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 艺术概论

艺术 艺术概论

第一篇艺术本质、特征、与功能

一、艺术的本质

1.关于艺术本质的传统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人天生有本能的模仿欲望,人对模仿的事物感到天生的愉悦。

旧唯物主义艺术观:艺术是用感性形象来显现“绝对精神”,艺术必须蕴含某种真理或深层的精神内涵。形式主义艺术观:艺术的价值仅在于作品的形式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同现实的内容无关。

2.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它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反映世界;艺术为着审美的目的。按照没的规律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艺术必须借助形象来完成;艺术形象是感性的、直观的或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强烈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情感性:艺术创造,艺术欣赏都具有冥想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的几种表达方式。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军事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元素。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基本特征。在艺术活动中,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情感始终起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其情感与认识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侧重叙事和再现的艺术样式中,其认识性特征较突出,而常常讲感情性因素潜沉在叙事的过程之中,在侧重抒情和表现的艺术样式中,则往往更加突出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是作品的认识星印务潜隐深处,呈现为模糊地和多义的状态。

4.审美性:艺术能够及法人的审美愉悦;传统美学的两种范畴;优美与崇高;现代美学对美的扩展。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是有所不同。)、善(道德价值)、美(审美价值)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生活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其意识形态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

三、艺术的功能

1.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鉴赏,得到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要。审美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2.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在洞察真与美得同时,得到善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的引起思想、情操、理想和追求的变化,从伦理意义上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次,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

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席勒:“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德教育”而美得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打到尽可能的和谐。

《美育书简》论证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途径,才能从自然国家假道审美王国走向伦理国家。需要从审美教育入手,来完善人的道德,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从而使当前的自然

王国经由审美王国达到人类理想的伦理王国,也就是自由王国。

3.认知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是指人们以艺术鉴赏为途径,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感悟人生,起到扩大大生活的视野,增进知识信息,获得智慧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作用。

艺术的认识功能的特点是以美启真,通过美来认识真。其根据在于艺术本生所具有的真实性。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是,而是符合自然节奏和生活内在逻辑的想象的真实。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具体而微妙的区别。在其所追求的直接性的真实上,艺术之真并不等于科学之真。科学舍弃现象,探求本质,舍弃具体,寻求规律。艺术则从现象出发深入本质,又将本质还原为现象,追求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普遍性的统一。

4.娱乐功能

欣赏艺术作品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身心愉悦或者说得到积极的休息。艺术作品给人一个虚构的,因而不与生活现实发生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的慰藉。

第二篇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艺术起源的不同观点

1.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模仿乃是人类的属性,他们以此与动物相区别。强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非被动地。三种模仿方式:

a.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b.按照事物为人们所说和所想的样子去模仿。

c.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模仿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模仿说”开创了艺术本质论的讨论,其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但如果以此解释艺术的起源,却显得太简单化。因为不论渗入到何种层次,模仿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动机。同时,把模仿归结为所谓的天性,是经不起追问的。

2.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突。包括三个理论要点:

a.人类具有过剩精力.

b.将过剩精力运用到非功利的生活中。

c.艺术是发挥过剩精力的自由游戏

席勒的观点:人在现实生活中,纪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驱迫,又要收理性法则的约束,是不自由的。因此,一旦面临现实,理性和感性总是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感性使人冲动,理性是人裹足不前,二者的分裂让人备感痛苦。但在做游戏是,人却摆脱了全部的强迫和束缚,感性和理性变得和谐统一,升华为一种内在需要。所以,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有机结合时所唤起的第三种冲动,是人性的最高状态。游戏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游戏说解释了艺术的发生在生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上的必要条件,指出了谨慎的自由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对解释艺术的起源和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意义均有启发价值。但他依然未能脱离本能论的窠臼,他一方面说游戏是动物和人共同具有的本能,一方面又说游戏是艺术活动的源头,而艺术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社会属性,从而不能认识艺术作为符号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性质。

3.表现

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克罗齐:直觉=表现=抒情的表现=成功的表现。所谓直觉,就是用心中的意向对情感加以组合,使其明晰,

