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1.神话:关于神的故事,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一般是民间的集体创作,神话都是想象的或是幻想的,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山海经》是保存我国远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共十八篇,分《山经》五篇和《海经》十三篇,内容记载各地的物产风俗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初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国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小雅,是宴会时所用得乐歌,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祖先、歌功颂德所用的乐歌,有诗四十篇。《诗经》形式上基本采用的是整齐的四言诗,隔句用韵,常用双声、叠云、叠字来拟生状貌传情。它是我国文学的起点,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它创作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推动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而不仅仅把诗歌当成消遣的工具;创作时所采用的赋比兴手法成为后人创作时的典范。所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这些主要的艺术手法为后人所继承发展,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意境说”的行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经学家过分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性,把文学当成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抹煞了诗歌对美的表达本质,这种观念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比如说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创作就受影响较大,这种理论推迟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而诗歌理论者提倡写讽喻诗的目的是帮助统治者治理好国家,所以他们认为是个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温柔敦厚,怒而不怨”的,这种理论对塑造具有东方色彩的以“含蓄内向、矜持不露”为特征的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不小的作用。总的来说,《诗经》毕竟是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影响和作用是极其深远的。

《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分四种:一、社会政治诗,主要是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的作品。它们或是下层人民抨击政治,或是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或是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或是称颂执政者。二、情爱诗。《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而国风中又以情爱诗最为精彩动人,中国诗歌爱情主体的描写传统,正是从《诗经》起源的,情爱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描写也极为生动精彩,反映当时社会和情感生活的恨多侧面。三、史诗。《诗经》中的《大雅》中有《生民》等五篇最著名的史诗,轮廓性地勾勒出州民族的发祥、发展、兴旺的历史,无愧为周民族的一部英雄史诗。四、农事诗。最著名的是《七月》,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汉代传《诗经》有四家:齐鲁韩赵,齐鲁韩三家汉武帝时就已列为学官,毛诗晚出,未得到皇家承认,而毛家说诗,与其余三家又不同,“训诂多用于尔雅,事实多联系左传”,阐释古怪拗口,崇尚用典,称为古文,其余三家称为今文。

3.楚辞:一、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用的诗歌体裁,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代表作就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又称骚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地方色彩,语言参差,长短不齐,篇幅一般也比较长,结构跟《诗经》相比更为庞大。

二、是一部诗集名,是西汉刘祥把屈原等十六人的词赋经过编辑而成的一部诗集。

4.《吕氏春秋》是秦朝宰相召集门客集体创作的作品,包括六论、八览、十二纪,后人又称吕览。它取材很广,包括春秋以来的各派思想,运用和新创了许多语言故事,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不同的思想观点,使行文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又能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有很强的说服力。代表篇章:《贵公》、《去私》、《察今》等。

赋:一种散文和诗交融产生的文体,是受楚辞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体裁,相对辞来说,它的抒情成分比较少,着重于夸张的铺叙和描写。代表作品有贾宜《鹏鸟赋》、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

5.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面记载了三千多年来的政治、文化、经济多方面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带着先进的历史观和无畏的批判精神,站在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可观的角度上讲述历史,他承认官逼民反,甚至对汉高祖刘邦,他也是功过分明;他还大胆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热情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反抗,例如《酷吏列传》和《陈涉世家》。更为难得的是,司马迁并不以等级地位、身份处境作为历史任务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使《史记》更加客观。严格地说司马迁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却含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文学上,《史记》是一部成就很高的作品,作为一部史书,《史记》却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与作者刻意选用的角度、详略程度的良苦用心是分不开的。在选材上,不自觉地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选取众多事件中足以反映人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的部分加以叙述和详细描写,详写处近似泼墨,不余其力地描写,略写处,数字一笔带过,甚至不加描写,这样就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可读性强;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人物思想很有起伏,而不像一般的历史作品,很少去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任务也缺少性格变化和发展,他往往采用前后相映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有人评价,即使过了几千年,现在读起《史记》,人物仍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辨,由此可见其成就之高;在描叙上,采用互见法的把某一历史人物的历史材料不在本传中记叙而放在其他人物传记中,这样可以在本传中着力刻画人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做到从多角度去反映人物形象,还使各篇不再是独立分割,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同《左传》一样,《史记》用小说的笔法来描述历史,有情节,有戏剧冲突,语言富于个性化。总之,《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比如对后代散文、咏史诗的影响,而且它也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所以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6.乐府:汉代的音乐机关,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采集民歌并制谱、配乐、进行演唱,而后就把汉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成为乐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一般都是指民歌,到唐代,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提倡写新乐府诗,用新体写旧事,这是的乐府就有名无实了,只是单纯作为诗歌的一种题材存在。

