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兴起于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是一种全

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过程能够将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融

为一体,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意学习的过程和动

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实践能力强,更富有职业教育特色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

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贴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

宗旨。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近年被各大高校

争相使用,它首先尊重了艺术设计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创作规律,又改善了学习

环境及气氛,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及学院大

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针对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室内设计专业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

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

要的室内环境。该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设置的。据

调研现今国内外艺术职业教育现状:艺术设计类专业都在综合或理工类院校设置,授课模式和考评机制都在大学统一管理模式下进行,一刀切的情况较为普遍;课

程设置死板,多以单门的书本课程为教学的主要构成,教师职业技能化不够、校

企结合联系较差,造成了社会与学校的脱离,学校按现有的资源及认知培养学生,社会的真实需要不能与学校教学联系且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直接造成无

法获得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迫在眉睫。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及学院大发展的

背景下,工作室模式教学必须正确快速地发展。

关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有以下几个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商榷:

一、工作室制度建立的基本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职业院校在校

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中都必须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

全面、从无序到规范、从校企自主到政府引导的一系列过程。目前,在省外的一

些职业院校都已形成了投资合作式、背靠企业式、合作生产式、自办企业式、入

驻企业式、企办职院式和订单式等比较成熟的多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就业

市场有两种现象十分引人注目:一是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学生找

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它反映出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根源就是学校

培养出来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求的。所以,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合作,密切关注

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这样高技能人才培养才

能取得实效。

而工作室制度正是建立在校企合作这一背景下。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

工作室,给与了学生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实习实训的良好环境,在有限的空间内

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效果明显。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

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又为

导师制管理制度

导师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1、尝试建立规、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价值观,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 3、营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发展他人的文化氛围。 二、管理原则 1、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导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 2、注重实效,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 三、适用围 主要培养对象为业务部骨干员工、后备人才,待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在公司围进行推广。 四、导师基本要求 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 2、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专长,有分享传承意愿; 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 4、公司副总级以上员工自动成为公司导师。 五、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的影响差异 各部门经理是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影响差异见下表 六、导师制各职责划分 1、总经理

