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 植物的叶 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 植物的叶 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 植物的叶  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 植物的叶  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捡一些落叶。为每小组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1、观看课文树叶插图,感受秋天的美丽。

(1)、师:大家观看课文P12上的插图。

(2)、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

(1)、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捡树叶,你们捡到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和小组的统计与分类。(2)、生:进行统计和分类。

(3)、交流:各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和分类情况。

(4)、师: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会比较顺利。要知道:有几种树叶就有难度了。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类的?

(5)、师:这么多树叶,从结构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师:请大家比较一下:新鲜的树叶和你捡到的落下的树叶,有什么不同?(2)、生:比较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长在树上的新鲜的树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树叶是活的,落下的树叶是死的。让学生体会的叶的生命特征。)

(4)、师:观察一条树枝上的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去发现: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描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4、课堂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作业:预习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1、师: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生: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

3、师:我们怎样观察?

(1)量量:树干是否变粗了。

(2)看看: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3)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落下。

(4)瞧瞧:狗尾草会不会枯死。

(5)找找:树叶的变化。

二、观察树叶的生长变化

1、师:用直尺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

2、生:量树叶的长和宽并记录。

3、师:感觉一下,这条树枝上大小不同树叶的软硬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4、师: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树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着)

5、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树叶会衰老直至死亡)

6、师:从树叶的大小变化、软硬不同、颜色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树叶都有一个生长过程就是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师:分小组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生:(交流)汇报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师: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

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我------------的变化记录表〉中,你能做到吗?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树冠叶子其他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2、师:这样坚持下去,我们还可以知道大树或小草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作业:预习第7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第七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1、师: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你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生:回忆记录: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P17页书上的记录单里。

3、师: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呢?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4、生:学生思考后,交流、填空。阅读P21页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你能用维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6、生:画维恩图,师检查。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师: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2、师:先来了解向日葵的一生。

(1)师:请看课文P17页插图:向日葵的一生,你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

典型生长阶段吗?

(2)生:看图观察、思考、汇报。

(3)师: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师:再来了解一棵大树的一生。

(1)师:看课文P18页图:一棵大树的一生

(2)生:看图后说出自己的意见。

4、师:你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和大树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5、生:向日葵和大树,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

6、师:请大家看资料库:课文P19页:?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

7、师:看完后,你们有什么体会?

8、生:汇报。

9、师:(学生汇报后)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10、生:(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师:请大家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生:(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植物的共同特点

3、生:(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师:(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

作业:

1、阅读P19页资料库里4篇文章,了解植物的有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第2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第二课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蜗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第四课蚯蚓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

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愿意帮助其他的同学。

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

3、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蚯蚓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知识。

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蚯蚓若干条、毛巾、沙子、土、水、纸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猜蚯蚓?

课前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这是什么??

接着检查学生准备材料情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好准备。

二、观察提问?问蚯蚓?

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蚯蚓,大家最想知

道关于蚯蚓的哪些知识??

三、玩中探究?玩蚯蚓?

?这节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喜欢吗??

让各小组学生开始思考探究办法,制定探究计划,并进行探究活动。

提醒学生每组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议题来探究;巡视各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教师发下几条蚯蚓,激起其他同学迫不及待地也想要领走蚯蚓:?谁敢自己上来抓一条蚯蚓下去??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分组探究:蚯蚓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你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

比谁的实验设计得好,谁的发现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

小结:各组汇报,交流讨论?我们发现……?

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小组。

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第二课时

四、交流学习?说蚯蚓?

1、谈话,引入新的探究活动——蚯蚓的生活习性。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关于蚯蚓的各方面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对蚯蚓的整体认识。完成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实验目的,切实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2、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你认为……???你想研究……???怎样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找老师领取器材,展开研究?蚯蚓喜欢温暖的还是寒冷的环境???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蚯蚓喜欢土还是喜欢沙子等等??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

各组填写实验记录。

交流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

五、实践探索?养蚯蚓?

