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

1981年的钟楼

1985年的钟楼

1993年4月的钟楼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

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

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

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

西安西稍门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启用。老机场狭窄的走廊以及不太“阔气”的停机坪,如今已被翠绿丛生的丰庆公园覆盖,周围是几十家单位的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用房。

西安老火车站

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主建筑有一个仿古屋顶,约千把平方米。从照片上仔细看,建筑上面“西安”两个字才能证明这里曾经是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到处可见痰迹和垃圾。广场前人迹寥寥,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安火车站

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面积扩大了30多倍,新的主建筑设计新颖,风格与古城协调一致。火车站内部增设了大型双向电梯、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等。看着匆匆忙忙的旅客,西安火车站俨然成为人们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西安商业圈的历史变迁

据《西安老街巷》和《碑林区志》记载,西安市最早的商业中心并非东大街,而在南院门一带。但两书都着重提及,1913年张凤翙督陕,开始在东大街两侧兴建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大街逐渐成为西安最宽的街道。同年,东大街还办过一次博览会,为东大街未来的发展积攒了人气。

1935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当时的汽车总站(今西一路)较近,街道名店不断增加,商业中心渐由南院门转移至此。

据《碑林区志》统计,东大街在解放前已有饭店28家、旅馆30家、照相馆11家、钟表行7家、百货店85家、烟草店18家……

天生园食品店,便是西安老店之一。和它同在东大街的,还有另一家食品店“上海酱园”。两家店都以卖糕点、烟酒等闻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营,是当时西安市同类商店中最大的两家店。

说起两家的竞争,与钟楼盘道颇有渊源。据记载,解放前的钟楼外,几乎没有盘道,人、车经过钟楼时都要穿钟楼的四个门洞而过。当时,上海酱园离钟楼近,就在现在钟楼盘道的位置。生意明显好过天生园。

解放后,钟楼盘道第一次拓宽,上海酱园圈入盘道以内,只能拆掉后退,新址更靠东。没动的天生园反而成了离钟楼最近的店,人流和生意超过了上海酱园。

数年后,钟楼盘道再次拓宽。此次,搬家轮到天生园,它又搬到比上海酱园更靠东的地方。上海酱园的生意再次超过天生园。两家的竞争,耐人寻味。

已记不清两家店何时从东大街消失,“但上海酱园最早就开在开元商城那里。而天生园以后改名为儿童食品店,所在位置与后来的钟楼食品店大致相同。

老西安人逛东大街,是从骡马市北口开始的。东大街西头是开元商城。

据史料记载,开元商城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西安最具规模的青楼院群,那时的达官贵人若不去那里,就不叫逛西安。1956年这里实行公私合营,组建了解放商场,最初只是个大棚子,但就是开元商城的前身。

开元商城东隔壁,是目前已拆迁、正在原址重建的大华饭店。这家开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饭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社会名人的各类老款轿车停在饭店门外。

但对普通市民,尤其是逛街的人,就是吃大华饭店的包子和其他小吃,那里的包子和同在东大街的五一饭店的包子齐名,味道很不错。

沿着东大街路南向东走,经过骡马市后。那是西北影城的对面。婚纱馆、服装店、金店等五六家门面,是那里现有商店。这儿原来有个澡堂,就是大同园澡堂。附近曾有条小巷,因为大同园的名声而叫做“澡堂巷”。

据了解,大同园开业于1913年,创办者为同盟会会员焦易堂。此人在1935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法院院长。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并主张还政于民。为此,引起蒋介石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职务。

大同园生意最红火时,附近人都来洗澡,等待的队伍一直从店里面排到东大街的街面上。

据《碑林区志》记载,大同园澡堂建筑典雅,澡堂共有165个床位,还有花园供人们休息。解放前,光顾对象主要是政府要员、军警特宪和商贾名流。

解放后,大同园澡堂收归国有,曾一度改名珍珠泉浴池分店。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改回“大同园”,还曾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在当时,浴池也有“八大件”:浴巾、洗澡毛巾、擦脸毛巾、擦脚布、拖鞋、剪刀、穿衣镜旁吊个梳子(一律公用)、免费茶水。凡不具备这些东西的,均被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通报批评为八无浴池责令整改。擦脸毛巾每次都进蒸箱,烫乎乎的,被服务员用镊子夹给浴客。

