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领导体制与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

A.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B.组织结构的设置

C.领导层次与幅度D.人事制度

2.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为宜。

A.五五律B.六四律

C.三七律D.二八律

3.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

A.双重属性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D.人文属性

4.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组织结构。

A.直线式B.职能式

C.混合式D.矩阵式

5.()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A.直线式B.职能式

C.混合式D.矩阵式

6.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A.集权制与分权制B.完整制与分离制

C.层级制与职能制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7.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A.集权制与分权制B.完整制与分离制

C.层级制与职能制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8.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A.集权制与分权制B.完整制与分离制

C.层级制与职能制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9.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A.集权制与分权制B.完整制与分离制

C.层级制与职能制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10.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

A.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B.领导法规缺失

C.领导素质不高D.权力过分集中

参考答案:1.A 2.D 3.C 4.A 5.D 6.A 7.C 8.B 9.D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

A.全局性B.根本性

C.稳定性D.系统性

E.长期性

2.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

A.直线式B.职能式

C.混合式D.矩阵式

E.事业部式

3.个人家长式领导主要表现为()

A.君主专制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D.独裁制

E.荫庇制

参考答案:1.ABCD 2.ABCD 3.ABC

三、问答题

1.什么是领导体制?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2)领导体制的载体是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

(3)领导体制的内容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

(4)领导体制的内容体现为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即狭义上的人事制度。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监督、轮换、培训、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规范。

2.认识领导体制的双重属性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体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正确、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领导体制的双重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认识到领导体制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就可以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改变与上层建筑的完善,不断变革并发展领导体制,以使其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突破原有的僵化与教条的观念;

(2)认识到领导体制具有自然属性,我们就可以在变革、发展与完善行政领导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历史上与国外的领导体制,既不能盲目照搬,也不能一概排斥,而应在立足自身现实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所用,以加快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进程。3.领导体制具有哪些特征?

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根本性;(3)全局性;(4)稳定性。

4.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体制作为社会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内容,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具体地说,领导体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领导机构;

(3)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

(4)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5)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

(6)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领导体制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作为领导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形式及相互关系与联系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1)直线式;(2)职能式;(3)混合式;(4)矩阵式。

6.什么是集权制与分权制?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

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后决定权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必须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或决定办事的领导体制。

集权制的优点在于政令统一,标准一致,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其他,指挥方便,令行禁止,有利于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其缺点在于弹性与灵活性差,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利于发展个性与特色,也不太容易顾及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充分调动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时甚至会造成官僚主义与独断专行等弊端。

分权制是指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独立的自主权,可以自主解决问题,上级对下级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随便干预的领导体制。

分权制的优点在于由于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可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工作,因此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方针与政策等,以利于充分利用并发挥下级与地方的特色与优势。对整个国家或者组织而言,则不易产生独断专行等现象。其缺点在于难以坚持政令统一,标准一致,容易造成各自为政,使组织中各个层级的矛盾与冲突难以协调,也容易造成分散主义、地方主义与本位主义等现象,不利于维护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7.什么是一长制与委员会制?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与委员会制,或者称之为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

一长制,又称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一长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便,行动迅速,分歧较少,效率较高,易于考核优劣。其缺点在于由于单个人的学识、能力、精力与经验毕竟有限,在做决策时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重大决策失误,则更容易造成灾难深重的后果。又由于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则容易导致个人专制与滥用权力的弊端。

委员会制又称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委员会制的优点则在于能够集思广益,在做决策时考虑比较周详,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委员来自不同的方面,代表不同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系统与组织内部的协调;各委员之间

分工合作,可以减少主要领导人的负担;由于决策由各委员合议做出,也可以避免个人专断现象的产生。其缺点在于由于参与决策的人数较多,容易导致权力分散,责任不明确,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并且难于考核优劣。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常常出现无人负责,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坐失良机,贻误大事等现象。

8.什么是完整制与分离制?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

完整制,也称为集约制、一元制或者统属制,是指属于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不分工作性质异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挥、监督与控制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或者是一个上级机关的领导体制。

