。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看毛刷实验: 手握毛刷用力向左拉并让毛刷与桌面保持相对静止,1、我向左拉毛刷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刷毛弯了。2、刷毛为什么弯了?学生: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3、向那侧弯?学生:向右弯。教师:说明受到向右的摩擦力。4、假设桌面是光滑的,在向左的拉力作用下会毛刷向那儿去?学生:会向左去。5、因此毛刷相对桌面有向那儿的运动趋势?学生: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教师:刚才看到的现象中毛刷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毛刷相对桌面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左,它们的方向相反。从这个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看视频重温静摩擦力的方向。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是判断物体静摩擦力方向的关键 ①、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方向搞清楚了,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静摩擦力的大小。板书大小。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器材:木块,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测出的是拉力,而我们需要测的是静摩擦力应该怎么办?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主要事项:1、测力计要先调零;2、拉测力计时要保持和接触面平行;3、拉动

《版面设计》课程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和任务: 版式设计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编排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要素及其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 2、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核心内容是视觉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形式语言研究与训练。 1)视觉思维的训练—-讲授视觉思维的基本理论,分析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培养以视觉方式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形式语言的训练—-了解编排设计表现的形式语言,掌握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描述、重构的方法。 3)表现手法的训练—-了解视觉语言形式表现的多种手法,自如运用多种体裁、材料、媒介、技法、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综合性要素提取与方法归纳,体现编排设计的内在形式元素建构,在内在规律与系统方法叙述中,实现理性分析与感性实践的融合。以此为出发点,强化课程的功能,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之一: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每位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课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内容与作业方式,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差异,正是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供比较与选择的空间。 组织方式之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10-12个课题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以此打破原来分离、琐碎的片断知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编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课题练习体现的,而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就充分体现在课题设计的思维路径与方法中,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1、过程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生成的理性方式与形式推导的逻辑过程。 2、思辨性与分析性:通过教学,尤其是课题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的方式方法。 3、认知性与开发性:通过教学,在课题训练中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综合面协调的发展。 4、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握时代精神,从中外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 5、结合各级专业设计展览,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设计创作,踊跃参展,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获各类奖项,成果丰硕,在本省以及周边省份同类高校中特色显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突显课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课题的方式、资源、线索、内容、媒介、程序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

教案及设计思路

教案及设计思路 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 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幼儿园缪亚琴实施日期:2009年4月24日 活动背景: 《蝴蝶找花》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班下学期中的一节艺术活动。本着尊重原教材,创新实施的原则,我搜索了一些相关素材,制作了相应课件,并改编了游戏玩法,融入了情感目标,以游戏的形式串联整个活动。活动设计中,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感知6/8拍节奏,将根据音乐创编飞舞和停飞的造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6/8拍节奏的音乐,初步感知乐曲优美抒情的性质。 2.根据说唱音乐尝试创编蝴蝶飞舞的优美动作和停飞时的造型。 3.在集体游戏中体验蝴蝶和花的亲密友情。 活动准备: 1.蝴蝶翅膀、触角若干、花的头饰(红、黄、蓝、紫) 2.春天背景图、蝴蝶和花的图片、音乐图谱各一副 3.课件《蝴蝶找花》、音乐《蝴蝶找花》、音乐《化蝶》、 活动过程: 1.律动《毛毛虫的舞》,激发幼儿兴趣 师:春天来了,毛毛虫们快出来玩玩吧!(随春天的背景、音乐《化蝶》律动) 师:吃饱了我们睡一觉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教师给幼儿粘上蝴蝶翅膀。) 设计说明: 游戏化的口吻和组织形式能让中班的孩子较快进入游戏的情境。在“毛毛虫”睡觉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能够充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感知音乐,根据节奏创编蝴蝶飞舞的动作

(1)自由飞舞 师:呀!快看!一觉醒来我们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快飞起来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 动作要求:脚后跟抬起,小碎步移动,翅膀尽量伸展开。 (2)根据图谱,有节奏的飞舞 教师带领幼儿观看图谱,随音乐有节奏的飞舞。 设计说明: 图谱的应用能够鲜明、直接的感知节奏。将动作要领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游戏中,孩子易接受,也不打断孩子的游戏。 (3)创编飞舞动作 师:小蝴蝶还可以怎样飞呢? 3.借助课件,丰富感知,创编蝴蝶停飞的动作 (1)师:小蝴蝶在花园里飞来飞去找什么呢?(幼儿猜想,出示图片) (2)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呢?(播放课件)。 提问: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 ①采花粉②闻一闻③比美④悄悄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 设计说明: 课件的使用一是让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稍作休息,二是借助课件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孩子们创编动作。 4.借助游戏,巩固创编,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游戏规则:当听到音乐信号时,小蝴蝶可以自由飞舞,当听到儿歌指令时,停在任意一朵花上造型。(请客人老师扮演四朵花) 结束语:小蝴蝶们,我们再去找找其他颜色的花儿做朋友吧!(幼儿飞出活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 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一)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塑料杯、大米、筷子一支、滑块两个、长木板 教学板书: (1)F静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F静的大小:0∠F静≤F最大 §3.3静摩擦力 教学进程:

版式设计教学大纲

《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明确版式设计原理在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开发,是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地运用版式设计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同时,本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设计潜能,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认识自我到超越自我,成为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本课程将积极组织并参与设计实践以及各种设计、创意大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设计实践,使学生建立和掌握版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并自如运用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学习方法指导 1、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对优秀版式设计作品剖析和模仿,引导学生建立版式设计的整体概念。 2、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专题性课题设计及组织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熟练掌握设计原则。 三、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三要素的构成关系,通过课题设计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 难点是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之间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关系。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念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概念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构成元素进行整体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导入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 1、传统中国书籍的版面术语名称 2、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设计特征

第二章版式设计原则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整体概念理解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整体设计的意识 第一节整体性原则 1、主次分明 2、分类编排 3、设计元素处理 第一节简洁性原则 第三章版式设计原理 [知识点提示] 设计原理 [重、难点提示] 黑、白、灰与点、线、面的整体布局关系,协调性与空间第一节分类 1、同类合并原则 2、确定中心内容 3、邻近原则 第二节分区 1、黑、白、灰关系 2、面的构成 3、空白空间 第三节分栏 1、网格构成 2、版式设计中的线 3、重复原则 阶段性小结与讲评 第四章文字的编排设计 [知识点提示] 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编排 [重、难点提示] 标题、副标题与正文在编排中的关系、文字易读性 第一节字体 1、宋体 2、黑体 3、文艺复兴字体 4、巴洛克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