“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在大同园澡堂边,还有一家消失的老字号——新中华甜食店,此甜食店最终并入其他饭馆。

每到春节期间,东大街有多个地方卖元宵。排队买元宵的队伍都不算长,但新中华甜食店原址处临时搭起的元宵销售点,却排起了百余米长队。问及原因,老市民冲着新中华甜食店的名气而来,年轻人不知道其中原因,但这边队这么长,肯定是味道好,我也跟着排。看着队伍你会想到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说到口碑,我们又要提到一家东大街消失的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据介绍,这家店原来开在炭市街南口东侧,后是一家女性服装专卖店。现在已经拆迁。

它的羊肉饺子最香,皮薄、馅香,酸汤味道美。据碑林区委提供的材料记载,白云章饺子从馅料到汤汁均用料讲究,工艺严格,深受欢迎。但在80年代,饺子改为机器包。虽提高了速度,但下到锅里常常露馅,一塌糊涂,严重影响饭店生意。直到5年后,才恢复手工包饺。

继续往东走,就到大差市了。东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就到大差市了,因唐朝景风门开在大差市附近,东大街再往东到东门的一段,不属于皇城范围,也就少了繁华。

历史变迁

唐朝时叫景风街清朝它成了一段城墙

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既然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

未来啥样

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支撑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1年启动西大街改造,如今这三条大街早已改造完毕,而作为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缘

何最后才被纳入改造规划呢?它的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又将如何确保它会继续繁荣呢?

改造东大街政府很谨慎

东大街,政府长期以来都是不敢轻易改造,唯恐改造不好会有损这历史老街。在城内这4条街区中,东大街是最为活跃的街区,正因为如此,政府轻易不敢改造东大街。

在此前南北大街改造时,更注重交通方面,在西大街改造时,也在摸索如何在改造中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

改造后仍以小型店面为主

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大街代表着西安商业的发展。“沿海最新的服装,过一两个星期,骡马市就有的卖,整个西安也只有骡马市有卖。”曾在骡马市做生意的个体户张玉琴回忆。

此次改造,又将如何保证其繁华如初呢?与西大街整体拆迁改造不同,东大街改造采取了局部分段开发,符合东大街的特色,在改造中要保证商业网点的正常商业经营,不影响东大街的商业气息。改造后的东大街还将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在改造中,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大华饭店这些老字号,则是自己拆迁自己重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这些老字号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更多的老字号还留在东大街。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届时,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专家建议

避免“宽街无市”尴尬

随着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骨架的拉大,西安市除东大街外,商圈分布逐步增多。如今,除东大街、南大街商圈外,还有位于长安路南段的小寨商圈,科技路一带的高新商圈,北二环外的商圈……

新东大街依然是一级核心商圈

“从城市地理角度讲,西安市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商圈分布。”西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科伟分析道。

“东大街,西安中心一级的商圈,是核心。”专家强调,这是个集合着中、高档商店、大型百货商场和各类专业商店的商圈。符合了中心一级商圈定位。高、中档商品代表中心商圈的地位、大型百货商场能保证中心商圈的人流与销售量。不仅为西安,更为全省消费者服务。

高新、小寨、北二环等商圈虽然生意红火,“但相比东大街,只能算次一级商圈。”专家说,他们根据驻地特点差异化经营,如小寨以学生为消费对象,高新则汇集奢侈品牌。

建议:必须方便市民步行

对于东大街改造后的发展,专家建议,随着行政中心北迁和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实施,“东大街必须以商品购物和旅游为核心开发。”金融、贸易等其他服务业类型应避免在此商圈内形成。

东大街一定要避免出现西大街改造后“宽街无市”的尴尬。因为街道太宽,市民过马路不方便,影响了逛街、购物的舒适性。

“必须在交通分流尤其是方便市民步行方面做好规划。”专家建议,一是要方便市民往来东大街马路,一是要每隔500米范围设置一个商业亮点,吸引人流。同时,要打造“西北第一金街”,更要放眼整个西北,在提升服务、提供商品上领先。

西安商圈发展概况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城市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处处可见历史辉煌的印记,骡马市、炭市街、竹笆市、洒金桥,今天依然繁花似锦,人潮涌动;而更多崛起的现代商业区域,形成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新商圈的人气正急剧攀升。同时,受到商圈区域内交通及市政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安传统的商圈都面临着改造与升级的迫切需求。

