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于逢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006)

摘 要:19世纪后期以降,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完成,其历史研究也从经学的附庸,蜕变为独立的近代学科。至少包含有训诂与文字学、考据学、文献考证学、科学史学四个方面的日本史学传统研究方法,被运用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史研究中,从而取得了巨大成果。

关键词:日本百年;清史研究;汉学;中国学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9)—01—005—10

收稿日期:2008年12月28日

作者简介:于逢春(1960—),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边疆史地与疆域学理论。

一、引言

如欲厘清日本百年来的清史研究状况及其成果,应首先看看日本的汉学、中国学,特别是史学研究的传统。日本的汉学、中国学及其近代史学源流问题,周一良、严绍璗与钱婉约等早已予以开拓性研究。①

根据周一良先生的研究成果,日本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至少包含有训诂与文字学、考据学、文献考证学、实证学四个方面。

首先,关于训诂与文字学。江户时代

(1603~1867年),德川幕府将中国的近世儒

学作为其官方意识形态加以提倡与推行。为此,日本不但大量地输入汉籍,并且大量地加以翻刻。这些翻刻的汉籍(和刻本)多附有训诂,以利于日本学子研读。同时,对未翻刻的汉籍,则需先学习古汉语,亦即所谓的“小学”,然后直接研读。训诂与小学的进

一步发展与融合,经过伊藤仁斋(1627~

1705)的提倡与实践,产生了古义学派。仁

斋著《童子问》、《语孟字义》等书,主張“道”是“人伦日用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为了悟道,必须从古文字即小学出发研究儒家原典。但这些在徂徕学派创始人狄生徂徕(1666~1728)看来,还是有缺陷的,还远远不够。他认为,经过“和训”的所谓经典的原意也许只是和训者个人的理解,而与经典原义相乖离。为了能够切实地读懂经典,他主张以经典文本的发音和语调,按照文本的语序来阅读,即把经典文本的语文当作自己的母语来使用。在《辨道》和《辨名》等著作中,徂徕通过归纳法来解释汉语古语古词的本来含义。②

因此,徂徕学派又被称为古文辞学派。由于这两个学派都认为,欲要解读“六经”必须研究古文辞学,因此,尽管其学术观点有所差异,但均被时人与后

2009No 11(To ta lNo 189)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 J I N G CI TY UN I V ERSI TY

2009年第1期

(总第89期)

人称为“古学派”。古学派不仅主张通过训诂学从表面理解中国古典,还要求须具备运用中国文字语言的能力,亦即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种主张,就是数百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外国事物或历史,必须精通研究对象国的语言的学理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研究宋学,乾嘉考据学被移植到了日本汉学研究之中,并因此催生了日本考据学派。该学派以皆川淇园(1734~1807)、太田锦城(1765~1825)等为代表,对日本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太田锦城有“得明人之书百卷,不如清人之书一卷”之叹。因为明代盛行朱子学、阳明学等,许多学者经常谈些虚无缥渺的“理”、“气”等,写八股式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清朝人注重考据,著书为文有根有据。“清学”(考据学)传到日本并形成日本式考据风格之后,这种“实证的学风逐渐风靡于学术世界”直至今日。③对此,日本汉学大师狩野直喜(1868~1947年)有明治以来日本的中国文史研究,其性质实系“清学”(考据学)之评。正因为如此,周一良认为“今天日本研究中国史的论著,首先继承了中日双方的考据之学的传统”。④

第三,江户时代的国史学派学者开始摆脱以往的用神道思想来阐述日本古典文献的传统,主张用实证主义精神来研究历史,水户学派的诞生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1657年,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1628~1700)开创水户学派、主持纂修《大日本史》,历经250年编写不辍,至1906年完成皇皇397卷巨著。该书用子注方式逐条注明史料的出处,奠定了日本实证史学传统之基。另外,本居宜长(1730~1801)、塙保己一(1746~1821)、伴信友(1775~1846)等皆以考订日本古典文献著称,他们主张调查史料,详尽占有材料,其研究成果与乾嘉朴学几无二致。同时,国史学派学者尽可能摆脱儒家史观,如在“事”与“理”的取舍上,贺茂真渊坚持:“所谓‘理’者,皆如死去之物。与天地共行者,惟有‘事’。‘事’乃生生不息者。”⑤

第四,所谓实证学,是德国科学学派,亦即兰克学派的研究方法。1887年,东京帝国大学在文科内设立史学科,聘请德国兰克学派的主要学者路德维希?里斯任教授。里斯通过授课来传播兰克学派严格依据史料以求恢复或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学风,为日本近代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里斯的弟子坪井久马三(1858~1936)与白鸟库吉(1865~1942)等,分别在西洋史与东洋史等方面发扬光大并实践了兰克学派的学风。在里斯的影响下,东京帝国大学于1888年成立了日本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史学会”,翌年,该学会开始出版《史学会杂志》(1893年改名《史学杂志》),120多年来,该杂志绵延不断地刊载日本史学研究者的论文,未曾一时中断过。

那么,具有如此史学研究传统的日本史学研究者,是如何研究清史的呢?关于日本的清史研究状况,山根幸夫、神田信夫、阎崇年等予以较详细的评述。⑥本文拟在上述诸位先生及其它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东洋史学科的确立与清史研究的地位

中国典籍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到了江户时代,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成为日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此同时,汉学作为一种自觉的学术活动也在江户时代臻于烂熟。明

?