7.《孔雀东南飞》: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他们勇于斗争的精神,生动刻画出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机智勇敢、敢于斗争;焦仲卿: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但性格比较软弱;刘兄和焦母: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刻画、利用环境作衬托、渲染和抒情性语言的穿插。语言生动活泼、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完整。

8.建安文学:指魏朝建安时期的文学,它继承了两汉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作品主要反映汉末动乱的局面、渴望天下统一的思想,改变了两汉文坛词赋独盛的局面,使诗尤其是五言古诗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样式。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他们的风格悲凉慷慨、刚健虬劲,后人又称建安风骨。

9.正始文学:魏晋易代年间,社会黑暗,国家动乱,于是产生了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他们是一些有正义感的文人,由于政治上的高压,作品大多采用一些迂回隐晦的手法来反映黑暗现实,表达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但同时一些作品也带有老庄消极避世的色彩,总的来说,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作品的主要方面。

10.陶渊明:东晋著名的大诗人,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名,也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生平63年有50年是在农村过隐居生活,作品大多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村的优美风光,歌颂隐居生活的种种乐趣,表现了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陶渊明的是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冲淡”,淡的惊人,及近平庸,然而字字句句拾来似乎全不费工夫,吟者自得其乐,听者却坐不住了。他的诗,内容上主要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两大类,他所开创的田园诗艺术成就较高,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语言质朴无华,不加修饰,不用夸张的铺陈,也不用深僻的典故,比如说写落雪无声,只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皎已洁”两句,写风用“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翼字动感十足,写尽新苗的摇曳之态。

11.六朝志怪:是中国小说的原始形式,主要形成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封建迷信盛行,所以神鬼故事也就流传甚广,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是纪录灵鬼怪异的小说集,主要是为了宣扬封建迷信,满足士大夫逃避现实和麻痹劳动人民的需要,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愿望创造出来的神异故事,表达了人民反抗暴政、歌颂正义、赞扬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思想。例如《干将莫邪》、《韩贫夫妇》等。志怪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2.《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刘义庆的作品,是志人小说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作品,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和基本面貌。它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士族名士的遗闻轶事,所及事情言行,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不严格符合历史。在艺术上,笔调含蓄委婉,文字简洁隽永,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人物面目。

13《文心雕龙》:南北朝刘勰所著,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严谨、最完整的巨著,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批评论、创作论四个部分,初步运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说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学批评作品,刘勰也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14《诗品》:南北朝钟嵘所著的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作品,他的文学观主要有一、反对诗歌用典,认为诗歌当以抒情为主,有自然之美。二、主张是个应有自然和谐的音律,不必认为得用严格的声病限制,以避免失去诗歌语言的自然美。三、对玄言诗极其不满,希望复兴建安风力。

15初唐四杰:唐朝初期四位杰出的诗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他们都是才大官小、才高位卑的诗人,收浮艳淫糜的宫廷诗风影响较小,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诗风的不良影响,在创作上力图摆脱而有所突破,所以他们的作品重视抒发一己之怀,做不平之鸣,气势轩昂,悲凉慷慨,在他们的努力下,开拓了七言古诗尤其是歌行体的新境界,并且使诗歌开始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最终在唐朝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

16沈宋:除唐诗人沈辁期和宋之问,他们在律诗形式的完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律诗在他们手中完成了“回忌生病,约句准篇”的人物,五律完全定型,七律也开始规范化,从这以后,诗人创作就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沈宋也成了划分新旧诗体的界碑。沈的七律和宋的五律成就都比较高。

17新乐府运动:唐朝中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白居易首先提出来的,是指一种用新体写时事的乐府诗的诗,只是在使用了乐府的名字,音乐上已经没有汉乐府的内容,在文学上依然沿袭汉乐府的精神,主张改革诗体,使之更好地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提倡写新体乐府诗,实质上是继承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18《长恨歌》:分上下两阙,通过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的动荡和发生的深刻变化,表达了对开元盛世一去不返的叹息,同时也歌颂了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在艺术上,上阙写实,下阙则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议论浑然天成。

19《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洲司马后的作品,故文中有“江洲司马青衣湿”之句,此时

