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结构1950年至1977年)

对西安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盛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这一时期城市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⑴城区扩展阶段。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恢复并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地扩展了城市空间。解放后的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于1954年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总体规划确定距旧城区东、西各四公里的地区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旧城外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工业区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陇海铁路以北作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考虑到汉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陇海铁路穿越城市等因素,铁路北不作大的扩建。南郊为文教区,以旧城为中心,从三个方向向外发展。建国以来,西安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现在的城市格局:东郊为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组成的“纺织城”;西郊为以生产输变电设备的“电工城”;南郊为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城”;北郊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旧城区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的“行政中心城”和商业区;周围为服务于城市的郊县。西安市建城区的外部轮廓约成“T"形。城市总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长安城的棋盘方格式特点。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建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外缘迅速蔓延。在对旧城区(即明代老城)采取“充分利用,基本不改建”的原则下,新建区以老城为依托,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西郊几条主要道路(阿房路、劳动路、未央东路、未央西路)的开通,东郊工业区和南郊文化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由建国时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72年的131平方公里。市内由东五路、西五路、长乐路、莲湖路、大庆路等相互联组而成、长达18公里的东西向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向东通临渔风景区,西达三桥镇和咸阳秦都区,是西安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路。以南大街一长安路-一北大街一北关正街为中轴,解放路一雁塔路和朱雀大/街侧翼组成的南北向主千道,把南郊乐游原、少陵原附近的

建设区同北郊龙首原一带的建成区联接起来,使西安市区形成有机整体。工业建设成就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西安被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这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地区就有17项,国家在此的基本建设投资达10亿多元,现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多数是在当时动工兴建的.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6.8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为26.1%0随着工业建设的进行,西安城市工业企业布局一方面在城外展开,一方面在城内布局了许多。加之长时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和企业社会化思想,使每一个企业都成为具有职工生产、生活、居住、商务、教育等多方责任的小社会。所以,直至1980年前,随着旧城外建设比重大,而使城市居民住宅比重表现为从城内移向城外这一特色外,西安城市居民住宅,基本表现了明确的分散状态(附属于各生产企业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剧场、体育馆、宾馆及大、中、小学也相继建成,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城市性质和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西安成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受“大跃进”的影响,西安的城市建设受到挫折,城市总体规划过大,城市结构大而散,脱离科学合理的轨道,给以后的城市发展遗留诸多问题。该时期也是西安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至1965年,全地区人口达到400.03万人。

⑵城市建设无序发展阶段。自1966年至1977年间,城市发展缓慢。由于“文革”动乱,经济陷于停滞,城市建设失控,多种规划规章被批判废弃,市政设施频遭破坏。这个时期,主要围绕旧城外几个职能区扩充建设,并完善了北郊仓储职能区的建设。至1977年,市区人口达到492.15万人。

二、现时期西安城市地域结构(1979年至今)

这是西安由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向具有区际、国际意义的西部都市转变的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安的城市经济和基础建设得到重点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城市注入活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对旧城西南以高科技电子为特色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建设规模发展到148km2。在改造旧城的同时,积极向外发展,即以重型机械、电子工业区及纺织城为主要产业的东郊工业区;西郊为电力、化工、飞机机械为主的工业区;南一环路与南三环路之间的高新