西安商圈现状

西安共有三大传统商圈,分别是以东、西大街为主的钟楼商圈,以长安路为主的小寨商圈,以康复路为主的长乐路商圈。西安高新区成为近几年新崛起的商圈,并爆发出巨大的商业能量,使西安的商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钟楼商圈

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整个城市的圆心,钟楼商圈历来是西安商业市场的制高点,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商业经济环境,成为西安最具人气和最具规模的超大型商业圈,聚集着商业领域各行的巨无霸。而其中心商业区的位置,也在

区域位置上保证了这里成为业态综合发展的都市 shopping mall。

传统意义上的钟楼商圈,是指城墙以内,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的一级商圈,目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小商圈,集合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作为西安的中心商业区,其具备的优越条件,是其它商圈所不可比拟的。

小寨商圈

已走过十年繁荣的小寨商圈,传统上所涵盖的范围是南二环以南、电视塔以北、太白路以东、经七路以西的区域。城南高等院校有几十万师生,作为西安年轻人最集中的区域,这里日均人流量高达30万到50万,每年消费购买力达数百亿元。在传统商业圈中,小寨是仅次于钟楼的第二大影响力商圈,它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里同时尚和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长乐商圈

长乐商圈的范围大致为:西起朝阳门、东至万寿路。集服装鞋帽、轻工业品于一体,经营模式以市场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具有几十年商业底蕴的康复路和轻工市场,分别是西北地区服装鞋帽、轻工业品批发零售的集散地,目前大都在进行重新升级改造。

高新区商圈

西安高新区拥有多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和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这里交通便捷、配套日趋成熟,成为高品质、高格调、高商机的代名词。2006年,高新区的常驻人口突破80万,高新商圈在这些高端居住人群和高端商务人群的消费需求带动下,逐渐向西安的“钻石级商圈”发展。

除此以外,正在改造升级中的李家村商圈、承内启外的二环商圈都是西安城南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中心。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商业体的出现,小寨商圈必须走出同质化的困境,进行业态重整与整个商圈的升级改造已经刻不容缓。

土门商圈

土门商圈的核心在土门十字,辐射范围波及沣惠路、沣镐路、丰登路等,主要消费群体为西郊居民。其商业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主要以临街商铺为主。

曲江商圈

曲江商圈作为西安新兴商圈,目前的核心以大雁塔北广场为核心,以慈恩镇、大唐通易为羽翼,以曲江芙蓉坊、芙蓉新天地为发展,以大唐不夜城等为潜力。构建起西安旅游度假板块,独一无二的商业前景。

西安几条比较出名的商业步行街的演变及繁华东大街

西安市东大街

东大街,中国城市常见的街道名称。

基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格局,现代很多城市依然保留着这一街道称谓。最著名的是西安东大街,其他的还有北京东城区东大街、郑州东大街、银川东大街等等。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

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

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

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

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

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

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西安东大街最早形成于明朝初期,目前是西安最繁华、最主要的购物区域,也是西安古城墙内唯一一条未进行大规模拆迁和改造的轴线大街。

随着近年来西安南、北、西三条大街改造的完成,东大街基础设施老化、商业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发展潜能减弱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此地段商业发展的瓶颈。

2008年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东大街进行综合整治改造,由碑林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为此,碑林区委、区政府将东大街综合改造纳入到2008年碑林区八个重大项目之一,改造后的东大街将成为西安一条文化底蕴深厚、建设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成为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人气的经济细胞聚合体,成为西部商业的航母。

东大街的前世今生

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广州北京路……说起这些地名的共同点,你会想起什么?

不错,这些都是所在城市的商业坐标,也是这些城市的繁华所在。

那么,西安的城市商业坐标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答道:东大街。

虽然它在中国最著名十大商街之外,但在东大街任何一个地方,你会发现这里人流量非常大,你随便走进一家店铺,里面都是顾客如织。

这就是西安东大街,这就是其商业传奇所在。

东大街的由来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历史,要从了解商业街区入手,全长2.2公里的东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能够代表西安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街道。

东大街位于西安城市中心钟楼以东,因为在钟楼以东而得名,直到东门城楼,是以钟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辐射出来的几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四条大街中中目前最繁华的大街。