诗人的心境已经有盛气转为消极,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比《长恨歌》更有现实意义,感伤氛围也更浓。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容颜已逝的艺妓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地下,处于被压迫、被欺压的悲惨境地,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被贬江洲,无处施展抱负宏图的凄凉心境,叙述层次分明,描写形象生动,尤其是比喻的应用,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缠绵绯脆的琵琶之音,另外,运用侧面描叙来烘托气氛,也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20.古文运动:唐朝初期的一场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上的革新运动,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等。他们主张单句散行,不拘格式,反对骈文,要求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语法清新,词汇新颖。经过这场运动,是唐朝的文风为之一变,扫荡了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21.小李杜:指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主要以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自然山水的留恋以及对爱情生活的体验为内容,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排遣苦闷代替功利的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意境绰约、含蓄,流露出浓重的感伤主义情调,绝句成就很高。

22.唐传奇: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因裴??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源于六朝志怪,又融合历代传记文章、词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在内容上更为广泛,情节也更复杂,语言上因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因而更加生动、流于自然,使我国短篇小说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词:起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原先是为配乐而填的唱词,后期才真正形成一种格律诗体,又称长短句,形式多样,一般分上下两阙。唐朝的词主要有三种:敦煌民间词、南唐君臣词和西蜀花间词。民间词一般都已散佚,花间词尊温庭筠为鼻祖,学习他的词风,作品多是代言体,大都描叙淫糜生活的艳事闲愁,尤其是以女子容颜情态为题,抒发离愁别绪,艺术上比较追求藻饰,格调不高。而南唐君臣词是后唐五代比较重要的一个主要词派,因代表人物李??、李煜、冯延巳都是南唐君臣而得名,他们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花间词派”的影响,但格调已经不同,往往带有颓靡、感伤的味道,又有很多作品直抒胸臆、风格清丽,以李煜成就最高。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词家,在亡国之后,词作开始书写离愁别恨,流露出对亡国囚居的深切悔恨和刻骨悲哀,如《虞美人》通过触景伤情、悼春悲秋,表达对故国江山的深切怀恋。词种的时空跨度很大,感慨极深,词的境界也极为深远,从一种个人的感触情怀,升华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悲悯之心,引起历代无数读者的感情共鸣。他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将五代香软浓艳的词风转变为清理疏朗,称为宋词的开山祖师。西昆体:宋初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因杨亿编著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他们的艺术特征是:师法李商隐,专攻律诗,诗风精丽繁缛,好用典故,追求对仗的工巧,讲究音节的和婉,然而他们学习李商隐往往是遗其神而袭其形,艺术手法高明却缺乏深刻的内容。代表作家刘筠、杨亿等。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初期为适应和配合宋朝政治上革新的需要而产生的提倡平易畅达的散体文的运动,主要反对西昆体浮华的文风,确立了散体古文的正宗地位,是宋时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最终开辟出唐时以后诗歌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唐诗宋词双峰并峙的局面。代表人物欧阳修,到苏轼发展到最高峰。江西诗派:苏门诗人黄庭坚,受苏轼影响很大,而后与陈师道等人一起创立了江西诗派,他们主张以学问为诗,提倡用典,“无一字无来处”的风气,务求争新出奇,他们名义上尊杜甫为祖,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西昆体陈旧的文风,却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柳永:宋朝著名词人,词的发展在他手里经历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他善于吸收民间歌谣的长处,新制慢词长调,便旧曲为新声,为以后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了条件,在艺术上,他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词赋的长处,将赋的笔法引入词中,增加了词作的叙事因素,同时,他特别擅长表现不同时空场景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情感心态,细腻清晰,而且

已经开阔,扩展了词叙事言情的空间。代表作《雨霖灵》。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她身经南宋、北宋交接,前后遭遇起伏很大,反应在她的词风前后风格迥异,以南渡为界,前期作品热情明快,天真直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后期缠绵凄苦,流露出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以及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的讽刺,但由于残酷的现实,这些激励斗志的诗篇往往有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又苍凉沉郁的色彩。陆游诗最大的艺术风格就是现实主义,同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浪漫主义,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后人形容“无一语不天成”,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扫荡了江西诗派的积弊,树立起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代表作《书愤》、《诉衷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继承了苏轼词风,又吸收了南渡初期众家的精华,形成了气势磅礴、悲凉慷慨的“辛派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有感于时事的壮怀激烈之作,慷慨淋漓地表现了坚持抗战北伐的英雄气度和磊落胸怀。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强烈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言行和所有作品中,但由于政治腐败,使他的爱国抱负和出色才能始终得不到施展。他的词主要有: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和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咏春词和艳情词,其中以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最为著名,成就也最高。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但凡万物,信手拈来,均被词人用作抒发自己感受的材料,并且用词说理,带来的诗体的大解放,极大地开拓了词的新境界。代表作:《念奴娇》、《菩萨蛮》。

