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清朝开国史的研究出现了新成果。清前期社会经济的研究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加强,并出现了向地区经济纵深发展的趋势。关于边疆民族和边疆地区有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满汉文档案、民间土地契约及工商业文书的发掘和运用,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并从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下仅就所见到的论著,从几个主要方面,试作初步述评。

清朝开国史研究

满族入关前的历史,一般称为清朝开国史,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第一部专著是孟森的《清朝前纪》,出版于三十年代。周远廉著《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是解放以来的第一部新的成果。全书以研究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为主,联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朝开国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一向持有不同的见解。周远廉认为: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满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1587年努尔哈赤筑费阿拉城、“定国政”,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八旗制度是后金奴隶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621年3月,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以后,满族过渡到封建社会。天命六年的“计丁授田”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占居主要地位”,“对加速后金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按丁征赋佥差”是“封建赋役制度”。奴隶性质的包衣阿哈从此转化为封建农奴。与此同时,和汉民、诸申、阿哈对立的汗、贝勒、大臣、八旗官将,则转化为封建农奴主。

本书对于自明代嘉靖中期到崇祯末年近百年间满族在创建后金国家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提出了新见解。同时,又按时间的顺序将重要史实作了具体的论述。所以,这既是一部史论,也是一部历史——清朝开国史。作者使用的主要史料是前人引用不多的《满文老档》,并且依据满文原意作了解释,从而在史料方面加重了全书的科学价值。书中论证了满族短暂的奴隶制和迅速过渡到的封建制。对于入关前满族社会何以会出现这样快的连续飞跃?它有那些特殊性?似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1981年发表的文章看来,清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集中于清朝入关前后的几个重要帝王。

周远廉《简评努尔哈赤》(《历史档案》1981年第l期),结合清朝开国史的研究,评价了这位“满族杰出首领和清朝始祖”的一生功过。文章认为,正是在女真人渴望统一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应运而兴,“以短短三十余年时期,完成了几百年来没有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并促使女真人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蒙、汉等各个民族的数十万人,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这是努尔哈赤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努尔哈赤从小部落酋长一跃而为大金国的“英明汗”,“对统一女真各部、大败明军于萨尔浒,攻取辽沈地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辽沈以后,努尔哈赤也作了不少错事,如残酷屠杀辽东军民;大规模编立农奴制拖克索,使辽东大多数汉民沦为封建农奴;确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形成了破坏统一的君权、削弱后金国力的倒退的落后制度;怀疑汉官、疏远汉官,影响了满族贵族与辽东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加剧了辽东的动乱。这些弊政大大地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生产,造成人民的苦难。努尔哈赤“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应该起的消极作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赵德贵的《努尔哈赤及其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l期),着重从努尔哈赤所处时代的特点入手,论证了他怎样以卓越的才能促进了女真族历史的发展。文章认为这一时期女真社会正处在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努尔哈赤的历史作用就在于用自己的活动,使女真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化为现实”。他的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其次在于在女真人中推行封建制改革,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最后在于他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后来,努尔哈赤“削平诸部”实现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后金政权,攻取明辽东诸城,为清兵入关,取代明朝、统治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些赫赫宏业固然与努尔哈赤个人的聪明才智、骁勇善谋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文章中有关努尔哈赤所处时代的论述,有助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后金政权的建立和满族共同体形成等问题的探讨。

多尔衮是清开国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陈作霖的《论多尔衮摄政之历史的和个人的条件》(《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一文认为,努尔哈赤“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封建制发展的某些落后形式,却非常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八旗制度下,八旗并立,互不统属。“皇太极在位十七年,加强和巩固封建君主制,是集中在削弱和改变八旗制度上。”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国力不断增强,为清的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奠定了可靠基础。“多尔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成长为皇太极确立君主专制政体的积极参与者”,并且在皇太极死后,他继承、发展了皇太极的事业,在清政权从东北一隅发展为统治全国的关键时刻,取得了摄政地位,成为清政权抢占北京、统一全国过程中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文章认为多尔衮“在满族统治阶级开创统治全中国的业绩中,作出了同时代其他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历史贡献”。作者在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政治才能以外,似乎过多地强调了多尔衮在所谓“两次失掉皇帝宝座”后的“个人政治气量”;对于当时后金的内外形势、多尔衮的具体条件和处境以及可能作出的选择,则感分析不足。

康熙的评价,一向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关于他的评价势必涉及许许多多方面。只有随着一个个有关问题研究的深入,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全面评价的水平。商鸿逵《康熙南巡与治理黄河》(《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刘德仁《论康熙治河的功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吕坚《谈康熙时期与西欧的贸易》(《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刘潞《康熙帝与西方传教士》(《故宫院刊》1981年第3期)、冯尔康《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和胤禛的胜利》(《故宫院刊》1981年第3期),马汝珩《康熙的务实思想》(《人民日报》1981年11月26日)和王政尧《试论康熙不尚尊号》(《华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以及李林、王建学《鳌拜论》(《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康熙时期社会经济、中西关系、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等问题。这都有助于康熙评价问题的深入。

