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中基本作用力有、和,外观力有和。

2、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从压指向压,大小和成正比,和成反比。

3、在旋转坐标系中,重力是力和的合力。在地球表面,重力在赤道最,在极地最。

4、在不计摩擦力时,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运动,称为。这种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大尺度运动中,当流线呈水平直线运动时才成立。

5、地转风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低压在。

6、在不计摩擦力时,梯度风是指、和三力平衡时的风。

7、根据垂直运动方程的零级和一级简化方程可知,大气在垂直方向上较好地满足准静力平衡,即垂直力和力相互平衡。

8、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与运动方向,并指向运动方向的侧。

9、地转偏差是风与风之差,在摩擦层中,地转偏差使风偏离等压线向压一侧吹(低,高)。因此,低压中心空气水平;高压中心空气水平。(辐合,辐散)。

10、地转风速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在等压面图上,等高线较密集的区域,风速较,等高线较稀疏的区域,风速较。

11、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称为热成风,若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有平流;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有平流。热成风与平均等温线,背风而立,高温在,低温在。

12、地图投影必须满足三个要求:、、。

13、兰勃脱正形圆锥投影,又名“双标准纬度的等角圆锥投影”,其标准纬度是和。用这种投影方法得到的图适用于纬度地区天气图。极射赤面投影的图,其标准纬度是。用这种投影方法得到的图适用于纬度地区天气图。麦卡脱投影的标准纬度是和,用这种投影方法得到的图适用于纬度地区天气图。

14、在填写地面天气图时,低云的高度是以为单位填写的,气压是以为单位填写的。水平能见度是以为单位填写的。

15、在填写高空天气图时,位势高度是以为单位填写的,温度是以为单位填写的。

16、在分析天气图时,等压线每隔hpa分析一条线。等高线每隔位势十米分析一条线。等温线每隔℃分析一条线。

17、等压面绝对形势图反映了等压面附近的水平面上场的分布情况。而相对形势图是分析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场的分布形势。

二、名词解释:

1、p坐标系

2、地转风

3、零级简化

4、梯度风

5、地转偏差

6、自然坐标系

7、位势

8、位势高度

9、热成风10、气压梯度力

11、地转偏向力

三、问答题:

1、地转偏向力有哪些重要特点?

2、什么是旋转坐标系中的重力?重力随纬度如何变化?

3、写出大尺度系统的零级简化方程和一级简化方程。并说明各项的物理意义。

4、为什么使用“P”坐标系的?

5、写出“P”坐标系中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各项的物理意义。

第二章 岩石物理性质与岩体结构

-- 第二章岩石物理性质与岩体结构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自然物体,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在陆地和海洋广泛分布。 岩石按成因有三大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的种类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加之不同时期、不同强度的构造作用,也就决定岩石力学问题复杂多变。 本章主要介绍: 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岩体结构特点及工程分类。 --

-- -- 一、岩石物理性质指标 用来描述岩石地某种物理性质地某种数值就是岩石物理性质指标。 1、 容重 岩石单位体积(包括岩石孔隙体积)的重力,称为岩石的容重。 表达式:V W =γ γ?—容重(K N/m3) W —岩石的重力(KN ) V —岩石的体积(m 3)

-- -- 根据岩石的含水程度不同,岩石容重可分为干容重、湿容重、饱和容重。 干容重 湿容重 饱和容重 d γ γ m γ 0 天然含水量θ → n(孔隙度) 多数岩石 γ 在2.6-2.8KN/m 3之间。 书中P5 表1 列出部分岩石的容重。

-- -- 2、 密度 岩石单位体积(包括孔隙体积)的质量, 表达式:V M =ρ ρ?—密度(Kg/m 3) M — 岩石质量(Kg ) V — 岩石体积(m 3) 容重与密度关系:ργ?=8.9

-- -- 3、 比 重 岩石干的重力除以岩石实体体积(不包括孔隙),再与4℃时水的容重的比值。 表达式: w s s s V W G γ= Gs —岩石比重(无量纲),W s —绝对干燥时的岩石重力(K N) V s —岩石实体体积(m3)=V-孔隙体积 w γ—水容重,4℃时等于10KN /m 3 岩石的比重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比重,大部分岩石的比重介于2.5—2.8之间。

