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资产阶级300年的精神发展史作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浮士德》,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斯宾格勒甚至认为:近代文化就是浮士德文化。毋庸置疑,浮士德人生探索的几个阶段象征着欧洲的近代史——由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由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进而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并延伸到浪漫主义。可以说,《浮士德》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300年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一、新兴资产阶级理性意识的觉醒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诗剧开头时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他对旧的书本知识十分厌倦,同时感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召唤。他怀疑,他绝望,阴暗的书斋就像一个牢笼,把他和生动的大自然隔离开来。浮士德在书斋中的这一段生活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的觉醒过程,是人文主义者渴望走出精神牢笼,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联系的理想写照,表现了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是知识分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渴望、力图改变现状、寻求发展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浮士德对中世纪死学问的否定,他对于恢复人与大自然的联系的要求,对于万物之源宇宙秘密的探求,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战斗历程。同时,浮士德对于束缚的诅咒,他的那种种冲破牢笼投身实际生活的强烈愿望,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末期歌德和一批先进青年的那种“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和时代意义”,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二、个性自由的精神要求和封建意识的矛盾冲突

走出了一个人的书斋世界,浮士德进入了两个人的世界,即爱情的世界。浮士德与格蕾琴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这恰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中世纪的社会现状容许不了浮士德与格蕾琴的爱情追求。封建礼法和宗教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同时也是套在格蕾琴身上的枷锁。她虽然纯洁、善良、忠贞,但却眼界狭窄,安于现状,生活天地很狭小。而浮士德永不满足地追求崇高的理想。冲破封建等级的制约,却冲不破两人思想的鸿沟。最终格蕾琴被处以死刑,浮士德愧疚,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痛悔不己,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能放纵情欲,必然抛弃“小市世界”的平庸生活,向更高的境界,向“大世界”去作进一步探求。在这其中表现了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沉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对资产阶级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

义的利己哲学进行反思和否定。

三、启蒙主义开明君主政治理想的虚幻

小世界的毁灭是走向大世界的开端。魔鬼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带到了官场,浮士德就想当年的歌德一样,企图通过政治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然而封建王朝的腐败,注定他不能有所作为,依旧被看作一个魔术师,供帝王玩乐。浮士德启蒙思想的美梦在丑恶的封建现实面前碰得粉碎——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歌德通过浮士德的政治悲剧否定了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意识到在没落的封建朝廷里从政,只能以悲剧告终。同时寓含了新兴资产阶级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在政治上与封建王权妥协的反思和批判。

四、艺术陶冶人性改造社会幻想的幻灭

从污浊的官场反身求诸古希腊的艺术理想,是浮士德精神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突破。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是现代人对古典美的追求,他们的结晶欧福里翁是出类拔萃的,是浪漫主义精神、生活和艺术的象征。然而很快殒灭了。他的坠落既反映了这种生活理想的空幻、不切实际,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想通过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理想必然遭破灭。最后浮士德的怀中只留下海伦的外衣和面纱——古代艺术的美的形式,而美的力量,美的本身,仅只是幻影而已。歌德在这里总结了历史经验,“艺术改良”理想幻灭——欧福里翁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同时也告诉人们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五、创建人间乐园伟大事业的破灭

浮士德征服大自然的举动,实际上是歌德对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蓬勃发展的现实的反映,歌德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正像他对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计划的赞颂一样,他也把浮士德的事业作为创造人间乐园的伟大事业,而加以热情的赞颂。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以此肯定了集体劳动对于开拓新世界的意义,也肯定了个人只有在为集体为人类造福的共同事业史才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正是十九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歌德在写作《浮士德》第二部的时候,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逐步确立。他看到了启蒙理想在实践上并不象他的创造者所宣传的那么美好。现实中既然不存在理想社会,他只能让盲人浮士德来幻想未来了。浮士德实际上最终并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他所看到的人间天堂只不过他的幻想而已。从中说明这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德国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觉,也预示着人的最高理想的遥不可及。

浮士德形象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理想——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创造人间乐园。自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就开始了创造自己光荣历史的伟大时代。他们不仅在打倒宗教神学、推翻封建统治和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历史作用,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开启了一个张扬个性倡导民主的全新时代。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把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王国”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以饱满充盈的政治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写下了人类近代文明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浮士德一生的五个阶段的精神探索,既是欧洲近代社会优秀分子的缩影,也是歌德自己人生奋斗、精神探索的写照,又是对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社会理想探索的艺术概括,更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300年来的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二者一个是“善”的代表,一个是“恶”的化身,其中肯定与否定,上升与沉沦,发展与滞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B.梅菲斯特的作恶,不但没有阻碍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反而推动了浮士德的不断前进,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梅菲斯特低估了浮士德的力量,浮士德虽然曾为欲望所迷,但他从根本上讲乃是一个主动创造的生命。而创造性恰是小我和小世界所缺乏的,在诗剧的第一部梅菲斯特几乎成为主角,因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浮士德为自身的内在情欲所缚,沉陷于欲望,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因自己的情欲而导致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之后,浮士德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被动性的根源不在别处,不在外在的靡非斯 特,就在自己的欲望和小我的本性之中。浮士德在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中看到了生命的狭隘和有限性,因此,他就从小我和小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进人一个大我的新世界。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浮士德的欲望才具有一定的目标,生命才有了意义和重生的依托。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浮士德经典语录