技术开发区以及丁白村、山门口至西万公路之间的电子城构成的南郊工业区;北郊是物资材料仓储区,在太兴路一含元路,和外环路以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成北郊工业区;南郊文教区位于长安路、大学路、文艺路、咸宁路一带,这里有大专院校30余所,是全市科研文教的集中区。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西安市被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西安地区先后建成了国际航空港及其东至临憧、西至宝鸡的高速公路。在市区建成了二环路,并在南郊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规划了占地22.3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北郊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规划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城市范围的扩大,又在市郊形成了小寨、胡家庙、金花路、张家堡、土门等市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西安市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西安市已发展成为拥有270余万人口,工业门类齐备的综合性大工业城市。同时,西安市又是一个高校与科研院所群集,知识型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文化城市.西安科教事业发展亦非常迅速。西安现有高校46所,在校学生巧万人左右。这些大学大部分集中在旧城南部,如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形成了南郊的文化城。这些都为下一阶段西安市经济建设的腾飞准备了条件。西安市作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住宅的空间变化是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化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的落实,集中住宅区获得迅速发展,出现了住宅与生产工作区逐渐分离的趋势。表现为:一是城内企业的迁出与旧居民区的统一规划改造,在城内建设了大量的住宅小区;二是城外新开发区,由地产商开发了许多商品性住宅区(如北郊、南郊)。从而为住宅区分离与专门化奠定了基础。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从时段来看,大的变化起始于唐末,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架构则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就其城市职能而言,是从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首位城市向经济、政治、文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转化过程。其几次巨变的原因则主要取决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影响。即:由于政治变革使唐长安从全国的政治中心跌落为地区政治中心,而本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工业化政策和投资,又使西安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迅速崛起。经济影响则表现为:西安作为一个区域首位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经济因素冲击下,从一个政治城市向经济、政治、文化多功能转化(宋—民国),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职能的明确化与合理化(1950年以来)。

总体来讲,西安城市规模在由小到大、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性质和空间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城市性质经历了“政治军事据点——政治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等四个阶段。相应地,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政治军事城堡一封建制的讲究尊卑礼制、规整方正为特点的封闭型城市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自由发展、多元拼贴为特征的近代城市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以工业为主导、以功能分区和单位“大院式”为特征的现代城市这几个阶段。研究中发现,尽管主导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轮廓表现出向心同心圆模式布局,其经济社会活动强度自市中心向外呈距离衰减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解放后,由于近郊现代工业基地的建成和发展,城市的同心圆模式在外缘部分形成分化,类似于推夫等人的“西方市区理想化结构模式”;整个城市布局则继承唐长安城风格,外轮廓大致成为T形,与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有些类似。而在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交通优势及一些城市新区形成不同的新经济增长点,城市的发展正好符合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便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安规划的前提,这种模式的地域结构反映了社会主义初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西安最新的城市规划中,将其发展中心向南、向西推移,从而形成的单核多等级中心城市结构的城市,市区最大的商务中心集中在钟楼和东大街一带,次级中心则依据城市的发展轴线布设,从数量上看,等级越小的城市中心数量越多,但整个城市仍然形成以钟楼为单极核心的发展格局,这与西德的亨宁等人在1981年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不谋而合,反映了城市中心在空间格局演化中无一例外地符合等级一数量模式。①

①赵荣:《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6月1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围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②居住区(3000人以上)综合建筑密度纯高层应控制在27%以;多层应控制在32%以;多高层结合的居住区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 1981年的钟楼 1985年的钟楼 1993年4月的钟楼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 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

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 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 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 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 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简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M,南北最宽约116千M,总面积10108平方千M,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结构1950年至1977年) 对西安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盛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这一时期城市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⑴城区扩展阶段。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恢复并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地扩展了城市空间。解放后的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于1954年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总体规划确定距旧城区东、西各四公里的地区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旧城外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工业区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陇海铁路以北作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考虑到汉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陇海铁路穿越城市等因素,铁路北不作大的扩建。南郊为文教区,以旧城为中心,从三个方向向外发展。建国以来,西安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现在的城市格局:东郊为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组成的“纺织城”;西郊为以生产输变电设备的“电工城”;南郊为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城”;北郊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旧城区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的“行政中心城”和商业区;周围为服务于城市的郊县。西安市建城区的外部轮廓约成“T"形。城市总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长安城的棋盘方格式特点。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建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外缘迅速蔓延。在对旧城区(即明代老城)采取“充分利用,基本不改建”的原则下,新建区以老城为依托,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西郊几条主要道路(阿房路、劳动路、未央东路、未央西路)的开通,东郊工业区和南郊文化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由建国时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72年的131平方公里。市内由东五路、西五路、长乐路、莲湖路、大庆路等相互联组而成、长达18公里的东西向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向东通临渔风景区,西达三桥镇和咸阳秦都区,是西安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路。以南大街一长安路-一北大街一北关正街为中轴,解放路一雁塔路和朱雀大/街侧翼组成的南北向主千道,把南郊乐游原、少陵原附近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古都建筑对其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西安为例共8页word资料