姜夔:号白石道人,清雅词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词主要艺术特征是清雅,以清刚的诗笔写出空灵高雅的意境,称为南宋雅词的典范。他的词在音调和已经方面往往具有其越高旷的格调,也能摆脱传统的柔媚轻浮,不加藻饰而风情独绝。代表作《扬州慢》。

元好问:金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赋曲各有所长,尤其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成就很高。他的作品主要反映战争所造成的山河破碎,以及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背井离乡之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和对国事的忧患。在艺术上,融合婉约之风韵与豪放之情怀于一体,形成激扬顿挫、委婉明丽,刚健婀娜并重的风格,可谓集苏辛、秦柳两派之长,为词推陈出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话本:宋元时说话人讲故事的底稿,产生于南宋,流传下来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指的是小说家的底本,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形式短小精悍,内容新鲜活泼,是艺术上比较成熟的白话短篇小说,讲史是讲史家的底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用浅近的文言,初具长篇规模。话本因为是用口语讲述纪录的,所以被认为是白话通俗小说的开端。他的出现是小说史的一大飞跃,标志着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观念的诞生,也就是平民文学的诞生,从宋元话本开始,小说和诗、词、文并行一起发展到现代。

王实甫《西厢记》:根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改编而成的戏曲,以张、崔二人相爱并且冲破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的层层阻挠,在丫鬟红莺的帮助下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男女幸福的摧残,歌颂了对爱情的斗争精神。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对人物的艺术塑造,而且,人物性格和情节展开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程度,作者还善于临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有,作者选取了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使语言自然生动,有古典美。《西厢记》深刻刻画出人物的形象,莺莺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她聪明美丽,含蓄高贵,爱情热烈而奔放却毫不外露,有着美好的生活向往,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幽闭的环境中,内心产生苦闷,张生的出现,唤起了她的生命激情,于是有了临走时的“秋波一转”,有了月下的隔墙相吟,有了对老夫人赖婚的不满,有了私下

传递书简,但她毕竟是大家闺秀,自由的教养使她很难一下子冲破所有的思想束缚,几经曲折,才使她走出决定性的一步。作者生动细腻地写出了莺莺性格的不同侧面和发展的复杂程度,使她的形象显出了前所未有的丰满动人。《西厢记》的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华美,首先,人物语言充满戏剧化和个性化,莺莺的清丽含蓄,张生的洒脱热烈,红娘的俏皮爽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唱词富有抒情性。其次,大量采用口语,极具生活气息,同时运用排比、重叠、押韵等传统诗歌的手法,使剧中的唱词和对白音调和谐,婉转流利,形成诗化的美感。再者,适当融合前人诗词入戏,轻灵自然,情景交融,深刻体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总之,作品的语言富有文采,诗意浓郁,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而且富有反抗意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代表作《窦娥冤》生动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形象,窦娥本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小女子,逆来顺受,因为不幸被卖作童养媳,她的善良主要体现在对同处在受欺压地位的人的深切关怀上,她对蔡婆轻易答应张驴儿的婚事十分不满,但当蔡婆要被严刑拷打时,就宁愿承认死罪也不让她受刑,她在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蔡婆看见了而伤心,她的坚强主要表现在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致死不屈的斗争上,在法场上对天发誓,更加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而且她的性格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她原本心如止水,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敢于抗争的强者,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作者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他善于把人物放到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性格特征,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真实自然。

台阁体:由明初三位太平宰相杨士奇、杨荣、杨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凭借他们的身份,把诗文当作维护封建统治和点缀升平盛世的工具,所做诗歌大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上追求词气安闲,雍容典雅,但由于阶级和历史局限,艺术上大都因袭呆板,平庸乏味。台阁体对明朝诗文的影响很大,统治了文坛一百多年。