浮士德经典语录 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友好的聚会已是杳无踪迹, 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喻;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已成现实; 追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 我只急忙奔走在这世上, 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 不满意的立刻将它抛弃, 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 我只顾寻求,只顾实现, 然后又渴望将人生体验, 用宏大心力,先猛冲蛮干, 而今行事却明智、谨慎

对于尘世我已了如指掌, 对于彼岸我已不存盼望; 只有傻瓜才会盯着云端, 认为有同类居住在上面! 强者应立住脚,放开眼, 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 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 凡能认识,便可把握拥有 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苦楚、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 我要发现万有在你那虚无里——歌德《浮士德》 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歌德《浮士德》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浮士德》 冬日最后的阳光来的比任何季节都要慵懒。天空像是被物理过滤镜过滤了一样,由暗黄变为深红,最后变成一抹泛着黑点的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满分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7-02 23:59 一、单选题 1 下列特点中,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A、 尊重现实的完整性 ? ?B、 尊重现实逻辑意义上的合理性 ? ?C、 尊重主观的表达 ? ?D、 尊重现实时空的合理性 ? 我的答案:C 2 下列电影中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是()。 ?A、 《建国大业》 ? ?B、 《孩子王》 ?

《黄土地》 ? ?D、 《一个和八个》 ? 我的答案:A 3 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A、 《乱世佳人》 ? ?B、 《阿甘正传》 ? ?C、 《公民凯恩》 ? ?D、 《淘金记》 ? 我的答案:A 4 电影()一方面揭示了契约社会的来临,一方面揭示了电影的造梦功能。 ?A、 《甲方乙方》 ? ?B、 《顽主》 ? ?C、 《不见不散》

?D、 《一地鸡毛》 ? 我的答案:B 5 下列关于电影《狗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它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内涵。 ? ?B、 它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戏剧化舞台布景。 ? ?C、 电影中有很多絮絮叨叨的对话。 ? ?D、 从它不是很商业化的电影,具有实验性。 ? 我的答案:A 6 电影和戏剧相比,空间的可变性来自于()。?A、 不同场景的切换 ? ?B、 不同演员的表演 ? ?C、 不同景别的镜头 ?

不同剧情的时间线 ? 我的答案:C 7 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A、 姜文 ? ?B、 瞿颖 ? ?C、 李保田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C 8 下列关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风格的评析中,不正确的是()。?A、 电影视觉感官印象化、感性抒情 ? ?B、 电影画面扭曲变形且夸张 ? ?C、 电影人物符号化 ? ?D、 电影镜头以静态为主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其中,第二

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

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 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 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 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 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 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 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 沙米索:《浮士德》,1813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 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诗体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菲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浮士德的内心痛苦反映了十六世纪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对中世纪烦琐哲学,神学等伪科学的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希望你喜欢。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1 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

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3、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浮士德企图通过为开明君主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理性王国,但这样的政治抱负依然是个难圆的梦。文中通过浮士德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专制的政体,它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与空虚。在此,浮士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完美。所以这也不能是浮士德感到满足,反而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使其逃离现实,到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去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 4、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 浮士德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合并生下欧福良,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浮士德在探寻现代精神如何与古典精神结合,并且共同产生更加完美健全的现代人格。可是欧福良的陨落、海伦的离开,都表明了浮士德企图在和谐、宁静而崇高的古典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的幻灭。也表明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人格理想的不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 .齐国 B .整齐 C .看齐 D .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 .王熙凤 B .薛宝钗 C .袭人 D .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 .《子夜》 B .《腐蚀》 C .《蚀》 D .《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 .《雷雨》 B .《日出》 C .《北京人》 D .《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无言之美》 D .《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 .罗森格兰兹 B .吉尔登斯吞 C .雷欧提斯 D .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海上劳工》C.《悲惨世界》D.《九三年》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A.玛丝洛娃B.安娜卡列尼娜C.娜塔沙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川端康成B.大江健三郎C.泰戈尔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A.严监生B.严贡生C.鲍文卿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A.《伊豆舞女》B.《雪国》C.《古都》D.《山之音》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A.贾家B.王家C.史家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幻灭》B.《子夜》C.《林家铺子》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D.《阿尔卑斯山》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A.《老人与海》B.《丧钟为谁而鸣》C.《太阳照常升起》D.《非洲的青山》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A.《风景谈》B.《追求》C.《蚀》D.《腐蚀》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20.《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 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种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典型表现。不过,在浮士德的性格中,主导面却是向着崇高的境界进取。 (三)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他声称:“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靡非斯特对浮士德的每一次服役,都以阻碍浮士德的努力,重新拉浮士德走入迷途为目的,这就是“作恶”。 靡非斯特的“作恶”,却促使浮士德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继续探求人生理