古都建筑对其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以古都西安为例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承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从城市发展的高度进行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被保护的建筑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由于各种原因而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物两大类。保护这些历史建筑遗产的建筑意义在于,它们对构成和表现城市某方面的特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古都西安为例。从了解古都西安的几处历史性地标建筑开始,进而了解现代西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受到此类古建筑的影响而采取的一些积极措施,如大明宫遗址保护、西大街建设、皇城保护计划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每一个具有古老文化遗产的城市或者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并由此为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现代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发展。西安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并成为西安人的精神象征等等。 以下分几个层次,阐述古都西安在保护其古建的情况下,进行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 一、古都西安的几处地标性建筑

1.大雁塔 历史地位: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标志。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塔的特征: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3年(公元625年),塔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为7层现状之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塔内各层架木楼板,设木楼梯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宝瓶葫芦。大雁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 ▲大雁塔近景▲大雁塔远景▲大雁塔底层门楣石刻2.小雁塔 历史地位: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 塔外形特征:小雁塔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塔身细部▲小雁塔近景▲小雁塔中景 3、钟鼓楼 历史地位:钟鼓楼都位于西安城内中心区,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钟鼓楼建筑。1996年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游客云集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钟楼建筑描述: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城内的广济街口,

【城市规划】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文化名市”西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显五大亮点 作者:和红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1 更新时间:2008-8-26 14:37:09 刚刚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民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12年内,西安市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将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使城市对外联系更加快捷;高标准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配置齐全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绕城和秦岭绿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将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未来的西安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修编,历经了战略研究、大纲编制、成果编制、成果报批等四个阶段,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加强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古城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于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重点就城市性质、规模、城镇体系、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规划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专业规划协调会议相结合的会议制度,广泛吸取市级各部门、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进行公示,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重点突出了以下五大特点:一、城乡发展一体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间布局形态。“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蓝田),是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承担主城区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同时,重点发展50个职能特色突出的建制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俯瞰华清池 2.主城区人口控制在528万人以内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到2020年,西安市的总人口将达到1070.78万人,约有80%的西安人将成为城镇人口;主城区的人口将达到528.4万人。二、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西安将在尊重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格局的凸显、特色空间的整合、文化环境的营造来延续城市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凸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西安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西安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地问题及解决对策 汪海涛 一、城市旅游发展模式 .问题诊断 近三十年来,西安旅游发展取得喜人成就.秦兵马俑博物馆及秦始皇陵是西安乃至陕西唯一地世界文化遗产,是西安乃至陕西旅游发展地领头军.华清池、骊山风景区、明城墙、碑林、大清真寺等景区是西安旅游发展地第二军团.但目前出现地问题是景区压倒城市,即兵马俑博物馆等特级景区成为西安旅游地代表或象征,西安只是这些景区地游客集散中心,这便是西安城市旅游目前地发展模式即“集散中心旅游景区”模式.这种模式发展地典型便是张家界市、武夷山市、黄山市等城市,个别景区以绝对优势压倒城市地本体形象并取代之.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特级景区充分享受各种支持,发展越来越好.而其他景区受特级景区地屏蔽过分严重,发展会越来越落后.并且,游客会只知兵马俑而不知西安,这种情况在外宾中尤为突出.这就与把西安建设成一流地国际旅游目地地地目标越来越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解决对策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地城市,各种历史文化交融于此,秦兵马俑是西安历史地一个典型代表,但绝不是全部.重视景区地发展,但绝不能仅仅依靠景区地发展.因此,西安如果想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地旅游目地地,必须确定“西安城市旅游”地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景区”地发展模式.将西安整个城市风貌、历史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大地旅游产品体系推介出去,使得游客能深入城市内部,体验鲜活地古都生活气息.这样既可以延长游客在西安地停留时间,又增加游客对西安旅游地满意度.比如在杭州地武林广场,地下通道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取而代之地是西湖、西溪湿地等旅游胜地地摄影图片,给人一种美感之外,还带来了一种强烈地旅游氛围,告诉人们这里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而走在西安地钟鼓楼广场地下通道,仿佛身临一座现代化地商业城市,而没半点古城沧桑之感,因为这里没有一点西安特色,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城市旅游发展空间组织 .问题诊断 ()西安古城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西安市古城区分布着纵横交错地古街小巷条,主要地历史遗址处,古建筑处,历史民居处,佛、道、伊斯兰等寺院座.人文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其分属大类、个亚类、个基本类型,是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城市旅游发展地重中之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安古城区目前地旅游空间结构主要有两个旅游节点,一个是以钟鼓楼和大清真寺为核心地古城区中心旅游节点,一个是以西安碑林博物馆和南门为核心地古城区南部旅游节点.这两个旅游节点是西安古城区城市旅游发展地最主要支撑.但西安古城区地旅游节点数量过少,覆盖范围过小,蕴含地旅游资源不足以反应西安古城风貌,影响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本应有地感知力和影响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安古城区目前形成地旅游区主要有书院门文化旅游区和北院门回民文化旅游区.多年来,西安古城区旅游发展主要重视单个旅游景点,忽视旅游区地发展,导致旅游区数量过少,主题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地愿望,影响旅游者对西安这座古城地旅游期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安古城区地重要交通道路同时也担负着游览通道地重任,如南大街、西大街等,影响旅游路线地组织和过渡空间地安排.虽然西安古城区地交通路线比较稠密,但并没有形成合理地循环路线将城区内地旅游景点都串联起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安市2020年前9区规划方案