茶陵派:明初文学流派,因代表人物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从他开始,文坛上开始自觉地出现了纠正台阁体文风的思想,他主张师法杜甫以纠正台阁体平庸呆板的不正文风,但是他主要是从体制、音节、声调等方面着眼,再加上他同样也是台阁大臣,又长期脱离现实生活,思想、生活都很贫乏,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台阁体的束缚。

《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崛起直至三国鼎立的历史故事,又以浓墨重彩渲染曹魏与蜀汉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它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对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生动地描绘,又在某些人物的传说上加以发挥,使他们的性格更完整、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二、艺术结构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故事情节井然有序,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但都有条不紊,而且曲折富有变化,在古典小说里极为罕见。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个集团之间以及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四、通过描写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了我国艺术的宝库。五、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工笔见长,而以粗笔勾勒建功。六、人物性格缺少发展,运用想象夸张略显过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挖掘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廖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它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的。它塑造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人物性格,另外,作品还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例如何九叔和郓哥,鲁智深和李逵,它抓住人物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突出性格的不同,就拿鲁智深和李逵来说,同样写人物性格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又有具体的不一样,李逵的性格不免带有些天真幼稚的色彩,这正是老实纯朴的表现,而鲁智深往往体现在生死斗争的紧要关头,这是他在长期浪迹江湖在和统治阶级周旋中所取得的斗争经验的表现。作品有时候还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另外,作品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他们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同时,浪漫主义的特征还表现在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

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了话本的传统。作品不离开故事情节而对人物环境、外貌、心理、等作静止、冗长的描绘,而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它的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构完整而富有变化,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又经过深刻的艺术加工,明快、简练,往往几笔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而准确,富有表现力。

《金瓶梅》: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以描写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取自《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改编而成,生动逼真地描写了西门庆荒淫罪恶的一生,以及他的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过程,从而将明朝中叶商业社会的种种丑恶暴露无遗,开拓了市情小说的新题材,成为古代小说性格化人物塑造的开端,口语化的市井语言,是它语言的最大特色。然而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重大的缺陷,作者揭露西门庆荒淫无道的立场,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甚至作为一个欣赏者的立场,还有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作品的成就。

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由宋元时期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发展而来,是供普通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再刻拍案惊奇》代表着它的最高成就。《三言》体现出了对“重农抑商”观念的反动,标榜一个性子又为基础的爱情观,并以市民的眼光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艺术上则表现出对以市民审美情趣为基础的雅俗共赏的追求,而《两拍》则具体表现为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和爱情题材的新突破和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在人物塑造、细节真实和贯串全书的议论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

《清忠谱》:清朝李玉、朱素臣等人共同创作的剧本,它以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揭露了以魏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成功地描绘了人民支持正义、反抗暴政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氛围。

《长生殿》:洪升的代表作品,他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并有所发展,热烈地歌颂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并联系他们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同时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通过唐杨的故事颂扬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另一条又联系他

们爱情的发展,揭开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然而因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他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只是从劝诫统治者勿奢侈过度出发,认为能够通过劝诫使之悔悟而得以平息各种矛盾,所以不可能对唐杨提出更深刻的批判,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美化,在展开矛盾时虽然能接触到一定的社会现实,在解决矛盾时,却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臆想出一个结局,为唐杨开脱罪名,从而限制了作品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作者对众多反映唐杨爱情主题的素材精心加以剪裁和提炼,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前后串联,使结构宏伟严密,情节波澜起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长生殿》清丽流畅、优美抒情的曲词对于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闻铃》一出的“武陵花”,借风声雨声铃声,写尽唐明皇缠绵悱恻、哀怨感伤之情,极为传神。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这是一部描写南明王朝兴旺的历史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作品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那些黑暗腐朽的势力苟且偷安,生活上腐化堕落,政治上排斥异己,对外妥协投降的丑恶面孔,还通过主人公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的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歌颂了以史可法为首的爱国将领和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物勇于斗争、不畏黑暗势力的大无畏精神。在艺术上,作品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全剧虽然人物众多,身份复杂,却个个个性分明,给人深刻印象,尤其是李香君的形象,作为女性,她温柔多情,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梦想,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忠贞刚烈的志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奸人的憎恨在她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另外,作品,采取了双线交叉的结构艺术,以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开情节,以桃花扇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提示着情节的发展,以杨龙友这个中间人物连接正邪双方,很好地表达了“借离合之情,写兴旺之感”的主题。在语言上,偏于工整典雅,曲辞和宾白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语言风格幽艳和慷慨相生,清新流畅,别具特色。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代表作,使我国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作品或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聊斋志异》中,内容最多的就是描写和歌颂自由恋爱的爱情主题,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无比憎恶,讴歌了青年男女为了反抗束缚他们自由恋爱的封建桎梏作出的坚决斗争,另外一些主题就是对科举制度罪恶的抨击,虽然这些抨击之先于揭露其弊端,而不着重去寻找制度的根源,从而未能在根本上否定这种制度,但它对那些为功名利禄而醉心科举的批判是有力的,讽刺是尖刻的,例如《王子安》、《续黄粱》等。《聊斋志异》还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例如《促织》、《席方平》,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鬼怪神灵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生活中来,有极力把它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这样就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嫁接,使作品能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当中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这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提供的超自然的能力,表现出作者理想的任务和生活境界,并且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正义找到出路。由于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构成了作品丰富奇特的想象,故事变幻莫测,境界奇异迷人的风格,当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些东西也无意识地宣传了封建迷信思想,间接地为封建统治麻木和欺骗人民推波助澜。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来自生活中个别的现实的人物,所以虽然说不上是典型人物,却真实而富有代表性,个性鲜明,例如同样是青年女子,有感情缠绵、拘于严训的青凤,有天真烂漫、肆意言笑的婴宁,有爱诗善歌、心境凄苦的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乐不知愁的小谢等等。这表明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特征