6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治维新以降,伴随着日本“脱亚入欧”国策的实施,中国经典走下了神坛。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以往的敬畏、仰视,特别是价值观上的无条件认同,走向理性,汉学被作为一种可以用理性主义态度和实证主义方法予以研究的对象,而不是顶膜礼拜之物。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以往的汉学,也被用“东洋学”或“支那学”替代之。历史学自然被包含在“东洋学”或“支那学”之中。

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近代学科,是19世纪晚期之事。当时,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完成,其历史研究也从以往经学的附庸,蜕变为独立的近代学科。根据钱婉约的研究,当时日本是把世界史一分为二,即分别将其纳入“东洋史学”与“西洋史学”范畴加以区分与研究的。⑦就“西洋史学”而言,其范围囊括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以降的欧洲、近代以来的美洲及其欧洲列强在亚洲、大洋洲的殖民地的历史。与“西洋史学”相对应的“东洋史学”范畴,是以中国通史为中心,旁及日本以外的东亚、南亚、中亚的部分地域史,或断代史或专题史。

有意思的是,与中国习惯上称呼日本为“东洋”相反,日本自江户时代以降,一直称中国为“东洋”。这种“东西洋”称呼,起因于17世纪以来,伴随着传教士的东来,特别是与荷兰等交往的增多,万国舆图在日本出现,日本对中国以外的欧洲也渐渐有所认识,于是,他们便用“西洋”这个名词称呼那些处于南海以西的欧洲诸国,而且逐渐地赋于“西洋”这个地理名称以文化上的寓意,即一种与汉字文化、儒教与佛教异质的文化范式和社会形态。这样,“西洋”在17世纪之后的日本人意识中,便逐渐由“南蛮”、“红毛”之域,衍化成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范畴。与此同时,日本人则把中国以及位于中国周边的东亚诸国,对应地称之为“东洋”。无疑,此时的“东洋”,也被赋予文化上的意义,即所谓“东洋”,实际上是指除日本以外,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儒教、佛教文化圈及其此诸文化所达到的势力范围。

这些在市村桂次郎撰写的《东洋史要》(东京,吉川半七发行,1897年版)的目录中,可窥其全豹:

第1冊

第一章 太古之东邦人种 汉族之文化 洪水之影响

第二章 夏殷之兴亡 周室之兴起

第三章 周室之隆盛及其文化

第四章 周室之衰运

第五章 戎夏之杂居 霸者之兴起

第六章 晋楚之交争 吴越之兴起

第七章 七国之竟争 人文之发达

第八章 合纵连横 秦之统一

第九章 秦之始皇及匈奴南越

第十章 秦末之争乱

第十一章 汉初之政治 匈奴、南越

第十二章 汉之封建及武帝之文政

第十三章 匈奴 西域诸国 东北诸国 南

方诸国

第十四章 汉之武帝之武略

第十五章 汉之内治 匈奴之迁徙

第十六章 汉之内乱 后汉之中兴

第十七章 匈奴 西域诸国 东北诸国 西

南诸国

第十八章 后汉之衰乱

第十九章 三国之分立

?