掌握大气中的“运动”特点

掌握大气中的“运动”特点 发表时间:2013-03-13T16:45:12.7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3月总第127期供稿作者:方冰 [导读] 高中地理中“大气”这部分内容在自然地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难点集中,教学起来师生都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不好。 方冰陕西省镇坪县中学725699 高中地理中“大气”这部分内容在自然地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难点集中,教学起来师生都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大气运动之所以很难,就在于运动特点上。作为文科师生,都不习惯用理科思维去分析地理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潜在的缺陷。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要用到初中物理关于气压及其特征、等压线等知识,大气运动的受力分析还要用到高一下一学期才学习的物理学科中关于物体运动的受力分析等知识。如图1,在等压线图上最终风向V向的力是由F梯(水平气压梯度力)、F偏(地转偏向力)、F摩(摩擦力)三个力决定的。这对于刚刚踏进高中的学生确实难度不小。 如果我们能用“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它,会发现它们的特点、原理都在情理之中,而且还很有规律性。 根据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原理,地球有着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公转产生了地球热量中心的季节移动(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四季的更替。因为全球受热不均,从而产生了对大气的热量差异。而恰恰是这个差异引起了大气体积、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同一海拔气压的差异。有了这个差异,高压就会向低压流动,于是就产生了大气的运动。 无论大气活跃于哪一圈层,都有着普遍的规律性特点。地球大气的增温增湿或降温减湿、吸热放热,从高纬向低纬或从低纬向高纬、从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运动或从陆地上空向海洋上空运动,都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它们之间无限的关联性和运动特点。可能正是这种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的教学面临窘境,同学们都怕学地理,都不愿选这门专业。 在“三圈环流”部分内容中,是在以热力环流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更进一步分析与推理得出:整个地球的大气运动就是一个大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运动因素集中表现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方面。 如图2中近地面的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而相对于A地,B、C两地的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空气由B、C流向A;而A地的高空A′由于大量空气的涌入,密度增大,气压增强;B、C两地上空的B′、C′地空气大量下沉后,形成低压,A′处空气向B′、C′流动。这样就有了高空与高空之间、高空与近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大气连续而整体的运动。 我们就利用图2的原理来推导出图3现象的存在:由于地球赤道地区获热多,两极地区获热少。在赤道与两极之间,近地面和高空之间存在一个大范围的热力环流。赤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两极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相反。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从高压流向低压。近地面由两级流向赤道,高空由赤道流向两级,也形成了与图2完全一样的热力环流。但是,这仅仅是从地球是单一性质的背景下来考虑。如果我们再考虑大气属于水平移动的物体,在一运动的开始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的话,那图2的推理又不能完全成立了。因为影响空气运动的因素除了气压差的存在以外,还有海陆性质差异、下垫面状况、地形等因素,事实上它们的运动更加复杂——这就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如图4所示,在赤道与副热带的低纬,明显存在有图2那样的低纬环流圈,属于热力因素。而在中高纬环流系统中北上的西风(或南下的)与南下的极地东风在副热带地区碰遇,空气上升分别补偿极地上空和副热带上空的低压,在高、低纬之间形成“8”字型的闭合环流系统,这属于动力因素。 但回过头来,我们联想到第一单元太阳的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图2中A位置的移动会使得B、C位置的相对移动,那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屏障。膜蛋白。糖链。 一、单纯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没有膜蛋白参与、不需要细胞代谢供能 影响因素:①浓度差。动力。差↑→扩散通量↑ ②通透性。难易。通透性↑→通量↑ 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脂溶性小的分子通过膜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高电位到低电位转运。不直接耗能。 (一)通道转运: 通道蛋白。贯通胞膜,带有闸门。钠、钾、钙通道。 激活:开放时:物质顺浓度差转运。“门控通道”。 失活:关闭时:物质不能转运。 门控通道: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通道蛋白构象改变。 (二)载体转运: 高浓度侧结合转运物→构象变化→低浓度侧分离释放转运物 特点:①特异性。结合位点只能与有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结合。 ②饱和现象。载体和载体结合位点数量有限。浓度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量不