(1)审批导师制度、方案和经费; (2)审批公司导师。 2、人力资源部 (1)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制度和方案; (2)提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导师; (3)收集、整理相关记录; (4)组织导师、指导对象交流会。 3、部门经理 (1)积极支持、参与导师制的实施; (2)为下属选择导师提供建议,与导师保持沟通。 4、导师 (1)根据公司及指导对象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和计划; (2)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交流,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 (4)整理、提炼相关知识和经验,并有计划地向指导对象传授。 5、指导对象 (1)尊重导师,积极与导师沟通,诚实对待导师,认真学习导师的长处与经验; (2)按与导师约定沟通的渠道、频率,及时完成各项指导计划,达成辅导目标; (3)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备案。 七、导师制具体实施 1、导师与指导对象指导关系的确定 (1)由员工自主提出或与部门经理沟通后,从公司导师库中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由导师和部门经理协商后确定指导关系; (2)导师和指导对象签订《指导协议》(见附件1),正式建立双方的指导关系; (3)经沟通了解后,导师根据双方情况,制定《指导计划》(见附件2),约定指导周期、明确各阶段指导目标、容、指导方式等,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4)指导结束后,员工需提交《指导总结报告》(见附件3),经导师评价后,报人力资源部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5)导师同时带教的指导对象原则上不超过3名; 2、导师指导容,不仅包括岗位知识技能,还包含工作经验传承、团队意识和心态引导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一、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脱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企业所需的设计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这样一来,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在加大。一方面是学生能力不足,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庞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其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因此,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现实意义。 2.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传统的三段式(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教学模式在整体布局上采取了递进的教学计划,从专业基础课慢慢过渡到专业设计课,让学生逐步地掌握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实中,学生往往对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割裂,学生很难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课程体系不合理以及实验实训课教学不规范等。 二、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准就业”的形式,采用师徒制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具体地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同时,工作室制还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全过程双导师制”是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全过程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中为其聘请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以下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这一做法贯穿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进入见习或实习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一、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市场对需求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等教育培养机构而言,如何造就出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灵活而扎实的专业应用技能就成为了检验毕业生良莠的现实尺度。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专业调研发现,当前的很多师范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优势不明显、就业竞争力不强、职前和职后有差距等弊病,也就是说,工作后存在着相当长的一段适应期。这不仅影响了培养单位的教育声誉,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浪费了使用单位的教育资源。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体制瓶颈的制约,校内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重形式而轻效果,教育实践活动时间配置不合理。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要努力缩短师范毕业生的职后工作适应期,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提高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使师范生及时深入小学进行实地参观、见习和实习等活动,并在基础教育一线指导教师和有关教育理论专家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定期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反馈我们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手段中的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设计学 153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2012 · 07◆ 李公伟 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概念的界定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针对本专 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般纳入院校统一管理,以导师(专家或教 授)为核心,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充 分利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利资源,进 行教学和科研实践”①。 在一些文献中, 还可以看到有学者使用“工作坊”“工学 坊”等名称来指称此概念。 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在艺 术设计教育中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已不 是新鲜事了。学界对此理念展开了充分的 探索和论证,并得出结论,即此模式“为 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 环境,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 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②。它 “将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大大 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③,是“设计艺术教 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④。 目前,很多设计院校在成立工作室 后,得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 代需求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职业能 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问题”⑤。 二、现存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工作室模式在 取得良好效果之余,也暴露一些问题和缺 陷。可以从彭泽立⑥,彭艳与王波⑦,以及 张小纲与吕晓萌⑧等学者的论述中看到这方 面的分析和探讨。笔者从2006年开始在所在 学院建立的包装设计工作室中担任专业教 师,积累了一些关于工作室的运作和教学运 行上的经验。借鉴他人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经 验,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值得业界关注。 (一)工作室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其把企业真实生产运作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来,在两者之间起到承接的作用。然而, 两者在本质上有差异,在基本出发点、服 务对象及追求的目标等多方面有着明显 区别。企业追求效率,重视项目的设计成 果,以效益为着眼点;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重视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企业的运作,要求项目进程符合生产周期的节奏;学校的教学进度,则必须依照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计划来开展。工作室既要达到商业运作的要求,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协调行业与教育各自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这使工作室产生对自身准确定位上的障碍,也引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兼顾双方需求,工作进展不畅。(二)工作室制教学的开展,依托来自企业的项目课题。项目来源越丰富,工作室教学越能获得保证。同时,依托院系建立起来的工作室,毕竟只是小型机构,成员的学术构成和研究方向是有限的。工作室若不树立专攻方向,接受的项目课题涉及领域宽泛,容易导致设计成果水平粗浅,教学研究上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在包装设计领域,设计与其载体是紧密相关的。针对不同的包装材料,如金属、塑胶、纸质、玻璃、木质,包装设计的考量有着很大区别。一个工作室,不可能细致研究所有包装材料。如果承接的任务属于自身并不擅长的领域,容易导致开发设计的水准较低,甚至出现技术性的缺陷。教师或专家在项目中的指导不够到位,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三)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力度不足,会引起运作上出现疏漏。工作室规范程度较低,缺乏明晰的责任分配和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容易流于随意。工作室成员是因为项目而聚集在一起的,不像行政班级那样具有稳定性和组织性。个别成员容易在项目进程中出现懈怠,直接影响到任务的正常进行。考核评定和奖励机制的拟定不够细致全面,成员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四)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艺术与工艺结合的产物。因此,学习者要超越只注重学习设计美感,或者只注重学习工艺技术的层面,升华到能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技能的水准。这就要求教师也应广泛接触相关领域,贯通学科,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目前一些工作室的师资组成虽然体现综合性,在结构上比较合理,但不同学科的教师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互动。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把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直接体现为工作室项目进展衔接不顺畅。譬如包装设计专业工作室需要由艺术和工科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但艺术类教师缺少包装结构及材料方面的知识,而工科类教师缺少必要的设计审美观念。这导致学生的包装设计作品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缺陷。三、改进方法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措施,推进现行运作模式更好地发展。(一)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打破工作室项目课程在严格的教学规定下的某些局限性。跳出以往把工作室项目课程作为一门普通选修课的定式,使其成为具有更大自由度和灵活性的创新性项目选修课。给企业、教师及学生提供多种备选方案,以应对项目运作与教学进度不协调的困境。1.与企业开发长期合作的项目课题。工作室与企业有一定合作,达成良好效果后,依据企业长远的设计开发需求,编制长期项目选修课。工作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开设这类选修课,把项目化课题以常设选修课程的形式稳定下来。这样,企业设计开发的需求与教学进度,能较和谐地兼容。例如,某茶饮品企业计划在未来3年陆续开发多款饮品包装。笔者所在学院包装设计工作室与之合作,持续开设“茶饮品包装设计”选修课。这样的合作让多届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真实的设计开发工作,满足教学上的需求。2.采取灵活机制来应对短期的项目任务。有些项目在运作周期上讲求时效,不适合作为常设的或者按学期进行的选修课题目。因此,要用灵活的课程设置来响应项目需求。工作室的运作时间,(转第157页)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已普遍受到学界推崇,并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文 章从反思现行的工作室运行机制出发,研究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经验和观察,探讨在实际运作中可 能发生的问题,从课程设置、项目选题、运作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艺术设计 工作室 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制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专业发展,旨在建立起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 一、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2)每周展开一次交流研计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反思。 (3)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要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存在问题。 (4)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二、成员申报、推荐制度 (1)凡符合名师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条件者经所在教研组同意后,向工作室主持人报名申请。