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建造大兴城时,这条街是通过新建的子城东城墙中门的大街,由于其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所以命名景风门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1912年,新修的东大街从钟楼到东门全长2.2公里,沿街两侧盖有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初步具有了商业功能。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曾改名为中山大街,一直沿用到1953年,再次复名为东大街。

解放后,东大街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出现了创新,随着“唐城”的创建,东大街商业气氛随之升温,“唐城”带动东大街商业氛围,西安商业中心由解放路转移东大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唐城”已经成为东大街标志,“唐城”带动东大街步入现代化商业街。

其间,文革时东大街曾被称为“东风路”。1975年恢复东大街名字。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大街商业分工越来越细,专卖店、专业店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大街上老字号、老建筑云集,其商业作用凸现。东大街迅速发展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

用西安市商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姚涌的话来说:“东大街已经发展成为西安商业地产的风向标!”

名街老巷的转身

随着西安城市的建设发展和东大街商业格局的调整,东大街上的一些名街老巷原有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这条“西北第一金街”发展的步伐,它们便开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骡马市,东大街南侧自西至东第一条南北向街道便是。明代这里是骡马市场,故有此名。解放前此地多为小商贩和打零工者,故又有“人市”之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送水桶的平板车,街道上有京货铺、烧饼店、杂货摊,当然也有三意社这样体面的秦腔剧场,当地居民时常可以看到不花钱的戏。

2001年改造前的骡马市已经发展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服装专业市场,中国最时尚、最流行的服饰总是首先在这里出现。

2007年12月21日,历经长达6年时间的改造,被誉为中国优秀景观规划街区的骡马市商业步行街终于迎来了它的全面开街,再次续写着其新的商业神话。

与骡马市华丽转身相似的是,炭市街、案板街、大差市等名街老巷,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逐渐消失,昔日的背街小巷如今已经转身为华丽的时尚街区。

如今的国美电器城曾是唐城百货大厦,60年代为一排木板门的商店,叫做东二门市部,改革开放前曾有一大土坑。

如今的西北影城也就是原来的西北电影院。80年代末期东边曾有个惠群皮货行很出名,经理叫李大有,说起来也是赫赫有名的。

……

其实,这些名街老巷、百货商厦华丽转身的背后,一个更新的经济时代正在铺展开,更多衔接时尚现代的店铺开始走进视野,成为又一轮都市消费新宠。

如今的东大街

从1912年起至今近百年的商业发展,东大街积淀了古城西安的商业发展史,成为西安最繁华、最具人气的商业街。

2010年10月30日,除了华侨商店、五一饭店、西安照相馆、老孙家等老字号以外,开元、民生、百盛、沃尔玛、国美等品牌商家已经在东大街聚集。

同时,东大街的各种时髦服装店铺总能引领古都时尚新潮流,吸引了众多的西安市民与游客。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日,西安市东大街商业街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大商场顾客盈门,人们购物热情高涨。服装、电器、小饰物,琳琅满

目的商品传递着时尚与前沿的信息,给人们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与周边城市商业街相比,西安东大街的服装不但品牌多,而且价格合适。

其实,东大街现在不仅成为西安市民购物的首选,而且成为市民休闲的选择。

至今,西安人口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城市掘金哪里去,东大街!品味时尚哪里去,东大街!打望美女哪里去,东大街!哪里都不想去的时候去哪里?还是东大街!

另一方面,在这条看似平静的“金街”背后却上演了开元引爆市场、兴正元败走西安、苏宁PK国美、伊时达宣告倒闭、百盛联手立丰等商业故事。

因此,西安东大街理所当然成为全国有名气的商业街之一,也成为现代商业的一个传奇。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东大街目前有沿街商业门店500多家,经营品牌数千个,商铺租金每月每平米稳定在300-500元左右,年客流量超过2亿人次,2009年营业额超过65亿。

而根据碑林区政府规划,总投资12.5亿元的东大街综合整治改造已经启动。此次改造将在拆除老旧破危建筑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保留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历史风貌的特色建筑,把东大街建设成文化底蕴深厚、建设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续写“西北第一金街”的繁华。

西安东大街将打造精品商业街区稳固商业核心地位

西安市东大街正式进行改造,这是西安旧城区最后一条开始改造的主干道。改造后的东大街整体风貌如何?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如何处理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业界关注。

