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第 二 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 全导数(dt d )与局地时间导数(t

??)有何区别?用测风气球测出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是个别变化还是局地时间变化?在百叶箱里测出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个别变化还是局地变化?

2、 f 为大气的某一物理属性,试分别说明

??f t =0,()ρv f ??=0和d f dt

=0的意义并指出f 守恒的条件

3、 设f 为任一标量函数,试证明 ()????f t f t r f I R

??????=???????×??ρρΩ, 并由此验证

df dt df dt I R

??????=?????? 式中下标“I ”,“R ”分别指惯性系和旋转系。

4、 地球是球形,求在地表面纬度为?处重力与引力之间的夹角。其最大值是多少?

5、 计算赤道上空同步人造卫星的高度。用绳子将此卫星与地面连接,再用同样长的绳子将

第二颗人造卫星与第一颗卫星连接,并使第二颗卫星在第一颗卫星的上空以同样的角速度旋转。若不计绳子的质量,求绳子作用于单位质量卫星的张力。

6、 明曲率项力对大气质点不做功。

7、 物体在400

N 处由1000米高度自由下落,试求该物体着地时因科氏力的作用向东偏移

的距离。

8、 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且认为地球只绕铅直轴以角速度Ωsin ?旋转,推导出以地表

面为极平面的柱坐标系(,,)r z θ下的大气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

9、设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为1000hPa,求大气总质量。

10、 利用z-P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式,证明 d u dt du dt z P ??????=??????。

大气运动专题训练答案详解

大气运动专题练习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 原因,不正确 ...的是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0C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5.2013年1月一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6、空气质量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下列天气系统,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是 A、台风的外围 B、高压中心 C、高压脊 D、低压中心 7.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舟山7月平均气温约27℃,阿里7月平均气温约10℃,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洋流 C.纬度分布 D.海陆分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训练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2013·河南省豫西五校质检)读我国局部地区春雨时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注:实线为降雨开始线,虚线为降雨终止线,图中数字代表月份,数字后面的上、中、下分别表示上旬、中旬、下旬。 1.以下城市不会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诗句描述现象的是( ) A.合肥 B.长沙 C.南昌 D.武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春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合肥的春雨在5月上旬开始,而清明是在4月初。 答案 A 2.造成图中甲地降雨开始线与降雨终止线密集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锋面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雨的因素,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武夷山,山地地形使其降雨开始线及降雨终止线密集。 答案 B 3.整体来说,图示区域的降雨多属于( ) A.地形雨 B.台风雨 C.锋面雨 D.对流雨 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以锋面雨居多。 答案 C (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第一次联合检测)读我国某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4~5题。

4.该地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该地最冷月气温在-5 ℃左右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温带,从其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季节变化比较大可以判断出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B 5.该地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 A.小麦种植业 B.水稻种植业 C.园艺业 D.花卉种植业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水稻种植业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一般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园艺业和花卉种植业适宜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展。 答案 A (2013·福建)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24 ℃、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 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大气运动综合练习试题

编:周桂喜审:董雷刚时间:5月22号一、单选题 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线,读图回答1~ 2题 1.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线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A.午后2时左右B.午夜前后C.日出前后D.正午前后2.下列有关此图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水库流向裸地B.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由裸地流向水库再流向林地D.由水库流向林地 右图为(23°26′N,90°E) 附近某地城区大气的水平运 动俯视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地区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季风环流 B.热力环流 C.三圈环流 D.气旋 4.影响该环流强弱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植被状况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温差异 5.甲、乙、丙、丁四地中,最 适宜布局钢铁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R处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探空气球。读下图,回答6~7 题。 地和Q地对应的地面上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两地皆为阴雨天气B.两地皆为晴朗天气 C.P地对应地为阴雨天气,Q地对应地为晴朗天气 D.P地对应地为晴朗天气,Q地对应地为阴雨天气 城区高空风近地面