7

?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第二十章 晋初内外之形势

第二十一章 中原之大乱 晋室之南渡 赵

燕之盛大

第二十二章 前秦之隆盛 东北及西域诸国第二十三章 北方之分裂 东晋之衰亡 后

魏之强大

第二十四章 柔然及西域诸国 宋及南东诸

国 宋魏之关系

第二十五章 后魏之隆盛 齐魏之关系 后

魏之分裂

第二十六章 南朝之文化 梁朝之衰乱 齐

周陈之兴起

第二十七章 突厥及齐周陈隋 南北之异同

第2冊

第一章 隋与近邻诸国

第二章 隋末之争乱 唐室之兴起 唐初之制度

第三章 唐与突厥敕勒及西域诸国

第四章 唐与高丽、百济、新罗、日本及东北诸国

第五章 唐室之衰运 回鹘、吐番之强盛

第六章 唐代之文化及藩镇宦官之祸

第七章 回鹘吐蕃之衰弱 南诏之侵略 唐室之乱亡 五代之分裂

第八章 高丽之兴起 契丹之强大 南晋之建国

第九章 周之经略 宋之统一 瞿越之骚乱第十章 契丹之强盛 西夏之兴起 交趾之形势

第十一章 宋之法度更新及外国经略

第十二章 宋初之文化及党派之轧轹

第十三章 金之兴起 宋金之连合 辽之灭

亡 西辽之建国

第十四章 宋金之和战 南宋之学风第十五章 蒙古之兴起 宋金之攻守 宋与

蒙古与之连合 金之灭亡

第十六章 蒙古之征略 宋之灭亡

第十七章 元初之外征及内治

第十八章 元之衰乱 明之兴起 明初之诸

第十九章 钦察、伊兰、察合台之形势 帖

木儿之兴起

第二十章 倭寇 朝鲜之兴起 鞑靼、安南

之形势

第二十一章 明与麓川、瓦剌、鞑靼、吐鲁

番、明之衰运

第二十二章 鞑靼之侵略 倭寇 缅甸之形

势、朝鲜之役 清之兴起

第二十三章 明代之文化及其党争内乱

第二十四章 清之攻略明之灭亡清之统一

第二十五章 莫卧儿帝国之形势 西人之东

渐俄清之冲突

第二十六章 清与蒙古西域及西南诸国

第二十七章 清初之文化及其衰运

第二十八章 英国之印度经略 英清之战争

清国之内乱外寇

第二十九章 中央亚细亚之形势 英俄清之

争衡

第三十章 缅甸、暹罗、越南之形势 法清

之战争

第三十一章 朝鲜之形势 日清俄之关系

从上述目录可以看出,1897年,即清朝灭亡前14年,清朝史在《东洋史要》第2册第1~31章、在隋朝~清朝的1400多年中,直接或间接地占有了9章之多。可见,尚存于世的清史研究,对当时的研究家而言,应该说是当代史,故倍受重视,在日本史学界业已占有相当的比重。

?

8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据严绍璗先生的研究,日本用“东洋史学”这一概念来替代“中国历史”,最早是在中等学校中实施的。1894年,文部省接受了那坷通世(1851~1908)、三宅米吉(1860~1929)等学者的提议,在日本的初中、高中课程中设置了“东洋史”。此时的“东洋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中国历史为核心的东亚史的同义语,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的所有领域。⑧

从此,一批以“东洋史”为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当然,主要是作为中等学校教科书而出版发行。1895年儿岛献吉郎《东洋史稿》、宫本正贯《东洋历史》出版;1896年藤田丰八《中等教科东洋史》付梓;1897年,市村瓒次郎将其旧作《支那史》(6卷),改删并更名为《东洋史要》(1册)面世;1898年桑原骘藏出版了《中等东洋史》。日本的东洋史学从此诞生。

实际上,当时日本的中等教育中已经有了“万国史”(世界史)课程。也就是说,中国历史被冠以“东洋史”之名,被从世界史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万国史”一起,并存于日本中等学校的教科体系之中。

日本在大学内设立“东洋史学”科,肇始于京都帝国大学。1907年,京都帝国大学创立“史学科”,从中设立“东洋史学第一讲座”,由“日本近代史学史上的巨人”⑨内藤湖南(1866~1934)主持。1908年,设立了“东洋史学第二讲座”,由兼承乾嘉学派与西欧学术传统、明治以来中国史研究的又一巨擘———桑原骘藏(1870~1931)主持。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将“支那史学”改为“东洋史学”。以东西两京的帝国大学所设“东洋史学”为标志,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东洋史学”学科正式诞生。

三、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与范式

清史作为日本近代兴起的“东洋史学”的一部分,其名家巨擘很早就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东京帝国大学文科于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设立了“支那史学”课程,从1896年5月起,东洋史学的开创者之一那坷通世博士作为讲师,主持“日清交通史”讲座。从1901年9月起,讲授“清朝儒学史”等课程。

与此同时,内藤湖南、稻叶岩吉、矢野仁一等清史专家,活跃于明治后期至昭和初期。1912年,内藤湖南撰写了《清朝史通论》、《清朝衰亡论》。稻叶岩吉于1914年出版了日本第一部清代通史———《清朝全史》,矢野仁一的《近代中国史》于1926年出版发行。

下面,我们通过剖析日本清史研究的开拓之作———内藤湖南的《清朝史通论》,来研判一番日本百余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基本范式。

内藤湖南(1866~1934),名虎次郎,湖南乃其号。日本东洋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清史研究奠基者。

《清朝史通论》是以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的讲演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分前后两编,即《清朝史通论》与《清朝衰亡论》。作者作为“京都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中国观与历史观对日本东洋史研究,特别是清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通论”部分由六讲组成。第一、二讲为政治史,以清代政治、外交史内容为主,第三~六讲为清代文化史。正文之后附有“清朝史通论纲目”的讲义大纲。通论内容总的来说侧重文化史,这与作者主张用“文化史观”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有关。后来

?