从而表现给自我的功能。完全轻视艺术传达的物质媒介的价值,认为只要心中出现了幻象,艺术表现的人物就算完成了。

克林伍德:看到了巫术在原始艺术中的作用,注意到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从而在原始人的情感现实中寻找艺术发生的动力。

表现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直接方面说,艺术活动肯定出与情感表现的需要。因为只有情感,才有冲动的性质,才会促使艺术变成活动的现实,因此,不论什么种类的艺术动机最终都是以情感的方式。不过探讨艺术起源而论,就太空洞了,只是描述而不是探本溯源。

4.巫术

巫术说是近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

a.万物有另论

b.巫术是人与动物沟通灵魂的方式。

c.巫术仪式本生就是艺术活动。

爱德华·泰勒提出。

巫术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巫术说有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证据支持,从而把艺术发生学从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中解脱出来,自下而上地使之带上了科学的性质。原始艺术的确与巫术有若干联系,不过,巫术心里的原因并不存在于巫术内部,而存在与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愿望之中。巫术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满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巫术说的意义在于,把艺术起源的探究引向原始人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然而其本身毕竟不是艺术起源的最终解释。

5.劳动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实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

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观点,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个的节奏在线这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与劳动。

劳动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劳动说起源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了误诊生产实践活动与早期艺术活动的金米兰,指出了功利先于审美的艺术发生秩序,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观点。但劳动产生艺术,毕竟不是直接的,还需有中间环节的转换。

6.多元复合结论

从艺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以劳动为前提,以情感为动力,以巫术为中介,以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的性质是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不论是劳动、巫术、还是原始艺术,都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等中介形式,巫术、原始宗教和艺术长期混合不分。

是原始文化、原始劳动、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长期融合,艺术起源是多种因素符合作用的结果。

二、艺术的发展

1.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自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同样有其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生活,内因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在二者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继承性既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取。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艺术及成就失去了意义。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两个方面。内容的创新包括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情感,创造新形象。形式的创新意味着创造不同于历史上既有的表达方式。

2.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而他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外在的他者因素。

艺术与经济

经济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艺术的发展。前者决定了艺术生场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后者决定了艺术生产的主体和艺术性质。经济是一切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水平制约和影响了艺术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经济基础固然决定了艺术的发展,但这种决定作用却不是直接发生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与经济基础的非等距离关系。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间接性,还表现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关系,一个时代经济的繁荣并不必然的造成艺术的繁荣。艺术与哲学

艺术是绝对理念得以对客观事物形式的直观来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而哲学则是绝对理念得以思想形式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哲学对艺术有重大影响,艺术对哲学也有促进和丰富作用。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文化形态,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都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作用。艺术与宗教的活动表现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基本一致与对话。一方面,它们使审美和道德感情客观化,向人们提供借此走出自我和进入世界的样本。另一方面,他们有努力唤起人们社受其影响的审美感情和导弹,使它们成为他们的真理性的经验证明和阐扬。

艺术和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心理形式,是相同又相驳斥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同源同志的存在,艺术在宗教中会得到更深的基础,而宗教也借助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为人类最深的渴望,寻求相互寓居的精神路向。

艺术与科学

科学是理性的思维,他诉诸概念、强调逻辑,要求主观符合客观,追求真理,对人们是规律性知识的给予。而艺术是感性的体验,它诉诸形象。重视感受,要求客观符合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满足和享受。虽然二者都追求真,但并不是一回事,科学追求的是客观和物理的真实,艺术追求的是主观和心理的真实。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二者互相融合与渗透,所以也不乏共同之处。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对艺术的支持和介入,繁荣和发展了艺术,艺术也同样向科学渗透,给科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发起者和创造者。