完整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有利于对全局进行统筹规划,因此易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与利益;责任明确,可以减少相互推诿、扯皮,避免重复投资与减少“内耗”;步调统一,行动迅速,可以防止政出多门与各自为政,有利于加强合作并提高领导效率。其缺点在于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导致行政首长独断专行,代替甚至包办其他领导机关的职责,从而压制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助长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依赖心理,造成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的局面。

分离制,又称为独立制或者多元统属制,是指凡属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不分工作性质异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挥、监督与控制不集中于一位行政首长或者是一个上级机关,而是按照各个行政领导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制约的领导体制。

分离制的优点在于由于权力分散,因此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能够各司其职,各掌其权,各负其责,各尽其能,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现并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各领导机关之间可以互相牵制与监督,从而防止独断专行与滥用权力。在实行分离制的过程中,即使上级领导机关不健全、不称职甚至决策失误,也不至于对全局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其缺点在于相互独立的下级行政领导机关容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进而导致机构重叠,政出多门,难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与利益,“内耗”严重,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权力分散,难于监督,可能导致领导权力失控现象的产生。

9.什么是层级制与职能制?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层级制,又称为直线制、层次制、分级制或者系统制,是指将一个领导机关在纵向上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个下属层级对上一个层级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那样的指挥系统,每一个层级的领导业务范围基本相同,但管辖的范围与规模随层级的降低而逐渐缩小的领导体制。

层级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层级分明,整齐划一;由于各个层级的领导者业务性质基本相同,所以无论升迁或是调动,均能很快胜任新的职位;此外,这种体制强调掌握与熟悉各方面业务,因此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安排与综合平衡能力的“通才”型领导者。其缺点在于由于各级领导者管辖的事务太多,容易陷入事务堆里难以自拔,一方面有可能造成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滥用权力,轻率而随意地处理事务的现象发生。同时由于中间层级过多,也会导致指挥的效力随层递减。

职能制,又称为分职制、功能制或者机能制,是指在一个领导机关中在横向上平行地设置若干个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各个职能部门所管辖的范围都以本领导机关的整体为对象,只是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不同的领导体制。

职能制的优点则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性强,领导者能够各司其职,业务熟悉,因此工作效率较高,同时有利于培养精通各门业务的专家并提高领导者的专业化水平。其缺点在于由于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容易形成割据状态,滋生本位主义,导致政出多门,互相扯皮,难以协调各部门的矛盾与冲突;同时由于各专业部门只熟悉本身的业务,对整体与全局的情况不够了解,因此容易违反系统原则、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10.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他们对我国领导体制的启示主要有哪些?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体制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1)家长制领导;(2)经理制领导;(3)职业“软专家”领导制;(4)专家集团领导制;(5)多级领导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体制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领导体制,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统治阶级平等地掌握政权,并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治领导体制。

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以及政治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进行简略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大体上是适合现代化大生产的状况的,同时也不得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进行某些相应的变革。因此在总体上是符合领导体制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领导体制反映了社会大生产的某些客观要求,同时具备日益完善的内容与形式,因而对于我们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经济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资产阶级民主制虽然在本质上是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专政,但其在内容与形式上,比如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议会制以及进行分级分权的管理等,对于完善我国的政治领导建设都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11.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特征主要有:

(1)经过政党来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不同集团的矛盾与利益,指导政府机构的活动;

(2)实行议会制,议会由公民普选出来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法律,决定国事;

(3)政府和行政首长的权力,仅限于执行议会的决议案,并受议会以及司法机关的约束;

(4)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种不同职能的机关行使,并且互相平衡与制约;

(5)实行政党竞选制,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自治机构,进行分级分权的管理。12.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国的领导体制演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阶段;

(2)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

(3)1966年-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

(4)1976年至今,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13.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领导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领导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说来,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

14.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

(1)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

(3)领导法规的缺失。

15.我国领导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受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传统领导体制的影响;

(2)受原苏联领导体制模式的影响;

(3)受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

16.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

(3)效能与效率原则;

(4)统一原则;

(5)精简原则;

(6)权责相称原则。

17.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

(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

(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18.结合WTO的要求,你认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前景是什么?