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研究

伍丹戈《论清初奏销案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l期)一文认为:“发生在顺治、康熙两朝之间的江南奏销案,不仅是清代的一桩大事,而且也是近古社会关系或阶级关系变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历史意义,可能还比明清之间的改朝换代更加重要”。文章首先补充和订正了孟森《辛丑江南奏销案》,认为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顺治十七年各省奏销案”,也可叫做“庚子奏销案”。因为此案并不限于“江南”,其他如山东、福建、广东等省也有。所奏销的也不是顺治十八年(辛丑)钱粮。文章指出;“奏销案是清朝廷对待汉族士大夫政策发生变化的结果,是清朝对于汉族绅衿从入关初期的拉拢、迁就、安抚的绥靖政策转化为控制、打击、奴役的镇压政策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商品经济初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封建地主中最腐朽的身份地主阶层削弱而平民地主地位则趋于稳定的表现”。文章还以松江府名门世家为例,说明身份地主在明清鼎革之际已衰败一半,奏销案中又有近四分之一遭到沉重打击,摊丁入地以后,则已逐渐在无形中消亡。

刘永成《乾隆刑科题本与清代前期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一文,利用档案资料着重探讨了乾隆时期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两种主要方式,即经营地主和佃富农。文章认为:自康熙、乾隆以来,由于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货币地租的增长,商业资本的渗入农村,以及清政府为使赋役得到保证,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土地日益卷入流通过程之中。土地关系的经济因素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所谓“田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因此,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田宅牙行”、“土行”、“地行”、“产行”等承揽土地交易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同时原来束缚土地买卖的“先尽亲邻”的传统习俗也开始瓦解。这同明代土地兼并中,主要靠豪强势力进行掠夺,迥然不同,这是一大变化。文章指出,根据刑科题本,乾隆时期经营地主的萌芽在十二个以上的省区已可零星看到,既有种植经济作物的,也有生产粮食的。这一时期农业中出现了一种值得人们注意的动向,即不少出租地主为牟取更多经济收益而改变剥削方式,纷纷“取地自种”、“收田自种”,直接从事商业性农业的经营。文章还进一步论证了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另一种经营方式——佃富农经济。

杨国祯《试论清代闽北民间的土地买卖》(《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一文,通过近二千件清代闽北土地买卖契约的整理和研究,剖析了闽北土地买卖中的“土俗”、“土例”。卷入土地买卖的田土名目繁多,除完整意义上的土地所有,如“皮骨田”,“大小苗”、“税粮田”等以外,田底权和田面权也均可以单独出卖。闽北民间土地买卖契约,归纳言之,可分为断契和活契两种。但契约中还有“卖”、“找”、

“贴”、“断”、“洗”、“尽”、“休心断骨”等,这些都表示地权转移中的性质与程度,为社会上买卖双方所公认,并得到官府的默许。文章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分割地权逐次买卖的习惯所以产生的原因。关于民田买卖中的“银主”和永佃权卷入土地买卖后,对于永佃权产生的影响,文章也进行了探讨。

叶显恩《关于徽州的佃仆制》(《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继作者前此发表的有关论文,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田光炜《“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胡克敏《清代前期贵州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孙占文《清初、中期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北方论丛》1981年第1期)等文章,都说明清代社会经济的研究中,地区经济研究的新进展。

彭泽益《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一文,对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考察,认为清朝前期的统治提高了生产力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与此相反。这对于深入研讨清代前期经济史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将近百年之中,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相当显著。从采矿看,尤为明显。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中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商人资本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化,开始时带有临时的不稳定性的特点。二、商人资本同生产的进一步结合,就是直接投资产业,建厂雇工制造。“商人投资生产比过去单纯从事商业交换显得有利了。”这就大大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资本主义关系的最初一批企业的形成过程。文章认为,“这些大作坊和手工工场在十八世纪,特别是二、三十年代间大批出现,显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对于两淮盐商与清朝盐法的关系及其盛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文章首先说明,清代盐法沿袭明制而有所变通,实行一种官督商办性质的纲引制度。当时在全国九个盐区和行盐销售口岸中,两淮是产盐最高、行销最广和盐课最多的一处,两淮盐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盐商集团中的总商是两淮盐业的垄断者。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清政府有关盐业政策的制订。这主要反映在有关口岸的独占和盐价的议定等方面。盐课上缴每年达数百万两,成为清政府的一大税源。因此,两淮盐商在清政府的卵翼下,到乾隆时期,发展到极盛阶段。据《从政录》记载,淮商“蓄资以七八千万计”。这个数字与乾隆三十七年户部国库存银大致相等。其财力之雄厚,影响之巨大,前所未有。最后,文章认为,标志着清王朝由盛而衰的白莲教起义,同时也是两淮盐商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道光十二年陶澍进行票法制度的改革,两淮盐商也就销声匿迹。

张学君、冉光荣《清代富荣盐场经营契约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近年发现的一批乾隆到宣统的井盐业契约的研究。剖析了清代富荣盐场的几种投资方式:还进一步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盐业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盐业资本的形成和集中化趋势;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和盐业资本的关系;适应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机构。文章最后认为: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四川富荣井盐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发生,并达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一文探讨了范氏从顺治初年发迹,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进行过的多方面活动,以至乾隆中,后期由盛转衰一败涂地的过程、背景和原因。文章最后认为:从范氏兴衰史,“可以看到清代前期商人和商业资本发展道路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商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中相当一部分就会走上充当皇商(官商)的道路。”这说明了清代官商的封建性。官商控制着当时一些获利最大的商业,而其积累的巨大财富却不断地流入了清朝国库和官吏的腰包,或被官商花费掉,而“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因此,官商制度严重地影响商业资本的正常发展,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个因素。”