描写,使人物代表的社会本质通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还有,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他不是平铺直叙地讲叙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而曲折有味,所以能紧紧地吸引读者,还有,作品的结构往往以一个中心人物为主,在情节描写上,分轻别重,用多样的笔法,加以组织和交待,使主次分明,脉络贯通,叙事周密,结构严谨。善于写景,而且画面鲜明,常常造成一种更好烘托人物性格的境界,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多变,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的作品之一。

现代作家

鲁迅

鲁迅面很广,他的思想、经历、对后世的影响,有些基本的必须掌握,比如:是中国新文学革命的旗手,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而且他不妥协的性格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最硬的骨头。在文学革命、思想启蒙当中他起到什么作用?思想评价,包括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对他如何看待,对鲁迅的综合评价,鲁迅思想的深刻至今闪耀着光辉,他对国民性的剖析,对历史的剖析在今天依然有启蒙的作用,他说过的一些话,比如,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作奴隶而不能的时代,一个是作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话是非常深刻的。那么结合到当代,比如他对悲喜剧的评价,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揭穿。他还说,奴才作了主人是决不肯背弃老爷的称号,他的摆架子可能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些思想对当代都有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说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最硬的骨头,为什么他死后身上覆盖着大旗写着民族魂?鲁迅可说的太多,他的文学创作,散文、杂文、小说、诗歌、学术研究。比如去年大家记得有一道题,谈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道题很多人都不会答,说根本就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答题不管怎样,先写上二百字,这个题目忘题生义,即便没看过这篇文章,你也知道这篇文章该怎么回答,无非是关于进化论的,无非是关于我们中国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奴隶,让他们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俯首贴耳,异口同声……你如果不会答这篇,你答个别的也行啊《阿Q正传》什么的,鲁迅小说是鲁迅创作中成就比较大的,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可能不问哪篇具体小说,而是问整个小说它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它可能是综合起来问,需要你综合全面地回答。比如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都有哪些是塑造农民的?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呢?《在酒楼上》,《孤独者》的形象,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的彷徨、颠沛、没落。《殇逝》中子君和涓生这一对五四运动后年轻人的形象。《孔乙己》,《高老夫子》。每种形象代表什么。要你的综合能力,不一定去看原文,就文学史上的论述足够你用的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白描,画眼睛、勾灵魂,它提出,选题要严,开局要深。包括它的语言特点,都需要你全面的、综合的掌握。他的杂文,起码知道都搜集在哪,代表作有哪些,早期杂文和后期不同的特点,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散文,野草,朝花夕拾。大家可以把重点放在对鲁迅的总体评价上。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起什么作用,价值在什么地方,放在鲁迅小说的全面把握上。

作为重点,鲁迅就说到这。

郭沫若

郭沫若这个作家比较复杂,矛盾。尤其近年来对他的评价偏低,比如投机、立场不坚定,郭沫若要掌握他的诗歌,女神,凤凰涅盘,2749====他的戏剧,尤其话剧。

茅盾

茅盾这样的作家应主要掌握他的重要作品,比如子夜,子夜是他的代表作,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人物多,尤其典型人物,这些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恐怕需重点掌握,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农村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品。