1.艺术家的主体性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

2.艺术家的社会性

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人,艺术家虽是创造艺术的特殊人群,但艺术家终究也和社会脱不了关系,所以艺术具有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社会分工及观念变化的结果;艺术家的身份来自艺术世界的授权;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社会影响与制约。

a.艺术家的职业角色。由于社会的分工,艺术家变成了一种职业,艺术家便自然是这个职业中的成员之一。从职业角度看,因为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艺术家在向顾客提供实用艺术服务时,怀着换取报酬的愿望。这样,实用艺术就有了双重的功利性:一是它自身带有的功利性,不论哪一种设计,在考查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对象的功能。二是其外在的功利性,设计者和制作者以此赚取报酬,以服务于谋生的目的。

b.艺术家的人生选择。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艺术家则是追求者中价值的人,因此不论音乐家、美术家、还是文学家、都本来不应该成为一种职业。驱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原动力是对生命的爱,就像科学起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样。要使艺术家仅仅把他的活动当陈获得利益的手段,那么艺术也就远离了其自在的目的性。只要选择做一名艺术家,必须做出选择。是做一个以艺术为名的商业成功人士,还

是做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3.艺术家的才能与修养

a.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情感:我们把艺术家看成是感情丰富的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他好像比常人多了一份特殊的敏感。但艺术的情感并不同于日常情感。那些司空见惯的景象之所以英气艺术家的感动,是因为艺术家在这里感觉到了我们所没有感觉到的东西,他们察觉到了事物的生命。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由形式感引起的。形式感触动了思想感情,又最终成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式源泉。

b.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书里创造意识的必要性深植于人类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及其成长的活力之中。一人类情感的丰富性要求艺术的创作多元化。二与时俱进是对艺术家的必然要求,情感还具有更新性。三超越前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整体所面临的任务。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出身与艺术发展的某一个具体的历史环节之中。超越同代人,独创性最终需要落实到艺术家的个体身上。超越自己,这是最难得,往往一个艺术家一旦形成风格似乎只有保持而没有突破了。四艺术家的创新是有意义的创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新行为及其成果必须经得起本质意义上的艺术评判。

c.精湛高超的技艺

d.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

e.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深刻的思想力

f.对艺术的信仰和献身精神

二、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是对美的体验。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可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星辰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类型:有意体验、五一体验、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眼中之竹”不仅代表了对创作素材的搜集,还包括喊着艺术家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全部内容。眼中之竹不单单是为了向艺术家提供某些作为创作素材的外部世界的知觉表象,她还带着艺术家的全部生活史。

2.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艺术构思活动的发生,开始与情感的感触。就情感感触动的一般性而言,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创作冲动产生时都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触动情感的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的形象属性,在创作冲动的推进下,艺术构思将展开孕育审美意象的过程。

艺术家不是工匠,只施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发现者,唯有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意识到它的目的。于是,想象成为使情感成型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伴随艺术构思的全过程。这是一个高度活跃的过程,情感勃发,心智开敞。当形式媒介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并自由地展开相互作用时,艺术构思也就踏上了它具有实质意义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构思只是在卫星城身心一体的创作冲动做准备,这表明,形式感在艺术家的主体世界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情感见出秩序,表象露出形色,如孕期已满而急于冲出母腹的胎儿,要艺术家迅速将其变成真实可干的物质现实。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就是运用媒介材料和表现手段,把尚处于意识领域中的那个视之不确,闻之不切的审美一想确定下来,使其不断明确,将创作引向完成。既是“手中之竹”。

三、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特点:a.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非逻辑性

b.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c.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d.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e.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才得到了再现,“温暖”取代了“冷冰冰”。可见,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2.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是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说漏了嘴、笔误,会把无意识中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艺术灵感:所谓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特征:艺术灵感具有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的特征。

a.突发性和模糊性,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产生基础: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四、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艺术风格多样性: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多种艺术风格,任何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炼和艺术追求。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艺术风格民族性: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风格时代性;艺术概论107页。

2.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指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统称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的几种类型:

