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通用7篇)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

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

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

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

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

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

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

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

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

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

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

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

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

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

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

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为渴求成功所累,过程才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

你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向至上迈进。生命原来如此

美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而是让你充分展示自己。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

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

求的各种冲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

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

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

上正途。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

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他冲破了知

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

入了“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

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最后他在为

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

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

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

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

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为这种幻想提供了一个例证。这也正是浮士

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读了不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

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

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

“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

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

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

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

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

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

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

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

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

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

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

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

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

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

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激励我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

让我回到那个时代,那时,我还在成长之中,那时,诗泉滚滚而来,日新月异地不断迸涌,那时,雾霭笼罩着世界,蓓蕾有可能蔚

为奇观,那时,我去丛谷之间,把盛开的百花采来。我一无所有,

却满足非常,因为我追求真理,爱好幻想。还我那种不羁的冲劲,

深厚而充满痛苦的造化,憎恨的威力和爱的权柄,还我消逝的青春

年华!——《浮士德·舞台序幕》以这首诗开头,并非偶然。

《浮士德》是一部戏剧,在《外国文学名著&快速阅读》(中国

纺织出版社)里,翻译者杨武能说它属于一部诗剧,而现在网上大

多说它是一部话剧。出于对文本的多次研究,诗是其中对中心内容

不可或缺表达,本文就暂定其为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

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

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总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疑虑设想只是个人见解,对于《浮士德》的赏析,相信各书友的看法会众说纷纭,见

仁见智。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

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

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叶芝”

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

岁时的作品。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

59岁(第一部),83岁(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

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

豹的渴望。”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

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

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虽然词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

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

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

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还是不够完整啊。第一幕自成体系。第二幕虽然将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是原

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

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

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一书,必定

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就像有的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有着一点点小小的暧昧。此时相望不相闻。而不是我们没

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样,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也许是这个

原因吧,我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的大

半剧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回归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啊。个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坏了。大世界更是悲剧得一塌糊涂,入仕反成弄臣,追求

海伦终也是海伦已随那清风去,化成了一片白云,最后填海也终如

精卫,被忧愁吹瞎了双眼,在错觉中死去。可为何读着却是能让嘴

角挂上微笑呢?特别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有一种

令人情不自禁读出来的力量。仿佛“给我更多的灯吧!”,全不似《红楼梦》中那种眼睁睁看着韶华远逝的无力与虚无。

社会如此,文坛亦如此。

读到了,去翻看历史,那个时代真得令人振奋。歌德,席勒,拜伦,雪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

一片星空闪耀,不由神往啊。有点理解“青藤门下牛马走”的感觉了。

过往的一切易于盖棺定论,如今呢?狂飙过了头,怀疑否定一切之后,当下的时代是什么?物理学的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的普及

过去了。下一个科技的突破点在哪里?生物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国家组成了,世界大战打过了,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还是在各种壁

垒阻碍下分开?欧洲的哲学与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化流行,下一种文化是什么?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吗?还是这本身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时,大三的我,这个时代的我,并不很激动。感受着热情的同时,我在怀疑着热情的破坏力。可若当下怀疑太多的我去学习去拾取这样一份激情呢?也许会是件好事吧。

所谓“浮士德难题”,在阅读中反而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善恶本就共生嘛。是说因为看过《庄子》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