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我读《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作者:

梁思远安琰陈尧贾东岳李金林刘月沈亚兰宋慎升邹静

内容简介: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不同于其他哲学史读物,是一本以问题和回答串联起的哲学普及书,本文即从本书入手,以书出版的背景和书本身内容为例探讨哲学能给人带来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影响。哲学的关键不在历史而在问题,哲学的问题是构建一个人世界观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自己的答案也明了了辩证法的原则。

正文: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是由美国哲学教师菲尔·沃什博恩所写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放眼中国哲学普及书市场,除了前人大师的作品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占据市场的当代人写的有《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不疯魔,不哲学》,甚至地摊读物《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大全集》等。水准良莠不齐暂且不提,这些书在内容上都是从古希腊泰勒斯他们讲起,到尼采、黑格尔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故事。一言以蔽之,他们与其说是在讲哲学,倒不如是在讲哲学史。钱钟书就曾在《围城》里揶揄道,现在那些号称哲学家的人“这只算研究哲学家,至多是研究哲学史,算不得研究哲学……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那么哲学到底研究什么呢?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据说是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里提出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哲学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和宏观问题,事关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哲学家特征的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提到:“我只是活出了一些问题,便思来想去,又因能力有限,所以希望以尽量简单的逻辑把问题弄弄明白。”每个人,虽然平时在缤纷多彩的世界里活着,学习,打游戏,看连续剧,为房贷头疼,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这些关于人生意义和世界看法的问题会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房。“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困扰了前人几千年的问题,还会继续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反复追寻。所以哲学的关键其实在于“问题”。而把研究哲学简单为研究哲学史,把普及哲学当做普及哲学史知识,则确实是本末倒置,而且反而让哲学成为一样脱离了每个个人生命体验的学科。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便是一本以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哲学普及书。譬如说,本书某一节的目录是这样的:

第一章上帝、永存和信仰

1.3 上帝允许无辜的劫难吗?

不:反驳者,“没有上帝”

是:调和者,“特性和内涵”

思考方法和技巧:持续性的信念

理解这个两难问题

那么就来跟着作者的思路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和它的不同答案。所谓“无辜的劫难”,便是指诸如爱人患病去世、海啸摧毁家园这些不是因为自己犯错而导致的灾难,发生这样的事是有什么内在理由的吗?对于信奉上帝的人,上帝会允许这样的苦难发生吗?上帝有什么考量和目的吗?

反驳者认为,苦难与上帝是互不相容的,因为没有任何合理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上帝会创造出一个让无辜的人去遭受苦难的世界。如果有上帝,他没有消除痛苦的理由只能有两个,一个是他不能,一个是他不愿。如果是前者,那他并非全能,不符合任何人对“上帝”一词

的概念;如果是后者,那他便并非仁慈,况且他有什么理由不愿呢?宗教辩护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理由,说上帝有更在乎的东西,比如自由。他给了人类自由意志,当人类发展造成苦难出现的时候也不能插手。但是当地震让数万人丧生的时候,这是人类的错吗?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呢?还有的理由是,苦难是用来考验人的,是为了让人们坚定信仰,学会谦卑和敬畏。但是比如一个婴儿生来患病,经过六个月挣扎后抽搐而死,给他自己给家庭都带来无尽的痛苦,这究竟能考验什么呢?

即使苦难的目的是考验,也不足以弥补苦难带来的代价。所以合理的结论不是“有一个全能但冷酷的上帝”,也不是“有一个慈爱但是无能为力的上帝”,而是“根本没有上帝”。没有人在幕后操纵。宇宙不会为我们的利益而存在,它有时有利于人,有时有害于人,但宇宙对此并不关心。正好合于《道德经》中的记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调和者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把苦难看做一种构建世界时需要剔除的罪恶,这是很肤浅的。痛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让我们成为人类所必需的部分。设想一个根本没有苦难的世界,没有人挨饿,没有人摔倒跌伤,没有人患感冒头疼或其他疾病,没有阴雨连绵冲了庄稼,没有干旱,没有争吵,没有愤怒,没有嫉妒没有犯罪,最后,没有死亡,这是完美的世界吗?不,这不是快乐,这是死水。没有人会去开发自己,去奋斗。去变得有能力、有耐心和涵养,没有反思。这是末日。

永久死寂的快乐不是最高价值,最高的价值是个性,是意志的力量、追求进步的决心、超越局限的渴望……正是这苦痛换得欢乐,欢乐接着挑战的过程塑造了每个人的一生,让人成长成更成熟更完备的个性。能产生个性的世界比只有满足的世界更具有无限的价值。所以痛苦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复杂而精细的礼物,本身并不是恶,它能造就一个真实的人生。

显然,两方的理由都足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反驳者和调和者的矛盾就在于“上帝和恶可以调和共存吗?”,调和者更偏向超验主义者,相信有我们不知道的更智慧造物主的存在。而反驳者更倾向自然主义者,用科学和无神论的眼光来理解世界的现象。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考选择相信其中或者自己另有的答案,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审视和构建自己世界观的过程。所谓哲学其实就是这样的作用。因为这些问题就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按照性质类别和逻辑顺序排在书里,有些人虽然也遇到过这些问题,但却没有系统地考量过,于是世界观是混乱的。系统地考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看法,可以让我们面对人生和世界走得更理直气壮一点,过得更充实坚定一点。