(2)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依据申报者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筛选确定工作室成员不超过10名,并报学校审核备案。 三、工作室的考核制度 (1)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由学校有关部门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主持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 (2)工作室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1-2节校级(或有5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期作校级(或5名以上的同学科老师参与的)教师培训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一次;每学期听本工作室成员课不少于20节;每学年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论着)一篇以上;每个工作周期内必须主持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至少一个区级以上研究课题。 (3)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年至少开一节校级(或有同类学校3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每学期至少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心得、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学习一本教学论着;每三年取得区级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奖励。 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办法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民和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摘要:旅游高等教育“校企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战略配合与合作指导,更关键的是,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高校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尝试选择“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1+X”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2-03 近十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述国内外旅游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合作机制、专业实践、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并没有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本文以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以关注实践主体――学生为研究重点,基于“产学合作”的

“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高等学校产学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育上不同程度地脱离和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反映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既有较好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产、学合作,旅游高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将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安排,共同培养符合旅游行业能力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 “产学”合作机制不仅是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发现与培养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旅游高等教育以“产学”为导向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学科建设适应旅游产业的需求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旅游高等学校在制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可深入旅游企业调研:邀请专业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 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

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

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依据教学经验的积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以及对兄弟院校教学模式的借鉴和寒暑假期间各种培训所获经验的总结。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它们分别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情况、“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介绍和“工作室制”教学应具备的条件。在这三个方面中,将“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介绍作为重点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并从工作室的概念、工作室的特点、工作室的功能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意义四个方面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情况 室内设计现有教学时依据能力进阶规律进行培养:第一阶段是培养技术基础能力,第二阶段是培养核心能力,第三阶段是培养综合能力。 针对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分为室内设计能力、室内绘图能力、室内施工能力。根据不同能力进行课程的设计,室内设计能力对应室内设计原理、住宅室内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室内绘图能力对应手绘效果图技法、电脑效果图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室内施工能力对应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和装饰预算与招投标课程。然后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来进行相应的岗位训练。 以上教学方法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模块化教学,这种模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为主导,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总是存在衔接问题,更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实践一线进行更好的结合,学生毕业与实践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能达到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倡导的“零距离”就业模式。 二、“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介绍 1、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也就是说,室内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装饰工程,对内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训,整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真正实现教学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在由实践回归并提高理论水平的目的。 2、工作室的特点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 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吴鹃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论述了我国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现状,根据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人才的特点,以相关院校的运作为案例,提出了如何自建的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管理新模式,“工作室制”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探索,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脱离社会要求,探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吴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学院 一、引言 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公司+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自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其过程大致为: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中,突破性地试行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工作室,以工作室兴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走出一条“面向市场、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道路,将有力地促进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产学一体、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在工作室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三、图形图像工作室的建立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室以企业的形式建立,由学校自主运营。首先,由学校提供场地、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配套资金和设备,并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工作室教学指导。其次,接图形图像设计制作的订单业务。由专业教师全程协助、辅导学生,参与订单业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二)工作室运行。将工作室对学生的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自拟的课题任务,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工作室作为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使专业建设真正走产、学一体化道路,有效利用工作室设备,采用“目标分解、任务驱动、技能培养、滚动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了解设计制作生产全过程。以企业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多项内容被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所代替。打破单元授课模式下课程的独立与阻隔,形成“设计融于研究、设计融于技术、技术贯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住职业教育的特征。学生们在工作室的二年里完成设计项目,参加实际性的生产,在顺利毕业的同时,他们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岗的社会工作能力,使就业“零距离”。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工作室制”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专业方向研究)。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学科组建设、制定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指标建立、聘任责任教师。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各个工作室签定一个要求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的各方面完成的指标,首先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但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1)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2)项目的成本费用;(3)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4)工作室部分设备的购置;(5)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6)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7)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类奖励经费;(8)教师的学术资助经费。院、系级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结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的指标较好的教师和学 · 351 ·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何谓创新人才?世界各国是如何理解创新人才的?本文拟对创新人才的理念进行国际比较,以期弄清创新人才的内涵。 国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鄄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 鄄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