面对WTO规则的运作,对中国领导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并融入国际经济大潮,从而解决领导体制的滞后性,实现政府自身管理改革的目标:精干,高效,公正,廉洁,是中国入世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国必须在以下方面努力:

(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

(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

(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

(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6)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第四章领导体制

第四章领导体制 经管教学部丰云 [学习目标]: 1.界定领导体制的含义; 2.了解领导体制的演进历史; 3. 比较各种类型领导体制的特点及优缺点; 4.阐述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方向及难点; 5. 讨论分析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对策。 [自学提示]: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也是领导者借以开展工作的舞台,同时又是充分发挥领导的功能、提高领导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领导体制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领导活动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把握领导体制的含义、内容、作用、演变历史是理解不同类型的领导体制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与弊端,改革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前提。 一、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的含义 1. 体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2. 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领导体制是一种权力划分机制 它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划分领导权的问题。实际上,领导权的合理、科学分配是领导科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领导权的科学分配有三个方面的检验标准:一是权利和责任是否一致。二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明确。三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科学。 (2)领导体制是一种组织体系 领导体制的组织体系在工作中起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 (3)领导体制是一种制度安排 领导体制是领导功能的制度化表现形式,是以领导权为中心内容,以实现特定组织的管理目标为主要职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或制度设置。

(二)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结构,指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即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的地位作用;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即领导机关的组织制度或者说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机关的决策方式和指挥、监督方式等。 1.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领导体制内部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领导组织内部是各个基本要素的构成的。任何一个领导机关都是由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系统。 现代领导机关的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 (1)决策中心 决策中心是一个领导机关的灵魂,包括党委会、行政领导办公会等。 一个领导机关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否则政出多门,就不能有好的行政效率。 (2)信息反馈机构 信息反馈机构运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搜集、筛选、整理各种数据、资料、情况,反映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决策的执行情况,供决策机构参考。 信息反馈机构应具有反应灵活、及时、准确的特点。 (3)咨询参谋机构 咨询机构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用的信息和各种方案,供领导者决策服务,是决策中心的参谋部。 我国设立的顾问机构、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各种研究中心等都属于这一类。 (4)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的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决定。 (5)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决策对执行系统实行监督,以保证决策、指令执行的准确无误。 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司法机构、审计部门等都属于监督机构。 2.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 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即领导机关内部、领导机关与领导机关之间都有一种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存在方式。 领导者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需要委托一定数量的下属为其分担管理工作。 委托的结果是领导者减少了必须直接处理的业务工作量,但同时又产生了领导的纵向幅度与横向幅度的问题。 对于一个规模固定的领导机构来说,领导的幅度和层级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一个领导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下属的等级层次就越少。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1.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2.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对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改革既然是对存有弊端的原有领导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那么这种改革的性质就必然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长期发展起来的那一套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模式,建立起适合于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合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新型领导体制。

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的基础.doc

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整体效能的中心环节。行政体制的科学化,是实现科学领导,保证领导者有效行使管理职能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从创建、建立、调整、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领导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改革。当前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本人认为应注重科学化、民主化,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行政领导体制。 一、合理划分事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划分事权是重要一环。 首先,合理划分事权是转变经济体制的需要。解放以后,为确保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已夺取的革命政权,我国针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实行了计划经济。这在我国解放后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对集中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工业基础,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计划经济从内在要求上需要有高度集权来保证,因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随着经济发展,生产社会化、贸易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也逐步进入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解决,社会生产的方式有较大转变。原有的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讲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央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关系必须要改变,从而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2)干部任免权。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经校长办公