同时,选择了自己的答案后,我们再读这本书,依然可以明白,虽然我们相信了其中一个答案,但其他的答案也不见得就是错的。这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其他人也有他们自圆其说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正是所有的答案构成了关于看宇宙真相的不同角度。真理三千,我取我一瓢;我取一瓢,可真理三千。明白了辩证的这一点,就是我们世界观构造的最后程序了。然后再来回答,哲学的实际意义,就在这里。

参考书目: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菲尔·沃什博恩著,林克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西方哲学对建筑的影响

西方哲学对西方建筑的影响 西方的建筑与思想密切相关,考察建筑,就必须去发现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也正是特殊的时代精神与哲学思想,才造成了建筑的永恒历史魅力所在。 西方的建筑和我们中国的建筑很不一样,西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很复杂复杂,风格的流变也很多。贝津铭曾说:做建筑一定要有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可以从建筑的技术层面,设计理念,甚至材料以及形式形态等方面去表述出来,它的涵义可以很广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时代精神”必然是和这个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风气习俗一脉相承的。一个失去了相应的时代精神品质的建筑,仿如20世纪的思想家回到古罗马帝国的时代,又或者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来到21世纪那样,必然与整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哲学的形成相比起艺术,宗教甚至建筑都要晚,这大概因为哲学是一门总结的学问,是一个涵盖所有的总的体系,它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静思。但是思想的存在就一贯有之,从人的存在开始就有了的。从哲学发生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时代精神。哲学并不就是理智的游戏,它借着运思的进退所透露的乃是心灵深处的蕴蓄。固然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脱出愚蠢”。当运思的哲人们开始把重心归落于人的精神向度上的“境界”的开启时,当代西方建筑领域也从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思潮中吸收了不少营养,得到了不少推动。作为西方哲学代表人物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人,他们的哲学观点启发着建筑界,影响着建筑形式和风格,对建筑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哲学是人性的高层次需要。建筑哲学就是建筑领域的高层次的需要。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十分重视哲学修养,把它作为建筑师的崇高境界。他说:“哲学可以使建筑师气宇宏阔,即使其成为不骄不傲而颇温文有理,昭有信用,淡泊无欲的人。这才是无与伦比的啊!” 或许建筑的一开始是没有思想的,即使有那种遮风避雨的观点,大概也还不能称之为思想。建筑中的思想是在美学或者艺术作为一种春目的表达而加入到建筑中的时候才产生的。从古希腊的建筑开始,建筑的美或者说建筑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雕塑美的体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筑有了最原始的思想。希腊的柱式就是很典型的文化现象,它只是曲折的反映了当时的哲学和审美情趣。 西方建筑到底与哲学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过怎么样的对话和接触,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才能找到答案,或者通过分析过往的历史种种能给予今天的时代精神一个启发。 从历史上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把哲学巧妙地表现在神庙建筑上,就已显示出哲学的永恒魅力,直到紧随古罗马、中世纪、而来的一个崭新的产生天才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是一个融百家思想于一炉的时代,相对于旧的经院知识体系,从古代亚里士多德那里传承下来的大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无疑是一个知识的急速膨胀,而当时的各个知识技术领域并没有严格完全的分工开来,每个学科都有相对的联系和依存的可能,建筑和雕塑可以“混为一谈”,天文和数学可以有同样的理论,不过这正是出产全能天才的时代,同时这也是关系人本身的人文主义时代。所以许多建筑师本身也是哲学家,各种思想之间的共融性非常明显。 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虽然是来自古希腊文明,但它绝对不是复制的文化,古希腊的文明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作者:容少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艺学院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内容提要:为了对建筑哲学的概念及其主体等有一个初步探讨,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时间开始,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总结回顾了建筑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了它们的运用方式方法。ABSTACT:In order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its main body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eidegger's view to expound his main idea. Then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uilding, and think deeply myself. 关键词:海德格尔主体论建筑哲学 Keywords: Heidegger Main the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什么是建筑哲学?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 初探 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存论的本体论,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入建筑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以《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与"是"的关系是海德格尔思想贯穿前后期的主线,本文企图通过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视域中来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1 对目的--手段图式的批判 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建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一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关系。"因为建造不只是获得定居的手段和途径,建造本身已经是定居。谁向我们道出此点的呢? 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定居和建造的本质呢?"[1] 2词源学的考证 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BUAN)的意思就是栖居(WOHNEN),定居意指持留、逗留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原始的东西。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 [2]语言在"说","说"又是么意思呢? "也许。作为动词的

浅析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d8502571.html, 浅析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作者:鞠海凤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6期 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哲学。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我国当代建筑中, 建筑理性缺失, 一味求洋复古, 权贵意识泛滥。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运用国际先进的科技与材料, 彰显中国国情, 体现本土文化特点和风格。 关键词: 建筑哲学; 实用理性; 天人合一; 权贵意志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 “建筑这本 头和木头的史书, 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 而城市的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 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 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 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 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中国传统建筑有如下几个特点: ( 1)外形舒展大气。传统建筑多采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 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 既遮阳避雨, 起庇护作用, 又从视觉效果上伸向大自然。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 2)细节生动灵气。传统建筑四角飞檐翘起,岔脊上装饰有各种辟邪的脊兽, 不同的建筑, 岔脊上小兽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虽然脊兽从最初的保护木栓和铁钉的功能最终演变成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但是从装饰的角度上讲, 脊兽让建筑物的沉重感显得轻松, 让凝固显得灵动。