(一)学院派

众所周知的学院派,是以美院的师生和从美院走出来的职业画家为主,当代艺术是他们艺术的主基调,关注的是当代的芸芸众生相,但手法的诙谐和富有哲理很难让一般观众所理解。

(二)主流派

主流派是以国家美协,画院和专业的美术院校和各文化机构(协会、学会、研究院所等专业团体或艺术机构)的专业画家或绘画艺术家(一般都拥有会员证资格),作品是从正面反映国家各个时期的人物和事迹,一般以宏幅巨制的写实为主,主要是参加以美协组织的各种大型展览。这部分人是和学院派的职业画家相比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主要有专业专职和兼职两种。

(三)民间派

民间派,因为它的内容既不是当代艺术,也不关注国家的主流,而是一般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虽然题材有些陈旧了些,但却深深扎根于民间之中,未进入或加入上述各类文化机构(一般都不具备会员证资格),因为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很多就是业余或非专业的美术作者、出版工作者、美术编辑及民间艺人等,而这也是各博客圈子人数众多的一个庞大的群体。

3.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从在历史过程中一浪又一浪相继兴起的总体来说,艺术思潮是各种不同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先后掀起并共同推动的一种发展艺术、影响艺术史的思想潮流。但在历史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涌现的艺术思潮来说,则具体地表现为大体上同一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群所发动。它的兴起,无论是先已在若干艺术创作中现出端倪还是后来才在艺术创作中迅速展开,一般是由提出某种与现有艺术理论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主张或口号而激发的。它以其理论和创作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争取社会认同、结合同仁并形成流派,在与现有的不同倾向的论争或竞逐中达到高潮。作为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思想根源。但艺术思潮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是艺术自身内部的规律性运动和发展。不同的艺术思潮在矛盾斗争中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影响到该时期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但是,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同一艺术思潮影响下,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并存。在同一艺术思潮内部,也会有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思想观念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

第四篇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

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熟练的掌握并应用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对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要求。艺术语言,对艺术语言特色的了解也将对欣赏着的艺术艺术欣赏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艺术语言具有这种独特的双重重要性,艺术语言特色就成为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课题。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①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②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③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④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1 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2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3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4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5 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意蕴。

二、典型和意境

1.典型: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艺术典型是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

个性和共性的恰切比率。艺术形象无不是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共性具备概括性,能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而个性则能集中力量给人形成深刻印象。共性和个性的比率分配是否恰到好处,是作品能否放射出最大艺术魅力的关键。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如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她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因此,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文学创作上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如,阿巴贡——吝啬,答尔丢夫——虚伪。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扁形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因其夸张,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同时,这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形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作用为可与圆形人物形成一种繁简对照的辨证关系;烘托圆形人物。

2.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艺术意境”中的“艺术’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照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

而意境则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综上所述,艺术意境就是指艺术中的一种境界或情调。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

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第五篇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概论119)

一、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心理

1.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感觉、直觉、悦耳悦目

2.艺术鉴赏的发展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想象、联想、情感、悦新悦情

3.艺术鉴赏的高潮阶段及其审美心理:共鸣、理解、启悟、悦神悦志

艺术鉴赏是一个个从初级向高级、从外部向内部,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过程,三个阶段彼此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审美心理

(一)注意

1.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2.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二)感知

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种主动状态,体现为-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二、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a.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b.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c.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艺术批评价值

a.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

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存在于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深的内涵之中。

其一,是指艺术批评以其鲜明的理论建树和旗帜显现其独特的价值。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对个别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而且能够根据艺术史和文化史来探索艺术活动的规律,检视艺术创作原理或方法论的形成,这样,就对艺术创作等艺术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了指导性意义。

其二,是指艺术批评逐渐确立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整体的人文学科中,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意义,而且综合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部分领域知识体系,形成了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理论体系特征。b.艺术批评的精神价值

首先,艺术批评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精神。艺术批评家对批评客体的深层解读比一般欣赏者更能触及到艺术作品内涵的各个层面,一个艺术批评家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哲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宇宙、生命、人生、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并能把这些深层的精神内涵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剥离出来。

其次,艺术批评包容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批评家承担着分析、阐释、评价艺术创造及其作品审美价值的重任,通过探讨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成败得失,凸显出时代的美学精神,及其批评家主体的审美认知。