尽管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对蚯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比如:蚯蚓吃什么?怎样繁殖等等。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学会养蚯蚓。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记下蚯蚓的新发现、新感受,培养他们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直接兴趣。

课外活动:饲养蚯蚓,观察蚯蚓能为人类做什么?

总结时渗透环保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

第五课蚂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第六课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

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植物 4 身边的植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预习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特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和作用,自然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编入了法国画家卢俊和中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四年级第八册第11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图片及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

和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是运用线条完成植物写生作品,也是线条训练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本课之前的一些课程都涉及到了线与写生,第七册《我设计的鞋》、《小小旅行壶》两课已经使学生对线描有了浅显的认识,因此本课在此对线与线的运用知识起到了贯穿衔接的作用,使学生对线描有了多元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优势: 1、能运用点、线、形状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简单创作,画出各种形态的线以及图形。 2、学生有用线造型的能力。 3、能区分植物形态特点,对身边的植物有基本的认识。 困难: 1、对植物结构的造型特点把握不十分准确。 2、用点、线、面进行装饰,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线的变化不能灵活运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小小潜水艇》公开课教案

小小潜水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明白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懂得改变物体 的轻重可以影响它的沉浮。b5E2RGbCAP 2.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实验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语 言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了解真正的潜艇沉浮原 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沉浮自如的教具“潜水艇”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小玻璃瓶、烧杯、水槽、托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情境引入 1.神奇的小实验:出示实验道具听指挥的小玻璃瓶。 2. 指导学生观察道具的构成,进而观看实验表演并引导学生为其起名。 3.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挤压塑料瓶能使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 。 (挤压塑料瓶与小小潜水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p1EanqFDPw (通过趣味实验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想探究 的问题,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起名活动, 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DXDiTa9E3d 二、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制作小小潜水艇需要哪些材料。 2. 师生观看介绍实验物品,进一步研讨、归纳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尝试制作小小潜水艇的方法,教师巡视观察。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1.我们一般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来描述一天的天气。 2.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为世界气象学领域增添了宝贵的科学财富。 3.我们怎样知道天气呢? ①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②收听天气预报③听收音机④看手机⑤上网查询…… 4.认识天气符号 5.背诵《风级歌》,利用《风级歌》可以估测风力的大小。根据风力的大小我们把风分成13级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枝摇飞纸片,5级小树随风摇 6级举伞有困难,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6.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①好天气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很好。晴天时人们可以收割庄稼,可以

出去旅游等等。雨后,人们还可以看到彩虹。 ②但有时恶劣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如:大雾天飞机不能起飞,秋收季节冰雹会造成庄稼的少产或绝产,狂风会吹倒大树房屋等等。 7.说说你知道的气象谚语。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就要来到。 ②蜘蛛网倒挂,大雨就要下。 …… 8.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仪器,主要由箭头、箭尾、支架及风向杆等部分组成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时,是刮东南风;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时,是刮西风;当树叶向西北飘时,是刮东南风;当国旗向东北飘时,是刮西南风。 10.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一般分为两节,上节是盛水漏斗,下节是桶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是毫米 11.测量降雨量时应注意什么? ①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②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③降水结束之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3《压缩空气》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湘教版