高迪的建筑哲学与艺术

建筑史上的但丁——高迪的建筑哲学与艺术 学号姓名 人们将建筑称之为人类文明的纪念碑,是因为它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沉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更加凝结着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好的建筑就是一座艺术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今回首上世纪留下的丰碑,依然能感受到前辈们百年之中的求索和奉献,重新领悟那些凝聚在沉默建筑中的丰富内涵和跳跃的灵魂。 不论人们作何种评价,都无法否认20世纪是建筑艺术上最丰富多彩的100年,也涌现出了太多的鬼才,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等。在这不平凡的100年里涌现出了许多无法防治无法超越的经典,古典复兴派、新理性主义、后现代派、简洁派、仿生派,以及建筑类型学、建筑现象学、行为建筑学等等学派与理论不断出现。他们所留下的林林总总的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仿生建筑,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建筑奇迹,更看到了新的技术美学观正在新时代中逐渐成长。其中20世纪建筑大师中,高迪算是首屈一指了,作为西班牙历史上最著名的天才建筑师,他极富表现力的建筑是建筑史上的奇葩,启迪诸多后来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他的建筑理念是阿拉伯摩尔风格、民族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的有机结合。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能结合传统与当代的各种建筑风格,还同时保有原创力,在技术上做大胆的突破,并运用精彩、独特而且深富创意的装饰,让每一件作品从建材、型式、到门、角、窗、墙等任何一处细部,都独一无二,也因此高第的建筑风格很难被归类,高迪的自然主义风格,达到自然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高迪也因此得到了“建筑史上的但丁”的雅号。而让高第拥有源源不绝的创意及不停超越自己的动力不是别的,正是自然本身。 一、个人简介 安东尼奥·高迪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巴塞罗那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被称为西班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家。今天在巴塞罗那保留的18件高迪作品中,17件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其中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和古埃尔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高迪的建筑以反功能主义立场、追求精神力量和纯粹的形式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 二、高迪的建筑哲学 (一)摩尔风格 西班牙是个历史比较复杂的国家,阿拉伯摩尔人长达几百年的占领与统治,不仅留下了璀璨的伊斯兰建筑如阿尔罕布拉宫,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而这种源于伊斯兰的摩尔艺术风格,传统的阿拉伯形式和西班牙的特色的遗孀,是西班牙穆斯林在保存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基督与阿拉伯、波斯与北非文化元素的重新结合与创造,身处欧洲却有强烈伊斯兰摩尔风格的西班牙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们。 摩尔风格的装饰语言成为一种文化根基的象征,在文森公寓中被高迪解释为充满视觉魅力的面貌。始建于1883年的文森公寓,是高迪建筑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品,外形是厚重的堡垒式,而城堡的内部却尽显摩尔风格的精致、富丽的图样装饰。繁复的拱型结构和条纹图样,以及铺砌亮丽釉面砖的壁脚板、墙群,横饰带、覆有植物装饰图案的系列拱门,以及用弓形、钟乳石等装饰。作为宫殿建筑,它的装饰图样构造之细腻,设计之精巧,无不体现了阿拉伯摩尔风格的神秘和辉煌,在西班牙的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中的装饰带有浓郁的“摩

建筑哲学

笔记人老师那里谈建筑学与哲学究竟是个怎样的关系,似乎很多同学都很困惑。 九十年代的时候,建筑学界似乎都在大谈哲学。德里达、德勒兹、拉康、海德格尔... 我也不清楚建筑师们都怎么了。但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很多建筑真的从外形上被解构了。 我从未读过解构主义的书,一直不能想象什么解构能够直接解构到建筑形体上去。记得刚上ABBS的时候,有个学哲学的nono常与掌门人在哲学高空过招,看得我眼花缭乱。 后来自己慢慢读了点书,不是哲学书,是建筑书,不是理论书,是史书,对有些东西反而有了体会。至今,有关建筑理论的书我尚未读过任何一本。所有的理论,我都是在历史中理解的。 比如说密斯,他喜欢读阿奎那,于是相信至高的理性要以某种规则的空间(早些时候是结构)呈现出来。于是他处心积虑地把空间中能去掉的东西都去掉,力图使人看到那理性的骨骼。在我们看来,那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可言,是他的一厢情愿,然而对于他,那是真理。 我不知道包赞巴克在把自己的房子拆得东一块西一块的时候,是否怀着同样的心境,认为自己在呈现真理。 如果说解构,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倒是有那么点“解构”的意思。一个怀有那种思想,不去建构理论,认为一种语言由一种具体的生活决定,这样一个建筑师会怎么去建造呢?我觉得会像笔记人老师喜欢的那样,去专心研究具体的、地方(local)的生活,具体的基地、其地理与历史渊源,让他的建筑适应那种生活,并与可能的全球化生活背景构成适当的交流,但不会去追求某种普适的精神或法则。这说起来很空,但就像我们的人生观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样,建筑师的哲学观念终究会被体现到具体的建筑上去。 建筑师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套用什么理论,而是为了理解世界、完善自己。在那个过程中,路自然而然会被走出来,自然而然会隐隐带着哲学的痕迹。