再增加。 ③竞争性抑制。转运物浓度优先。占据位点。 三、主动转运逆浓度差、电位差 从低浓度侧到高浓度侧;从低电位侧到高电位侧。膜蛋白:泵。耗能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 生物泵。利用生物能。 钠钾泵:有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有ATP酶活性。分解ATP 释放能量。受胞升高K+、胞内高钠激活。3Na+:2K+。Na+-K+依赖式ATP酶。可被硅巴因抑制。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Na+主动转运入胞→势能+转运体→其他转运物:低→高间接利用ATP能量主动转运物质的过程。联合转运。 被转运物与Na+转运方向不同分为两种形式: ①同向转运:与Na+转运方向一致。 ②逆向转运:与Na+转运方向相反。G,AA小肠吸收过程。 四、入胞和出胞 细胞自身的活动,团块、大分子物质的过程。耗能 (一)入胞: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大分子团块物与胞膜识别、融合、断裂→吞噬小泡+溶酶体,蛋白水解酶消化。吞噬:固态物质 吞饮:液态物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变质岩

变质岩石学 第一章变质岩概论 §1 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的概念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相互作用),由于地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早先形成的固态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改变,在特殊条件下,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的各种作用的总和称为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的涵义: ?1.是与地壳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4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二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原岩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 ?(一)温度 ?1.变化范围:200~800℃,最高达1000℃以上。 ?2.主要作用: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重熔;增加流体活性;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二)压力(负荷压力、流体压力) ?1.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较小、比重大的新矿物。镁橄榄石+钙长石→石榴石(体积小、比重大) ?2.压力增大,变质反应温度增高。 ?(三)应力(侧向挤压力) ?1. 使岩层、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变形,形成特殊的变质结构构造。如碎斑结构、碎裂构造。 ?2.影响矿物的重结晶和定向排列,甚至使矿物晶体的内部构造发生形变,如石英波状消光,片状矿物产生扭折。 ?3.对区域变质岩片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促进岩石中粒间流体化学活动性的增加,加速变质反应和重结晶的速度。特别在低温变质条件下,影响尤为明显,如基性火山岩低温变质形成绿片岩时,应力作用强,片理化程度高,变质结晶好,形成典型的绿片岩;应力作用低,则反之。 ?(四)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1.起催化剂的作用:SiO2+MgO →Mg2[SiO4](镁橄榄石) ?干燥的条件下,温度1000℃,4天形成26%的镁橄榄石;有水参与情况下,450℃,几分钟,反应就全部完成。 ?2.直接参与变质反应,控制反应方向 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 H2O (脱水反应向右进行,水化反应向左进行) ?3.起媒介载体作用,导致交代作用发生 ?4.降低岩石的熔点。长英质岩: 无水950℃, 含水640℃。 ?5.有利于变质矿床的形成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在膜蛋白的帮助下将小分子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4、静息电位:静息时纯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极化:生物学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6、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能产生一次迅速、可逆、可传导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在刺激局部产生的一个较小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局部电位。 9、兴奋-收缩耦联:将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0、强直收缩: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可产生单收缩的总与,即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二、填空题 1、易化扩散就是细胞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根据借助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 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与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 2、根据门控机制的不同,离子通道通常有三类: 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与机械门控通道。 3、Na+-K+泵有三种功能状态,分别为: 备用(静息) 、激活、失活。 4、主动转运就是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物质转运,根据耗能就是否直接来源于膜蛋白,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与继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特点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 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 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 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 毫米到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和前两类岩石主要区别是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常见的变质岩如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 成原解理状的板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的片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 质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等。

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运动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太阳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B ?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大气削弱 B .太阳辐射T地面辐射T大气削弱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C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4. 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C .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 .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 图2 —1 —9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⑵ 题。 ① ③ 图 2 — 1 —9 (1)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纬度相当,但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2012年7月29日北京二至五环路温度示意图”,完成第7~8题。