9

?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的反对派也将从“文化史观”出发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视为京都学派的典型特征。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现出对史料的强烈关心,这种关心不仅仅表现在针对汉文典籍本身,更表现在对满文史料的重视,内藤湖南是最早强调满文史料是研究清史不可缺少的要素的先驱者之一。

“衰亡论”系作者在辛亥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过程中的讲演录。在该讲演录中,作者从清朝凋落到即将灭亡程度的渊源说起。同时,对目前展开的革命景象作了逼真的描述。记者出身的内藤湖南的真面目跃然纸上。该部分为三讲,从军事、财政、思想学术三个方面着眼,分析清朝走向衰亡的道程。内藤湖南认为清朝八旗、绿营等基本军事力量的颓微及新军的编成与革命化,财政的持续恶化,民族意识的兴起,导致了皇帝权威的下降,从而使得革命早早地到来,共和政治的实现成为必然。当我们惊佩作者的“史识”的同时,不得不叹服作者所具有的惊人的历史判断力。为什么呢?因为当作者以明断式的论调指出以上三点时,中国的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中,形势瞬息万变,很多事情尚不完全明朗,许多人并不相信仅凭几个势力不强、名声不佳的革命党人起事,便能够成功。内藤湖南对清史的诸多论断,可谓作为资深的在野职业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与作为历史学家的才学识的珠联璧合之物。虽然作者将“清朝史”分为“通论”和“衰亡论”两部分,但作者并非把清朝历史截然区分为前近代和近代两个段落,而是从整体上将清朝历史作为一以贯之的线索加以把握,在此基础上力图把清史置于中国史的整个进程中去加以考察与体味,此乃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最突出的特色,这对于将清朝史人为地分为前近代史(清史前中期)与近代史(清后期),将其横加割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所提醒。

本书完成于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它所勾勒出的清朝政治史、文化史的框架代表了当时日本汉学家的基本认识。本书是世界最早问世的清朝断代史之一,虽然已过去了100多年,但其许多观点直至今日尚为世界清史学界所公认,并将继续沿用下去。

在研读内藤的《清朝史通论》等清史著作的同时,再慢读其作为记者写就的时事评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内藤的学术具有以下诸方面的特征。

首先,他是以一名在野的报社评论记者的身份、且未在大学受过专门的教育而被世界名校京都帝国大学聘任为讲师、教授的。当然,真正使他蜚声国际汉学界、清史学界的,是其发现并运用《满文老档》研究清史,同时他还是《满文老档》的命名者。他虽未在大学受过专门教育,但因其祖父、父亲均为江户时代的汉学家,使他在幼年时代即接受了严格而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这一家学渊源使他拥有了异常深厚的汉学素养。之后他进京,在《万朝报》(Y OROZ U—CHOHO)、《大阪朝日新闻》(OS AK A AS A2 H I—SI N BUN)等报社供职,他关心当时清朝推行的立宪改革、民国之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对活跃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的内藤湖南来说,清朝史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时事记者,同时也作为一名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学家,他很自然地对清朝的历史与现实给予强烈的关注。深厚的家学渊源与20年的记者生涯,使得内藤湖南的学术既有继承传统汉学,尤其是乾嘉学派严谨治学的一面,又有关注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另一面。

?

1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其次,他的学术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强烈愿望。所谓“东方文化”,日语称之为“东洋文化”,是指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并流布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出来的以儒教、佛教、道教与汉字为核心的文化类型。

内藤湖南的次子内藤耕次郎在回忆其父亲时,归纳了内藤一生的为人处世、价值取向、情感好恶上的特征:

厌恶的东西:愚钝的蠢物。迎合大众的进步文化人。信仰圣人的迂愚的道学家。细腻的日本画、歧阜提灯、静寂、古雅、茶汤、民间艺术。美国的机械文明。赶时髦、社交舞会。登山、体育。恋爱至上主义者。

喜欢的东西:只要是中国的东西,什么都喜欢。⑩

由此可见,贯穿于内藤湖南学术与言论之中的“内藤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东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四、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特征

日本的清史研究的特征,概而言之,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继承乾嘉学派与古学派的读书做学问以识字、训诂为先之风范。治清史者莫不注重古汉语的训练,例如大学的史料演习班上,必须搞清史料中每个字的含义。与此同时,必须掌握满语,并尽可能学习蒙古语。如果研究清代西藏史,则必学藏语;研究西域史,则必掌握西域文字,以此类推。加之日本注重英文教育,使得日本清史专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掌握汉、满乃至于蒙古语、英语外,还掌握其他上述民族语言。他们运用汉、满乃至于蒙古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文来解读史料,以英文了解与吸纳世界同行的研究成果。

21重视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批判,继承“如实叙述”的兰克学派遗风。一般都能运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手法,坚持不煽情,让事实自己说话。从而使得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31尽可能穷尽资料,有竭泽而渔之精神。一方面,日本清史学者及其政府与民间不仅仅在日本与中国收集资料,同时在全世界寻求有关清史资料。

关于日本学者与官民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资料之事,从东洋文库的建立过程可窥其大概。东洋文库号称中国文献的宝库,其基本藏书肇基于莫里逊藏书。莫里逊曾任北洋政府顾问。他从1897年以记者身份来华后,便着手收集有关中国的资料,到了20年后的1917年,已收集图书文献24,000多册,地图画卷1,000多幅。这些主要以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瑞典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希腊文、芬兰文以及中文等撰写的文献,涉及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考古、艺术、地理、地质、动植物等领域,有很多珍版善本。这些文献中有大量极为珍贵的晚清及民初资料,如中国海关自建立以来的“季报”、“年报”,以及美国政府的“远东外事汇报”,英国政府关于中国问题的“蓝皮书”,欧洲各国驻华使馆的“报告”等。另有500余册汉语及其中国少数民族语辞书,大都是传教士编撰的17~19世纪的汉语及其中国少数民族语与欧洲语言对译的各种书籍。此外,尚有100多种5,000多册定期刊物,这些刊物是关于中国及东亚、中亚的专门性杂志,以及欧洲各国的亚洲协会、东洋学会的学报、论丛之类。1916年左右,莫里逊

?