浅谈槙文彦的建筑哲学

浅谈槙文彦的建筑哲学 姓名:陈楠学号:1001105 班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摘要]:在不断变化的文脉中,槙文彦坚守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原则。槙文彦很清楚它的优缺点,并且努力通过对复杂性的认识和包容以及想象力的强化来拓展它的能力。槙文彦也是一名城市主义者,他的城市理论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脉城市建筑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of Fumihiko 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 In the changing context, the Fumihik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umihiko clear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fforts by the complex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and strengthen the imagination to expand its capabilities. Fumihiko also a city of advocates, the city of his theory is one of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Key words:Modernism context urban architecture 1. 引言 槙文彦说:“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它所处的时代,而 应该超越它所处的时代。”这句话暗藏着槙文彦对建筑的 看法。首先,建筑的职责是扮演文化的传承者。通过这个 角色,建筑对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做出放映和体现。其次, 建筑必须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克服所处的时代的条件限制并 且体现永恒的信息。 槙文彦生长于日本关西区的东京,他的许多同事和学 生都从别的地方去到那里。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外界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日本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法规和行为方式,一个关西的孩子是非常独特而且容易被看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槙文彦的道德规范和保守的作风。槙文彦是一个国际化的和大都市化的人物,曾经在美国求学,并且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进行过旅行、演讲和建设。在他轻盈的建筑中,既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也有深厚的西方历史。槙文彦继承了日本人那种在矛盾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能力,把传统精神和先进技术融和在一起,并且非常轻松地把保守主义和最理想的现代理念结合在了一起。他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的视角,这让他能够从西方理性主义中提取某种认识,并且用他所继承的背景中的感性成分来对它进行丰富。他的作品保留着对当地的场所和传统的认识,传达出人类的情感、尽管他采用的是全球化的技术

浅谈西方建筑的精神与哲学

浅谈西方建筑的精神与哲学 论文摘要:建筑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相关,时代精神和这个社会的思潮——哲学所引领的思潮相关,笔者通过时代精神和介于建筑理论和哲学理论之间的美学理论和去寻找建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从近代文艺复兴哲学发展时期建筑和哲学的发展联系的纵横比较去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的轨迹。 一、总述 1、建筑与时代精神 贝聿铭曾说:做建筑一定要有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可以从建筑的技术层面,设计理念,甚至材料以及形式形态等方面去表述出来,它的涵义可以很广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时代精神”必然是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风气习俗一脉相承的。一个失去了相应的时代精神品质的建筑,仿如2世纪的思想家回到古罗马帝国的时代,又或者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人来到2l世纪那样,必然与整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2、哲学与思想;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形成相比起艺术,宗教甚至建筑都要晚,这大概因为哲学是一门总结的学问,是一个涵盖所有的总的体系,它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静思。但是思想的存在就一贯有之,从人的存在开始就有了的。从哲学发生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时代精神。 3、建筑与思想;建筑与哲学 或许建筑的一开始是没有思想的,即使有那种遮风避雨的观点,大概也还不能称之为思想。建筑中的思想是在美学或者艺术作为一种纯目的表达而加入到建筑中的时候才产生的。从古希腊的建筑开始,建筑的美或者说建筑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雕塑美的体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筑有了最原始的思想。希腊的柱式就是很典型的文化现象,它只是曲折的反映了当时的哲学和审美情趣。

二、历史的印迹 西方建筑到底与哲学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过怎么样的对话和接触,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才能找到答案,或者通过分析过往的历史种种能给予今天的时代精神一个启发。 结束了长久的黑暗便是光明的时期,当欧洲的人们重新从拉丁的古籍中寻找到被沉睡了多年的古希腊文化,人们因见到竟然有那种面向人生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明而欣喜若狂,从而也揭开了一个崭新的产生天才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从十四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大革命可以称为近代,在大的时期哲学和建筑领域的划分并没有不同,但是在具体各自体系的发展中有各自的特色。 文艺复兴是一个融百家思想于一炉的时代,相对于旧的经院知识体系,从古代亚里士多德那里传承下来的大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无疑是一个知识的急速膨胀,而当时的各个知识技术领域并没有严格完全的分工开来,每个学科都有相对的联系和依存的可能,建筑和雕塑可以“混为一谈”,天文和数学可以有同样的理论,不过这正是出产全能天才的时代,同时这也是关系人本身的人文主义时代。所以许多建筑师本身也是哲学家,各种思想之间的共融性非常明显。 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虽然是来自古希腊文明,但它绝对不是复制的文化,古希腊的文明对于它只是一种启发,这是一个在时代的共性中显现个性的时代。对于建筑来说有几个方面是受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精神而影响深远的。其一是建筑师的正式分工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开始存在,这是以后建筑师专业化的良好开端。其二是建筑理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分支在这个时期开始细化和专业化,各种建筑专业的理论指导书陆续发行,这个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开放风气密切相连。其三是建筑形式和布局的自由和清新,为以后建筑的自由发展而不需要遵照一定的定式开辟的道路。