余德仁《我国早期人口学者——洪亮吉》(《史学月刊》1981年第l期)、汪廷奎《略论包世臣的经济思想》(《淮北煤师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和北京大学经济系清代经济史研究组《清代历朝人日、土地、钱粮统计》(《经济科学》1981年第1期)等分别从历史人口学、经济思想和计量学等方面对清代社会经济进行了探讨。

清代边疆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研究

在这方面,1981年发表了不少文章,展开了比较广泛的探讨。

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一文,关于满族的族源问题,依据三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肯定了肃慎人是满族最早的先人,明代的建州、海西女真是形成满族的主体。清太宗之所以废除女真旧称,是避免明末汉人对宋代女真人所引起的反感。关于佛(新)满洲和伊彻(老)满洲的区分,作者认为两者的含义是发展变化的。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编入八旗的女真余部和其他族人被称为“伊彻满洲”;而原先努尔哈赤时期编入的,则称为“佛满洲”。入关后,对在此以前编入八旗的满洲成员均称“佛满洲”,此后编入的则称“伊彻满洲”。关于汉军旗人的族别,作者认为本来就是八旗成员即满族人,其族别的区分只能以是否“出旗为民”作标准。至于内务府旗人的旗籍问题,他们是决不准许出旗为民的,并不同于八旗的汉军旗人。所以理所当然的是满族的正式成员。

关于“新满洲”,刘景宪、郭成康、刘建新《清太宗时期的“新满洲”问题》(《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一文,根据清入关前的档案,做进一步的探讨。文章指出:“新满洲”一词在《太宗实录》中首次出现,是崇德二年(1637年)六月。但当时“新附”一类说法还偶见使用。到崇德三年“新满洲”一词已出现在《盛京满文原档》191号之中,说明这个词汇已达到统一规范化的程度,并开始为人们普遍使用。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皇太极之所以继承努尔哈赤的遗业,把招抚新满洲作为重要国策,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扩大和补充满洲八旗的兵源。正是由于清太宗对新满洲的政策是成功的,成百成千的优秀兵员及后备兵员不断地输入满洲八旗,“这对于保证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支持对明及蒙古、朝鲜的激烈频繁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无疑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杨学琛《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对于从努尔哈赤直到乾嘉时期以至清末的满汉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经过长期杂居共处,相互学习,联姻过继,无论是生产方式、阶级结构,还是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满汉之间的一致性愈益增多,旧有的显著差别陆续减少。清朝中叶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满族已发展到基本上与汉族相等的水平。满汉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在清朝末年北京满族中,流行一句谚语:“不问满汉,但问旗民。”

马汝珩、马大正《试论渥巴锡》(《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和蔡家艺《简论噶尔丹策零》(《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是两篇关于准噶尔史研究的新作。关于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事迹,在我国的文献中保留下来的记载比较简单。《试论渥巴锡》一文,利用了大量外国的有关文献和论著,钩沉探微,比较翔实地论述了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游牧到伏尔加河下游的我国厄鲁特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1770至1771年之间,为了反抗沙俄的压迫,战胜重重艰险,终于重返祖国的伟大历史事件。“渥巴锡正是从十七世纪以来土尔扈特人民的反抗沙俄压迫、寻求返归祖国斗争的历史中涌现出来,并成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在这场严酷的正义斗争中,渥巴锡表现了高度的热爱祖国、人民和自由的伟大精神。作为最高首领,他始终坚定勇敢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因此,“渥巴锡不愧为我国蒙古族杰出的领袖和民族英雄”。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西方历史著作中一些“严重地歪曲历史事实,抹煞了渥巴锡个人的历史作用”的错误与偏见。《简论噶尔丹策零》对于噶尔丹策零当权十八年中,在准噶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做了全面评价。作者不同意噶尔丹策零曾经发动“叛乱”的看法。对于准部与沙皇俄国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无叛卖民族利益,而只有一般贸易往来,则不能视为“勾结”。作者认为“噶尔丹策零是准噶尔后期的杰出首领”。他在反抗沙俄侵略和促进准噶尔人民同内地各族人民发展友好关系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蒋秀松《清初的呼尔哈部》(《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l期)一文,对十七世纪前期形成满族共同体的一个女真部落——呼尔哈部,从其由来、分布及其与满族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赵志强、吴元丰《锡伯族南迁概述》(《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一文,对明末清初居住在嫩江、松花江流域的锡伯族,逐步迁移到齐齐哈尔、伯都纳和吉林乌拉,以后分别南迁京师和盛京的事件,根据新发现的满文档案作了叙述。张永固、王正贤《也论清代“苗疆”与中原的关系》(《文史哲》1981年第3期)一文,就“苗疆”的概念及其与中原的关系、“苗疆”民族的族源、清朝在“苗疆”推行“改土归流”与镇压苗族人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陈国干《清代蒙古盟旗制的来源与性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卢勋、李根蟠《清代高山族社会经济形态探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陈碧笙《十七世纪中叶台湾平埔族社