1

1

?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准备出让这批文献,于是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荷兰公使馆等商谈。正在其讨价还价之时,此消息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探知,于是,便与日本三菱财阀掌门人岩崎久弥相沟通此事。翌年夏天,正金银行董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与东洋史学家石田与之助等前来北京,不惜以高出欧美国家多得多的价格(35,000英磅)从莫里逊手中购得这批资料。岩崎久弥以这批从中国购入的文献为基础,拨款350万日元作为基金,于1924年11月正式建立东洋文库。

日本学者不仅注意存在于本土与中国的相关资料,散在世界各地的史料,如有消息,莫不想方设法收集。明清时代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经常向教廷或国内递交报告,这些资料在我国尚无人注意之前,日本已出版了选译本。

41日本学者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文字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从明治时代以降,直至今天,除1949~1978年外,日本的清史研究者都在研究文字资料的同时,来华进行实地考察,或凭栏吊古,或直接调研,一来增加历史感,二来印证文字资料,藉以互相启发。内藤虎次郎等清史研究家的许多著作就是在漫游中国过程中完成的。人所共知的满铁调查部,是一个带有侵略性的研究机构。该部几乎囊括了全日本的文化精英,包括清史学家,其调查皆以文字记载与实地考察相勘核、比对、印证为首选方法。如满铁调查部的6卷本《中国惯性调查报告》,就是晚清史研究大家旗田巍等的调查力作。对此6卷本《中国惯性调查报告》的有效利用,当首推美国学者。马若孟、黄宗智以此研究成果为基干,分别纂写了《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农业发展,1890—1949》、《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名著。1970年代后期,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利用此调查报告,成就了一部在欧美引起轰动,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扛鼎力作,名曰《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乡村》之书。

51研究范围广泛,举凡清代政治、社会、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宗教、思想、科学技术、法律、经济、军事、对外关系、舆地、土地制度、阶级关系、荒政、妇女、疫情、边疆等,都在研究之列。其研究方面之广,论证之缜密,挖掘之深入,在不少方面确非我所能及。同时,日本清史研究队伍虽然庞大,但都分兵各处,许多人终生坚守一摊,皆为专门之家。

五、结语

正因为具有以上几个突出的特征,从而使得百年以来,日本学者对清史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在专题的考订上,作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与此同时,日本学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美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清史作了成绩可观的宏观研究。更主要的是,其研究成果以相对坚实可信而著称于世。美国学者研究清史以框架新颖、宏大叙事而令人称道,但其所利用的先行研究成果大都来自于日本清史学者。

日本对清史的研究起步很早,早在明治9年(1876),林正躬就出版了《清国史略》(京都,竹冈书屋刊本)。当然,林氏当时使用的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真正利用近代史学方法研究清史,兴起于19世纪末期。如1897年6月,市村瓒次郎在《史学杂志》(第8卷第6期)上发表了《梗概及评论:台

?

2

1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湾岛史》一文。嗣后,有关清朝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如有贺长雄著《清俄秘密条约及满洲铁道、旅顺口、大连湾》(《外交时报》1898年4月第3期)、《关于旅顺口威海卫的清、英、俄交涉》(《外交时报》1898年6月第5期)等文;石泽发身有《白山黑水纪行(1)~(4)》(分别载《史学杂志》1899年10、11、12月之第10卷第10、11、121期、1900年1月第11卷第3期)、《西伯利亚与满洲》(《东京人类杂志》1900年3月第15卷第6期)、《黑龙江畔的居民(1)~(3)》(《东京人类杂志》1900年2、3、4月之第15卷第5、6、7期)等现地调研报告。

进入20世纪初期以降,日本学界对清史研究已从单兵作战、随兴趣而为,转到集团作战、并按近代史学方法归纳清朝历史特征,进而从政治进程、社会、经济、文化、史料等方面入手,成果斐然客观。就政治进程而言,日本学者主要着手点在于概说、明代的女真、清朝开国时期与太祖朝、太宗朝、社会机构与八旗制度、入关前的外交关系、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乾隆以后、八旗与绿营、清朝的对外关系、政治机构、刑法、思想统治与对汉人政策、白莲教与天地会、周边诸地区等。就社会、经济方面而言,日本学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即土地制度、地主经营、乡绅及土地所有、国家论、地主租栈、鱼鳞图册、学田、义田等、旗地、农村经济与地主制、农村实况调查、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活动、商业资本的结构、商品作物、农书与商业书、农村副业与手工业、踹布业、劳动力雇佣形态、矿业、窑业、制茶业、赋役制度、财政、盐政、贸易、运输业、水利共同体与农村社会、乡村社会论等。就文化、史料研究来说,主要侧重于文化史、史料研究与介绍等方面。