非理性主义建筑哲学实践——以解读MVRDV建筑作品为例

两户业主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对夫妇想要一种钢琴贵族般的生活,因此需要一个在一楼的隐蔽的起居室,另一对夫妇想要在一楼进行烹饪和进餐,如同在花园中一样;第一对夫妇想要一间顶层下面的大卧室,另一对想要把电视沙龙组合在卧室层,等等。MVRDV将这种制约作为动力,并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打破惯常的竖直分割墙的逻辑,将分隔双宅的界墙看做是由两户业主不同要求的不同张力共同形成的界膜,以剖面形式凸显的折板式隔墙如实地反映着室内相互咬合的空间,体现了其室内外的一致性;同时,反弓字形的隔墙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工具过渡了两户之间的边界,导致了一种特定的自发的依赖关系存在于两户之间:没有另一户,它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性质。这就是它们差异性意识的结果。(如图l一3) 图l乌德勒支双宅外观图2乌德勒支双宅室内图3乌德勒支双宅剖面 1.2未来庭院模式——2000年博览会荷兰馆荷兰馆的造型设计是生态博览会中独一无二的,它是MVRDV关于庭院都市模式的实践。MVRDV的主要手法,是将荷兰极高的人口密度简洁化,调查数据成为设计的基础。从外表上看他们用电子计算机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推演和设想,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思考。MVRDV是借助电脑,帮助人们在无限的电子空间遨游,才有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操作的超巨大电子空间设计,最后留给人们印象是,这是一座具有荷兰独特幻想的立体田园。(如图4—5) 图4荷兰馆外观图5荷兰馆剖面1.3VPRO办公大楼 VPRO公共广播公司总部(villaVPRO)的新办公楼位于希尔维森,MVRDV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新办公楼的设计中,保留原有别墅的工作模式,并将老别墅作为一种隐喻加以保留。通过研究,MVRDV认为可以将新的办公楼理解为一座大的“别墅”,在其中重新安排原有的13个别墅,并通过紧凑(没有走廊)和空间区别(大量不同的房间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关系)对其进行描述。休息室、阁楼、大厅、庭院平台都与老别墅相对应,并使用相同建材,以期为人们提供空间的认同感。另外,楼板由一系列的柱子和其他承重体支撑,并与完全开敞的立面一起,保证了房间最大限度的透明性,立面以剖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正立面由35种不同颜色、反射率和透明度的玻璃组成,用何种玻璃取决于后面房间的性质,通过这种途径,不同的室内的性质被真实地反映在不同类型的“玫瑰窗”上。(如图6—7) 图6VPRO办公大楼外景 图7VPR()办公大楼羼院 另外,M、很D、,的作品经常表现出一种倾斜和折叠连续板片的偏好,这种偏好在MvRDv的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并联别墅,其中连续折叠的隔断把内向性的卧室与开放性的客厅隔开。 总而言之,MVRDV运用他们对建筑、城市和景观的独特理解,巧妙地结合了他们设计观念的那些未定型和随意性特征,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一种真实、活泼 】1】