会经济及其与汉族关系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关嘉录《清代库页费雅喀人的户藉与赏乌林制》(《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1期)等也都是探讨清代边疆民族史的新作。除了以上几方面以外,朱金甫《清代奏折制度探略》(《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刘子扬《清代军机处》(《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吴安仁《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历史教学》1981年第2期)和刘如仲《试论林爽文顺天政权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总3期)、高美龄《清朝前期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特点与意义》(《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第2期)等分别论述了有关清代典章制度和人民反清斗争的一些问题。

(资料来源:1982年《中国历史学年鉴》)

<

西南政法大学期刊分类办法(2015年7月1日后执行)

西南政法大学期刊分类办法 (校第八届学术委员会第7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5年5月13日校长办公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研在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全校科研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鼓励我校教师严谨治学,努力产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分类办法以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来源期刊为基础,结合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现状以及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而成。若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更新,以其更新版本为标准,各索引新增收录的期刊,将自动列为相应类别,被各索引调整出的期刊,将自动从相应类别中退出。 具体论文类别的认定,以论文发表时各索引收录期刊目录为准,国外论文以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时间为准。 第二章期刊认定与分类 第三条根据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影响因子,学校将学术期刊分为A、B、C、D1、D2五个等级。其中,A、B类为校定权威期刊,C类为校定重要期刊,D1、D2类为校定核心期刊。第四条A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含英文版)、《中国科学》(任一专业版)。 第五条B类期刊 (一)《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不含英文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经济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教育研究》、《体育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图书馆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求是》、《心理学报》、《世界宗教研究》、《中华医学杂志》、《计算机科学》、《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环境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史研究》。 (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不含会议综述、论点摘要或摘编、学术卡片)。第六条C类期刊 (一)综合性期刊:《国外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开放时代》、《江苏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界》、《东南学术》、《读书》。 (二)高校综合性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三)法学期刊:《现代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知识产权》、《清华法学》。 (四)政治学期刊:《欧洲研究》、《美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当代亚太》、《青年研究》、《求实》、《国际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五)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编辑之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出版发行研究》、《当代传播》、《编辑学报》。 (六)教育学期刊:《高等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电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2017-2018含扩展版)

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录(含扩展版) 【分享】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 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 3自然辩证法通讯 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 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3古汉语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览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览表

7 政治发展与政府 管理研究所 政治学谢庆奎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zzxjd/ 8 中国社会与发展 研究中心 社会学邱泽奇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9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心 历史学阎步克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academic/zggds/ 10 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闵维方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1 美学与美育研究 中心 哲学叶朗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index.asp 12 宪法与行政法研 究中心 法学姜明安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index.asp 13 中国经济研究中 心 经济学林毅夫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4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统计科学研 究中心 统计学赵彦云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5 刑事法律科学研 究中心 法学戴玉忠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6 佛教与宗教学理 论研究所 宗教学方立天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isbrt 17 中国经济改革与 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林岗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8 伦理学与道德建 高研究中心 哲学吴潜涛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19 清史研究所历史学成崇德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20 财政金融政策研 究中心 经济学张杰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21 民商事法律科学 研究中心 法学杨立新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22 欧洲问题研究中 心 国际问题研究张小劲https://www.doczj.com/doc/9d5612430.html,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侯深(兼)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侯深(兼) 少年负笈江城桂子山上,周旋魏晋人物诗酒风流之间。偶读美国环境史大家沃斯特《尘暴》一书,始悟史学之中尚有另一天地。故而叩学美国大平原堪萨斯大学,从沃斯特师,一去六年,探究城市与自然关系。归国已近三载,两度春秋消磨清华园中,于2010年受聘人民大学,开始执教生涯,目前为慕尼黑大学卡森中心卡森学者,为期半年。 窃以为环境史家当具真正人文精神,须由人类中心转至生态中心,方可言天人和谐。环境史研究之终极理想当在于历史的批判检验中,寻求今日及未来人与自然关系之平衡。因此上,冀望能为环境史风纪在中国之树立贡献一己之力。 博士论文已修改毕,成书稿:CityNatural:GardenandForestandtheRiseofAmericanEnvironmentalism,现在匹兹堡大学出版社外审。 当前课题:《山巅之城:波士顿的环境变迁与改革,1803-1901》 OldLand,NewNature:TheJourneyoftheIdeasandPracticesofNatureConservationfromtheUn itedStatestoModernChina 已发表论文、译作: 1.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美国的荒野与19世纪后期的城市绿色改革者》,《新史学》,2011,待发。 2.侯深:《翡翠都市:19世纪后期波士顿的城市环境改革与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博士后出站报告,清华大学:历史,2010。 3.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世界历史》,2010年10月,第5期。 4.侯深:《前平肖时代的美国森林资源保护思想探析》,《史学月刊》,2009年12月,第12期。 5.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世界历史》,2009年8月,第4期。 6.侯深:CityNatural:GardenandForestandtheRiseofAmericanEnvironmentalism(《城市自然化:<园与森林>与美国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原博士论文,2008,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史。(此为修改稿书名) 7.侯深:《中国阅读利奥波德》,《利奥波德通讯》,2007年第1期。“ChinaReadsLeopold,”byShenHou,TheLeopoldOutlook,Volume7,Issue1,2007. 8.侯深:《死生易同,去就难轻:贾谊人生之再读》,《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 9.马良怀,侯深:《风流千古,人琴俱存:汉晋之际士人与琴之关系之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 杂文与翻译: 1.夏竹丽:《战天斗地:革命中国的政治与环境》(Judith,Shapiro,Mao’