行政领导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行政领导学 1、行政领导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了解] 答:从一般意义上说,行政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行政领导活动特有的矛盾、特点与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也就是指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 二是行政领导活动的结构,包括行政领导活动赖以展开的体制与组织形式,行政领导环境与文化,行政领导关系。 三是行政领导活动的过程,行政领导决策,行政领导选才用人,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方法与艺术。 四是行政领导未来发展的趋势性研究,包括行政领导效能与发展,行政领导与电子政务。 研究行政领导学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生理研究方法,心理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等。 2、行政领导权力的作用。[掌握] 答:从行政领导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来看,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政治统治 治的工具,因此,政府的任何行政领导权力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服务的。二是政府的任何行政领导权力都是从统治阶级或全体人民的“政 治意志”转换而来的。 (二)调节政府职能的平衡 ,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职能分工 的体现。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力除了具有政治统治的作用外,还具有管理社 会、服务社会和平衡社会职能的作用。而调节政府职能平衡,始终是政府行 政权力其他作用赖以存在的基础。 (三)优化行政领导权力本身结构 (四)解决治理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理社会问题,是基于它管理社会的职能,而这一职能的 实现,是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来保证的,它为稳定社会的需要所决定。 化发展、人的素质发展,在上述每一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权力始 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3、领导权力的制约。[掌握] 答:行政领导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行政领导权力的限 制与约束。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权力才能形成,单独的权力无法形成制约。其次,权力制约关系是横 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而不存在隶属关系。最后, 权力制约的关系是双向的,各种权力之间的限制与约束是双向的。行政领 导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权力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权力制 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权力制约关系的对等性;权力制约手段的强制性; 权力制约机构的协调性。领导权力制约的基本功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 定和保护,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是对权力的补充与完善。它 具体体现为权力制约的导向功能、保障功能、防范功能、矫正功能、惩戒 功能、调整功能。要对行政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 理的制约机制,主要体现为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权力制约机制,以 权力制约权力;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 制约权力。 4、行政领导文化的功能。[掌握] 答:行政领导文化的功能:①内化功能,a、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 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b、决定个体行政活动的动机和热 情。②维持功能,有助于建立和保持稳定、有序的领导环境,对于保证 领导活动的健康运转和行政组织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调适功能:a、 在领导活动中调节个体行为;b、在领导活动中催发个体行为;c、在领导 活动中帮助个体克服挫折。 5、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熟悉]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集权制 与分权制,根据行政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 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 分权制。(2)一长制与委员会制,根据行政领导机关中最高决 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 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根据上级行政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 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 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4)层级制与职能制,根据行政组 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行 政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6、中国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结合现实情况论述中国领导 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掌握] 答: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1)权力过分集中。(2) 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3)行政领导法规的缺失。我国行政 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 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 原则。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 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 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 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建议:(1)实现行政领导权力划分的 科学化。(2)建立合理的政府组织机构,实现行政领导机构设 置和人员编制的法制化及其运行活动的程序化。(3)建立高素 质专业化的政府公务员队伍。(4)实现行政领导行为方式、方 法及手段的现代化。(5)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34-36 页) 7、行政领导关系中领导者角色的特征。[熟悉] 答:领导角色的特征:1、导向性,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是 率领和引导下属朝着一定目标前进,即发挥导向性作用;2、服 务性,领导角色的服务性特征,不仅要求领导者全心全意为本 群体成员服务,而且要求领导者通过为下属完成任务创造有利 条件来实施领导;3、感染性,领导者的领导效力,不仅取决于 权力的运用、才智的发挥,而且领导者的一些习惯、嗜好也会 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领导角色的感染特征,一方面要求领 导者必须敏于行、镇于行、善于行;另一方面也要求领导者时 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索质,借以形成自己的人格凝聚力、渗透力、 组合力和向心力。4、非我性,领导者要想胜任领导角色,必须 首先完成自我的超越。领导角色要求他在才能、气质、作风等 方面,都必须超过以往的“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对领导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做出科学的反应。5、多重性,领导角 色的本身,是一个“角色丛”:当他与下属成员发生联系时,他 的角色是“领导”;当他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联系时,他的角色 是“公民”;当他与上级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被领导者”。 每种角色对领导者都有着为社会心理所接受的独特的规范要 求。10、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制的关系。 8、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制的关系[掌握] 答: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 方面,行政领导关系不受行政领导体制的影响而在各种体制下 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行政领导关系又常常在成熟 的行政领导体制下受到基本的框定,反过来,行政领导体制也 受到行政领导关系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行政领导关系是行 政领导体制的源头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关系的权威表现形 式。行政领导关系是解决很多领导问题的根本所在。 9、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熟悉] 答: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主要内容:一、政治素质。主要 体现在:1、政治理论;2、政治知识;3、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 4、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 5、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6、政治作 风;7、法律修养;8、政治阅历和政治经验;9、政治技能与艺 术。 二、道德素质。主要包括:1、事业心和使命感;2、进取 心;3、胸怀宽阔;4、公正;5、自身廉洁。 三、能力素质。主要包括:1、政治能力;2、科学决策能 力;3、选才用人能力。