“走,逛东大街走!”无论是地道的西安人还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东大街都是西安最有名的、最商业的、曾经最繁华的大街。这条承载了几代人购物记忆的“西安第一商街”——东大街,正在进行改造。建成后的东大街将大大提高通行能力,综合环境媲美南大街、北大街和西大街,成为古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对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遵循“保护为先、连片开发”的原则,但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商业形态不成熟等问题。

提升东大街商贸竞争力

东大街位于西安老城区,明城墙内,西起钟楼,东至东门,全长约2.2公里,是西安最繁华、最主要的商业区域,也是西安城墙内最后一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的轴线大街。

此前,东大街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影响该地段发展的瓶颈。

为进一步延续和提升东大街的商业氛围,稳固其“西安第一商业街”的商业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商贸竞争优势,西安市东大街开始展开大规模综合改造。

据介绍,本规划的定位为打造以旅游、商贸为主、具有历史记忆的西安市精品商业街区。

在未来建设中,不仅要优化东大街商业环境,更要更新东大街的商业业态;不仅传承东大街历史文化,还要留住东大街的历史记忆;同时,改善东大街城市配套,提升东大街的整体风貌。

交通是东大街改造的重点之一,据了解,东大街的道路会被设计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中显示,东大街改造将部分新规划项目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于背街,减少机动车出入口对东大街的冲击。结合近期项目规划用地范围,调整三处规划道路红线,结合现状建设情况调整一处规划道路红线,疏通五条道路。

此次规划对建筑高度有严格要求,会分为9米控制区、12米控制区、24米至36米控制区。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

留下更多的老字号

根据规划,东大街建筑主色调为灰色和土黄色。灰色、土黄色赋予建筑厚重、沉稳的色彩感受,体现东大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东大街建筑辅助色为棕色和赭石。棕色和赭石赋予建筑庄重、高贵、典雅的色彩感受,强化东大街厚重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中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东大街建筑点缀色为红色、青色、白色。红色提取了钟楼、鼓楼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具有强烈的建筑标示性;青色是城墙、城楼以及东大街民俗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呈现平和,沉稳的色彩感受;白色是容易搭配的点缀色,容易与其他色彩相适应。根据规划,改造后的东大街将建成商贸服务区、中心商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还将成为旅游服务区,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而很多市民关注的东大街地标建筑,规划部门表示,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五一饭店、大华饭店这些企业,允许自己拆迁重建,让更多老字号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的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届时,大家依恋的东大街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棋盘式”布局

西安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文物古迹,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皇城复兴”计划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西安市对老城区内的历史街区进行了逐渐修复与整治。

西安市明城墙内以钟楼为中心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是西安城市的主线。按照“皇城复兴计划”,老城区将形成以钟楼为核心的商圈,实现“购物、商务酒店、金融证券、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等功能。

同时,老城区内人口将逐步下降,西安市行政中心和火车站进行北迁,以实现每日出入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固定人口由现在的40多万降到25万。老城原则上“只拆不建、多拆少建”,保留原有城市功能,城内交通将过渡到以步行为主,辅以轻便简捷的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7年西大街改造竣工。这种以主干道改造为核心的“棋盘式”布局特色鲜明。

改造后,北大街在建筑布局上着重空间秩序,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再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脉,改善旧城的城市景观。

南大街则成为西安金融业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在1公里的街道上,几乎集中了西安主要的金融机构。

西大街已建成仿古一条街,形成了多家古香古色的商场。

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

特色街区“褪色”

据了解,西安市的历史街区改造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功能区划较为鲜明的架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缺乏特色、未实现差异化发展等问题。

西大街曾是西安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这里浓缩了西安商业的传统特色,同时集中了钟楼、鼓楼、城隍庙等名胜古迹,而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德发长的饺子宴、贾三灌汤包、桥梓口贾永信、王魁腊汁肉夹馍等西安传统小吃也汇聚于此。

经过改造的西大街,新建筑和原有建筑形成统一的仿唐风格,均为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这样的建筑风格与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经过数年运营,西大街的商业模式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除了距钟楼最近的几家商场有较高人气,商业项目大多成绩平平,更多的项目仍处于招商状态。

西大街的设计初衷是以仿唐风为主要特色的“唐人街”,但目前街区只有建筑是仿唐的,在经营方式上缺少“唐式”特色。比如,酒店可提供仿唐服务、小巷子行车可尝试使用拉车、轿子,商场内的工作人员可着唐装为大众提供服务,因为只有“表里如一”,才能区别于其他商业形态。