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含声明)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3自然辩证法通讯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

清史研究参考书目、论文 1.吴增祺:《清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 2. 王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3. 陈怀《清史要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4. 诸葛汝辑《清史辑要》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志书店,1926年初版 7. 官修《清史稿》 8. 孟森《清朝前纪》商务印书馆,1930年 9. 萧一山《清代通史》、《清代史》 10. 李法章《太平天国志》华新书社,1923年 11.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 12.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14.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28年 15. 孟森《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清史部分) 16.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清初史料四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1932、 1933年 17. 谢国桢《顾宁人先生学谱》、《黄梨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商务印书馆,1930、 1932、1934年 18.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 19. 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开明书店,1948年 20. 郑天挺《清史探微》1946年 21. 《明清史料》甲编至癸编 22.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商务印书馆,1931、1934年 23. 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中国近百年史资料续编》中华书局,1926、1933年 24. 王钟麒《天平天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 25. 简又文《天平天国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 26. 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太平天国杂记》第2辑 27. 郭庭以《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商务印书馆, 1946年 28.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太平天国史丛考》正中书局,1943 年;《太平天国史考证集》独立出版社,1948年;《捻军的运动战》商务印书馆,1939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 发布日期:2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中国民间宗教地位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如果把学术范畴作为一种空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来加以比喻。以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韩书瑞(susan Naq uin)为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着特殊感情,他们发表的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观点和史料收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借鉴,为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此,我们将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梳理(部分引用论著发表于30年前),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叙述。不当之处,尚祁方家指正。 一、中国民间宗教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地位 近30年来,有关中国民间宗教问题得到了美国学者更多的关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与更多中青年学者的出现使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由冷变热成为可能,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到点,由宽转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至于研究方法,也屡见创新,尤其是开始从书本走向田野,凸显了民间宗教研究的辐射面愈见扩大,无论是在宗教学还是历史学,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在《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这本书中, 全书有24个板块,其中有两个板块介绍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可见民间宗教研究这一原本乏人问津的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故而,民间宗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缩小了它与其它研究领域的差距,呈现多学科研究交叉的势头。 原本,美国中国学在费正清等人的影响下,因应当时中西方的壁垒,主要以中国的政治、外交与人物为研究重点。1974年,欧大年在美国宗教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 on)的中国宗教小组会议上倡议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次年,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Soc ietyforthe Study of ChineseReligions)正式成立,标志着美国学者对中国宗教的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1976年,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组织(IABS)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成立,中国的佛教是该组织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关于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开始纳入国际交流的轨道。不单单是美国学者,甚至整个西方学者都开始对中国的宗教以及民间宗教表现出兴趣。此外,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造就了一批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专家,例如斯坦福大学(韩书瑞毕业于该校,丁荷生[Dean Kenneth]曾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曾任伯克莱分校教授并被授予伯克莱最高荣誉奖、卡西尔[S uzanne E,Cahill]也毕业于伯克莱分校)、克利曼[Terry Kleeman]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 华林甫,男,汉族。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博陆公社向红大队第七小队(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村)。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小学就读于博陆公社中心联合小学(校址在慧日寺,班主任分别是胡为勇老师、陆高农老师、祝丽华老师),初一、初二就读于博陆中学(班主任分别是胡福祥老师、俞亚萍老师),初中、高中毕业于临平中学【初三在班,班主任是周程老师;高一在班,班主任是吕锦华老师;高二在班,班主任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良泰老师】。1982年以浙江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班主任分别是吴浩坤讲师、赵克尧副教授)。1986年夏天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1996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仍师从邹逸麟教授,199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9年7月硕士毕业,即来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工作。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十一年,1990年赴陕西商洛山区基层锻炼,1991年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3月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10月因赴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而辞去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自2000年10月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2002年9月博士后出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在历史系工作、2005年10月转到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负责人大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之责。