浮士德

《浮士德》——德国人“世俗的《圣经》” 马克思: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列宁: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图书,其中一本就是《浮士德》。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它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浮士德》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歌德前后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 内容简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打赌,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序幕。浮士德追求知识、追求生活享受、从政、追求古典美、创造事业构成诗剧主要内容。浮士德博士躲在书斋里钻研各种知识,从占星学到炼金术,但年过半百仍一无所获,看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他的知识悲剧。这时魔鬼来访,他与浮士德订约,愿为浮士德服务效力,然而浮士德一旦满足就必须死,其灵魂归魔鬼所有。魔鬼首先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他返老还童,引诱他追求生活享受。浮士德爱上了市民的女儿格蕾辛,然而他们的爱情不容于世俗,格蕾辛也因溺婴罪被处死。这是他的生活悲剧或爱情悲剧。浮士德走出个人爱情的世界,决心从政。他来到一个封建小邦,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危机,封建宫廷更加荒淫享乐。这是他的政治悲剧。封建贵族们要观赏古代美人海伦,浮士德靠魔鬼的帮助,再现了海伦的形象。然而浮士德本人爱上了海伦,于是又在魔鬼的帮助下,靠一个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人造人——何蒙古鲁士的引导来到古希腊,娶了美人海伦,生下了儿子欧福良。活泼好动的欧福良夭折了,海伦亦悲痛而逝。这是他的美的悲剧。浮士德从古典美的梦想中苏醒,决心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用围海造田的办法创造一片人间乐土。这时候,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忧愁之风吹瞎了他的双眼,还以为死灵为他掘墓的声音是群众劳动的声音,于是浮士德终于满足了。当浮士德因满足而死时,他的灵魂并未归魔鬼占有,而是被天使们接到天国。因为只要是自强不息的,就能得到拯救。 人物分析 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浮士德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简单框架)(大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

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公元前 5世纪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 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 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 “突变”推动剧情。 4、 130个剧本, 7个流传至今。 三、但丁《神曲? 地狱篇》 (13-14世纪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 3、两个形象: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 主观抒情色彩强烈。用意大利文写成; 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 ---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 ---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 ---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 ---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地狱第二圈。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层。惩罚神职人员。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 、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 、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 、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 、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四、薄伽丘《十日谈》 (14世纪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这次恋爱是他出书斋后第一次情感经历,也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浮士德与格雷琴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浮士德浮士德——有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他要认识一切,从事各种活动。而格雷琴是一个平民心地纯洁,眼界狭窄,视野短浅,生活圈子很小。俩个人在很多反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后俩人的爱情以失败和悲剧而告终。这是无论是浮士德自己还是魔

浮士德

《浮士德》 ——历史沧桑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缩影 20110211 25 何柳青摘要:歌德用浮士德这个虚构的人物象征了欧洲几个世纪的人们,反映了所有欧洲资产阶级对欧洲文明的思考和经历。作为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艺术地浓缩、再现了三百年的历史沧桑,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 关键词:浮士德五幕悲剧时代精神浮士德精神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漫长的创作道路之中,涵盖了他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探索和实践,这两个方面水乳交融、有机结合。《浮士德》是他一生生活实践、精神探索和艺术追求之结晶的伟大作品。既是歌德个体思想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欧洲知识分子集体思想探索过程的总结。 《浮士德》创作于1772年,成书于1831年,历经了60个秋冬,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歌德开始创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的大变动之中。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到两个人的恋爱世界,再从官场生涯到美的精神世界,到广阔的发现自然的群体世界之中,他的一生是领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把全人类的苦乐都堆积在自己的“寸心”之中,在不断的否定中寻求新的思想,勇敢地探索,不停地行动,实现精神的攀升。贯穿其中的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歌德把自己一生对社会的认识都浓缩在了浮士德身上,体现了歌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神。 可以说《浮士德》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幕悲剧,一世追求,浮士德精神的产生,他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是他行动的内因,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这个历史时代是一个焦虑、思考、动荡、变革的时代,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发展的最高点——《浮士德》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沧桑的艺术缩影,是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的精彩段落