西安市一些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期间,既要容纳百货商业,又要形成景观特色,还想保留原有商业资源,更要承载交通容量,结果导致在业态选择、招商引资方面,缺乏独具特色的规划;西安旧城区内大型商业体多,因为分工及特色不明确,导致西大街、北大街在旧城改造完成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商业地位。

理好三种关系

谈及历史街区的改造,多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均表示,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该处理好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改造历史街区在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的同时,更应该对那些成片的古民居和商铺进行保护。以明城墙为分界的西安市旧城区内文物古迹与旅游景点多,商业形态多样化。

其次,寻求历史景观展示与商业形态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历史街区改造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遵循新旧分制的原则,就是把城市的经济、政治热点建设在新城区。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需建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新城区,而老城区则需在加以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业。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老城区的交通、人流压力,又能保存老城区自然平静的生活风貌。

最后,在不同街区的区域性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中,既保持一致性又寻求特色,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新课题。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大拆大建之后,成为建筑风格雷同的现代新区,而失去最能代表这一城市的鲜明特色。

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在不同区域各展风采,传统老街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新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科学地解决人居、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元素。

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西安东大街将打造精品商业街区,稳固商业核心地位。

西大街

西安市西大街

西安西大街位东起钟楼,西至安定门,全长2088米。

西大街之名始用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同时,西大街也是西安名胜古迹荟萃之地。

在这条古老长街上,有安定门、都城隍庙、钟楼、鼓楼,还有许多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名店及产品,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懋恭水晶饼、德发长饺子宴等古今名扬。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围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②居住区(3000人以上)综合建筑密度纯高层应控制在27%以;多层应控制在32%以;多高层结合的居住区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0%以;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扬州双博馆(上)重点讲义资料

双博馆导游词(上) 双博馆是“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简称。 双博馆位于扬州市文昌中路明月湖西侧,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2万5千平方米,陈展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多件套。双博馆于2005年10月向社会开放,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双博馆建筑立面为水流波纹,寓意扬州是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运河名城;从空中俯视全馆象一组在明月湖边田田舒张的荷叶,寓意扬州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广场内的十位历史名人塑像,寓意扬州人文荟萃、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 双博馆广场的十位历史名人雕像: 1、夫差(?~-473),春秋吴王,公元前486年开邗沟、筑邗城,开创扬州了城市历史。 2、刘濞(-216~-154),汉代吴王,在封国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成为号令一方的繁荣都市。 3、董仲舒(-179~-104),东汉江都相,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4、杨广(569~618),隋炀帝,开南北大运河联通我国五大水系,对此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5、鉴真(688~763),唐代律学高僧,历经险难,东渡日本传学授法的国际文化交流使者。 6、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坛领袖,曾任扬州知州,誉为“文章太守”。 1 / 20

7、史可法(1602~1645),抗清英雄,清顺治二年时坚守扬州,城破殉难。 8、曹寅(1658~1712),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奉旨在扬州天宁寺主持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等古籍。 9、阮元(1764~1849),清代名臣,硕学通儒。为臣乾隆、嘉庆、道光三帝,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 10、朱自清(1898~1948),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爱国名士,著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 扬州双博馆为三层框架建筑,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区以雕版印刷为主,西区以历史文化为主。目前共设8个展厅,三楼是扬州历史馆、扬州雕版印刷科普馆;二楼展馆较多,除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外,还有古代艺术馆、国宝馆和书画馆;一层是文博体验馆和临展厅。 进入大厅,迎面看到的大型雕塑是“双人首蛇身木俑”,据专家说这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他们的结合使世人生生不息。这组雕塑是根据我们扬州出土的一件五代十国(907~979)时期的木质文物按比例放大制作的,利用木偶的双首寓意我们的双博,视为馆标。 一、扬州历史馆(三楼西区) 【序厅】 扬州历史馆序厅的地面是长江、淮河下游的巨幅卫星遥感地图,这让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扬州的地理位置——淮南江北海西头。 2 / 20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讲义