2006年秋天,赴台湾省台北市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一个学期。 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1991年),副研究员(1997年),教授(2002年,原为四级,2012年晋升为三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历史分会会长。 地理考察:全国34个省级政区,足迹所及28个。到访过大小国家十八个,最北到达了北极圈以内(挪威Bod?),但向南尚未跨越赤道。 荣誉奖励: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8月,第二次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博士生期间(1996~99年),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壹等奖学金”;1996年2月,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本科时,被评为复旦大学校级“三好学生”(1984~1985学年)。 华林甫论著目录 (分为专著、学术论文、学术动态、科普与书评、学术资料整理五类,共138项)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一、北京大学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 北大世界史泰斗马克尧,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欧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2.《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3.《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书,隋唐史,西域史,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文书调查研究,唐宋西北民族变迁史。主要著作:《于阗史丛考》;《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张帆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 著名教授田余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北魏盛乐至平城时期。 宋史专家邓小南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 朱孝远:中古史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君主制及近代欧洲的兴起。可参考《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涅磐》、《伊丽莎白女王》及相关讲义。 彭小瑜:教会法、罗马史、拉丁语。现主编商务版《西学研究》。 何顺果:美国史、欧美近代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深刻理解。著作《人类文明的进程》、《美国边疆史》。 高毅:法国史、欧美近现代、18-19世纪的欧洲。可参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近代欧洲的分与合》,近译《福柯的生死爱欲》。 王红生:亚非拉现代史、印度史。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东亚方向。可参考商务版《现代化研究》。 二、南开大学 李喜所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思南开历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社会史、华北地域社会史。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综述 1981年清史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清朝开国史的研究出现了新成果。清前期社会经济的研究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加强,并出现了向地区经济纵深发展的趋势。关于边疆民族和边疆地区有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满汉文档案、民间土地契约及工商业文书的发掘和运用,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并从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下仅就所见到的论著,从几个主要方面,试作初步述评。 清朝开国史研究 满族入关前的历史,一般称为清朝开国史,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第一部专著是孟森的《清朝前纪》,出版于三十年代。周远廉著《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是解放以来的第一部新的成果。全书以研究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为主,联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朝开国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一向持有不同的见解。周远廉认为: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满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1587年努尔哈赤筑费阿拉城、“定国政”,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八旗制度是后金奴隶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621年3月,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以后,满族过渡到封建社会。天命六年的“计丁授田”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占居主要地位”,“对加速后金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按丁征赋佥差”是“封建赋役制度”。奴隶性质的包衣阿哈从此转化为封建农奴。与此同时,和汉民、诸申、阿哈对立的汗、贝勒、大臣、八旗官将,则转化为封建农奴主。 本书对于自明代嘉靖中期到崇祯末年近百年间满族在创建后金国家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提出了新见解。同时,又按时间的顺序将重要史实作了具体的论述。所以,这既是一部史论,也是一部历史——清朝开国史。作者使用的主要史料是前人引用不多的《满文老档》,并且依据满文原意作了解释,从而在史料方面加重了全书的科学价值。书中论证了满族短暂的奴隶制和迅速过渡到的封建制。对于入关前满族社会何以会出现这样快的连续飞跃?它有那些特殊性?似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1981年发表的文章看来,清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集中于清朝入关前后的几个重要帝王。 周远廉《简评努尔哈赤》(《历史档案》1981年第l期),结合清朝开国史的研究,评价了这位“满族杰出首领和清朝始祖”的一生功过。文章认为,正是在女真人渴望统一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应运而兴,“以短短三十余年时期,完成了几百年来没有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并促使女真人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蒙、汉等各个民族的数十万人,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这是努尔哈赤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努尔哈赤从小部落酋长一跃而为大金国的“英明汗”,“对统一女真各部、大败明军于萨尔浒,攻取辽沈地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辽沈以后,努尔哈赤也作了不少错事,如残酷屠杀辽东军民;大规模编立农奴制拖克索,使辽东大多数汉民沦为封建农奴;确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形成了破坏统一的君权、削弱后金国力的倒退的落后制度;怀疑汉官、疏远汉官,影响了满族贵族与辽东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加剧了辽东的动乱。这些弊政大大地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生产,造成人民的苦难。努尔哈赤“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应该起的消极作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赵德贵的《努尔哈赤及其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l期),着重从努尔哈赤所处时代的特点入手,论证了他怎样以卓越的才能促进了女真族历史的发展。文章认为这一时期女真社会正处在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努尔哈赤的历史作用就在于用自己的活动,使女真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化为现实”。他的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其次在于在女真人中推行封建制改革,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最后在于他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后来,努尔哈赤“削平诸部”实现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后金政权,攻取明辽东诸城,为清兵入关,取代明朝、统治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些赫赫宏业固然与努尔哈赤个人的聪明才智、骁勇善谋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文章中有关努尔哈赤所处时代的论述,有助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后金政权的建立和满族共同体形成等问题的探讨。