7.若这两个天气系统同步向西移动,24小时后Q气压中心将移动到R处,则未来22小时内,R处探空气球测得的风向和风力情况是 A.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增大B.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减小C.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增大D.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减小 读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风带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9.此季节 A.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天山雪线高度达一年中最低 C.意大利境内的波河进入汛期 D.澳大利亚农民忙于剪羊毛 下图为某月30°N附近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l0~12题。 10.乙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气流在高空堆积被迫下沉 D.受冷气团顶托暖气团抬升 11.此季节 A.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的农民收割小麦正忙 B.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南非的开普敦都处于雨季 C.北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正值凌汛 D.北京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为一年中最小 1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B.太阳辐射C.地形地势D.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大陆多年平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 a月可能出现 A.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值成熟期 B.加拿大南部万叶飘丹 C.天山冰川储量为全年较小值 D.欧洲北部多降雪天气 14.b月,乙地多吹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15.影响a月、b月大陆等压线分布的主要原因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植被分布 C. 地形起伏 D. 洋流分布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 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完成16一17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 (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答案5.A 6.B

掌握大气中的“运动”特点

掌握大气中的“运动”特点 发表时间:2013-03-13T16:45:12.7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3月总第127期供稿作者:方冰 [导读] 高中地理中“大气”这部分内容在自然地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难点集中,教学起来师生都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不好。 方冰陕西省镇坪县中学725699 高中地理中“大气”这部分内容在自然地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难点集中,教学起来师生都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大气运动之所以很难,就在于运动特点上。作为文科师生,都不习惯用理科思维去分析地理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潜在的缺陷。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要用到初中物理关于气压及其特征、等压线等知识,大气运动的受力分析还要用到高一下一学期才学习的物理学科中关于物体运动的受力分析等知识。如图1,在等压线图上最终风向V向的力是由F梯(水平气压梯度力)、F偏(地转偏向力)、F摩(摩擦力)三个力决定的。这对于刚刚踏进高中的学生确实难度不小。 如果我们能用“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它,会发现它们的特点、原理都在情理之中,而且还很有规律性。 根据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原理,地球有着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公转产生了地球热量中心的季节移动(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四季的更替。因为全球受热不均,从而产生了对大气的热量差异。而恰恰是这个差异引起了大气体积、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同一海拔气压的差异。有了这个差异,高压就会向低压流动,于是就产生了大气的运动。 无论大气活跃于哪一圈层,都有着普遍的规律性特点。地球大气的增温增湿或降温减湿、吸热放热,从高纬向低纬或从低纬向高纬、从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运动或从陆地上空向海洋上空运动,都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它们之间无限的关联性和运动特点。可能正是这种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的教学面临窘境,同学们都怕学地理,都不愿选这门专业。 在“三圈环流”部分内容中,是在以热力环流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更进一步分析与推理得出:整个地球的大气运动就是一个大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运动因素集中表现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方面。 如图2中近地面的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而相对于A地,B、C两地的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空气由B、C流向A;而A地的高空A′由于大量空气的涌入,密度增大,气压增强;B、C两地上空的B′、C′地空气大量下沉后,形成低压,A′处空气向B′、C′流动。这样就有了高空与高空之间、高空与近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大气连续而整体的运动。 我们就利用图2的原理来推导出图3现象的存在:由于地球赤道地区获热多,两极地区获热少。在赤道与两极之间,近地面和高空之间存在一个大范围的热力环流。赤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两极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相反。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从高压流向低压。近地面由两级流向赤道,高空由赤道流向两级,也形成了与图2完全一样的热力环流。但是,这仅仅是从地球是单一性质的背景下来考虑。如果我们再考虑大气属于水平移动的物体,在一运动的开始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的话,那图2的推理又不能完全成立了。因为影响空气运动的因素除了气压差的存在以外,还有海陆性质差异、下垫面状况、地形等因素,事实上它们的运动更加复杂——这就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如图4所示,在赤道与副热带的低纬,明显存在有图2那样的低纬环流圈,属于热力因素。而在中高纬环流系统中北上的西风(或南下的)与南下的极地东风在副热带地区碰遇,空气上升分别补偿极地上空和副热带上空的低压,在高、低纬之间形成“8”字型的闭合环流系统,这属于动力因素。 但回过头来,我们联想到第一单元太阳的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图2中A位置的移动会使得B、C位置的相对移动,那

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运动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太阳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B ?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大气削弱 B .太阳辐射T地面辐射T大气削弱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C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4. 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C .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 .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 图2 —1 —9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⑵ 题。 ① ③ 图 2 — 1 —9 (1)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纬度相当,但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2012年7月29日北京二至五环路温度示意图”,完成第7~8题。