巴金

大家注意今年是巴金诞辰100周年,年头很重要,这个纪念日子很重要。作品主要是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这都是改编过电影电视的,尤其是,家,一系列的人物,为什么巴金的作品能使一代年轻人进行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社会、黑暗家庭

的反抗,激流三部曲是最重要的作品。要注意结合巴金创作的社会环境,和他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

老舍

老舍的作品主要两类,一类是小说,一类是话剧。主要是创作的艺术特点,京味儿作家。老舍小说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具体的论述你们看书都有,我只是提示大家注意。话剧创作,茶馆,原野,家,北京人,龙须沟(????????老师也会出错哦)。

曹禺

曹禺是话剧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家,北京人,特别是话剧创作中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雷雨中的人物,日出的社会环境、背景,老舍主要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曹禺主要是人物形象。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刚才说过对知识的综合、融会贯通能力,包括时代背景,比如创造社、文学研究社,起码得知道,不一定名词解释,但答鲁迅、茅盾……会用到,包括对早期的鸳鸯蝴蝶派呀,都应该知道,你知道是什么玩意就行了。

另外一些作家,徐志摩,戴望舒,这些作家起码是二流,田汉,洪深,欧阳予倩在话剧创作上,闻一多,郁达夫,这是相当重要的作家,郁达夫是仅次于鲁郭茅巴老曹的,丁玲,叶圣陶,柔石,他的《二月》,田汉,张天翼,艾芜,艾芜的《南行记》,是重要作家。沙汀,萧红,艾青,臧克家这都是二流的作家。陈白石,夏衍。

题型方面有较大变化,该说的我已经说了,听不出来,活该。

两本书都要看,主要考你对现代文学的基本,综合掌握。不光是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更甚,要求你们的综合能力更强,甚至你会意想不到。

主观题为主。

题型和往年有很大不同,具体我不会说,但我已说了这么多,你非让我说今年没有填空、名词解释,我是决不会说这话的(掌声、逼出来了)。

答题篇幅、字数,你们答题是3小时,就应时3000字,六道题,每题500字左右,八道题,每题400字左右。

怎么答能得高分?答题要能展现你的水平,为什么这次不以知识概念为主,要考你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那么在答题时要体现你的水平,包括分析见解,可能有些分析是教材上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让你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可能在某一章、某一节看不出,比如要你讲建安风骨和唐宋古文运动的关系,包括浪漫主义,可能需要打通了来答,要知识全面,要大家在答题过程中展现水平,你的分析能力,尤其是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说什么,头头是道,论述,然后得结论。因为给老师很大自由度,所以可能尽管答题的要点1234你可能答不全,漏掉某一点,甚至是画蛇添足说错几点,这些关系不大,只要你说得很有水平,很有见地,充分说明了你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而且,语言上、逻辑上、论述方式上都高,那也有可能的高分。

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不能说不考,但我们综合考,肯定包含这些,但不需你死背概念。几几年,什么人,怎么样,这是死背概念,一些其他院校,尤其一些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善于背诵,我们招上来,没有分析能力,只会死记硬背。

二三流作家就掌握他的一个重点,比如徐志摩,掌握他什么一个重点,一点就够,不用费那

么大劲,纠缠不清。

如何掌握答题中个人自由发挥,大家注意,第一、不是让你天马行空,一定要切题,看好题目要求什么,不要跑题了。第二、题目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答案你先要给点到,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要在知识点上发挥,不能漫无边际地发挥。

今年是一次大的变化。实在是没法讲题,也没有十分固定的答案,是考能力的,我个人觉得今年的题是非常能考出水平的。

外国文学笔记

填空、名词解释今年好像没有,只有大题。这样可能也比较公平,过去有的背过正好知道就会,没背就不会,考研还是出大题比较好,掌握的多可以深入答,掌握少也不至于一句话说不上来。今年外国文学50分,现代文学50分。外国文学50分,两道题,一道25分。

考试范围从中古希腊到批判现实主义,俄美不考,这是范围。

作为辅导课老师,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呢?作为研究生这个层次,大家复习时要抓住什么样一个重点呢?就是要从整体的,不管你用那一套教材,教材都不错,没必要指定看哪套教材,没必要各版本都看,大家拿哪个版本都无所谓,但几段思潮、流派都要记得很清楚,我强调大家对欧洲文学史几个时期、流派脉络把握比较清楚,所以这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出题,大家会有手里像有个地图一样的感觉,我们可以数一下,古希腊、罗马是一个时期,然后进入中世纪,大家知道因为中世纪太压抑了,所以就要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后,因为情感太释放,人们需要理性,所以古典主义就出来了,古典主义到了18世纪晚期,19世纪30年代之前,伤感主义、浪漫主义,到30年代以后,雨果,进入批判现实主义。