中国明清史书目

明清史书目: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K248/ZT22 刘晓东等点校:《明书》齐鲁书社,2000。K204/LX4 《明实录》, 民国二十九年影,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83年,K248.6/ZY22 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 960.857/GX64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明万历刊本, 见《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1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K247.6-51/WH3 清·龙文彬:《明会要》,广雅书局校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56.. D691.5/LW2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K249/ZE21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四辑.731, 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741, 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曹仁虎等纂:《皇朝文献通考》 沈师徐、席裕福辑:《皇朝政典类纂》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八十八辑,87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K250.6-51/SY11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1958年版。 嵇璜、曹仁虎等撰《钦定续通典》见《四库》第39——641册。 《唐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徐家斡《洋防说略》,光绪年间刊本 严如熠《洋防辑要》,道光刻本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绪年间刊本 魏源:《海国图志》,光绪二年刊本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比之《清史稿》更为丰富、全面。 《清会典》与《明会典》不同之处是将事例另列一编。 清代重要的一些官修史籍,如《续三通》、《清三通》、《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大清律例》、《八旗通志》、《赋役全书》、《吏部则例》、《户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军需则

史学前沿

一、列出西方关于现代世界起源研究的主要着作,评价其观点。 1、《现代世界的起源》 作者罗伯特·马克斯,美国学者,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前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殖民地问题和新能源问题是西方崛起的核心。作者还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的兴起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具有偶然性的,其未来也是偶然的。否定国家本位,以社会空间作为叙述历史的基本单元。对1400年至1900年世界历史的论述,力求是一种非欧洲中心论的阐述. 评价: (1)作者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偶然事件和历史的偶合对全球历史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的兴起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具有偶然性的,其未来也是偶然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者过于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偶然事件的作用,认为历史发展只有偶然性没有必然性是不全面的。 (2)其次,否定国家本位,以社会空间作为叙述历史的基本单元。作者认为,在描述人类历史进程时,国家本位是不适宜的,而社会空间是合适和恰当的,社会空间是本书的一个闪光点之一。社会空间的概念使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大大拓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历史研究的局限性,这是全球史学对历史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对全球历史的勾略是宏观的、粗线条的,决定了它对组成全球历史的各个部分不可能作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3)对1400年至1900年世界历史的论述,力求是一种非欧洲中心论的阐述。本书作者突破强调西方社会特殊性、文化排他性、经验地方性的史学传统,从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出发,挖掘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将各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淡化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个性和特殊性,也就淡化了欧洲国家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新的史观。 2、《大分流》 作者彭慕兰,美国学者,《大分流》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评价:(1)《大分流》一书中,作者一反比较经济史著作的惯常设问方式,不是质疑为何中国的江南没有如英格兰那样来一场工业革命,而是追问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的江南?对于已经习惯以西欧为标准参照系来审视非欧世界的我们而言,作者这一逆向反问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 (2)作者认为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大胆颠覆了西方经济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趋向”,它以独特的视角加入了一场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大讨论。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它体现在双向交互比较“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通过“求同”证伪或破解了形形色色的西欧中心论或西欧内生优势论,提出了作者独到的理论。 《大分流》一书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作者大量运用了法国新史学,尤其是年鉴史学派的创意,将长时段的视角以及计量史学的方法引入到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崭新的近代经济发展的图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当时的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全新视角。 3、《白银资本》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是德国学者弗兰克的代表作,获1999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头奖。《白银资本》标志着弗兰克新的世界体系论的初步确立。书中,弗兰克把中国看做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中心观点是: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个世界体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尤其是东亚,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欧洲,在很长时间里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的和边缘的部分。只是公元1800年以后欧洲占据拉丁美洲的金银后才代替亚洲成为经济中心。现在,西方的支配地位行将结束,以前的亚洲占支配地位的模式正在重建。

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

“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会议议程 日期议程安排 13日9:30- 9:50 开幕式主持人:杨念群 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致辞 9:50-11:30 第一场讨论主持人:范金民 1、常建华:郑天挺先生与20世纪的清史研究 2、黄爱平:目录编纂与学术研究 ——从《清史书目》管窥百年清史研究状况及其得失 3、张杰:清史研究与百年通史编纂 4、刘文鹏:也谈清史研究中的内陆亚洲因素 5、夏明方:清史研究向何处去——兼评定宜庄、欧立德《21世纪如何 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回应》14:00-15:40 第二场讨论主持人:杨天宏 1、范金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三十五年来的清代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 清代雍正时期江苏赋税钱粮积欠之清查 2、陈尚胜:论清代朝贡体制下的中朝边境互市问题 ——以清朝入关前为中心 3、朱浒:清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顾 4、胡恒:关于清代人口数量的研究综述 5、毛立平:近百年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 16:00-17:40 第三场讨论主持人:陈尚胜 1、杨天宏:“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 ——基于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的分析 2、张永江:20世纪上半叶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分期及特点

3、朱江琳、华林甫:百年来清代舆图研究之评论 4、孙喆:20世纪上半叶边政学范式下的中国边疆研究 14日8:30-10:10 第四场讨论主持人:李国荣 1、森正夫:关于福建、江南和中原南部 ——试论明后期到清初中国的社会统合 2、黄兴涛:“帝国”、“中国”概念与清史研究 3、刘凤云:热点与视角的转换:清代政治史研究的道路与趋势 4、刘贤:清代中美文化关系史百年研究综述 10:30-12:10 第五场讨论主持人:黄爱平 1、李国荣:清宫档案里的甲午战争 2、郑大华: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3、汤开建:陪臣与工匠 ——服務於清宮的歐洲天主教藝術家(1644-1795) 4、吴海兰:黄宗羲与蕺山学的塑造 5、阚红柳:百年来《清实录》的整理出版与清史研究 14:00-15:40 第六场讨论主持人:常建华 1、岸本美绪:近一百年日本的清史研究——以中间团体论为中心 2、巴德妮:意大利汉学对清朝的研究 3、金成修:清史研究在韩国——以东洋史学会与明清史学会为中心 4、罗威廉(林展代为宣读):WRITING QING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16:00-17:40 第七场讨论“百年清史学术史”课题专题讨论主持人:夏明方 闭幕总结