6. 图中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焚风效应 B.雨影效应 C.热岛效应 D.狭管效应 7. 南二环白天最高气温达到 39 °C ,造成南二环 最热"的原因可能是( ) ① 城市道路以混凝土、柏油路面为主 ,热容量 小 ② 建筑群密集 ③车流量大 ④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3i\ SA 崔直 15 dt^_ K'OSI'C JtMTTQKfe 北曲用3huEa 七 厂 再三开 mFcwTc 注I 图中数据分别 为白天最髙气温和 路面爆高蛊度 F 图是北半球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 8. 如果图中 A.东南风 C.西北风 ”,据此完成第8题。 M P 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B.东北风 D.西南风 ,此时④地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 9?10题。 9 ?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氧、臭氧 B ?氮、氧 C.氧、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臭氧 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 一D C.大 气的吸收作用 一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一C 11下图为A 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 ”由图可知,该地的天气可能是( A.风高物燥 C.阴雨连绵 B.万里无云 D.气温突降 12下图为 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 ,甲地位于大陆西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9.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变质岩

变质岩 1.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原岩的化学成分。() 2.变质岩的成分完全取决于原岩的成分。() 3.变质岩中可以保留变质原岩的结构和构造。() 4.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都是交代作用引起的。() 5.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组分发生迁移主要是通过溶液来实现的。() 6.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塑性变形。() 7.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变形。() 8.不同的原岩形成不同的变质岩。() 9.变质程度相等的变质岩属于等物理系列的岩石。() 10.等化学系列的岩石都处于同一变质相中。() 11.区域变质岩是温度、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分布于局部地区。()12.不同的变质相可有相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 13.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和原岩化学成分密切相关。所以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不具有多样性。() 14.变质作用是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进行的。() 15.岩石变质后仍可保留原岩的构造特征。() 16.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均向压力的增加往反形成比较大、体积较小的矿物。() 17.变质岩中的一组矿物称为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 18.变斑晶往往同变晶基质同时或稍晚形成。() 19.退变质作用是一种复变质作用。() 20.粒间流体压力能影响变质作用的温度。() 21.变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矿物自形程度一般不高,自形程度反映变质结晶的先后顺序。() 22.变质相是指多种原岩成分与变质矿物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23.若干变质相可归并为不同的变质相系。() 24.温度的变化可决定变质作用的方向。() 25.红柱石、刚玉、滑石都属特征变质矿物。() 26.等变线是变质程度带间的界限。() 27.变质岩中的新生矿物、原生矿物在一定变质条件下都是稳定存在的,因而可称为稳定矿物。()28.变质岩石根据原岩成分及变质相进行分类的。() 29.变质级的高低是划分变质作用强度的依据。() 30.变质岩的原岩也可能是早期形成的变质岩。() 31.动力变质作用只能引起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 32.碎裂结构是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33.糜棱岩与碎裂岩的主要差别在于糜棱岩中的破碎颗粒极细小,外貌致密、坚硬。() 34.碎斑为原岩矿物经动力变质作用残留下来的,故碎斑结构是一种残余结构。() 35.花岗碎裂岩与碎裂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其形成时的应力性质的不同。() 36.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与侵入岩体的大小和产状有关,而与成分无关。()37.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 38.接触变质岩是与侵入岩体产状和分布有关的一类变质岩。() 39.接触变质带的发育宽度与围岩性质有关。()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讲解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大气运动受什么定律支配? P10 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哪几种? 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 3、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外观力)有哪几种? 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4、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有什么关系? 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5、地转偏向力的向量表达式? V 2 ?Ω-=A 6、地转偏向力的几个重要特点?P9 (1) 地转偏向力A 与Ω相垂直,而Ω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 平面内; (2)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作功, 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3)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 V 的左侧。 (4)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当V=0时,地转偏 向力消失。 7、连续方程的表达式、定义:P20 0)(=??+??V t ρρ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 其中)(V ρ??称为质量散度。 8、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P23