;4、计划规划能力;5、组织协调能力; 6、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7、控制与自控能力。; 8、应变与解 决复杂矛盾的能力;9、开拓与创新能力;10 、学习能力。 四、知识素质。主要包括:1、宽广的知识面;2、熟悉现 代管理知识;3、一般的科学知识;4、本职专业知识;5、丰富 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1、乐观的情绪;2、坚 强的意志;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作用:1、行政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 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竞争空前激烈,而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竞争,更是领导人才的竞争,领导人才的素质高低关系到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我国 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2、行政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领导力是在领导活 动中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所产生的作用和结果的叠加。而要达 成既定目标,优化并提高领导力,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优秀 的领导素质,如树立先进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渊博的学识,以 及娴熟的领导艺术等。 3、行政领导素质是形成优化高效领导班子的基础。集体领 导是现代领导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规律,任何领导集体 都是由若干领导者个人组成的,只有个体的领导素质达到良好 状态并在个体之间形成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集体 的整体优化高效。 10、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掌握] 答: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1、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 智能结构。(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年龄 成员的比例构成及相互关系。(2)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行政 领导群体中,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 (3)智能结构,是指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智能优势的人 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2、心理素质结构,主要是指 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气氛、性格的成员的构成比例及相 互关系。(1)气质,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也是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 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综合特征。(2)性格,是 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一 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行政领导群 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应当是成员在气质和性格上能够互补的合理 结构群体。 1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熟悉] 答:这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提出的一种领导方式理论,又 称俄亥俄模式。他们从两个维度即“关心人”(关怀维度)和“关 心组织”(结构维度)研究领导行为。1、“关心人”的领导方式, 是指领导者注重与下属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尊重下属的 意见,鼓励和支持下属的工作,关心下属的生活等等。2、“抓 组织”的领导方式,就是以工作为中心,指领导者注重工作的 组织和计划,明确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建立明确的组织形态、 信息沟通渠道、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程序方法等等。 关心人和关心组织虽然是互相独立的两种领导行为维度, 但领导功能的两个维度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可以任意搭配。 12、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理性决策模型。[掌握]87-89 页 答:理性决策模型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的假设的影响,认 为决策者应该具备绝对的理性,拥有完备的知识和掌握充分的决策信息, 能够设计所以的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的决策后果从而求得最优方案。它的 基本内容是:1、决策者面临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定的各 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并且按重要性排序;3、决策者能,寻找到 所有的决策方案;决策者能准确预测每个方案的后果并按优劣排序;4、决 策者能正确地选择最优方案,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理性决策模型的确很科 学,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理性决策模 型并不能确保以纯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限制决 策的主要障碍,帮助决策者更为清晰地回应决策环境的限制。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对传统的理性决策 模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模型。西蒙认为,现实 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的价值取 向和目标是多元性的,由于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主观条件 和特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而且表现出冲突 特征。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 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并认为决策研究不仅应注 重结果,更应往重过程,并提出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 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 渐进决策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针对传统理 性决策模型的缺陷,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渐进决策模型,其特点是:摸着石 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渐进主义,积小变为大变,稳中求变。推行渐进 决策的原因是:现实政治是渐进的,很难有大的变革; 技术上的困难及现行 政策的巨额成本决定决策是渐进的。林德布洛姆认为政府决策目标是逐渐 明确的,是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决策过程中,把现有的 方案同以往的政策进行比较,然后不断地对决策进行补充和修改。渐进决 策的过程实际是不断地摸索和实验、不断地学习和反馈、不断地协调和调 节的一个稳健的连续决策过程。渐进模型要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时候不要 好大喜功,在决策目标尚未明确之前,先制定和实施与现实政策能够连续 的大致方案,然后在摸索前进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目标。这一模型一方 面具有灵活性和现实可行性,但同时又失之于保守性,不适应剧烈变革的 社会。 13、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及主要方法。[掌握] 答: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发现问题。(2) 确立目标。(3)拟定方案。(4)分析、评估与优选。(5)决策的实施与反 馈。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主要方法有:1、头脑风暴法:在会上可以自由畅 想随心所欲地发言,不受限制;无批评原则,对他人的任何发言、见解和意 见不做反驳和否定的判断; 欢迎与会者杨所欲言,多提意见或建议,多多 益善; 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广开言路,以便集思广益; 与 会人员地位相同不分尊卑,有同等的发言权; 禁止会上私下交谈,以防止 受他人的意见相左,破坏个人独立性。2、德尔斐法:有如下特点,(1)意 见具有独立性。(2)匿名性。(3)多轮反馈沟通。(4)预测结果的量化特 征。3、鱼缸法: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 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通过某个中 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 法”。4、模拟决策法:模拟决策法是人们为取得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准确认 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番要研究和领导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似的模 型,即同态模型,然后运行该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拟运行结果 进行评价、分析和优选,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5、决策树法:“决策 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常用方块 表示)、方案枝(常用细线表示,一个方案枝代表一个方案)、状态结点(常用 圆点表示)、概率枝(常用细线表示,每条概率枝代表丫~种自然状态)、结果 点(收益值或损失值)几个关键部分组成。决策树分析步骤为:(1)绘制决 策树图;(2)计算收益期待值;(3)修枝。