新清史

所谓“新清史”,是指美国的中国史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以重构清朝历史叙事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思潮。其目标在于解构汉化观下的历史叙事,反思清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定位。它以柯娇燕、欧立德、罗友枝、米华健、路康乐等人的著作为代表,着眼于满洲历史的起源,探讨清朝作为非汉政权的“满洲特性”,及其如何维系满人在文化和族群认同上的连续性等问题,被认为标志着美国学界前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转折,即“中国研究的族群转向”。 “新清史”的主张,简单说,就是转换清史研究的中原视角,而采用满、蒙等语言史料,把清朝当作一个内亚帝国、而非一个汉化(Sinicized)的王朝来处理。“新清史”和“汉化论”最早的交锋,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罗有枝(Evelyn Rawski)和何炳棣关于“汉化”的争论。近年的趋势,则变成一方坚持批判(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史观,一方则严防(源于日本学界的)“满蒙(疆藏)非支那论”卷土重来。 “新清史”学术思潮的兴起,有其复杂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看到“新清史”各著述中人类学研究、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等各种理论运用的痕迹,甚至可以发现它与日本学界研究满蒙历史之间的诸多相似之处,在这个层面新清史可以被视为“各类舶来学术观点的混合物”。 往前追溯,20 世纪 70 年代,曾经独霸美国中国史学界的费正清学派,被新兴的区域社会史学派所替代,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史和近现代史的关注,逐渐从政治、外交、儒学等下移,关注普通民众和社会,费正清的“冲击一回应”理论逐渐被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因素的区域社会史所替代。欧美一批学者开始从重视语言文献考据的东方学研究,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研究。哈佛大学中亚史教授傅礼初成为这一转型的代表人物,并鼓励美国学者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研究亚洲内陆历史。1978 年,他在《剑桥中国史》第 10 卷中,注重强调亚洲内陆对“清帝国”的重要性。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的族群冲突有所升级,族群问题成为美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世纪 90 年代,新文化史逐渐兴起,使得美国的清史研究更加多元化。许多“新文化史”学者受到西方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强调重新解读史料,重新认识史料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历史框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重新定位在传统史学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妇女和少数民族。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史学界开始注重从族群这一视角研究中国历史,以满族为主体重新审视清代历史,逐渐成为潮流,从而出现了“新清史”。 以往美国清史学界非常强调满族的汉化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著是何炳棣1967年2月在《亚洲研究》发表的《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他从清代的疆域、人口、政治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等方面,指出了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清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征服王朝,而这种成功的关键在于,满洲早期的统治者采纳了系统的汉化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在满洲统治者入关后对明代政治制度的全盘采纳,清代皇帝自康熙始,便将朱子理学奉为正统,并参拜孔庙,用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宗室子弟,并且出版了《四库全书》之类宣扬儒家正统学说的书籍等方面。 1996年4月12日,在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召开的第48届亚洲研究学会年会上,罗友枝发表题为《再观清代: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主席就职演说,对何炳棣提出的满洲汉化论进行批评。罗友枝认为,满语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史学界对“清帝国”和满洲人的认识,使用这些满语史料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史料,改变了以汉文史料为中心从事清史研究而导致的认识偏差。 何炳棣认为,“清帝国”的统治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满洲早期统治者的系统汉化。罗友枝认为恰恰相反,“清帝国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朝统治者能够利用他们与其

清朝档案整理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清朝档案整理的研究回顾与思考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年代分析 从巴县档案研究论文分布的时间来看,1979-1980年有2篇论文,1980-1989年有13篇,1990-1999年11篇。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0-2009这个时间段,共发表47篇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2.8%。2010年-2012年,对巴县档案的研究持续升温,平均每年发表5.3篇论文。但是总体来看,对巴县档案的研究还很不够。巴县档案共11.3万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材料,内容丰富,从197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才发表2.54篇论文,对巴县档案的利用和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深入。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作者单位地域及其单位性质分析 从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来看,四川的作者居多,共52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8.4%,加上重庆的10篇,川渝地区就占了70%。原因有两点:第一,川渝地区的研究者利用巴县档案在地域上比别的地方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巴县档案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四川巴县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情况,是川渝地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除了川渝地区,发表论文数量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共有8篇论文,显示出美国学者对巴县档案的关注程度,比国内除川渝之外的其他地区都高。从作者单位的性质来看,档案馆发表论文32篇,占论文总数的36%,全无例外,都是四川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其次,高校发表论文54篇,占61%,显示出在研究巴县档案的问题上,高校依然是研究的重地。其中,四川高校发表20篇,加上重庆发表的9篇,川渝高校共发表29

篇论文,是发表论文总数的33%,高校发表论文总数的53.7%。但是发表论文的川渝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除川渝高校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所发表的论文主要分布在:美国8篇,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7篇,哥伦比亚大学1篇;太原师范学院陈亚平5篇;中央民族大学邓建鹏2篇。 巴县档案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从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巴县档案为对象所做的文献学、档案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8篇,占论文总数的31.5%。另一类是以巴县档案为主要文献支撑而进行的清代历史问题研究,共发表论文61篇,占论文总数的68.5%。这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对工商业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有论文14篇,占所有论文的15.8%。这是因为巴县为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口,是四川通商航运的枢纽。理所当然,巴县档案中反映工商业内容的档案数量庞大,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对较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保甲治安的研究论文,包括保甲制度、保长乡约客长、消防等方面的研究,共有12篇文章,占所有论文的13.5%。位居第三位的是司法研究,有9篇文章。巴县档案中,司法档案数量最大,所占比例最高。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政治研究,宗族、家庭研究,民俗研究,学务教育研究等,分别为2-7篇不等。从这些主题的分析来看,对巴县档案中的内容挖掘得还不够。比如,巴县婚姻档案有6000多卷,内容丰富,价值珍贵,但是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只有2篇与此相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我们去开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