第三,艺术批评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代表了一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形态,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时代精神构成艺术价值的一个基本因素,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以其丰富的热情和真诚,多姿多彩地充分显示和张扬时代的普遍精神。通过艺术批评,能够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时代精神内涵予以解析和揭示,从而深刻地展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

c.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

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批评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为人们认识特定时期的精神、文化状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和依据。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嵌印着人类艺术创造的智慧和才能,以及每一个民族浓郁而鲜明的艺术气质。艺术批评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趣味和理想的关注和揭示,可以起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二,不同历史时期乃至不同国度、民族之间的艺术批评具有比较的意义,对于揭示艺术批评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古今中外艺术批评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批评加以梳理和比较,可以揭示艺术批评发展的个性和共性,对于把握艺术批评理论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2.艺术批评的特征

(一)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艺术批评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二)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概论(全)

艺术概论(全).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黑格尔美学思想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3.“模仿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4.“再现说”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①艺术形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2. 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 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起源:1. 艺术起源于“模仿”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2. 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3. 艺术起源于“表现”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4. 艺术起源于“巫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 5. 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①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1.游戏说: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她们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使用价值,但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联系而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从艺术发生的动力看,游戏也确实是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通过人类劳动实践的中介,就不能对美术的发生起作用了。 2.巫术说:是在直接研究原始美术作品与原始宗教活动之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说巫术说具有准艺术发生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观点。代表人物有泰勒、弗雷泽和雷纳克等。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巫术论者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美术发生的唯一动力,忽视了隐藏在精神动机之后的动因,即人类物质生产活动。 3.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普通文化学与普通艺术学相交叉,把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它在人类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4.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以一定的表现技法创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与听觉艺术相对,是一种静态艺术,也称“美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5.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她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地代表人物。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他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艺术流派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6.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和意味。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

艺术学概论

艺术概论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也叫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2、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艺术起源于“模仿”②艺术起源于“游戏”③艺术起源于“表现”④ 艺术起源于“劳动”⑤艺术起源于“巫术”⑥艺术起源于“多元” 3、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①审美认知作用 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 生、历史等等。 ②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等发生变化,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 成。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③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等发生变化,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4、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的,“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也是直到近代,才有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 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不但首次提出了“美育” 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经不限于仅仅从道 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 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 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 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5、艺术的分类 由于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一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第四种分类方法一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使用工艺) 第五种分类方法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第六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 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 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6、哥特式风格艺术的代表:以垂直高耸的尖塔为特征(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

艺术概论

第一章绪论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分支)的范畴,属于人文科学。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作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以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种类特点以及艺术活动系统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艺术概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方法等 掌握相关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等首倡。模仿理论肯定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脱离了人的劳动实践的需要,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游戏说。提出者席勒(德国)和斯宾塞(英国)。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艺术的部分娱乐功能,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 表现说。19世纪后期该学说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之中。代表人物意大利克罗齐,俄国托尔斯泰。强调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割裂了人与其对象世界的关系。 巫术说。该观点西方很有影响,由英国人泰勒、弗雷泽提出。原始艺术与巫术都是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确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但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社会发展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模仿是艺术必不可少的手段;游戏的无目的性和自由性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巫术为原始艺术提供了发生的契机;劳动为艺术发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中的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文化,并最终导致了艺术的诞生。 艺术发生的基本前提:物质生产劳动;情感表达的需要;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应力图揭示艺术运动的内在规律。艺术的发展史既不是上升史、前进史,也不是下降史、衰退史。 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规律主要有艺术发展的他律性、自律性两个方面。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文化因素是如何制约和推动艺术发展。

艺术概论

第一章一、艺术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二、“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准艺术”的繁荣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时代,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准艺术繁荣的标志是陶器的普遍创制。文明艺术发生的标志是青铜器等金属艺术品的出现。(P8)三、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物质与精神、审美对象与主体心灵,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的特定成果。(名词解析)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而形成的。 P7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1、艺术起源于摹仿: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2、艺术起源于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谷鲁斯3、艺术起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法国的雷纳克、美国的托马斯·门罗4、艺术起源于表现: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5、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家沃拉斯切克、毕歇尔简单题一、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简答题):P8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是

