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叫善财去参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遂教善财他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十大愿并力行之,终获佛果位,名“普贤王如来”。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第一大行愿,“礼敬诸佛”一所谓的礼敬,就好像学生在学校学习,上课时向老师做的三部曲——起立、行礼、坐下中的“行礼”,这是学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很简单的敬礼。

在古代,人们要向老师学习手艺或知识,除了要供养老师外,同时还要虔诚地礼敬老师,所谓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世间人心中感激一个人,或是感激鬼神,都会去拜,去礼敬。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不但要对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来礼敬佛,因为佛经无量劫勤修苦行悟道,都是为了众生;佛降生人间是非常难得的,佛的种种功德、智慧使我们都想顶礼佛,我们要认识到有些人到庙里看到什么都拜,他们拜佛、菩萨、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们礼敬有神通,超过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礼敬者,是不在学习普贤行愿之数的。

一个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的条件,即是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的,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那么,他了解后生起的恭敬心来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信神通者那样礼敬,所以,我们一到佛堂就一心一意的礼敬,我们是以

尊敬老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来礼敬拜下去的,普贤菩萨的礼敬境界是非常大的,他不止礼现在佛,还礼过去佛,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分无数身礼无数佛,乃至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二者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而第二行愿是以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来称赞如来。

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人不共法等功德力,而普贤菩萨用以胜过辩才天女微妙的舌头,每一舌头生出无量无数的舌根,每一舌根生出无尽音声,每一音声生出无数语言,称扬赞叹如来所有的功德。

三是广修供养,根据佛法,供养摄于布施,对于三种福田,应行布施。即是:一、敬田,对有德可敬的人而行布施;二、悲田,对于有苦可悯的人而行布施;三、恩田,对于有恩须报的人而行布施。在此处的供养,是指敬田。供养有两种:一、财供,即以财物来供养,二、法供,即以佛法真理来供养。这里所讲的是财物的供养。

其所需的对象与第二行愿中一样,即是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刹的极微尘,每一粒微尘中有一世界,而这个世界有微尘数佛——佛有种种菩萨围绕,然后我们以妙诸资具而为供养,所谓的妙诸资具,以佛来说,我们修供养,有供养的资具,供养的心,以及所供养的对象——十方过去,现在未来极微尘数佛——福田。一般来说,拿你一生中最具有价值最多的资具去供佛,功

德最大,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蕊)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供养具,观想遍满虚空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今仅就供灯功德方面多言几句:“灯”是光明和智慧的表徵,亦为十种供养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

在《无量寿经》云。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

《菩萨藏经》云:百千灯明,忏除悔罪。

《大集经》中云:因为有许多众生心行无明愚痴,佛见了乃教他们同修智慧,令人人点燃智慧之灯。

因此在佛前点灯,是籍著佛的智慧之灯所放出的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使我们心生慧解,成就智慧波罗蜜。

经中记载,如果我们常在佛塔,寺庙中虔诚地点燃灯供佛,会有下列的果报。

1、双目四肢永远完好,不生缺陷。

2、身无病痛,嗓音柔软,声音妙好。

3、心地清明聪慧,不为愚痴所转。

4、视力良好如摩尼珠,能照微细物。

5、眼球、角膜、结膜、永好不坏。

6、生活安稳,衣食丰足,心无所惧。

7、身心自在,善财善宝,滚滚而来。

8、可获美丽的璎珞及幽美的园林。

9、身体健康强壮,充满生命活力。

10、不会与他人发生口角打斗等,走遍全球,都不会生无明烦恼。

《施灯功德经》又云: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灯的人,可以得到无数的福报,临命终时会产生三种智慧:

1、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平生所做的福德,善事等会自然浮现心中;

2、心生欢喜,开始念佛;

3、身心清净而没有苦恼,(神识离开身体时没有痛苦);

可见四种光明:

①日轮圆满的涌现;

②清净的月轮圆满的涌现;

③见到许多身上有光芒的天人坐在一起;

④见到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也看见自己在佛前恭敬合掌。

可得四种可乐的福德:

①相貌庄严;

②资财具足;

③有大善根;

④有大智慧。

所以本寺在学习到普贤行愿品德广修供养遂决定在闰四月初

八日供十万灯供法会,为国家为社会祈福消灾……

当然,在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正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萨心供养等,以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忏悔业障,所谓忏悔,是我们把做错的事情,说给大家知道,或说给你心中所信任的人知道,称为“忏”,然后发誓不再犯,称为“悔”,这与后悔是有所不同的,后悔是把所做错的事埋藏在心中,不说出来,虽然心里知道是不应该,但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根据佛法,众生有“覆”的烦恼,所谓“覆”就是遮盖的意思即是隐藏自己的过失,错事在心中,怕被别人知道,这种过失会障碍修行,因为这个心念就把过失留住,收住。“忏悔”就是把所做的错事拿出来丢掉,不要再把它收在心中,所以忏悔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

第五行愿,随喜功德,所谓的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叫做随喜,它能对治“瞋”的烦恼。如果你随喜做的好事,慈悲心就会越来越强,瞋心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应该随喜佛的功德做起。

六、请转法轮,“法轮”是佛教的专用语,佛说法度化众生,称为转法轮,所以佛成道后在人间的鹿野菀度五丘比时,为他们所讲“三转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结集成《转法轮经》

这是佛在人间所讲的第一部经,故就以“法轮”来表示讲法,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

七、请佛住世,就是请慈悲的佛陀永住在这世间,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世界,指引苦恼的众生走上光明大道,使众生获得身心的解脱。

八、常随佛学,即是佛所做过的事情,所修过的万行,我们都去学习,佛从过去发心开始修道,修成菩萨,最后成佛度化众生,这一切都是我们要向佛学习的。

九、恒顺众生,“恒”是常常不停歇的意思,“顺”是依顺不违背,故恒顺众生就是常随顺众生而不违背众生。

十、普皆回向,在大乘佛教中非常强调,不管你做什么善事,心都要观想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发心的菩萨将从普贤十大行愿的第一行愿的礼敬诸佛,一直到九行愿的恒顺众生所修的功德,心中观想愿意把他们全都无条件的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希望众生因为过去世所做的种种恶行,将来所感到的种种极重的苦报,我都愿意代他们受,使他们能够得到彻底解脱,很快地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