建筑美的哲学思辨读罗杰·斯克鲁顿的《建筑美学》

——1]书评BooKREvlEw 建筑美的哲学思辨 ——读罗杰?斯克鲁顿的《建筑美学》 王贵祥 与19世纪以前相比,20世纪的西方思想与哲学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力图从哲学的美学 角度,对20世纪的建筑思想作一番探讨,从而对以西方现代哲学 为基础的建筑美学作一番思考的尝试,也就应运而生了。20世纪 中叶以来,尤其是70一80年代,西方思想界对于建筑美学与建筑理 论的关注明显加强,除了布鲁诺-塞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克利斯蒂安?诺伯格一舒尔茨的一系列建筑理论著述外,直接以《建筑美学》冠名的理论性著作也相继问世,这其中除了大卫?华 特肯的博士论文Ⅸ建筑美学》之外,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哲学思 辨色彩的,就是英国学者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的《建 筑美学》。经由刘先觉先生的深厚外语功力与流畅中文表述,则使 我们得以窥见这部蜚声西方建筑理论界的学术著作的全貌。 作为哲学家的斯克鲁顿,显然比作为建筑理论家的大卫-华特肯,或诺伯格一舒尔茨、塞维等,在思想上更富有哲学的内涵,因 此其《建筑美学》一书,是从更具有哲学一般意义的角度切入主题的。例如,首先,斯克鲁顿就从“建筑学的精髓”人手来提出问题, 从而对建筑学的本质,以及现当代建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学术信条,如功能主义、“空间”理论、“比例”理论,以及艺术史哲学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角度出发,加以论证与剖析。 举例来说,按照斯克鲁顿的分析,无论是功能主义的,还是“空间”理论的,都不能真正揭示建筑学的精髓或本质。比如,如果说 功能是建筑学的精髓或本质,那么,理想的建筑中,形式必须表达、 说明,或用现代主义者的话说,“追随”功能。o但是,事实上,我 们知道,一座建筑很难做到这一点:既忠实于功能,又有美的形式。 因为,功能并不是建筑的惟一特征或属性,美的范畴也不一定能够 与功能的范畴恰好合一,比如,一座符合功能的仓库,未必是一座 美的建筑。用斯克鲁顿的话说:“谁能说哪一座建筑更暴露已知的 用途呢?我们是否会认为圆厅剧院大概继续‘暴露’或‘追随’了 它过去的功能呢”?2’我们知道,功能主义颂扬建筑外观的结构忠 实性,而“用这种观点,蓬皮杜中心不应受到称赞,因为所暴露的 那些东西,在结构上是非本质的,而哥特式教堂则更应该受到推崇,即使是在失去了它的主要用途的时代”。,’ 我们习惯上也认为,空间是建筑的精髓或本质,是建筑的最终 目标,但是斯克鲁顿认为,从哲学一美学的角度来观察,这种说法 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他认为圣保罗大教堂的“空间”虽然很宏 伟,但是,除此之外,建筑中的光与影、建筑的细部装饰、材料质 地与各部分的线脚,也都是具有精致而吸引人的效果的。这说明, 除了“空间”之外,构成空间的材料质地、结构形式、装饰细部, 无疑也会影响到建筑的感觉。正如斯克鲁顿说的,“我们很难想到 如果佛罗伦萨的圣斯皮里托教堂的柱廊要是用木头或花岗石重建, 建筑学报2004,0^Rc州TEc丁uR^LJouRM‘82以代替现在的佛罗伦萨灰砂石柱廊的话,而原来这座教堂的美,不受到影响”。4’他看来在美的建筑中:“人们所看到的东西不只是一个有趣的空间,而且,也是各个面相互联系的和谐组合。这种和谐之所以能观察得到,主要是由于制作精美的细部吸引我们注意”。5’斯克鲁顿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艺术史论的批评,其实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对于“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尤其是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对于历史主义的历史发展观的苛刻批评,在建筑领域的一种延伸。此外,斯克鲁顿对于将“比例”作为建筑本质的怀疑,也是对建筑美学理论的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如他所说的:“正当人们怀疑比例法则的普遍有效性是否可以作为建筑成功的精髓时,建筑风格的惊人差异更深刻地肯定了这种怀疑”。6)因为,在建筑比例的把握上,并无普遍的规律可循。事实上,比例作为一种美学基础,应当在美学理解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理解比例即是理解和谐、适度、恰当的细部和秩序,只有在一个完整的美学构架中,这些概念的意义才能得到描述”。7’不过事情仅此而已,如果试图将其发展为某种一般意义的建筑设计规律,则是一种颇费周折却并无任何结果的事情。 一般来说,美学是一种感觉学,因而斯克鲁顿对于“建筑的感受”的分析,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首先他将“美学”与感觉兴趣作了区分,认为美学乐趣不是感官上直接反映的乐趣,而是依附于思考过程并受其影响的。“例如,观赏一个虚假的立面,就会使得建筑艺术乐趣成为极次要的东西。我们对立面的兴趣将会受到对它了解程度的影响”。8’这里其实反映的是建筑理论或建筑美学中的“真实性”问题,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座比例优美的古建筑时,我们会对它兴致勃勃,但一旦别人告诉你,这其实是一座新近仿造的假古董时,我们对于这座建筑的感觉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斯克鲁顿举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当我们的同伴正在对乔治王朝某个门厅中精美的大理石柱子感兴趣时,我向他指出那些柱子实际上是人造大理石的,他的兴趣就会顿时消失”。鲫当然,斯克鲁顿就此而展开的对于感觉的乐趣和理性乐趣,以及“想象力”在美学理论中的地位的分析与论述,则是更带有哲学层面的问题。 在对建筑的一般美学概念提出了质疑之后,罗杰?斯克鲁顿又进一步地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及语言学在建筑美学与建筑思想上的种种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既是建立在建筑审美上的,也是建立在建筑评论上的。20世纪上半叶,一些步弗洛伊德后尘的建筑评论家,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建筑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且试图为建筑的创造与欣赏,找到某种无意识的根源。这一理论对于建筑创作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将建筑创作看作是一个纯理性,或纯意识的行为,都不足以解释建筑作品,尤其是一些伟大作品的惊世骇俗的特征。但是,根据这一点就认为,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任何建筑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或解释,恐怕是不那么令人信服的。斯克鲁顿在深入地分析了精神分析方法对于建筑评论的作用之后,指出“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并没有增添新的‘方法’来发现建筑的含义,也没有获得有权威性的结果。……它没有任何先验的优势,而且用精神分析论的方法所得出的情况是不大容易被接受的。解释的目的仍然是同一个——对建筑‘含义’作有意识的感受——问题在于评论人正在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既不是建筑物,也不是建筑的创作者,甚至也不是观看建筑的人”。10)既然是这样,我们又能够对精神分析学 万方数据