6. 图中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焚风效应 B.雨影效应 C.热岛效应 D.狭管效应 7. 南二环白天最高气温达到 39 °C ,造成南二环 最热"的原因可能是( ) ① 城市道路以混凝土、柏油路面为主 ,热容量 小 ② 建筑群密集 ③车流量大 ④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3i\ SA 崔直 15 dt^_ K'OSI'C JtMTTQKfe 北曲用3huEa 七 厂 再三开 mFcwTc 注I 图中数据分别 为白天最髙气温和 路面爆高蛊度 F 图是北半球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 8. 如果图中 A.东南风 C.西北风 ”,据此完成第8题。 M P 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B.东北风 D.西南风 ,此时④地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 9?10题。 9 ?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氧、臭氧 B ?氮、氧 C.氧、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臭氧 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 一D C.大 气的吸收作用 一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一C 11下图为A 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 ”由图可知,该地的天气可能是( A.风高物燥 C.阴雨连绵 B.万里无云 D.气温突降 12下图为 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 ,甲地位于大陆西

大气运动 练习题

1.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行员的左侧是高压,即可判定()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飞机在西风中D风从北侧吹来 2.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受热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 B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C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气压高 D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相反 3. 读800米高空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各点的气温:1>5>4 B.4点所对应的近地面气温较低 C.在800米高空空气如果做水平运动,气流由5流向4 D.4地气压的形成,是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运动的结果温较低 4. 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的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5.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图中甲乙位于近地面。据此回答6-8题。 6 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7、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一乙一丁一丙一甲 B、丁一丙一甲一乙一丁 C、乙一甲—丙一丁—乙 D、乙一丁一丙一甲一乙 8.若abcde为不同的气压值,图中丙丁位于同一高度,则图中气温最低的是()

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拉萨能够成为中国著名“日光城”主要是由于________作用强。() A.①B.②C.③D.④ 2.形成“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夜间()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3.下图表示因冷热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图中S代表地面,箭头代表气流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气温值G>H B.气压值H最高 C.G为城郊,H为市区D.G处比H处易出现阴雨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南风和东北风5.下面能够正确反映上图中等压面分布的是()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D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7.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A B.B C.C D.D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8~10题。8.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9.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 10.若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地中,乙是陆地 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气温高 C.丙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D.海陆热力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1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 和多雨 读某节气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回答13~14题。 13.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1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圈”,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

大气运动基础练习题

6.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 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7. 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 吸收作用 B. 散射作用 C. 反射作用 D. 保温作用 8.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 A. 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 空气分子使蓝 光发生散射作用 9. 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 B. 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 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 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 B.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11. 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 ) A. 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 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 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 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2. 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就气流状况而言,右图为 A.低气压 B. 高气压 2.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心气流下降 ②中心气流上升 C.气旋 D. 反气旋 ③过境时多阴雨天气 ④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A.准静止锋 B. 快行冷锋 C. 反气旋 D. 4?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后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 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 ()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 X 射线区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 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 地面的反射作用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最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20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泰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 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7.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完成8~9题。 8.该城市可能是() A.重庆 B.广州 C.天津 D.哈尔滨 9.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 B.云量大小 C.空气质量 D.昼夜长短 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丙、甲、乙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测试题

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时一 一、 单项选择题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回答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 A .赤道附近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极地地区 2.如果氢气球充气时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 ) A .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B .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C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D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3. 、一天中,近地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 A .太阳高度角最大时 B.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 C .地面辐射强度最大时 D.大气辐射强度最大时 4.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km ,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 ) A .-9.4℃ B .-72℃ C .-50℃ D .-34℃ 图2—1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5—8题。 5.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 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 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 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 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 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9、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是因为:( ) A 、近地面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B 、近地面温度,低纬高,高纬度低 C 、水气含量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D 、高空气温低纬度低,高纬度高 10、300km 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因为:( ) A 、卫星是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 D 、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B 、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位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 图2—1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7.A 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8~9题。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讲解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大气运动受什么定律支配? P10 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哪几种? 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 3、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外观力)有哪几种? 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4、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有什么关系? 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5、地转偏向力的向量表达式? V 2 ?Ω-=A 6、地转偏向力的几个重要特点?P9 (1) 地转偏向力A 与Ω相垂直,而Ω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 平面内; (2)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作功, 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3)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 V 的左侧。 (4)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当V=0时,地转偏 向力消失。 7、连续方程的表达式、定义:P20 0)(=??+??V t ρρ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 其中)(V ρ??称为质量散度。 8、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P23