3、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给篮球充气”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一年级科学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备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塑料花是植物吗?(不是) 师:说一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汇报) 二、拓展活动:选择一种方法种一棵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1、选种子(一个生的、饱满的)。 2、怎么种?(选容器、土多少、浇水、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等) 3、每周选一个时间观察种子的情况,把观察的情况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标上时间:第几周) 教学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备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2、知道植物是有根茎叶组成的。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一棵植物,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组成的。教学难点: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样观察? 二、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观察,交流植物由根、茎、叶等器官组成)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三、将我观察的植物画下来。 1、先画土。 2、再画茎。 3、然后画根。 4、最后花叶。 四、研讨: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五、拓展: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小小潜水艇》公开课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小小潜水艇》公开课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明白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懂得改变物体的轻重可以影响它的沉浮。 2.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实验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了解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沉浮自如的教具“潜水艇”、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小玻璃瓶、烧杯、水槽、托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情境引入 1.神奇的小实验:出示实验道具听指挥的小玻璃瓶。 2. 指导学生观察道具的构成,进而观看实验表演并引导学生为其起名。 3.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压塑料瓶能使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挤压塑料瓶与小小潜水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 (通过趣味实验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起名活动,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二、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制作小小潜水艇需要哪些材料。 2. 师生观看介绍实验物品,进一步研讨、归纳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尝试制作小小潜水艇的方法,教师巡视观察。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制作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制作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1]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 2. 种子名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形特点 凤仙花圆形、很小、褐色还带有一点绿 绿豆椭圆、较小、绿色 玉米圆锥形、水滴状、中等大、黄色 花生椭圆、较大、米黄色 红豆椭圆、较小、暗红色 黄豆圆形、中等大、黄色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表中日期仅供参考,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生长发育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和种子成熟 日期3月20日3月27日5月13日5月22日6月7日7月11日7天,47天,9天,15天,35天,110天. 2.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 (2)× (3)× (4)√ (5)√ 资料阅读 选择题(1)A (2)B (3)B (4)C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活动记录 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还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6)√(7)√(8)×(9)√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1.整理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情况。 破土而出的时间3月27日刚出土时叶的样子很小、低头、合拢 刚出土时茎的颜色嫩绿色叶在茎上怎样排列左右、前后对齐(对 生) 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有什 么不同第一对叶子厚实,小,圆形,深绿色,光滑。后面长出的叶子薄、大,长椭圆形,绿色,有点粗糙,叶边缘有刺。 其他发现发芽时间很慢,第一对真叶长出后长叶的速度加快。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阳光、空气。(2)叶。(3)太阳。(4)水分,养料。 2.判断题(1)√(2)×(3)√(4)√(5)√ 3.简答题 因为小老鼠吐出的二氧化碳和叶子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其中氧气给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被马上憋死。 5、茎越长越高 活动记录:(仅供参考) 观察时间刚出土时一周以后两周以后三周以后四周以后……

一年级科学课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科目科学教学对象一年级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 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 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 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 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 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2.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五、教学准备 师:课件、一盆枯死的植物、塑料花 生:自己种的植物、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小动物活动的 视频。 【提问】图片里的小动物是活的 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展示一棵植物 【提问】老师这里有一棵植物,那 植物是活的吗? 【板贴】植物是“活”的吗? 活的。会 动、会叫、会吃 饭、会长大 是活的 通过图片,吸引学 生注意,引出学生 说出动物是活的理 由。 新课教学【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觉得植物是 活的呢? 同学们刚刚说了这么多理由来证明 植物是活的,真棒!小朋友们第一 周的时候就种了一棵植物,并且今 天也带到了课堂上来,那我们不如 去植物身上找找证据吧。 会长大、会长 叶、会开花、会 枯萎、需要阳 光、有香味、有 颜色…… 小组讨论 观察前,先让同学 说说自己认为植物 是活的理由是什 么,找出证据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习题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习题 一、填空题 1.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快慢 2.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花的时间越少,运动的越_________(填“快”或“慢”);所花的时间越多,运动的越_________(填“快”或“慢”)。 3.测量时间可以使用_________计时。 二、判断题 1. 不同的小球,质量越大,在同一轨道运动得越快。() 2.斑马跑了5秒,兔子跑了6秒,斑马一定比兔子跑得快。() 3.跑完相同的距离,用时少的,运动得快。() 4.在长度相同的不同轨道上,无法比较快慢。() 5.只要小球有质量,就可以在轨道上运动。() 6.有了共同的起点和终点,才可以用计时的方法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7.为了节约时间,做实验时,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我们测一次。() 8.每次实验换一个质量大的小球是为了更容易地用秒表测量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9.斑马跑了5秒,兔子跑了6秒,斑马一定比兔子跑得快。() 10.跑完相同的距离,用时少的,运动得快。() 11.在长度相同的不同轨道上,无法比较快慢。() 三、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跑得最快的是()。 A.猎豹 B.羚羊 C.斑马 2.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的小球,要判断它们运动的快慢,需要的器材是()。 A.放大镜 B.秒表 C.照相机 3.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的小球,运动的快慢()。 A.一定是相同的 B.一定是不同的 C.可能是不同的 4.下列动物中,跑得最快的是()。 A.猎豹 B.羚羊 C.斑马 四、实验题。 在设计“在同一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时,下面哪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请在括号里画“√”。 ()小球的大小。 ()实验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第五课-植物的叶--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捡一些落叶。为每小组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1、观看课文树叶插图,感受秋天的美丽。 (1)、师:大家观看课文P12上的插图。 (2)、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 (1)、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捡树叶,你们捡到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和小组的统计与分类。(2)、生:进行统计和分类。 (3)、交流:各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和分类情况。 (4)、师: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会比较顺利。要知道:有几种树叶就有难度了。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类的? (5)、师:这么多树叶,从结构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师:请大家比较一下:新鲜的树叶和你捡到的落下的树叶,有什么不同?(2)、生:比较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长在树上的新鲜的树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树叶是活的,落下的树叶是死的。让学生体会的叶的生命特征。) (4)、师:观察一条树枝上的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去发现: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描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4、课堂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作业:预习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怎样加快溶解》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学校: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搅拌、加热、压碎等方式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过程与方法:设计相关的实验计划,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实验记录表 学具:全班分为4个组(每组4人)每小组:3个烧杯、2根搅拌棒、冷水/热水、冰糖块/颗粒、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当你想喝糖水,可是糖一下子溶解不了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2、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猜疑。 3、科学仅凭猜测是不够的,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 4、相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二、开展探究活动 1、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42,思考我们该如何进行这些实验。