第八章领导体制

第八章历年真题的总结 单选: 1. 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称为( ) A.领导层次 B.领导规模 C.领导幅度 D.领导深度 2.在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交由两位以上的主要领导者组成的委员会行使的领导体制类型是 A.层级制 B.委员会制 C.职能制 D.分权制 3. 在同一个组织系统中领导层次和领导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 A.正比关系 B.非相关关系 C.相关关系 D.反比关系 4.很多单位出现“一把手”腐败,从领导体制上看,主要原因是( ) A.经费太多 B.权力过分集中 C.权责不对等 D.个人修养太差 5. 呈现为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形的领导组织结构是( ) A.直线型领导结构 B.职能型领导结构 C.矩阵型领导结构 D.混合型领导结构 6.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多少来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 ) A.集权制与分权制 B.一体制与分离制 C.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D.层次制与职能制 7.领导者对立法性、政策性的事务的处理,适宜采用的领导体制是( ) A.一长制 B.层次制 C.集权制 D.委员会制 8.西方企业实行的“事业部制”领导体制的特点是( ) A.决策权与执行权相统一 B.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 C.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 D.“硬专家”领导与“软专家”领导分开 9. 在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中,被称为领导机关灵魂的是() A.咨询系统 B.监督系统 C.执行系统 D.决策中心 10.西方国家的企业领导体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的阶段 B.从单个“硬专家”领导发展到“软专家”集团领导的阶段 C.从集权制到多级领导的阶段 D.由直接职能制到事业部制的阶段 11. 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 ) A.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制度 B.完善民主监管制度 C.改革领导选拔任用制度 D.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12.领导体制中的分权制的优点主要是( ) A.统一政令,统筹兼顾 B.集中力量,计谋长远 C.分级治事,提高效率 D.协调一致,指挥灵活 13. 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这种领导结构模式被称为( ) A.单一型结构 B.层次型结构 C.矩阵型结构 D.直线型结构 14.决策权属于两个以上的负责人或领导集体,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的领导体制被称为( )

试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及其前景

试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及其前景 王俊莉* [摘要] 从国家权力的配置这一角度来说,司法独立是司法机关监督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宪法依据。从司法权的价值实现来看,司法独立可以避免司法机关和法官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背离公正原则。所以,为保障司法独立而设置的制度是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尽管各个国家对国家权力的配置有所不同,但在实现司法公正这一价值目标上则是相同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两个部分,分别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来行使,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向它负责、受它监督。所以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司法体制改革前景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宪法对司法权和司法独立原则的规定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这种体制主要适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观念和权力配置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造成对法律的作用和功能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对法律的社会性和法律原则的科学性重视不够,使得司法制度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确立,现行司法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因此,司法机关的作用显著提高,改革司法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主体和公民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他们对经济利益以及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十分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三章: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领导体制与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 选择一项: A. 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B. 组织结构的设置 C. 领导层次与幅度 D. 人事制度 正确答案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2.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为宜。 选择一项: A. 五五律 B. 六四律 C. 三七律 D. 二八律 正确答案是:二八律 3.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 选择一项: A. 双重属性 B. 自然属性 C. 社会属性 D. 人文属性 正确答案是:社会属性 4.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组织结构。选择一项: A. 直线式 B. 职能式 C. 混合式 D. 矩阵式 正确答案是:直线式 5.()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选择一项: A. 直线式 B. 职能式