西安市九区远景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2008-12-22 14:58:51 来源:古城热线 远景方案(2008年—2020年)将于2月中旬最终确定日前,西安市城市分区规划方案(2008年—2020年)已全面编制完成。 该远景方案是市规划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严格依据西安市城市第四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落实和深化了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细化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将为西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方案加大了分区规划编制力度,未央区、新城区、临潼区、阎良区、莲湖区、雁塔区、碑林区、灞桥区、长安区9个区在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绿化体系等方面各有鲜明特色,为西安提供了明确和详尽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了西安市规划委员会的专家评审,与会专家认为该方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必将有力地推动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同时给广大市民带来实惠。 即日起至2009年1月12日,方案在西安市规划局展厅(劳动南路178号)和各规划分局进行公示,市民可前往观看并提出意见或建议。预计约2月中旬此次规划方案将最终确认。

未央区 ■区域定位:西安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居住、教育、工业、物流、文物和生态保护功能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功能分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河生态区、大明宫新区、草滩文教区、铁路北客站门户区、西咸共建区、六村堡空港区、行政商务区、未央湖度假区、汉城古遗址保护区、阿房宫古遗址保护区。 ■文保规划:划定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要求;保护钟楼张家堡广场的视线通廊,大明宫遗址——汉城遗址的视线通廊。 ■近期建设 重点区域:行政中心,北客站新区,大明宫新区,大明宫建材市场新区,浐灞生态区,草滩大学城及未央路以东大学城。 重点项目:铁路北客站,地铁二号线,污水处理厂三处,城北供热中心,变电站9处及立交桥6处。 新城区 ■区域定位:以商贸业、旅游业、高新产业及科教为支柱,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功能分区: 大明宫地区:将遗址公园建设、地区改造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依托,逐步形成遗址保护、文化旅游、商贸、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老城商贸区:形成集高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特色的西安市核心商业区。 综合居住区:除老城外集大型商业、医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居住区。 高新产业区:借军工产业北迁的契机,将传统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成为西安市东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