由此可见,日本相关的清史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东洋史研究文献類目》从1934年起收集东洋史(含清史)研究文献,至今未辍。同时,在不同阶段,还有分门别类编写的目录问世。如绿川胜子等编《辛亥革命史研究文献目录》、山根幸夫编《戊戌変法研究文献目录》、塚濑进编《近代日中关系研究论文目录》(1946~198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中国近代史论文索引稿》、国书刊行会编《东洋学论集内容综览》、东洋史研究论文编集委員会《日本东洋史论文目录》、山根幸夫编《中国史研究入门》等。

研读百余年来日本诸多学者的清史研究论著,我们感触到其研究梯队整齐精壮,成果显著且比较可信。同时,也能够感到,前文中提到的内藤湖南的研究方法、学风与学术精神在日本清史学界也得到了认同、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刘俊文主编1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

卷)[M]1周一良之“序言”,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严绍璗著1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考察,国际汉学(第二辑)[M]1北京:大象出版社,1998年;钱婉约著1从汉学到中国学[M]1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钱婉约著1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12000(5)1

②荻生徂徕著1徂徕集[M]1东京:みすず書房,

1978,5291

③伊东多三郎著1近世史的研究(第一册)[M]1东

京:吉川弘文馆,1981,2471

④刘俊文主编1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

?

3

1

?

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M ]1周一良之“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921

⑤松本三之介著1近世之歴史叙述与其思想,近世日本之思想像[M ]1东京:研文出版,19841⑥山根幸夫主编、田人隆等译1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M ]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神田信夫1满学五十年[M ]1东京:刀水书房,

1992;阎崇年主编1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Z ]1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

⑦钱婉约著1从汉学到中国学[M ]1北京:中华书

局,2007,231

⑧严绍璗著1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考察,国际汉学(第二辑)[M ]1北京:大象出版社,1998,

1221

⑨内滕湖南研究会编1亚洲再生之思想[M ]1东京:河合文化研究所,2001,151

⑩转引自钱婉约著1从汉学到中国学[M ]1北京:中华书局,2007,1661

On H istor i ca l Stud i es of Q i n g D yna sty i n Japan i n a Recen t Cen tury

Yu Fengchun

Abstract:Since the late peri od of 19th century,f oll owing the successful transfor mati on of modernizati on of Japan s ociety,the Japanese hist orical study br oke a way fr om the vassal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urned int o an independent subject 1I n this peri od,A t least f our traditi onal study methods of Japan hist ory including the critical inter p retati on of ancient texts,text ol ogy,textual criticis m of bibli ography,and scientific hist ori ogra 2phy were app lied in Chinese hist ory sudies ,es pecially in hist orical studies of Q ing Dynasty,and gr owed in 2t o fruitful results 1

Key W ords:Japan in a recent century;hist orical studies of Q ing Dynasty;Sinol ogy;Chinese studies

(责任编辑:刘清涛)

?41?日本百年来清朝历史研究述论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 摘要: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 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 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 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1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 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 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 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 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 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 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 “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 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

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 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 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 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 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 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 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 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 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 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 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 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 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 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 意识的集中体现。 2.2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 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

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阎敬铭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在任期内,他利用审计手段,清理 整顿当时极为混乱的财政收支,严厉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政绩卓著,被时人交口称颂。 阎敬铭早年曾在户部担任过户部主事,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 积弊更深。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账,并找来档房司官问账。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道库里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账、看账都不会。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账竟如此糊涂,为官员贪污提供了 极大方便,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青吏,故吏权目张,而财政愈葬,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 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所谓三库,是指户部管辖的银库、绸缎库和颜料库。其中 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 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更是二百 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银库的问题比想象的大得多,管理银库的差役、官员没有不贪 污的,甚至连做苦力的库兵都利用搬银子的机会,把银子塞在肛门里面偷出来。职掌出纳 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十个里面最多有一个是准的,真是 弊端累累。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藏和出纳账目。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通过查账查库,阎敬 铭当场斥逐了一批书办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担任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仅典和满族人启某。姚、董等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清查三库,是清末一次很重要的查账理财活动。通过这一次清查,朝廷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国库 到底存银几何,对自己的财政有了详细彻底的了解。 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之初,各地报交户部的银库存银都很少。例如山东省报交户部的 银库存银只有几千两,阎敬铭对此十分怀疑,因为他曾在山东担任巡抚一职,对山东的财 政收入比较清楚。于是他命令对山东的财政活动进行审计,那些有贪污行为的幕僚们极力 宣称审计不可行,并且订立了攻守同盟,百般阻挠。阎敬铭掌握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警 告说:“有敢阻挠者斩。”幕僚、差吏们都知道阎敬铭能够说到做到,再也不敢胡言乱语 阻挠此事。审计公务得以顺利进行,按照朝廷规定的各项财政、财务收支标准,核对审查 山东省各州县的财务收支,相应的贪污舞弊行为也都被揭露出来。随后,阎敬铭报奏朝廷 对贪污舞弊的幕僚、差吏予以严厉制裁:查抄了一百五十三人的家,斩杀差吏数人,辞退 幕僚十余人。他又对山东省的财政活动订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山东各级官府赋税的征收情况,每半年上报一次,逾期不报,即将负有主要责任的官员立刻革职。自此,幕僚、差吏 们不敢再复效前辙,侵冒贪污了。几年之后,山东省银库存银由数千两增至五百万两。 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掀开了户部的许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云南省军费报销案。在清朝,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 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报销所得的多余款项揣入私囊。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如果国王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让褒姒笑,褒姒越是沉着脸,故意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他们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过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他废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王,听到自己的女儿被废,非常生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清朝历代皇帝排序