建筑设计的哲学引导

四川建筑 第34卷5期 2014.10 建筑设计的哲学引导 周春江,田 恬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 【摘 要】 从解构主义、非线性等现代建筑理论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和哲学之间的关联。哲学思潮的兴起引导建筑设计思想的变革。建筑设计是建筑观在设计实践中的反映。哲学与建筑学的跨界联姻使建筑设计有了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 建筑学; 哲学; 建筑观; 建筑理论;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05 【文献标志码】 A [定稿日期]2014-03-04 [作者简介]周春江(1980~),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田恬(1988~)女,硕士研究生。 哲学和建筑学,在一部分建筑师看来完全是两个不相干 的概念。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在西方被认为是“万学之母”,而建筑学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集合体,两者在学科类别、包含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是从哲学指导实践的角度看,建筑师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与建筑直接相关的建筑观,指导了其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哲学中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社会地位、个人经历、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建筑观”是人们对建筑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人的建筑观也迥然不同。建筑师各据特点的“建筑观”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流派和设计思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经验阅历的增加,建筑师的建筑观会发生改变,这也就造成了同一个建筑师在不同历史时期设计风格的变化。 1 哲学思想与古代建筑 回顾中外古代建筑史,可以发现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引导作用。 宗教建筑因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宗教建筑中“神性”和“人性”的较量,或者说是宗教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是研究宗教建筑乃至整个西方古代建筑史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神性占主导的时期,宗教领袖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被无限崇敬,建筑利用幽暗、压抑的空间体现神的崇高和宗教领袖的权威;人性占主导的时期,建筑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宗教神秘感和压抑感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张扬和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望。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以及神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崇拜和敬畏。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的体量和简洁精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神权和皇权的威严和永恒。神庙建筑利用强烈的秩序感和压抑的空间感体现出神的强大和神秘。神权政治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主宰。 古希腊具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古希腊的建筑追求人性美而不是宗教精神,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世俗精神,优雅而明亮,功能也更加实用化。而古希腊建筑中精美迷人的比例尺度以 及完美细腻的人体雕刻都明确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法则的理念与古埃及的神权建筑的精神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雅典卫城充分表现了这种世俗情怀和审美追求。 古罗马统治者通过宏大壮丽的建筑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古罗马帝国的空前强大。古罗马城市中拥有巨大尺度穹顶的建筑和纪念帝王个人功绩的广场都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精神追求和需要。万神庙、竞技场、凯旋门、凯撒广场、输水道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再次占领了统治地位,建筑也变回了神权统治的工具。适合世俗精神需要的希腊十字式教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宗教崇拜需要的拉丁十字式教堂,集中式的穹顶因为降低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感和向心力也被教廷打压。哥特式教堂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精神针对宗教权威的抗争。高耸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对天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宗教领袖的关注。哥特式教堂成为建筑师和工匠们宣扬自身工艺、审美,歌颂世俗之美的载体,在神高阔威严的空间里顽强地表达人性的存在。 文艺复兴的光芒穿透了中世纪的黑暗,带来了智慧的复苏和人性的光辉。拥有恢宏的集中式穹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 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波动性变化,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粉墨登场,建筑特征不再统一,但各自都明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 古代欧洲建筑如此,古代亚洲建筑亦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是基于古人的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源于天人合一、宗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而不用石材6 7·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4卷 第12期2008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4,No.12 Dec.,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12-0047-05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盛志刚,刘海笑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51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如何提高房屋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抗震建筑结构范例,本文探讨了古人在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包括“整体性”和“以柔克刚”等,曾指导古代工匠建造出许多屹立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建筑。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这不得不引起现代建筑和结构设计者的严峻反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初步归纳了古建筑哲学思想给今天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结构工程;抗震结构;中国古建筑;哲学思想;整体性;以柔克刚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盛志刚(1963— ),江苏徐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结构抗震工程;刘海笑(1966—),甘肃兰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 1 概 论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 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建筑大多是最近几十年设计建造起来的,为什么在遭遇地震时却如此脆弱?做为世界的地震多发国之一,怎样大力提高一般结构(房屋、水坝、桥梁等)的抗震性能,以尽力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再次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注,也再度引起我国建筑工程界的严峻反思。 纵观中外的地震灾害史,历次地震(尤其是强震)所造成的大量毁灭性破坏,大多与房屋和河堤结构的破坏有关。在我国地震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如1068年8月河北河间地区发生615级地震,就导致“大河决溃,地复震裂,庐舍摧塌,人民压溺,几已万数”,造成城池毁坏、房屋倒塌和上万人死亡的巨大灾难。再如1879年7月甘肃省武都地区发生810级大地震,导致“山岩崩坠,河水涌塞,后复冲开,水势汹涌,致河北街民房尽行淹没,伤人无数”,造成了近3万人死亡、楼桥大面积崩塌的严重灾害〔1〕。1976年的唐山地震之灾,则至今仍为国人之痛。 在世界地震史上,此类例子也很多。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813级大地震,东京和其他城市共震毁房屋2515万间。地震引发的火灾,使4417万间房屋毁于一旦,共导致1412万人死亡或失踪。震灾之后,内阁政府被迫下台,天皇只得另外组建新政府〔2,3〕。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 819级地震(这是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也有人说是913级)。震中地区几十万幢房屋大多严重破 坏,有些地方在几分钟之内下沉近2米之多,仅当地居民死亡就达5700人〔2〕。 但是,在世界地震史中也有很多屡经地震(甚至强震)而不倒的建筑。仅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就有很多典型的范例。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山西的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以及辽宁义县奉国寺的佛教建筑群等。这些建筑都是历经千年的高大建筑(高度从20多米到60多米不等),在数次甚至数十次强烈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周围的全部建筑都被地震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它们却屹然壁立而梁柱不圮〔4-6〕。 对比今天大量的一般结构并不高超的抗震性能和50至70年的使用年限,这些古建筑不仅可谓稳固如山而且寿长若海!为什么这些依靠木石砖瓦等原始材料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能够经得起上千年来多次大地震的考验?古代工匠们采取了哪些结构措施来保证这些建筑的超强抗震性能?其中又蕴涵了怎样的哲学智慧呢?认真探索一下这些问题,对提高今天各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现代结构工程的抗震思想及困惑 从各种高坝大桥和奇楼深洞的修建竣工中,常人不难想象现代结构工程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借助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的 7 4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作者:宋志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30 期 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 建筑哲学。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键词:传统建筑;哲学;天人合一;儒家;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哲学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如住宅、写字楼、厂房、体育馆、寺庙、园林等。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追溯到古人搭建的第一间草棚,其实就已经具有了现在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只是结构特征和艺术形式有所不同。现在的建筑无非在用不同的方式装饰着人类的第一间草棚,于是建筑的形式、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感官评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功能、形式、感受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建筑的多样性。建筑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就产生了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变得丰富后,就形成了建筑哲学。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的和谐而闻名于世,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形成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建筑体系和风格,溯其源,“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人营造建筑的一中自觉意识和追求。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传统建筑的部类中多有体现: 1. 屋顶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有特色 的部件,因为遮避风雨的必要使天空被挡在居室之外,人与天相分离。为了使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相通,直坡式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式结构,形成望天张扬,向地俯迎的式样,内含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 2. 翘角翘角与屋顶相比更为强烈的表达了 天人合一的精神:它将视线引向天空, 以具“天穹隆, 同乎天下”之形态。而瓦脊两端之兽瓦、瓦当之上的纹饰等等, 更是对自然物的直接描摹。3. 天井“天井”的原义为“露天的水井”,井口朝天同样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而且水井能接受天上的雨露和阳光, 同时散发井中的霉气,达到“天”和“井”进行质能交换的目的。建筑的天井除了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通风、采光、排水等实用功能,它同时也是建筑与天相通的“眼”之所在。可以进行观天、祭天等活动。在此, 天人合一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中,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云:“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二。”因此,中国人在选择与布置居住环境时,形成了一种居中为尊的思想。与世界别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特别酷爱中轴线布局,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列全球之冠。不论是城市、宫殿、陵墓、住宅,还是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只要有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中”的思想。在一组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往往放在中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把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城的中轴线全长达7.5km,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