C. 混合式 D. 矩阵式 正确答案是:矩阵式 6.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集权制与分权制 7.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层级制与职能制 8.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完整制与分离制 9.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行政领导体制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属性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体制,就是指行政领导活动中,行政领导权限的划分和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行政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行政领导体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核心:各级各类行政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载体: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 内容:行政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幅度的“二八律” 内容体现:为行政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即狭义上的人事制度。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属性 行政领导体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行政领导体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与普遍性。 社会属性:是指行政领导体制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本质由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其发展与完善受相应的经济基础的支持或者制约。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特征与作用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特征 行政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特征:系统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行政领导机构。 第三、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行政领导者。 第四、有助于建立行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第五、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行政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 第六、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行政领导体制的结构与类型 直线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混合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含义 优点 缺点 集权制 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后决定权都集中在上级行政领导机关与领导者,下级行政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必须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或占办事的行政领导体制。 政令统一 标准一致 指挥方便 令行禁止

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权力腐败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私有制度与私有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 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重事式领导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管理理论。 目标原则是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组合与调整的第一原则。 经理制领导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产物。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是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于一身的。 有效的团队应该做到在一个人的领导下用一个声音说话。 领导素质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 一般说来,目标是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 危机对于组织来说既是一种毁灭,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是具有权变色彩的领导理论。 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配任务。成就感是领导激励方法中的一种内在的激励方法。 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 软专家是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他们的出现使专家式领导趋于成熟,它推动了领导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模拟测评法目前已经成为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挑选和训练领导与管理人员的重要方式。 电子政务的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一般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就越困难。 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性质直接决定文化结构的整体性。 在现代军事科技中如核子爆炸、推盘演习、电子模拟战等都广泛采用了模拟决策法。直线式的领导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 领导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领导人才问题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他的直觉或预感就越准确。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第八章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指中小学内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管理体制: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外,包括学校人事,劳动,经费,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 校长负责制: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校组织制度.这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制度,也是学校的一种决策制度. 1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答:1)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2)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 3)是发挥校长领导效能的重要保证. 4)决定着学校党政关系的正确解决. 2为什么说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答: 它规定了学校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涉及谁来领导和负责全校的工作,由谁来行使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的问题.因此,它直接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学校全局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办好学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 1)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 2)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 3)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改革核心是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

4 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人员素质条件 (一个良好的中小学领导班子要具备哪些素质)1)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2)团结合作3)精简干练4)人员素质结构合理5)富有权威6)作风民主,支持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二上级领导条件. 校长和上级部门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三法规保障条件. 5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2)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行政的统一指挥作用. 3)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6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沿革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从实质上,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都是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的: 1)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 2)个人负责与集体负责的关系. 3)职责和权力的关系 4)领导与群众监督的关系.