清朝历代皇帝排序 导读:清朝历代皇帝排序频道整理了与清朝历代皇帝有关的资料703101篇,和关于明朝历代皇帝排序的相关视频570721集以及清朝君主相关图片204218张.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在152年前的今天,1861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七),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1861年——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皇位由他的儿子载淳继承,。 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的故事,算是历代开国皇帝中较为罕见的爱情佳话。 阴丽华娘家是当时南阳新野一带的大家族,田产七百多顷,其气派可以与诸侯王公相匹敌。 当然,刘秀看重的不是这个,而是阴丽华的美貌,他。 谁是历史上妃子最多的皇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指唐玄宗的后宫美女如云,但只专宠杨贵妃,比如赐浴华清池、春从春游夜专夜、飞马送荔枝等可惜红颜薄命,唐玄宗。 朱元璋为何始终爱大脚老婆?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与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好色,而且刻薄寡恩。 为何他又对原配大脚老婆马氏不离不弃,真诚相爱呢?个中原委值得深思。 称帝前的朱元璋私生活糜烂,动用公权力强占了美。

导读: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皇帝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 光绪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 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哪几件大事?第一件是中法战争。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 导读: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皇帝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 导读:后宫佳丽三千,美女天下海选。 这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这个至尊无上的待遇。 后宫里的妃子又是如何选拔的呢?据历史记载由宦官挑选,那他们是怎么个挑选法,下面就由本文为大家解密吧!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天下。 导读: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的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之死,正史记载是"端坐而崩"。 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五花八门的死因,让史家至今争论不休。 其中,嘉庆皇。 导读:凡是皇帝,周围都少不了宠臣。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 一座城市的成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自身传统、历史文化的追寻、认同和承续。在大文化的架构里,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口述体的历史经典,向人们描述的就是关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历史故事能够展示出岁月演进中渐次形成的城市个性和魅力。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的性格由久远历史的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凝结而成,且又发扬光大,熠熠生辉。两年前,郑州市旅游局组织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纪盘点”工程中,专家与群众相结合,评出了“郑州十大历史故事”。这是一项惠及今人、泽被后人的历史文化工程。所评选出的历史故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朝代——夏,有大禹治水在嵩山一带。《史记》中说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老百姓盛赞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史书中记载的“禹都阳城”就在郑州登封阳城。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定都于郑州的新郑,至今尚存绵延几十里的古城垣,仍然能让我们看到当年郑国强盛时号称中原小霸主的风采。《左传》中记载有郑庄公与母亲武姜黄泉相见的“掘地见母”故事。在郑州荥阳京襄城3公里处的一个叫阴司涧的地方,传说就是郑庄公与母亲相见的“黄泉”之地。 郑州地处中原要冲,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楚河汉界”说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对垒于郑州广武的故事。广武山古战场上的遗迹,有两军对峙之汉霸二王城,有“中分天下”之鸿沟。刘项对峙两年有余的鸿沟,后来演变成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 东汉末年,袁绍成为雄踞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南下攻打许都。曹操被迫以两万的劣势兵力相拒于郑州中牟的官渡,最终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先民们在郑州这块土地上争战杀伐,悲壮惨烈,已经融会进历史的长河中,叠藏在文典史籍里,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演绎。 古代帝王登山朝拜大多去的是泰山,惟独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武则天封嵩山”的故事,记述了她和嵩山的难解之缘。她年近八旬时,又登嵩山,在那里向上苍投下除罪金简一通,祈求神灵宽恕自己的过错,流露出一位杰出而复杂的女人的敬畏。这通金简现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在3年里研制出13种天文仪器。“郭守敬测天”讲述的是他在郑州登封告成筑观星台测天象的故事。他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郭守敬计算出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与今天人类所知实际时间只差26秒。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中还有几个以巨大生命力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故事,如“汉武帝封将军柏”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郑州登封的嵩阳书院封柏树为将军,现在还有两棵“阅世三千岁”的古柏活在嵩阳书院内;晋朝有美男子潘岳,是郑州中牟人,民间里巷千百年流传着这位郑州美男子的轶闻趣事;“达摩面壁”讲述了禅宗始祖达摩择嵩山而创立禅宗,面壁十年,至今达摩面壁的石洞仍在;在民间还流传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嵩岳少林寺碑”有专门记载,电影《少林寺》名扬海外,中国功夫走向世界,都得益于这段传奇。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是这座文明古城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十大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先民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智慧、创造力,给我们平添了热情、勇敢、沉着、机智和自信,有利于古为今用,开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名城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拓出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发展空间。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日本茶道论文