建筑与哲学

建筑与哲学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欣赏建筑的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哲学强调真、善、美,与之对应建筑强调坚固、实用、持久,中国建筑则强调人伦、道德、礼仪与适形中国建筑艺术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讲究向背关系,讲究整和缺,讲究气势“坊”这个概念,是中国人基本的生活模式,划分为许多方块的组团,再划分成许多院落;坊的目标是为了防,是一种防御。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是非常厚重的,纪念性的,向上的,是富有精神味的,也是非常几何的。最早系统地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讲的是古罗马的一个叫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师,他写过一本书叫《建筑十书》,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西方唯一一部尚存的古罗马时 代的建筑 学手稿。 西方所有 的建筑理 论基本上 都是围绕 威特鲁维 的建筑思 想来展开 的。从文 艺复兴以 来,威特 鲁维已经 从宗教的 迷茫分离出来,他非常理性,他的原则很简单: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原则在西方延续了很长时间。 16、17世纪,随着商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所以现在说的经济、实用、美观中,经济这样一个原则是哪儿来的,显然是16、17 世纪来的。而在1501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建筑学家德洛姆提出了建筑应该更完美更省钱,把省钱提出来了,这样就第一次把经济性作为一个概念来提。19、20世纪,西方的理念也在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它对古代的那几个原则——坚固、实用、美观进行了反复斟酌,发现它不能覆盖很多东西。 20世纪人们除了探讨形式、功能和意义外,他们也在思考除了坚固、实用、美观外,建筑还有一个意志的问题。比如说我国上世纪50年代建人民大会堂,就是要表达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时的一种民 族精神。所 以建筑的理 念不仅仅是 坚固、实用 和美观,其 实还有个 性、形式、 功能、意义、 结构等涵盖 很广的东 西。 西方人 的建筑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一个来源的。坚固、实用、美观的来源,是直接从柏拉图来的。威特鲁维的建筑三原则和柏拉图的哲学三原则是对应的,哲学三原则是什么呢?是真、善、美。真、善、美跟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是紧密相连的。善,跟实用关联;美,跟美观、愉悦关联;真,包括好几个概念:材料的真实,结构的真实,石头就是石头,木头就是木头,不加掩饰。斯克鲁顿的《建筑美学》说过,如果你在一个很好的大厅里面看到有一根大理石的柱子,你就会说,哎呀,太美了,太喜欢了。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是人造大理石,你马上会觉得,我上当了。所以坚固、实用、美观跟真、善、美是有关系的。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建筑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是紧密相关的。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也要放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哲学观念上。和西方人建筑追求真、善、美一样, 中国建筑也有很多贯穿多年的哲学理念在里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