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史

史学史

一、史书称谓的演变
1.书〔最早,终于北宋〕
《尚书》 —《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晋书》—新旧《唐书》
2.《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纪
3.春秋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
4.梼杌 国称史为梼杌。
5.志6.史
《小史》 〔东汉,刘若,最早〕—《通史》 〔梁武帝〕—《梁史》〔许享〕—《南史》与《北史》 〔李延寿〕—史〔通称,五代后〕
二、梁启超
代表作:(1)《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提出史学史是文化专史中“学术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强调应特别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学本身,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
任务
1. 清理史学遗产2.阐明史学演进过程3.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2. 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一)历史编纂学 二)历史观(三)史学思想四)治史方法(五)史学评论(六)史官制度
方法1、系统掌握史学史知识。 2、研读经典著作。
3、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一是目录学。二是语言学。三社会史 4、背诵一些典范文章。

四、.甲骨文
(1)名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五、《今文尚书》
孔子删《书》百篇,经秦始皇、项羽烧书,已经不存了,西汉初期已不见。汉文帝时向民间搜集图书,秦朝的老博士伏胜,后称之为伏生(生是尊敬的意思),传写了二十八篇。伏胜当时九十多岁,有的说是口授的,有的说是藏在墙壁中拿出的。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a.纪事本末体的萌芽b.编年体的开端
c.地志体的先例d.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f.记言为主《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
六、编年史发展的著作
《春秋》 《竹书纪年》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七、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命史观 人事观 历史循环论 邹衍五德终始论 历史进化论
史学思想1.鉴戒作用2.古为今用
八、司马迁 《史记》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书》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1.奠定通史规模—通古今之变2.首创纪传体3.广载人物4.记及化外5.文笔优美6.适合社会需要1.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以前记的太少.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盾,有错误。(一)发展变化的历史观(二)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对史学功能的认识(二)撰写《史记》的目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是“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
《汉书》的价值: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继承《史记》体例而有改变,把“书”改为“志”, “世家”并入“列传”。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在此书以前没有把一个朝代的历史写一部书的,《汉书》首开其端,确定了“皇朝史”(正史)的格局,以后断代史便不断出现,断代史适合中国历史王朝兴亡变化的特点,且断代史收集资料方便。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比《史记》的内容还丰富。本纪部分对《史记》所撰汉武帝以前的本纪都是扩充。“表”部分也有其独到之处,《百官公卿表》把自古官制的沿革及各种官的职掌都作了文字说明;志共有十志(创立《食货志》、《地理志》、《艺文志》),列传的内容丰富,《史记》已有的汉朝人的传,《汉书》不仅有且比《史记》详细;《史记》没有的,《汉书》也新增了。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后人对《汉书》的评价为“言毕精炼,事志赅密”。班固写书“潜精积累二十余年。”
九|班固的历史观:
班固在历史编篡学上成就很大。但历史观是不可取的,远不及司马迁。
1、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这是继承了班彪的《王命论》。
2、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班固认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帝王所制定的措施而致。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引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作为理论根据,来评论人物。
班固的史学思想:
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班固史学思想最可贵之处是编写历史要力求详备。
2、“宣汉”思想突出。班固写《汉书》的

目的是宣扬汉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比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反映了班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正统观。
再如对于称帝十多年的王莽,将其视为叛逆篡臣,只立《王莽传》,放在《汉书》卷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实际上新朝(8—23)统治达16年之久。较之秦王朝(前221—前207)还长2年之多。由于受封建正统观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新朝的存在。

十、史学多方面发展表现
? 1、东汉时期经学的极盛与衰落2、儒、道、玄思想的妍融二、书写材料的发展1、政治分裂2、史官制度的新发展3、门阀制度的兴盛
十一、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2、史部独立
3、撰述皇朝史的高潮4、其他史著的发展(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佛国记》5史官制度的新发展、专职史官的出现 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
十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补注裴注的内容:补阙、存疑、纠违、论辩
十三、陈寿与《三国志》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 ):(3)为司马氏迴护(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5)《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1、以大量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叙述,来印证魏、晋统治的合理性:2、以士族门阀的标准品第人物
魏收《魏书》
历仕魏、齐两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书》 有的认为《魏书》为“秽史”:
独创《序纪》改《百官志》为《官氏志》《食货志》载均田制和三长制,独创《释老志》
《灵征志》:为此前各史《五行志》的变异,保存北魏建国后各地地震记录。
十四、史注的发展、一这一时期的史注数目大二、出现了许多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吴韦昭《国语解》
? 二、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
? 三、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 四、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 五、南朝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 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十五、唐代修史机构:(1)秘书内省--专修五代史(2)史馆--主修国史② 宰相“监修国史”之制③ 史料积累制度化④ 国史系统的修撰
十六、《五代史志》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复命修《五代史志》,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书,《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
十七、新修《晋书》原因:其一

,不满前代《晋书》的修撰。其二,借古规今,垂示将来其三,囊括华夷,宣扬大一统
十八、五代史
? 1、姚思廉《梁史》、《陈史》
? 2、李百药《北齐书》
? 3、令狐德棻《周书》
? 4、魏征《隋书》
十九、《南史》和《北史》编修原因)、李大师、李延寿父子
? 南北朝“八书”的不足(1)、美己恶人
? (2)、重复互见
? (3)、烦沓冗长
? (4)、牴牾互异


二十、新、旧唐书,在内容体例上有何差异
新旧《唐书》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1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2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3、《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4《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二十一、《通典》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该书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二十二、《史通》《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专著。
作者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它首次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的线索。
本书是史学评论著作。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的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史通》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刘知几还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论”。
郑樵《通志》本为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但除二十略52卷外,都是抄撮而成,价值不大

,而“二十略”( 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因包罗“百代之宪章”,价值非常突出,故往往把《通志》与《通典》、《通考》相并提,列为典章制度史,称“三通”。
二十三、《通志?二十略》的价值:
1、类别多。《通志?二十略》有二十类,类多了,内容就丰富了
2、新创八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是过去的志中所没有的。这些超出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范围。
3、《二十略》“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价值很高。
《二十略》共52卷,使得整个《通志》与《通典》《通考》齐誉。
二十四、司马迁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贡献: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特点: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十五、宋代史学基本特征(一)史学空前发(二)修史机构更加完善(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四)私修史书繁兴
二十六、宋代体载的新发展1纪事本末体2纲目体3学案体4金石学著作
二十七、宋代更加完善的修史机构1起居院2时政记房3日历所4实录院 5国史院6会要所编修敕令所7玉牒所

二十八、欧阳修的史学成就
?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一)疑古辨伪 (二)金石学 (三)目录校勘
? 二十九、《资治通鉴》的出现及其影响《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 (一)材料丰富,考证精详(二)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三)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 第一、非有正闰之辨,止为纪年衔接第二、“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 第三、“礼之为物大矣”(强调封建礼教)第四、“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第五,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通鉴》问世后,史家群起效法,作了大量模仿续补的工作。
?
? 三十、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
? 校注:理校、他校、本校、对校;
? 胡注内容:①关于文字方面的注释:如字音、文义、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的注释;②辨正前人注释之误;③考辨史事记载上的错误;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 胡三省的思想:亡国遗民不忘国
三十一、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
? (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
? (2)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
? (3)以文字狱威慑士人
? (4)以修书拉拢士大夫
? (5)纠心性命之,忽视史学
? (6)抄

书成风
三十二、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代王世贞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100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
? 三十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文献通考》:南宋以前典章制度史的宝库,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且《通考》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大为增加,而礼的份量减少很多。这表明马端临认识到社会经济对国家统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
? (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 (3)重视社会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