《浮士德》的精彩段落 一切科学都应从人出发,以人为本,都是人的精神 的奇妙产物,脱离了这 个根本,科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这场艰深的阐述,也可看作是他将 精神领域 形象化的表演。逻辑学是用来训练他人的精神的,是为了使其"审 慎地爬 上思维的轨道,不至于像鬼火似的横冲直闯,东荡西飘"。 终生抱定一种信仰 不变;不要到世俗中去寻找词语的意义,而要将词语的 体系建立在彼岸。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弄清肉体的需 要是第一义的,也是万分 复杂的。"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 金树常青。一切的学问都要经 过个人的创造才能 成为真学问,才有意义。 精神生活就是面对死的冥思,这种冥思却是为了生。真理:"哪位教师 当面向我们直接讲过真理 ?"说出了人类的辛酸:即,真理是不可言说的。 经验 是"泡沫和尘土","与 性灵不可同日而语",即,单 靠"学", 不能达到真正的"知", 只有"做"才能 达到真知 ,懂得再多。 "人的生命活在血液中,可血液哪儿会像在身上那样流动?活血才朝气 勃勃, 新的 生命要从生命产出。 既然万物奋发, 有所成就, 弱者于是倒了下去, 能者走在前头。 "世界本不存在,得由我把它创造!是我们领着太阳从大海里升起来; 月亮开始盈亏圆缺也和 我们一道。白昼在我们的道路上容光焕发……可自由自 在,按照心灵的吩咐,欣然追随内心的明灯,怀着最独特的狂喜迅疾前行,把黑 暗留在后面,让光明把我们接引。"
1/4

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

赏析浮士德

浅谈浮士德经典句子 《浮士德》是一部世界文学巨著,歌德倾其毕生的心血之作。歌德25岁动笔,直到82岁才完成,一共花了60年时间。可能是西方文学史上创作经历作品最长的,写成的第二年歌德去世。《浮士德》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靡非斯陀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靡非斯陀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这学期有幸接触到了这部文学巨著,通过老师讲解,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很多富有哲理的话,不断的引起我的思考。选取其中的几句话简单的谈谈我的想法。 …Was heute nicht geschieht, ist morgen nicht getan, Und keinen Tag soll man verpassen, Das M?gliche soll der Entschlu? Beherzt sogleich biem Schopfe, fassen, Er will es dann nicht fahren lassen Und wirket weiter, weil er mu?.“ 这段话出自舞台序曲经理所说。大意是今天没做的,明天也不会做。人们不应该浪费任何一天,只要有可能就要牢牢的抓住,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不断做下去,因为必须要这样。在舞台序曲中,剧作家并不愿意写那些粗制滥造的剧本。剧作家认为嘈杂的人群会逼退他创作的灵感。《歌德谈话录》里也说到过:“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并不感到乐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挣得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如果按经理这么做,就创作不出能传于后世的真品。而经理则不以为然,催促剧作家写出观众想看的剧本。虽然这段话语境不太对,是用来催促剧作家,但是不阻碍我对这段话的肯定。一件事,能今天做就不要放到明天去。每一天都很宝贵。在学校里的时候,平常有作业什么的,我都是拖到最后一天,弄得自己手忙脚乱。而且还不能很好的完成,通常只能草草了事。不仅作业没有达到目标,连时间也是浪费掉了。如果从一布置下来就认真准备完成,我想就不需要浪费之后那么多时间。每一天都很珍贵,今天过去了,人生可以支配的时间就少了一天。平常生活也是,做一件事总不能及时的完成。现在我好好反思了一下,的确是挺后悔的,为什么第一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好好准备好好写。 …Was gl?nzt, ist fur den Augenblick geboren, Das Echte bleibt der Nachwelt unverloren.“ 这句话的意思是光彩夺目的东西只能留存于片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在后世永存。这句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现在流行的好多都是突然爆红,一段时间后便被人们所淡忘。当年的老鼠爱大米,红遍大街小巷,现在却无人爱听。反观迈克尔杰克逊,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是他的作品依然被奉为经典,不停的被大家学习。诸如此类的多不胜数。虽然当时光彩夺目,但是新鲜尽头一过,没有内涵的东西也会被抛弃。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很多看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看,但是看完了过一阵子便忘记了。因为这种小说不需要思考,没有内涵不值得品鉴。像以前高中度过的四大名著,还有像《边城》,《朝花惜拾》等,虽然长时间不接触,可是内容我依然记得很清楚。就是经典的力量,只有经典才能传诸后世。不会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流中。《浮士德》本身就是一部经典名著,更值得我好好学习思考,不断体悟。

浮士德读后感(共10篇)完整版

《浮士德读后感》 【篇1: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资料,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忙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下了自我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应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向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我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能够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但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能够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篇2: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什么。 一、地狱 人类只有透过种种磨练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用心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