2、讨论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 3、拟定组内实验计划,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适时点拔) 三、组织实验论证 1、发记录表,要求各个小组按照实验记录表完成以下实验。 注意事项:提醒注意安全、搅拌用力适中,通过比较完成记录表。(1)、完成冷水和热水溶解物质快慢的对比实验。 (2)、完成大颗粒和小颗粒溶解的快慢对比实验。 (3)、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2、完成组员的实验结论。 3、让学生体会多种方法并用是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好办法。 四、课外拓展练习及生活应用 1、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用这些方法来加快物质溶解的 2、课后对多种方法并用进行实验,并记下溶解时间。

青岛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15课《浮与沉》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 2.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对于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知识点梳理 1..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2.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游泳圈、救生衣等。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目标: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钩码、橡皮筋、尺子。 1.用橡皮筋把钩码勾住,数值悬在空中,用直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2.再用钩码竖直悬在水中,再用直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整个过程中,眼睛要平视,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夯实基础,拓展思维 一、我会判断 1.轮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了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 2.潜艇是利用水的浮力制造的。( ) 3.沉在水中的石块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 二、我会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应用中没有运用到水的浮力的是( ) A救生衣B远洋巨轮C温度D浮桥 (答案:一、1.√ 2.√ 3 .×二、1.C ) 第16课《弹簧里的学问》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发生变形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2.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了解弹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2.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撑竿跳高、橡皮筋、摩托车减震器、弹簧秤。 3.跳高运动员利用撑杆有弹性,能够跳得更高,橡皮筋有弹性,可以用来扎住头发,摩托车减震器利用弹簧有弹性,可以减轻人坐车时的颠簸感,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重量。 4.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夯实基础,拓展思维 一、填空 1.撑杆跳运动员跳高时,运动员对________施加了力,使撑杆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撑竿弯曲,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弯曲的撑竿具有________,从而使运动员跳得很高。 2.篮球,乒乓球掉在地上会弹起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力。 3.像弹簧这样,压缩和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______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是弹力。 1

2017最新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身边的植物)