9、气象学中的静力方程表达式?P27 g z p -??-=ρ10 10、什么是重力位势?P29 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的单位是焦 耳/千克。 11、为什么应用等压面图比用等高面图要方便?P32 (1)因为在等高面上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时,只知道气压梯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该处的空气密度才能计算,而在等压面上计算时,只要根据等位势线计算位势梯度即可,不必考虑密度的大小,所以用高空各层等压面上的位势梯度就可以比较各层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而用等高面时,则各层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就不能作简单的比较。因此,应用等压面图比用等高面图要方便得多。 (2)“P ”坐标系中的连续方程比”Z ”坐标系中的连续方程要简单的多(0=??+V dt d ρρ 0)()(=??+??+??p p y v x u p ω)。P34 12、什么是地转风? 在水平方向上满足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P37 13、严格地说,地转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中,当气流呈水平(无垂直)直线(无弯曲)运动时,且无摩擦时才能成立。在低纬处地转风与实际风差别较大,地转风原理不能应用。P38 14、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等压线密集的地区(即气压梯度大),则地转风大,因而实际风也大,地转风仅与位势梯度成正比,与密度无关。P37-38 15、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低压中风呈逆时针旋转,高压中,风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P38 16、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纬度越高地转风速愈

变质岩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概念 (1)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二、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包括原岩化学成分;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 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应力、流体。它们通常是同时出现,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温度一般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压力也是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应力不是变质反应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三、变质作用类型:分类依据:分布规模/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有关术语 (1)局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四、变质岩概念: 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转化岩石,其形成与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 影响因素-体系的封闭程度及元素的活动性 ? 变质岩化学成分的一般特征 ? 等化学系列的概念/类型/主要特点 1).富铝系列:富铝、贫钙;铁、镁低;钾>钠。原岩是泥质岩石(泥岩、页岩)或火山凝灰岩。出现许多特征变质矿物(硬绿泥石、十字石、堇青石、铁铝榴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 2)长英质系列:富硅、贫钙;铁、镁、铝含量也较低.原岩是含长石的各种砂岩、粉砂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极少出现富铝系列特征变质矿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1浆 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2状构造。 ○、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3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上 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暗 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可CaO15%,Al2O3SiO2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为45-53%,可达达10%; 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 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完整版)第二章天然石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天然石材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然石材:是由采自地壳的岩石经加工或不经加工而制成的材料。 二、填空题 1.按地质分类法,天然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按形成条件不同又分为喷出岩、深层岩和火山岩。 2.建筑工程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石属于变质岩,石灰石属于沉积岩。 3.天然石材按体积密度大小分为重质石材、轻质石材两类。 4.砌筑用石材分为毛石和料石两类。其中料石按表面加工的平整程度又分为毛料石、粗料石、半细料石和细料石四种。 5.天然大理石板材主要用于建筑物室内饰面,少数品种如汉白玉、艾叶青等可用作室外饰面材料;天然花岗石板材用作建筑物室内外高级饰面材料。 三、判断题 1.花岗石板材既可用于室内装饰又可用于室外装饰。(√) 2.大理石板材既可用于室内装饰又可用于室外装饰。(×) 3.汉白玉是一种白色花岗石,因此可用作室外装饰和雕塑。(×) 4.石材按其抗压强度共分为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 MU20、MU15和MU10九个强度等级。(√) 5.火山岩为玻璃体结构且构造致密。(×) 6.岩石中云母含量越多,则其强度越高。(×) 7.岩浆岩分部最广。(×) 8.黄铁矿是岩石中的有害矿物。(√) 四、单项选择题 1.沉积岩大都呈C构造。 A. 块状 B. 多孔 C. 层状 2.大理石岩、石英岩、片麻岩属C。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3.矿物的莫氏硬度采用 A 测定。 A. 刻划法 B. 压入法 C. 回弹法 4.天然大理石板一般不宜用于室外,主要原因是由于其C。 A. 强度不够 B. 硬度不够 C. 抗风化性能差 5.砌筑用石材的抗压强度是以边长为B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表示。 A. 50mm B. 70mm C. 100mm 6.大理石贴面板宜使用在 A 。 A. 室内墙、地面 B. 是外墙、地面 C. 屋面 D.各建筑部位皆可 7.下面四种岩石中,耐火性最差的是D 。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玄武岩 D.花岗岩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岩石属于沉积岩A B C。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1.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总结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质作用因素。 3.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1.总结对比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在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方面的异同。 2.总结常见区域变质岩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变质条件等方面的特征。 3.简述变质岩结构的分类依据、主要类型、命名原则。 4.常见变晶结构的特点、区别及命名原则。 5.总结富铝系列各类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命名原则。 6.总结富铝系列变质岩随变质程度增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的变化规律。7.铁镁系列主要变质岩石类型、特点、比较。 8.总结铁镁系列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结构构造和岩石类型随温度增加的变化规律。9.特征变质矿物的鉴定特征及标定的变质条件。 其中5-9题结合实验课内容完成。 第三章变质岩的原岩研究 1.恢复变质岩原岩有哪些标志? 2.利用变质岩化学成分恢复原岩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变质岩的形成作用 1.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基本含义是什么? 2.变质反应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 3.举例说明变质反应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特征 4.为什么固-固反应是较好的地质温压计? 5.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静态重结晶和动态重结晶产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7.变质结晶作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有几种情况?各具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变质带 1.总结中压条件下泥质岩石和铁镁质岩石变质带的划分、矿物组合及等变线反应。2.总结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3.变质带的概念、划分标志、研究意义。 4.简述巴洛式递增变质带和基性岩递增变质带划分标志、主要特征、适用条件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