01 文明肇始:城市的产生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介绍的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城市+设计,城市是 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设计的主体,而设计呢,就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是干预的工具,显然,只有在充分认识主体的基础上才可能开展恰当的干预,也就是说认知城市是我们开展设计的基本前提。 今天,城市已经成为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聚居地,全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末终于也达到了这一代表着城市发展重要节点的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整个世界和中国正在全面进入城市时代,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部分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城市具备了相当完备甚至复杂的空间形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更是大不一样。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显然,今天的城市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着眼点,纷繁复杂的城市表象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回到起点,回到城市最开始的时候,将所有的外加因素都归零,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把握城市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被称为第二自然的城市并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城市如同人和自然生物一样,是具有出生、成长、疾病、衰败、乃至于死亡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认识城市就是要认识城市的内在机理、成长历程和发展规律。 如果让大家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城市,你会怎样描述呢? 我们可以有上百种的描述方式,但城市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理解,他是人类生活的聚落。 作为与乡村共同存在的,人类最主要的两种聚落形式,他们是我们人类所有活动的发生地和承载地,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节点和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史,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发生过程和他们在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适应自身需求的生存场所,地球上差异化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价值观念等共同影响着城市聚落的营建方式和空间形态,伴随历史发展进程,每个区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形态,又成为影响空间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东非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我们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大家都熟悉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到了四五万年前,原始人的体质、性状基本上达到我们现代人的水平,人类社会的序幕就此拉开。 在漫长的蛮荒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群而聚之,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来源,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约到了1万年多前的新石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因为人们需要在固定的地点播种和收割,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人类的第一种聚落形式——农业聚落随之出现。 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推动了手工业者聚落和商品交换点的建立,城市产生的第一条件:经济条件——“市”逐渐形成。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范围扩大,剩余产品增多,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逐渐演变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土地与工具等生产资料逐渐被个人占有,于是私有制开始出现。氏族成员之间原本的平等关系也慢慢演变成依附关系,分化出了奴隶与奴隶主两个阶层,阶

第二章 城市设计发展简史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简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设计 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

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3、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

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4、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夏代(公元前17世纪)和商代(公元前14世纪)的城市是经过规划营建的。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 1981年的钟楼 1985年的钟楼 1993年4月的钟楼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 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

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

古代坊市制度

坊市制度萌芽 坊市制至迟在西周时便开始萌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坊(里)市制度逐渐形成,“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到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坊市布局比较规则齐整,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魏晋以降坊市制度进一步巩固发展,北魏时期,洛阳就已形成了棋盘式的格局,“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这种带有较强封闭性的制度于唐代达到了顶峰。 破坏 经过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大分裂,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唐初仅有人口3120151户,仅占隋大业初900万户的三分之一,土地大量荒芜,“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并发展生产,唐朝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并增加农村劳动力。 在城市则大力推行坊市制,以杜绝农民离乡背土的现实途径。由于农业的生产效率本身不如手工业和商业高,因此农民始终存在去农从工或从商的冲动,而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因此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轻则影响经济发展,重则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定。坊市制度的存在,使农民无法自由地来到城市,从而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有利于唐代前期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唐代坊市制度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管理功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侧重于坊),而服务功能则带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侧重于市)。 “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作为历代坊市制度发展的顶峰,唐代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进行管理,形成了统一的城市格局。 事件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坊门的刺杀事件,例如“六月癸卯,天未明,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去,贼执元衡马行十馀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 当时,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也多在坊外发生,而坊内很少见,说明正是这种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各类居民区分开,并将外来侵扰隔绝开来,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同时这样也有助于城市美观和城市面貌的维护。唐代前期,政府严禁随意突破坊墙侵街造屋,坊墙因之得以长期保持平直。大量唐代城市(例如长安、洛阳等),总体布局很长时间未发生大的变动,充分说明唐代城市坊的设置大致符合城市建筑的规律。 管理 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唐代政府对“市”也有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尽管有些规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而设定“市”的级别,从而安排相应级别的官员负责管理,并强行规定物品的价格和交易时间,“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具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 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后期草市的大量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一整套城市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仍旧具有众多合理之处。首先,将商品分门别类设立专门的行,既便于市场管理又有利于市人交易。史料记载长安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不仅长安等大都市,即便地方州县内亦有米行、绢行、铁行等各行的划分,这里的“行”就是同类货物售卖专区。其次,加强对度量器物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 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 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 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 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

专题十 中外城市发展史

专题十中外城市发展史 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 二、材料解析题(1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

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居世界之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