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 1、校园植物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2)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2.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2)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的特征。 3. 科学态度 (1)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2)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任务驱动 在校园里生长着许多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 2、活动1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校园里的植物。 (2)、出示课本第3页插图,问你认识些植物吗? (①狗尾草;②羊蹄甲;③叶下珠;④野苋菜;⑤牵牛花;⑥月季⑦菩提榕)(3)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特征。 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关键词(如植株高度、叶、茎、形态等)对不同的植物进行科学描。 3、活动2 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 (1)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例如,可以根据植株的高度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颜色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是否开花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秋天是否落叶进行分类;还可以根据叶子的形态进行分类;等等。 (2)出示课本第4页观察记录表

让学生说一说彬彬是按植物的什么的特点来分类的? 4、总结: 2、白兰和银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白兰和银杏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了解白兰和银杏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2. 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 3. 科学态度 (1)认识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二、教学过程 1、任务驱动 生活情境:四位主题人物站在教学楼四楼的阳台上,看到白兰和银杏的树冠顶部。这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写实的场景。学生下课时,在阳台边,常能见到乔木茂密的树冠。 产生问题:白兰和银杏都长得很高。它们的树干是否一样呢? 请学生们用科学的方法对一棵完整的白兰和银杏植株进行有序的观察,了解其树干、枝条等的特点。 2、活动1 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 白兰和银杏是常见的绿化树种,在校园和社区的路边常常能见到它们。(1)指导学生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 ①提出问题:它们的茎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②小组汇报和展示,交流各自的观察成果。 3、活动2 辨识白兰和银杏

【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五单元知识点 1、手指放在鼻子前,深呼吸时会感觉有气流出入。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2 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体的起伏。结论: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3、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了人体的呼吸道。 4、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5、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6、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7、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8、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9、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口腔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经常用口腔呼吸,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气进出出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 10、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1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13、每个人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多。在相同条件下,男生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比女生略少,因为通常男生肺活量较大,单次通气量比女生多,老师比同学的呼吸略慢。 14、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优质课教案 2020-12-12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

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包含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30分) 1.( )和( )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预知( )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 )利用各种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并将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形成( )。 3.( )用于记录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用来测量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百叶箱里放有( )、( )等多种仪器,可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4.除了( ),气象观测站还要通过( )、( )等手段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 5.气象站应建在校园中比较( )、( )的地方,远离高大建筑。 6.风向仪的指向代表( )。例如,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则指向( )。 1.实施计划包括( )、( )。 2.观测天气可以从天气( )、( )、( )、动植物的活动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 )并( ),并将自己的( )与大家分享。 3.根据观测的( ),对原有计划进行( )。制订可实施的( ),将观测结果用( )记录下来。( )两周并坚持( ),以便获得更多的数据。

二、判断(20分) 1.百叶箱不仅能测量空气的温度,还能测量空气的湿度。() 2.气象站应该建在校园中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 3.我们每次使用雨量器之前,都要保证瓶中水面与瓶身的刻度线相重合。 ()4.雨量器里面的漏斗是用来收集雨水的,根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可以计算降水量。() 5.云、雨、雪、冰雹都是降水的形成原因。() 6.观测天气太累了,不用长期观测,偶尔观测一次就行。() 7.风向仪应该放在离地面约2.5米的地方。() 8.测量降水量时,我们应该把雨量器放在大树下面。() 9.观测天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坚持。() 10.在实行观测天气的活动时,必须要制订可实施的观测计划,并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 三、选择(20分) 1.气象观测站的主要观测手段有( )。(多选) A.地面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 C.气象卫星探测 D.推测 2.你认为气象站建在( )最合适。 A.操场 B.教学楼旁边 C.自行车棚 D.教室里 3.我们在使用雨量器之前,应该( ),用尺子量出( )的高度。 A.保证瓶中水面与瓶身刻度重合 B.保证雨量器的干净整洁 C.从起始刻度线到瓶中水面的高度 D.从起始刻度线到瓶盖的高度 4.风向仪的特点是( )。(多选) A.两头一样重 B.一头重一头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 1.冰川是固体,不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2.地球上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 3.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北极和南极都是大陆。() 5.赤道是地球上真是存在的一条线,它把地球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6.我们的地球是围绕着地轴旋转的。() 7.并非所有的湖泊水都是淡水。() 8.山顶的积雪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9.沙漠中的淡水很少,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0.生活在丰水地区的人也应该节约用水。() 二、选择题 1.地球上存在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湖泊水 2.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可以。 A.尽量不用水 B.把水反复、充分利用 C.用洗衣服的水浇花 3.黄河的水总体流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A.鄱阳湖 B.青海湖 C.洞庭湖 5.地下水由于在地下,无法被利用,这种说法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不好说 6.用涂格子的方式表示海陆面积,如果总共有100个格子,则海洋面积要涂。 A.50 B.60 C.70 7.用胶头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 A.上方 B.下方 C.无所谓 8.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A.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 C.南极大陆9.下列能被直接利用的水体是。 A.河流水 B.冰川 C.深层地下水 10.河流的水都流向了。 A.海洋 B.湖泊 C.不确定 三、简答题 1.河流和湖泊的不同点是什么? 2.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的?(至少写出3条)