变质岩习题及答案

作业一 一、简答题 1.请比较斑状结构与斑状变晶结构有何区别 答:斑状结构与斑状变晶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斑晶与变斑晶的区别,其区别有三:(1)斑晶为岩浆中早结晶的矿物;变斑晶为变质岩中结晶能力强的矿物; (2)斑晶比基质早结晶,变斑晶比基质同时或稍晚结晶。 (3)斑晶是在岩浆(液态)中晶出,变斑晶是在固体状态下晶出。 2、什么是稳定矿物、不稳定矿物、特征变质矿物、贯通矿物各举例说明之。 答:稳定矿物: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原岩通过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它可以是原岩中已有的、经变质后仍然存在的矿物,如大理岩中的方解石;也可以是原岩中不存在、经变质作用后新产生的矿物,如硅灰石大理岩中的硅灰石。 不稳定矿物: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由于变质反应不彻底而保存下来的原岩矿物。如云英岩中的钾长石残余就是不稳定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对温度—压力条件变化特别敏感的矿物。也就是说它只在很狭窄的温压范围内稳定的矿物。如红柱石(低压)、蓝晶石(中压)、矽线石(高温)等。 贯通矿物:对温压条件变化不敏感的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等 3、变质岩结构构造按成因可划分几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变质岩的结构按成因可分为四类: 1.变余结构:特征:岩石经变质后,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被部分地保留下来。 2.变晶结构:岩石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变晶体的特点:自形程度较差;粒度较细;包裹体多;反应现象常见;常常具有定向性;晶体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包裹关系取决于在固态生长条件下结晶成完成好晶面的相对能力(成面能)一般不能用来判断变晶先后关系。 3.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破坏而产生的结构。 当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时,岩石无定向或略具定向,具碎裂结构或玻璃质碎屑结构,微破裂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复习) 重点: 一、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气压梯度力(G)、地心引力(g﹡)、摩擦力(F)、地砖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重力(g)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高→低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3.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4.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的一个视示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5.地转偏向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始终是垂直的,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大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偏向运动的右方,南半球则偏向左方。(南左北右) 6.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极大赤小) 二、大气运动遵循那些定律? 答: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散度,即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散度为负。 速度散度→流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变化率。 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增大,辐散;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减小,辐合。 连续方程的意义: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密度减小;体积缩小则密度增大。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意义: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与系统对环境作功之差。三、个别变化(全导数)和局地变化(偏导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个别变化:是气块在运动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个别变化(率)。 局地变化:是固定位置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率)。 联系温度的局地变化等于温度的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的代数和。 四、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水平尺度的大小来分 地转平衡——是指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大尺度运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中高纬) 1.准水平性: w << u, v 2.准静力性 3.准地转性 4.准定常性:速度场随时间变化缓慢 P坐标系 在上升运动时 w>0 而ω<0;下沉运动时 w<0 而ω>0 位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