艺术发生的上限。2、艺术发生的标志——形态性认识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造型,这是艺术发生的标志。任何艺术都是创造者创造力的表现形态。3、艺术发生的定质——审美性“准艺术”与实用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在实用品中渗透了原始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这些精神内涵。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简答题)p12内容: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社会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部社会原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规律: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 2、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3、其他社会意识形意态对艺术发展以重要影响三、艺术发展革新创作的含义和艺术表现表现:(简答题)含义:笫一,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第二,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创造新的艺术境界。第三,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超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第一,表现为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创造。第二,表现为艺术家能够不断地超越第三,表现为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创新和发展。四、艺术发展中继承和借鉴的原则:(简答题)第一,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第二,坚持用“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艺术概论知识点

1.中国核心艺术观念:三种美学核心思想 2.中国传统美学:儒家:礼乐合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崇尚自然自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禅宗: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弘忍南北二宗 3.西方艺术观念:(1).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2).表现论: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3).形式论: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4).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各种观念与知识系统,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体制。 4.马克思主义观念:(1).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艺术是人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上层建筑(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5.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3).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6.审美的四种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2).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鉴赏人们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愉悦。(4).审美体验功能: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认识生活之美。(核心) 7.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1)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凭借艺术才华,通过创造性劳动,创作、生产优秀的艺术作品,(2)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诉诸人类情感,直通人类心灵;艺术具有怡情养心、铸造灵魂的功能。(3)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每一次成功的、精彩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经典的继承,也是对前人作品的超越;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过程。 8.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 形象思维:对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创造和描述形象 特征:具象性、情感性、主观性 抽象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灵感思维:特征: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和展示,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传达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艺术创作和欣赏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情感和思考能力,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探索世界。 在艺术概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对几个常见艺术术语的简要分析和解释: 1. 艺术:广义上,艺术是一种通过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方式。狭义上,艺术可以根据形式和媒介进行分类,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2. 美学:美学是研究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观的哲学学科。它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美的标准和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感知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3. 观众:观众是艺术作品的受众,他们通过观赏和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享受。观众的反馈和理解对于艺术的意义和影响至关重要。 4. 创作:创作是艺术家运用各种技巧和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创作可以是个人的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或文化遗产的探索。

5. 表现:表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和媒介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形状、音乐、动作等来实现。 6. 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所讨论的核心想法或概念。它可以是关于 人类存在、自然、社会问题、爱情等各种话题,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 观众的理解来传达。 7. 形式:形式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和外观。它可以指绘画作品中 的色彩和线条的运用,音乐作品中的音调和节奏,舞蹈作品中的动作 和姿态等。 8. 风格:风格是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它可 以是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可以是特定时期或地区的风格。 9. 符号:符号是艺术作品中使用的具象或抽象的象征物。它可以是 象征性的颜色、图案、形状等,也可以是象征特定概念或思想的符号。 10. 传统:传统是对于某一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中的艺术实践、观 念和价值观的积累和传承。传统可以是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是 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参考和启发。 这些名词是理解和探索艺术概论的基础。通过理解这些概念,我们 可以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并探索艺术对于我们个人和 社会的重要性。在艺术的世界中,这些名词是我们解读和交流的桥梁,也是我们与艺术家和其他观众共享和理解的语言。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名词解释 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

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第一,物质材料层。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艺术鉴赏: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有时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是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审美直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一种方式。艺术概论是对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在艺术概论中,有六大论点被广泛接受和讨论,它们分别是审美论、象征论、表现论、创新论、形式论和传媒论。 审美论是艺术概论中的重要论点之一。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审美论认为艺术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美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思考。艺术家通过对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令人愉悦或震撼的视觉效果。 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体系。艺术家通过各种符号和象征手法,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象征性描绘,也可以是对抽象概念和情感的象征表达,通过符号的选择和组合,艺术家传达出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第三,表现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生动的表现。艺术家通过对人物、风景、事件等的描绘和再现,将观众引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中。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和传达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情感和命运。 第四,创新论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和突破。艺术家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技巧的改变和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