大家重点掌握这5个阶段,不用记从哪年到哪年。文学史,因为是从史的角度考大家,就一定要掌握时间上这5个部分的脉络,那这5个部分,啊,中间还有启蒙运动,那从文艺复兴到批判现实就有5大思潮,每个思潮都提倡什么特征,大家没必要去背或压一个作家、一个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会出这样的题的。但你学文学你知道他是由作品、作家来说,所以答25分一道的题,一个小作文,你不能盖大帽,说理念,你得有代表作家,你不用具体背哪个作家,到时候你能举个作家,用他来说事儿就行,就找个作家,你比较熟悉,到时用他就行。所以不用去压。会出哪个作家、作品呢?不会这样单独去考的,所以把5个部分创作特征掌握住,在此之下有哪个代表作家、作品是什么,这样突出了解一下。这样答题不就显得丰满吗?要不,只是条条框框、概念,文学文学,没有作家、作品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去掌握,不要特殊地去压一个作家、作品,这是我谈的这样一个思路,还有呢我觉得就是大家应该有个比较的视角,毕竟我们是站在中国的立场。在那个时代,普遍的人类童年都会有这样一个相似,比如神话,也有不一样,也比如神话传说,西方总有欲望,啊,这个什么东西,神也可以下来看谁漂亮追谁,你看他就可以这样写,我们中国向大禹那样的英雄,三过家门不入,别说外面找个情人,他老婆他都不顾,你看这不就比较出来了吗?一般同学可能就答到这了,但我希望大家更深入,思路拓开,你要考研究生,只看到表面一个文本的东西,还应探讨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不同,就可以继续延伸到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这种文化就可以谈深了,比如西方,重视人,从古希腊开始,人体雕像,都是人,人和自然的斗争,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些你脑子里捅出的东西都可以说,说得越深越好,我们东方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非常完美的人格形象,伦理道德上的,大家谈神话,也往后面说,有

多少是多少,这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了,大家答题,我说的这样一个意识思维,思路一定要开阔。比如在中世纪,也有人性的、人情味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骑士文学,分南北两派。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发展过程,他的兴旺、衰落,好的、不好的,看在什么角度、什时期、什么问题上说,我一再强调这个思维,千万不要去压什么、背什么,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同时期,同样的作品和我们中国有什么相似的,不同时期有什么联系、发展?文艺复兴,虽然也挺重要,但鉴于出过一个挺大的题,也不会再出了。之后是古典主义,为什么就出现了古典主义?前前后后,不光知道这个思潮的特点,为什么这个时期就有这个思潮,从哪个转向这个,从文学本身来讲有一个规律,从文学以外的,社会也有这样一个变迁。古典主义,三一律,规范呀,提倡几圈,有利于管理,都有它的道

理,但大家想,任何事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走向反面,所以三一律发展到一定程度,三一律也要从两方面看,学写戏要懂三一律,开始时带着脚镣跳舞,某一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另一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限制了作家的创作。后来就是启蒙主义,为法国大革命做准备,你理解鲁迅,就特好理解启蒙运动,都是为一场革命做准备、做宣传,这样的文章肯定是短小精悍,目的性特别强。在当时对大众、唤醒人民觉醒,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文学在文学史上能留下几篇?所以最后启蒙主义文学,卢梭的还不错,但作为有文学价值的不是特别多。到了

浪漫主义,法国大革命终于成功了,为什么要抒情呢?文学一直是理性的批判,建立理想王国,但作为文学本身,理性也要进行抒情、要释放一下,不能太沉重,从社会条件讲是这样。到了革命成功以后,人们发现这并不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王国,有很多人有这种伤感的情调,失望。大贵族被打倒了,所以他非常感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总的来说,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教会文学的压抑到文艺复兴的情感释放到古典主义的理性到启蒙运动地为革命做准备到浪漫、伤感主义再到批判现实主义

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

《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最佳:段及朱)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6韵)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3、唐人为汉以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题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

贤的言辞。E、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泪淚。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

“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

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