9、气象学中的静力方程表达式?P27 g z p -??-=ρ10 10、什么是重力位势?P29 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的单位是焦 耳/千克。 11、为什么应用等压面图比用等高面图要方便?P32 (1)因为在等高面上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时,只知道气压梯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该处的空气密度才能计算,而在等压面上计算时,只要根据等位势线计算位势梯度即可,不必考虑密度的大小,所以用高空各层等压面上的位势梯度就可以比较各层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而用等高面时,则各层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就不能作简单的比较。因此,应用等压面图比用等高面图要方便得多。 (2)“P ”坐标系中的连续方程比”Z ”坐标系中的连续方程要简单的多(0=??+V dt d ρρ 0)()(=??+??+??p p y v x u p ω)。P34 12、什么是地转风? 在水平方向上满足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P37 13、严格地说,地转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中,当气流呈水平(无垂直)直线(无弯曲)运动时,且无摩擦时才能成立。在低纬处地转风与实际风差别较大,地转风原理不能应用。P38 14、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等压线密集的地区(即气压梯度大),则地转风大,因而实际风也大,地转风仅与位势梯度成正比,与密度无关。P37-38 15、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低压中风呈逆时针旋转,高压中,风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P38 16、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纬度越高地转风速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基础题组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2.(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 ) A.气温日较差小 B.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 C.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 D.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 3.能体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图示是( )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2017贵州遵义联考)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5.(2017贵州遵义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为夜晚 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

C.②地为阴雨天气 D.③地气温高于②地 提升题组 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回答下面两题。 6.(2017广东揭阳一模)博斯腾湖出现最弱湖陆风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2017广东揭阳一模)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读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8.(2017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125°经线以东地区的气温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 C.低温中心位于西北角 D.乙处和气温最低处的温差可能为35℃

全国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_专题检测(二)_大气运动规律_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6年某季节,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向水库投放了9 600万个直径约为10 cm的黑色塑料球,使水库表面完全被黑球覆盖(如图)。完成1~2题。 1.推断L市投放黑色塑料球的季节及原因() A.春季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干旱 B.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秋季受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D.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库泥沙含量多 2.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A.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B.水库水质显著上升 C.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D.水库水温明显下降 解析:1.B 2.A第1题,从左图中可知L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投放黑色塑料球可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第2题,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水中藻类因失去光照而减少。水库中水质不可能显著上升,对水库地区的水循环影响不大,水温不会明显下降。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A.高压系统B.低压系统

C.冷锋D.暖锋 4.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气流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②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③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④南美洲“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较大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3.A 4.D第3题,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风。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说明东南部地区气压高,同时根据材料可知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高压控制区降水量少。故A正确。第4题,观察图中信息,该气流来自大西洋低纬海区,经亚马孙平原地区的热带雨林,性质湿热;该气流两种路径均位于低纬地区,对热带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而是沿阻塞路径影响亚马孙河上游地区,故此时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D正确。 (2016·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 A.正西B.东南 C.正东D.西北 6.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解析:5.C 6.C第5题,读图,图中甲地南面对应的高空是高压,北面对应的高空是低压,甲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因此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正东。第6题,读图,图中35°S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此时为当地夏季。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A错。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冬眠,B 错。南极是极昼时期,冰川融化速度快,C对。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D错。 (2016·浙江高考)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3】大气运动规律(含答案解析)

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浓雾天气能见度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广州市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右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f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2~3题。 解析: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进而削弱了太阳辐射,使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对能见度没有影响;太阳辐射的波长不会改变。故选C。 答案:C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a<b<c B.d>e C.若e为0 ℃,则河流出现凌汛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3.若天气系统向东南移动,A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风的形成原理,从高压吹向低压区,可以推断a线气压值高于c 线,A项错误;从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向判断此区域是北半球,等温线d、e呈现东西延伸(即纬线方向延伸)的主导因素是纬度,越向北气温越低,d线气温低于e线,故B错;若e为0 ℃,则该河流有结冰期,但该河由高纬流向低纬(注入湖泊),河流没有凌汛现象,C错;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则图中河流注入湖泊,湖水只进不向外排出,因而盐分长期汇集,形成咸水湖,故D项正确。第3题,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据其向东南移动可推断冷气团势力强大故为冷锋,且A地即将被该天气系统控制,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故C项正确。 答案:2.D 3.C 4.下图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晴朗,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