手法。创新论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艺术家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形式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艺术家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和内在结构的艺术作品。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通过对形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传媒论着重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传媒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传媒技术和媒体环境的影响。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传播和接受艺术作品,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不可忽视。传媒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传媒途径和传媒效果,通过对传媒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概论中的六大论点:审美论、象征论、表现论、创新论、形式论和传媒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论点相互补充和交织,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的多重理解和解读。通过对这些论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艺术概论的研究和探索,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艺术的魅力和意义。

艺术概论艺术的起源

艺术概论艺术的起源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艺术的起源具有深远而多样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本文将探讨艺术的起源,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一、艺术的定义与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艺术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人类思想与精神世界的反映。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与思考,对社会发展与文化演进起着重要作用。 二、早期艺术的起源 早期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在古人类社会,艺术是围绕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与信仰展开的。比如,早期的洞穴壁画就是人类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描绘,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生活经验。 早期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与生存经验的感知和模仿。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人们试图表达与记录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早期艺术的创作也与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神灵、祖先或其他超自然存在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三、艺术在不同文明中的表现形式 艺术在不同文明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在古埃及文明中, 艺术作品通常以符号和象征手法来表达神圣和尊贵。雕塑作品体现了 法老王的权力与神性,墓葬壁画描绘了来生的场景。 在古希腊文明中,艺术以人体雕塑为主题,追求理性与完美的表达。雕塑家通过雕塑作品来展现人体的优美比例,并通过戏剧表演传达人 类的情感与冲突。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绘画和书法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绘画作品 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和内心境界的和谐统一。书法以字体的形态、笔画和章法的安排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四、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享受的途径,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 想象力,丰富人们的生活。其次,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艺术也可以记录历史和文化,成 为后人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 此外,艺术在社会中也发挥了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同时,一些具有社会关怀性质的艺术项目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 递信息,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概论是研究艺术的历史、文化、风格、技巧、主题和意义的学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参考下述示例: 正文: 艺术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研究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讨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2. 文化:研究艺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探讨艺术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影响。 3. 风格:研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影响后世的艺术。 4. 技巧:研究艺术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探讨艺术家如何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艺。 5. 主题:研究艺术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表现和传达这些主题和象征。 6. 意义:研究艺术的意义和象征,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艺术概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艺术批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等。这些内容都是艺术概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史和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拓展: 艺术概论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除了历史和文化外,

它还研究风格、技巧、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艺术概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和风格等方面。实证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式,探究艺术的效果和影响。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艺术案例,探讨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艺术概论的拓展还可以包括艺术批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批评是研究艺术家的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的价值和质量。艺术哲学则是研究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探讨艺术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艺术心理学则是研究艺术的心理机制和观众的反应。

艺术概论必背知识点

艺术概论必背知识点 一、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1. 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进行再创造和再现的一种活动,通过感知、思考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2. 艺术的特点:艺术具有主观性、审美性、创造性和表现性等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二、艺术的分类 1.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通过视觉形象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2. 音乐:通过声音的组织和表达,创造出具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艺术作品。 3. 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本的组织,以行动和语言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文学:通过文字的表达,创作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 5. 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台表演,展现艺术家的形象、情感和技巧。 6. 影视:通过镜头的拍摄和剪辑,以影像的形式表达故事情节和艺术家的观点。