日本茶道鉴赏 11级 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姓名:韩文秀 学号:3011205291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人们通过饮茶可以休养身体,平静心情。饮茶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正因为此原因,茶自古就是人们所以爱的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中华儿女,许多外国友人也深深被茶的魅力所吸引着。 茶最早以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当时由于南方气候温暖,适宜茶叶的种植,所以中国各大名茶均产于南方,其中尤以西湖龙井最为著名。人们以茶来作为饮品,其苦中带甜,涩中有滑,清新淡雅,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见具有的优秀的

比品性之一。人们以茶招待客人,宋朝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自古亦有“以茶代酒”之说,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足以见得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茶的重视。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朝时,大多以僧人饮茶,他们以求静气凝神的作用。的确如此,茶和酒同时饮品,酒是刚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顺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癫狂,所以,僧人饮茶已表明他清净的心态;诗人饮茶以表明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饮茶以表明他生活的自在与安逸。再后来,查到进一步发展,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宫廷中,王公贵族以茶会见众大臣,气氛和悦;寺院中僧人饮茶诵经,无不有一种脱俗之感;文人不仅以诗交友,更以茶交友,边饮茶边吟诗,至情至性,乐哉乐哉! 再来说说中国茶道的传播。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被日本吸入起源于日本本土且遍种的茶种和茶叶中。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 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可见,茶道最早是由僧人传播,也由此可推断僧人对茶道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自此,茶道传入日本,人本人深深被这种艺术多吸引并将其进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读高中时,历史 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 直都这么觉得。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 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 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 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 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 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 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 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未婚,笃 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 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 那么汤若望与“玄烨”之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 “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 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 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 “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 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长河里有太多激励人心的故事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为追求幸福去努力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

一时之盛。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头悬梁锥刺股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为您编辑整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提高两种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www.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 篇一:小故事短篇 猎虎 浓密的丛林里,时常传来虎啸猿鸣之声。在交叉纵横的枝桠之间。一个少年在静静的蹲伏着,他一动不动,像是与着山林融为一体。他的眼神如闪电般刚毅锐利,从这眼神中人们丝毫不会去怀疑他的沉着冷静和他的反应能力。他一动不动,眼神穿透了浓密的草木,死死的看着前方。 突然,一阵恶风平地而起,正所谓云生龙,风生虎。狂风响处,闪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那猛虎身长一丈左右,高大雄壮,威风凛凛。狂啸如惊雷,动静起狂风。毫无疑问,这只猛虎是这片森林的霸主。 看着这只猛虎,少年的目光中逐渐露出一丝狂热。他舔舔嘴唇,喃喃的轻声道:终于等到你了。 只见这猛虎的嘴边沾满血迹,肚子圆鼓,显然是刚刚觅食回来,少年也是跟踪它三天才找到它的洞穴,并且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它在觅食之后一定会回到洞穴休息,而这个时候,就会是他最松懈的时候。少年的目光沉静如水,一张强弓逐渐被拉开。 随着噗的一声破风之声,一支长箭射到了猛虎的腹部。吃的饱饱的准备休息的猛虎受到这猛然间的剧痛,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瞬间跳起,痛苦的咆哮开来。这给了少年一个机会。 少年双手如飞,猛然间第二箭,第三箭几乎发出,一支同样射到

猛虎的肚子之上,最后一只射到猛虎的前胸。 吼!猛虎怒吼了一声,显然是已将发现了藏在草丛之中的少年。它忍着剧痛,想向少年扑来。少年没有丝毫慌张,脚尖一点,在猛虎扑过来之前,飞速的掠开这片草木,但是猛虎的去势不减,带着暴怒,狠狠的向这片草木扑过来。 吼吼!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传来。只见猛虎颓然的趴在少年刚刚待过的草丛里。肚皮上插着几根竹签。整个肚皮都被撕裂开来,鲜血和刚刚吃下去的食物流淌满地,眼看是要活不成了。少年终于露出了一丝自信的笑容,似乎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从最开始猛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作为森林霸主的它,虽然没有人类那样的智慧,但是也会有着一些骄傲自负的情绪。它不会想到,甚至是没有想过,在它的洞穴门口,居然有人敢袭击它。其次它刚刚吃饱会产生困倦,令它的反应能力下降。再次少年两箭都射在它的腹部,对于腹部满是食物的它,会减少它的速度。这样在猛虎扑向少年时候,少年就有了一个逃跑的时间。而竹签的机关当然是少年设置好的最后的杀手锏。 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简单,其中又有复杂的布局,和精准的把握。猛虎浑身抽搐,眼看就是要活不成了。只见它拼着最后的力气爬向自己的洞穴。也许这就是百兽之王的尊严吧,至死也不愿他人看到自己的惨状。 少年有一些动容,又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