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具体地说,领导体制就是指领导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行使手中的权力。领导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领导体制中展开的。然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领导体制,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特殊性的矛盾运动,内在地规定了领导体制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领导体制的二重性 纵观人类历史,领导体制的产生是人类领导活动的客观要求,凡是领导活动都离不开领导体制。所有社会系统的领导体制都有一个共同性,即都与生产力紧密联系,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都是核心的能动的社会关系,具有行使组织、指挥、协调、约束、控制的效力,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以及有效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划分等等。这种共同性就是指领导体制不受特定的具体社会制度影响,是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 但是另一方面,领导体制又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直接相联系,这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的内容上。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领导体制的具体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领导体制的这种与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紧密相关,维护并从制度上发展它们的属性,就是领导体制的社会属性。 在领导体制的二重性中,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是服务于社会属性的。 二、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 领导体制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领导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伴随人类领导活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大体上经历了原始自然式的领导体制、家长制领导体制、“硬专家”式领导体制、“软专家”式领导体制、专家集团式领导体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级领导体制。自建国以来,企业的领导体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里主要从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说明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来讲,我国企业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一长制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全部照搬苏联的企业管理体制,实行一长制。所谓一长制,就是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全权决定问题。党委是厂长的附属机构,主要是进行政治动员、思想教育。一长制的优点是厂长有职有权,说话算数,执行系统非常有效,工作效率高,规章制度严。缺点是厂长容易独断专行,形成家长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个长期受封建家长制影响的社会里,更容易形成家长制。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1)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学号:1243001259110 姓名:巢双晶 分校:岳阳电大 教学点: 指导教师:荣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此页由学生填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目录 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沿革 (7) 二、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7) (一)选任方式单一 (7) (二)官本位遗失依旧存在 (8)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8) (四)没有退出机制 (8) (五)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8)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方向 (9) (一)理清管理层次 (9) (二)构建产权代表和经理人筛选机制 (9) (三)资格和职务分开管理 (9) (四)改革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 (10)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学习 (10) (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 (10) 四、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10) 五、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里最主要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并由代表全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来集中行使所有权。这种情况下,选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企业管理仍存在各种弊端,因此也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进行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沿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就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其生产经营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以保证实现国家特定的政治目标;另一方面为确保国有企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国家又赋予国有企业以法律上的特权,并享有国家的优惠待遇。虽然目前国有企业不足全国经济总量的50%,但它始终控制着能源、交通、电讯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并在国家经济晴雨表上占据着支配地位。所谓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是指国有企业中领导机构设置、人事隶属关系、管理权利划分、干部培养选用、绩效评价、激励约束等具体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体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着深刻变化。 国有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的演变和变革既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思想、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又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由低到高、由粗放到集约的变化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全盘学习苏联模式,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企业领导也由政府任命或者委派,所有管理和经营决策都要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政府性、组织性和集权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摸索中改革,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也逐渐破冰,在不断尝试改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较为完善的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党管理干部和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虽有它积极的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原有的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经过多次改革调整,我国很多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的管理制度,走上正轨。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改革不彻底,仍旧存在,对内:政企部分、资源浪费、效率地下;对外:缺乏市场竞争里,甚至还有的还在依赖政府保护,输血生存。改革20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一直在政府过度干预和企业内部人控制之间摆动,其原因归根究底是人的关系改革滞后于资产关系的改革。

简论我国警察体制改革的探讨

简论我国警察体制改革的探讨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警察体制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体制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影响公安职能发挥。文章通过介绍、分析现行体制及其存在的弊端,对我国警察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论文关键词]警察体制改革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没有关于我国的警察体制的明确规定,有关警察体制的内容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警察体制是以公安机关为中心,分设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司法警察机关、武装警察的体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文拟从警察体制狭义的范畴即公安机关体制来展开。 一、我国现行警察体制 警察体制是指某一国家警察的体系或整体特点,是一个国家关于警察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警察编制确定的制度。警察体制是国家机构领导体制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警察体制,是由该国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国家间相互影响等因素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领域逐步开放,我国原有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同时,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的展开,人权观念的强调,警察机关的角色与职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明确公安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标志着现行的公安体制正式形成。1995年《人民警察法》的颁布施行进一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我国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 二、我国现行警察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目前的警察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改进,成为目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模式。这种警察体制充分保证了党委的领导,有利于获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有机结合了中央集权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的统一,既便于领导指挥,加大执法力度,又利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确定工作重点,但在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形成警力“真空地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封锁被逐渐打破,人、财、物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犯罪的流动性、跳跃性、复杂性也随之日益增大,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犯罪、侦破经济犯罪、堵截各种重大逃犯的斗争中,都需要跨地区警力资源的协调和运作。而以块为主囿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致使警力难以有效整合,警务工作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区域边缘结合部之间形成了警力的“真空地带”,难以对动态社会治安实施强有力的控制。 (二)刑事执法地方保护主义仍存在 以块为主的体制使警察机关的机构编制、人事任免、财务经费等方面都由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