三、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 1. 审美标准: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的依据,包括美感、情感表达、技巧和创新等方面。 2. 艺术的价值: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传承文化传统和反映社会现象。 四、艺术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艺术:古代艺术以宗教、神话和宫廷为主题,追求神圣和庄严的表现形式,如古埃及艺术、古希腊艺术等。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追求人体的真实表现和自然的再现,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3. 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以个人情感和观念为出发点,注重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 4. 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多样性和跨媒介为特点,艺术家通过新媒体、行为艺术等形式表达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 1.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代表作品有《大卫》和《创世纪》。 2. 莫奈:印象派画家,代表作品有《睡莲》和《印象·日出》。 3. 梵高: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品有《星夜》和《向日葵》。 4. 贝多芬:古典音乐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是一门探讨艺术本质和特征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被提出。其中,有一些理论被认为是艺术的六大论,即形式论、表现论、再现论、象征论、审美论和批判论。这些论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和理解艺术。 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本质的核心,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纹理等。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家对于艺术表达的关键,通过形式的安排和组织,艺术家可以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和描绘。表现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些特征和问题,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感受和看法。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写实的、抽象的或者是一些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再现论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的再现和模拟。再现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再创造,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的艺术世界。再现论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思想。 而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象征论认为,艺术作品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艺术作品

中的象征和隐喻可以是具体的符号或者是一些抽象的形象,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艺术家可以传达出自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审美论则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体验。审美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认知和体验。审美论强调艺术作品的感性和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美的意境和情感。 批判论则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批评和评价。批判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被客观地评价和批判,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审美标准来进行评判。批判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批判和评价,艺术家可以得到对于自己作品的反思和提高。 艺术的六大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和理解艺术。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表现论关注艺术作品对现实的表现;再现论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模拟;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审美论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体验;批判论则是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和评价。这些理论和观点共同构成了对于艺术的多元解读和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艺术的魅力。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艺术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艺术与社会、人类文化的关系。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对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艺术的定义是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是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艺术定义,这取决于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艺术可以是一幅画作、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位舞者的舞蹈、一位演员的表演。艺术的定义没有界限,可以是任何人创造的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其次,艺术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艺术作品具有创造性,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艺术作品也具有审美性,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 此外,艺术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语言。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我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艺术知识,还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社会、人类文化密切相关。艺术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艺术

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最后,我认为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让人们对生活和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让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艺术也是一种沟通和交流方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相互传递思想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综上所述,艺术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艺术是多样的,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分类。艺术与社会、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我对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艺术概论课程

艺术概论课程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介绍艺术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本文将从艺术的定义、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介绍艺术概论课程的内容。 艺术是一种通过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义的创作活动。艺术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表现。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文学、历史等。通过了解艺术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可以根据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常见的艺术分类包括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例如,绘画艺术可以分为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流派;音乐艺术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类型。通过对艺术分类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概论课程还将介绍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艺术家通过不同的

表现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例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可以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音乐艺术中,艺术家可以运用节奏、和声、音色等手法来创造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艺术的表现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除了以上内容,艺术概论课程还会介绍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通过学习艺术史和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拉斐尔,了解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贡献;学生还可以学习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家,了解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影响。通过学习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艺术的定义、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等内容。艺术概论课程将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艺术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艺术概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

艺术概论重点

艺术概论重点 1.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方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认识的会合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方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XXX和XXX。(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3)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XXX。(4)艺术起源于“巫术”。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XXX?XXX。(5)艺术起源于“劳动”。XXX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XXX 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6)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XXX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

《艺术概论》艺术门类论

《艺术概论》艺术门类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门类的划分: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文学(诗)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点。他以自己倡导的“模仿”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从而区分出史诗、戏剧、美术、音乐和舞蹈等。 黑格尔关于艺术门类的划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重视把作品的理念(思想内容)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分类的基础,他分析了理念与形象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 (1)象征型艺术:“形象外在于理念本身”,亦即形象与理念内容并非统一而不可分离,形象不能固定地或明确地表现理念内容。这种类型就是象征型艺术,建筑艺术(包括纪念碑)属于这一类型。 (2)古典型艺术:理念和形象“形成自由而完满的协调”,即古典型艺术。

(3)浪漫型艺术:这是“在较高的阶段上回到象征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和对立”。 三个类型中又包括五个门类的艺术系统,即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语言艺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有不同,依据的标准不同,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艺术。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4、以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一年为标准分为两个类型: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5、从艺术作品的功能来看,以审美和实用功能为标准分为两类:美的艺术、实用艺术。 6、以艺术形象展示方式为标准分为两个类型:静态艺术、动态艺术。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