最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看看这些动物。 师:它们是活的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请你举手说说理由。 生:会动、会吃东西、会叫。。。。。。 师:教师呈现一盆红背桂,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请小朋友们打开科学活动手册,翻到第5页,完成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想一想,把你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圈出来。完成坐端。 生:认真完成。 (板书:植物是活的吗) 师: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上讲台来汇报你的答案。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 生:汇报。 师:课前,小朋友们已经把自己种养的大蒜带来了,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问题,结合这段时间观察它的生长情况的发现和生长记录图片,和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哪些证据能证明它是“活”的。 问题:1.再次观察大蒜,回顾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2.种养它时,你是怎么照顾它的? 要求: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寻找证据,完成做好。(齐读) (教师贴植物活的证据) 生:讨论、交流、搜集证据。 师:接下来,我请各小组上讲台来回报你们的讨论结果。种养大蒜它有哪些变化?回忆你是怎么照顾它的? 生:越长越高,叶子越来越大;发出绿芽了,芽越长越高。浇水、施肥、晒太阳。。。。。。(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植物活的证据,贴:生长,长大,长叶,水,阳光,施肥。。。。。。)师:前面我们讨论交流了植物在短时间内的活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植物在一年内的活动。师:请小朋友们看书15页,认真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会开花,夏季长出叶子,秋天叶子黄了落了,冬天叶子落完了,只剩树枝。(一年四季都不一样的,都在变)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植物活的证据,贴: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师:下一年中这课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樱花是活的还是死的? 生:下一年中这课樱花还是会经历一样的变化。樱花是活的。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身边的植物 单元测试卷B卷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单元测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10分) 1. (1分)白兰和银杏属于________,月季和茉莉属于________。 2. (1分)酢浆草和狗尾草属于________植物,葡萄和爬墙虎属于________植物。 3. (1分)睡莲和荷花属于________植物。 4. (1分)地球上植物的种类繁多,________就是“植物的博物馆”。 5. (1分)为了使各种植物适应本地生长条件,________常常将植物分区种植。 6. (1分)植物园除了制作植物标识牌外,还会为植物制作________。 7. (1分)按照植物的用途分,植物园里的分区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8. (1分)乔木的特点是植株________,有明显而坚硬的________。 9. (1分)睡莲和荷花都有适应________环境的特点。 10. (1分)在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特殊形态的植物,如长着奇特捕虫笼的________,长着跟石头一样真假难辨的________等。 二、填空 (共1题;共1分) 11. (1分)看图写出相应的植物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三、判断题 (共6题;共6分) 12. (1分)草本植物的通常具有质地柔软的草质茎。 13. (1分)葡萄长有吸盘,爬墙虎长有卷须。 14. (1分)睡莲和荷花的叶子都是圆的,但睡莲的叶子有缺口。 15. (1分)乔木区、藤本植物区是按照植物所需要的环境来划分的。 16. (1分)植物园里的知识展板更能详细地介绍植物知识。 17. (1分)在自然界中,除了常见的植物外,还有许多形态特殊的植物。 四、选择题 (共6题;共6分) 18. (1分)下列植物中不属于形态特殊的植物是() A . 猪笼草 B . 王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